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音乐教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39-01
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理念认为音乐课是一门技艺性的课程,所以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即为“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上规定的内容”。这种教学理念是十分陈旧、落后的。音乐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学习应当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初中音乐教师应通过不断创新,使学生在音乐课中真正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乐。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进行“情景化教学”
“情景化教学”已经逐渐走进了中小学各门课程的课堂。所谓“情景化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创造出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得学生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春节序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电脑向同学们展示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等等反应春节生活的视频以及全国各地欢度春节的照片,通过这一系列的展示在课堂上营造出浓浓的春节氛围。紧接着,教师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谈大家在春节时候看到的一些趣事以及收获到的心得体会等,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意识。“情景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轻易地将音乐课堂的气氛推向。“情景化教学”拉近了音乐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达到“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用音乐点缀生活”的效果。
二、运用相关音乐软件 培养学生独一无二的音乐个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了课堂之中,成为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音乐课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计算机教室,方便学生利用便捷的计算机来进行音乐学习。例如,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向同学们播放初中音乐教材配套的视唱练视音频材料,这样必将使上课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同时很好地充实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同时,像“TT作曲家\Encore制谱软件”这样的音乐软件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大有裨益。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操作使用这类软件,按照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进行旋律的简单创作。由于每个学生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迸发出无限的音乐火花。当然,教师应当注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个性特长,有的学生擅长作词,有的学生擅长配舞,应当鼓励他们自由创新,让他们都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分组进行研究型学习 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研究型学习,指的是由教师进行引导,提出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收集资料,通过研究、讨论得出自己的研究结果,最后各个小组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由老师来进行总结、评价。研究型学习的模式同样适用于初中音乐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不需要教,要提倡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加强自力锻炼,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攻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研究型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各小组通过《青春舞曲》这首歌来分析中国民歌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书本、杂志、网络等多方面的途径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来总结出中国民歌的特点所在。研究型学习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问题抛向学生,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深度。
四、注重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音乐对于人的身心都有着良好的陶冶作用,教师应当注重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我国有很多宣扬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的歌曲,教师应当教学计划中安排适量的课程专门进行此类歌曲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美德。在进行课本歌曲学习的时候,教师也应当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蕴藏的深厚的内涵,从而达到启迪和教化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当兵的人》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应抓住时机向学生们讲述中国军人坚强、英勇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如今的时代需要的是拥有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优秀素质于一体的新型人才,将音乐课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必能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智德兼备型人才。
总之,初中音乐课堂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阵地。音乐老师需要不断改善、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个性和潜能,培养起学生的优秀道德情操,从而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自我提升的殿堂。
参考文献
教材编写组先后组织了不同层面的教师、教研员、学生调查,其中既有自主发放、回收与统计的问卷资料以及访谈记录,也有配合相关教育科研部门(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的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对目前教材的修订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便于各地初中音乐教师了解10年间的教材实验情况,下面以两个实例来展示教材使用中反馈的情况。
一、山东省部分地区问卷调查与分析
下例是初中教材在山东省烟台、威海地区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中调研的问卷统计,由烟台市教研员与威海市教研员主持。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认可度。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共设有32道题,针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启发性以及选材范围、版式设计、编辑质量、制作装帧等方面进行评价,分为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三个评价标准。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其中中学25份,小学26份,中小学综合13份。参与这次问卷调查的中学教师的工作单位大多数是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城镇中学,省、市重点与农村、民办学校较少。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单位则大多数是区、县重点学校,省、市重点学校和一般城镇中学较少,农村学校与民办学校没有。这些参与调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科专业都是音乐专业,而且都是专职音乐教师,对课标也都非常了解。其中73.08%的小学教师、85.71%的中学教师都是本科学历,64%的小学教师、75%的中学教师的教龄在11-20年之间,69.23%的小学、96.67%的中学的每周教学时数都不超过18节课,84%的小学、88.57%的中学班级人数在41人以上(包括41人)。
2、数据分析
根据上表中的统计数据,可看出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的中学教师对中学教材的满意度很高。问卷所设定的32道答题,有三道答题,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教材中的渗透、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以及教材制作装帧三个方面教师的满意度最高,有80%(包括80%)以上的教师表示“完全同意”;有16道题,即教材的结构安排、对教师教材计划制定的帮助、提高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评价建议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性、对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启发性、教法与学法建议的实际使用效果、教材在不同地区使用的灵活性、教学内容分析和相关拓展知识的提供、教材的生活性、音乐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学生年龄特点的吻合程度、教材的创新性、音乐学科特点的体现程度等方面教师满意度较好,表示“完全同意”的教师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不包括60%)。
二、河北省部分地区地区问卷调查与分析
下例是本套初中教材征求意见座谈总结记录。调查目的是了解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看法,限定教师只谈对教材改进方面的意见,不谈优点。调查地点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局教研室,由人教版音乐教材编委和张家口市教科所音乐教研员主持。
1、建议及意见统计表
2、意见综合分析
总体来说,教材注重了音乐的回归。注重了音乐知识体系。《中学时代》中《长大成了你》设计得好,与《神州大地》《环球之旅》等单元应保留很有连贯性、系统性和时令性的特点。
(1)《神州大地》可从中国汉族民歌区和四个少数民族地区组织材料,更具有音乐性。
(2)可把每首歌曲的音乐要素的运用及歌曲的细致分析,放在教师用书里,让教师掌握即可。
(3)选择的曲目要适合学生演唱和欣赏。避免过大的难度。如五线谱七上开始就是三、四个升降号问题。《金色的秋天》音乐上是如何表现的,应让学生了解。
(4)可适当增加同一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产生不同的情感。
(5)可用人文为主线转为音乐及情感为主线的编辑方式。
(6)音乐知识应循序渐进形成系统性的链条。
(7)教师用书建议增加《教学案例》。
三、教材使用效果总体分析
通过对各地教学一线的实验资料(含调查报告、访谈记录、听课笔记、教研活动整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材在实验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教研员、教师、学生总体上对教材感到满意,与过去大纲版教材相比,有明显的“耳目一新”之感。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执行度高,基本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统一以及严谨的科学性与编排的灵活性的统一等。
四、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教材在实验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修改。各地师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10个方面:
1、容量大,教师完不成任务。
2、音乐知识太少,有限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选曲不合适,经典曲目嫌陈旧、新编曲目不熟悉。
4、学科综合难以把握。
5、器乐教学难开展,缺乏必要的条件。
6、唱歌教学缺少发声练习和提示。
7、选进课本的歌曲学生不喜欢,学生喜欢的选不进来。
8、没有识谱教学使用的视唱,学生学多久都不识谱。
9、课本中很多内容与教师、学生距离太大,学了没用。
10、由于音乐课不受重视,课时进度难以保证,使得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理想化,与现实有相当大的距离。
上述的问题有的针对教材本身,有的针对课程标准,有的是教师自身的认识,还有学校办学条件、学科重视程度等非教材因素。
从收集的资料看,涉及到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容量、版本、编排、曲目选择、教法渗透、知识体系、技能训练等,其中在选材上不同地区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如对西方古典音乐、中外民歌、流行音乐等看法有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意见。识谱知识、唱歌教学训练等也常常成为争论的焦点。
关键词:合唱教学 初中音乐课 教学手段 合唱训练
合唱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历来都非常重视合唱教学的开展,各种各样的合唱比赛和交流活动频频举办,合唱文化越来越趋向世界性,并对世界音乐的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
2011年4月,本人参加了佛山市童声合唱指挥大师班的培训,得到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吴灵芬教授的指导,深入地学习了儿童快乐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柯达伊教学法德实践)、作品的分析与手势运用(练声与读谱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她浓缩了一身智慧的课堂上受益匪浅,很受启发。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是我们音乐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表现的旋律、和声和情感方面为突破,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另外在合唱实践过程中,又能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合作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修养。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新秀,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合唱教学开展的意义、教学内容和手段呢?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在参加音乐教学的几年里通过对初中音乐课合唱教学这一课题进行的思考和实践体会,仅供各同行和专家参考。
一、我国合唱事业的近况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国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音乐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扩大到普罗大众当中。但是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的举办也考验着各地的经济条件和人们的音乐素质修养,合唱作为一种成本较低、参与人数多、效果显著的音乐活动成为各主办方的宠儿,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由此孕育了丰富的合唱表演形式和合唱文化,也培养了大量合唱方面的人才。
二、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的重要地位
“合唱是人们进入音乐殿堂的最佳途径,是普及素质教育最适合的手段。每个人都拥有天然的嗓音,而声音之美是一切器乐都无法比拟的。”在国内很多农村地区,由于音乐教师和教学材料的缺乏,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受到很大的制约,但是合唱活动的推广给这些贫困地区的音乐事业带来了福音,我国中学的班级配置人数多,很适合开展合唱教学活动。
初中音乐课中,教师以合唱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练声可以训练听力和节奏感;识谱可以加强乐理知识;歌曲音乐感情处理能增长人文知识见闻;而真正合唱时好处就更明显了,合唱活动的实践中的“合”,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初中音乐课合唱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变得丰富多彩。越来越多学校、领导和专家关注到合唱教学在音乐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推陈出新,探索着各种各样适合新时代学生的教学方法。不过在全新的理念面前,原有的教学方式还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经验心态在作祟。原有的教学方式的确有很多值得保留的,但是最中心的一点必须改变,就是以谁为教学的中心要弄清楚。过去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于是很多方面的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教学的内容不能打动学生。教师会主观地认为什么应该教,什么需要学,但是学生很多时候对教师认定的知识都没有兴趣,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地降低了。还有合唱歌曲的选择,很多教师以自己的口味为主挑选音响效果较好的歌曲,但是这些作品很多时候并不讨学生喜欢,再来就是很多歌曲都是成年人的混声作品,并不适合学生演唱,那操作起来自然很困难。即使最后达到了一些功利性的成绩,我认为这也是在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状态下取得的,这样的合唱活动有哪个学生会喜欢?
第二,学生生理状态的把握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难题。很多中学阶段的学生都要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变声期,这是人生重要的一次生理变化,在这段时间里,声乐的训练尤其要小心处理。可是很多音乐教师为了尽快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无视学生的生理变化,使得合唱活动流于形式。
第三,合唱活动是合唱教学开展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主科老师和家长的不理解让合唱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在应试教育仍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国教育体系中,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任何时候都紧张,主科的学习和评价是所有家长最关心的,这样造就了主科和主科教师在学校学习的崇高地位。在家长眼中所有的副科教学和活动都只能围着主科转,如果主科成绩受影响,所有的副科教学和活动都应该让步甚至停止。同时很多学生参加合唱活动的目的也不够深刻,很多人只是想借合唱训练来打发一下课外活动时间,没有考虑到声乐的训练也可以舒缓平时紧张的学习情绪,劳娱结合,音乐活动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有不少合唱队的成员对待合唱教学和合唱训练活动的态度是敷衍了事的。合唱队员的流动性强也制约着合唱教学的进展,如何能保证学生的排练时间和进度是困扰许多初中音乐教师的主要难题。
四、科学的安排合唱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手段
1.把握学生的爱好,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合唱教学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先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喜好。俗话说的好,“兴趣就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现在的中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还有很多电视节目也影响着学生的喜好,我就针对性地寻找了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曲改编的童声作品来训练。刚开始我先让学生先感受音乐作品,再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看法,最后才把谱子展示给学生。很多学生一看到自己喜欢的歌曲谱子就立刻兴奋起来,还没等我教,已经自己在底下自学起来,等我再系统地分析和教导时,很多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整个排练的进度就立刻提高了很多。
2.关注学生的生理变化,适时设计教学内容
之前提到过学生的生理变化,十三、四岁是人体生理变化最剧烈的时候,学生的身高、声带、外貌等方面会有很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着他们的内心,所以这个时期的教学也要特别注意。就声音的变化而言,本人认为可以分流而治,一部分尚未进入变声期,另一部分正处于变声期,第三部分已经变声完毕。未变声的学生可以练习合唱当中的高声部的内容;正在变声的学生则应该加紧对歌谱知识的学习,争取让喉咙休养生息;而第三部分的学生则可以尝试成人的演唱声部,但是也要注意他们的音域,划分适合他们的声部。
3.以音乐课作为学习和练习合唱的重心
在紧张的中学学习生活中,要另外挤出时间来培养音乐爱好是很难的,但音乐课是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任何的主科教学和家长都不能影响音乐课的正常教学,合唱的教学就保证了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我国的中学班级人数配置较多,一般有50人左右,刚好可以组成一个基础型的合唱队。合唱是一门综合的声乐艺术,练声是最重要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呼吸方法开始抓起,目标是建立整齐的、稳定、和谐的音色效果。另外就是演唱的音准问题,钢琴辅助练习是少不了的,我还加多对应音练习,让学生跟着钢琴模唱旋律,之后只给该旋律的各种调式的三和弦,让学生清唱旋律,最后再加大难度分声部清唱不同的旋律,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固定音准音高模唱能力。
4.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合唱表演活动为目的来宣传合唱文化
课堂中很有许多意犹未尽的事情,如果有第二课堂作为补充辅助的话,那效果就更好了。我校的合唱队每年都会在初一新生中挑选合适的学生来壮大队伍,而平时的音乐课我也会特别留意这方面的人才,由于课堂上的宣传和学习实践,学校的合唱队在招生时往往会事半功倍。不论是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还是第二课堂的加强训练,合唱表演活动是一切排量的最终目的。每年的校艺术节、外校交流活动、市里和区里的合唱节、各级单位举办的合唱活动都给合唱队提供很好的平台,这可是提高实力、展示自我和与时俱进的好机会,我一向都是带领学生全力以赴,做到问心无愧。
结论
中学的合唱教学是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践课题。教师应采用班级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合唱教学融入到中学的日常音乐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歌唱氛围,在合唱教学中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才能激发他们的歌唱热情。让学生在合唱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艺术之美、和谐之美、生活之美、人格之美,这是初中合唱教学实践中的最大收获,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今后要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园南中学2008—2009年度学校艺术特色项目工作总结园南中学,2009.
[2]闫美莉.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合唱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10).
根据市局提出的“规范管理拓展内涵提升品位”的发展目标,我校教学工作将以创建二级达标校为契机,在完善各项工作和制度建设同时,继续加强常规管理,重点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深化对新课程的研究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的内在品质。
围绕市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项改革”“三个目标”“四项研究”,我校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重点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和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教研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科研的质量等方面上。真正做到“以质强校、以研兴校”,使办学行为更规范,常规管理更扎实,课堂教学更高效,评价机制更科学,教学质量更稳固,学校特色更显现。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争一流,教育科研出成果,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召开教务处、教研室会议,做好工作的具体分工。召开年段长、教研组长会议,落实学校工作。全面贯彻课程方案,组织课题研究,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学校办学走向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做到课堂教学有序,教书育人,敢于管理,我的课堂我负责。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要求老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初一高一新生。树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动脑、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组织开展集备,特别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注重备课组的作用,要求做到: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形成个案组织实施反馈与反思的基本流程。认真备好每节课,为上好每节课奠定基础,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无准备上课的不负责行为。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注重课堂设计,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
4、端正考风考纪,重视考试的作用,达到考试的目的,认真组织好学生阶段性练习。对于学生基础差、功底薄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辅导,降低重心、耐心讲解、科学引导。加强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和音体美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规范教学行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5、加强学生作业研究,切实减轻负担。各备课组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应该先做一遍。对作业的内容、数量、质量、完成要求等都要有统一的意见,加强协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经过精选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避免照搬现成的练习册及习题集,不加选择地布置作业。
二、抓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向研究要质量。
1、进一步聚焦课堂、研究课堂。课堂,不单是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抓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备课组要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型、教学流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广大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课堂设计到实施都要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推进素质教育,抓好课程改革。要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推动教研教改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还要继续探索,要不断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式,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3、建立研究型的教研组、备课组。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长要带领本组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形式。尤其关注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备课组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努力实践“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活动,对课堂进行研究,对教材、教法等方面就行研究。在这基础上抓好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进一步指导实践。
4、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完善高中课程,注意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开设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等。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形体训练》、《潭城记忆》、《建阳历史文化名人》、《建阳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再增加政治、英语、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发。
5、高三年段要在学科组的指导下,加强教研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
教学的基本方向。初三高三要研究中高考动向,加强试题和考纲、复习方法的研究。初三高三教师要切实加强试题、《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特别注重对近三年全国及各地试题的研究,要认真研究复习课的课型及其教学模式,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高中的会考复习和考试工作,使会考能顺利完成。
6、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和教学汇报会,找出制约会考、中考和高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采取措施,想方设法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重点分析教学、教研现状,摆问题,找原因,谈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叙事等,利用学校刊物《求真苑》,刊登推荐文章,刊登教师的文章。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读教育理论书籍、专业书籍,还多读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切实提高教师的素养。拟本期召开一次教师读书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抓好教师专业化发展。
1、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学习以及专业函授学习,积极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开发新课程学习资源,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观摩推动教研交流和探讨,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保障新课程稳步推进,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有新突破。
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名师、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引路子。建立“导师制”,两两结合,导师要对被导的教师在教案的编写、课堂的设计、上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学校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4、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检查、培养与提高。有重点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推门听课,对教案、板书、课堂管理、教学技能技巧等各方面进行检查与指导。加强“教学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的工作,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参与教学研究和各类竞赛,多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叙事。
5、定期开研讨会,举办各种课型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并进行分析。除学校安排公开课外,另外教研组内还要进行开课、说课片段教学等活动。以
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观看名师讲座一次、教学视频一次,教学专题研讨两次。
6、营造教师读书学习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研组长要引领教师读书,建立教师专业文库,并注意读写结合,让教育写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学校购买了《不做教书匠》、《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跪着教书》等书籍。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读并讨论,用理论知识等来引领自己的教学。
四、继续重视艺术教育,重视美育的融入。
1、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寓教于乐,艺术类课程全面开设,建立和健全艺术教育组织体系,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对传统条件下的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同时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合格与特长、划一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关系,建立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
2、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配齐配足音美专任教师,将艺术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艺术组的教师们每年的期初都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并且做到集体认真备课、相互学习,期末总结。
3、学校严格按照颁布的新课程进行教学,开足、开齐初、高中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必修《美术》、《音乐》(初中),《高中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选修有《歌唱》、《基础形体训练》等,进一步加强“舞精灵”舞蹈队、健美操队等文艺团体的管理,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
4、艺术组要通过艺术欣赏课、形体课的开设,使学生们提高欣赏艺术的水平,使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更加积极向上。要配合学校开展好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使学生在参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持久推动力;追求有内涵的学校名片,形成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凝聚和激励效应,挖掘文化的巨大潜能。
五、推进达标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建阳市教育局2011—2012第一学期工作思路》中有“建阳二中在加快综合实验大楼的建设力度的同时,要认真对照验收标准与条件,做好软硬件的整改工作”之语段。因此,推进我校的达标建设也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验收标准与条件,对照标准与条件进行整改。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标准与条件,明确任务。注意教师配备、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管理、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教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通用技术、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好具体的分工。
2、对照标准和条件,要进行自查和整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增加理、化、生实验室分组实验仪器的配置数量;通用技术选修课,应配有、配好相应的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以适应优质普通高中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科优势,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办学特色。
3、召开行政班子会议,召开创二级达标校相关人员会议。认真分析我校在创建二级达标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自我反思、自我补充、自我整改。岗位职责明晰,制定整改方案,分解任务、落实整改,为争创二级达标校而努力。
总之,我们要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强化质量意识,突出内涵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创建高效课堂,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为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不懈努力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艺术教育 区域推进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办学硬件条件几无差距,但教师的素质性、结构性差距问题突出,尤其是艺术教育更是其中的短板,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艺术教育的区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浙江省临安市地处浙西北,总面积3126.8平方公里,地势狭长,东西长百余公里。就整体而言,社会经济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状况与杭州主城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近年来,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推出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区域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滞后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来实现的。但是很多学校的校长对美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艺术课程自身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也认识不到艺术学科和自然学科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互作用。在他们心目中,艺术课程是“调剂课”,“口头上可能重要,心底里基本不要,忙起来全部抛掉。”因此,艺术课程缺师资,校长不着急,文化课缺教师,校长团团转;文化课缺课了,千方百计要补上,艺术课缺课了,最好不要补。
(二)教学管理粗放
学科建设视野还局限于有人上课这样的最低水平,部分学校甚至存在隔周开课现象,无视课程开设要求。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学校仅关注完成上级各类艺术竞赛等,并不太关心课堂质量。由于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在安排兼职教师时,并没有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这使得艺术学科成为照顾学科、搭配学科、隐形学科。例如,往往将年龄大需要照顾的教师安排教艺术学科。又如,往往将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甚至全校的艺术课程进行肢解,由更多的其他学科教师来任教。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几乎大部分教师都兼有艺术课,成为工作分工的搭配。还有些学校由于应试功利的影响,将艺术课程分解给语文、数学教师来教,使艺术课程在课表上成为摆设,实际上是隐性的语文、数学等考试学科。即使是兼职教师安排较好的学校,由于教师学科素养参差不齐而且几乎不参与教研活动,对于教材的结构、内容、进度的把握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上课存在随意及应付了事的现象。有些兼职教师由于身兼数职或多头教学以及学校考核环节缺失等原因,往往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得艺术课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了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的盲目运作过程。
(三)师资队伍匮乏
临安市义务教育普通学校中,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39所(还有校区15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师1734人,初中教师1201人。在这些专任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53人、美术教师46人,初中教师音乐17人、美术教师23人,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比例均处在杭州市平均水平以下。近几年来,尽管加大了招聘力度,但是由于符合教师资格条件人数少,兼职教师待遇低,又受教师行业规范所限,一些具备条件的人宁可在社会培训机构任职而放弃教师招考。以上因素在这些年发生了叠加效应,使全市招聘教师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艺术学科缺乏专职教师的现象可能还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许多农村学校尤其偏远学校艺术课程还得由兼职教师挑大梁。
(四)设施设备闲置
自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创建以及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投入很大,艺术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率也得到了快速提高。但从几次调研的情况看,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一是由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缺乏,许多乐器或教具无法使用,有的学校甚至钢琴到校后一直未拆开包装箱;二是专用教室总体上还是缺乏,导致很多设备闲置;三是专用教室不具有学科特色,也看不到学生作品。
近几年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体艺兴趣的激发和满足,与其品德行为、学习品质、积极的心理特征、学业成就、创新能力等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更多的学校来说,艺术教育发展并不是技术和条件的问题,又不完全是人员缺少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是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理解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因此,如果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了,那么人员的缺乏、结构的不尽合理、教师素养不高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二、区域推进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来,市教育局在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进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不少针对性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路
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修订学校综合业绩考核制度,加大艺术教育考核权重,以考核导向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实施艺术素养监测,将监测结果向社会通报,以舆论导向促进校长重视艺术教育;用好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评价监测报告,使校长理性认识绿色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促进校长转变教育观念。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发展机制。通过调研了解本市实际,结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市教育局就促进艺术教育发展提出了几项工作重点:一是学校艺术教育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课堂教学;二是重视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的培养;三是加快形成和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四是借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契机,开发和实施以体艺特长类为重要内容的拓展性课程体系,大力发展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逐步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五是建立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
(二)把握重点,项目推进
1.开足、开齐课程,灵活课时安排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相关要求,安排艺术课程课时,保证小学阶段达到830节左右,占六年总课时的13.8%;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达到210节左右,占三年总课时的6%。在这个大前提下,音乐、美术可分别开设,也可分时段轮流开设,统筹使用课时,这为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不足,开展走班上课提供了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市教育局提出了小班额学校在专职教师不足时可采用同年级合班上课的办法,但合班教学时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同时还规定,除考试周可停课外其余时间不得停课,确保艺术教学课时不被挤占。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艺术课程特点,积极探索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开设拓展课程,活跃教育形式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意见,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建设拓展课程。拓展课程中,小学一般为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初中增加知识拓展类。市教育局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大力开设体艺特长类拓展课程,在所有拓展课程中不低于30%。学校要积极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而且其中必须要有合唱社团(兴趣小组),规模在12个班级及以上的学校必须建有鼓乐队。
3.推进“2+1”项目,丰富校园生活
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和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结合学校及当地实际,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每年举办艺术节,艺术节必须有班级集体齐唱节目。近年来,全市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艺特色教育项目认定工作。对未通过认定的学校,逐个分析诊断,寻找差距,鼓励他们经过努力通过第二次评估认定。另外,在区域层面,每年举办一次演唱比赛和舞蹈比赛,助推学校工作。自2016学年起,每年将举办“班班有歌声”录像比赛。
4.开展书法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市教育局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初中每周开设若干节硬笔或毛笔书法短课。在美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要在拓展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组建书法社团或兴趣小组。
5.组织素养监测,监控教育实施
市教育局自2012年起,开始进行艺术素养监测的探索。2013年出台《临安市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实施方案》,其中音乐学科检测对象由教育局随机抽取学校类别和年级,有两个及以上平行班的学校,由测试人员到达学校后再抽取班级,被抽取的班级须全班学生参加测试;美术学科所有学校都要接受检测,由教育局随机抽取年级,由测试人员到达学校后再抽取班级。1~4个平行班的学校,抽测1个班级,5个及以上平行班的学校,抽测2个班级。音乐学科监测方式为音乐表现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美术学科为美术欣赏实践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监测结果在市教育网上公布并纳入学校综合业绩考核。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音乐、美术才艺的机会。
(三)创新管理,整合资源
1.合理使用师资力量
针对短时期内艺术课程专职教师无法完全到位,还要依靠大量兼职教师的现实,以及调研中发现的对专兼职教师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市教育局提出了要确保艺术专职教师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只有当艺术课程工作量不足时才可安排其他学科教学工作。要求学校安排兼职艺术课程教师时,要做到兼课交叉,不得安排其作为班主任或在任教文化课程的班级中任教,并保持艺术课程兼职教师相对稳定。针对存在艺术课程教师使用不合理现象的八所学校下发了行政指导意见书。同时还规定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全科教学的,艺术教师不纳入全科教师范围。鼓励学校外聘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2.加强兼职教师培养
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2014学年以来,借助西泠印社、市美术家协会、硬笔书法协会等单位,组织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篆刻培训班、国画培训班、硬笔书法培训班等。硬笔书法协会还动员部分会员为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社团兼课指导。市教育研训中心每学期均组织面向兼职教师的培训或教研活动,逐步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借助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机制,建立城镇专职教师支教制度,每学期到无专职教师的学校支教3~4课时。按学校行政区域所在片区,建立片区艺术教研大组,以专职带兼职的模式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
3.落实教育保障机制
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将艺术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确保艺术教育经费应有的比例和相应的增长。艺术课程日常教学中的耗材纳入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尽管临安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但市教育局在努力提升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工作力度,2013年出台《临安市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实施方案》,2014年调整学校综合业绩考核相关制度以及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比赛规程,2014年6月和2015年10月两次组织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调研,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临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将以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用文件的形式固化下来。同时针对当前的不足提出了刚性的措施和要求。另外,在顶层设计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减负等重点工作时,都充分考虑了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几年来,许多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与人数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组参加观摩的老师高达五千多人,中学组三千多人,盛况空前,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参加观摩活动的老师们不仅热情高,在整个参与过程中认真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更是让人感动。有的一大早就赶到会场外排起长龙;还有年轻的妈妈带着尚在哺乳期的孩子也赶来听课……太多的感人画面被会务组的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出现在学会吴斌理事长最后的活动总结中,也深深地印在每个参会人员的脑海里。看到这样的场景,领导、专家们也都感慨万千,为之动容。我想有这些敬业、好学、可爱的音乐老师们,我们国家的基础音乐教育何愁不兴旺发达?
时间最长 本次活动是在各地选送的144节录像课评比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委的严格评选,选小学21节课、中学20节课进行的现场一、二等奖的决赛观摩。以往几届活动都是中小学组同时进行,而这次活动安排了两个阶段进行,12月8日至10日进行的是小学组的观摩活动,12月12日至14日进行的是中学组的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教研员和部分老师能够全程观摩,打破学段隔阂,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
评委最多 本届现场课评比共邀请了44位评委组成了强大的“评审团”。评委主要由专家评委和一线评委组成,专家评委主要是国内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研究或者音乐专业教学的教授,也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资深音乐教研员、特级教师;一线评委则是由各省、市、自治区的音乐教研员担任,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评课的经验,将他们的意见纳入到本次评分结果之中,使得评比结果更加客观和合理。每个阶段的比赛结束,专门安排半天进行专家点评,每位专家评委针对本次比赛的情况就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发言,同时也进行了现场的问答,专家们精准的点评、中肯的建议让老师们获益终生。
综观此次课堂教学可以说精彩纷呈,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才艺突出,教学能力较强
有人说“当老师不容易,当音乐老师更不容易”,音乐老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掌握过人的专业技能。本次活动中,教师的个人才艺成为比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手风琴、琵琶、唢呐、古琴、京剧、曲艺、舞蹈、声乐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尤其是一些老师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即兴创编和即兴演奏技能,一首短小、简单的儿歌在老师的手下变化出爵士乐、变奏曲,不仅吸引了学生,台下观众也不时为老师们富有想象力的创编及娴熟的演奏技能报以热烈的掌声。如广东省珠海市的解翔老师将二年级一首很简单的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加入一个富有爵士风格的引子,一下子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后面的演唱中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同样,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王晓老师则将学生熟悉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变化速度、节奏和力度等要素,巧妙地运用切分节奏与休止符,师生共同完成了一首新版的带有现代爵士风格的歌曲,让人耳目一新。来自重庆市的马洪磊老师现场为学生演奏唢呐曲《打枣》,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不同角色的对话,深深吸引了学生。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马超老师的表现更是令人赞叹,老师无论唱、奏、创作和即兴弹唱等都显示出不一般的实力。课后我们才了解到这两位老师曾经获得过“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这样的老师在活动中纷纷涌现出来,说明教师个人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音乐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音乐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继而感染学生,带着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好,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
二、高度关注音乐,重视能力培养
跟以往几届相比,本次展示课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度非常高,非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东西少了,更多的教学都是直接切入音乐,并且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着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关注、聆听、体验,讨论和探究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如浙江省湖州市游海涛老师的《美妙的变奏交响》一课,教学内容是海顿著名的《第九十四号交响曲》(第二乐章),该交响曲又被称为《“惊愕”交响曲》。通常老师总是喜欢在“惊愕”上做文章,以一些非音乐的“亮点”来吸引学生,或者仅仅停留在听懂这一个作品的层面上,游老师未遵循常规的教学,而是深入到音乐中,以第二乐章多种变奏手法的发展方式及交响曲音色的丰富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主题入手,然后逐一聆听该曲的几次变奏,探究变奏手法,同时围绕交响曲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倾听其中各个音色组的音色特点,体会其表现作用,这种复合音色的听辨比起小学阶段对某些单个乐器的听辨,既体现出初中与小学的程度差异,也培养了学生更为敏锐的音色听辨力。最后通过梳理与总结,了解乐曲是如何从一个主题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一部交响曲的创作、发展过程。北京市齐宏老师执教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则以“命运动机”为突破口,围绕动机这一线索,探究音乐动机的音型特点、感受动机塑造的音乐形象,了解音乐以动机节奏音型为灵魂贯穿全曲的特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对比关系以及两个主题的融合,来理解贝多芬对古典乐派交响曲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这样的课真正带着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风格与特点。这样的欣赏教学已经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是听懂一个乐曲,而是站在学生音乐能力的层面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觉与欣赏能力以及音乐的思维。
即便是唱歌课,老师也摆脱了以往多在歌词解读上做文章的倾向,更注重从音乐的角度去体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表现力和创作上的特点。如安徽省铜陵市洪健老师执教的《沂蒙山小调》以歌曲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歌曲的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结构(起承转合、一段体)、创作手法(鱼咬尾)、演唱特点(方言、一字多音和拖腔),并结合民歌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教学,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积累了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样的课在本次比赛中还有很多,如《母鸡叫咯咯》(小学)、《美丽的夏牧场》(小学)、《蝈蝈和蛐蛐》(小学)、《西风的话》(中学)等,这些唱歌课已突破了传统歌唱教学就是单一“唱歌”的认识,而是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作用的体验与探究,发展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明晰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做到“有理解地歌唱”。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知识、丰富音乐实践经验,发展音乐能力。
三、注重实践体验,师生互动良好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学必然有别于其他认知学科,同时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不能以讲解分析为主,音乐不是靠“说”学会的。为此,音乐学习必须注重实践体验,而体验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动,并以此为出发点和重点去安排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游戏性、即兴性和创造性,从而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极大兴趣,让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活动中充分地体验和表现音乐、享受音乐。
本次活动中一些优秀的课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唱、演、奏、听、创、动等多种实践活动,借助图形谱、多媒体、图画、声势律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音乐、充分参与音乐表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各种体验和表现活动,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江苏省南通市冯星星老师执教的《打麦号子》,老师以机智幽默的语言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表演“一领众和”唱号子的劳动场面,让原本距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劳动号子在音乐课堂上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他们对民歌的兴趣。类似的课在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这些注重实践体验,师生互动良好的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让人感觉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享受到了音乐课的乐趣,也获得了专家评委和老师们的众口称赞。
四、教学内容丰富,民族音乐凸显
本次观摩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小学组的二十一节课中,外国儿童歌曲四首,中国歌曲十一首,其中涉及江苏、山东、安徽、内蒙古等地区及满族、哈萨克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歌或创作歌曲,还有根据豫剧、北方曲艺等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外国器乐曲五首,中国民间乐曲一首。中学组二十节课中五节课涉及中国民歌或者根据民歌改编的歌曲,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或民乐作品有四节,京剧一节。其他几节课中既有非洲音乐也有美洲音乐,既有爵士乐与先锋音乐,也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从这些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多样,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从各类教学内容所占比例来看,民族民间音乐或戏曲占据了绝对高的比例。这一方面体现出“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在增强。正如本次评委之一、中央音乐学院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周青青教授所言,学生的欣赏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欣赏音乐,对民族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让他们对民族音乐熟悉了,他们才会慢慢接受,进而喜欢民族音乐,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音乐老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以上仅是本次活动中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几个特点,事实上这次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如教学多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合理、课件制作精美且富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围绕音乐开展教学的意识很强、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强而有效、有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追求,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借班上课的学生全部来自深圳南山区的小学和中学,学生的表现优秀、聪明、活泼、可爱、富有创造力,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更是为老师的教学增色不少。
当然,在老师们精彩表现的背后,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引发了我们的热议与思考,归纳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语言的过多介入,干扰了学生的音乐体验,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
对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学科教育来说,语言都是一个必要手段,一个基本工具。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语言对音乐的分析与描述是必要的,但分析或描述音乐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充分的听觉感受基础上,然后再通过讨论、活动、看图谱、乐谱或线条谱等方式学习,最后也应该结束于听的体验上。尤其是有理解地聆听它需要时间。然而,我们看到一些老师在音乐只放了一遍,学生对音乐还没有丰富听觉经验的基础上,就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进行讨论,其实很多学生的回答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而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揣摩、猜测出来的,但老师们却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乐此不疲,而且还时不时地在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插话,这样做既干扰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也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
歌唱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过多的语言分析,经常打断了学生的演唱,讲得多、唱得少,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而且也使学生演唱的热情受到影响。
其二,欣赏教学过于追求音乐的感觉以及对表现力的描述性探究,忽视对音乐表现力的感受
在欣赏教学中,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听出“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或者“音乐表现了什么” 上,而忽略了“音乐是怎么表现的”。在这三个问题中,我认为欣赏教学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是怎么表现的”。教师的作用是揭示并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那些表现特征,尤其是一些独特性的表现要素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去解释“音乐是什么”或者“音乐是什么感觉”。与其问“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或“音乐表现了什么”,不如多问问学生“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或者“音乐是如何表现的”。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因此,一味地追求音乐表现了什么,甚至把它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是违背音乐特点的做法。虽然有时候能够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特别在小学低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一些标题音乐形象鲜明,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关注,但这只是手段,不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音乐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构成上,探究各种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作用上。只有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越深刻,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也会越清晰,音乐感觉也才能越丰富。
另一方面,感觉是极具个体化的一种东西,受到人的经历、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它取决于个体的音乐体验或生活经验,是个人的洞察力直觉的体现,是个人的世界。感觉体验的深刻程度体现在学生对音乐细节的敏锐感知,只有这样其丰富程度、生动程度、深刻程度才会逐渐提高。对音乐的感觉是无法统一的,但可以分享。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在点评中所说:“老师心中有一个答案,因此希望学生说出那个答案,知识性的东西肯定是要统一的,但感受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
其三,歌唱教学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声音的关注及歌唱技能的指导不到位
“新课标”中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
无论从评委们反馈的录像课情况还是这次比赛现场课上,唱歌教学暴露出的问题还是很多,如对学生演唱的基本能力不够重视,在音准、音色、歌唱方法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指导流于形式,学生演唱表现力不够。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学唱歌曲的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对歌曲的体验和理解还不够深入,识读乐谱也未落到实处。合唱引起了重视,但一些教学明显“为了合唱而合唱”,在学生单声部都不够熟练和准确的基础上强行介入合唱,导致歌曲的表现力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受到影响,合唱教学中还缺少一些有效的方法等。
其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段特点不够明显
此次看完比赛全程,在听过那么多的课后,有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小学和中学的课区别在哪里?现场展示的这些课中有些小学的课放在中学上也不为过,而有些中学的课也完全可以放在小学来上。这种情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常见。这其中有教学系统性不够强的原因,由于中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较大,老师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就降低要求和难度,造成了一些中学课的授课方法与形式往往和小学课差不多。但究其核心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观念问题,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教学体系认识不全面,对其系统性了解不够。对课程标准中的学段标准之间的差异不是很清楚,导致小学、中学课趋同的现象。因此,我试想理想的教学是否可以这样:以音乐课最基本的两种形式为例。歌唱教学,小学学段的歌唱课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诸如音准、节奏、音色、识谱以及对歌曲情感和歌曲形象的把握和塑造,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初步培养合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演唱表现力。而中学学段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多声部艺术的魅力,掌握一定的合唱能力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能较好地演绎和表现合唱歌曲,享受歌唱的乐趣。欣赏教学,小学学段在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的感知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学生对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作用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力上(当然这也是所有学段都要关注的问题,只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中学学段的欣赏或鉴赏则要在音乐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深度体现在学生对音乐中复杂的、富有表现力的内在的体验与感受,以及能够对音乐中具有特点的细微之处的听辨等。广度则是在音乐的相关文化、创作背景、风格流派、体裁形式、创作手法等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感觉、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进而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学的学段特点鲜明,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也能够在螺旋式递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的审美以及音乐的情感性始终要坚持,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脱离了审美谈音乐教学是空洞的;同时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维目标中,情感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寻找到符合该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而这就是教学的艺术,也是最能反映一个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地方。否则,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就会变成枯燥、单调的智力游戏或作品分析课,这样的课哪怕有深度和广度也是不适合中小学的。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愿意和全国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一起朝着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届赛后评委们一致认为,无论是小学组还是中学组的普遍水平都高于历届,这也体现出我们经历了十年新课程改革,又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音乐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明显的进步,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在明显提高。
最后,学会吴斌理事长在活动总结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音乐教学新的关注点,即“关注音乐、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并强调这是我们音乐教学始终坚持的目标。这是在前几届提出“关注音乐”基础上的提升,把音乐教学真正导向“以人为本”的教学之路上,体现和落实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之上,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广大音乐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族 音乐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66-03
2006、2007我国年公布的两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2008年初,文化部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11人榜上有名。这些传承人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年事已高,平均年龄达66.7岁。另一项对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9%的苗族学生、31%的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可见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时间紧迫感和任务的艰巨性。针对这种情况,广西各级各类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相应措施。近年来,广西的音乐教师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打造丰富的民族音乐课程“套餐”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关于如何看待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等人提出三个隐喻。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民族音乐教育亦是如此。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以下四种不同的民族音乐课程“套餐”(见图1、图2、图3、图4):
注: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套餐1重点以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划分。
注:广西壮、侗、苗、瑶等不同民族都有属于他们的歌舞乐,套餐2重点以各民族声乐、器乐、欣赏和创作的学习领域划分。
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的不同,套餐3重点以学校层次划分。
注:由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套餐4重点以教学设备、教学师资和教学条件划分。
四种套餐课程设计中既从广西的民族音乐风格、学习领域、学校层次、教学条件方面考虑,同时又要从广西的文化、素质、特色、发展、整体与个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套餐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用课程体现文化,用文化塑造素质,用素质体现价值;以学生素质培养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学生素质的形成为终极标准;力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广西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第二,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发展创造空间。第三,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协调同时追求个性发展、满足个性要求、体现个性差异。实践证明,以上四种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套餐的实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民族音乐教学策略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确定课题、制订计划与明确意义、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五个阶段。本文试以广西崇左地区天琴音乐文化为例说明。
确定课题:《天琴音乐文化》
制订计划与明确意义:深入广西崇左地区,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及传承推广天琴音乐文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搜集资料: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金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涵着等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
总结整理:龙州天琴是壮族三大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壮话称为“鼎叮”,用葫芦制作,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马等部件组成,音域宽,音色清凉、圆润、甜美悦耳。作为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天琴具有独特的骆越文化传统见证价值。在龙州境内,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必定有天琴弹唱表演节目。2007年1月,龙州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与发展天琴艺术注入更多的动力。
交流评价:天琴的表演形式为边弹边唱边打脚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具有节奏明显、轻盈跳跃的特点。演唱上运用龙州方言的进行歌唱,音乐上具有清新、优雅、又富有神秘色彩。
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主要一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分类教学。本文试以以下两个课例来对此加以论述。
课例1:《演奏》
用电子键盘打击乐模拟民族打击乐器演奏。
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中流行一种古老的音乐――锣鼓乐,它主要是通过击奏各种不同形制的鼓、锣、钹、等打击乐器而产生的一种节奏性音乐;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模拟,如汉族锣鼓乐、瑶族锣鼓乐、苗族锣鼓乐、毛南族锣鼓乐等。
课例2:《演唱》
同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方法。以在音乐教育学课程中开设广西民歌这一课为例。
课前准备:按广西壮、侗、瑶、苗、京等少数民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布置专题任务,学生分别搜集一个民族的民歌资料并备课。
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主讲的学生对自己准备的广西某一少数民歌,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年代、特点、流派等,向全班同学作以详细介绍。教学环节的第二步:主讲的学生现场进行演唱两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将该作品所表示的意境、内涵、技巧等,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作以说明。教学环节的第三步: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相关资料,对主讲的同学进行品评或补充说明。教学环节的第四步:全体同学提出问题,然后由主讲学生和该小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教学环节的第五步:由教师进行总结式的讲解,并补充和完善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布置下周作业《广西民歌演唱会》。
(三)运用对比法教学
主要可运用专题比较法、表现手段比较法、体裁比较法、相同题材比较法、风格比较法、时代比较法、结构比较法、相同单元比较法、不同单元比较法等对比法。在运用比较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选准比较因子,贴近学生思维要求。同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例如,我国的大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民俗相近,其音乐风格与我国西南地区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越南音乐与广西京族音乐同源;缅甸泰国等地的泼水节风俗与我国云、贵、川的傣族泼水节风俗一样;东南亚民间常用竹子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和乐器,如越南的竹筒琴、印尼的昂格隆等,我国西南地区,人们也用竹子做芦笙、口笛等来传情达意。这些对比有利于我们进行跨地域跨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地,蕴藏着巨大的音乐文化资源。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艺术异彩纷呈,风格多样,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如歌圩文化、壮锦艺术、花山壁画、山歌文化及铜鼓艺术,它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用唱歌来表达感情,表现生活的传统。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得二声部或三声部山歌。农历三月三日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据《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的普查统计,共收集了各族不同曲调的民歌达三千多种。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演唱的歌种有壮族的德保“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靖西的“下甲山歌”那坡的“西伦山歌”;田东的“歌”;田阳的“古美山歌”龙州的“金龙山歌”和“霞秀山歌”;马山的“三顿欢”;崇左壮族民歌短衣壮的送客歌,敬酒歌,催眠瑶等民族歌舞。这些歌曲都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将它们收集在一起并传唱开来,就是一个生动的民歌博物馆。
近年来,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地建构和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开始尝试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开发校本音乐课程资源,传承和宣传本民族音乐。如: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天琴教学、江南路的民族乐队吹奏啵咧(壮族吹管乐器)、南宁第十四中学的独弦琴的特色教学,三江基础学校的侗族大歌和多声部音乐等都是成功的典型范例。通过学习广西不同地区学校的校本资源特色,不仅为学校如何挖掘本土资源特色提供借鉴,也有利于加强各学校之间对民族音乐教学的交流。
合理进行专题拓展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广西的当代民歌、创作剧种、流行歌节、名家讲座和音乐人物等。介绍广西解放以来,创作的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文艺作品和经典剧目。另外包括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民间人物,形成一个具有探究性课题的民族音乐扩展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突破以往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呈现多媒体间的整合交互并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要求。学校音乐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如图5:
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围绕欣赏、演唱、演奏、舞蹈、即兴创作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见图6)。
在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遵守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从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教学需要,考虑本地区教育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突出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才优势,扬长避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管理课程资源。二是经济实用原则。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尽可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注重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目标,讲究“实用、管用、够用”,重视对已有资源的改造和利用,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脱离实际需要的做法。三是共建共享原则。各市、各县、各学校之间要逐步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机制,加快实现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乃至不同地域之间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四、打造教师终身学习民族音乐的“创新平台”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脑力劳动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理念拓展到教学以外的所有人身上,音乐教师只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与学生的“共振”感。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加大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如2010~2011年由广西艺术学院承担“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自治区师资培训项目――小学、初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子项目的培训工作,共培训学员245名,均受到学员的好评。根据2012年7~8月广西区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新课程标准远程培训最新信息统计,音乐学科的学员参与情况如下:
以上统计信息体现了网络学习平台在音乐教师培训方面的优越性。更新知识结构包括音乐专业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掌握,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区域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音乐教育,提升音乐教师自身的知识层次、更新音乐教师的知识观念。通过网络的形式给教师构建一个终身学习民族音乐的“创新平台”。一是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资源总库。建立以连接各校园网站为平台,以资源应用与管理为核心的网络资源总库,包括电子音像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媒体素材、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题库、网络课程、教学工具与软件等内容。二是建立音乐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以音乐学科或音乐学科内的某个模块(或单元)为主题,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搭建一个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平台。提供包含必修和选修在内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多元化的交流协作记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学生作品及研究性学习案例等内容。此外,可以建立音乐教师博客网站,用于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成果、信息交流等。
【参考文献】
[1]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J].中国音乐,2010(1)
[2]覃贤珊.本土音乐走进高师公共艺术课程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4)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国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西南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