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教育收益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层档案;档案管理
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简述
社会保险并不以收益为目的,在推广过程中以人民的切实利益出发,减轻医疗等方面的社会压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包含资料的整理收集、保管移送等,涉及到大量重要文件,因此工作职责重大。社保档案是对投保流程的详细记录,也是对被保险人在受保期间出现各类状况的总结,证明了居民与社保单位签订合同具体法律效益。国家规定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务合同时对基础社会保险应有详细说明,员工在职期间由企业支付基本保险金额。员工档案与保险缴纳情况都会详细记录在档案中,工作出现变动后由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证明将相应社保资料移送至新单位。
2.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将社保档案长期保管对保险双方都有利。管理部门可通过对统计资料进行查阅快速了解社区群众的基本情况,对企业员工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有一个全面认知,便于政策的落实和监管工作全面开展。同时从直观层面进行分析,在保险行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业务员的日常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降低骗保案件出现的可能性。社保档案管理在维持基层社会稳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系列民生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二、基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基层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相应的工作参照标准,档案存放室杂乱无章,对档案的调动监管松散,存在着大量危险因素很容易造成档案丢失破损。大多数单位没有独立的档案室,直接存放在管理人员办公室中,分类也不明确,为资料调动带来了很大困扰。由此可见大部分基层单位都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案。
2.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社保资料以纸质形式展现,重要合同拟定也是如此。档案管理阶段缺少科学的录入手段,仍然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单一保管存放,时间久书本很容易受潮字体变得模糊,甚至遭受到虫蛀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缺少信息化管理模式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调档需要对档案进行频繁的翻阅与复印,多次拆订后页面松散掉落现象时有发生,不安全同时严重影响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3.基础设施落后
社保制度在近年来取得较大的进步与完善,需要存放管理的资料档案随之增多,但落后的建筑结构很难满足资料存放对场地的需求,多数档案室安放在空旷的角落中或者直接使用空余的房间,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房间内不具有通风结构,大面积的门窗不能遮挡阳光,同时消防设备检修更换不及时,多数老化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为社保档案存放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4.分类不清
分类混乱是各类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通病,在基层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中更是普遍存在。此类问题的表现形式有装订规章不统一、不同年份卷宗书写格式存在差异、摆放位置缺少明确标记等,都不同程度的困扰档案调动工作的进展。
5.档案升级工作脱离实际
政府部门针对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出了相应参照标准,下级单位在执行政策时只注重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很少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很多设施并不实用,档案管理工作宣传不到位,过于追求高科技信息化,忽略了资料管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导致一些先进设备建立后很少投入使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对基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管理人员重视程度
针对管理人员开展专项思想教育培养,帮助增强工作责任感,管理人员重视度增高可促进整个保管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使档案的保存管理切实有效的深入到基层中。
2.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
加强档案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熟悉使用计算机网络录入基础信息,使工作流程面向信息化发展。同时从业者还应该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明确档案中的资料部分,做到严格保管、合法调动,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3.创建完善管理体系
资料的记录与保管要做到一体化,单位内部应探讨出一套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对各项调档、录入工作进行严格审查,完善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所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确保档案中各项资料齐全才可归档,查阅调动需要进行记录,对各项资料名称在摆放处精准标记,减少翻动的范围减小,保护了档案的质量安全。
4.加强各监管部门沟通合作
保存与管理部门在工作中互相交流,借鉴彼此工作经验同时为基层社保管理工作打造了有利的工作环境。给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建立档案室,指派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收集、整理、保管各环节科学规范,便于社会利用。
5.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工作中使用先进设备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档案门类是档案基础建设的基础,微机化管理是社保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着力进行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实现现代化管理,通过文件类别的选择直接生成保管期限,既避免了人工分类不准的现象,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充分发挥档案为业务经办工作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进化心理学;公平
作者简介:李昕(198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27)谢敏(1987-),女,江西南康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3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01-02
进化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认为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因为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教育公平也是永恒的热点问题,进化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呢?如何分析公平现象及教育公平问题呢?在种种不公平、不协调的教育现象背后,进化心理学是如何解释的呢?
一、进化心理学简述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进化生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灵的结构和起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已经形成形态各异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神经环路就表现为各种心理机制。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心理机制决定的。没有心理机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依据进化心理学,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复杂的神经环路和相应的心理机制产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心理机制的物质基础――神经环路的建立有着生存的目的。任何一种神经环路或者心理机制,只要它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就会被自然“选中”,具备这一机制的有机体就比没有这种神经环路或心理机制的有机体有更大的生存机遇。因此,心理机制的形成与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关,这些心理机制因为有助于人类祖先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进化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发现、描绘和解释这些心理机制及其特性。[1]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可以简单地介绍为:群体间或者群体内部成员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应对自然选择,胜利者的基因及心理机制被遗传下来,并不断强化得以延续;失败者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因为不能解决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由此被灭绝,这些失败机制无法被延续从而自然消亡。为此,所有成员不得不尽可能地将自己的DNA最高效传递下去,以最大化减少自己族系灭绝的可能。所以,进化心理学有两个基本的论点:第一,自然选择带给人类的心理机制得以延续;第二,竞争与合作机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二、教育公平属性及其度量
第一,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出现教育公平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凡是有人群并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必然产生公平问题。社会如果不设置有差别境界而引发竞争,必然缺乏动力源;而有差别却无公平,这种动力源就会枯竭,不利于社会的进步。[2]在这一前提下,教育公平可以算作为与人类历史永恒的绝对范畴。因为社会在不断演化前进,公平的标准也在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理想,更是一个过程。它只是在人类的不断进化中无限逼近而永远无法终极到达的一个瑰丽的梦想。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自然需要用进化的视角来解释、预测以及控制。
第二,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的新命题,要研究教育公平就需要先厘清公平的定义。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中有关公平的论述不计其数,笔者这里采用周洪宇教授的定义:公平是对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3]对合理性的判断因人而异,因此公平是一种观念,是一个心理量,不像物理量可以通过精确测定或逻辑实证推论。公平观人人都有,但是如何让每一个人体会到公平呢?这就必然需要和别人的心理量比较。所以公平观的研究离不开需要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观点的导入,因此比较不同的心理量必须在群体中衡量,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而进化心理学为群体心理学心理学补充了新的假说。
三、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在进化心理学看来,所有的心理机制都源于人类面临的适应性生存问题,在成功解决适应性的生存问题后,该机制被有效遗传下来,应用该机制的行为得到强化,所以产生了如此繁多的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教育是一种人类行为,它的作用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将人类所有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经验传导给下一代亲本,以减少下一代亲本在进化中遇见问题而茫然无措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下一代亲本所面临的生存困难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类不断进化、推动社会进步与高效发展的活动。由此,这种活动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并不断被人类思考,如何使之更有效、更充分、更完整地推动人类进步,这种一直延续到今日的思考,才创建出今天美好的家园。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行为的产生必然在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心理评估活动,评估该行为能否促进群体或个人的发展。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并没有消亡,只是内隐地存在于每一个自然选择出的胜利者后代中。前文已经概述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逻辑以及对教育功能的假设,下面就为什么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不公平、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及不公平背后的实质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1.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公平
教育公平在进化心理学里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公平,如地位公平或者民利公平。教育是使人类最快速习得生存适应机能的手段,倘若没有这种手段,人类的既往经验无法有效延续,在遇见生存适应性问题时必然带来群体和个人极大的损失,这是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都不愿见到的,教育公平的独特性就在于此。没有教育,大部分人将因为不停面临新的适应性生存问题无从解决而疲于奔命,甚至部分人的基因难以延续,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提供了一种保护自我的机制,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替代某些不必要过分强化的身体机能,例如跑、跳、平衡等能力,只要有前人充足的适应性经验,知道某些时候危险物在何处并及时避开就可以保护自己,而不需要比伤害物(如:老虎、狮子的机能)更高、更优秀,这样,人类可以空出大量时间进行专门研究学习,不断提高应对危险的各种机能,从而高效地减少危险带给人类的伤害,而不是将时间用于训练自身的身体机能上,这就使得某些身体材质一般的个体因发达的大脑而被自然选中得以延续,而这些脑力发达者又不断提出新的应对适应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有了人类不停的进化上升,才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今日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进步的高效通道,教育解放了束缚在人类身上的体能桎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的限制,例如以前单个匠人的优秀技能因为时间或者空间限制未能流传的遗憾,通过教育这一双启蒙培智之手得以抹平。因而说教育公平不同于其他公平,而且远比其他公平更为重要。
2.进化心理学对公平现象及公平背后的实质解读
“公平”一词在心理学看来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一种心理量,不能像物理量一样通过实质的测量来测定出精确的数据,达到该数据的人就是公平,未达标者即为不公平。正如前文所述,个人感受不同,所感觉到的公平程度也不同。它只存在于群体成员的比较中,不能脱离群体谈公平,只有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发现是否公平。第二,不同群体所体会到的公平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一种对社会所有群体都不公平的政策?当然没有,因为对所有人不公平的政策保护不了任何人的权益,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自然会被废止而无法实施,所以,所谓的公平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所在的群体。如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都体会到某政策对该群体权益的保护,自然感觉到该政策对他们是公平的,将极力维护该政策而可能忽视其他群体的权益诉求。简言之,公平不是一个能够精确测量的恒定量,它会根据成员不同类型的人格特性、所属不同群体等不停变化,所以,研究公平现象成为一个难题,笔者引入进化心理学,从远古时代的公平如何形成入手对公平现象进行阐释。
在进化心理学看来,公平的实质是个体按照个体的能力获得的与其能力相符的收益,任何违背该原则的行为应该都是不公平的。而能力则包括了多种方面,不仅仅只是正向能力,也应该包括负向能力。通俗地说,既包括积极进取获得收益的能力,也包括技巧性占有群体其他成员的权益能力。在这里,能力不分好坏,亦不考虑道德与法律,因为在远古时代,这些精神还尚未形成约束力,而人类进化需要符合一个经济性原则,那就是以最小的损失带来最大的收益。在远古时代,如果一个强有力的抢夺者抢夺他人利益毫不费劲,他将习惯使用这一策略,但在强取豪夺之后,人们会远离这些自私不考虑群体利益的霸权者,也即群体排斥群体内的抢夺者,而再强大的抢夺者也不可能永远一直依靠个人生存,该抢夺者在遇见危险时面临灭绝,所以这样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这是群体内部对强势者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排斥,将保持群体内部的大致公平。对于弱势者,群体内部将会提供保护机制,这是基于我们害怕如果任由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剔除弱者而我们若不给予弱者以任何保护措施,下一个倒霉的弱者就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人。所以我们用部分资源来辅助弱者,由此维护了群体内部的大致公平。但是,当我们的目光转向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程度时,问题变得严峻起来:现阶段的实证研究说明不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对等的,也就是说不同阶层或者说群体感受了相应的不平等。[3-6]那么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如何维系呢?进化心理学对此的解释和对群体内部公平机制解释大致类似,只不过泛化了群体或者说阶层的属性,将其赋予理性人的考量,即认定各群体是有意识为自己群体DNA延续服务的,所有该群体的成员都必须为群体的这一目标提供必要资源,对阻隔该目标实现的群体或个人予以攻击来限制其阻隔能力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到的是,进化心理学认为的不公平实质上是群体或个人认为他人占有了与他们能力不相符的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调,我们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权益,但是过于使用负面技能巧取豪夺会被群体排除,但是限于本能又想获得更多资源,在这种矛盾往复中建立起基本的公平概念。
综上,进化心理学对教育的功能及教育公平的实质做出了新颖的解读,虽然它面临很多批评,被批评家认为是社会生理学的“翻版”,但是它促进了对心理和人性问题的深层思考。进化心理学把自然选择和适应作为心理起源和作用的重要概念,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对于教育和心理现象的理解、探索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与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新秤.进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
[2]周洪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实现途径[J].人民教育,2005,(7):7.
[3]余秀兰.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18.
[4]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
[5]郝大海.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J].中国社会科学,
[关键词] PDG教学法;眼科学;眼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66-02
眼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医学生学习掌握有一定困难的临床专业课[1]。眼科学中疾病种类繁多,理论内容专业性强,对眼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透彻地学习难度比较大。如何能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2-3],本项目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考虑学院自身教学条件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尝试。“问题-讨论-指导”(problem-discuss-guidance,PDG)教学法是教师提出问题或提供案例,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4]。PDG教学法的运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眼耳鼻喉专业2009级学生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平均年龄(23.12±1.46)岁。所有学生均掌握了一定的眼科学知识,具备眼科学基础能力。
1.2 方法
1.2.1 教师在比较重要的眼科疾病中选择青光眼和白内障两章内容,学生对这两个疾病均非常重视、临床应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是青光眼一章,采用PDG教学法的是白内障一章。
1.2.2 在PDG教学课之前,教师提前准备1例典型的临床病例以及一些问题,在上课前3天将病例布置给学生并分组,每个班分成4组,每组9~10人。每组同学要在课前预习教材的相关内容,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通过查阅白内障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自主学习,并要求每位同学制作一章PPT。
1.2.3 在问题讨论之前,教师先将病例简述,然后将问题以PPT的形式投放给学生,并说明讨论时间和要求,学生开始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进行讨论,40 min后,每组推选1~2名同学阐述该小组对相应问题的讨论意见,另外三组同学可以对该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该小组同学要进行回答。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进行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应把握好讨论重点,必要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提醒。
1.2.4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整理并分析,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结合病例,进行重点的讲解以及难点的剖析,并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全面总结,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1.3 统计学方法
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在期末,统计在相同难度和分值的试卷中两章内容取得的成绩,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PDG教学法的满意程度
PDG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在各项调查中,学生的满意度均较高(表1)。
表1 PDG教学法的满意程度[n(%)](n=38)
2.2 两章内容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两章内容分值均为20分。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平均成绩为(13.12±7.68)分;应用PDG教学法的平均成绩为(17.10±8.33)分;两种教学方法的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面临不断的更新,临床理论实践教学改革也在有步骤地实施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所以教师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5]。作为医学教师,不但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生的天职以及人文教育,对医学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医学人才,面临飞速发展的医学进程,要求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医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多地渗透医学的人文知识,使学生收益匪浅。
眼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课程,新教学模式实施后理论授课课时更为紧张且内容繁多,在见习课中,重要体征也难以让每位学生观察清楚[6-7]。目前眼科学在众多的临床教学中并不是重点,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后担任眼科医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愿用太多时间学习眼科学,但是眼科学中有很多疾病都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将继续改革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非眼科专业的学生中,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眼科学内容。
PDG教学法是将理论教学的单向讲授改为互动教学,学习的内容着重于实践性具有现实意义[8]。本研究发现此教学方法的一些优点:①优化了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②PDG教学法将传统的讲授法转变成互动式教学,使教学变成“授人以渔”的过程;③课前学生对病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分析病例的方法,课堂上学生通过代表发言及回答其他组学生的提问,主动思考,增强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反应能力。同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经过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发现,PDG教学法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有了显著性提高,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考试成绩可见,PDG教学法对眼科学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教师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凤琪.眼科临床教学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1120.
[2] Michaelsen LK,Michael S,Dean XP.Team based learning:small c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2008:1-99.
[3] Zgheib NK,Simaan JA,Sabra R.Using team-based learning to teach pharmacology to second year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 performance[J].Med Teach,2010,32(2):130-135.
[4] 许虹.PDG教学法在中西医症状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5,38(4):292-294.
[5] Abraham RR,Vinod P,Kamath MG,et al.Learning approaches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to physiology in a non-PBL-and partially PBL-oriented curriculum[J].Adv Physiol Educ,2008,32(1):35-37.
[6] 马文豪.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4):708.
[7] 陈嘉莹,郑小薇,徐威,等.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改进影响眼科学见习质量的因素[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3):16.
本文以戴尔公司为例,简述供应链管理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原由。我们都知道戴尔公司采取的“直销”的模式,那为什么国内在管理上先进的联想做不到呢?在这里“直销”只是表象,在其背后是其强有力的供应链管理的支撑。严格的说,戴尔采取的是“直线”的模式:通过独一无二的高水平的供应链以及与用户保持亲密关系、提供强大支持等方式向客户提供高价值。直线模式与直销不同,直线模式关注的是与顾客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让顾客能够直接与公司互动,其核心在于快速地对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反应。直销可以被模仿,但直线模式却是很难模仿的,这也正是戴尔公司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随便就可以拷贝来的。
与其他公司的生产过程优先于销售不同,戴尔公司采取的是订单生产,在对顾客的需求进行了解后,再生产与顾客需求符合的产品。在这生产销售方式中,供应链管理是其中的核心,供应链系统被很好的解决了,直线模式就能发挥最大的威力,不但使顾客得到最大的满意度,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积压。戴尔的存货期只有6天,而中国最优秀的电脑生产企业的存货期也要15天,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说明直线模式的强势。在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电脑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库存管理几乎成了电脑制造企业的财务生命线。直销模式的背后直线模式是一个听起来非常诱人的管理模式,似乎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要实现这个模式却是非常之难的。怎样正确地处理每一个客户的信息需求?怎样把了解到的客户信息迅速传到生产部门?怎样迅速采购到顾客指定的零件?怎样减少材料库存、同时又不降低生产速度?这些都是一条流畅的供应链需要解决的问题。供应链管理能在收到顾客个性化需求的订单后,立即向不同的供应商采购材料,迅速转入生产,再交给快递公司分发送货。在整个过程中,戴尔能保证公司的实际材料库存量始终保持在最低水平,从而使产品的价格更具有竞争力。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有二个难点,一是客户服务,一是物料配送。客户服务要面对面地处理好所有客户的要求,戴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部分的客户建立联系,并且能够和每一个客户都维持一对一的详尽对话,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客户信息和客户要求。客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发送各自的订单,提出自己的服务要求。在戴尔的公司内部,有一个专门处理客户信息的系统,它能对不同的客户信息进行分类,对客户的订单进行处理并且自动传递到采购和生产部门。网上订单处理既加快了速度,又加强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为公司下一步的采购和生产做好铺垫。在客户服务这一点上,还要提到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这一点上,戴尔采取的是外包的方式,并且用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服务品质,控制外包厂商的技术水平,外包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司成本,对公司的业务重点作出细分。物料配送物流成本每年大概要花费公司运营成本的74%,每年戴尔花在物料上的资金达200多亿美元,这笔费用只要下降0.1%,就能带来很大的收益。为了削减物流成本,戴尔在物流管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戴尔公司和供应商建有非常严密的网络,每一个供应商都和戴尔连在网上,通过网络戴尔和上游配件制造商组成了一个虚拟企业,在这个虚拟企业中,供应商变成了戴尔的一个零件提供部门,互相之间联系紧密。当戴尔接到客户从网上发出的购买电脑的电子订单以后,公司的配置中心会把整张订单分解成一张张的零件采购订单,通过网络发给配件供应商,各个供应商在收到订单以后,马上会组织生产,在指定的期限内发货给戴尔,收到零件以后,戴尔公司只需在生产车间进行组装(戴尔的装配车间是唯一不让外人参观的地方),就可以把成品包装发送了。有时戴尔也会面对原料不足的情况,这时戴尔就会和供应商马上取得联系,确认对方是否可能增加下一次发货的数量,如果问题涉及硬盘之类的通用部分,公司会与后备供应商商量。
可以看出,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已经非常先进,但迈克尔.戴尔说,我们的供应链管理时时都在改进,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简化了商务环节,缩短了工作时间,降低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据统计,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其总成本大概减少了10%,并且提高了节点企业的按时交货率,大概提高了15%,订货生产的周期也缩短了30%左右。
关键词:书院制 文化建设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52-01
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意义深远。[1]在此背景下,我国大陆部分高校尝试推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书院文化建设是书院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作为校区相对独立的学生管理与服务机构,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完善书院文化内涵建设十分重要。
一、借鉴名校实践经验,逐步探索创新模式
书院制,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师生共处,学生互助”的传统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书院和英美大学住宿学院制度建立的一种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并承担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养成等方面教育的新型学生教育模式。[2]书院制改进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全面育人的培养理念。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最早在大陆尝试推行并取得较大影响的高校。2005年,复旦大学以老校长的姓名命名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四个书院,复旦的书院制充分体现以通识教育为核心。同年,西安交通大学实行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建立“文治苑”,2006年改名“文治书院”,后增建彭康、宗濂、仲英、南洋、崇实、励志、启德七个书院,西安交大始终坚持“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书院最重要的第一线”[3],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汕头大学(2008年)、肇庆学院(2009年)、暨南大学(2010年)、苏州大学(2011年)、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绍兴文理学院(2012年)、丽水学院(2012年)、澳门大学(2013年)、南京审计学院(2014年)等高校也先后推行各具特色的书院制。
书院文化建设是书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打造与学生专业相衔接又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品牌更是书院管理者们的重要课题。总结其他高校在书院制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如学院和书院双轨制下,学生对书院的认可程度不高,对书院活动参与程度不高;书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但使用效率不高;书院文化较少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等问题。[3]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制度保障下,新竹书院不断探索书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二、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凸显国际文化特色
浙江科技学院以新校区落成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住宿书院制”建设实践经验,在安吉校区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学生工作重心从教学区向生活区转移的管理模式,加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融合传统文化精髓与安吉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学校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办学理念,对应现有6幢学生公寓,以“竹”为主要文化元素,设置并命名6个书院,分别为:新竹书院、劲竹书院、雅竹书院、翠竹书院、怡竹书院和秀竹书院。[4]
新竹书院由中德工程师学院、中德外国语学院及理学院的男生入住。根据学校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结合书院学生的专业背景,新竹书院提出以 “国际文化”为品牌,以“中德文化”为主线,以“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开拓国际视野”为宗旨,服务学生“走进新竹,走向世界”。书院建设 “世说”国际文化论坛,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开办“新语”咖啡吧,以“自建、自管、自运行”模式管理,为师生提供免费咖啡,倡导外语交流,传播咖啡文化,打造校内一流外语交流环境,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4]
三、注重学生自主管理,构建多元学生组织
为切实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书院成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自律管理梯队、新语咖啡吧运营团队等学生组织。针对其他高校学生对书院活动与学生组织的认可程度不高的困境,安吉校区根据实际情况,更高效地整合利用学生自愿,采取只设校区及书院学生组织、不设学院学生组织的做法。
书院自治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是书院最重要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协助书院思政导师负责日常学生管理事务及书院文化建设,加强书院学生间的相互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在书院及校区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师生间交流。书院自律管理梯队负责联系各寝室成员,了解学生动态及突发事件的汇报与应急处理。新语咖啡吧团队,成员由外语协会及书院自管会的骨干成员组成,负责新语咖啡吧的日常值班,经费的筹集与开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英语角、德语角活动的开展等。
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负责人均由优秀学生骨干担任,在思政导师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强调自律,鼓励学生参与书院各项建设与管理工作,使学生在课堂外不断发掘自身强项,积极开展互动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四、专注软硬件相结合,保障特色文化项目
在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下,书院不仅是住宿场所,更是一个倡导学生思想自由、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3]因此,推行书院制的高校十分重视书院文化配套硬件设施的建设,“西安交通大学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专门的活动学习场所如庭院景观、健身房、浴室、会议室、影音资料室、谈心室、自助厨房、自助洗衣房、自助咖啡室等生活设施建设,还建设了研修室、讨论交流室、社团活动室、阅览室和通识教育资源中心等学习和素质拓展硬件设施。”[3]复旦大学希德书院设有国际文化交流室、自修室、咖啡吧、舞蹈房、谈心室等。[2]新竹书院成立一年以来,不断改进和完善硬件设施,已建成新语咖啡吧,心理访谈室,党团活动室,阅览室,自修室等活动学习场所。针对其他高校书院硬件设施使用率不高的困境,新竹书院书院着力打造日常运行的特色文化项目,以培养学生学习及行为习惯。
1.新语咖啡吧项目。将咖啡吧与外语角结合,致力于打造一流校内外语交流平台。新语咖啡吧项目,结合书院国际文化的品牌特色,以“free talk,free coffee”为理念,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外语。项目由学生组织新语咖啡吧团队(Xinyu Group)负责,坚持“由学生自筹、自建、自运行”的管理模式,主办校区每周1-2期的英语角活动,及每周1期的德语角活动。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咖啡吧24小时开放,非活动期间无服务人员,采用师生自主服务的模式;咖啡经费由师生自愿捐赠形式筹集,在2014年12月份正式运营以来实现盈利。
2.Everyday Green项目。书院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倡绿色环保,引导学生自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可回收垃圾,并将收益用于为同学们提供免费咖啡活动的运营。项目由书院自管会生活部负责,这是书院最受同学们欢迎的项目。为感谢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活动的支持,生活部同学定期赠送盆景,盆景由废品再制作的容器和书院新生植物组成,实现零成本。
3.Honest项目。书院注重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与校区大力推行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相融合,推出图书诚信借阅及运动器材诚信借用的项目。图书诚信借阅项目由书院自管会实践部负责,筹集全校师生捐赠或无偿出借的图书,供全体学生借阅,借阅过程无人监管,学生自主登记与归还,项目运行八个月,登记出借次数超过两百次,无一册书籍缺少。运动器材诚信借用项目与图书项目类似,提倡无人监管模式,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新竹书院的探索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如组织管理上的效率不高,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识教育薄弱等,这些也是许多新推行书院制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书院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要求书院工作者们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大胆尝试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日常项目的推行,在实践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
[2]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3(08).77
[3]张倩.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8)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转型发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17-02
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1999年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被湖南省教育厅列为专业转型试点院校之一。湖南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又是我校“专业综合改革、深度转型发展”的五个试点专业之一。专业转型的目的就是使专业教育要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合适的软、硬环境。近几年来,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建立、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旨在对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交流,有关其他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另外报道。
一、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模式是将本科生的学习分成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也就是大学期间的前三年,学生在学校接受基本理论课程、基本实验课程学习。为了更好地实施“3+1”模式,在第一时段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加大了课程设计训练力度。原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只有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训练环节,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在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体现,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专业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建立不了专业工程意识。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新的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在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必需增设课程设计环节与创新训练内容,加大课程设计与创新训练力度,突出专业知识应用。一是要增加课程设计门数,如增加了《高分子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无机材料制备》、《无机材料生产之工厂设计》等课程的设计,每门课程设计的教学时数为2~3周。二是要增加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实验时数为3~5周。综合创新实验不拘于哪一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实验研究内容可以由指导老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提出研究课题。通过综合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对材料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
第二时段也就是最后1年,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结合在一起,在校内外进行集中实训。课程体系分为大类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专业特色课程平台。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58个学分,占整个课时的35.4%,其中,集中实践有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创新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在校内外基地集中训练的时间为40周。课程结构分类与学分分配如表1。
我院2009年版、2012年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注重学生学术研究素质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对弱了些。“3+1”模式的运行,既保证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特别是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保证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为使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二、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内涵
根据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我院建立了校内外系列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内,在学生创新训练方面,建立了“湖南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一个,依靠学院现有的七个省、市、校级科研平台及我院与企业联合组建的近二十个实验室,可以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在学生实训模拟方面,我院建设了无机材料生产模拟线2条(陶瓷生产模拟线1条,无机粉体生产模拟线1条)、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模拟线4条(塑料吹瓶生产模拟线1条,塑料制袋生产模拟线1条,塑料制管生产模拟线1条,模压成型生产模拟线1条)、新材料应用生产模拟线1条(动力电池装配模拟线)、树脂生产模拟线1条、化工工艺示范线六条。在校外,重点建设了六个与校内生产模拟线相对应的生产实训基地,其支撑企业如下:湖南金帛化纤有限公司、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中锂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邓权复合材料管业有限公司、湖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湖南陶瓷集团公司。在基地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支撑企业、学院与学院教师、学生三方面的义务与职责、任务与工作内容、目的要求与权益;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编制实践教学计划与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实践教学环节与形式、组织编写教学纲要与内容;企业与学院共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递进式”实践训练方式[3,4],使学生先在校内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基础实训、工业模拟实训、创新实训,然后,学生必需在二个企业呆半年时间,了解企业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的关键技术与配方、原材料及产品的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安全生产知识、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趋势与产品应用前景,熟悉生产操作,掌握操作技能,提出革新要点,进一步可做针对性的创新设计、创新性研究工作。学生在每个企业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生产工艺与设备课6学时,生产原理、关键技术、配方介绍课6学时,原材料与产品标准、检测方法课6学时,三级安全教育课2学时,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运营机制课2学时,企业研发与创新课2学时,现场集中介绍2学时,即企业授课1周,师徒式教学与实践训练8周,总结与交流1周。学生在二个企业的时间共计二十周。
三、运行“3+1”人才培养模式之成效
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带来了三个方面成效。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大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短了大学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熟化期”。二是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与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3+1”模式的运行,不仅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较多的机会接触实践,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获得应用性研究课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三是企业受益。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在学生得到经济收益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资源为企业技术进步及企业发展服务,近五年来,湖南文理学院的化学化工学院已助推十余家企业成功上市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成为行业规模企业,联合企业申请专利近50件,鉴定成果近20项,鉴定成果中有90%达国内领先水平,还有的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产生了30余亿元的经济效益,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布亚芳,赵玉肖,付淑芳.道桥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3).
[2]刘学清,刘继延,蔡少君,石红.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林下经济;林区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集体林改简述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星星之火迅速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从此,中国农民走上了温饱之路。近30多年发展后的今天,一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涵盖我国70%国土的山林延续。
(一)改革的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如果说当年小岗村的改革是一次石破天惊、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一次水到渠成、自上而下的政府变革。
(二)改革的目的。这次改革,是生产资料从耕地向山地的扩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找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从而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林改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山更绿、水更清、农民更富、环境更好。
二、问题的提出
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林权改革,林权改革牵涉到的问题很多,具有自身的特点。林地有了更明确的归属,林农拥有了自己的林地,但是国家期望的效果有没有确实达到了呢?林农确实像预期那样真正得到了很明显的增收吗?
(一)现实情况是很多林农在远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中更倾向后者。实际情况是林农如果分配到的是经济林,则愿意变卖林木转化成现成利益;如果分配到公益林,同样也愿意通过其他方式转让折现;而即便愿意保留自己林地,也发现经营存在着很多现实困难。毕竟对于总体收入不高的林农来说,更实在可靠的收入增加更有吸引力。如此,林权改革的大部分意义也将丧失。由此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导致政府和林农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相比通过林权改革想要达到的远期目标,包括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收益,首先让普通的林农能够获得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现实利益更能激发林农经营和保护林地林木的积极性。我国林地资源丰富,如何在确保林地生态效能的前提下,挖掘林地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经济效能,致富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寻求比较合适的经营方式来实现。因此,必须引导农民发展与林木相关的经济形式以求致富。
三、解决的有效途径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和林木伴生产业不算是新概念,但是林改后的复杂问题突显,让林下经济又成为了一种新的有效方式推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林改的成效。目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增加林农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概念。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阴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经济是一项新生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阴优势,进行立体复合种养,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发展林下经济大致包括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方面。
1、林下种植。林下种植是一种有效利用农村山地的形式,既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栽培方式因地而异,栽培植物种类有草药、花卉、菌类等。
2、林下养殖。林下养殖是将林业和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和农业发展方式。依托林地的天然环境,养殖畜类、禽类等,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林地条件。
3、其他。包括科研地块、旅游发展等多种形式的林下发展形式。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提升林地生态效益。发展林下经济,人们可以把森林抚育和采伐剩余物作为种植、养殖的培养基质,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森林的新陈代谢,而且发展林下经济,林农在林地的劳作时间将大大延长,对树木的松土、浇灌、病虫害防治等会更加频繁,对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据测算,发展林下经济地区的树木,生长量比一般林地平均高15%~20%。
2、发展前景广阔。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有林菌、林草、林药、林牧等多种形式。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子。“林下经济的发展,预示着林业发展开始向林草、林药、林菌等间作模式的高效林业转型。”北京林业大学吴斌这样评价林下经济。
3、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四、案例参考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不新的概念已经有其一定的发展历史,许多林区也在传统的经验当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新的尝试,发展出了一些成功模式,其中不少成功的案例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辽宁省盘锦市的参考案例。辽宁省盘锦市在农村经济委员会的主导下,积极探索立体种养模式,打造林下经济黄金产业。近几年,该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管好生物资源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本地的条件特点、资源状况,积极探索林下立体种养开发模式,不但给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而且为当地林业经济发展打造出一批黄金产业。
1、林粮模式。主要是未郁闭的杨树幼林地可以间种玉米、黄豆、小豆等粮食作物。这种模式该市主要在以栽培成片杨树速生丰产林为主的高升、大荒、石新、东风等乡镇发展多年,主要是树木生长的前3年进行林粮间种,亩可增加收入300~400元左右。
2、林菌模式。林菌型模式开发,是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林地经济开发模式。从2004年起该市与盘山县林场合作先后进行了地栽香菇、地栽鸡腿菇、平菇、黑木耳等林下食用菌栽培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亩收入达1.5万元左右。
3、林药模式。此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既可以为林木除草松土、消除病虫害,药材又可以创收,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市场上效益可观。在该市的高升、大荒等乡有栽植,亩收入700元以上。
4、政府支持。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真正把林上、林下、林中的资源用活用好,用出效益,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加大在政策、科技、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和完善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林业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营销网络,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目前,又有一批适合该地区推广并有很好发展潜力的林业经济模式先后引入盘锦市,为当地林业经济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市的参考案例。北京市在发展林下经济中也探索出多种模式。通州区永乐店镇的林菌模式、林禽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在北京,利用林下资源的模式还有林草模式、林药模式和林牧模式等。
1、林草模式。密云县太师屯镇前南台、后南台、黑古沿村,选择抗病抗虫、易于繁育、群众乐于接受的欧美杨新品种作为退耕还林树种,在3,000亩河滩沙地上营造速生林,同时林下种草养畜,年产牧草每亩600公斤,使退耕地迅速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林药模式。平谷区黄松峪镇在林间空地上间种柴胡、防风、黄芩、金银花、西洋参等药材5,000亩,实行半野化栽培,并积极培育主导产品市场。据调查,林下种植中药材,折合每亩年收入500元~700元,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还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林牧模式。延庆县北张庄镇在坡地上栽植四倍体刺槐,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四倍体刺槐的叶子和牧草,舍饲喂养牛羊,槐花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目前,该镇依托这一模式养牛100头、养羊5,000只、养蜂900箱,年人均增收900元。
(三)总结。根据具体的案例以及林下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发现林药、林牧、林菌等传统模式由于发展历史比较久,发展方式和手段等较为成熟,推广难度不高,容易成功,且效益可观。再进行一些合适的技术的引进将会有更多的产出。当然,也可以尝试其他的林下经济手段,甚至进行全新的试验,经营得当定会有不错的效益。
五、补充说明及政策支持的必要
(一)发展林下经济应因地制宜。专家意见是,发展林下经济,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如,林菌模式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适合在平原地区林木郁闭度较好的林地上发展;林药模式对生长条件的要求相对宽松,尤其适合在山区林地进行半野化种植;其他各种模式也有其各自的特点,要根据地区特点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相关市场需求。如果随意引进,不仅不能获得有效经济收益,甚至会破坏林地,反而得不偿失。
发展林下经济其种养模式可因时、因地、因气候、因市场而定,经营模式可公、可私、可合股、可联营等。
(二)科技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发展林下经济,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作用。以种养加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的科技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经营者要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教育科技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利用媒体进行科技指导,或深入基层进行讲学培训业务技术骨干、现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等科技服务,并且及时召开由以种养加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林下经济经验交流会,以便交流经验、研究推广新技术和新成果,做好这项工作,科技教育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关键和根本所在。
(三)政策支持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林农对于这些林下经济经营的前期投入来源。由此引出一个林改过程中相应配套改革的问题。事实上,配套改革已经成为林改的持久推动力。
1、林农的需求。对于集体林权改革,对林改完毕的地区,要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工作,帮助农民解决林地生产和发展问题。许多林农最苦恼的就是用林权证抵押贷款,但信用社却不给贷,因为用天然林抵押贷款的政策没完全放开,当地只给人工商品林的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国家在短期内对于刚改革完的林地进行政策上的限制是处于整体效果的考虑,包括不希望林地由散户最后集中到个别有实力的大户的手中等问题。对于一些想通过灵活方式经营的林农,受到了限制。
林权抵押贷款流程对于农民来说有些复杂,整个贷款过程要经过申请、登记、评估、审批等环节,如何让农民手中有证、合理用证,看来相关管理部门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从农民们的需求上看,他们有“三盼”:一盼国家的政策能够长期稳定,农民们能尽快地详尽了解;二盼国家政策要适当倾斜,比如在林权证抵押贷款上,政府应该适度进行贴息,帮助引进资金以解发展林下产业的燃眉之急;三盼相关部门的服务要到位。
2、配套改革参考。事实上,集体林改的主体改革到位后,政府及林业部门应该紧抓配套改革。在这方面,辽宁省宽甸县可以作为典范。2006年7月,辽宁省宽甸县政府率先在辽宁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建立了第一家林业要素市场,并有一整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成为集体林主体确权到户后,配套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林业要素市场成立以来,已办理森林资源流转登记1,229份,流转面积23.9万亩,流转资金6,800万元;办理林权初始登记674份,面积8.5万亩;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登记110份,县农村信用联社放贷1,400万元,抵押森林面积22,829亩;还受理金融部门委托的评估业务,对4,175亩林地林木进行了评估,评估总额2,120万元;开展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林业劳动力服务等业务。
六、期待
以上提出的一些浅显建议,希望给在林改过程中积极发展的林区带来一些助益,给有关部门处理林改后续问题带来一些新的思路,给林农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和实惠。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创造新的经营模式,给这场林改注入新的元素。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海英.浅谈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黄启忠,朱建军,何大乾.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
[3]李金海,胡俊,袁定昌.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步伐――关于发展城郊型林下经济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8.7.
一、订单农业运行风险的类型
风险就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订单农业运行风险是指农业订单在运行过程中,签约方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威胁。订单农业运行风险主要有四类,即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1、自然风险。是指在发展订单农业中,由于自然力的非规则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如风暴、火灾、洪水、旱灾、冰雹、病虫害等)以及农产品自然属性(鲜活、易腐烂、难储运等)给签约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预测失误、价格变动、消费需求变化或其他市场环境变动使农产品购买者或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顺利销售获利的可能性。例如,当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跌,客户按订单合同价格收购会遭受损失;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升,农户按订单合同价格销售也会遭受损失。订单农业的签约双方所依据的只是当时的局部市场状况,加之受自身决策能力的影响,因而订单所确定的价格不具有代表性,结果便会出现价格过低农户缺乏种植积极性,价格过高企业经营风险太大,在订单到期时,订单的某一方就有可能因市场变化而遭受损失。
3、信用风险。是指农产品购销合同因为公司或农户一方违约,而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订单农业涉及面广,连接的农户多,无论是农户、企业、中介组织,还是地方政府,作为农业订单的签订主体,都存在信用意识薄弱的问题。当市场行情向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后,为了自身利益,他们都有可能不惜牺牲对方利益而违约。订单违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购方违约,当订单合同价格远远高于目前市场价时,客户为避免亏损,拒不履约;另一类是售方为了增加收益,借故毁约。
4、道德风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利用信息优势做出一些对自己有利而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不利的行为,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订单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农户和龙头企业各自对对方的信誉状况与经济实力不甚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双方对于对方履约行为的监督都存在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特别是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往往在订单合同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自我保护能力差,在农业订单的签订和履约过程中,时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二、订单农业运行风险的防范机制
(一) 自然风险防范机制 由于农业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依照国际惯例,除充分发挥政府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之外,要加强灾害预报,并通过专门设计的农业险种,增强农业抗灾的再生产能力。
1、政府要支持并督促气象部门运用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对农业气象和农业灾害进行科学、及时、准确地预报,以使农民能根据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和防止各种自然灾害,以规避和防范订单农业中的自然风险。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在险种设计和投保方式上均可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将农作物保险划分为单一险(或特种险)作物保险和多重险(或一切险)作物保险。前者主要针对发生频率较高,损害面积较小的特定灾害风险,补偿其造成的损失。多重险作物保险则以所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为对象,投保方式上,由于前者的保费低、对农户吸引力较大,可由其自愿投保。多重险作物保险针对的灾害发生面广、出险率高、保险面宽,但保险费率也较高。加上其发生的概率难以测算,农户容易有侥幸心理,往往不愿主动投保,故建议采用强制方式。因为保险业毕竟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之上的,因此多数举办多重险作物保险的国家,为了保证保险的参与率,一般都是采用强制加入方式。
3、政府应对农业保险进行适当补贴。笔者认为,因为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有必要由政府对农作物保险予以适当的补贴支持。首先,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相对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和农业保险的高损失率。其次,农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提供其他产业所不可比拟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农产品比价普遍偏低、效益不高,使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均低于其他产业,农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需要政府予以补贴和扶持解决。再次,农业保险对生产所发挥的“稳定器”作用,不仅有利于农民,对整个社会以补贴的形式来分摊一部分农作物保险的成本。
(二)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为促进订单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建立风险基金和风险保障机制,以化解市场风险。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给龙头企业一定补偿,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给农户一定补偿,以保证合同的执行,维护双方利益。
2、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利用期货市场的避险机制来解决市场风险问题。期贷市场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市场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回避市场风险,也可以为订单农业的顺利运行提供载体。选择期货交易作为一种避险策略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提高政府服务职能,改善期市内外环境;(2)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3)增加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快玉米、大米等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的上市步伐,以拓宽期货市场为订单农业发展服务的空间。
(三) 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订单农业就是“信用农业”。要做到双赢,合同双方就必须有高度的信用意识,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丰年欠年和农产品的价涨价跌,履行合同时要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相互沟通,信守合同,努力建立双方都可依赖的信用关系。
1 政府要提供统一的订单农业政策、法律框架,建立和规范相应的中介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尤其是制定规范的合同文本,合同签订应由公证单位和公证人进行公证,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要普及 宣传合同法和合同有关的专业知识,在形式、内容和签订程序等方面全面提高农业订单的规范程度,明确订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履约方式、违约处理等有关条文和规定,防止订单签订后由于市场波动,或缺乏法律约束、合同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原因而造成订单履约率不高的现象。
2要建立签单信息中心,将签单情况集中反映,加强管理,克服“一女多嫁”的现象。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15-03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了员工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必由途径。然而,一些中小企业主还未能深刻体会到人才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业务简单,尚不需要将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到战略高度。事实上,在国际国内众多企业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企业更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升员工素质,以创新思维和专业优势来取得竞争胜利,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中,笔者就将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谈起,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开发举措,以此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涵义的不同观点
人力资源开发这一专业术语最早出现于1967年,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奥纳德?纳德勒教授提出的,其内涵包括三点:一是,由雇主为员工提供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体验;二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培训;三是,培训目的为提高员工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升其个人绩效。近年来,西方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不断更新,在最初时主要使用培训开发(T&D)这一词汇,着重于个人能力发展,对人才执行任务所需的主要能力进行了规定与集中开发;后来,逐渐使用人力资源开发(HRD)这一词汇,意在综合运用培训、组织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等手法提高个人、团队、企业的效率;最近,美国有出现了职场学习和绩效(Workplace L&P)这一新词汇,主要指采用多种手段为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提出解决方案。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罗斯维尔(1985)指出,人力资源开发是由企业所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其能够将企业中员工的个人发展需要同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提高了个人对企业、对岗位的满意度,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专家杰利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有益于帮助员工改进工作方式、促进员工职业成长、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我国著名管理案例专家余凯成教授认为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HRD)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能够为员工提供职业培训等发展机会,使他们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为今后职业生涯指明方向。复旦管理学院创始人郑绍濂教授认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级技术、工程等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进行再提高、再更新的教育培养活动,同以往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对象的培训不同,HRD主要针对工程、科技等专业人员或高级别管理人员而言,其更注重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开发涵义的不同观点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为打造核心竞争力而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其对象为企业员工。
2 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举措
2.1 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价值分析,增强中小企业积极性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前,十分有必要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价值展开数据分析,这不仅能为广大中小企业主是否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提供有效判断依据,更能提升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人力资源投资价值分析简而言之就是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当B1/(1+r)+B2/(1+r)2…+Bt/(1+r)t>C即∑[Bt/(1+r)t] >C或∑[Bt/(1+r)t] /C>1时(公式左边表示某一时段(t)内的年收益流(B1,B2…,Bt)的现值, r为利息率,公式右边的C表示投资成本),就是值得投资的,反之则是不具有投资价值的。
投资成本主要指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投资收益主要指未来收益和现期收益。在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判断公式中,总收益∑Bi/(1+r)t同总成本C的比值越大,投资价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可以说,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价值进行测算、分析,就是将人力资源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现值总和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进行对比,并以此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2.2 展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构建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韩国expert consulting. co社长、受雇于多家世界500强的人力资源培训顾问金政纹在“探索21世纪HRD战略方向”国际研讨会上分析了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主要方向,其中一个就是建立包括组织环境、外部环境等在内的战略性系统。适应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能够让决策者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理想结果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而认识到这种差距则是企业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并将具体开发活动同企业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的关键。
具体到国内,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较少考虑到战略规划层面,很多企业甚至不能区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战术。为此,我们尝试建立战略导向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图1),来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帮助它们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规模、适合自身发展、可操作性较强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计基本思路:
企业战略与核心能力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同企业业务战略一样均需要有确切的目标制定,同时还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予以实施。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企业战略与核心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不断显现、企业整体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结果最终要反映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核心能力上,为此,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要综合考量自身特点以及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在明确自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依靠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能够将企业业务战略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有机融合,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人才支点。可以说,设计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战略导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仅能够为企业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更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
2.3 建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现途径
2.3.1 做好工作分析
在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前,要进行工作分析和任职资格分析,并将这两部分分析结果汇总成工作说明书。在工作分析部分,我们要明确本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以此为培训开发提供依据;在任职资格分析部分,我们要明确本岗位现有员工是否具备岗位要求的基础条件,员工可通过此环节了解自己的岗位目标,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总的来讲,科学、系统的工作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准备,它能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现实依据。
2.3.2 重视人力资源规划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在企业发展同人才资源规划间建立确切而明晰的关系已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根据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组织任务以及环境对企业的要求而设计的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细化环节能够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需要企业管理者提起高度重视。
2.3.3 加强对招聘的管理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它同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效果以及企业其他业务战略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尤其对于人才流动较大的中小企业,招聘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招聘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满足优秀应聘者的需求,使他们愿意长久地为企业服务,以此保证未来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2.3.4 做好培训开发的评估
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评估是确保整个人力资源战略体系顺利进行并且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每次培训任务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调查,以此评价和反馈培训效果。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将人力资源培训的各项费用列入到企业预算费用当中,以资金的形式支持培训开发评估工作的开展。最后,企业还要将评估结果同员工的任用、职称评定、定级、转正、升职以及薪酬管理等结合起来,以提升员工参与培训、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2.3.5 运用企业文化,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
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充分“激活人”,即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于竞争压力较大的中小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广大中小企业要利用各种手段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适宜环境,通过完善的机制、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高效落实。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在企业文化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提高员工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执行力,使企业上下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从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3 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计模型在企业的实践
3.1 M公司简介
M公司是一家具有近10年发展历史的中小型企业,其品牌创建于2006年。2011年底,M公司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外部环境,结合自身优劣势与市场处境,做出战略规划,确立了走专业化产品发展的路子。为进一步配合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M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与投入。由于M公司所在行业为新兴产业,其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非常稀缺,公司为保障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出了在企业内部选拔、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的计划。2012年3月,培训与发展事业部成立,这标志着M公司战略导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正式启动,公司未来要将培养和提拔管理人才、打造中高层管理队伍作为人力资源的重中之重,逐渐推进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3.2 管理人员培训开发过程
M公司十分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选择人、培养人、评估人、会用人、留住人”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开展来实现公司的五年人才培养计划。此外,M公司还将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转化为了对员工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并将这些能力要求按照培养计划进行归纳、整理,帮助企业快速形成适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企业优秀的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团队,助力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2012-2013年大力培养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使之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都能得到提升;2013-2014年侧重培养肯干事能干成事的管理人员,并将之发展为公司的中坚力量,使之成为竞争性的人才,能够适应不断挑战的工作环境和变革;2015年进行综合考评,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调整。
第二步,打造内部培训师队伍。
在对技术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M公司希望更多的中高层管理者参与进来,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增强培养效果。为此,M公司通过应征、选聘建立起企业内训师队伍,通过企业内部管理者、经验丰富的部门负责人的讲授来落实培养计划。此外,为了方便管理人员授课,确保更多优秀的企业员工走上讲台“现身说法”,M公司还采用了“扶上台、送一程”的讲师培养策略,这有利于培训内容的充实。
第三步,重培训与开发的成果转化。
M公司不仅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与内容的设计,更注重后续成果的转化。具体来讲,M公司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段提升培训成效:一是,建立评估体系与反馈通道,进一步促进相关管理人员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改进;二是,加强培训学员对管理语言的学习,使他们能够熟练地做出和说出标准化管理动作。除此之外,M公司还利用精英选拔、考核选拔等方式全面提升培养团队素质,从而让管理人员实现自我督促、自我监督,提升管理者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他们的培训效果。M公司管理人员培养开发体系持续提升了公司的核心能力,培育优秀的项目团队,提升和发展了员工能力,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企业要适应商业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升自身核心价值和竞争力,就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做足功夫。但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尚未成熟,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必须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首先,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者要对人力资源开发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要改变过去的冷漠无视;其次,要彻底改变之前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开发技术、培训管理、战略规划等方面都要有所改变。除此之外,广大企业管理者还要解放思想、不断学习,以更专业的姿态参与到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战略性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