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用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验
1.高中化学的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考点较多,需要记忆的规律、结论、方程式较多,属于理科中的文科。因此,要学好化学注重做实验、在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记录及其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研究问题,同时,平时学习中要强化记忆,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概念的实质以及概念的应用范围。
2.高效学习高中化学方法
2.1 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 ,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教材,归纳含义; “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 “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 “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做好预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2 在实验中学会观察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实验中,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二是反应条件;三是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四是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五是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
(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
(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然后得出反应结论。
2.3 在动手实验中多思考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高中化学试题经常性的会出现一些实验题,如果对实验非常陌生,没有动手做过,知识点很难掌握与巩固。“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因此,在实验学习中,要亲自动手,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要对教材出现的实验逐一的大胆实践,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熟悉,学习实验步骤,达到成倍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在实验基础上,善于思考,多去联想其他的实验,把思维面拓宽,从实验现象中看本质。例如,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 要通过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安全、实验评价等,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学会准确、简练、全面地表述实验现象、结果、过程以及结论,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4 善于记忆
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因此,学好化学必须善于记忆。一是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二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要深刻理解,自然识记;要归纳口诀,有利识记;要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要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2.5 记好笔记与练习
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通过应用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
2.6 善于总结与复习
首先,要及时总结。做到每课总结,每周总结,每单元总结。一个单元学习完毕,总结单元重要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现象、用途、存在、制取方法和鉴别等(如元素化合物各单元的学习)。自行推导相关计算公式,推导相关变化规律(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行推导,对重点、主干知识体系将有深刻认识,会建立起良好的基础知识;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进一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课后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针对知识、技能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成网,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结语
总之,学生学习化学,是以实验、实物直观为基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多加动手推演、计算、写结构式、写化学方程式,多动手做实验,来验证、加深印象,在学的过程中,总结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本着重基础重应用的原则进行全面学习,就一定能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杨爱民.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08(09)
按照教育价值的定义,化学教育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以上的化学教育价值分类只具有相对性,不应该绝对化。因为价值是客观的,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供需关系中产生的,所以价值应是主观需要和客观可能的辩证统一。
化学教育价值研究是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备基础。就高中化学而言,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认为: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考虑大多数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多数人学了化学用不上或不会用。他们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因此,新教材的化学教育目标,不再限于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技能的人,而包括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
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对新材料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绪言”中首先介绍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院人员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晶体表面开展原子操纵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以及李远哲教授与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等新科技的介绍。这既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把化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讲明,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了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能源也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治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中,化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大幅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等无一不和化学密切相关。高一化学新教材卤素一章介绍了“碘与人体健康”;高二化学结合有机化学知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并以大量的彩图形象地介绍了各类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用途;高三化学在电解池教学中,常识性地介绍了“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结合生产实际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要求化学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基础性原则:从课程构建模式上来说,主要以化学学科基本结构为课程框架,渗透有关“化学与社会”的内容。二、社会价值原则:作为课程形态的化学教学应全程体现“化学――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三、动态发展性原则:由于编著的时间性及使用的相对稳定性限制,教科书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具有现代课程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基本策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原电池原理以开发新能源为主题;烃以石油化工为主题。主体型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该将现代最新的有价值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用途纳入教学之中。对某些与中学基础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新的应用型成果可采取情境渗透型策略。如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价态可以变化并形成非整比化合物,从而使晶体具有特异色彩等光学性质,甚至具有半导性或超导性。作为情境,讨论具有NaCl型结构的NiO晶体发生晶体缺陷形成的非整比化合物NixO的结构特征等。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探究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实用性等。对于某些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采用“调查研究型”策略。
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人体健康、军事等社会问题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可以将上述领域内容作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进行充分的讨论前准备。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一、加强对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的专门指导
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分析,高中学生对于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设计题比较犯难,一是实验设计题一般主要包括气体制造、化学物品提纯以及各仪器设备的连接以及相应化学计算等,综合性强,难度比其他题大。二是学生平时学习中大多只是看教师的实验操作,或者在完成实验后没有仔细完成实验操作报告,对于出现的现象没有进行思考。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化学中的此类问题,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把化学试题上的知识放在学生基础知识上来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完成化学实验后仔细写好实验报告,并对于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专门指导。然后与学生讨论之前所操作的实验情况,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学生们对于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设计题做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二、切实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
实验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抓住观察重点,再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实验前,老师要告诉学生怎样去观察,即观察变化的“前”“中”“后”各个阶段,观察什么,要注意观察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反应装置(观察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等);然后是对添加顺序及数量进行认真的观察。实验中要观察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改变,气体生成等)。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应克服以下不良现象:注意变化明显的现象,而忽视稍纵即逝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细微的变化。观察时不仅仅是用眼看,还包括人的耳听、手摸、鼻嗅等。老师要防止学生只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视了实验操作的顺序,或只注重对装置特点的观察,或只观察不思考。对于那些原理较为复杂,现象又不甚鲜明的实验,应给予观察上的具体指导,这种指导可以以提纲的形式出现。例如,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的观察提纲:1.金属钠的保存、取用、切割; 2.投入到水中形状、大小等的变化;3.如何检验生成的产物。像这样的观察提炼,可以引导与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注意意向,对初学化学的同学很重要,提纲内容可随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而简化。观察现象同时还要运用已学知识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边观察边思考。
(二)培养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指让学生根据实验所要求的仪器或具体的基本操作进行实验练习的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基本动作,要求规范、准确、熟练。进行此项训练时,首先讲解所用到的仪器名称、用途、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老师演示操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待学生掌握要领后,再示范连贯动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要逐人检查指导,对不规范动作加以纠正。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设计与操作的总结。
(三)准确纪录和描述实验的技能
要求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初学者由于各种因素不能正确表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把“无色”说成“白色”;把“淡蓝”与“蓝紫色”混为一起;或者反过来描述,“碱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说成“酚酞使碱液变红”等。总的来说,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准确、客观、科学,符合规范实验现象的描述应力求客观真实,绝不能胡编乱造,观察时要认真,实事求是。若出现与理论相矛盾的现象,应立即找出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然后解决问题,重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不能敷衍过去。
描述实验现象不准确, 以及描述时使用化学用语不规范, 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既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障碍,也是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做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在教学中,老师可教给学生一些实验现象描述的表达模式,如溶液的颜色由……变成……;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颜色由……变成……;气体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等。语言表达的模式,经过强化以后,被学生掌握,今后学生要表达类似问题时,就会自动生成语法,产生相应的句法结构,组织出合理的句子。
三、让学生记熟一些高中化学实验现象
观察和记忆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是学生完成化学实验题或设计实验作业题的重要条件。诸如什么燃烧产生什么颜色的火焰,什么与什么溶液反映产生什么颜色的沉淀,什么与什么反映产生什么气味,等等,一律可归类列成表格,对比分析,并熟记于心。
作者:刘大莉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经常有学生感叹:“这些题我平时都会做,怎么一到考试就要做错?”感觉自己学懂了,但是就是考不出理想成绩。我经过分析和考察,发现学生并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并没有过关,但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也就是知识掌握是似而非。比如硫氰化铁的状态,很多人并没有去深究究竟是沉淀,还是溶液,或者胶体,所以一到考试他就弄不清楚该不该打沉淀符号,结果凭感觉做,一做就错。所以考试做对的前提是平时对知识要有一个正确的反馈。当然,也有大多是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求没看清,意思还未读完,关键词语没有看准或个别地方没读懂,甚至是对于熟悉的题目根本就没仔细看,思想停留在自己的经验里,对题给的信息感知不足或感知错误,就盲目解题而导致错误。从表象上看,是粗心、毛糙、失误。其实,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那就是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与审题能力的低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这个貌似“小节”的问题上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问题,而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应关注学生审题意识的与审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采取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加强审题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可行的审题方法和较强的审题能力。
对于选择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经常分不清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要求学生把关键词勾出来,即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或 “错误” ;选“最高” 还是“最低”; 选“一定” 还是“不一定”或“可能”。然后在每一个选项中把错误的地方用笔勾出来,打一个×,每个选项看完以后,再返回题干看究竟是要求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确保审题正确。而对于每一个选项,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点”加批注,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例如:“下列澄清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一题中可用笔将“澄清透明溶液、共存” 两个关键的定语圈出来提醒自己引起注意,学生往往把澄清透明想成无色。把易混的物质名称改写成化学式,化学中有很多物质名字极为相似,如:“烧碱”与“纯碱”;“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还有在酸碱盐的习题中物质较多且有时只一字之差,做题时很容易a将他们弄混,我建议在遇到他们时将名称改写成化学式做一批注就一目了然了。
推断题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的识记能力,物质的应用能力及反应类型的判断能力,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这类试题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审题不仔细,一些关键词理解不透,比如:“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活动性由强到弱”等;“稀、浓、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等。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强化,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要点,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二是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不够,对一些化学用语不能正确反映在脑海中,如: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都想成化学方程式,有机方程式与无机方程式的区别意识不强,全部当成无机方程来写。元素名称写成元素符号或写错。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式、原子结构示意图概念不清,想当然地回答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三是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欠缺,缺乏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四是学生对这种试题练习不够,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好推断题,教师一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推断题的特点与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二要要求学生整理归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让他们熟练掌握一些特征的性质与变化;三要通过示例分析总结出常见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实验题通常以综合的形式在考卷中出现,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更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化学实验复习时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利用分类、对比、系统、归纳的方法,形成化学实验的知识体系、规律和技能。解题时首先要弄清实验目的,为达到该实验目的,如何选择实验原理、药品、仪器、操作顺序等要素。明确每一个组件的用途和相互间搭配的合理性。要能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答题要做到规范:一是书写所选试剂要规范,溶液最好用中文写出名称,或化学式后加“溶液”,固体及气体可用中文写出名称,也可直接写化学式。二是指明试剂的浓度和用量。三是规范书写操作过程,做到让别人看后能按你的描述进行实验操作。四要规范书写实验现象,要求从“海、陆、空”三个方面全面、准确描述。
【关键词】高考;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本学科知识,又要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从学科特点看高中化学有着多(知识点约470个)、乱(知识点分布广),且普遍性中隐含诸多特殊性的学科特点。在备考复习时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备考复习策略,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一般采用“一纵、二横、三综合”的 三轮复习法,在一轮复习时多存在复习时间过长,效率低下现象学。要更好地完成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有必要寻求更好的复习策略,在此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就如何高效地进行高考一轮复习谈点个人感想。
一、重视两纲和历年试卷研究,正确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考试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目的、内容、能力要求和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备考复习的重要指南。高考试题则是《两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体现方式,是高考复习的方向。因此,认真学习、研究“两纲”和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理综中化学学科试题从数量、结构、类型上看已比较稳定,保持了对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及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同时也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对新课标化学教学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立足基础,紧扣考纲,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是中学化学基础的知识,旨在考查中学化学核心内容,体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想。
二、科学规划,构建高效的复习程序
高考一轮复习是将主干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和提炼的阶段,在过程中要求细和全,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但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若按机械地按课本章节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复,则复习时间过长,复习效率低下。为了提高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大胆创新,以考纲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调整复习程序,在一轮复习时直接采取变零碎的、单调的直线复习为系统专题板块化复习,即 “章节+专题”,以章节为主的复习策略,从而高效地完成了一轮复习的任务,为二轮复习节约了时间,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进程作如下调整:以高中知识为线条,以课本为中心,按其章节体系划分为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四大板块,并把高中第三册的相关内容归并到以上相关部分。由于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调整后学生在复习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后可以利用其指导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的复习,减轻学生知识的记忆量。同时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又可加强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应用,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并按知识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板块复习以提升学生学科主干知识的结构化水平,毕竟对学生而言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掌握和被应用。
三、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高考复习中常存在如此现象,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教师觉得该复习的知识点都复习到讲清楚了,但学生做起题来却是“一看就会做,一做就出错” 、“Ⅰ卷得分不高,Ⅱ卷得分偏少” 、“常规、常见、常讲、常练,甚至常考的知识点,学生仍然常错” 。出现这样结果同我们教师在复习中的方法存在很大关系,现从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性,谈谈高考复习中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强迫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复习过程中的有效性。
1、推行学案导学模式,提升课堂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推行学案导学模式,采用“学生预习─教师精解─练习反馈”课型,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知识的梳理和积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板块中 “离子反应,离子的共存”的复习课。先是布置课前预习复习学案,学生通过先看课本、复习资料尽可能完成复习学案,以做到重点、疑点心中有数。教师在上课时按照“依案掌握要点-问题质疑讨论-知能拓展提高-巩固反思感悟”等程序积极引导、组织课堂教学,即上课时先归纳总结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原则,再选择各种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由学生通过讨论去判断正误。对于那些学生认为是错误的离子方程式,还要求学生说出违背了书写原则的哪一条,最后再给出练习反馈,让学生在课堂里做,老师及时纠正。通过以上手段切实实现了复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新理念,极大地提升课堂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2、利用建模思想梳理知识,使学科主干知识规律化、网络化、系统化、程序化。
以学科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3、利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科学指导学生记忆。
化学学科性质决定了化学中存在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等特点,从而学生在复习别容易遗忘:前面学,后面忘;容易学,容易忘。知识的记忆成了多数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如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我们除利用自我构建、联想等记忆技巧时,还从科学角度利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科学指导学生记忆,每周用一课时组织学生对本周复习内容回顾与反思,每月再用一课时对本月复习内容又进一步回顾反思,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知识的遗忘,加强知识的应用。
高考第一轮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对高考的成败有着决定性作用,要在有限复习时间内达到全面地梳理化学基本知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目的。我们还须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复习策略,以追求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陈贵新.论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1)
一、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
2012年是广东省实施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在题型结构、试卷模式、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广东卷的风格和特色,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命题情景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2012年的化学试题考点分布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 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6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双项选择题仍然注重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覆盖率约占整个考试内容的85%。第7题结合化学与生活考查了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常见的有机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第8题考离子共存,主要考查了亚铁与次氯酸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氢氧化铜、硫酸镁、硅酸)问题。第9题考查物质和离子鉴别、除杂以及气体的制备等化学实验问题。第10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第11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包括物质中化学键数目,转移电子数、强碱弱酸电离后溶液中的粒子数、混合气体中某原子的原子数目。第12题考查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第22题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等知识。第23题考查的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的电离等问题。
4道非选择题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也注意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30题的有机题涉及有机分子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以及碳碳双键、卤代烃、醇的重要性质问题。第31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和电极判断的基础知识。第32题考查溶解平衡、离子除杂的基础知识。第33题考查分离提纯的实验基本操作、甲苯的检验等基础知识。
2. 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联系。
2012年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非选择题中选材大量来自实际应用的情景,既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非选择题为例,第30题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合成的最新研究方向。第31题碘在科研与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背景,渗透新材料在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第32题以难溶性杂卤石制备硫酸钾的工艺流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问题。第33题以制药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试剂苯甲酸为背景,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真实可信,强化学生重视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问题。
3. 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学科能力仍然是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主旋律。今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对考生来讲陌生度较高,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22题采用图的形式来对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考查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30(4)、(5)题的有机化学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考查考生整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31(2)题主要考查探究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问题,第31(3)考查运用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绘制图像的能力,第32题为工艺流程图题,以考生熟悉的硫酸盐制备为背景,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考查考生基本实验及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第33题仍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实验题,该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4. 突出化学实验和强化定量计算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中的第9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除第30题的有机题以外均涉及化学实验的问题,试题中化学实验内容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常见化学仪器使用、常见气体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广东新课程实施的高考试题(包括高中水平测试试题)以来,化学定量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曾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定量计算的能力特别薄弱。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强化了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保持了去年的风格,在3道非选择题中涉及到定量计算问题,第31(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5)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4)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
二、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对高三备考复习的导向
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特点和趋势,对于把握好高三化学备考教学的方向、策略和节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看,建议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研究考点、夯实基础。
准确把握化学高考试题的考点和高考命题的方向才能正确控制备考复习过程的用力点,从而在复习过程中避免无效劳动和少走弯路。研究高考考点的基本素材是教材、考纲和高考试题,教材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源头,考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和蓝本,如果把考点看成一颗果树,教材是果树的根,考点是果树枝叶,高考试题只是果树的果实。在研究高考考点时要注意理解考纲的精髓和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分析高考试题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重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又不能局限于以往的高考试题的模式。例如,我们不能根据2010年和2011年选择题均有实验装置图的正误判断问题,推断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一定有这种类型的试题,也不能根据2012年高考试题中没有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就误认为这部分知识点不再是2012年以后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
转贴于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但是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复习中一要重视化学骨干内容和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于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元素周期律等热点知识的高度重视。二是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揭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注重过程、优化思维。
高考复习过程是对中学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对比与归纳、演绎与推理的复习方法,使主干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不但可以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可以有效的优化思维过程和提升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只对表面的结论和现成的规律化进行简单的记忆,要注意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加工从微观本质上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各种概念,对于化学键的概念,要从粒子的结合方式上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对于离子反应,要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理解其反应本质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盐类水解的过程应从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从价态、所属类别等方面掌握其性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要从有效碰撞角度予以解释,有机物的性质要从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上进行理解等等。
学习是不断反思、总结和积累的过程,在复习中要学会一题多变和多题一变的练习方法,摒弃盲目依靠“题海战术”来应对高考的费时费力的做法,例如在进行有关化学平衡常数计算问题的训练时、一要注意从三种浓度(起始、转化、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之间的关系来归纳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二要注意分析化学平衡常数与弱电解质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溶度积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3. 强化实验、提升能力。
化学实验方面的试题在广东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探究题也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之一,化学实验知识在整个化学复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实验在复习的地位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在教材分布比较零散,在复习中要注意多总结归纳,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中不但要掌握好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还要重视对化学实验操作原理的理解。在复习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验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认识:一是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二是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二是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操作);四是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例如,对于过滤操作,不仅要明确操作时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而且还要思考如果没有这样做,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再如,对于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要从适应的分离物质、操作的要点等方面理解两者的本质。
应对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实验探究题,单纯靠将这类试题进行训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要利用典型的实验来提高实验探究的综合能力,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几个实验(苏教版课题3“硝酸钾晶体制备”、人教版实验2—4“硫酸亚铁铵的制取”、人教版实验3—1 ”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人教版实验3—6“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都是极好的素材。挑选适当的实验课题,从确定方案到动手操作、从修改方案到成功实验再到形成报告的全过程是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4. 细抓规范、落实表述。
江苏省高考的调整改革导致部分学科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中,教学用时与教学内容间的矛盾突出。比如化学,周课时数减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而教学内容变化不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建立高效课堂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效课堂的特点
1.高效课堂应该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成长、发展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的训练。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进而关注其终身发展,塑造文化人格。众所周知,遗忘是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学的化学知识可能被忘记,但是化学思想是忘不掉的,所以领悟化学思想的多少就是判断高效课堂的一个标志。在高效课堂中,教师起的是导向作用,具体的学习还是要靠学生这一主体。
2.高效课堂的容量要大。要以双基教学为主线,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高中化学分成元素化合物、有机、结构、实验、反应原理等几个体系,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和特征。在教学中,要努力把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最终达到提起一个知识点就能通过联系提及众多知识点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3.高效课堂的结构应该是简约而清晰的。事实证明:课堂内容繁复冗杂,学生根本“吃”不下或无法消化。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就要有机地组织教学内容: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要精讲多练,集中时间,重锤敲击,引导他们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对于学生的知识缺陷、疑惑,要精心设计提问,问题的设计既要能体现教学重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此外,还要保证课堂结构简约、清晰,以使课堂效能最大化。
4.高效课堂应该有机整合“有效预习”和“强效作业”。课前要有预习提纲的布置,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并完成提纲规定的任务。学习提纲既能引导学生学会概念、理论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线索,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始。此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任务意识,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扭转学习的被动局面。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课堂的反映,应该在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而不是机械地重复,作业多意味着教师对自己课堂的不自信。作业要分层次,要讲清最低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巩固、提升、练习,又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兼顾好学上进的学生,让他们有上升的空间。
5.高效课堂应该是学习气氛浓厚、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在这里,知识和情感是联系师生之间的纽带,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热情互动,可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类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增强,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高中生的感情比较丰富,内心比较敏感,教师只有投入感情,才能与学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二、高效化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下面,以新授课《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为例,谈谈实施化学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1.教师的课前准备。这节课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新授课,本节课要使学生掌握Na2O、Na2O2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掌握Na2CO3、NaHCO3的组成、性质和用途,巩固药品取用等实验操作。
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容量再大也有限度,所以高效课堂必须既能前伸,也可后延。也就是说,课堂内容要在上课前以提纲、学案、习题等各种形式传达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对即将研究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也可以有弹性,还可以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使课堂向后延伸。
2.教学过程。
(1)复习列表。对比Na2O、Na2O2的物理性质。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行完成。通过列表比较,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比较法。
(2)理论推导。由碱性氧化物的性质推出Na2O与H2O、HC1、CO2的反应,学生自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3)联想探究。由Na2O的化学性质推测Na2O2的化学性质。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测产物,然后通过动手实验进行验证,并且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得出氧化性的比较:Na2O2 > O2。
(4)问题探究。由酚酞褪色,探究Na2O2的强氧化性,学生发现问题:刚才Na2O2和H2O的实验中,红色褪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产生红色的原因是酚酞遇到碱,那么,红色消失就有两种可能性。接着,再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Na2O2具有强氧化性。
(5)小结。Na2O2能跟H2O、HCl、CO2反应,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6)实验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探究Na2CO3、NaHCO3的性质区别。学生讨论出若干区别Na2CO3和NaHCO3的方法,并动手实验进行验证。在实验中,验证旧知识并发现新问题,比如,溶解度的大小、溶解过程热量的变化、溶液碱性的强弱,等等。
(7)实验对比。分析Na2CO3、NaHCO3与酸反应的实质。学生通过反应的快慢、剧烈程度,归纳出CO32-、HCO3-、H2CO3在组成上相差1个H+,从本质上看,就是H+的得失,即CO32-―HCO3-―H2CO3。
(8)实验分析。推导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学生根据对比实验很容易得出结论,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推广为:①碳酸盐、碳酸稳定性比较(通常,正盐 > 碳酸氢盐 > 碳酸);②阳离子不同,金属性越强,对应碱的碱性越强,则越稳定。(Na2CO3 > CaCO3 > FeCO3)总结出最一般的形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类问题。
(9)总结。以“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所发生的变化”为绳索,把整节课的内容又串起来了。
三、案例分析
1.教无定法,教无常法,只要学生接受,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围绕学生的思维逻辑特点进行(发现酚酞褪色、探究、猜想、验证),制造了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境(由碱性氧化物的性质推出Na2O的性质,由Na2O的化学性质推测Na2O2的化学性质),帮助、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与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能力就是学生的素质,是学生离开学校后立足社会的关键。
2.本节课的课堂容量较大,但要敢于把内容和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挑起课堂的大梁。教师的讲解大约用了10~15分钟,学生的探究则花了30~3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3.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通过课前预习,列表比较,学生自学完成部分内容(Na2O、Na2O2的物理性质,Na2CO3、NaHCO3的性质区别),自主构建知识,锻炼提高理解能力。在复习回顾、解决问题、习题训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上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由,教师只需在某些地方穿针引线,保持课堂的大方向与学习内容不脱节,掌握课堂的进度,保证学习目标的完成即可。课堂发言的学生要包括各个层面,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集中精力,全程参与课堂。
4.教师在上课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零碎,课堂教学要以化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为主线,抓大放小,将知识系统化。本节课的内容难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易于接受。先是观察实验,然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验验证问题。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感到像登山一样,最终登上山顶,很有自豪感。
【关键词】精加工策略 元素化合物 教学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什么’,而是要看他‘学会怎样学习’”。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探讨精加工策略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1.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知识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构成的基础,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备知识。这部分知识内容与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丰富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就会变得空洞、抽象而难以理解,化学用语、化学技能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事实性知识被人们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由此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学习。
但是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教师上课只是罗列化学反应实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为了追求课堂容量,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从而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科学方法和策略。这就直接导致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效果差。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根据教学的亲身体会,发现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加工学习策略的分类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要想提高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效率,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是关键。
根据学习策略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3.精加工策略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作用
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它是通过在所学各项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的。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规律,从反应本质到符号表征,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精加工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率地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策略之一。
3.1 类比。类比是一种比较,这种比较在本无相似之处的事物之间创造出相似之处,以进行比较。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多,但知识间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出不同知识的相似处是关键。
通过类比加强物质的理解记忆。例如以物质的作用相同,可把很多物质联系起来,常做氧化剂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如Cl2、O2、N2、S等)、酸(如H2SO4、HNO3、HCl)、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盐(如KMnO4、NaClO等)、H2O2、Na2O2、O3等。常做还原剂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Na、Mg、Al、Fe、Cu等)、几种非金属单质(如H2、C等)、非金属阴离子(如S2-、I-、Br-等)、金属阳离子(如Fe2+)、含氧酸根离子(如亚硫酸根离子)、SO2等。常做干燥剂的物质有酸性干燥剂(如浓H2SO4、P2O5、硅胶)、碱性干燥剂(如碱石灰、固体NaOH、CaO)、中性干燥剂(如CaCl2)。常作催化剂的物质有MnO2、浓H2SO4、Ni等。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有氯水、SO2、Na2O2、H2O2、O3和活性炭都具有漂白性等。
3.2 记忆术。
3.2.1 有意义材料的记忆。信息论认为,信息加工水平越深,理解越透,记忆效果越好。常用方法有:
图表记忆法:图形和表格具有整齐、简明、易于比较分析的特点,将化学知识归纳、整理成一定的图表,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如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保存等汇集在一个表内,形成知识的精华图。
系统记忆法:经过精心加工而得出的系统化、简约化和有效化的化学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把零乱孤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线贯通,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氧族元素》一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图:见图1-3
①直线型关系:见图-2
②三角关系:见图-3
③综合关系:见图-4系转化图
规律记忆法:规律是任何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学习时抓住了规律,就能事半功倍。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应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应用氧化-还原规律分析化学反应、应用强弱电解质理论推测不同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等。
比较记忆法:比较异同,一是“同中求异”即在共同点或相似性的基础上找出不同点;二是“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点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或相似性。如C和Si属于同主族元素,比较C和Si的性质、CO2和SO2性质的异同。再如比较同属于钠盐的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
情节记忆:指利用有关生活情节的实况记忆,或实验现象的真实记忆。如铁锈―三氧化二铁―金属的腐蚀,酸雨―二氧化硫―环境污染及防治,焊接钢轨―铝热反应―铁的冶炼,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氯气―氯气的制备,泡沫灭火器―铝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水解规律,清洁能源―氢气―反应热等。
3.2.2 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是对要记忆的内容进行人为联想,寻找合适的联系点,使之产生联系或意义,便于记忆。
类似联想法:根据生活经验或常识,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联系,记住一些零散的材料的方法,在元素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太多且难记,可采用此方法来加强记忆。如以反应条件建立联系点:需要高温的反应、需要催化剂的反应、需要光照的反应等;以反应类型建立联系点:分解反应(受热分解产生2种或3种气体的反应)、置换反应(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等);以重要工业生产建立联系点:煅烧石灰石、硫酸的工业制法、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工业制取漂粉精、工业制水煤气、硅酸盐工业等 ;以重要物质建立联系点:如通过我们最熟悉的物质NaCI(俗名食盐),学生知道它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和医用生理盐水;NaCI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原料之一; 饱和的NaCI溶液可除去氯气中的杂质氯化氢气体, 这样可减少氯气的溶解;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了使高级脂肪酸钠从混合物中析出,往混合物中加入食盐细粒,这个过程叫盐析;学习晶体结构中,以NaCI为离子晶体的典型代表物,学习了NaCI晶体的空间结构,学生从结构角度更深层次的知道了氯化钠的化学式为什么是NaCI,也知道了规则的NaCI晶体是立方体,及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氯碱工业――电解饱和的食盐水,而食盐的来源从海水中得到,首先是粗盐的提纯得到纯的NaCI,再电解它的溶液。就简单的一个物质NaCI,经过高中三年对于NaCI的循环学习,学生不断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了思维的螺旋上升,对NaCI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地掌握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物质,同时把很多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增强了记忆。
形象记忆法:将枯燥的一些知识转化为熟悉易记的直观形象,来增强记忆效果。例如碘固体为紫黑色,易升华,碘蒸气为紫红色。借助学生很熟悉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唐诗来记忆,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
3.2.3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所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其记忆的保持率有差异。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操作,可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眼、耳、口、手、脑等)参与学习过程,用眼观察现象,是否有气体产生、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沉淀产生等;用耳听,是否有响声;用口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相互讨论等,用手记下现象;用脑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只有这样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才能加深大脑的印象,使所学的知识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记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