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人生观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观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观的思考

第1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路遥 《人生》 人物分析 思想探讨

如果流下眼泪的,会有一颗暗合的心,要么就是一场戏剧的观众,随着帷幕的告终,留下的不过是沾湿衣襟的感动,不管怎样的惊涛骇浪、暴风雨后,到底还是风平浪静。

青春的岁月里,神气的冲动,不可避免地将久缚的爱情萌种从心牢里放出,原本是有理性这一层保护膜的,结果也许和人的出生一样。高加林读过几年书,有着知识分子自命不凡的高贵,巧珍的出现也许只是一个过客,在暗淡的光景里,不过是满足了他某种心理上的需要,如果把这当情的基础,只能脆弱地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高加林开始时自己的心里也是明白的,始终明白,他和巧珍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心灵上的交流――共同语言。当时的他勉强自己的理由是,他是农民的儿子,眼前的实际,他也要当农民了,尽管自己有千万个不愿意,在时代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低下奋斗的不服输的头颅,这也是不得不拿来进行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理由,所以才“纡尊降贵”,走到田野里,满手的血污是在控诉自己心中的愤懑不平,干旱的季节,正逢一股甘霖浇灌饥渴的灵魂,最让他动心的不过是巧珍的不离不弃,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感动最容易揪心的痛,却看不出他的心思。

生活是不可预料的,今天的流落街头,谁晓得明天的你是否会飞黄腾达,跃上枝头,只要一有机会,加上一颗久有准备的心,机遇终会降临。做下属的,最大的聪明就是关键的事情不要领导说明,办妥所有事情。作为群体性的动物人类,关系的属性总是存在的,不论在什么地方,所以不管高加林的二叔有意没意,这是一次轮回的机遇。当新的力量来临时,旧的门户自然会被冲破,加林是一个积极向上、有抱负的年轻人,况且如果没有仰望和追求,人就不叫做人了,与植物没什么区别,不管有或者没有人性的私欲,有一句话说,两个人是要相互搀扶的,看得明白,巧珍带来的是一个服侍者的角色。当黎明的曙光初现,第一缕的光辉伴随着朝阳的脚步,为他敲响幸运之门的是黄亚萍,一直以来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对于迈出新步伐的高加林,和亚萍才是门当户对的天作之合,她带给他的才是他向往的生活,对方的父母都是显贵,南京那边省报记者的身份有着更加值得期待的前景。

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会无情地为你关上一扇门。巧珍第一次跑到城里来探望时,加林的凝滞已说明了许多的问题,但巧珍还是想得那么天真。抉择的痛苦是不愿背上负心的名声,出于良心上的承诺,也不想看到别人的苦楚,需要面对的生活就这样地捉弄着他,让人啼笑皆非。他以为和黄亚萍在一起才会幸福,巧珍注定只能是他沿途风景中的一位过客。曲折起伏,天空的风雨无期,难以预料,谁晓得下一秒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是泰山还是鸿毛?走下车站的那一刻,志得意满,满眼看到的是对不久的将来光辉灿烂的憧憬,但生活再一次欺骗了他。

对于黄亚萍到底爱或者不爱高加林,我是不敢肯定的,毕竟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分开了。不知道为什么,比较而言,巧珍带给我的才是更多的悲悯与感动。如果他们是相爱的,或许可以这么说,相爱的人是不一定要走到一起的。在这里,巧珍的归宿,万分中或许有一丝其中的滋味。这一点,除了高加林的自矜,我想更多的还有他的虚荣心。许多人讲究门第,即使在今天这个标榜文明的时代,私欲在客观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滑稽,包括高加林在内,他也讲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酸腐文人的骨气。这是时代的悲剧,一个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社会的客观环境支持,这是前提条件,可是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是幸抑或不幸确实很难说,因为他的性格是不健全的,当农民时想着老师的职位,占尽便宜当上县里的通讯员后又垂涎省报记者的身份。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会认为这是上进的表现,年轻人,就要敢闯敢干,有雄心斗志,有追求,才是可造之材,必成大器,然而从侧面看,不免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欲壑难平,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机遇的舞台,留给君子的是普照宇内的阳光,也会为树下客人提供阴凉。

知足者常乐,宽心者长寿。巧珍是不聪明的,你认识道只有高加林变成农民时,她才有机会和他在一起,没有看到有些鸟是困不住的,因为它的羽翼太光辉,这让人有些无奈,是她傻吗?不,是可爱,因此悲情。也许她的归宿是对的,纵然她和高加林走到了一起,也不一定会幸福。真正的幸福其实并不远,回过头来看,也许就在身边,潜藏在角落里静候许久,直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就在那里,不论你经历了什么,最终还会给你带来安慰。和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拴,马栓勤劳善良,才是与巧珍相合的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他虽然不像加林那么激进,没那么讲求,甚至不懂得浪漫的享受,但不是不知上进,这是两回事,他顺应生活,正确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实实在在,如果说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他抓住了,尽管或许是无意的。

德顺爷爷是一个启明星式的人物,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黑夜里照亮一条路径,让迷失道路的人走出困境。虽然他只是一个光棍,却从不失一颗善良的心,他也有过爱情,真正的用过心,用一生去守住这片坚贞的赤诚。因为曾经走过,有着更多的人生沧桑的感悟,才会对过往后来懂得珍惜,才会对年轻人谆谆教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拥有的感觉上不如已经失去的,因为曾经年轻稚嫩的心不懂得珍惜,高加林最后的那一声呼唤饱含深意。

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本性,人在虚弱时受到的温暖,需要用一生铭记,所以用情很深。而一开始的“社会”一隅的丑陋形象,造成了“愤恨”的心理,形成了不服现状的意志,萌芽了不屈不挠的努力,或许在高明楼下了他民办教师的岗位后渐渐培养了雏形。现实的压抑,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让一颗觉而不醒的心变得对屈辱敏感。进行与人性的斗争,所以要坚强自己,站立起来进行报复性的反抗,力图挣脱这种压抑自己的束缚、捉弄人的命运――势力和环境的不平的待遇。加上知识分子的进取尊严,不得不显得近乎钻营的势利,却也不敢说这究竟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还是悲壮的挣扎力。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负心汉,甚至是冷血的人,没有激情地安于现状,或者说没有发光的人生,抑或是斗争意识的觉醒。有一种孤独不被外人所能理解,更没有让人理解的内心,通过冷血无情来最终实现自己一生的志愿,除了自己,谁还能理解?由于某种原因,奔跑再快的骐骥也会力不从心,英雄末路施无计,美人迟暮梳妆泪――当孔明在五丈原感慨恨不能再复讨贼的时候,谁曾经怆然流涕?

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命运注定有些人的脚步不能歇停,他们的心理或许最为脆弱,然而他们的头颅也最坚硬,不肯轻易屈服。试想,一生平凡、朦胧无知的人,怎会有自扰的命运?偏偏知识分子有了那一份觉醒,悟得还不通透,终于走了弯路。高加林是一个读书人,生活选中了他进行挣扎的努力,作为捉弄的游戏,还是毫无还手的表现,再小的鱼儿在太平洋里也可以激荡起属于自己的涟漪,尽管对于整片瀚海来说一切都不值一提。其中,社会的时势就是那无尽的海洋,而匆匆过客的我们不过是里面游荡过的一只小鱼,但只要自己乐在其中,真正参透人生的道理,自然别有天地。

这是一种选择的矛盾,在无形中,或许有这样的设置,天平的两端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却都要无可奈何地面对,意味着,在这种悲剧的美学中有一种深深的境遇挣扎的叹息。而传统的悲剧美学,让人常常忍不住同情失败的弱者,而这种人性的和结局的鲜明对比,更加增强了读者的直接感觉上的共鸣。殊不知,一切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高加林的悲剧在于迷失了自己,以为衣被锦绣,在荣华富贵的山海中攀爬滚打,为自己所谓的理想奋斗就是幸福、是一生的追求,还是闪耀金辉的光芒,事实上,也许他错了。欲壑难填,胸腔里装的是无尽的空虚,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在自己那个不大的心房里满满装载着的甜蜜与温馨。那个时候,一心扑朔迷离,回过头来,明白的那一刻,却已为时已晚,人生总是在表演着一场接着一场的戏剧,细心想,导演其实就是自己,可里面有多少喜剧?许多的人生会由无数的遗憾堆砌而成,不论其中的对与错,却不曾将那颗心安定,至于以后,谁也说不准,回首往事,但要无愧于心,在消逝的那一刻,做到一生无悔,轻轻地来,了无牵挂地离开……

从深层次来说,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作用息息相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胎动时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思想的交汇和激流,不说先富的人是否很好地带动了后富,在此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必然会让一部分人的利益有得有失,就是公平问题的处置。从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史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凭借着自身的或抓住了客观环境的特殊机遇,先发展了起来,而另一些人相对地却没有那么幸运,于是心中难免会生出抱怨的不满情绪,而这种加诸于身的力量,产生的反弹就是不服气的好胜心理,更加渴望自身的变化,以至于在利益选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甚至是迷失自我而醉心于物质的追逐;而以高明楼为代表的一群人,则是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人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下,开始有了意识上的觉醒,懂得了争取和主动,但是在扭曲的极端观点的刺激下,会有一种病态的进取心理,又容易误入歧途,做出激烈的行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效率与公平的处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和人文关怀,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文学来源于现实,却又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的再现。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虽然有遗传因素,但是社会大环境却扮演着胚胎孕育的角色,起着可能是终其一生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塑造作用。赫拉克里特斯认为,人并不缺乏普遍的理性,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人们都按照自己的理性行事。或许我们缺乏一种换位式的反省思维。不也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嘛?这也是一个民族思维成熟的体现。应该像小孩子对好人与坏人的区别那样,随着时间的沉淀,能不断有所改观。虽然管中窥豹,不得全貌,但是滴水穿石,也还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道理。一个时期的哲学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学则承担了对它的通俗演义。

第2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对策

1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关系的主要因素

1.1个体因素

学生个体的差异是产生宿舍关系不和谐的前提,首先是大学生成长经历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人际交往质量不高往往表现出“嫌弃型”个性特征。一种具有攻击性特征,如好强争胜,自我中心,嫉妒心重,报复心强,不懂得尊重别人等。这种个性会挫伤别人的自尊心,让人没有安全感,造成交往的压抑、紧张,使他人敬而远之;另一种具有退缩性特征,如害羞胆怯,敏感多疑,孤僻狭隘,自我封闭,依赖性强等。与这种人交往会使人感到负担重,气氛沉闷,需谨小慎微对待他们,让人觉得累。因此,改善人际交往,应努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与习惯。

1.2家庭因素

高校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生活习惯差异是引起的宿舍矛盾的主要原因。例如,作息时间不同、问题、宿舍个人卫生问题等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冲突。此外,来自城镇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大多骄傲、自负,与人相处时不懂得忍让、宽容。在生活各方面可能会表现的比较挑剔,不懂得尊重他人,也是引起不良宿舍关系的因素之一。同时,来自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的学生大都容易表现出一种自卑、缺乏安全感的特性,他们往往非常在乎别人无意中的言语,总是感觉别人是在针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回避与人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1.3学校因素

从高校管理层面来说,首先,我国目前高校宿舍的安排很难根据宿舍成员的个性特征、民族习惯及志趣理想等来合理安排宿舍,大部分高校是在新生入学时,以随机组合来为其分配宿舍,有的宿舍成员甚至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院。其次,高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上仍然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对于像宿舍内部人际关系这样的微观事务则不够重视,思想工作做的不细致,缺乏对学生宿舍尤其是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关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寝室内的人际紧张。

1.4社会因素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各种利益格局瞬息万变,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导致的当前大学生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并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益表现出复杂化的一面。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淡化集体主义意识,同时也很容易使自己的个人主义滋生,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就会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别人的思想必须要围绕自己转,不愿意听取老师和别的同学的建议,容易产生自私、偏激及势利的个性,这必然会严重地影响到个人与他人的正常人际交往。

2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2.1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宿舍成员要认识到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要能理解与接受他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如果别人的生活方式、作息时间安排等影响到你的学习,可以适当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考虑自我调整。要与舍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学会包容别人,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要想着改变别人、控制别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的去融入到宿舍这个小集体中。大学生舍友之间有意见分歧是正常的,只要彼此坦诚的把内心的想法或苦恼说出来,积极地进行沟通,就会加深彼此的理解、加深感情。要学会“换位思考”,当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你就能理解别人的想法。换位思考对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很重要。要善于说谢谢,要学会感恩。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2.2加强人际交往技巧及心理素质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障碍。将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带进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课堂,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也可借助第二课堂的宿舍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同时,双管齐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鼓励学生适当的接触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此外,高校应开设高水平的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宿舍人际关系的指导,随时为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2.3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宿舍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宿舍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的整体功能是育人,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守法观念、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学校应努力营造优美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把学生宿舍办成文明、卫生、优雅、舒适的大学生之家。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寝室文化大展赛”、各类文娱体育比赛等,既能活跃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沟通和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创建“文明宿舍”“、优胜宿舍”等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宿舍的人际关系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4改善寝室管理方式

一个称职的寝室长对于构建高校和谐宿舍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寝室长往往就是这个寝室的“核心人物”,在室友之间发生争端矛盾时进行调节,防止室友之间关系僵化,同时也可以有效制止室友形成小帮派小团体,增强寝室关系和谐。而寝室长向层长负责,层长向楼长负责,楼长向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链条管理,既可以规范寝室管理,也可减轻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和发挥寝室学生党员和干部的作用,将其纳入党员、干部考核评定体系之中,以加强其权利义务意识。

3结语

高校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场所,对于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交际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预防和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步入社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46.

第3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五月四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笔者认为,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到大学生团课中,通过多种方法,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的意义

何为“大学”?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需要何种文化?何种精神?这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过程中需要回归的“本真”问题。高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生活中社会接触面窄,他们原来更多只专注刻苦读书,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期盼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而面对大城市大学的这个“社会”,一些同学特别是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极容易由于种种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产生一些问题,例如上当受骗,在毕业时成为高分低能的“就业困难户”,甚至误入传销组织。

另一方面,大学阶段,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中追求完全的自由,希望在逃离家长束缚的生活中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求新求异的新鲜事物,但同时他们由于分析事物的片面性和不客观性,也极容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辩证思考分析问题,例如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宿舍纷争不断等。

因此必须需要有力的长效性的引导,使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网络的发达,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笔者考虑将其长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门之内。在此提出,建立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形成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辅导员做好引导与把控,从多方面开展好这堂团课,形成立体化教育模式,并将其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大学是铸造灵魂的神圣殿堂,大学是培养有思想有知识的有为青年之地,大学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处理实际问题的甄别和分辨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为其就业面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但培养有知识的大学生,更要培养有思想的大学生,铸造大学之灵魂。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更深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学生舆情,真正了解学生所关注的事物,真实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大学生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责任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做“有思想”的大学生。

二、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的具体方法

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团课可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法。精选一些案例,这些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是学生们特别关注的热点话题,或是与专业相关的一些话题,或是特别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引导大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适时讨论交流,也可以进行争辩论证。前提条件是辅导员老师一定要从大方向上进行把控,防止案例的教育性不强,学生的思想偏激,让不正确的思想占了上风等。

问题法。通过提前布置一些问题和团课课堂上临时设置一些问题的方式,同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大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避免“社会热点问题”团课流于形式,使各种讨论交流形式化,流水化。用“问题”不断激发大家的思考,结合“问题”形成大学生自己看待问题的意见和见解,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完全人云亦云。

激励法。适时抓住一些正面的热点事件做好教育引导,一定要抓住重要时机的重要事件,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的“热”性和及时性,例如利用汶川地震期间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奉献精神的教育,利用“五四重要讲话”进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国梦奋发成才的教育,等等。

讲座法。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邀请校内外研究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或是在此方面做出特别贡献的人到校讲座,用另一种高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从而使大学生用一种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思维看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实践法。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团课教育,进一步组织或设计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亲身参与社会现象,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全面感受社会,认识社会,才能真正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达到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反思法。学生在参与完每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后,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形成文字性材料,使每一位学生在团课后都要有所思所想所感,并作为自己个人的成长档案,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成长成熟的全过程。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在实际过程中,可根据“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选择适合的方法,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每天在接受着大量的新闻,阅读着大量的“社会热点”,,因此甄别和选择哪些社会热点问题就成为团课的重中之重,团课上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性。“社会热点问题”团课一定要系统收集并梳理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学生们关注的,最重要的是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就是说在问题选择上一定要“有高度”。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团课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实际由学生进行题目选定、活动组织和活动策划,但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在开始时必须要全程参与,适时加以引导和指导,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畅所欲言的同时,更要注意正确引导,指出和纠正一些学生偏激的思想,驳斥一些错误的观点。

参与团课本身对辅导员老师更是一种考验和挑战,需要辅导员老师不断学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思想”的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4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1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8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随着国内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总数扩大数倍,有关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也变得更加普遍。贫困生总数激增,认定难度加大,程序更加复杂。贫困生认定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道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各个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增加,每个贫困生又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复杂情况,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意义

(一)做好助学基础,提供资助依据

贫困生认定是助学的基础,切实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才能有效为接下来的各项资助提供依据,有效利用资助资源,服务广大学生。“高校要做好贫困生的助学工作,把国家各项助学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就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确定助学政策的目标群里。”贫困生认定是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贷款以及其他各项补助的前提,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各项工作做了翔实的要求。

(二)服务学生成长,协调身心和谐

贫困生认定是国家助学的一项前提工作,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能有效实施国家部署的各项资助政策。贫困才是资助政策的最终受益者,这些措施切实解决很多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为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对广大学生是个福音。资助学生的同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感受到世间的美好,能够让学生在健康美好的环境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社会,能够促进他们认真学习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优秀人才。

(三)助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主义提倡社会和谐,贫困学生因为先天的家庭经济困难很容易失去教育的机会,国家的资助政策正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颁发助学文件,确保任何一个学生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学,给他们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给贫困学生带来希望的努力的动力,而这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受到国家资助,未来更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潜在实施者。贫困生认定同时也是高校资助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体现,贫困生认定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有效区分开来,有力保证各种资助资金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贫困生认定如果出现问题,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抢占了机会,导致贫困的学生无法获得资助,这样会导致怨气重生,同时也有失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无非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认定材料失真

由于现在高校大学生都来自各个省份,贫困生的认定就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提供“贫困证明”成为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一个重要措施。由学生生源地所在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或者由民政部门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上盖章。这个过程存在很多人为因素,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民政部分会因为很多人情关系随意盖上一戳,亦或是为了完成所谓的额定工作量来者不拒,这样一来无论贫困不贫困都会因为各种关系,学生都可以轻易获得一纸证明。“一些地方采取贫困生资助指标发放,也让开具贫困证明的单位和相关负责人为了指标而指标,对贫困生的审查睁只眼闭只眼。”再加上各地贫困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省份贫困差异巨大,同一省份城乡贫困差异也巨大,据统计,某些省份城乡经济差距已到达6比1,这就导致可能在某一地区很贫困的学生在别的地区根本算不上贫困。而大家都凭当地的贫困证明来申请助学金,具有同等的申请权利,这就有失偏颇。

(二)认定评议出现偏差

现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大多采取的是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证明,然后班级成立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贫困证明”真假本身就存在问题,班级民主评议很多地方也存在不合理现象。现在高校大多是公寓式管理和采取选课制度,同班级学生接触交流相对以往减少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了解同班同学的家庭状况,也就是凭表面现象进行评议,这样就很难保证评出来的贫困生的准确性。同时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同学关系好坏,班级小团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等等都是潜在的因素,部分班级出现轮流领取助学金的现象,正是现在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的重要表现。

高校学生多,贫困生认定范围广,一般由学校资助中心统一部署,各院系辅导员进行具体实施。目前高校辅导员比例1:400,一个辅导员面对这么多学生,处理多项繁杂任务,并不能准确识别各个年级、班级贫困生,这本身就是贫困生认定的一大弊端。大多高校辅导员由于对各班级并不了解,只能将学校颁发的各个学院指标再按班级总人数比列下达指标,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贫困生认定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部分班级指标用不完,并不是特别贫困的学生来充数;部分班?贫困生相对较多,由于指标限制,只能放弃评定。这其中存在问题,并不是一个辅导员能够解决的,辅导员不可能识别学院每一个学生的贫困状况,只能尽自己全力去多了解一些学生情况。

(三)伤害受助学生自尊

由于时展进步,已经不能通过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贫困生认定也逐渐成为一个公开竞选的过程。学生必须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家庭状况,通过这种方式让班级同学了解自己情况。说得越可怜无助就越容易获得大家同情,这本身就偏离贫困助学的宗旨。贫困生大多自尊心极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家庭贫困,但是为了获得资助机会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走上讲台进行贫困竞选,这对贫困生自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同时也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随着高校资助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资助的每一步骤都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贫困生认定更是如此。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和受助程度都必须在学院学校范围进行公示,这虽说是有效去区别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措施,但是也是对贫困学生的一个精神打击。部分自尊心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公示制度,宁愿选择不申请资助,也不要暴露在大家面前,觉得自尊心很受打击。

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深入学生生活全面了解情况

在现在这个吃穿不成问题的年代里,我们很难通过穿着或者表面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贫困,学生即使贫困但是也会穿着整洁,适应大潮流,与其他同学融为一体。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花更多时间融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宿舍,通过多次观察与交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高校教师、辅导员需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是否与学生所述情况相符,这也是加强家校联系的一个很好措施,让家长社会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重视,扩大积极影响。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多与学生聊天,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学院资助提供准确的信息。在前期评议和认定过程中,注重观察和交流,后期更要注重监督,及时掌握贫困生生活状况,资助资金使用情况,为下学期资助提供有效资料。

(二)做好思想工作确保精神脱贫

在同样的花样年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学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他们寡言少语,和同学们相较而言,他们对自己不自信,对生活未来缺少信心。贫困家庭出生的学生,内心更容易具有自卑倾向,学校资助政策确实解决了其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因为不劳而获养成“坐、等、靠”心理,一味希望学校或者外界给自己提供帮助,忘记自己才是改变自身的主体,这导致精神上的更加贫瘠。

高校班主任、辅导员更应该多关注这部分贫困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指引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提高自信,取得优异成绩,为未来打拼奠定牢固基础。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确立短期目标并努力奋斗去实现,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完成目标而增长自信,激励其自尊、自强、自爱,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们精神上“脱贫”。

(三)加强诚信教育避免弄虚作假

高校扩大了资助力度,有“奖、助、贷、补、减”等多种措施,部分学校还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配套资助措施,大大提高了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而这些补助只需要提供资格证明,学生就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不需要任何义务,任何劳动,得来相当容易。这就使得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想尽办法获得证明以获得资助资格,这种现象在各大该校愈演愈烈,导致资助资源的不合理被占用,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机会变得更小。

诚信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立地之本,更是一个学生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减少这种弄虚作假现象。“高校要加大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开创团结、关爱、互助的文明新风,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关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要抓住这一特殊时期,借助各种有效载体,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发扬扶弱、济贫、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杜绝虚假贫困生源头,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各项资助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四)提供配套措施增强自强品质

获得资助并不需要完成任何义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应该只是懂得获取。高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通过劳动获得资助的意识。个别高校采取义务工时措施,即获得资助的同学必须每学期完成义务服务20小时,这种方法很值得提倡。通过自己的工作、服务,不仅使学生更加珍惜获得资助的机会,更收获比付出辛勤汗水更加珍贵的品质,因为转换角色所以懂得感恩,因为帮助他人所以增长自信。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的鉴别措施,部分本身并不贫困的学生害怕在集体中服务被大家评头论足,认为并不贫困还申请助学金,或者并不想提供服务会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想法,只有真正贫困的学生才会在义务活动竭尽全力,这也大大减小了贫困生认定的成本。

第5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我们今天的工作岗位既是个人努力得来的,也是亲人、朋友帮助得来的,更是组织给了我们机会。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感谢领导的关心,感谢父母的关爱,感谢朋友的支持,感谢组织为我们创造了机会。一个说自己职业不好的人,肯定不能把事业做好;一个说自己团队不好的人,肯定无法融入团队。只有学会了尊重并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别人才会尊重并重视你的职业。一个人对事业、团队和组织不忠诚是可怕的,会出现反作用――水平越高,能力越强,反作用就越大。责任可以使人坚强,可以使人发挥潜能,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责任胜于能力。一个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强,没有责任,其能力几乎等于零。教师这个职业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只有做出成绩,才能赢得尊重与理解。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应该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做到无愧于心。

以上是教师提升人格魅力的前提。

认清教育本质:

先“孝”后“文”,培养“上品”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为次品,无德无才为废品,有才缺德是社会的危险品。”所以,当今的教育必须培养“上品”人才。

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学生。

“长”指的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较好发展并拥有一技之长;“宽”指的是学生懂得为人处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指的是学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教”字拆分开来,就是先“孝”后“文”,这已经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先育人后做学问。如果知识没有道德承载,世界将十分可怕。我们或许不担心社会缺人才,却担心人才缺品德。

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德与才的内涵,才能理顺学校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德”是根本,“德”是动力。也许有人会问,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抓德育工作是不是影响教育质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抓好了德育工作,使学生们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做人,从而努力学习,我们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我们必须树立“以德立校,以德促教”的理念,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境界。

注重专业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首先,教师必须是知识渊博、懂得教育和认真研究教法的人。

知识渊博就是爱好广泛、专业发展、学科突出。有一个比喻是这样的:教师是一个放在平地上的水桶,学生是紧靠着水桶摆放的水杯,水桶溢满了,自然会流入旁边的水杯中。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教学法。试问:如果只有半桶水,那就只能倒给水杯了,那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这个“水桶”注水,这就需要有“长流水”。

懂得教育就是尊重科学、遵循规律。要让懂得教育的人去从事教育工作,按照科学规律办教育,按照教育特点搞教学。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教法就是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为什么要求教师既写教案,又写学案?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才能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爱岗敬业就是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做到“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写教案、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教书育人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懂得教书,更要懂得育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的老师总是抱怨学生毛病多,总是针锋相对地去纠正学生的毛病。其实,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人师表就是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圣贤之师。人有三种:第一种做了才去说,那叫圣人;第二种说了才去做,那叫贤人;第三种说了不做,那叫骗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一种教育力量。做圣贤之师,会使我们的职业更具魅力。

依靠团队力量:

善于合作,成就事业

我们要学会“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和“先做人,后做事”。有些人水平不是最高的,能力不是最强的,可是他的事业很成功,那是因为他紧紧依靠团队的力量,善于与人合作,成就自己的事业。“人”字的一撇一捺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相互搀扶帮助,否则你这“个”人只是一根棍棍,难以站立。靠个人单打独拼是难以成就事业的。

什么是团队?从“团队”两字来看,“团队”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与一群有耳朵的人在说话。“团队”要求我们学会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

只有与人多沟通、多交流、读懂人心,才可以交到良师益友,找到事业的好帮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业成功离不开朋友和团队的帮助。古人告诉我们:“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必须带着善意与人沟通,学会包容与理解,理解所有人对我们的不理解,包容所有人对我们的不包容。

要紧紧依靠团队中的名师,多拜师、懂尊师。所谓“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皆考题”,人生成长进步,离不开名师指路。大家多听听那些有思想、有水平、有能力、有智慧的人的讲话,因为“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另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多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有思想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思想。

懂得自我学习:

心态归零,知人阅世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充满魅力的人生?答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自我学习。

心态要归零。“做事走出异常,做人回归正常”。做事求变创新,讲的就是追求成长进步;做人求心态归零,讲的是为人境界。只有心态归零的人才能进步。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专家、权威,站在某个领域的所谓高峰就自我陶醉。其实,只有放下身段,从自恋的小山上走下来,才能去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山。

读万卷书,就是多读、多看、多学、多思,这是解决“知道”的问题。我们要改变思想、更新理念,因为思想永远是行动的先导。事业不能成功,人生不能成长,往往是被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固有的理念束缚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行万里路,就是多做事、多实践,这是解决“做到”的问题。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做到知与行的有效结合。我们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成长为教育专家。当前学校管理、德育、教学等诸多工作,都需要一批敢想、敢干和能想、能干的优秀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做人要有上进之心。同一个领域中,人与人会有这样的差别:同样的职业,别样的风采,就看个人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式。

个人自悟就是自己多反省、多思考、多总结,善于分析判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外学内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些人看问题只看到负面的,正面的东西一点都看不到。这样的人心态不好,没有正见和正思维。成功者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成目标;失败者则是发现问题、挑出毛病、横加指责、失去朋友,最后丧失目标。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做人要学会多讨论、少辩论、不争论。

第6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人文素质 现状 提高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百侯中学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人文素养较高的人,追求真理的真人,全面发展的人。但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这是值得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导致文化素质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学知识缺乏。

2.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因以前语文没学好,所以听说读写能力不强,因而,字写不好,话不会说,句不会断,文章不会写,经常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思想汇报、申请书等应用文,多是格式不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面试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3.自卑心理严重,承受挫折能力弱。

大部分学生因有失败的经历,心里有阴影。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耐挫能力弱。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稍有不顺,很容易就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子破摔。

4.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今后只求“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因此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

二、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符合时代的要求。

我国现已逐渐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有高超的技能,以及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2.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不仅要培养“工具人”,更应该培养“社会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符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等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知道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如何为社会作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三、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专业质量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就业情况,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而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因作用缓慢,不易显现,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而显得“无用”,所以备受冷落。中职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不能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增设人文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学校在制订课程计划时,要加强人文选修课开设并规定中职生每学期修满一定学分。人文选修课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诗词赏析”、“论语心得”、“美学艺术鉴赏”、“创造与创业”等。这样有利于开阔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又要依靠导向正确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校运会、美化教室宿舍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广播操比赛等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校风、学风、校园精神的形成。

4.丰富教师人文知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5.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7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 班主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03-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化成大众教育,生源更加广泛,班级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笔者担任大学班主任工作六年多,在这期间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对“班主任”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班主任的工作琐碎,但又是愉快的,班级学生的进步是给班主任辛苦工作后的最大安慰[1]。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

1 新手班主任的工作

笔者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刚开始作为新手教师,对自己是否能胜任班主任工作是忐忑不安的。于是在接到要做班主任工作的通知后,学生还没有报到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上网查相关资料,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等等,但实际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后来的工作中,时刻注意观察、记录、思考和总结,提炼适合自己本人、适合大一新生、适合本班学生的工作计划。对笔者来说,大一新生班主任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使班级成为学习型组织为管理思想,以人文关怀为落脚点,其灵魂是“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其执行策略是“防微杜渐,铸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坚持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班主任参与为辅的原则。

2 大一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这也是21世纪大学的新使命,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经过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在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会产生很大的转变。可以说,能否很好的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从短期来看关系到学生大学的成长,从长期来看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可能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能否在大一就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成长习惯事关重大。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可以作为大一班主任工作的灵魂贯穿到班主任工作的每一项事务中,包括班委会的建立、每一次开班会、每一次和学生的聊天等等,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快速转变成为终身学习者,更进一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3 大一班主任工作的策略

防微杜渐,铸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关键策略。但是这个策略的实施是建立在与学生沟通、了解和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工作中会涉及到很多具体事务,比较典型的有上网打游戏、谈恋爱、借钱提前消费、与同宿舍同学难于相处等。这些非常具体的方方面面跟学习相关的生活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在习惯养成上,对新生提出以下十点期望。

(1)志存高远(随时学习、随时记录,建立社会责任感)。

(2)科技精神和人文关怀(创新、务实、独立、批判、法制)。

(3)协作能力(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沟通)。

(4)思维能力(多角度看问题,对问题有深刻见解)。

(5)科学方法(事半功倍)。

(6)信息能力。

(7)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思维表达)。

(8)关注社会。

(9)关注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

(10)体育锻炼,健康体魄(让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十点期望是后来班主任工作中铸造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综合素养的方向指南。防微杜渐策略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这些能力和习惯养成,在对学生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班会、讲故事、聊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有人说“习惯是人类生活的伟大向导”,无论是学习和生活,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都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关键[2]。

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班级管理机构。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独立生活,从家庭、中学进入大学是容易的,但从依赖走向独立是痛苦艰难的。琐事得自己解决,时间要自己安排,人际关系自己处理,各种困难都要自己克服并解决。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只有学会独立生活,才能品尝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探寻到生活的真正奥秘。只有经历了这种洗礼,大学生才能正式认识自己正确的独立人格,并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大学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育只具有指导意义,不具有指令意义。大学的课时数比中学少,而且随年级升高是越来越少,课时数的减少就意味着自由时间相对增加,学生要自主支配自由时间;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少了,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消化理解;与教师接触时间也减少,学生不在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中,教师也不再是保姆,而是生活的顾问和参谋。所以从现实的生活角色来说,大学生必须进行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自律;二是自识;三是自立。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自己的自主精神、自律能力、自觉意识和行动。

向大学新生强调几个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首先是目标管理,目标是生命存在的轴心,偏离了轴心,生命就没有意义,因此应该让新生树立自己的目标,目标应具有挑战性和长期性,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升本,获得某职业资格等,一个个目标的确立和完成就构成了充实的大学生活。其次是时间管理,时间是最宝贵和最缺乏的资源,同样一个小时玩游戏和学习的效用是不等值的,当然我们不反对娱乐,但是过度娱乐就是对时间的普涨浪费。请谨记一条:我们所做的就是更好的接近目标,并将时间弹性拉到最大。我们可以确定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免得虚度光阴。最后是金钱管理,新生应该把金钱看做一项管理工作,因为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也可以消磨人的意志。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支配金钱,成为主宰它的主人。因此,新生形成正确的管理金钱的意识很重要。

最后一点笔者的心得和体会,要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比学习具体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地位,提升管理品质,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培养更加合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第8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程迪(1978- ),女,重庆人,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机电系,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3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0-02

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政治经济的变化给人们思想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在多元价值观互相交织、冲突和融合下,社会呈现出个人意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无所适从。我国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半壁江山,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价值观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思想文化阵地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增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十分重要。

二、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1.当代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呈现淡化理想、强调务实的趋向。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动频繁,逐步从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变,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主义纷纷进入中国,正侵蚀着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过新民主主义运动和的质疑和批判,几千年被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造成今天的年轻人传统价值观念淡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就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更加迷惑,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分析和判断无所适从,在当今社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漠然,呈现出追求物质利益、追求眼前利益的取向。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是借鉴西方职业院校经验,针对社会对一线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作用下,高职高专学生更为注重市场导向性,并以此指引自己的成长成才,价值观更强调务实。

2.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存在片面性。为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课程,加强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但高职高专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下长大,价值观的多元性是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多元的价值观在高职高专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相互激荡,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不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片面认同。

3.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知行不一致。高等院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干课程,多管其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主体还是基本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能知行一致,行为上始终追求利益化、功利化,奉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

三、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带来的迷惑。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交融、排斥、激荡,让本来就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更加迷惑,对诸多社会问题现象的认知和判断都存在误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在市场经济潮流的主导下,将价值等同于利益的实现。网络文化的盛行也造成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缺失。网络已经日益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特别是大学生,把网络完全作为信息生活的必备要素。网络确实带来了大量便捷的信息,但同时也在麻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高中学生正在逐渐丧失自我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造成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2.高职高专院校文化“软”环境的缺失。校园“软”环境是除了校园物质环境外的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软”环境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即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民族人文精神、学校精神、文化传统的结合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以工科专业为主,人文氛围不足,“软”环境的缺失,造成文化对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激励斗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明显不足,学生受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

3高职高专培养方式带来的弊端性。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应用性,形成了高职高专院校学制短、专业课程紧张、实践教学环节多的特点,在这样的教育指导模式下,学生追求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尽快学得一技之长,迅速进入社会,创造属于自身的优越生活,表现为价值目标短期化、价值取向物质化、价值实现功利化。

四、高职高专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效性对策

1.把握思想意识形态阵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随着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主义、价值观相互激荡,要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就要占领思想政治的阵地。一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方法论教育的理论体系教育,是高职高专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更能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二是守好传统传媒高地,营造有利于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学校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都是学校传媒阵地,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今天,抢占传媒高地、弘扬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校园里,要注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眼、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我的价值追求。三是抢占网络新阵地,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网络是个新兴事物,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密集等优点,很快成为第四媒体占据传媒市场。大学生正是网络平台的主流受众,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高职高专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抢占这一阵地,用高职高专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辐射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层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进教室、进宿舍、进寝室,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和思考社会现象,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设校园“软”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一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认同。大学校园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呈现出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行为准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建设和氛围营造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打造,彰显学校的文化精神,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从而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二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财富,结合地域并依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如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在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结合学校优势,建设以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打造弘扬精神的主旋律,在学校营造出了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3.知行合一,促进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融合教学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使知行统一。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日和各种重大活动,如每年的国庆、建军、建党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突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高职高专院校应抓好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让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工作等,通过实践服务的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如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就尝试给每个学生印发了志愿服务手册,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并制定各种评优标准,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内化形成核心价值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抓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创建有利于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的校园“软”环境,借助各种载体,让高职高专学生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曾献辉,陈小志,李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性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2]牛炜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7).

[3]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第9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财务管理;问题;途径与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深化和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这对医药人才服务中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医药人才服务中心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财务管理,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如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财、物的作用,降低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财务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层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相关财务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目前,不少医药人才服务中心的领导层都是由医疗界专家教授担任,其一般只注重卫生医疗业务管理,对财务管理认识不透彻,忽视单位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2)预算管理意识欠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当前不少医药人才服务中心并未开展预算管理,即使开展也往往只流于形式(重预算收支而轻预算编制、评价),致使资金使用效率偏低。3)成本核算缺乏科学性。医药人才服务中心是国家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对成本核算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且常常将其开展的目的定位于为员工奖金分配的提供评审依据,用以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4)财务分析开展不全面。绝大部分医药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财务从业人员只进行简单的收款、记账、报表汇总。很少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开展全面的财务分析,从而不能为单位管理层提供准确、全面的财务分析报告,给领导层决策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三、提升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的途径与措施

1、增强领导层财务管理意识,全面提升财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一方面,单位领导层需转变理财理念,对财务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推进财会相关从业资格的管理体制改革,将高素质、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引入单位管理决策层。加强本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对本单位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重新的梳理、修订,使其更为完善,从而制度上进一步保证了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相关财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相关在职财务人员的竞争意识,制定详尽在职员工二次培训、进修的机制,并将绩效考核、奖惩机制融入其中,用以充分调动相关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动学习、提升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同时,制定详尽优秀财务人才的引入机制,提升整个财务人才队伍的素质。

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医药人才服务中心可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来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这一方面可以对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资金做到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来说,要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方面的监管控制工作。首先,做好事前控制。在费用产生之前,财务人员对其进行审核,看其是否属于预算科目,其是否必须发生,以及其费用额度是否超支。只有审核通过后才核准、同样该费用发生。其次,做好事中控制。医药人才服务中心预算管理部门制定出详细的过程监控制度。对各部门的预算额度分月进行划分,及时汇总各部门的预算执行状况,动态监管各部门的费用产生情况,在非特殊状况下对超出本部门预算额度部分,不予报账。最后,做好事后控制。每月月底将各部门的收集反馈过来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查看预算执行情况,说明其中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并制作出详细的预算执行报告提交给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层。同时在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纳入本部门的年度评审。以此来提高资金管控与资金使用效率。

3、完善财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做好财务数据的基础分析工作。财务分析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等会计报表的内容,计算出经济效益指标、负债比率指标等财务指标,进而对医药人才服务中心的资产结构、变现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进行分析;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做好事前预测工作。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根据医药人才服务中心实际运行情况、历史资料、同行业资料等经济信息设立敏感性指标,对财务危机进行监测和预防。

4、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贯穿于医药人才服务中心业务的全过程,是提高本中心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医药人才服务中心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更新成本核算管理理念,引入更为先进、更为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各部门成本核算中,摒弃过去不完全成本核算,全面实施完全成本核算。同时讲各单位的新旧固定资产合理核算计入各自部门的成本之中。另一方面,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各项成本费用标准。根据各部门的实际,采用定额成本的方式,来加强各部门的成本节约意思,降低整个医药人才服务中心的成本支出,提高本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管理工程,医药人才服务中心要强化财务管理职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使财务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具体来说要增强领导层财务管理意识,全面提升财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财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实现医药人才服务中心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福建省医药人才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医疗系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市场,2010,(04).

[2]潘焕喜.现代卫生事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刍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