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

第1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原则

作业是对学习的一种总结与强化的练习。对学生学习来讲,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现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在谈论“减负”,强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管怎样喊“减负”,只能是“减”去一部分作业,不能让作业成为“零”或“负”。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保证既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达到总结与强化的目的,又不给学生学习增加负担。那么,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一、坚持专业性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小学英语老师进行教学和作业设计的重要参照标准,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教学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的,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六年级结束时应该达到二级。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对小学生六年级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级别和各级别具体内容做到熟知于心。但现实是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这些基本要求。不知道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学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作业布置自然不会“专业”了。小学阶段,我们必须明白课程标准所列出的一、二级应该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目标。

1.一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根据简单的指令老师玩游戏,做动作,做事情。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2.二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简单的信息可以用简单的英语问候,交换个人、家庭和朋友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坚持作业布置的专业性,了解英语课程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应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前提。

二、坚持层次性原则

因为班级内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发育、家庭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不一致,导致班级里的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没有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在设计作业中,我们必须坚持面对学生一切,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面通过操作收获不同的知识或能力。一般来说,我们在工作设计的具体工作过程为A、B、C三级。A等级的作业面向少数优秀学生,可以给他们一些拓展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或者任务,保证他们在“吃饱”的同时能够“吃好”。A等级的作业设计能够让优秀学生满足更高的求知欲望,让优秀学生全面发展。B等级的作业面对的是班级里的中等学生,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的作业设计,完成基本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基础训练,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当天的教学任务。B等级作业的设计能够减轻大部分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学生在做作业时的心理压力,保证大多数学生学有所获。C等级的作业所面对的就是班级里的少数后进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小学英语学习中与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适当减少作业数量,降低作业难度。C等级的作业设计能够保证后进生按时完成作业,在心理上还可以增强后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坚持层次性原则是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过程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基本尺度,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的有层次性的作业来。

三、坚持适量原则

第2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案例,基本原则

当下,多数学生对德育课的理解往往是传统说教、死板无趣,这一现状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德育课认识的偏差,尚未意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种普遍逆反心理的存在也影响着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广大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学内容入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共鸣,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可选在此处破题。在选取德育课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内容不断更新

德育课与其它基础课程相较,更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由于教材的出版和更新有一定的周期,教材案例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若仍沿用教材上提供的案例,就可能出现与社会生活、学生思想实际背离的情况,再加上学生对德育课原本就有的抵触情绪,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案例,以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

2.控制半径,时间空间接近

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案例发生的时效性和空间性原则,发生时间越接近当下,地点越接近本地,学生对此案例的兴趣度越高,教学效果会越好。

时效性原则即选取时间轴上距离当下越近的案例故事,其效果越好。中职院校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相对浅薄,对古代或近代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而时间上离己身越近的人物或事件则会越熟悉,当然这也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娱乐节目的丰富化、多元化。

空间性原则即选取在空间半径上距离教育对象越接近的案例越好。即使是教学对象十分熟悉的外国人物的案例仍远不及本土化的故事更贴近教学对象,教育对象甚至会因为自己身边、自己国家就拥有可以与国外人物相“抗衡”的优秀代表而倍感自豪。

3.关注热点,结合学生兴趣

此处所指的热点可以是新闻时事热点,也可以是案例选取时社会大众关注较多的社会热点。当然德育案例应特别针对德育课教学对象的兴趣点来选取社会热点,很多成年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未必是当下中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如教师课堂上讲授成功和挫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选取时下深受青少年追捧的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中参赛选手的成长故事做案例。“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是青年人成就梦想的舞台,也承载了观看此节目的人们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因此,在教师讲述这一案例时,教学对象会立刻兴奋起来,话题感十足。

4.年龄相仿,人生经历相似

德育课教学案例所涉及人物的年龄段和人生经历越接近教学对象越好。教学对象会对这类人物倍感亲切,甚至对案例人物的故事感同身受,从而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进行同类或相似对比,更容易从案例中受到启发。例如,在如何使教学对象了解职校,对自己充满信心的问题上,可以选取王洪军、苗俭等职校生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取得职业生涯成就的案例,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时,年龄段与我们的教育对象相同,也有相同的职校生活经历,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大。

5.见微知著,从细小处着眼

德育课程包含着许多学生认为的“大道理”,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如果一味从理论高度阐述或选取英雄事迹来做案例讲解,其效果未必理想。而如果从生活小事或教学对象的个人微小行为引申出“大道理”,则更能够使学生从情义上接受进而内化为个人思想上的认同,最终通过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体现出来。例如,在讲爱国主义时,选取、等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事迹,其效果可能不及选取汶川地震时万人齐聚天安门默哀呐喊爱国的案例。在这里,虽然英雄人物是伟大的,他们的事迹是惊天动地的,但同时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这时,选取切入点小,起点低的案例,反而能使教学对象体悟到即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实践“大道理”。

6.导向正确,信息传递准确

选取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以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是必须的,在案例再加工的过程中,应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如案例论述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应保持一致,案例的内容应该与事实一致,避免数据或其他方面的错误等。整个案例在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价值导向的正面性,特别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更要给予全面的评价并注意阐述其正面意义。例如,在讲授拒绝沉迷网络世界时,可以介绍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导致猝死的案例,在案例的介绍过程中,对事件人物及事件过程的介绍应准确,从中得出结论,沉迷网络十分有害,但同时应传递一个信息,即网络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问题不在于网络是好是坏,网络是中性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不能因为网络存在危害就一味排斥,只要在运用网络的时候把握好“度”,凡事不可“过度”即可。

7.图文并茂,呈现手段多样

“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的案例若要达到好的效果,也需要注重其呈现方式。单纯的口头介绍一般较为枯燥,如果采用图片或简短视频等方式呈现案例,其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对图片或视频进行一定的编排,其效果会更好。例如:讲授知识点爱国主义时若涉及到问题,单纯口头讲述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图片展示更加直观,会立刻吸引学生眼球。

8.总结启示,画龙还需点睛

第3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孙倩,湖南城市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湖南益阳413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87―04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学科,本身的特性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决定了其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既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更是我国培养出专业人才国际化的一个过程。因此,积极探索“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措施,推进“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一、当前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外提到用第二种语言(非母语)来培养和教授学生大都使用Bilingual Education的提法,Bilin-gual Education直译应该是双语教育的意思。而国内更多的是采用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说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Segrega.ted Language Redemption);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Language Development Bilingual Educa-tion);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Integrated-En-richment Bilingual Education);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Two-way Bilingual immersion);“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都是针对学生入学后的整个教育情况来讨论双语教学模式,它包含所有的学科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中目前应用比较成功的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都要求学生沉浸于外语环境中,所有的传授、教学、沟通都使用外语,完全摈弃母语的运用。目前在欧美地区和香港地区大抵都是采用的这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再比如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学业起始时为了不致掉队,首先是通过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最终过渡到纯外语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因此实际上前面讨论的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模式更准确讲应该是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模式,它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业始终的。

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而只是针对单一的学科授课,因此双语教育模式与双语教学模式从所涉及的范围来讲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单学科教学过程中外语的使用情况,双语教学模式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维持式。该模式比较强调在学习专业课时,主要用母语来理解专业知识和交流,而个别术语用英语来说明。这种模式其实与真正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实应该是专业外语教授的一种模式。

(二)过渡式。该模式是适当地用母语教授课程,教材、板书、笔记、作业等使用英语,而讲授时母语与英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便于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沉浸式。这种模式要求在授课期间全用英语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教材、板书、笔记、作业、讨论等等均用英语进行,母语几乎不在课内使用。香港地区的大学教育是采用这种模式的成功范例。内地的一些知名高校也在逐步开展采用这种模式实施双语教学。

二、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

选择适当的模式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如此。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双语教学模式必须从自身的现实基础出发。选择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和知名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一系列的差距,从实施双语教学来讲,最现实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生源的差距和师资水平的差距。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内陆高校,生源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听说能力,由于缺乏专门的针对性的训练,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受学校地理位置、知名度、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教师中海归人员以及知名高校毕业的硕博士生的比率相对较小,因此,教师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比率相对较小。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必须意识到双语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提高英语水平,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则在其次。尤其是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讲,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继续深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项目。从所教授的学生层次来讲,基本都是甫入高校的大一或者大二学生,他们的大学英语才刚刚开始,词汇量相对较小,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摆脱高中旧有的围着老师转的习惯。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不应该刻意追求全英文教学的完美形式,应以过渡式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决定双语教学的程度,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教案,英文板书,要求学生尽量用英笔记、做习题,但是专业知识的讲授要依据学生的接收情况,采用中英文讲解,在初学阶段中文比重稍重,让学生逐步适应之后,在依次过渡到英文比例较重或者全英文教学。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模式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双语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的制定等诸多方面,且要素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三、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它的教学目标除了专业知识目标之外,还有语言目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西方经济学”的传授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经济学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一般分为两个学期分开

教授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相对也比较难。而对于管理类其他专业,“西方经济学”一般是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合在一起教授,大部分学校是48课时或56课时。由于双语教学中所用教学语言为非母语,初次双语教学选在非管理类专业相对容易些,也符合循序渐进的要求。因此专业知识目标只要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比如微观部分包含价格理论(静态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理论部分)、生产理论(短期部分)、成本理论(短期部分)、市场理论(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部分);宏观部分包含国民收入的几个核算指标、总供给和总需求、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部分经济增长理论等等,以及培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要区分于专业外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能够掌握“西方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还要能够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西方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还要逐步培养经济学专业的英语思维习惯,以后能够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理论。

(二)双语教材的选定。目前市面上“西方经济学”的英文教材很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比如曼昆所著的《Principlesof Economics》,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著的《Eco-nomics》第16版等,这类教材完全依照英语国家的习惯撰写和排版。还有一类是国内出版社购买版权出版的双语教材,内容基本不变,但是考虑到中国学生的需要,在重点和难点处进行了中文注释,比如布拉德利・希勒所著、王福重所译的《Essen-tials of Economics》等。考虑到英文教材篇幅很长,大一学生的词汇量还相对较小,地方本科学院实施“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可以选用希勒的教材,这本教材篇幅在英文教材中还算比较适中的,用词遣句也还比较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覆盖也比较全面,不仅注重对传统经典理论的介绍,而且还附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但是几乎所有的外版教材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都存在两个较大的缺陷。(1)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与国内的优秀教材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等相比,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学生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清晰地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结构和脉络,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由于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都是由西方经济学者编写,所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所使用的案例也均为西方国家的情况,故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并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来具体分析中国的现实经济。因此,教师最好是结合内版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来讲授“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同时最好向学生提供一套只有理论介绍的逻辑清楚的英文讲义,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条件许可的话,尽量争取编写一本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文案例结合基本原理进行讲授。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西方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语言的限制,许多学生存在着畏难的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1)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许多高校的学生反映“西方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上课听不懂,不知所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学过英语的国人都有深刻的体会,无论是听还是看,如果有相应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介绍背景知识。前面一、二次课,汉语比例稍重,从宏观上整体讲述西方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以后每一次课结束的时候,都对下一次所授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每章结束的时候,也对每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注意引出下一章要介绍的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背景知识的介绍,汉语比例可以稍重,内容总结应尽量采用全英文讲授。(2)尽量多采用图表。“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学科,数学模型非常多,在对模型进行介绍时应该多采用图表。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模型,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等,图表表达更形象直观,既可以避免复杂的理论阐述,又可以绕开语言障碍,再配以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可以清晰明了。(3)运用案例法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开展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在课堂上多开展案例讨论。比如讲授信息不对称理论时讨论二手车市场,进而讨论股票市场;讲授搭便车理论时讨论老年人保险问题;讲授产权理论时讨论牛吃比邻谷子的问题等等,通过讨论案例,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国外原版经济学教材不仅内容更新频繁,而且配套教学资源品种丰富。有些出版社还专门为某本教材(如曼昆所著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布拉德利・希勒的《Essentials of Economics》等)设立专门的网站,有许多免费的资源,如课堂演示文稿、习题库、教师手册、教师资源手册、教师演示手册、学习指南、录像资料、阅读材料等。国内也有许多网站如经济学教育与科学论坛等可以免费下载经济学资源,有知名高校老师的课件、讲稿,甚至还有国外高校教师讲授经济学的视频资料。目前各高校纷纷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许多知名高校都为其建设了精品课程,课程网站上有大量精彩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实施“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都非常有帮助。

(五)学生测试体系的建立。建立测试体系既是强制培养学生兴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老师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重要来源,因此学生测试体系的建立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方法。(1)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应该坚持多练习、多鼓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每一个内容结束要给学生留有练习,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英语作答,老师在聆听后或批改过程中,要注意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其畏难情绪。(2)为了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应该将学生测试贯穿教学始终。应该告诉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是综合评定的结果,综合评定包括平时成绩、期中小测验和期考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的分组讨论,课后的作业完成等等,教学过程中最好还能安排两次随堂小测验。这样就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步骤。(3)考试试卷的制作应该突出专业性。检验学生最终还是要检验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顺带检查语言能力,因此制作考试试卷时,要尽量减少语言障碍,最好加重客观题如选择、判断、改错等的分量,主观题也最好少出论述题、简答题,尽量侧重

于计算题等,让学生不至于因为语言基础而影响到真实成绩。

四、对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充实学校的双语教师队伍,学校在引进人才是应该对口语好的专业教师予以适当倾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送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到英语系国家的相关大学专门进行所任课程的培训。如果条件有限,也可利用高校本身的外教资源对教师进行英语口语集中强化训练,或者为拟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开办各种活动开展英语交流,以促进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外语交流能力。

(二)完善双语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一定要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这一点地方本科院校最好有一整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进行监督和激励。除常规检查督导外,还应针对备课一授课一讨论互动―作业一考试的全过程,制定规范、规程和双语教学质量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并定期检查教材的处理、教案和课件的质量、教学语言的取舍趋势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情况。在双语教学活动的管理和评价标准中,均应突出其双语特色。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种种条件限制,双语教学确实是一件内容新、份量重的工作任务。因此设置双语教学激励机制对双语教学人员进行业绩奖励,是教学过程管理链的重要环节。双语教学课时权重增加有利于鼓励授课教师的工作勇气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评先、评优、评职称和出国交流等工作中,双语教师都应该占有比重或优先考虑。

总而言之,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存在着许多先天的劣势,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积极汲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璐,赵若英.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会诊式”;德育;集体

一“、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内涵及基本原则

(一)“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涵

何为“会诊式”教学法?中国有句古话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这后一句正好体现出“会诊式”德育工作的精髓。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以班主任个人为主体,而“会诊式”德育工作模式中的班主任则是在其他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共同协助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并不只是要求班主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班主任必须将自己融入集体,热爱与关心班集体,培养班集体意识和为班集体服务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班主任遇到很棘手,且自身不能解决的学生问题时,就可以联合班主任集体或该年级其他任课教师一起解决。

(二)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集体时,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等重要信息,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根据他们自身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班主任不能盲目地评定一个学生,要实事求是。

2.集体主义原则。“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不同于其他班主任工作模式,它要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以往的班主任工作往往只需处理本班学生的问题,对于别的班级的问题不会插手去管理,而“会诊式”工作模式则是要求各班班主任共同协商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出谋划策。再者,集体主义原则要求班主任将自身融入到班集体中去,走进班级,走进学生,关心热爱班集体,这样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

3.尊重学生原则。新课改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萌芽阶段,特别是那些叛逆行为严重的学生,虽然他们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麻烦,但是,班主任还是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保证他们的身心不受到伤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案例分析

笔者在H小学实习期间担任某班班主任的工作,H小学正好开展了“会诊式”教学活动,笔者所在的班级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做作业,爱捉弄同学,甚至影响到其他人的学习,因此,他原来的班主任将他的座位安排在跟讲台平齐的一排,这样既能好好看着他,又不至于让他影响别的同学上课。为此,笔者对于该学生进行了了解,并尝试采用“会诊式”教学法帮助该学生。

(一)各科教师联合会诊

由于各科教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最为清楚,所以,“会诊式”教学法首选是各科教师联合会诊,各科教师由于自身的经历、学识各不相同,对每一位学生的看法也不相同,如果把每一位教师的意见综合起来,那么问题就会集中显现出来,更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因此,笔者通过该同学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了解他的情况,得知:该学生从小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后将其判给了父亲,他的父亲基本不管,由爷爷奶奶带大,所有的事都顺着他的心意,而且由于他学习成绩差,经常成为教师办公室的“座上客”,而同学们也会因为他叛逆的性格而疏远他,他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改善,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师生共同会诊

由于他一直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都得不到改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使他摆脱这种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上,笔者通过对他的多加关心爱护,让他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从而慢慢走近他,与他聊生活聊学习。一开始该生是抵触的,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愿意跟教师谈心。平时在课堂上,鼓励他发言,答对了全班同学给他鼓掌,答错了跟他说没关系,慢慢地该生上课开始积极发言,并认真听讲。对于他的努力,笔者一方面,给予一定的肯定;另一方面,不断给他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这样激发了他内在潜力和斗志,树立了自信心。在笔者和各科教师的相互协助下,该学生渐渐改掉了学习上的坏毛病,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自信心也有所提高。综上所述,“会诊式”班主任工作的推进对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班主任自身的德育水平也逐渐提高,对于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非.基于“会诊式”的班主任德育工作[J].安顺学院学报,2015(1):33-34.

第5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德育是包含有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律、心理教育。而小学德育的教学是针对小学生的,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学龄阶段,自身批判能力较差,需要更为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形式则是对以教育者自己对教学进行评价,以为发展学习者的道德为根本目的来对小学德育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

2、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的原则

只有真正掌握了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够在教学中对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自如。所以从对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和小学德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小学德育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之类别归属。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和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标准为评价的主要形式,相对标准通过参照组的评判标准来进行评判,而绝对标准是以特定的目标和标准来进行评判的,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标准则是侧重于个体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在对比较和选拔相对降低,从信息反馈中来进行主要评判方式的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对小学德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以绝对标准为基础,对德育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绝对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完善学校德育教学;其次,在考虑到不同的学校拥有其各自不同德育背景、历史和发展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从而通过辅助运用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2)评价标准之不直接应用政府文本条文。其实,为了能够让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运行正常,我国颁布了《小学德育大纲》、《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等多部文件、准则和条例。通过对小学德育教学的考察我们能够发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教学以国家颁布的各项文件、准则和条例为主要依据,这样对发展小学德育教育有方向性的指导,但也存在着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盲目的搬用、套用,缺乏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的相互结合。所以,为了确保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标准的实施,一定要杜绝照搬国家德育评价的相关规定和条例。

(3)评价标准之超越教育目标。形成性的小学德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从加强德育条件和活动本身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多类型的全面教学,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3、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的方法

形成性的德育评价并不是说非要创建完全标新立异的评价模式,是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得出更适合本学校的评价模式,在不断改进中不断完善形成性德育评价体系。而如何创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选择方法呢?

(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重点。赞同定量评价的人觉得通过采用定量评价的评价方法能够将德育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隐形的旧观点打破。同时,也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以评价功能的不同来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评价,造成对评价方法不同观点的不同。为了能够降低这种混乱的产生,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则是在对定性分析、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和定量分析三者进行相互结合中来进行评价的。

(2)注意事项。在以定性分析作为主要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基本评价方法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定量分析的相关方向,但要注意的是定量分析一定不能喧宾夺主,它始终处于评价构成次要位置。在对小学德育评价进行形成性运用时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首先,只有对于德育范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才能在形成性评价中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其次,通过应用定量分析来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形成小学德育评价的初期阶段,之后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反馈;最后,要注意的是定量和定性的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数据进行收集的阶段就要确定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

第6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 地域文化 德育资源 利用

桂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相当恶劣,交通不便,文化发展水平落后,再加上居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不利于记录,对该区地域文化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之中,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有关该区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结构性的文化类型,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容忽视,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值得参照的宝贵资源。特定的区域本身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身处其中的人更容易认同和接受这种文化,有效利用这种区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桂西北既是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探讨该区域文化的德育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对广西及其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桂西北地区充分有效利用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区域特色德育,推进区域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及其走访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对桂西北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此,做以下的回顾和评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的《广西市县概况》对广西各个市县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梳理,介绍各个市县的概况,但是对具体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壮族学者梁庭望在《壮族文化概论》以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了壮族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叙述壮族具体的文化,最后总结了壮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容小宁主编的《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生动完整的叙述了壮族《米洛甲》《布洛陀》《密洛陀》神话史诗,反映了壮、瑶族先民顺应、征服自然、创世创业的历史实践随着时代的更换而更换,如道德、团结、爱国主义等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些神话史诗也包含了一些该区的禁忌文化或是当地习俗信仰,如在讲述佳宴屯文化中当地人认为凡是出门办事或是运行,最忌碰上女人带刀,如遇上了就折回来,另择时辰上路。丘振声的《壮族图腾考》从图腾入手把触角伸向壮族文化内核的探索。

余的《广西民俗文化》分别从人生礼俗、节庆礼俗、信仰礼俗三个层面讲述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过伟主编的《中国民俗大系.广西民俗》则比较细化地,分别从生产民俗、家庭民俗、居住和交通民俗、饮食和医药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育婚嫁和交际民俗、祝寿和丧葬民俗、村寨社区组织和民间社团民俗、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艺术及其民俗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和评述了广西民俗。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地区居民情感的纽带,是值得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为此,对桂西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研究从不间断,不断的挖掘发展。

除了以上有专门著作的记载,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还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中,如刘武军一系列的文章《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中涉及桂西北壮族的传统道德文化;黄筱娜的《百色市民族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侧重桂西北地区的百色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述;黎年茂、刘 一的《广西民俗节庆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探析》在讲述广西民俗节庆时涉及桂西北地区的民俗节庆文化;石丽琳的《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侧重对河池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对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多散见于地方县志或是从整个广西的角度来叙述,没有系统地整理,明确指出该区地域文化及其蕴涵的德育资源。不易于家庭、学校、社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应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工作,造成德育资源的缺失和浪费。

二、关于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关于德育资源利用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比较局限于宏观的范围,针对本土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相对滞后。本课题针对的是对桂西北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所以侧重参考其他相关少数民族地区对乡土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第7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途径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三、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8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一)生长环境和家庭状况的差异性寄宿制小学学生的生长环境各不行同,有来偏远农村的,也有来自周边城镇的;有的是家里面的独生子,而有的家里面兄弟姐们众多;有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长大,也有的小学生是单亲家庭长大。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了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校方和家庭在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差异较大寄宿制小学倡导小学生自理、自律,提倡小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但由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当作家里的小皇帝,让孩子养成了“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三)家庭整体素质低下部分小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整体素质也不高。这样的家庭往往缺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懂得教孩子学会乐于助人、孝敬长辈、感恩等。

(四)教师工作量重,难以全面落实寄宿制小学校的老师白天需要给学生上课,晚上还需要进行轮流值班。这样导致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造成老师一天下来早已筋疲力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每门课程都需要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目前,部分小学教师受到“唯成绩论”的影响,关注重点大多停留在少数尖子生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班级其它学生的了解。因此,不能及时发现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变化,使班级凝聚力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对学生集体主义、意志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缺失,使寄宿制完全丧失其优越性。所以,必须努力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各门课程中。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科任老师、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甚至学校餐厅厨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工作中。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和寄宿小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他们必须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出发,劲量弥补和完善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比如:班主任应详细记录学生姓名、班级、家庭住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宿舍管理人员应教会小学生整理被子、清洗衣物、打扫寝室等,从而让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完善和落实寄宿制小学生都远离亲人在学习住宿,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父母依耐性大。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主动担起小学生第二父母的责任,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生活习惯,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引,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人。因此,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开展的一切校园活动都应该以“安全第一”基本原则,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比如:开展环保小卫士、生活自理小能手、节约用电小榜样的评比活动,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9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一、当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低效的特征 

德育目标不清晰,目标达成度低。陶行知说:“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由此看来,教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当下许多学校也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但由于学校育人目标过于宏大或笼统,或者又偏狭于某项特色,导致德育目标设置空泛或者不准确,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纸上。 

“品德”课普遍没有“教好”。原因一是不重视,二是教学方式也没有回归社会,没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校本化的改造。 

德育都是以“搞活动”的形式呈现,教育体验短暂。校内德育实践活动程碎片式的活动,缺乏应用课程的技术固定下来,呈现出不稳定、不完整、不系统等特征。 

二、结合晓庄师院附小案例进行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1. 校本课程开发覆盖三级课程 

案例一:《陶娃发展计划》校本课程开发 

本课程以陶娃素质发展目标为根本,直接指向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培养诚信、责任、友善的人。陶娃的核心素养是健康的身体、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的思维方式、高雅的艺术品位、丰富的科学知识。以此为目标,一方面进行国家课程品质化、校本化改造,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若干校本课程。本课程是行知思想引领的生活教育课程,是面向未来的自主学习课程。 

确定的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来自于教育实际的需要,并且目标设置清晰,师生容易认识。校本课程既然是反映学校的育人特色,就要关注到整个课程设置。做到了全面落实培养目标的校本德育课程覆盖三个基本层面,在国家的课程框架体系内,教育主体从落实道德教育出发,对各类课程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从取得德育实效出发,对于各类课程进行的校本化规划、选择与落实;学校、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在国家预留的课程空间内,从地区、学校实际出发所进行的完全自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开发特征。 

2. 德育校本课程生活中的教材 

案例2:“诚信教育”校本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多数学校停留在口号教育上,基本以灌输教育为主;或者开展几次活动,学生有一些短暂的碎片化体验,不成系统,不够长效。但师院附小校园里很少有宣传口号,所有的课程都是扎根于生活教育当中。关于诚信教育课程的开发做法是首先是建立学校诚信超市。学校后勤部把商品采购回来,无人售货,学生自动投币购买。在超市周边,有学生每天的关于诚信书签,有每天学校诚信分数公布,有语音教育设备,有爱心捐款公布栏。学校都会对诚信成绩进行评价和分析。学生每次在购买过程中,实际上都是在进行诚信的自我教育和训练。学校在及时评价的时候,也是在激发孩子的反思和教育的反复。诚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的启示: 

第一,德育活动不适宜只停留在说教上,德育更需要“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活的教育”思想拓宽了我们课程开发的思维,这样的课程才有生命力。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师生作为道德主体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而生成意义与价值;学生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围绕生活问题进行道德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价值体认、情感体验,乃至产生态度、行为或观念上的改变或升华;在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而生成意义与价值。 

3. 解决教育中问题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 

案例3:环境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开发始于学校厕纸供应问题。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淘气,又积极好学。起初,学校供应的厕纸被孩子拿来玩耍,浪费很大。学校德育处从发动孩子捐纸到发动学生在校卖废品购纸,到最后开展家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于是学校设计了一套环境教育的游戏,“逗”着孩子们玩,于是,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就出现了。 

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可以来自于教育实践中的久攻不下的难题。校本课程开发到最后,成效就在于细节的功克和完善。德育最后落脚在行为的自觉上。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学校精神文化创建活动,旨在促进学校德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学校文化形成与建设中能够起到价值引领、活动调控、行为规范等作用,因而必须始终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展开。在这个意义上,自觉性就成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这种专门化的学校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结论 

1.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稳定、动态发展,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最佳方法之一,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原动力。 

2. 由于生活实践是道德认识的基础,生活实践对于教育、学习、知识的决定性作用,品德教育除了让学生认知之外,最重要的是体验,社会生活的现场就是教育的最佳场所,由此,德育校本课程设计来自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3.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特别强调自下而上的原则,从生活教育着手,从解决教育细节中突破,这样,师生置身其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活动当中更主动,更有实践意义。 

四、策略 

1. 用课程技术开展德育活动,有效落实德育目标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基于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实际为出发点,发生在校内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的一种动态生成过程。它以一定的课程开发思想为指引,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其一般过程为:背景分析—目标—过程—评价。 

2. 建立以生活世界、时展为导向,面向生活的德育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最终落脚点在现实生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