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第1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 曹操;王熙凤;性格;笑

清代金圣叹曾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进行比较,并指出了二人的“才 ”与“奸”。两部小说的作者成功的塑造了这两个鲜活的角色,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笑”的创作手法,两个形象都是文学形象的“这一个”,富有个性不能重叠,不过在“笑”中读者体会到了其魅力,也体味到了作者“笑”手法的妙用。

一、引言

人都有七情六欲,而笑便是人的情绪的一种外现,但人的内心情感和“笑”的指向性并不是一致的,于是形成了种种的“笑”。罗贯中和曹雪芹便体悟到了“笑”中百味,于是以笑写人,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曹操和王熙凤形象。使读者在笑中看到了曹操的雄与奸,虚伪与欺诈;在笑声中读者看到了大观世界中王熙凤的过人才能和自私自利的本质,也看到了她的无奈与辛酸。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王熙凤也曾被称为“女曹操”,二人在两部作品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审美意义也是无穷的。早在清代金圣叹等人就对其形象塑造的成功原因进行了探讨。据统计,《三国演义》中曹操有69喜62笑(不含“暗喜”),其中大笑有22次。《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笑”的描写也高达268次。“笑”已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小说作者都以笑凸显了二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特点,只不过一个是逐鹿中原的奸雄,一个是“绣幡开遥见英雄”,是巾帼英雄,是红楼女子世界的奸雄。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从镇压黄巾军中异军突起,后来把持了朝政,汉王朝却也只能凭借其维持着政治的话,那么有能力苦苦支撑着“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似百足之虫的庞大贾府的也只有王熙凤。曹操“有权谋,多机变”,周瑞家的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曹操善于辞令,而王熙凤的口才在第二回冷子兴口中是“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第六回周瑞家的说:“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第五十四回两位女说书先生说:“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曹操说“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王熙凤不仅克扣丫鬟的月例,还把其用来放贷,为了三千两银子害了两条人命,都是终极利己主义的典型。但毋庸讳言,二人的成功都源于其见识和才能。曹操因为见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而兴兵,见袁绍诸人志大才疏而适时统一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王熙凤初进贾府,审时度势的拉近自己与贾府内务管理者――自己的亲姑姑王夫人的关系,讨好贾府至尊者贾母,终于成为贾府实际的掌权者。二人都精明强干,《三国演义》中“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曹操过人的智慧”。 [1]在协理宁国府中,本来面对贾珍的请求,王夫人担心年轻又病着的凤姐恐难完成使命,“揽事办,好卖弄才干”的凤姐却是毅然允诺,事后: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第十三回

果然在协理宁国府中她的才干大为人所见识,真的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另外,曹操王熙凤二人都善弄诡计,曹操的伪善和奸诈表现在: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还有曹操自作聪明想以一己之力清除董卓,来完成众诸侯都没有完成的任务,他周密的设计想个人刺杀董卓,却被董卓从穿衣镜中见其所为时,他灵机一动,以献刀为名,暂时脱困。其聪明和机灵可见一斑。当然小说作者安排这些细节是为了突出其奸诈。《红楼梦》中“计赚尤二姐”这出戏,也是王熙凤诡计多端的绝妙表演。在她精心策划下,她自编自演的借刀杀人做得精彩绝伦,全府上下没有一个人疑心到她身上来。

因此,读者在笑声中认识了曹操,认识了王熙凤,也充分的体会到二人性格的独特性。读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欣赏也体会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艺,体悟到了“笑”手法的妙用,而在“笑”声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活起来。

二、《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笑”

第2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肖像描写;揭示;灵魂

《祝福》中,鲁迅先生始终注意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以显示出她的性格特点。她初到鲁家时,写她“顺着眼”,表现出她安分善良的性格;第二次到鲁家时,她虽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一连串的不幸给她造成的。和柳妈谈话的第二天,她“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见阎罗故事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到她捐完门槛回来时,“眼光也分外有神”,表现出她好不容易才解除了一年来的恐怖,赎掉了到阴间还要受罚的“罪过”时兴奋和愉快的心情。而在冬至祭祖时四婶仍然不许她动祭器的第二天,她“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可见这次给她打击之深。

到了河边和“我”相遇时,她已经被折磨成“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了,刻画出她历尽人生苦难而临近死亡边缘时的可怕形象。但跟着在她向“我”问灵魂有无的问题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而且“她的眼盯着我”不住地追问,表现了她渴望解答的心情,而这正是她在临死前的挣扎。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甚至连生死都无所谓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乎,祥林嫂精神上的极度麻木使得她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在人们眼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仅仅是一个卑微地存在的“物”,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分散地看,这些描写眼睛的传神之笔,准确地表现了祥林嫂在各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合起来看,它们记录了祥林嫂一生中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旧社会的罪恶。

《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丹唇未启笑先闻”,直接点出其大大咧咧、张张扬扬、泼辣大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与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正相吻合。这也正是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典型形象的表现。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三角”“吊梢”在相法上的解释是:“三角”“吊梢”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之相。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出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读者不难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渗透人物性格于肖像描写之中,巧妙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后文王熙凤迎合贾母,哭笑自如,善于逢场作戏,不也正好吻合。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金丝、银边、美玉、珍珠,一身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显示出其俗气、贪婪,从侧面反应了她内心的空虚。

“粉面含春威不露”“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王熙凤性格的典型写照,表明了她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对上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这种性格特点通过肖像描写贯穿了整部红楼梦。

不仅在《红楼梦》里是这样,在其他作品里的肖像描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譬如,关于吝啬鬼葛朗台的肖像描写: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呜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纹,一块一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道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这个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是此人身高、肩宽、脸圆、牙白。这一系列的描绘不正是刻画了一个吝啬、自私的形象吗?

再如周而复笔下的白求恩: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包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经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这个肖像描写更加明显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健壮,活泼,慈爱”等词汇已经充分地展示出了一个和善、友爱的人物形象。

第3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46-03

[作者简介]罗春玲(1981―),女,广西来宾市人,硕士,广西来宾实验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广西普通高中改革高中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语文课堂案例分析是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以“一人一课多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对比分析,教学的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

一、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厌学现象。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很少,除了看过《西游记》这本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外,对其他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即便接触过这部作品的学生,也因为小说篇幅长,文字晦涩而选择了放弃。另外,该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和事,在情绪上显得相当叛逆和消极。笔者根据普通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学习情绪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郑桂华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提到,只有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讲授才是最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专门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想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紧扣教材,适当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笔者首先以“你是否看过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作为导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当问到“为什么要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语言,如“耍大牌”“装神秘”“摆谱”等,对此,笔者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表扬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受到鼓励,学习的情绪就来了。另外,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王熙凤算是一个美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林黛玉”“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穿着大红大绿的人”,这些都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在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逐步接近教学主题。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王熙凤和林黛玉二人的肖像分析上,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比较轻松,师生关系很和谐。

(四)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该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教师这种上课的方式。共有47名学生参与调查,这些学生都投了赞同票。理由是:教师的讲解细致、生动、清晰;教师边讲边问,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因为一直比较喜欢这个教师,所以喜欢她的课;不想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用做什么费心思的事,所以喜欢听教师讲。

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了本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笔者通过细致、全面、清晰的“讲”,使学生对文本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状态上表现出不排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这堂课是有效的。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和引导,对学生予以鼓励,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抓住主要问题,有的放矢,不事无巨细地“满堂灌”。

3.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就是知识库与资源库,如果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取而用之,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必不可少,时常对他们予以表扬,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增加其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讨论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尖子班学生。他们基础较好,学业成绩比较突出,有一定的阅读量,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喜欢讨论与交流。

(二)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或两部。问及是否看过《红楼梦》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在初中时就认真阅读过,对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比较了解。其余学生都是因为觉得《红楼梦》无趣而放弃继续阅读。笔者通过课前预设问题,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如下:

1.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

2.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

3.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初见林黛玉,从王熙凤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5.林黛玉的肖像(眉目、神态、风韵)有什么特点?

6.对林黛玉肖像的描绘为何不似写王熙凤那样极力铺陈渲染,而只是简单勾勒?

笔者在课前预设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其实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要求学生在堂上展示他们的自学成果时,学生表现得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甚至还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读,如“林黛玉在王熙凤的心中不是很重要”“王熙凤很做作、轻浮”等,这些都是不熟悉文本,妄作评价的具体表现。当问及第一个问题“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学生就把教辅资料上那些程式化、书面化很强的语言搬了下来。过分依赖教辅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以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答案很空很泛。当问及第二、三个问题“王熙凤初见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时,学生陷入沉默,课堂出现较长时间的冷场,笔者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时,如“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为什么表现得同别人不一样,她到底是什么用意?”学生的回答是“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逢迎贾母”。回答依然是对文本最表面意思的概括,根本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王熙凤为什么察言观色?为什么逢迎贾母?学生不清楚要从这个角度来答。还有问到“从王熙凤的眉眼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时,学生的回答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比较凶”,但是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写“王熙凤的凶”,学生无从回答。必须得经过教师的多次引导,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所以,堂上讨论的环节进行得并不顺畅,而且一大半时间都得依靠教师。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发现这节讨论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全新的生成。笔者在课前预设的几个问题,只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和内容,是单维度的,不够灵活也不够开放,预设的弹性很小。学生在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只是片面地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已经是把学生的生成空间给局限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源于预设,具有弹性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方向和成效。

第4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兴儿是贾琏的一个心腹小厮,作者在次回中巧妙地安排了兴儿说事,达到了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和为下一步凤姐计害尤二姐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情况是兴儿给贾琏说了贾赦有急事叫他去之后,贾琏的小厮隆儿跟贾琏去了后,兴儿在尤二姐处等事,于是尤二姐“拿了两碟菜,命拿大杯斟了酒,就命兴儿在炕沿下蹲着吃,一长一短的向他说话。”这一说,却是颇为精彩的一笔。

此时,尤二姐刚被贾琏偷娶了来,她最想知道贾琏的老婆王熙凤的态度。谈话虽属聊天,但很明显尤二姐是很在乎的。兴儿的话语主要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⑴歹毒。“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⑵媚上。“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⑶奸猾。“估着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了;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⑷贪财。“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她会过日子”⑸妒忌。“人家是醋坛子,她是醋瓮。凡丫头,二爷多看一眼,她有本事当着爷的面打个烂羊头。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两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她还要口里惦十个过子呢”。

除了借兴儿的嘴塑造王熙凤之外,作者还再一次突出了平儿的心地善良。“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她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小的们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她就完了”

接着,作者借尤二姐的“原来如此。但我听见你们家还有一位寡妇奶奶和几位姑娘。她这样厉害,这些人如何依得?”这句话,笔锋一转,又让兴儿开始描述李纨、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她的诨名叫作‘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只把姑娘们交给她,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她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二姑娘的诨名叫‘二木头’,戳十针也不知道哎哟一声”“三姑娘的诨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四姑娘小,她正经是珍大爷的亲妹子,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叫她‘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

其实,作者还借兴儿之口侧面烘托了尤二姐的善良平和以及贾府的人物关系。“但凡小的们有造化起来,先娶奶奶时若得了奶奶这样的人,小的们也少挨些打骂,也少提心吊胆的。如今跟也的这几个人,谁不背前背后称扬奶奶圣德怜下。我们商量着叫二爷出来,情愿来答应奶奶呢”。

“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这是告诉读者王熙凤在贾府下人眼中是一人人痛恨的角色,她的威望低得可怜。“如今连她正经婆婆大太太都嫌了她,说她‘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机一窝,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人对王熙凤也是很不满意的。“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说:‘又不是我自己寻来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的,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这说明有时候王熙凤也拿平儿没办法,毕竟平儿处于贾琏小妾的地位,是她唯一的心腹了,两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第5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06-02

一、中职学生及学情分析

在中职从事语文教学的几年时间里,我发现学生虽然大多是因为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成绩不理想而选择来到中职学校学习,但真正被称为“笨”的学生并没有几个。相反,他们大多在很多事情上的反应灵活,对一些新鲜、有趣的知识的吸收是积极主动的,他们的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性高,喜欢自己的专业,只是对课本上的内容习惯“偷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早期没有培养学生良好且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二是应试教育“优胜劣汰”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情境教学法的意义与价值

情境教学法是由江苏首批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核心,教师将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进行提炼、加工后影响学生,通过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方式,力图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转为具体形象的情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中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不难看出,它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十分契合的。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一是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二是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强他们的实际感受;三是能更好地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三、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下面我就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

1.分析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展示了贾府的主要人物,第一次正面描绘了贾府环境,主人公宝黛的感情也在此回初见端倪。故本课的内容较多,信息量也较大。考虑到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面对这么多的信息量,学生不易把握文本的重点,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说完成教学目标了。所以将课文内容人为地划分为了三个部分,每个课时完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解读,将每个课时的学习任务单一化。同时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能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法掌握课文第一至六段的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把握作者塑造王熙凤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方法。教学重点设定为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教学难点为我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第一至六段的内容。

2.结合学情,创设情境。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时,考虑到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我特别创设了参观游览贾府这样一个情境:以第一人称林黛玉的视角和口吻作为本堂课的导游,同时将课文的文本作为导游讲解词,提前将学生分为四个参观小组,然后以游客的身份跟随教师的讲解进入课文的学习中。相比于以前生硬的讲解,这种新颖的方式使得我能以更加自然的方式介绍有关《红楼梦》和作者曹雪芹的知识点以及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能在自然又充满新鲜感的情境设定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文本阅读;再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是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同感,从而能将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

3.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是为了将学生吸引到文本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进行文本第一至六段的阅读时,我除了将需要正音、正义的字词在黑板上标注出来,还将小组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演示在大屏幕上,并告知学生只有共同完成了小组任务才能参与到最后一道奖励题的竞答中,进一步激励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积极思考问题,同时能建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文化基础,我设定的问题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还要简单易懂,这样一来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慢慢建立、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逐渐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我给四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和奖励题分别设定如下:

第一参观小组: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我”进贾府的心理状态。

第二参观小组:“我”眼中的贾府如何“与别家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三参观小组:“我”在外祖母贾母院中见到了哪些人?“我”分别怎么称呼他们?

第四参观小组:其中哪个人物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将人物的性格展现给读者的?

奖励题:结合文中语句和第四参观小组的题目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几个方面,对该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小结。

在分析王熙凤这个任务性格时,我先将学生分析出来的各个小点进行归纳,但不做更多的点评和讲解,而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转身提问学生是否对该人物充满好奇感,从而让王熙凤“登场”(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片段),将书中文字塑造的抽象人物具象化,让学生不仅去感受经由文字描写所产生的对人物形象的想象,还能直观地去感受由演员表演出来的具体人物情态、动作,这时再由我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进行总结,学生接受和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就变得更加容易了,也易于学生去学习和掌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方法,甚至进一步地能实际运用到日常写作中,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也就在无形中达到了。

第6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红楼梦》一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寒假,欢迎大家来阅读。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1今年寒假我读了几本书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

要说说我的感受,当读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伤心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真实的向人们展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又爱又恨。书中另一个主人公是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他追求完美,追求独到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他的身上总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它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的”美“的勇士!另外,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这些人物形象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事物虽然都会消亡,但人性的善良和秀美总是人心所向希望追求的。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2我自小知道,《红楼梦》是我国众多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但却从未认真读过一遍。几天前在书架上看到了,就取下细看。

开始有点儿看不懂,但过一会儿就被它吸引住了,一上午都在抱着书看,有的时候还让妈妈读两章。大观园里的生活都让我们一家三口不住地感叹,他们真是闲得没事干!整天就是吟诗作赋、游玩享乐。他们开诗社,猜灯谜,品茶赏菊。也难怪林妹妹整日身子不好,什么事也没有,整天胡思乱想,不有病才怪。我喜欢看热闹的章节,比如刘老老进大观园啦,湘云宝玉雪地里烤鹿肉啦,即景联句啦,让我十分感叹他们家人整日玩儿鲜的,家中富裕。很多时候我还会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结果搞得父母都开始和我一起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名字的寓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命运,又在我家掀起一股“红学热”。有一天早上,爸爸竟对我说,他昨天晚上一夜都在琢磨《红楼梦》,连做梦也都梦见了《红楼梦》中的场景。这真是“梦中梦”了。

开始看时,我都是边看边笑的。可越往后,我就越发笑不出来了。当我读到,林黛玉独自病死在潇湘馆时,我忍不住为林妹妹掬了一把同情泪。看到后来,宝玉来到黛玉生前所住之处,触景生情,失声痛哭时,书前的我不禁再一次落下泪来;当我返回来,又读一遍太虚幻境的曲子《枉凝眉》,曲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让我不禁痴想:“阆苑仙葩”是指黛玉,“美玉无瑕”自是宝玉,可这“水中月”、“镜中花”又是什么意思呢?难不成,是暗示后面二人的情谊终是像这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都终究是触不到的虚空吗?我越想越觉得伤感,不仅为林妹妹临去时冷清无依,更为宝玉得知黛玉死讯后的悲痛与后悔。当故事即将结尾,眼见迎春、凤姐、老太太、鸳鸯等人一个个撒手而去,宝玉、惜春也看破红尘出了家,想起当年,那么富贵兴旺的宁国府荣国府,最后竟弄得七零八落,怎不令人叹息!这部《红楼梦》,它讲述的已不仅是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它讲述的,是整个宁荣府的兴衰,是宁荣府的悲剧。若它仅是讲述爱情,也不会独成一个学派,有那么多人去研究这部书。开始,我看不懂那些诗词,后来一对照,那“金陵十二钗”人物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哎!我不由得叹气:这些女孩子们,本该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却都被牵进这事事非非中。第一百二十回,才弄明白,原来都只是“假语村言”罢了!这样一想,原来这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只是一个故事罢了!如此想来,不由心酸。一切不过是世人笔下一纸文字,不过是一场长“梦”而已……

如今,我终于懂了那四句读来令人心生感慨的诗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如:“黛玉葬花泣残红”早晨宝玉和黛玉在聊天。宝玉无心说了一句冒犯黛玉的话,黛玉哭着就跑了出去。黄昏,黛玉以为宝玉被别人叫去一整天,心中担心,晚饭后过来看他,丫环没听出来是谁,没让黛玉进去。

黛玉听了,气的愣在门外,想到自己孤苦伶仃。不禁落下泪来,她回房抱膝含泪坐了一夜。第二天中午,宝玉听到山坡那边有人在低声哭泣,边哭边诉说,非常伤心。宝玉止住脚步细心听,只听那人念得悲悲切切,痛彻心扉。原来这是黛玉因为昨夜被关在门外,伤心难过,将这些残花落瓣拿来掩埋时因感而发吟出一首《葬花吟》。当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时,不禁大哭,黛玉看见是宝玉,就质问他,昨晚为何不让丫鬟开门?宝玉发誓说不知道这件事。黛玉想可能是丫鬟偷懒,于是原谅了宝玉,两人破涕为笑,重归于好了。

精彩故事还有很多,建议大家看一看。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4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总算被我咬文嚼字的肯完了,好辛苦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阿谀奉承、随机应变的王熙凤。

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先是王熙凤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让人一看便知在这王熙凤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面目已映在眼前。

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人民遭殃了。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5《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第7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厚黑学派:王熙凤

《红楼梦》中,性格特点最鲜明的人物就属王熙凤了,她既聪明能干,又心狠手辣。支配王熙凤行为的思想理论,就是来源于厚黑学。什么叫厚黑学?就是把厚黑两个字拆开解读:厚,是脸皮要厚如城墙;黑,是心要黑如煤炭,这是民国时期的李宗吾先生总结出来的。贾府小厮评价王熙凤r说:“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个评价就是典型的脸皮厚、心肠黑。

厚黑学虽然能给人带来一时且快速的胜利,却不能保持长久的成功。厚黑学支配的行径,大多情况下只能是一条捷径,而且还是条危险的捷径,并不是安全人生的康庄大道。就像许邵评价曹操为“乱世之奸雄”一样,这是一门用于乱世投机的学问。但是王熙凤不懂,她认为自己一时的侥幸获利,可以当作长久的生存之道,所以她在尝到了一些甜头之后,没有及时收手,也没有考虑应该改换自己的文化系统,于是最后落得“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结局。据红学家考证,这句话应该是说,她种种恶劣行径都东窗事发――被夫家所休,最后在遣回娘家的途中染病死去。所以,厚黑学文化,不是健康的文化,对它的一味信奉,只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儒家学派:薛宝钗

厚黑学只是乱世守则,那什么才是用于治世的、适于长治久安的健康文化呢?那就是儒家文化。回看中国历史,每当国家进入了和平发展的稳定、盛世时期,政府都会重新提倡“以文治国”“以儒治国”。因为儒家文化是一种有礼有节、秩序井然、中正平和的文化,它不是快意进取的捷径,而是稳扎稳打的安全大道。

在《红楼梦》中,用儒家文化指导自己行为的人,就是薛宝钗。薛宝钗永远都是彬彬有礼、喜怒哀乐收发有度,她能让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对手都感觉到如沐春风、心服口服,因为她就是按照儒家经典《论语》中说的“克己复礼”的要求在约束自己,也就是说,薛宝钗自我要求一言一行都符合礼仪规范。同时她也是在按照儒家经典《中庸》中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来要求自己。所有的情绪,当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一定是不过激的、是正合适的,这就是“和”的最高标准,所以薛宝钗人缘很好,与谁都能相和。

薛宝钗身上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她劝贾宝玉应该读书考试、光宗耀祖,激励他奋进;诗社姐妹写的柳絮词都低沉哀戚,唯有她的词里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从薛宝钗这些言谈行为以及她协理荣国府的表现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在薛宝钗身上,有一种儒家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意识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责任感。薛宝钗给自己设定的人生之路行为指南,正是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修己达人的顺序。

法家学派:探 春

《红楼梦》中,探春代表了法家文化。探春代管大观园的时候,最能看出她的性格,那真是雷厉风行、赏罚有度、不徇私情、照章办事。探春的绰号叫“玫瑰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看着是那么漂亮如花一般的小姑娘,脾气却很硬,在原则问题上一步都不让,跟她接触,常常把人扎得生疼。所以说,探春所反映出的法家文化,就是一种刚性的、不变通的、只讲原则不讲人情的文化。

佛学派:贾宝玉

《红楼梦》中最有慈悲心肠的是贾宝玉。什么叫慈悲?慈,就是用爱护之心给众生安乐。悲,就是用怜悯之心解除众生痛苦,所以慈悲是一对相互补充的概念:慈是懂得众人心中所愿,帮助其实现快乐;悲是理解众生心中所苦、帮助其超脱痛苦。贾宝玉不理会考试做官、光宗耀祖那一套,也不理会照章办事、遵纪守法那一套。他是用一颗善良的、宽厚的心,尽可能去帮助和关怀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小人物。贾宝玉善于体谅、善于理解,他愿意尽他所能去普度众生、包容过失,因为他有一颗悲悯心。

道家学派:林黛玉

而在《红楼梦》中,最有个体意识、最有个性、最发乎自然,又最关注自然的人是林黛玉,在她身上,有着道家风骨的体现。

众人都在热闹中赏花,只有林黛玉在无人处葬花。众人在经济仕途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林黛玉在孤独中进行自己的精神狂欢,她弹琴、写诗、思考、感悟,自有一片天地。她就像是一个生活在大观园里的隐居者一样,而她背着花锄、带着花囊去葬花,就像是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形象,只不过林黛玉是在自己的花园中完成的。

林黛玉就像中国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当人生发展从顺境走入逆境,当社会关系从门庭若市变成门可罗雀,当对社会从充满激情到丧失希望,当寂寞孤独、不被人理解的情绪把他们包围得无法逃脱的时候,他们便向道家文化去学习一份超然的生命态度。道家精神讲,可以自得其乐,可以顺其自然,可以仿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可以学习坡“自喜渐不为人知”的豁达。《红楼梦》有一回写道,薛蟠远远一见到林黛玉,就浑身都酥倒了。是林黛玉五官太过惊艳吗?不是,是因为林黛玉浸染了天地自然的灵气,是她的气质,有一种超脱世俗的美丽。

《红楼梦》给我们展示出中国文化的范本,因此,《红楼梦》才品读不尽。

读有所思

第8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信息化 高效课堂

信息化的广泛使用让中职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让语文学习更加高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谓信息化的语文课堂,主要是指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有效互动和交流,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e+”时代,为学生构建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让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一、利用视频素材,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视频素材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以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以及听觉等感官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利用视频资料辅助语文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素材创设情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节选,可以说是经典之作,是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最好素材这一。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现在的中职学生对于阅读《红楼梦》兴趣不大,对于这部经典之作的深刻意蕴体会也不够深刻,不能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深入体会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要深入体会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的性格特点,但是学生初读文本后其认识并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一段的视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观看视频,观察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由于有了生动形象的视频,学生对于林黛玉的小心谨慎以及王熙凤的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视频素材辅助教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身临其境,激发其情感共鸣,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就是信息化科技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让中职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二、采用微格教学,实践演练

在现在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微格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简单便捷,有助于及时反馈,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微格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演练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深入体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大家自由结成小组,进行课本剧编演,并且用手机进行录像,形成自己的小作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每个小组播放自己的录像,让大家观看自己录制的视频,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品评。在讨论以及交流中,大家对每个人对文本中人物的诠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深刻蕴意的解读。

微格教学的优点就是能让学生在简便的操作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在实践演练中获得真实、深刻的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丰富的认识,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建立学习博客,多元交流

中职学生喜欢上网,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借助网络的力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可以建立专门的学习博客,为学生搭建自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中有效互动,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教师将关于这篇文章的相关资料上传到班级学习博客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获得初步感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唐|的《琐忆》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谈一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一说哪篇文章中的鲁迅更能让你体会到真实的感觉,原因是什么?大家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博客上展示,然后交流共享,从而实现认识的升华。

第9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物形象 肖像 行为 语言 故事情节 环境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讨论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一、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描写,“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透过黛玉之目,让那个王熙凤第一次与读者照面,对其服饰、姿容进行了静态写生式描绘,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用这些华贵的服饰炫耀她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中显赫的地位。丹凤眼、吊稍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隐下藏着的奸诈、冷酷、阴毒的丑恶灵魂。

行动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的具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知、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总而言之,行动和语言两种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如《荷花淀》中几个女人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的描写,表现了各个女人的性格特点。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画出这个女人的含蓄、聪明、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听他说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是水生嫂的,表现了她心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的个性。

“哪里就碰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表现出的是一个快言快语,急切而又真挚的女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活画出一个害羞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如《药》中“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一连用了六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

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习字课时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理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这就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小孩子才能在侵略者强迫他们放弃学国语言的权利时,由鸽子叫联想到侵略者的罪恶,从而表达了孩子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恶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通过小说精心设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的感到痛苦。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马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 “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当10年后重又见到他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给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这就是最后的马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

三、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