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区网络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虚拟校园网络 专业网 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办公室普遍使用计算机办公、共享资源、接入宽带、内网及外网共同使用、电脑及投影进入教室等等,如今现代化建设里的教育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信息融合,快速发展的新台阶。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并且作为学校全面管理及教育的新阵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学校作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就需要加强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促使人们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校园网的建设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中职院校,而且几乎全部连接有外网。这样一是可以使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校园独有的信息文化,二是可以通过共享网络资源,与社会与家庭取得相应的联系,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体系的发展。通过对虚拟专用网技术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构建虚拟学习社区。
一、虚拟专业网技术
VPN 是在Internet 基础上开发的供企业专用的虚拟网络,该网络利用开放的公用互联网络作为用户信息传输媒介,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等技术实现与专用网络类似的安全性能,从而实现对用户重要信息的安全传输。
(一)隧道技术。
为了形成VPN 链路,采用了“隧道”技术。网络隧道技术涉及3 种网络协议,即网络隧道协议、隧道协议所承载的协议和隧道协议承载的被承载协议。使用隧道传递的数据(或负载) 可以是遵守不同协议的数据帧或包。隧道协议将这些遵守其它协议的数据帧或包重新封装在新的包中发送,并对新的包提供了路由信息,从而使被封装的负载数据能够通过互联网络传递。被封装的数据包在隧道的2 个端点之间通过公共互联网络传递,传递时所经过的逻辑路径称为隧道,到达网络终点时,数据将被解包并转发到最终目的地。
(二)隧道协议。
* 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PPTP 是一个第2 层的协议,将PPP 数据帧封装在IP 数据包内,通过IP 网络传送,PPTP 还被用于专用局域网络之间的连接;
* 第二层隧道协议 (L2TP)L2TP结合了PPTP和Cisco公司L2F协议内容, 支持封装的PPP帧在IP,X25,帧中继或ATM等网络上传送。当使用IP作为L2TP的数据报传输协议时,可以使用L2TP作为Internet网络上的隧道协议。L2TP还可以直接在WAN媒介上被使用而不需要传输层;
* 安全协议(IP Sec) IP Sec 不是一个单独的协议,而是一组开放协议的总称,它对应用于IP 层的网络数据,提供一套安全的体系结构,包括网络安全协议A H 和ESP、密匙交换协议IKE 和用于网络验证及加密的算法等。IP Sec 规定了如何在对等层之间选择安全协议、确定安全算法和交换密钥,向上提供访问控制、数据源验证、数据加密等网络安全服务;
* 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IKE)IKE被用于2 个通信实体的协商和安全相关的建立。安全相关表示2 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经过身份验证,均支持相同的加密算法,即可交换密钥,并利用IP Sec 安全通信。IKE 定义了通信实体间身份认证、协商加密算法以及生成共享的会话密钥的方法。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内容
(一)教务管理系统:为教学管理方面提供支持。
* 信息:提供教务教学方面信息的与共享,具有接受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等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如教学信息反馈、教学问卷、学习要求及家长期望等,并具有对外功能。
* 专业课程管理:提供专业课程简介,包括专业课程的整体框架、主要课程及成绩计算等;专业教学及实践进度表;提供教师授课要点,包括多媒体课件的组成框架及使用提示、实践内容和补充材料索引等。
* 教师管理:提供教师介绍,包括本院校各学科优秀教师和聘请的全国全军知名专家教授情况介绍;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及教学能力等。
* 考试管理:提供电子注册功能,包含审核入考资格核定;提供分级测试标准,授权题库系统随机生成试卷;为学生网上考试答题交卷等提供便捷界面,并具有将成绩自动登入成绩档案库等功能。
(二)教学授课系统:为教师在网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支持。
* 课件教学: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多媒体教学环境,运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服务。建立导航,设置查询,可以让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在线迅捷的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进度,并链接到课件数据库服务器,以达到自由灵活地组织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控制的速率。
*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包括教师布置、学生领取、提交及教师批改几个环节,因此需要提供相应的界面。
* Q&A:传统意义上的提问解答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虚拟社区,可不受此限制,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定期在网页上公布相关解答。
* 课题探讨:学生和教师可以建立异地同步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对课程的某些主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等。这样即使学生不参与讨论,也可以通过教师及其他同学的探讨获得相应的知识及启发,使广大学生从中受益。
(三)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在线多媒体环境。
* 注册登录:通过建立验证机制,提供审验学生入网学习资格、注册授权登录功能。
* 自主学习:通过应用灵活多样的导航技术,为注册学生自主地选学必修或相关课程及内容提供快速确定路径的方式,并由学生通过检索链接数据库服务器上相关的多媒体CAI软件建构自身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式个别化学习。
* 咨询交流:提供学生向教师咨询问题和交流信息的相应功能。
* 联机考试:提供学生利用服务器中的题库资源,自主选题或自动组题,进行模拟考试、解答试题的相应功能。
(四)课件开发系统:多媒体课件开发是课程学习及虚拟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在校园网上主要应用的有两类多媒体课件:一类是广播式课件,用于教师网上授课,二是交互式课件,用于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课件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有时也需学生的参与,系统应提供一个集成化开发环境及相应的开发工具来便于这种合作。开发工具可以针对学科之间不同的特点,将该学科的教学模式抽象为多个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并给予相应素材资源库的支持,有了丰富的资源和使用简单的教学设计模板,就可方便地完成多媒体课件对交互性的要求。在课件编写过程中,由于每一步都有模板的提示支持,普通教师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课件的编制工作。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 课件总体设计:从专业的特色、课件的结构、章节之间的层次及框架提供相应的导航结构、课件风格、交互界面及视觉效果。
* 素材的提供:多媒体素材中包括视频、音频及动画,要提供相应的技术环境。
* 基本页面制作:提供基本页面制作环境和相应的超媒体编辑系统。
* 课件数据库开发:采用组件对象的可视编程工具,提供可视化的多媒体课件数据库开发平台。
* 课件合成:为分布开发课件提供动态合成、更新的管理功能。
此外,为了适应社会人士的需求,例如学生家长和外部专家的需要,还可以增加一些工具,比如管理讨论区,意见和建议等。
* 消息栏――一般由教师放置一些通知或公告。学生只要一登录到虚拟学习社区系统中就可以看到。通知栏对于父母和专家来说也是很有用的,他们可以了解学校正在或将要发生的事件。
* 项目组――提供一个个教学实践的项目,让每一个学生可以和小组成员一起选择并协同完成,并可以向教师和他人咨询,获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 讨论区――在许多虚拟学习社区系统中,异步讨论通常是学生交换观点和看法的重要方式。学生一般会就学科领域中的同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和外部专家也可以主持和参加他们的讨论,尤其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
* 管理讨论区――管理讨论区与内容讨论区的区别在于,它是让父母和专家讨论一些与学校管理有关的话题的。比如,“减负”与考试制度的矛盾、素质教育、学校收费、高校扩招所带来问题等等。父母们可以就这些问题与其他父母、老师或专家进行交流,达成共识,解决一些切实的问题。
* 协作工具――除了上面介绍的异步讨论区外,协作工具可以为学生、教师以及专家的协同合作一个共同的项目提供支持。
* 搜索引擎――当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资料越来越多时,搜索引擎就显得尤其重要。它可以节省学生很多查找的时间,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直接转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 心里辅导――心理健康专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 班级列表――是将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联系方式汇总成一张表,包括电子邮件、QQ号、电话等。有了这些信息,老师可以很容易地给班级学生发消息,学生也可更加方便地交流。
* 信报筒――电子邮件系统,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基本的通信工具。
* 学生档案――包括学生的档案和班级的档案,并且包含学生在学校里的一切作业和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它给学生发信息和联系,可以访问它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家长也可以从中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在学校里的一切作业和作品。
* 实践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用工单位的信息,包括公司或企业的简介,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工作条件待遇等。
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遏止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而且一些新问题的产生,几乎有其必然性,利用高度的创造性来掌握和领会现代网络技术的精髓,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期望值和学生的实际之间构建一个良好沟通和过渡的平台。通过平等的探讨和不断完善的技术日益充分的体现和实践教育理念,让每所学校都有一个“博大宽容”的虚拟社区,作为现实教育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为新时代的教育探索新的方式。
(作者单位:太原铁路机械学校)
参考文献:
[1]Andrew 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郑连清.网络安全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余胜泉,何克抗. 网络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远程教育,2000.9: 53-57.
[4]张敏强著.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101-02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优质的网络资源平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原则
1.1 立足延展性 受课堂教学时间所限,专业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成为增加课程学习弹性空间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而广泛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尤其是较为细碎的专业知识和较为新颖的前沿理论,由于较难或无法及时纳入某一课程知识网络体系,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延伸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图像、音像、影像以及电子书籍等资源建设,使得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成为专业课程传统纸质教材的有益补充,完善立体教材开发。
1.2 凸显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作为近20a来教育界的代表性观点,要求改变以往以集体式、满堂灌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团队学习法等注重和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提供大量的、多元化的、可讨论、可参与的专业学习资源,让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有所侧重的学习,以凸显其学习主体性。
1.3 加强实践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施专业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识别、诊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在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如实验实训、案例分析、扩展思维训练、项目讨论等,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注重互动性 注重学生与系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开发人C交互系统以实现自动批改以及答案显示功能,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设置虚拟教师供教师与学生交流,并结合教师微信、微博、博客等链接,增加教师课堂之外“传道、授业、解惑”的渠道;设置论坛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多主题交流,获取多元化信息。
2 农村区域发展网络资源平台框架构建
围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科特征、专业发展规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活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前景等进行专业网络资源平台框架构建。
2.1 专业基本情况 包括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专业实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修业年限、毕业最低学分、授予学位、相近专业情况等。此外,针对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于第五学期进行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区域发展与乡村治理等专业方向分流,以及学分制施行等专业相关制度进行介绍。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教师对专业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2.2 教学资源 包括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后扩展阅读书目、专业经典文献电子书、教学案例、习题集、在线测试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介绍及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等。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专业学习资源。可结合专业重点与课程师资资源情况,录制微课、课程视频等,供学生巩固学习,推动课程资源共享。
2.3 教学团队 较全面介绍参与专业授课与建设的教师,包括其研究方向、职称、职务、学历进修背景、科研项目主持与参与经历等,为施行本科生创新导师制和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奠定基础。可开辟以教师个人或课程主题、专业主题的“网络虚拟教室”,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相关专业问题讨论。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专业教学团队资源更加深入了解。
2.4 科研竞赛 一方面关注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包括全国、省、市、校、院级、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相关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营销策划大赛等竞赛信息,帮助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尤其注重总结历届竞赛中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的信息动态,以提高学生有针对性参加竞赛的胜出率;另一方面关注国家、省、市、厅等各级各类科研申报通知、科研动态信息,与学科相关的前沿资讯等,帮助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信息更新率。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教师对通过科研与竞赛的带动,提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
2.5 学术活动 关注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及其二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信息,组织学生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收集兄弟院校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信息以拓展师生的专业视野,对国内外交流项目进行介绍以供有进修需求的师生参考。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拓展专业师生的学术视野,为师生进修与深造提供资讯。
2.6 职业发展 包括与专业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含本校和兄弟院校历年专业毕业生整体走向,职业规划讲座,知名校友介绍,校友活动信息等,应在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领域进行追踪、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一是有针对性地展开企业推介与对接活动,如高校所在省份或区域范围内农业经营、休闲农业等相关企业;二是进行“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基层计划项目介绍与招考信息通知等。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并为学生就业提供有用信息,同时可通过“岗位胜任力”分析,指导专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7 论坛互动 包括学术沙龙、学生社团活动等非正式活动通告,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供学生、教师围绕某一热点问题、课程内容等专业问题展开讨论。该版块的O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教师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关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相关人员可以有一个讨论、交流的互动平台。
3 网络资源平台保障体系建设
3.1 及时更新网络资源平台信息 基于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在网络资源平台信息更新过程中难免有所迟滞,因此,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网络资源平台管理方式,例如让优秀学生协助管理,担任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助理。一方面学生作为网络资源平台的主要使用者,更加了解自身对与网络资源平台的需求,同时拥有较多课余时间可以开展相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可以较为有效地协助教师及时更新网络资源、解答论坛以及虚拟教室里学生提出的较为常规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主人翁感,让优秀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共同学习。
3.2 加强网络资源平台文化建设 平等、信任、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对网络资源平台的有效运行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甚至质疑均应给以解答,加以引导,但不可以教师身份强迫学生认同,应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后多提问题,遇到学术争论应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其次,较高的信任。要求网络资源平台管理者及时、有效地更新网站信息、提供学习资源、进行问题解答、对意见建议能够积极采纳,建立起让网络资源平台使用者对平台的信任甚至是依赖,让网络资源平台成为师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再次,积极的氛围。要求通过对学生获得荣誉、成绩等资讯的,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的氛围,以能在资源网络平台上展示风采为追求,以为专业做贡献为荣。
3.3 推动学生网络学习习惯养成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信息传递的实时性越来越成为教学素质的内涵,但受传统教育影响,大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网络学习的习惯。因此,在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应给予一定的指引。通过大量与专业教学相衔接的教学资料共享吸引学生到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自测、自评,并通过网络沙龙、资料阅读等活动,提高学习兴趣与自觉性。通过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学习困惑进行指导,推动学生网络学习习惯养成,使网络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形式得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赵荣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3(7).
院落的概念
《辞海》中说,“院落”是指四周有墙桓围绕、自成一统的房屋、庭院。院落是中国传统的空间形态,是中国居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院落不仅仅是精神、财富、气质的共同积累所形成的居住形式,更已化为中国人骨子里挥之不去的居住情结。在中国传统民居中,院落是最小的活动单元,也是群体空间构成的最基本单元,院落是室内环境和外界环境间的过渡与融合的区域,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院落的空间特征
1.围合的空间
历经漫长历史的发展,虽然院落民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向心而筑”的基本特征却始终不变。院落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是由作为围合要素的建筑实体(如、照壁、房屋、围墙等)和被围合要素围合的虚空间(中院、天井),还有院子与围绕各单体建筑之间的廊道空间这三部分组织其院落空间的。“虽然中国庭院建筑史有房屋围合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非但没有造成禁锢与闭塞,反而增加了庭院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由于房屋具有一定的厚度,再加上院落民居房屋很少在外立面开窗,高大的建筑外墙,使四合院住宅的内部在水平上基本隔绝了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形成了我们所常说的静态封闭空间,这种空间阻隔了外界的视线干扰,使处于住宅之外的人无法看到院内的景象,保障了住宅内部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四面围合的院落在对外形成封闭的同时,也对内则形成向心、内向、收敛的空间特征,利于住宅内部形成富有领域感、安全感的居住空间及宁静、亲切的居住氛围。
2.共享的空间
传统民居院落作为家庭成员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说是合院民居中最富活力的空间,院落空间是一个外边封闭而中心开敞的较为私密的空间,这就使得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以及各家庭成员之间得以充分的交流,赋予了这种内向的空间以共享性,其价值和作用超过了任何的单座建筑,它作为室内空间不足的补充,相当于中央的露天大厅功能。内向开敞的共享性的院落空间是大家与小家共同居住的尺度,既保证了各个小家庭的私密性需求,如人们吃饭、洗衣、聊天、下棋等日常性和休闲性活动;同时也能满足了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人们可以在此举行庆典、祭祀活动,或者在院子里进行散步、玩耍等运动;院落空间是居民交往和团聚的休息游憩空间,供家人、亲朋好友围坐谈心、咏诗作画;这就使得居民的交往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获得。
3.过渡的空间
住宅与院落之间的廊道是合院民居院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空间特征来说,檐廊的里侧是住宅,并有门窗与室内相通;其外侧则是由廊柱、廊顶以及平台的高差界定了廊与中心院落空间联系,就使中心院落与室内空间的过渡具有了渐变的特征,室内空间能自然地渗透到檐廊空间中来。从功能上看,单纯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对居民的生活行为都局限性,为了满足防晒、防雨、防热、采光等要求,檐廊这一有顶无墙的半内半外的中介空间,对完善居住空间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从事的各种家务活动时,每当遇到寒冷和阴雨天气,人们不需要从庭院中一下子避居室内,而是将院落中进行的部分活动转移到檐廊中。总之,廊道所形成的重要空间层次,对调节居民室内外的活动转换有着重要调节作用;在心理上,也有由室外到室内的过渡增加了一个较为和缓的过渡空间,这种可进可退的檐廊空间亦是住宅内交往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
4.层次的空间
在传统院落式民居住宅中,由户外到住宅室内的交通流线是:户外空间―院落―廊道空间―室内空间,形成一个空间层次的递进交通流线,各空间层次、灰度不同,但层次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生动,呈现出一个由公共到半公共、半私密再到私密的过渡的、完整的空间层次。这就使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有一个缓和平稳的心理转换,体现空间行为、心理感受的统一。传统院落民居在满足了归属感和私密性需求的同时,渐进的、多样的空间也为居民之间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场所。
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的交往现状分析
1.交往缺失现状
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和严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不断完善,人口的异质性日益增强,人们的职业、教育背景、信息获得、情感沟通等需求,已经慢慢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地域上的联系被逐渐淡化,住宅小区内居民的各种交往活动的场所被移动到住区之外,导致了住宅小区内的交往活动日益萎缩。
2.交往缺失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住宅小区中邻里交往问题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有行为发生”。大而无当的空间让人觉得无所适从或不近人情,公共空间缺乏活力,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公共交往空间尺度过大、空间围合形态过于松散,空间没有领域感。
(2)大部分住宅小区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没有场所认同感,没有明确的空间层次界定,没有自然的过渡及形成一定的交往流线。
(3)居住社区中的半私密交往空间被生活杂物、小商贩、户外非机动车停车棚占用,这对原本就有限的半私密交往空间来说将更加严重。
构建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
杨・盖尔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更提出:“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和缓、流畅的过度”因此,介于上文对我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分析,本章节借鉴我国传统民居院落中渐进的层次划分和交通流线,再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将住宅小区户外交往空间按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密空间三级领域来划分。住宅小区的户外交往空划分为有层次的领域,有利于居民各取所需,在不同层次的空间满足不同性质的活动,相互交往又不干扰,形成即宁静又有活力的居住氛围,不同层次的空间为居民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场所,三种类型的户外活动在合理的设计中展开。
1.共享的院落――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前面已分析了现代住宅小区中交往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公共交往空间尺度过大,超过了居民交往的有效控制尺度,不利于居民交往活动的发生。在小尺度为特征的传统民居院落中,就不乏交往活动的发生,人在近人的小尺度空间中,才容易处于比较安全和放松的状态,更能吸引人进入、更利于人的停留,也因此能增加人们交往活动发生的频率;而大尺度的空间则使人感到冷漠和不近人情,因此对单纯的大尺度空间应做小尺度的划分,以利于人的交往。
限定空间大小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被围合的空间来说,围合要素的尺寸、长短、物体高度、虚实,以及围合的路径决定着被围合空间的空间性质。在调研中发现,住宅建筑单体布置过于分散,已经成为普遍问题,过于松散的围合在过大尺度的空间中等于没有围合,这无助于居民领域感的形成。
结合传统民居通过建筑外墙进行围合的组织方式,可以将住宅小区外缘建筑的底部几层相互连接来围合,有利于形成领域感的空间尺度,有效地隔绝了外界的车流和人流,保障内部居民的内部交往活动;同时在底层接连的空间中引入商业区、休闲区,即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居边缘交往活动的可能;在建筑围合的内部,采用建筑立面“面对面”的两面围合或者三面围合的围合方式,甚至是采用流线型的四面围合的流线型围合方式,不同于传统四合院的矩形四面围合,这种方式增添了空间的节奏感,既保证了完整的的领域感,又方便居民的出入。
2.过渡的院落――半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半公共空间是相对公共空间而言的,它的公共性具有一定限度”。由上述交往缺失问题分析可见,很多小区中根本没有半公共性质的空间,要么是绝对私密的室内空间,要么是绝对公共的室外空间,两者用住宅的外墙硬性分隔,两者之间缺乏半公共半私密性质的空间过渡。然而在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中,廊道是合院民居院落空间的不可缺少的空间,是自然调节室内外过度的半公共空间。其实在住宅小区内也存在这样的空间,例如庭院入口、单元入口等,这里是人们最经常碰面的位置,也是不同领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边界空间,因此这种空间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在住宅小区的半公共交往空间中,应在宅前设置半私密空间,以保证领域层级的完整,如在单元入口处加宽入户小路,扩大地面铺装形成小块空地,安置桌椅凳子,为住户提供进出过渡缓冲的交往的空间,是等待、出入、游戏等活动展开的场所;利用柱廊的形式创造宜人尺度的底层空间、间距较小、紧靠宅前的可形成背部防卫的良好的休息区、设置座位等支持人倚靠的物体有;对于高层来说,在相邻的两栋楼之间,可以每隔三层连接一条空中走廊,即可以满足栋内居民的交通,有重新创造了一个班公共交往空间。
3.垂直的院落――半私密交往空间设计
住宅小区交往空间中的半私密层次,具体是指住宅楼以内户门以外的范围中能提供人们交往活动的空间,它是住户之间相互交往的第一道平台,也是小区交往空间中交往范围最小的空间层次。如今住宅小区户前空间尺度过小,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要改善这种现象,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善交通空间――走廊、电梯间、楼梯间、平台、入户空间的环境质量,特别是入户空间,应尽量扩大空间尺寸,使居民的交往处于合理的人际距离尺度内;在高层住宅内,住宅内部的交通面积更加紧凑,因此要善于利用电梯室前的空间,将电梯室前空间向外延伸与阳台相结合,沟通室内外,这样人们在等待电梯就可以观看到室外的活动,一起等待的居民也变得有话可聊;入户空间要细心的设计,使居民出入的第一感觉是亲切温馨的。其次,变楼梯间设计窗户,通透视线和景观,可以有效地监视和观察到不安定的因素,提高楼梯间的可防卫性;再次,设计中尽量考虑户前空间的功能交叠,以符合交往空间的特征,利于交往发生。
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享受先进的生产力、高科技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它带来的危害。这些危害既表现直观的物质环境上,更表现在人们内心世界,人与人交往缺失,在现代住宅小区中这个问题特别突出。现代住宅小区的交往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只属于一个家庭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公共空间,但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特质和精神仍是值得借鉴的设计策略,力图从传统中得到启示,在继承的同时做出有益的创新,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交往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校园;网络;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3-3403-02
1 引言
随着各单位计算机和局域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被相继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之间、各单位和外界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和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流,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等急需网络化、信息化,因此我校建立起了大规模的校园网络环境以适应现时以及将来的需要。由于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信息化、综合型人才的基地,对网络新技术、新功能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更高的网络带宽、更强大的服务器处理能力、更快的网络速度。
2) 要求在安全防范、人员管理、场地管理等行政事务的管理上更有效率。
3) 学员层次较多,要求联系手段和信息手段的多样化。
4) 更多的工作站点使结构化布线系统较为庞大,易管理性、标识清晰的布线系统将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 我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我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满足数字、语音、图形、图象等多媒体信息以及综合科研信息传输和处理需要的综合数字网,并能符合多种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符合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工业标准(如TCP/IP),同时能兼容已有的网络环境。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由于网络的应用日益增长,用户数量的剧增,百兆骨干网已不足以满足当前和将来的应用发展,因此我校校园网络采用交换式千兆以太网骨干网络平台,它能提供10倍于快速以太网的性能,充分保护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千兆位以太网相对于原有的快速以太网、FDDI、ATM等主干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另一条改善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骨干连接和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可靠、经济的途径。网络设计人员将能够建立有效使用高速、任务关键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备份的高速基础设施。网络管理人员将为用户提供对Internet、Intranet、城域网与广域网的更快速的访问。通过在整个校园网络中的三层交换技术及VLAN,实现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的相对隔离,便于网络的整体管理规划。如图1所示为我校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3 网络建设的几个原则
3.1 网络系统的高性能
网络系统设计中的设备高可靠性要求和系统高可用性要求:核心交换机所有关键部件可以实现冗余工作,可以在线更换(插拔),故障的恢复时间在秒级间隔内完成。多级容错设计基于单个设备高可靠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不管是校园网还是城域网、广域网,其上的信息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的多媒体应用及新的数据应用对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企业普遍采用的Intranet网络模式来说,其WWW服务器,FTP服务器,Lotus Notes群体应用服务器,Novell Server等服务器群支撑着整个企业的信息服务环境。企业各部门用户客户端应用软件,通过网络访问中心服务器,请求应用,查询数据库。网络的负载流量主要从边缘设备到和核心的数据交换,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网络规模的扩展,以及应用的信息交换量增加,使得企业网络通常首先在核心发生通讯瓶颈现象。改善企业园区局域网的网络数据交换性能,往往是首先扩充核心交换机的交换性能,增加边缘设备到核心的数据通讯带宽,以减轻整个网络的瓶颈,使得应用软件的性能和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设计校园园区局域网的原则上,首先应该考虑满足网络规模所要求的核心设备数据交换处理能力,以及边缘设备到核心的链路带宽。
就学校应用来说,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支持校园应用的基础设施是校园的园区网络,它的工作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办公应用环境,教学、管理、开发、设计等业务环境,财务管理、部门管理等环境,信息检索、数据库查询、Internet浏览等支持校园正常运行是必要服务设施功能。网络的可靠性要求是保障校园应用环境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网络要求可靠性的同时,要求网络具有高可用性。不仅要求设备的部件冗余,同时要求网络的链路冗余,可结合物理层、链路层及第三层技术实现,以保证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信息访问服务。
3.2 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
网络设计的可扩展性要求包括交换机硬件的扩展能力以及网络设施新应用的能力。核心交换机的灵活扩充性要求:核心交换机应该具有灵活的端口扩充能力,模块扩充能力,满足网络规模的扩充;同时提高性能,满足更高性能的要求。支持新应用的能力:产品具有支持新应用的技术设备,能够方便快捷地实施新应用。
在设计网络方案时,首先是满足现有规模的网络用户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设计网络具有用户端口灵活的扩充能力。核心设备是整个网络的枢纽,用户端口数的扩充,需要增加配线间边缘工作组的设备,增加边缘设备的同时,要求连接核心骨干设备的端口数相应增加,因此核心设备应该可以通过增加的负载插槽容量。对于交换机来说,核心交换引擎应该可以满足最大配置下,无阻塞的进行端口数据饱交换,模块的扩充不影响交换性能。采用分布式交换结构可以实现了交换机的并行数据交换处理,优化网络的性能,本地交换和全局交换相结合的分布式交换实现灵活的模块、端口扩充能力。
3.3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可以有效的控制网络的访问。灵活的实施安全控制策略。网络的安全性对网络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网络安全控制,可以使应用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校园园区网络中,关键应用服务器、核心网络设备,只有系统管理人员才有操作、控制的权力。应用客户端只有访问共享资源的权限,网络应该能够阻止任何非法的操作。在园区网络设备上应该可以进行基于协议、基于Mac地址、基于IP地址的包过滤控制功能。在大规模园区网络的设计上,划分vlan,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离子网内的大量广播,另一方面隔离网络子网间的通讯,控制了资源的访问权限,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在设计园区网的原则上必须强调网络安全性控制能力,使网络可以任意连接,又可以从第二层、第三层控制网络的访问。
3.4 网络的可管理性
网络的可管理性要求网络中的任何设备均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控制,网络的设备状态,故障报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控制,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简化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在进行网络设计时,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管理软件应用于网络的设备配置,网络拓扑结构表示,网络设备的状态显示,网络设备的故障事件报警,网络流量统计分析以及计费等。网管软件的应用由于提高网络管理效率,减轻网络管理人员的负担。网络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零管理,基于策略的管理方式,网络管理是通过制定统一的策略,由管理策略服务器进行全局控制。基于Web的网管界面,是网管软件的发展趋势,灵活的操作方式简化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在设计园区网的设备选择上,要求网络设备支持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同时支持RMON/RMON II协议,核心设备要求RAP(远程分析端口)协议,实施充分的网络管理能够,在设计园区网的原则上应该要求设备的可管理性,同时先进的网管软件可以支持网络维护监控、配置等能够。网络设备采用开放技术、支持标准协议:采用标准的协议保护用户的投资,提高设备的互操作性。网络设计所采用的设备要求采用主流技术、开放的标准协议,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能够支持同一厂家之间的无缝相互连接与通讯。在设计园区网络原则上,发挥不同厂商产品的专用先进技术同时,必须强调考察设备的技术、协议的标准性,减少设备互连的问题,网络维护的费用,使用户的投资得到有效的保护。
4 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
对于校园网络建设来说,应用是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校园网络的应用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4.1 学生学习的助手、学习资源的源泉
校园网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如宿舍的局域网应用系统,BBS系统等,她不但是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
4.2 老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同样是一种资源
校园网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点播课件系统、虚拟Internet教学系统的应用,可以提供教师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师备课,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支持教师再学习活动等。
4.3 行政部门的管理依赖
校园网是为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服务的,因此对于高校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而言,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教学、科研进行的。如辅助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数字图书馆等。
校园网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网网络硬件环境建设中,利用它我们既可以很直观地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学校地网站向外各种信息,增强与外界地交流和合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校园网定义为:一种为学校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服务的校园内局域网络环境,且它是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之上并与internet连接的。而数字化校园是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网络建设应用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自从1993年美国政府公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提出了本国或本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可以说,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现行教育体制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的校长、老师以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考虑这一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孩子所带来的冲击,同时还要积极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响应这一世纪性的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管理、师资培训、学校管理、教学研究乃至教学的全过程服务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整个高速多媒体校园网建设原则是"经济高效、领先实惠",既要领先一步,具有发展余地,又要比较实惠。 校园网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
校园规划设计的总体任务:
1要进行对象研究和需求调查,明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主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对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准确的描述。
2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建设的目标,包括网络设施、站点设置、开发应用和管理等的目标。
3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和功能,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的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4确定技术设计的原则要求,如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5规划校园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校园网总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能否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方面。
■整体规划安排。
■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
■结构合理,便于维护。
在建设校园网时,要达到以下目的:
(1) 在校园内部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为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手段;
(2) 支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为学校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教学演示提供网络环境;
(3) 通过互联网、录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各种渠道获得多媒体资料,实现素材收集、电子备课功能。
(4) 实现办公自动化,提供与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家庭之间通讯的出入口,提供电子函件、公告牌和教育教学信息查询等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5) 及时、准备、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完成与因特网的通讯和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
(6) 实现课堂多媒体电化教学,具备适用于双向课堂语音教学及语音室功能学习。
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
校园网是一个以人、人与人的关系网络和应用产品为核心,通过认证、授权与开放接口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的一个庞大综合社区服务平台。校园网应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校园网是一个宽带 、具有交互功能和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多媒体演示教室、教师备课系统、电子阅览室以及教学、考试资料库等,都可以在该网络上运行。校园网应具有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提供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同工作等基本功能。
1.为教育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提供工具和网络环境。
2.为学校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手段和网络环境,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和决策水平。
3.为备课、课件制作、授课、学习、练习、辅导、交流、考试和统计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提供网络平台和环境。
4.为使用网络通信、视频点播和视频广播技术,提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
5.为科学研究的资料检索、收集和分析;成果的交流、研讨;模拟实验等提供环境和手段
总之,校园网的建设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尽快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工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
校园网的总体设计思想:
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因此,在总体上如何筹划、组织网络建设和开发应用的设计思想是校园网建设中的最重要的问题。
总体设计是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程蓝图,是搞好校园网建设的核心任务。进行校园网总体设计,首先是进行对象研究和需求调查,弄清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对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准确的描述,明确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其次,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Intranet服务类型,进而确定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网络设施、站点设置、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目标;第三是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和功能,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第四,确定技术设计的原则要求,如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第五,规划安排校园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网络建设的几个原则
1 网络系统的高性能
网络系统设计中的设备高可靠性要求和系统高可用性要求:核心交换机所有关键部件可以实现冗余工作,可以在线更换(插拔),故障的恢复时间在秒级间隔内完成。多级容错设计基于单个设备高可靠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就学校应用来说,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支持校园应用的基础设施是校园的园区网络,它的工作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办公应用环境,教学、管理、开发、设计等业务环境,财务管理、部门管理等环境,信息检索、数据库查询、Internet浏览等支持校园正常运行是必要服务设施功能。网络的可靠性要求是保障校园应用环境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网络要求可靠性的同时,要求网络具有高可用性。不仅要求设备的部件冗余,同时要求网络的链路冗余,可结合物理层、链路层及第三层技术实现,以保证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信息访问服务。
2 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
网络设计的可扩展性要求包括交换机硬件的扩展能力以及网络设施新应用的能力。核心交换机的灵活扩充性要求:核心交换机应该具有灵活的端口扩充能力,模块扩充能力,满足网络规模的扩充;同时提高性能,满足更高性能的要求。支持新应用的能力:产品具有支持新应用的技术设备,能够方便快捷地实施新应用。 在设计网络方案时,首先是满足现有规模的网络用户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设计网络具有用户端口灵活的扩充能力。核心设备是整个网络的枢纽,用户端口数的扩充,需要增加配线间边缘工作组的设备,增加边缘设备的同时,要求连接核心骨干设备的端口数相应增加,因此核心设备应该可以通过增加的负载插槽容量。对于交换机来说,核心交换引擎应该可以满足最大配置下,无阻塞的进行端口数据饱交换,模块的扩充不影响交换性能。采用分布式交换结构可以实现了交换机的并行数据交换处理,优化网络的性能,本地交换和全局交换相结合的分布式交换实现灵活的模块、端口扩充能力。
3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可以有效的控制网络的访问。灵活的实施安全控制策略。网络的安全性对网络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网络安全控制,可以使应用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校园园区网络中,关键应用服务器、核心网络设备,只有系统管理人员才有操作、控制的权力。应用客户端只有访问共享资源的权限,网络应该能够阻止任何非法的操作。在园区网络设备上应该可以进行基于协议、基于Mac地址、基于IP地址的包过滤控制功能。在大规模园区网络的设计上,划分vlan,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离子网内的大量广播,另一方面隔离网络子网间的通讯,控制了资源的访问权限,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在设计园区网的原则上必须强调网络安全性控制能力,使网络可以任意连接,又可以从第二层、第三层控制网络的访问。
4 网络的可管理性
网络的可管理性要求网络中的任何设备均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控制,网络的设备状态,故障报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控制,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简化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生活园区;德育;优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大学生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狂热受众。互联网等接入学生公寓,不仅标志着大学生社区网络硬环境(硬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提速,也对生活园区的德育提出了挑战。
一、新媒体视野下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的特征
(一)复杂性。德育环境是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影响范围和影响因素均十分广泛。它能通过广泛的环境因素,发挥知、情、信、意、行等多种德育影响的作用,综合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使人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随着网络的接入和各种新媒体终端的出现,信息繁杂,使得园区德育环境更加复杂。
(二)放大性。生活园区是大学生生活、交际、活动、工作、学习的重要场所,人员居住密集并且集中。随着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不断涌入,各种矛盾或者事件往往借助新媒体快速而密集的传播,其影响力会被迅速放大。
(三)开放性。新媒体对生活园区的介入,使得生活园区德育环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借助新媒体实现了人际交往的扩大,封闭的环境已经难以禁锢他们,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
(四)动态性。学生在急剧变化的信息流冲击下,他们的思想状态、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一方面降低了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的可控性,同时又为我们利用新媒体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现状
(一)新媒体削弱了生活园区德育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学生数量的剧增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另一方面,新媒体又极易造成学生思想行为的偏差。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很容易丧失正常的意志力和辨别力,引发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这无疑削弱了生活园区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增加了生活园区管理的难度。[1]
(二)新媒体的出现凸显管理制度的落后。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更便捷、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型,容易受外界文化、观念的干扰和影响。可见,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一些老办法,已经不再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后所出现的新形势,需要尽快完善。
(三)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管理难度。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宿舍类型不同、价格不同,学生们有了选择的空间。这就导致混住的现象增加,给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新媒体对生活园区的渗透,使这种局面进一步复杂化,如果我们引导不当,管理不到位,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就有可能出现自由散漫,懒惰和生活无规律等不良现象。
(四)新媒体的出现提高了信息反馈。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生活园区度过的。在这里,班级组织的监督作用有所削弱,管理相对松散。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学生在生活区内的表现可以及时地反馈到校方,有利于学校及时抓住教育与管理的良机。
三、优化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的措施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媒介素养。大学生在虚拟空间行为的自由性,身份的隐蔽性,以及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所以德育工作者应该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社区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来抓,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回到积极、健康的网络学习生活轨道上来,使学生自觉抵制消极、不良因素的侵蚀,从而形成良好的园区网络文化环境。
(二)发挥学生队伍的自我管理作用。园区德育工作者要加强指导,切实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园区的示范作用,倡导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2]如建立园区网络文明督察队伍,定期对公寓上网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对无节制上网、浏览传播不良网络信息的行为进行制止。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及时采取帮扶措施。通过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形成积极的生活风气。
(三)推进团学工作进社区。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生活园区已经部分或完全的从校园的母体上分离出来,形成了区域独立,功能齐全的生活区。校园文化活动难以有效辐射到学生社区,园区内的课余生活显得比较单调,欠缺人文氛围,学生易产生无聊感。而网络世界的精彩丰富却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团学工作必须重视生活园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促进园区网络文化走上健康的轨道。
(四)完善网络管理。互联网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学习性、虚拟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及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制度,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以及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3]学校应将园区的网络建设纳入校园网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应按照“主动建设、加强管理、积极引导、趋利避害”的原则,开辟网上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应利用网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和不定期与学生互传信息,为学生释疑解惑。同时通过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等各种教育活动途径正确引导学生,使网络成为学生逐渐接受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网络育人的目的。
同志在视察北京一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愈来愈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4]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办法。
参考文献:
[1]陈正良.冲突与整合一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罗大中,等.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63-64.
[3]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发展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5-7-24(3).
[关键词]路由;交换;实验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47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64-01
1 网络实验室建立背景
中国石油是国内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商,也是最大的炼油化工产品生产企业。随着中国石油网络改造的推进,所属地区公司多类型的业务呈现出的专业应用及网络架构也不尽相同,这对网络改造的实施带来了影响,尤其对部分行业应用系统的部署造成一定障碍,在此情形下,建立一个专业综合性的网络实验室,为不同网络环境和不同业务应用提供一个专业的测试环境,成为中国石油基础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
2 网络实验室实验需求
中国石油网络实验室要建立成为专业网络实验室,并需要针对中国石油网络整体及局部网络架构、行业应用网络环境、当今主流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搭建。网络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模拟实际网络环境,体现中国石油所属地区公司的网络架构和专业用应平台,以便在实验和测试过程中反映比较真实的场景要求及数据状况,为中国石油所属地区公司网络改造提供部署测试环境,为中国石油其他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流量模型及支持平台。网络实验室的整体环境需要满足对园区网结构和广域网结构模型进行Route/Switch实验、Frame Relay搭建实验、Security Policy部署实验、Traffic Monitor实验及Content Analysis实验等多种类多应用综合性实验的需求。
2.1 网络实验室网络设备选型
中国石油网络实验室所选用的网络设备是中国石油网络改造选型标准中的设备,均为世界知名品牌,在整体质量、综合性能及多厂商设备兼容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多厂商设备网络环境下,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应用程度来整合网络以达到最佳性能。
2.2 网络实验室网络拓扑规划设计
网络实验室的网络拓扑结构以真实环境的网络拓扑和实验需求为依据,以流量模型为基础,构建出符合出中国石油网络标准和测试需求的网络测试环境。在对中国石油所属地区公司网络改造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业务需求,产生出不同类别的网络业务流量,据此最终规划出几种不同应用环境下的网络拓扑结构。
2.2.1 油田公司网络拓扑架构
油田公司网络拓扑架构是现代园区网络拓扑结构和远程网络拓扑结构的结合,使用高速光路和远程专业数字电路连接各业务区域,数据处理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办法,用以完成业务通讯,解决油田公司园区内网络高速和远程业务分布距离远的问题。
2.2.2 炼化企业网络架构
炼化企业网络架构是扩展型的园区网络拓扑结构,使用高速光路连接各业务区域,数据处理采用本地化集中式的方法,充分体现区域内网络的高速优势。
2.2.3 销售公司网络架构
销售公司网络架构是远程连接网络拓扑结构,使用长途数字电路连接各业务区域,数据处理采用大部分由本地处理,小部分则通过长途传输集中的方式,充分解决业务区域跨地区、省市的网络通讯。
基于以上网络架构特征,网络实验室网络拓扑的规划设计需要满足中国石油网络架构现状特点,即必须满足模拟高速网络环境的要求:快速收敛特性、确定路径特性、冗余并快速回复特性、应用中心化特性、组播特性及QoS(服务质量)和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等面向高速网络的交换路由技术环境的支持,还必须整合远程连接网络应用技术场景和安全策略等应用环境,将网络实验室测试环境搭建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测试、实验环境。
3 网络实验室实验实例应用
3.1 实验设备环境要求
实验设计使用四台路由器,其中三台运行OSPF路由协议,一台同时运行OSPF和RIP路由协议。
3.2 实验拓扑(图1 )
3.3 实验目标
如图1所示,从左到右设备名称为R1,R2,R3,R4。
在拓扑图体现相应环境中完成以下配置,并掌握如下知识。
(1)掌握OSPF协议单区域配置。R2、R3、R4通过相互连接的接口同时启用OSPF,并将配置区域配置为主干区域,并进行连通性测试。
(2)验证OSPF邻居建立过程。利用R3的路由日志观察OSPF路由器建立路由邻居并开始相互更新路由信息的过程,理解OSPF工作原理5种报文的意义。
(3)配置RIP协议。R1、R2的连接接口上启用RIP,并进行连通性测试。
(4)验证RIP的update工作过程。通过RIP的路由更新信息观察距离矢量路由路由(Distance Vetor,DV)协议的路由更新过程。
(5)验证RIP协议重分布到OSPF及ASBR的建立和OE2路由的产生。将两路由协议的路由信息相互更新,以验证在多协议的环境下,外部路由条目的产生。
1(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3)
2(上海久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摘 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智慧”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本文从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入手,提出基于智能电网架构的智慧园区基础网络建设思路,解析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效,以智能电网的建设带动园区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物联网等建设的多网融合,既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又提高了建设效率,将有力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关键词 智慧园区,智能电网,基础网络,多网融合doi:10.3969/j.issn.1674-7933.2015.05.007
作者简介:苗佳波,男,1981 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及研究领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行业分析、产业研究,Email :miaojiabo@hotmail.com ;
邱素川,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0 引言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提出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2008年,IBM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从近两年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布局来看,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旨在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能源等城市运行的要素聚集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建设,我国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也在积极进行中。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比如,目前全国有200多个软件园区和基地,占据全国软件收入总量的八成以上。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资源集聚、人才集聚、功能集聚的重要平台。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1 智慧园区发展概述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即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独特性[1]。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园区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平台为载体,以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信息资源为特征,形成以智慧技术、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产业等为内容的发展新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学管理、产业培育、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及资源整合等领域地广泛应用,进一步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地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整合效率,进一步抢占未来智慧产业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这也是把培育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2 智慧园区网络架构
智慧园区是基于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网络架构,否则所有智慧应用都无法实现落地。智慧园区的先进网络层主要由光纤驻地网、WiFi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和数据中心四个部分构成。园区光纤驻地网是由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的园区内部布线系统组成,入园企业用户终端可以灵活方便地接入互联网,满足入园企业高速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快速互访的重要通道。WiFi无线网络是园区提供移动网络服务的必备条件,实现WiFi无线网络的园区全覆盖有利于构件智慧园区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的移动门户。移动通信网主要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等负责建设。而今后智慧园区的网络建设必须首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全面覆盖。数据中心是智慧园区建设中基础性、公用性的软硬件系统,包括主机、存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设施,它将为园区用户提供超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为所有用户集中存储核心应用系统的各项数据,以及由园区感知层系统传输过来的各类采集数据,并提供安全可靠的灾备服务。
3 智能电网价值
智慧园区,虽然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组合为基础,但所有这些基础平台所承载的功能还是必须依赖能源平台,也就是电网的支撑之下。否则任何功能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在城市发展中,电网是最重要的能源载体。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正常运行,需要坚强可靠的电网来提供优质的电能。因此智能电网与智慧园区建设在能量与信息这两个关键要素方面拥有一致的内涵与特征,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园区管理种种弊端的基础平台,具有引领“两化融合”、助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的功能。
如今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在电网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并与传统电力技术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运用于电网技术中,为智慧园区管理方提供系统状态分析和辅助决策,电网的智能化将让电网可以实现自我检测、自我痊愈的功能。而智能电网的调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柔性输电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使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实现更加广泛的日常应用。通信网络的完善和用户信息采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2]。
与现有电网相比,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实现信息流、电力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的全景信息可以通过传感器、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与电网基础设施有效融合来获得。通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电力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而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3]。
因此,智能电网作为城市和园区智能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智慧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更高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将有效实现能源资产的高效利用和全寿命周期管理。
智慧园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智能电网的相辅相成,智能电网将是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智慧电网对智慧园区的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3.1 智能电网概念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给出的智能电网定义为: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4]。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允许各种不同能源渠道的准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5]。
3.2 智能电网的多网融合
城市电网是一切应用的载体和基础,而智能电网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电网的功能,还可以和电信、广电、互联网、物联网等一起在用户端走向融合,形成多网融合。
建设智能电网首先需要实现电力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就是把光纤组合在电力电缆中,同时具有电力传输和光纤通信功能。电力光纤入户将为智能电网跨界“三网融合”业务奠定基础。电力光纤即可输送传统的电能,又能承载互联网和电信、广播电视信号,也能满足物联网通信需求,从而实现资源整合。
电力光纤入户使得电网功能由单纯输电迈向智能电网。目前主要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将光纤和电缆复合制造,在铺设电缆的同时完成了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入户PFTTH(Power Fiber To The Home)是指在低压通信接入网中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等线缆,将光纤随低压电力线敷设,实现到表到户。配以无源光网络(PON)技术,承载智能电网配用电环节和“三网融合”相关业务。
宏观层面,目前,国家电网已经在全国积极推进电力光纤入户。确定基于OPLC的技术方案,还颁布了《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
4 智能电网建设成效分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基于各国国情以及基础的差异,世界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主要关注现有清洁能源技术和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正在积极推广诸如特斯拉在内的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发展分布式电源和能源存储的并网运行技术;欧洲主要关注电网对风电的消纳、分布式能源并网等问题;日本重点关注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大规模并网问题,同时在电动汽车和电网的互动问题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我国提出建设自主创新的智能电网发展总体思路,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智能电网。
4.1 建设效益
从数据的对比性出发,建设效益可以根据节省的建设费用ΔTC去展现智能电网投资创造的预期建设效益:ΔTC = (S-S’)/N其中,S—非智能化电网(多网)建设费用;S’—智能化电网(多网)建设费用;N—需要实现的功能种类。
比如,以智能电网目前已经可以整合三网融合的功能为例,及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电网等原先建设四网的建设费用,现在只需要投入四分之一的建设费用。
4.2 设备安装调试效益
设备安装调试效益ΔTC可用节省的设备安装调试费用来表示:ΔTC = N×tc
其中,N—减少的设备数(台);tc—每台设备每次的运行维护费用成本。
比如,以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的某产业园区为例,建设智能电网将减少传统设备150台,每月一次的运维成本约为1 000元/小时,则园区每年设备运维可以降低安装调试成本180万元。
4.3 建设规划
结合国内目前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建设,驱动高度构建智能电网建设,彼此互为影响、互为依托。从顶层设计考虑,智慧园区与智能电网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创新商业模式,站在全新的角度进行论证。以市场来说,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开放互动的交易平台,是新的能源供应保障和服务体系;以技术来看,智能电网是具有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功能;从定位的角度来讲,智能电网是智慧园区的基础和创新驱动力,具有推动园区转型发展的基础平台功能、网络市场功能;而根据行业角度看,智能电网具有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功能的双向能量信息系统,将是智慧园区网络建设中的核心骨干支架。
而今智能电网在智慧园区建设中的各项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初步实现智能电网项目与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的良好对接。完成了包括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智能用电楼宇试点工程、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和智能变电站改造试点工程建设等多个试点。一些试点项目中,已实现电力光纤到户,已率先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智能抄表和中低压线损比对等全业务功能,并实现宽带和高清电视服务。
此外,智慧园区的智能电网建设还可以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早在2010年,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就分别和上海联通、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电力光纤平台开展宽带和视频点播等业务的合作,推出“互视通”业务。并在浦东新区部分产业园区和商圈展开了商业示范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 应用
智慧园区建设中的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将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智能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去实现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从而给智慧园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增值服务。二者关系如图2所示。
从具体实际应用层面看,智能电网几乎可以涉及到智慧园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基本的智能电网功能就是可以远程采集电表、水表、煤气表等信息,对用电进行调控,并可并网运行清洁能源,实现能源、信息的综合配置和资源共享。
5.1 智能网络服务
在智慧园区中部署了智能电网的用户就可以直接通过电力光纤拨打IP电话、宽带上网、接收高清互动电视信号,实现三网融合功能。而无须再部署其他网络架构载体。各种物联网应用也将实现,用户可以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实施用电分析与控制,用户通过网络或电话可实现对家中电器的远程控制。
5.2 充换电服务
在智慧园区工作和生活的用户不用担心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通过建设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多元化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及远程监控调度服务系统建设,就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故障定位等问题,满足出租车、工程车等专用电动汽车的监控调度需要,为电动汽车的便捷服务提供基本条件。充换电服务采用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服务的核心,支撑电动汽车充换电作业。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站外充电桩、手持终端及电动汽车车载终端等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能够有效接入运营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5.3 双向互动服务
在智慧园区中,通过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能效管理等实现对用能设备的监测与控制,实现用户侧能效智能管理和服务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与园区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园区管理手段,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比如园区用户可以主动参与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实现自身用电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有效的需求自主响应。智慧园区的用户可以由自身的能源使用习惯、价格水平以及具体的使用环境,给各自的能源消耗设备设定相应的参数。如中央空调、楼宇照明、办公电器等智能用电设备可以根据相关参数,自动优化其用电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用电效果,进而提高设备的电能利用效率,实现节能节电[6]。
5.4 信息资源服务
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集成和电力通信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园区环境监测信息、用户用能信息、经济活动信息等多种信息进行可靠的采集和传输,为智慧园区提供多种信息资源,支持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6 结语
目前,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解决方案和支持政策中,对城市信息化建设关注度最高、对智慧交通和智慧管理等也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对于作为运营命脉的能源保障,特别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还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
智能电网能更大程度地起到对智慧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紧密结合智慧园区发展的不同应用需求,并且大大降低多网建设的重复费用。
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理念和措施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中,推动智能电网与智慧园区建设规划的紧密衔接,尽快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朱敏.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 J ] . 移动通信,2013,(5).
[2]张盛山. 智能电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研究[J].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13,(4).
[3]李锦仁. 建立多级认证用电系统的一点构想[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28).
[4]张聪.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电表的研究与设计[D].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智慧城市建设须打通信息孤岛
为了紧跟国家发展城镇化、信息化和各地政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智慧城市的需要,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牵头,联合全国智慧产业链的优秀企业共同发起筹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共同拓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投资市场。其中包括深圳企业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智慧产业发展。姚建铨院士和李林教授一致认为智慧城市涵盖了一个城市全部的社会机构、资源管理、社区人文和经济组织全方位、全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到顶层规划、产业标准等工作,还需要从产品、系统单元和园区、社区的智慧做起。在保证低碳、节能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建设路线,稳步建设智慧城市。
打造低碳环保的智慧园区
可以说,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智慧园区将是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示范园区,汇集云计算、物联网、能耗管理、BIM+FM新技术应用的智慧园区。如常熟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山翠亨园区、华南智慧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深圳软件园管理中心等在论坛上分享了智慧园区建设经验。
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著名企业,如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业务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安防服务和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当中已有部分企业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达实智能为例,作为深圳本土的建筑节能服务上市企业,其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投资计划金额以数亿元计,已成功帮助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建筑完成智能化及节能建设。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与达实智能这些有着成熟服务以及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走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
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智慧园区”是园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智能化园区管理和运营,标志着园区整体信息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智慧园区的核心是以一种更高效集约的办法,通过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未提高办公和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目前国内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纷纷从自身特色出发,制定出台相关战略举措,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苏州工业园已经建成了包括电子政务私有云、数据中心、非凡城市SIP等软硬件平台架构,具备了云服务方式的条件。依据其工业园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园区将以建设“智融服务、慧聚创新”的智慧新园区为目标,2015年基本实现电子政务、社会资源、公众服务、企业应用的“共享、整合、服务、创新”落地;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光网建设完成覆盖,漕河泾开发区数字园区网络建设的初步完成,成为我国首个全面覆盖城市光网、3G和WiFi三种网络的高科技园区。
智慧园区的前景
伴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投身于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投资规模正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据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