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德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1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它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教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笔者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笔者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笔者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笔者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用有效评价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麻烦事”,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可以从有效正面评价、委婉含蓄评价和多元理性评价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
有效正面评价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状态,让表扬适得其所,真正发挥积极促进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有分寸,既要给予学生慷慨真诚的表扬,也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表扬。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应不同,同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期待和反应也不同,教师应把握课堂中学生的即时状态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热闹”起来、“兴奋”起来,带动语文课堂的热烈气氛。
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在学生集体诵读课文后,说道:“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可是我想请一位同学再读一次给大家听。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我会给读得好的同学颁发一枚智慧星。”听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热情,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而且被我点到的这位学生,读得也很好。这样的激励评价,可以给予小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初见成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智慧星、小红花等小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功利心理”,将奖励作为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在奖励的心理驱使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委婉含蓄批评,智慧课堂洋溢温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太多,因为小学生是敏感的,教师可以用委婉含蓄的批评,用自省式批评和幽默式批评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印象,收获持久的评价激励效果。教师用充满智慧的话语,化解学生在课堂的错误尴尬,帮助学生纠正学习错误,保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批评智慧中成长。
如在“梦”的教学中,教师看到有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在和“周公”开小差,教师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说:“今天,在我们课堂上,我做了个梦。”学生们一下子笑起来,睡觉的学生也醒了,脸微微红。在课堂中,教师看到睡觉的学生,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以幽默的话语“叫”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化解了学生的尴尬,让学生能够较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较为轻松地参与到后面的课堂学习活动。
三、多元理性评价,驱使课堂伯乐明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反思学习,继而更理性明智地学习。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理性评价方法,建构多元互动课堂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堂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应用多元理性评价方式,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合作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促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运用评价获得发展。
如“放弃射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从福勒的体育风范出发,对福勒的做法给予肯定,教师评价道:“你的想法很棒,福勒的体育风范是高尚的!”也有学生说道:“福勒的做法是错误的,从一个专业球员的角度出发,他没能把握射门机会,是不称职的。”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予以否定,反而看到学生的个性思考,说道:“这位同学的回答与众不同,关注福勒的身份细节,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大家有没有看法呢?”学生们听到这里,纷纷陷入思考。随后,班级内分为两大派,一方拥护放弃射门,一方主张射门。看着学生们的积极讨论,教师感到非常欣慰,并没有打断学生的讨论。最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课文中“放弃射门”的“是与非”。在整节课中,学生们热闹非凡,教师并没有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而是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给予学生肯定,还引导学生去思考深层内容,使课堂充满智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教与学的“对话”,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状态出发,通过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体验学习的成功,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动力,让学生更努力学习。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的背后,可能会导致课堂“热闹”的浮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黄 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科学的评价[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84.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吸引学生 策略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 良好的效果。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小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小学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1 “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像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小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小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小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小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2 “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1 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小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小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小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2 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小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
2.3 多采用小型竞赛。小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小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小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小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
3 “感化”是目的
及时捕捉生成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程序是否合理,环节是否清楚,能否突出教学重难点,能否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对促进学生信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面对的是一群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在小学信息课堂中,虽然小学生在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能随着教师的预设走,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会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随时捕捉师生在活动中生成的预设外的问题,并使之产生新的资源。在信息科技的课堂中,因为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情况更时有发生。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一份制作好的环保标志。(可能由于操作中的原因,环保标志上树的图片被地球的图片遮挡住了,教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生:为什么树的图片没有了?
师:我们来移动一下图片,看看树的图片去哪里了。
生:在地球图片底下。
师:为什么图片的位置会颠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引导学生理解叠放次序的概念。
这个环节原本不在教学预设中,可是由于操作过程的疏忽,生成了这个问题,教师及时捕捉住了这个问题,增加了一个教学过程,在不影响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二条中引用过一位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进行生成预设,精心钻研教材备好课是尤为重要的。实际上,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但能有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而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当然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因此,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适,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更加精彩。
多面创设资源
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计算机不是唯一可用的课堂资源,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来创设不同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片段二:
文字和表格都是描述信息的方式,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向学生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两种不同描述信息的方式,并能在了解这两种描述方式的同时,自动地找出一种更为合适的描述信息的方式。
信息科技课堂中,撇开计算机这一教学资源不说,教师创设的优良的教学资源,如讨论资源、学习单等都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创设情境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情境创设是我们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预设手段之一。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具有学习背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教学片段三:
在教学演示文稿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创设了《世博知识宣传员》这一个教学情境。
我下载了世博会的宣传片,并进行裁切,去除提示文字,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猜,学生纷纷叫嚷起来:“世博会宣传片。”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我又出示了世博会的一些宣传海报,提出“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一下子都能自信满满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又提高了题目的难度:“有谁知道第一届世博会是在哪里举行的?”“海宝的形象有什么意义?”学生们虽然被问住了,但是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乘机推出了“世博知识宣讲团”这个主题,关于世博会还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不了解的,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要组织一个世博会知识宣讲团,向全校学生介绍世博会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评价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一堂成功的课,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教师的评价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给学生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具体的、易于学生操作的,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时就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评价指标,让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根据评价指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作品,最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氛围则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以游戏促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数学课本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分有所接触,往往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我组织了“争当优秀售货员”的游戏进行教学,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动手选商品,动脑算总价,动口回答应付款和剩余款,变简单的认识货币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二、开放的课堂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紧张、枯燥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因此,笔者注意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努力打破那种规规矩矩的教学,让课堂开放起来,让学生活跃起来。如讲完例题之后,我会在黑板上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愿到前面做,做完的学生可以坐回自己的座位,不会做的学生可以求助其他同学,也可以问老师,直到把题做出为止。这一方法实施以来,学生都争抢着到黑板去做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我班的郑赵栓同学原来每次考试都是三四十分,而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现在竟然能考到七八十分。可见,自主、开放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众所周知,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注重课外练习的训练,而忽视课堂练习的设计。为了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往往整节课都乐此不彼地给学生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懂。即使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知识还是相当有限。因为无论教师如何讲解,学生的心早已不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乐于听课,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笔者在教学时十分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设计练习时除了遵循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重点突出的规律,还注意习题设计的趣味性和开放性。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课堂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且开放性的课堂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愉快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行为,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常通过激励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例如,我请一位学生来讲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讲完以后,我送给他一只小熊,并笑着对他说:“你讲的太好了,连小熊都来给你祝贺了。”当我再提问下一个问题时,学生们都争着抢着回答,也想得到小礼物。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把导语设计为:“有个小朋友已经12岁了,才过了3个生日,你相信吗?那么今天学了‘年、月、日’这一节,你们就会明白了。”学生都很奇怪,自己一年过一个生日,为什么这个小朋友12岁了才过三个生日呢,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得他们都很认真地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
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学习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融入学科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的面、相对应的面、观察相对应的面的形状并比较面的大小,在有声有色有动画的多媒课件的帮助下,学生能很容易地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有了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把数学学科学好。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使得小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英.学习方式,投身课程改革[J].江苏: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200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生本课堂;构建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旧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现如今的教学,现代教学中强调教师要改变以前认为教师只是传播教学,学生被动受教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学生放置于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来,在新理念的教学中,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授,小学语文的生本课堂构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动机来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作为主动学习方去学习知识。
一、生本课堂定义
生本教学是在时代进步的基础上,最新提出来的新版本教学模式。此类课堂有着科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教材来看,此类课堂强调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层次延伸,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由于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定位理念,这样有效地善待了学生差异,让教学变得多元化,让教师得以从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去欣赏学生,并以此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与成长。
二、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
(1)让学生认识、了解语文。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也不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作为老师,应当在教学之初,就要从“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方面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语文来表达情感、学术交流,语文也是我们传承文化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必备的。而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去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开始学习语文就认识、了解语文,让他们从开始就对语文学习充满求知的欲望,对于知识的渴望会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
(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当学生好奇于学习中的奥秘,并深深被学习的乐趣吸引,培养出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其中。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喜爱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一味的应付考试地学习,当学生对于语文充满兴趣之时,才能让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多分钟,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更不可能有20多分钟那么久,可能十几分钟就会产生疲劳感,而当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相对于只是简简单单地应付学习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的时间会更长,效率会更高。
(3)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再是仅仅从教师的角度去教学,在现代教育标准的不断变革中,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正确引导学生,而教师也应该将“教师预设模式”改变为“课堂生成模式”,教师不应该再盲目地去追求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真正意义上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多层次去发展教学内容,让作为主体学习的学生在多元化的内容中自我选择,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很难正确选择出符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所以作为教师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合理科学地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学联系起来。
(4)互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在新课标中是种新理念,但是真正意义上将师生互动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却不容易,在我看来,互动的前提是教师改变传统意义的旧观念,将学生放置于与教师相同的地位上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才愿意将自己在课堂中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如若在压抑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下,他们根本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他们只会机械地回答,这类互动只是空有互动之说却没有实效意义。
(5)结合生活感受语文。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人们通过在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相结合形成的工具性学科,生本课堂的理念就包括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将生活感受与学科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通过对生活的自我观察与感悟,与在教学过程收到语文的情感熏陶想结合,会让没有生命的文字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感悟能力,并感悟生活,让学生的思想与人格更加完善。
总之,以学生为基本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它以与传统观念不同的理念帮助学生去学习语文,在学生的知识素养与情感培养两方面进行双重熏陶,让学生得到多层次的提高,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求知享受。
参考文献:
[1]陈艳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8).
关键词:激发;有效;整顿;服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05-01
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相对于课堂教学之前的预设性来说,生成性显得更加陌生,也显得让教师更加迷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上课前专门准备那些“考试要求”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上课之前精心准备过的,这些内容不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已经在教师的已有专业知识储备之中,无论在课堂上学生遇到或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们都能得心应手地迎刃而解。而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令教师们头疼的是它的出现不一定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之中,所以往往因为生成性问题而出现了让教师出丑的现象。
一、真实自然,巧设疑问,激发生成,不必特意追求完美
教学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让学生圈在自己的教案下,才能估量出此时此刻的学生情况,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应用。教学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不必刻意追求完美。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一道题时,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学生的粗心或是其它因素也可能把题做错。一旦出现非预设现象,我们应该合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鲜活的。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是动态存在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但强调生成并不否定预设。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需要预设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所以说,课堂应成为“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
二、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有效预设与生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及时整顿课堂“预设”,创造课堂教学的“生成”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需要;是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宽容地需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需要。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幕后策划者.
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如:在一堂课上,老师提问,没有人举手。却有一个平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老师叫他起来,他却一言不法。该教师处理方法:以后老师提问题,你会的就举右手,不会的就举左手,你举右手的时候老师就抽你起来回答。三个月后,老师找他暗暗谈话,问他第一个月举了几次右手,第二个月呢?第三个月呢?老师发现他举右手的时候增多了。该声在大学毕业后给这位老师写信说:“您教我举右手真是用心良苦,现在我才明白,您教会了我在以后的社会中大胆地举起右手。”
四、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的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尊重学生 有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儿童生活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不会完全相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高有低。但是他们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渴望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小朋友的认可。做为小学数学老师,同样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样才能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心理生理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速度不会完全相同,特别是学生的身高差别非常明显,这给身高较矮的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这种现象,无意间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伤害。比如在讲解小学低年级《高和矮》这部分内容时,许多老师为了给学生一个高和矮的直观印象,经常让班级中最高个的学生和最矮个的学生站到讲台前比较,老师注意到了学生在嬉笑声中理解了高和矮的概念,却忽视了在高个同伴俯视下、全班同学注视下那个最矮个学生的感受,可以说,这次的“亮相”留给他的印象将是终生的。我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总是让班上身高最高的学生,与我并排站在一起让学生比较,由于“我”成了比较对象,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趁此机会,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师是高个还是矮个?”“现在比我矮的学生以后会不会比我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高和矮是相对的,现在个矮的学生将来也有可能比老师高。班上个子矮的学生开心地笑了,与我比高矮的这个学生也倍感自豪,我想,这次的“亮相”留给他们的印象也将是终生的。
二、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习业成绩不良的这部分学生,要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困惑的环节。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师既要提出教学中的统一要求,注意一致性,又要正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层次性,由浅入深,分层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教师的课堂指导要向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倾斜,一些难度不大的课堂板演机会要留给他们,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优生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灵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鼓励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参与到全班课堂讨论中。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发展题,还要设计一些机动题,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取舍。围绕教学目标,教师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分层次作业,这样才能保证“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
三、尊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由于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小学生具有的特点,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而要让小学生注意力持续40分钟,着实比较困难。小学生天生爱动,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感,喜欢看动画片和做游戏。给我们教师的启发,就是尽量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更要充满童趣,让小学生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用小学生所喜爱的做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当然,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便于小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分析。
四、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