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人生观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观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观的思考

第1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路遥 《人生》 人物分析 思想探讨

如果流下眼泪的,会有一颗暗合的心,要么就是一场戏剧的观众,随着帷幕的告终,留下的不过是沾湿衣襟的感动,不管怎样的惊涛骇浪、暴风雨后,到底还是风平浪静。

青春的岁月里,神气的冲动,不可避免地将久缚的爱情萌种从心牢里放出,原本是有理性这一层保护膜的,结果也许和人的出生一样。高加林读过几年书,有着知识分子自命不凡的高贵,巧珍的出现也许只是一个过客,在暗淡的光景里,不过是满足了他某种心理上的需要,如果把这当情的基础,只能脆弱地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高加林开始时自己的心里也是明白的,始终明白,他和巧珍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心灵上的交流――共同语言。当时的他勉强自己的理由是,他是农民的儿子,眼前的实际,他也要当农民了,尽管自己有千万个不愿意,在时代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低下奋斗的不服输的头颅,这也是不得不拿来进行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理由,所以才“纡尊降贵”,走到田野里,满手的血污是在控诉自己心中的愤懑不平,干旱的季节,正逢一股甘霖浇灌饥渴的灵魂,最让他动心的不过是巧珍的不离不弃,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感动最容易揪心的痛,却看不出他的心思。

生活是不可预料的,今天的流落街头,谁晓得明天的你是否会飞黄腾达,跃上枝头,只要一有机会,加上一颗久有准备的心,机遇终会降临。做下属的,最大的聪明就是关键的事情不要领导说明,办妥所有事情。作为群体性的动物人类,关系的属性总是存在的,不论在什么地方,所以不管高加林的二叔有意没意,这是一次轮回的机遇。当新的力量来临时,旧的门户自然会被冲破,加林是一个积极向上、有抱负的年轻人,况且如果没有仰望和追求,人就不叫做人了,与植物没什么区别,不管有或者没有人性的私欲,有一句话说,两个人是要相互搀扶的,看得明白,巧珍带来的是一个服侍者的角色。当黎明的曙光初现,第一缕的光辉伴随着朝阳的脚步,为他敲响幸运之门的是黄亚萍,一直以来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对于迈出新步伐的高加林,和亚萍才是门当户对的天作之合,她带给他的才是他向往的生活,对方的父母都是显贵,南京那边省报记者的身份有着更加值得期待的前景。

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会无情地为你关上一扇门。巧珍第一次跑到城里来探望时,加林的凝滞已说明了许多的问题,但巧珍还是想得那么天真。抉择的痛苦是不愿背上负心的名声,出于良心上的承诺,也不想看到别人的苦楚,需要面对的生活就这样地捉弄着他,让人啼笑皆非。他以为和黄亚萍在一起才会幸福,巧珍注定只能是他沿途风景中的一位过客。曲折起伏,天空的风雨无期,难以预料,谁晓得下一秒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是泰山还是鸿毛?走下车站的那一刻,志得意满,满眼看到的是对不久的将来光辉灿烂的憧憬,但生活再一次欺骗了他。

对于黄亚萍到底爱或者不爱高加林,我是不敢肯定的,毕竟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分开了。不知道为什么,比较而言,巧珍带给我的才是更多的悲悯与感动。如果他们是相爱的,或许可以这么说,相爱的人是不一定要走到一起的。在这里,巧珍的归宿,万分中或许有一丝其中的滋味。这一点,除了高加林的自矜,我想更多的还有他的虚荣心。许多人讲究门第,即使在今天这个标榜文明的时代,私欲在客观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滑稽,包括高加林在内,他也讲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酸腐文人的骨气。这是时代的悲剧,一个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社会的客观环境支持,这是前提条件,可是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是幸抑或不幸确实很难说,因为他的性格是不健全的,当农民时想着老师的职位,占尽便宜当上县里的通讯员后又垂涎省报记者的身份。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会认为这是上进的表现,年轻人,就要敢闯敢干,有雄心斗志,有追求,才是可造之材,必成大器,然而从侧面看,不免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欲壑难平,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机遇的舞台,留给君子的是普照宇内的阳光,也会为树下客人提供阴凉。

知足者常乐,宽心者长寿。巧珍是不聪明的,你认识道只有高加林变成农民时,她才有机会和他在一起,没有看到有些鸟是困不住的,因为它的羽翼太光辉,这让人有些无奈,是她傻吗?不,是可爱,因此悲情。也许她的归宿是对的,纵然她和高加林走到了一起,也不一定会幸福。真正的幸福其实并不远,回过头来看,也许就在身边,潜藏在角落里静候许久,直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就在那里,不论你经历了什么,最终还会给你带来安慰。和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拴,马栓勤劳善良,才是与巧珍相合的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他虽然不像加林那么激进,没那么讲求,甚至不懂得浪漫的享受,但不是不知上进,这是两回事,他顺应生活,正确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实实在在,如果说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他抓住了,尽管或许是无意的。

德顺爷爷是一个启明星式的人物,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黑夜里照亮一条路径,让迷失道路的人走出困境。虽然他只是一个光棍,却从不失一颗善良的心,他也有过爱情,真正的用过心,用一生去守住这片坚贞的赤诚。因为曾经走过,有着更多的人生沧桑的感悟,才会对过往后来懂得珍惜,才会对年轻人谆谆教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拥有的感觉上不如已经失去的,因为曾经年轻稚嫩的心不懂得珍惜,高加林最后的那一声呼唤饱含深意。

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本性,人在虚弱时受到的温暖,需要用一生铭记,所以用情很深。而一开始的“社会”一隅的丑陋形象,造成了“愤恨”的心理,形成了不服现状的意志,萌芽了不屈不挠的努力,或许在高明楼下了他民办教师的岗位后渐渐培养了雏形。现实的压抑,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让一颗觉而不醒的心变得对屈辱敏感。进行与人性的斗争,所以要坚强自己,站立起来进行报复性的反抗,力图挣脱这种压抑自己的束缚、捉弄人的命运――势力和环境的不平的待遇。加上知识分子的进取尊严,不得不显得近乎钻营的势利,却也不敢说这究竟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还是悲壮的挣扎力。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负心汉,甚至是冷血的人,没有激情地安于现状,或者说没有发光的人生,抑或是斗争意识的觉醒。有一种孤独不被外人所能理解,更没有让人理解的内心,通过冷血无情来最终实现自己一生的志愿,除了自己,谁还能理解?由于某种原因,奔跑再快的骐骥也会力不从心,英雄末路施无计,美人迟暮梳妆泪――当孔明在五丈原感慨恨不能再复讨贼的时候,谁曾经怆然流涕?

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命运注定有些人的脚步不能歇停,他们的心理或许最为脆弱,然而他们的头颅也最坚硬,不肯轻易屈服。试想,一生平凡、朦胧无知的人,怎会有自扰的命运?偏偏知识分子有了那一份觉醒,悟得还不通透,终于走了弯路。高加林是一个读书人,生活选中了他进行挣扎的努力,作为捉弄的游戏,还是毫无还手的表现,再小的鱼儿在太平洋里也可以激荡起属于自己的涟漪,尽管对于整片瀚海来说一切都不值一提。其中,社会的时势就是那无尽的海洋,而匆匆过客的我们不过是里面游荡过的一只小鱼,但只要自己乐在其中,真正参透人生的道理,自然别有天地。

这是一种选择的矛盾,在无形中,或许有这样的设置,天平的两端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却都要无可奈何地面对,意味着,在这种悲剧的美学中有一种深深的境遇挣扎的叹息。而传统的悲剧美学,让人常常忍不住同情失败的弱者,而这种人性的和结局的鲜明对比,更加增强了读者的直接感觉上的共鸣。殊不知,一切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高加林的悲剧在于迷失了自己,以为衣被锦绣,在荣华富贵的山海中攀爬滚打,为自己所谓的理想奋斗就是幸福、是一生的追求,还是闪耀金辉的光芒,事实上,也许他错了。欲壑难填,胸腔里装的是无尽的空虚,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在自己那个不大的心房里满满装载着的甜蜜与温馨。那个时候,一心扑朔迷离,回过头来,明白的那一刻,却已为时已晚,人生总是在表演着一场接着一场的戏剧,细心想,导演其实就是自己,可里面有多少喜剧?许多的人生会由无数的遗憾堆砌而成,不论其中的对与错,却不曾将那颗心安定,至于以后,谁也说不准,回首往事,但要无愧于心,在消逝的那一刻,做到一生无悔,轻轻地来,了无牵挂地离开……

从深层次来说,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作用息息相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胎动时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思想的交汇和激流,不说先富的人是否很好地带动了后富,在此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必然会让一部分人的利益有得有失,就是公平问题的处置。从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史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凭借着自身的或抓住了客观环境的特殊机遇,先发展了起来,而另一些人相对地却没有那么幸运,于是心中难免会生出抱怨的不满情绪,而这种加诸于身的力量,产生的反弹就是不服气的好胜心理,更加渴望自身的变化,以至于在利益选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甚至是迷失自我而醉心于物质的追逐;而以高明楼为代表的一群人,则是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人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下,开始有了意识上的觉醒,懂得了争取和主动,但是在扭曲的极端观点的刺激下,会有一种病态的进取心理,又容易误入歧途,做出激烈的行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效率与公平的处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和人文关怀,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文学来源于现实,却又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的再现。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虽然有遗传因素,但是社会大环境却扮演着胚胎孕育的角色,起着可能是终其一生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塑造作用。赫拉克里特斯认为,人并不缺乏普遍的理性,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人们都按照自己的理性行事。或许我们缺乏一种换位式的反省思维。不也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嘛?这也是一个民族思维成熟的体现。应该像小孩子对好人与坏人的区别那样,随着时间的沉淀,能不断有所改观。虽然管中窥豹,不得全貌,但是滴水穿石,也还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道理。一个时期的哲学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学则承担了对它的通俗演义。

第2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对策

1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关系的主要因素

1.1个体因素

学生个体的差异是产生宿舍关系不和谐的前提,首先是大学生成长经历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人际交往质量不高往往表现出“嫌弃型”个性特征。一种具有攻击性特征,如好强争胜,自我中心,嫉妒心重,报复心强,不懂得尊重别人等。这种个性会挫伤别人的自尊心,让人没有安全感,造成交往的压抑、紧张,使他人敬而远之;另一种具有退缩性特征,如害羞胆怯,敏感多疑,孤僻狭隘,自我封闭,依赖性强等。与这种人交往会使人感到负担重,气氛沉闷,需谨小慎微对待他们,让人觉得累。因此,改善人际交往,应努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与习惯。

1.2家庭因素

高校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生活习惯差异是引起的宿舍矛盾的主要原因。例如,作息时间不同、问题、宿舍个人卫生问题等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冲突。此外,来自城镇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大多骄傲、自负,与人相处时不懂得忍让、宽容。在生活各方面可能会表现的比较挑剔,不懂得尊重他人,也是引起不良宿舍关系的因素之一。同时,来自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的学生大都容易表现出一种自卑、缺乏安全感的特性,他们往往非常在乎别人无意中的言语,总是感觉别人是在针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回避与人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1.3学校因素

从高校管理层面来说,首先,我国目前高校宿舍的安排很难根据宿舍成员的个性特征、民族习惯及志趣理想等来合理安排宿舍,大部分高校是在新生入学时,以随机组合来为其分配宿舍,有的宿舍成员甚至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院。其次,高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上仍然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对于像宿舍内部人际关系这样的微观事务则不够重视,思想工作做的不细致,缺乏对学生宿舍尤其是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关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寝室内的人际紧张。

1.4社会因素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各种利益格局瞬息万变,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导致的当前大学生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并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益表现出复杂化的一面。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淡化集体主义意识,同时也很容易使自己的个人主义滋生,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就会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别人的思想必须要围绕自己转,不愿意听取老师和别的同学的建议,容易产生自私、偏激及势利的个性,这必然会严重地影响到个人与他人的正常人际交往。

2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2.1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宿舍成员要认识到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要能理解与接受他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如果别人的生活方式、作息时间安排等影响到你的学习,可以适当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考虑自我调整。要与舍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学会包容别人,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要想着改变别人、控制别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的去融入到宿舍这个小集体中。大学生舍友之间有意见分歧是正常的,只要彼此坦诚的把内心的想法或苦恼说出来,积极地进行沟通,就会加深彼此的理解、加深感情。要学会“换位思考”,当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你就能理解别人的想法。换位思考对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很重要。要善于说谢谢,要学会感恩。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2.2加强人际交往技巧及心理素质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障碍。将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带进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课堂,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也可借助第二课堂的宿舍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同时,双管齐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鼓励学生适当的接触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此外,高校应开设高水平的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宿舍人际关系的指导,随时为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2.3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宿舍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宿舍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的整体功能是育人,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守法观念、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学校应努力营造优美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把学生宿舍办成文明、卫生、优雅、舒适的大学生之家。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寝室文化大展赛”、各类文娱体育比赛等,既能活跃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沟通和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创建“文明宿舍”“、优胜宿舍”等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宿舍的人际关系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4改善寝室管理方式

一个称职的寝室长对于构建高校和谐宿舍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寝室长往往就是这个寝室的“核心人物”,在室友之间发生争端矛盾时进行调节,防止室友之间关系僵化,同时也可以有效制止室友形成小帮派小团体,增强寝室关系和谐。而寝室长向层长负责,层长向楼长负责,楼长向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链条管理,既可以规范寝室管理,也可减轻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和发挥寝室学生党员和干部的作用,将其纳入党员、干部考核评定体系之中,以加强其权利义务意识。

3结语

高校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场所,对于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交际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预防和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步入社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46.

第3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五月四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笔者认为,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到大学生团课中,通过多种方法,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的意义

何为“大学”?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需要何种文化?何种精神?这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过程中需要回归的“本真”问题。高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生活中社会接触面窄,他们原来更多只专注刻苦读书,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期盼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而面对大城市大学的这个“社会”,一些同学特别是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极容易由于种种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产生一些问题,例如上当受骗,在毕业时成为高分低能的“就业困难户”,甚至误入传销组织。

另一方面,大学阶段,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中追求完全的自由,希望在逃离家长束缚的生活中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求新求异的新鲜事物,但同时他们由于分析事物的片面性和不客观性,也极容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辩证思考分析问题,例如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宿舍纷争不断等。

因此必须需要有力的长效性的引导,使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网络的发达,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笔者考虑将其长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门之内。在此提出,建立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形成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辅导员做好引导与把控,从多方面开展好这堂团课,形成立体化教育模式,并将其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大学是铸造灵魂的神圣殿堂,大学是培养有思想有知识的有为青年之地,大学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处理实际问题的甄别和分辨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为其就业面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但培养有知识的大学生,更要培养有思想的大学生,铸造大学之灵魂。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更深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学生舆情,真正了解学生所关注的事物,真实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大学生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责任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做“有思想”的大学生。

二、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的具体方法

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团课可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法。精选一些案例,这些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是学生们特别关注的热点话题,或是与专业相关的一些话题,或是特别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引导大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适时讨论交流,也可以进行争辩论证。前提条件是辅导员老师一定要从大方向上进行把控,防止案例的教育性不强,学生的思想偏激,让不正确的思想占了上风等。

问题法。通过提前布置一些问题和团课课堂上临时设置一些问题的方式,同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大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避免“社会热点问题”团课流于形式,使各种讨论交流形式化,流水化。用“问题”不断激发大家的思考,结合“问题”形成大学生自己看待问题的意见和见解,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完全人云亦云。

激励法。适时抓住一些正面的热点事件做好教育引导,一定要抓住重要时机的重要事件,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的“热”性和及时性,例如利用汶川地震期间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奉献精神的教育,利用“五四重要讲话”进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国梦奋发成才的教育,等等。

讲座法。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邀请校内外研究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或是在此方面做出特别贡献的人到校讲座,用另一种高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从而使大学生用一种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思维看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实践法。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团课教育,进一步组织或设计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亲身参与社会现象,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全面感受社会,认识社会,才能真正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达到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反思法。学生在参与完每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后,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形成文字性材料,使每一位学生在团课后都要有所思所想所感,并作为自己个人的成长档案,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成长成熟的全过程。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在实际过程中,可根据“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选择适合的方法,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团课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每天在接受着大量的新闻,阅读着大量的“社会热点”,,因此甄别和选择哪些社会热点问题就成为团课的重中之重,团课上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性。“社会热点问题”团课一定要系统收集并梳理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学生们关注的,最重要的是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就是说在问题选择上一定要“有高度”。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团课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实际由学生进行题目选定、活动组织和活动策划,但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在开始时必须要全程参与,适时加以引导和指导,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畅所欲言的同时,更要注意正确引导,指出和纠正一些学生偏激的思想,驳斥一些错误的观点。

参与团课本身对辅导员老师更是一种考验和挑战,需要辅导员老师不断学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思想”的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4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管理娄素质要求 现状和问题 培养措施

有的经济学家统计:在一个产业或行业中,优秀的经营管理者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的价值平均是科技人员的 5~10倍,而我国的管理类人才素质普遍低下,高素质的企业家更是奇缺。在新经济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为摆在各所大学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管理类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管理类专业注重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除了学习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积极地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较强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管理类学生应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灵活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信息时代,管理者只有具备快速处理信息和灵敏预测信息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管理类人才应具备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二、当前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原有大专业进行了进一步地细化,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项目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更加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1)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传统的高校本科教育体系中,往往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层次上定位于企业高级管理类专业人才。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如“两课”、文化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设置太少。

(2)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课程明显重于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

(3)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缺乏多样化。现行课程体系明显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格环境和学术自由。在现行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基本没有独立的学术思考和思想自由,不能就基本的管理理论和老师进行思想辩论;学生的思维模式呆板,基本上沿袭着老师的思维模式;在讨论案例时,不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措施

1.拓宽知识面,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管理学科门类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学科,可以说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对于管理类大学生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其知识面,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和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其广泛知识面的需要。

2.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增加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互动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保证大学生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

3.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管理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占有其总体能力相当大的成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深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达到使大学生增强社会意识与责任感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组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竞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利用大量的案例、模拟、实训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

4.构建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校应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构筑有效的平台。 第一,发展学生社团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与活动组织。第二,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支持。第三,推动学校后勤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服务。大学后勤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直接发挥育人功能。大学后勤可以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建立学生参股的后勤服务实体和建立学生经营服务实体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 敏:谢宁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76~79

[2]刘永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J].高教探索,2004(3):93~94

第5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工科学生 提高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4-02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即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则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所谓人文素养,即具有的人文科学的一般知识水平和一般的人文科学领悟与研究能力,综合地体现为一个人由其人文科学知识底蕴而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品德情操、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等等。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形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求善求美的活动,具有理想性、价值性;是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的追求,注重人的感性和情感,注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人文科学的对象并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世界的一个特殊领域,即属人的世界,重视人对自身本性特质和生存发展需要的体认,它有着自己特殊的逻辑和功能。历史上,苏格拉底就把这种原则作了普遍的贯彻,真正把关怀、研究和认识人类自己作为哲学的主题,并建立起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把这个原则作了身体力行的贯彻,达・芬奇等人既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奇迹又是人文领域的灯塔,成为那个时代从而也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仰慕的巨人。但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科学与人文便分道扬镳,科学踏上了快速发展来不及反思的火箭直奔现代社会,但当代人的人文修养对科学发展的掌握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科学教育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国家的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也同样亟待改进。

如果认真思考,不难发现,我国工科大学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学中的文化陶冶过弱,使得大学生人文修养欠缺;第二,现在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过于狭窄,使得学生的学术知识眼界不够开阔;第三,大学中的功利主义导向非常严重,表现为学生很多时候急功近利,很多学生缺乏较为全面的素质培养与较为扎实的基础训练;第四,当今社会要素的共性制约太强,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极为不足。而且,从较为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会发现,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浅以及技能的熟练与否,而且也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工科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乏的现象,亟待加强

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求,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对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内涵,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不良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传统的体制、传统教育的模式特别是大学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大学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直是在科学教育上花费大量心血,最后导致人文教育非常薄弱。高等院校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使工科学生所受的教育始终偏重于科学教育,并且学生个人受功利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往往会过多地关注专业学习,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这样就使大多数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的状况更为明显。因此,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加强。

(二)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随着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不断高度分化的同时又不断高度综合,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就是:当今时代人才质量,不仅要看人才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平、与时代同步的现代观念意识、高度而全面的人文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对工科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人文情怀。然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和弱化使工科学生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被局限于某一专门的知识领域,缺乏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因此,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加强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培养面向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的极为迫切的需要,是当今时代世界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提高人文素养也是工科学生快速成长迎接新的挑战的需要

人文精神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人文精神可以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是一项求真的活动,但科学的真不能保证科学方向的正确,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价值实现。其次,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造性的想象力、联想等思想来源源头就是人文思想。此外,人文精神是科学实现开辟原创性的源泉。简而言之,也就是科学是用来告诉我们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做事,而人文却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它会使我们懂得一件事情的价值如何,该做或不该做。所以人文思想是科学发展之本,科学技术若脱离人文精神,将失去正确的方向。因此,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可避免地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出了新的考验,它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科大学生无疑是当今时代网络社会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在网络世界里多元文化共生互渗,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并存共生中,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副作用也就充分显示出来。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和互渗、融合,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而且影响到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工科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在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第四,我们社会面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利益关系面临调整,必然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对价值观念、利益冲突、行为方式的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中,工科学生如若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未来社会结构转型的负面效应,就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应对社会各种挑战的能力实属必要。

三、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对策

(一)改革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要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工科院校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都有必要作相应的改革,彻底扭转人文教育在工科院校遭遇冷漠、淡化的不良局面,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如要重视和引导人文教育理念的创新;在各种教学计划中有必要增加人文课程的安排和课时,增加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生命哲学以及艺术欣赏等课程;增加人文专业的投入比重等。

(二)弘扬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

应在建设学校教学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强“软环境”,也就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得整个大学校园能够浸润在多层次、高品位以及高格调的文化氛围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要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活动,不断拓展人文教育的思想空间和思想内涵。在工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课堂空间得以拓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点点地接受文化素质教育,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三)大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以此来引导学生

我国大学教师实际上担负着培养“社会人”的重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要培养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大学教师首先必须率先垂范,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行知识传授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是必需具备的先导条件。

(四)工科学生要自觉地多渠道汲取人文知识,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工科学生应当充分利用高等学府以及现代技术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并转化为人文素养,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德有识的现代人才,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身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

[ 参 考 文 献 ]

第6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生管理;环境和人格

一.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起初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是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具体包括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他认为以人为中心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而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这种情况下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总之,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着重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罗杰斯则认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人本主义思想是通过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人的自我尊严和价值实现为培养内容,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个案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扬州化工学校、扬州建筑工程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培养以三年制为主的全日制高职生,共设置六大类43个专业,总计有近8000名学生在校学习培训。

(一)学生主体特征

1、学生生源地较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属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全国21省市自治区,各地地区学生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不同成为学生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2、学生素质良莠不齐。2010年学生投挡分数与录取分数基本持平,最低分为200分,最高分为315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及综合素质有很大差异,这也给班级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

3、学生自我控制力普遍较弱。高中三年的学习压力使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起床、看书、吃饭”的简单生活节奏,而当他们进入大学生活后,尤其是学习压力的骤降,很多学生感觉迷茫,且容易冲动,这成为学生管理中最大的安全隐患。

(二)学院管理制度特点

1、新生的“保姆式管理”。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班主任和辅导员基本全天候陪伴学生参加军训,事无巨细,贴心解决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小到购物路线安排,大到学生请假缺席都成为保姆式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

2、大二学生的“家长式管理”。大二学生由于熟悉了扬州城市的环境,了解了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已经充分适应了大学生活环境,此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承担责任,协助他们处理班级工作的各种事项,因此班主任既要承担“家长”的责任,又到尽到教师的义务。

3、大三学生的“企业式管理”。即将毕业,太多的学生有就业的压力和对未来的顾虑,导致生活散漫、出勤日减等不良现象,而毕业班级班主任需要抓紧完成学生就业任务,“企业式”的管理在这段时间表现明显。

(三)学生管理人员构成

1、学工处。学工处是管理学生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生制度的制定与修改,学生工作手册的完善等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者、考核者和评估机构。

2、院团委。院团委是丰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行为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通过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和技能比赛,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3、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管理中的主要群体,主要承担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学习管理及生活帮助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从大一一直到毕业的三年时间,班主任需要根据要求定期召开班会(主题班会)、与学生谈心、家长沟通及任课教师联系、检查宿舍等。

4、辅导员。辅导员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助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启蒙师。每个班级都配备专业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充分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宿舍卫生及学生日常事项处理工作。

总的看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尽管存在前述的学生主体特征,但通过学生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管理团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觉性不高。经统计,平均每个班级只有30%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20%的学生加入学生社团;15%的学生参与班级日常管理;而仅有10%的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遵守学生各项制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遵守学校纪律和参与活动比例明显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这一比例远远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几乎为零。

2、管理团队动力不足。作为学生管理主体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动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制度考核僵化,过于形式化主义,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二是工作津贴设计不合理,每月180元左右,而与工作压力不对应;三是团队某些工作内容分责不明晰,易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

3、学生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集中在早、晚自习的管理制度上。学院要求学生在非休息日期间必须正常上早、晚自习,但是随着年级的变化,学生早、晚自习出勤率逐渐降低,此外各种五花八门的请假方法和技巧也应运而生。

五、人本主义思想的应用实践

1、建设优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不仅包括合理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学习条件、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包括青春、活泼、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人本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思想,可以广泛应用在学生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形成环境与学风一致、生活与教风相融合的思路。

2、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马斯洛和罗杰斯共同认为,人的能力(潜能)的发挥需要人的尊严得到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本文认为尊重学生首先应该能理解学生,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源地导致的诸多差异,使得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行为内涵成为学生管理的关键点。

3、塑造健全人格。优美的环境和尊重学生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后天健全人格。高职教育不仅担负着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育任务,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制度、教师、班主任,甚至一名宿管员都能成为影响学生今后人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研究文章有很多,但因为各个学校由于历史渊源、地区差异及学院具体制度不同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就我院实际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应用人本主义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和今后自身工作重点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参考文献:

第7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 班主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03-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化成大众教育,生源更加广泛,班级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笔者担任大学班主任工作六年多,在这期间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对“班主任”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班主任的工作琐碎,但又是愉快的,班级学生的进步是给班主任辛苦工作后的最大安慰[1]。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

1 新手班主任的工作

笔者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刚开始作为新手教师,对自己是否能胜任班主任工作是忐忑不安的。于是在接到要做班主任工作的通知后,学生还没有报到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上网查相关资料,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等等,但实际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后来的工作中,时刻注意观察、记录、思考和总结,提炼适合自己本人、适合大一新生、适合本班学生的工作计划。对笔者来说,大一新生班主任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使班级成为学习型组织为管理思想,以人文关怀为落脚点,其灵魂是“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其执行策略是“防微杜渐,铸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坚持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班主任参与为辅的原则。

2 大一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这也是21世纪大学的新使命,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经过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在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会产生很大的转变。可以说,能否很好的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从短期来看关系到学生大学的成长,从长期来看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可能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能否在大一就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成长习惯事关重大。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可以作为大一班主任工作的灵魂贯穿到班主任工作的每一项事务中,包括班委会的建立、每一次开班会、每一次和学生的聊天等等,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快速转变成为终身学习者,更进一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3 大一班主任工作的策略

防微杜渐,铸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关键策略。但是这个策略的实施是建立在与学生沟通、了解和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工作中会涉及到很多具体事务,比较典型的有上网打游戏、谈恋爱、借钱提前消费、与同宿舍同学难于相处等。这些非常具体的方方面面跟学习相关的生活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在习惯养成上,对新生提出以下十点期望。

(1)志存高远(随时学习、随时记录,建立社会责任感)。

(2)科技精神和人文关怀(创新、务实、独立、批判、法制)。

(3)协作能力(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沟通)。

(4)思维能力(多角度看问题,对问题有深刻见解)。

(5)科学方法(事半功倍)。

(6)信息能力。

(7)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思维表达)。

(8)关注社会。

(9)关注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

(10)体育锻炼,健康体魄(让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十点期望是后来班主任工作中铸造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综合素养的方向指南。防微杜渐策略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这些能力和习惯养成,在对学生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班会、讲故事、聊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有人说“习惯是人类生活的伟大向导”,无论是学习和生活,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都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关键[2]。

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班级管理机构。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独立生活,从家庭、中学进入大学是容易的,但从依赖走向独立是痛苦艰难的。琐事得自己解决,时间要自己安排,人际关系自己处理,各种困难都要自己克服并解决。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只有学会独立生活,才能品尝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探寻到生活的真正奥秘。只有经历了这种洗礼,大学生才能正式认识自己正确的独立人格,并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大学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育只具有指导意义,不具有指令意义。大学的课时数比中学少,而且随年级升高是越来越少,课时数的减少就意味着自由时间相对增加,学生要自主支配自由时间;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少了,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消化理解;与教师接触时间也减少,学生不在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中,教师也不再是保姆,而是生活的顾问和参谋。所以从现实的生活角色来说,大学生必须进行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自律;二是自识;三是自立。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自己的自主精神、自律能力、自觉意识和行动。

向大学新生强调几个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首先是目标管理,目标是生命存在的轴心,偏离了轴心,生命就没有意义,因此应该让新生树立自己的目标,目标应具有挑战性和长期性,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升本,获得某职业资格等,一个个目标的确立和完成就构成了充实的大学生活。其次是时间管理,时间是最宝贵和最缺乏的资源,同样一个小时玩游戏和学习的效用是不等值的,当然我们不反对娱乐,但是过度娱乐就是对时间的普涨浪费。请谨记一条:我们所做的就是更好的接近目标,并将时间弹性拉到最大。我们可以确定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免得虚度光阴。最后是金钱管理,新生应该把金钱看做一项管理工作,因为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也可以消磨人的意志。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支配金钱,成为主宰它的主人。因此,新生形成正确的管理金钱的意识很重要。

最后一点笔者的心得和体会,要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比学习具体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地位,提升管理品质,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培养更加合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第8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程迪(1978- ),女,重庆人,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机电系,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3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0-02

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政治经济的变化给人们思想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在多元价值观互相交织、冲突和融合下,社会呈现出个人意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无所适从。我国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半壁江山,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价值观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思想文化阵地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增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十分重要。

二、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1.当代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呈现淡化理想、强调务实的趋向。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动频繁,逐步从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变,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主义纷纷进入中国,正侵蚀着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过新民主主义运动和的质疑和批判,几千年被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造成今天的年轻人传统价值观念淡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就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更加迷惑,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分析和判断无所适从,在当今社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漠然,呈现出追求物质利益、追求眼前利益的取向。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是借鉴西方职业院校经验,针对社会对一线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作用下,高职高专学生更为注重市场导向性,并以此指引自己的成长成才,价值观更强调务实。

2.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存在片面性。为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课程,加强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但高职高专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下长大,价值观的多元性是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多元的价值观在高职高专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相互激荡,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不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片面认同。

3.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知行不一致。高等院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干课程,多管其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主体还是基本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能知行一致,行为上始终追求利益化、功利化,奉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

三、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带来的迷惑。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交融、排斥、激荡,让本来就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更加迷惑,对诸多社会问题现象的认知和判断都存在误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在市场经济潮流的主导下,将价值等同于利益的实现。网络文化的盛行也造成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缺失。网络已经日益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特别是大学生,把网络完全作为信息生活的必备要素。网络确实带来了大量便捷的信息,但同时也在麻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高中学生正在逐渐丧失自我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造成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2.高职高专院校文化“软”环境的缺失。校园“软”环境是除了校园物质环境外的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软”环境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即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民族人文精神、学校精神、文化传统的结合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以工科专业为主,人文氛围不足,“软”环境的缺失,造成文化对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激励斗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明显不足,学生受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

3高职高专培养方式带来的弊端性。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应用性,形成了高职高专院校学制短、专业课程紧张、实践教学环节多的特点,在这样的教育指导模式下,学生追求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尽快学得一技之长,迅速进入社会,创造属于自身的优越生活,表现为价值目标短期化、价值取向物质化、价值实现功利化。

四、高职高专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效性对策

1.把握思想意识形态阵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随着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主义、价值观相互激荡,要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就要占领思想政治的阵地。一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方法论教育的理论体系教育,是高职高专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更能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二是守好传统传媒高地,营造有利于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学校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都是学校传媒阵地,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今天,抢占传媒高地、弘扬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校园里,要注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眼、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我的价值追求。三是抢占网络新阵地,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网络是个新兴事物,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密集等优点,很快成为第四媒体占据传媒市场。大学生正是网络平台的主流受众,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高职高专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抢占这一阵地,用高职高专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辐射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层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进教室、进宿舍、进寝室,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和思考社会现象,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设校园“软”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一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认同。大学校园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呈现出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行为准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建设和氛围营造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打造,彰显学校的文化精神,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从而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二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财富,结合地域并依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如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在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结合学校优势,建设以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打造弘扬精神的主旋律,在学校营造出了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3.知行合一,促进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融合教学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使知行统一。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日和各种重大活动,如每年的国庆、建军、建党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突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高职高专院校应抓好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让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工作等,通过实践服务的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如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就尝试给每个学生印发了志愿服务手册,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并制定各种评优标准,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内化形成核心价值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抓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创建有利于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的校园“软”环境,借助各种载体,让高职高专学生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曾献辉,陈小志,李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性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2]牛炜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7).

[3]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第9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

一 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市边沿,是城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流动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来源广泛,农业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涉及全国众多省份,农业人口比重大,占81%;青壮年和男性比例高,占74%。二是居住时间短暂,从事职业多样化。他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贩卖、餐饮、服务、加工、收旧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还有部分无正当职业,从事拾脏扒荒等。三是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在个体小旅店、施工工地的工棚、居民出租房屋内,居住环境较差,且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民工群"。四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

二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从我区现实情况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区、站、村(街道)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运作机制,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区委及相应职能部门任期目标,使一些基层部门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以及在检查、制约措施等不到位。二是专职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难以适应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发展需要。三是职能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长期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资源信息不共享,综合治理效能差的现象。四是服务意识不强。有些部门对流动人口重于管理疏于服务,甚至出现有些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有抵触情绪,不配合、不支持、逃避正常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管理经费不足。

2.流动人口婚育信息难掌握

流动人口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就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文化层次的多样性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同时,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差,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高,难以及时获得避孕节育指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出地和流人地人口计生部门也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婚育动态。

3.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农民工除了存在的工资拖欠、劳动安全无保障、居住条件差、就医、子女入托入学难等较为普遍问题外,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来说,还存在着流人地没有真正将流入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未能使其真正享受同等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妇女保健服务,对法定的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服务未落实到位。

4.流动人口违法生育难处罚

一是流动人口流动性大,违法生育查证难、送达难。二是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境贫困,即使有违反计生法规被处罚者,有的也因其无偿付能力而难以执行到位。三是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征收标准差异悬殊,一些违法生育行为人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恶意规避处罚。四是对不按时参加生殖健康检查、不及时终止意外妊娠、不按时寄回有关证件者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基层在日常工作中有时陷于两难的境地。

三 关于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问题的思考

1.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因此,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按照“城市流人抓社区、市场流人抓雇主、单位流入抓法人、房屋租赁抓房东”的原则,突出四个依托。一是依托社区,夯实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根基。二是依托单位,落实法定代表人管理责任。街道与辖区内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责任书,与民营、股份制企业签订协议书,落实管理责任,配合计生部门做好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三是依托房主,加强对房屋租赁中的流动人口管理。做到对在社区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实行户况显示、联合服务和逐户建卡、依房管人、同住同管、优质服务,并在社区划分责任区域建立“房主管房客”制度。四是依托协会,开展村(居)民自治。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等处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摸清底数,夯实基础,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控”转变。一要摸清底数。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建筑工地及中小旅馆、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易聚集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管理,彻底澄清流动人口底数。二要登记造册。清查收集暂住人口信息,通过身份证、照片、人口数据信息“三对照”后登记造册,并分别录入派出所综合信息和暂住人口管理系统。三要完善档案。以村、街、厂、矿、队为单位,把暂住人口归档建册,与暂住人口管理系统配套使用,健全辖区流动暂住人口的信息资料。四要核实身份。对无有效身份证件、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员进行多方查证,直到查清真实身份。

3.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共享制度,形成稳定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网上交换和交流的监控督查,促进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系统内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工作格局。四是以区域内人口计生系统“三网一库”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横向互通、纵向延伸、良性互动的人口信息共享体系,推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资源互补、信息共享。

4.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上水平。一是制定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双向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地共同管理职责的落实。二是加大平时抽查、薄弱环节专项调查和通过网络交换流动人口信息准确度的考核力度,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平时抽查和信息网络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有效监管能力。三是实行常年有奖举报制度,把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中。四是加大对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考核力度,强化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