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虚拟经济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虚拟经济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虚拟经济的意义

第1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人才聚集现象;人才聚集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2)03―0078―05

一、引言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部分,随着人才的流动,往往会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形成人才聚集的现象,人才聚集现象又会产生相应的人才聚集效应。虚拟经济的出现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关键不在于领域的划分,而在于视角的建立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最先提出了虚拟价值,此后,西方学者在这个领域相继做出研究,并提出广义虚拟经济。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相应研究。刘骏民教授在《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中认,“虚拟经济”的概念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虚拟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和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例如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教育、广告业等。成思危教授在《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一文中,对虚拟经济定义了三种范畴:第一,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第二是指以信息技术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称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第三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林左鸣在《广义虚拟经济》一书中曾指出:传统的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纯粹的虚拟经济只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经济统称广义虚拟经济。

国内外学者关于人才聚集的理论研究较深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人才集聚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面的问题,认产业空间的聚集,人才的集聚以及城市化,本身就存在着关系。牛冲槐教授已经从区域要素的视角给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定义,所谓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对广义虚拟经济和人才聚集分别进行了研究,而关于广义虚拟经济与人才聚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较缺乏。因此,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对人才聚集现象及效应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

对于虚拟经济,自20世纪末以来,国内学者就开始了对其的研究,这里的“虚拟经济”主要是指由实体经济衍生而成的各种金融活动,实一种狭义的虚拟经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已经蔓延到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各个角落,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二元价值容介态。广义虚拟经济着重考虑的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其灵魂是信息。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其特点逐渐的显现出来:从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角度看,他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主导的,从所生产的商品来看,其价值是以非物质形态主要形式的。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其内涵,我们归纳其特征如下:

1 人本经济。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它是一种人本经济,强调以人本。对于财富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讲,满足心理需求比满足生理需求更重要。

2 信心。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虚拟经济带来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信心争夺战,虚拟经济时代最大的经济危机,不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是信心不足和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

3 人气的聚集。人气就是吸引人心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程度。人气的聚集实际上就是社会群体的信心集合,取其共同认可的心理感受标准。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指人才聚集。人气,是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标志。

4 知识和信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息成首要的资源,以信息技术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以知识和信息特征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5 服务。“服务”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单纯销售商品的情况已经慢慢消退,如今的商品销售往往要伴随着服务。所以,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专业分工必须要附上与之相当的服务,以此来提高效率。

6 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下颇引人瞩目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强调的是基于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它超越一般物质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给客户提供超值享受,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7 人力资本。在创造企业价值方面,人力资本往往比传统的资本更加发挥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当企业要创造大量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时,仅靠资本的投入是不够的。人力资本,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新特点,它对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人才聚集现象

下面,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对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重新的界定与诠释。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

我们已经知道,人才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从边际收益较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地区。而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来看,人才聚集现象可以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人才了满足其心理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在虚拟经济发达、信息高效流通、市场信心足的地区集聚所形成的聚类现象。这样的人才聚集现象可以促使人力资源更快地转变人力资本,从而创造价值。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内涵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内涵分三个部分。首先,对于任何一类人才来讲,经济的发达及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完全的吸引人才的聚集。人才的聚集,必然是向历史潮流的“潮头”聚集。比如,在一些IT人才的眼中,硅谷、深圳、中关村,就是他们心中向往的圣地;而对于一些服装设计师来讲,法国巴黎则是他们的圣地;对于建筑师来说,意大利、德国则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渴望去这些地方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了满足心理需求,是一种精神向往。其次,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人气的聚集。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恩格尔系数的反函数,广义虚拟经济系数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该地区越富裕,服务行业、体验经济相对更发达,知识和信息传播迅速。这样,就能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享受,达到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效果,这种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所在。最后,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着人才的聚集。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科技人才来讲,更重要。有数据显示,微软有30%的俄罗斯工程师;在硅谷,华人和印度人工程师的数量占到了2/3以上。这样的现象表明,工程师会觉得在微软、在硅谷,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意义,人才的聚集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特征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及内涵,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此现象的特征。

1 空间性。人才在广义虚拟经济的影响下,聚集在某一地区,会引起该地区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人才或集中在人才市场中等待重新配置,或聚集在专业性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在特定的空间内才能完成上述人才资源配置过程,所以,它具有显著的空间性。

2 聚类性。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聚集现象主要表现某一行业(虚拟空间)中集中了大量相关或同类型的科技人才,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按类聚集的聚类特征,所以具有聚类性。

3 动态性。人才个体结构分布与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如知识、技能、年龄等,而且,人的个人偏好,精神追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人才聚集是一种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性有利于组织与外部资源的交换,提高组织知识的动态竞争力。

4 网络性。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的聚集,必然会伴随着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沟通也会变得非常频繁,因此,各人才聚集组织之间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中会形成以知识、信息纽带的经济网络,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人才聚集呈现网络性特征。

5 共享性。广义虚拟经济是以信息和知识的高效流通标志的,所以,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的聚集,会迅速地将个体分散知识转化整体共享的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形成知识共享系统。人才个体与知识共享系统相互丰富,扩大了知识共享量,提高了人才群体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

人才聚集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也会产生两种效应,即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和不经济性效应。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的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用。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聚集后的作用低于不聚集时的作用。了研究方便,本文将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效应归人才聚集现象,不做深入讨论,本文中提到的人才聚集效应均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下面,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探讨人才聚集的效应。

(一)知识溢出效应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人才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隐性知识主的,是以非编码形式存在的,这种知识很难用间接的形式传递。人才的聚集增加彼此问交流的机会,可以使人才在接触中互相学习,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以广泛传播。

(二)信息共享效应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首要资源。人才了追求知识和信息的高效流通,而聚集在信息经济发达的地区,由此,该区域的信息传播将会更加迅速,且传播成本降低,经济活动中会出现免费、及时的信息供群体共享。

(三)激励效应

人才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互相聚集而产生竞争,竞争会对失败者产生激励作用,聚集竞争不会是个体性竞争,必然是群体性竞争。对于失败群体,在竞争过程中能够以隐性知识溢出方式,发现自身人力资本的缺陷,失败的刺激会激励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胜利群体而言,了维持竞争优势,也会产生激励,进一步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群体性竞争的结果会提升聚集区人才群体的能力水平,提高人才资源的性价比,在人才聚集群体中产生“激励效应”。

(四)集体学习效应

当人才聚集达到一定规模时,人才聚集效应会产生信息共享效应,了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人才更愿意创造一种集体学习的机会,如研讨会、沙龙等,并以此来获得更大程度的开放和交换力度。

(五)人气效应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富的标志,不单单需要稀缺贵重的物质作载体了,而是要有一种可靠有效的信用制度来维系,因此,“人气”变得至关重要,要想积累人气,积累信心,就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才的聚集与人气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六)品牌效应

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品牌商誉,逐渐体现出了一种无形的、巨大的价值。消费者追求高档品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现虚拟价值的过程,高档的产品更多的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主。人才的聚集,会加快市场信息的流通,迅速地增大产品的需求,产生人气的积累,能够促使一个品牌持续下去,并不断的发展壮大。事实上,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它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七)组织效应

人才的聚集容易出现扎堆的现象,任何一类人才的聚集,都应有“帅”、“将”、“兵”的分类。组织中应由能力较强、民众信服度高的人才来担任领导,而组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及共同的追求。人才的聚集应向着群体合理配置的方向流动,从而使组织能够良好发展。

(八)商业模式效应

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标志的经济时代已慢慢衰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有的只是完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商业模式,逐渐转变服务同步的商业模式,强调注重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某地区人才的聚集,能够使当地企业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从而推动其商业模式的转变。

(九)体验营销效应

顾客心理需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产品虚拟价值的发挥,而体验营销则是发挥产品虚拟价值的主要途径。如今,很多著名品牌的营销手段都转向了体验营销。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的聚集,体验经济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人才聚集起来,是了追求更大的心理需求及精神需求,从而将体验营销融入到各个行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十)创意经济效应

创意经济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产品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形式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每个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偏爱与喜好,对产品的期望会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聚集会产生更多更好的产品创意,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第2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出口虚拟价值;三元边际;核算方法

一、引言

贸易增长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贸易理论体系。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出口数量是贸易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新贸易理论则强调出口类别,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出发强调出口产品的类别和数量均是影响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垂直分工日渐深入的时代,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出口结构对本国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贸易理论为分析贸易结构提供了框架,并指导国家参与贸易的形式与利益分工。传统的二元边际视角提供了分析贸易结构的基础框架,并结合企业异质性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领域包括宏观视角下的出口的二元边际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贸易结构与福利水平、投资与贸易,微观视角下的企业出口动态、企业生产率和对外直接投资等领域。而在二元边际理论基础上扩展的三元边际分析框架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维度,即价格增长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价格的增长与贸易增长的关系影响着国家的出口能力和国内的福利水平,并且对传统的二元边际进行扩展,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分析框架。尽管贸易理论的发展趋于成熟,但是对出口结构的分解目前只停留在二元边际和三元边际,对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贸易增长研究仍然需要新的视角。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林左鸣,2009)为当今迅速发展的人本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从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出发,探索产品中的广义虚拟价值。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运用到贸易领域,探索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并分析广义虚拟价值变动对贸易增长的影响,能为研究一国出口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不仅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也具有指导贸易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显示意义。

通过对一国出口结构的分解,可以深入剖析一国的贸易结构和增长模式,考察国家贸易增长动力、贸易绩效和抗冲击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对二元边际的分解测算,分析一或者地区出口贸易的结构和增长模式以及二元边际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Amiti和Freund(2008)对1997-2005年间中国对全球及美国的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集约边际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了70%,而扩展边际的贡献不到30%。Hummels和Klenow(2005)的研究指出,过度依赖数量增长容易引发贸易条件恶化并出现“悲惨增长”,相反,扩展边际能提升抗冲击能力,在长期中也有利于出口国提升多元化生产结构。钱学锋(2008)发现在2003-2006年间中国经历了出口的高速扩张,但这种扩张主要集中于少数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即中国的出口扩张主要是沿着集约边际实现的。钱学锋和熊平(2010)随后采用1995-2005年产品数据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多边还是在双边层面上,中国的出口增长中集约边际的贡献约占94%。目前学界已经对出口的集约边际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扩展边际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Hummels和Klenow(2005)认为价格也是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并首次将价格因素纳入出口结构的核算中,形成了“集约边际”、“扩展边际”、“价格边际”的三元边际框架。国内研究中,施炳展(2010)首次将价格因素引入中国的贸易结构,测算了1995-2004年的贸易增长结构,然而检验结果发现数量增长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最大,扩展次之,而价格对出口的增长并没有贡献。任永磊、高越(2014)采取与施炳展(2010)相同的三元边际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对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长结构,分析结果认为数量增长贡献度为66.81%,而价格增长的贡献度仅为1.55%。曹亮等(2014)通过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贸易数据,利用三元边际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出口的贸易结构,结果发现对东盟出口的增长更多的依赖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价格边际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杨逢珉、李文霞(2014)从三元边际视角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原因,认为价格边际对对日出口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三元边际的提出和应用扩展了传统的二元边际的分解与测度方法,更深入地分析一国的贸易结构,对一国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活动有重大意义。

传统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实体经济,出发点是实体经济的总量增长,而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超出产品使用价值之上的需求,这种超出实体经济而又立足于实体经济的价值,林左鸣(2009)将其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内涵涵盖了产品的体验价值、品牌效应、文化价值等,具有人本经济的属性。随着广义虚拟经济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从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角度出发的广义虚拟价值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从实体角度出发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然而,当前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广义虚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上,对如何度量经济结构中广义虚拟价值成分,尚且还处在摸索阶段,而对于出口价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以及虚拟价值在出口结构中的变动情况,几乎没有学者涉足。出口商品的价值中不仅凝结了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包含了一国商品的广义虚拟价值,无论是从本国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还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本国综合实力,都是一国出口增长的组成成分。本文试图分析出口价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成分,剥离出存在于实体经济之上的广义虚拟价值,对我国的出口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将传统的三元边际中的价格边际进行分解,探索广义虚拟价值在出口结构中的内涵并讨论出口价格和虚拟价值的变动关系,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在贸易领域的扩展应用提供参考,建立起对出口贸易结构分析的新框架。

二、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二元边际分解及其扩展

传统的二元边际分析框架聚焦于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Hummels和Klenow(2005)将贸易量分解为产品广度、产品深度和产品价格,把传统的二元边际扩展为三元边际,进而在三元边际框架下讨论贸易增长与三元边际增长的关系。

产品广度可以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产品中与世界出口产品相重合产品种类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重,如下式所示:

其中,j.r表示对象国和参考国,m表示进口国,Ijm、Ijm表示对象国和参考国向m国出口商品的集合。(1)式表示产品广度是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产品种类与参考国出口到另一国产品种类的重合部分占总贸易额的比重,若该比例越大,则该国重合商品的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重越大,说明产品种类重合程度越高,从而该国出口了更多的产品种类,产品广度越大。若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参考国为全世界,产品广度即表现为中国出口到某一国产品种类与世界出口到该国产品种类的重叠部分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重,该比重的大小反应了中国出口产品类别的多少。

产品深度可以定义为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产品类别占世界总出口到该国重合产品类别的贸易额比例,如下式所示:

(2)式分母表示,国出口至m国的贸易额,分母表示世界出口到m国相同产品类别的贸易额,该比例越大,说明在相同产品类别上,j国实现了更多的产品出口,因而产品深度越大。

而一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可以表示为:

由(3)式可见,一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可以表示为产品深度和产品广度的乘积,产品深度或者产品广度的增长都会增加该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进一步地,将产品深度分解产品数量和产品价格的乘积:

三、基于广义虚拟价值的出口三元边际分解及讨论

以上分析传统的二元边际被扩展为三元边际,但是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出口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的含义并不仅仅体现在林左鸣(2009)对广义虚拟价值的内涵层面,因为在出口产品价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同时也是一国的贸易在国际上地位的体现。广义虚拟经济在对贸易结构分析的三元边际框架之下,其内涵更广,内容更深刻。

广义虚拟价值可以体现在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上,根据D-S模型(A.K.Dixit,Joseph E.Stiglitz,1977),当产品种类更多时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组合和价格的考虑具有多维性,其选择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其不同品牌、用户体验差异、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等内涵也是消费者做出选择的内在因素。当一国出口的产品组合越多或者品牌更多样化,国外消费者的选择其实一部分是基于产品种类增加而带来的广义虚拟价值,当产品种类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成分越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相应上升,同时,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对文化价值的包容反过来能带动出口价值中的广义虚拟价值部分增加。尤其在垂直分工日渐深化的今天,产品内分工更能体现一国的分工水平和其利益地位,发达国家掌握着设计、研发、销售、品牌等环节的优势,因而其产品更多的体现广义虚拟价值,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以加工装配进入全球价值链,其提供在产品中的广义虚拟价值有限,但是其后发优势也是一把利剑,即使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可能并没有达到顶尖水平,但是其利用成本优势和多样化优势,提供各种产品类型供国外消费者选择,继而能实现多种类产品的大量出口。而根据需求相似理论(Linder,1961),当一国的需求能很好的被满足时,其出口也能满足另一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满足了国内多样化的需求之后,其出口产品种类也能很好的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可见,扩展边际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而集约边际的增长更多地体现在总量的增长,其实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的增长可能在数量上不能体现出来。

价值规律理论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产品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的变动。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带来价格上涨时,而其包含的广义虚拟成分并未得到有效扩展,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产品出口随之减少。但是如果随着价格上涨,其中成本上涨的幅度比价格上涨的幅度小,其上涨的差距体现在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若在扩展产品广义虚拟成分的基础上提高价格,产品中的广义虚拟价值也会吸引目标消费者,出口规模将能得到保证。相反,如果价格上涨,其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反而下降,那么产品失去了其价格优势,出口价格竞争力将会下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即使产品价格不变,但是由于创新和新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成本下降,那么,在不变价格下,产品所包含的新性的虚拟价值会增加,这会使得产品具有比之前更高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在生产之前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类型和功能,希望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上市之后,厂商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调整产品质量和功能,其与消费需求匹配的过程中带来了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消费者在基本的使用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更进一步的追求产品体验价值和品牌效应等内涵,即使价格略高于产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也能接受。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广义虚拟价值的变动可以体现在扩展和价格两个方面,但是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在集约边际,实际上对与广义虚拟价值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变动难以量化,但是在我们对价格和广义虚拟价值的互动增长中可以看到,以价格为依据,进一步地将价格分解为基础价值部分和广义虚拟价值部分,可以对广义虚拟价值做一个简单的量化。本文将基础价值表示为以价格表示的商品使用价值,以p_c表示,将价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格以p_v表示,则上述三元边际分析框架的价格指数则可以表示为:

1)企业成本。生产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材料、设备、土地租金、资本、人力投入等要素。生产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的总和,企业的单位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资源组合能力、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小型贸易企业会因成本的攀升而退出市场,或者向劳动力价格更低廉地区转移,产业转移有可能减轻国内资源依赖产业带来的环境恶化影响,也可能因为成本的攀升而失去比较优势。

2)出口成本。从新新贸易理论发展以来,以Melitz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企业的异质性是影响企业参与出口的重要因素,生产率高的企业利用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低的企业服务于国内市场,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退出市场。但是随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Helpman(2004)认为生产率不是划分企业出口与否的唯一标准,企业出口面临的成本也是影响企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出口成本包括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关税、税收政策。倘若出口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出口的成本,企业便不会选择出口。而对于签订自贸协议的地区,关税成本大幅降低,则有利于促进出口。

3)行业平均利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也更深刻,利润平均化是价值规律和资本逐利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是通过“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方式,是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都能获得大体相同的利润,这时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对于市场化体制建设当中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和其他要素还不能自由流动,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没有客观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也没有准确地反映整个社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状况,因此行业间的利润率水平差异较大。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以看做是平均利润率的部门平均利润率,是部门内剩余价值总额与部门总资本的比率,可以用来衡量产业发展状况和盈利水平。

在确定了pc之后,可以依据出口价格减却。之后的部分粗略地定义为广义虚拟价值,即:

至此,在三元边际的框架内将贸易结构进一步延伸至广义虚拟经济领域,根据前文的分析,pv、pjmpc的变动在价格增长的情况下共有五种可能的情形:

1)pjm增加,pc增加,而pv保持不变,此种情况表示出口至某国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出口的基础价值等量增加,但是其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却没有变化,价格和基础价值的等量变化对出口价格竞争力没有影响。

2)pjm增加,pc增加,而pv也增加,此种情况表示出口价格上涨是因为基础价值和虚拟价值均增加,虽然会带来因价格上幅度高于基础价值上,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水平下降,但是因为产品包含的虚拟价值增加,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出口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3)pjm增加,pc增加,而pv减少,此种情况表示出口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基础价值上涨的幅度,基础价值增加的幅度超出价格上涨的部分用于虚拟价值减少的幅度,Τ隹诰赫力的影响不确定。

4)pjm增加,pc减少,而pv,增加,此种情况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广义虚拟价值的上涨,并且广义虚拟价值上涨幅度超过价格上涨幅度用来弥补基础价值的下降部分,虚拟价值的增加能弥补价格上涨的部分影响,但是是否能完全弥补基础价值下降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5)pjm增加,pc不变,而pv增加,此种情况表示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幅度与价格增加幅度相同,而基础价格不变,虚拟价值的增加可以弥补价格上涨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广义虚拟经济在贸易领域的研究是及其具有价值的,其价值包含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显著地影响我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竞争力水平,即使价格上涨会给出口带来冲击,但是其内含的虚拟价值会弥补价格上涨的部分影响,这有利于一国在缓解出口价格增长的压力,尤其是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成本攀升的同时,注重出口产品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增加,也会为出口竞争力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3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信号处理实验室;虚拟仪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42-02

一、传统实验室建设现状与问题

传统实验室建设是按照单独课程设立的,例如传感器实验室只会负责“传感器原理”课程,高频实验室又只会负责“高频电子线路”[1-2]。近年来可以发现,类似“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甚至“创新实验室”成为了各大高校兴建实验室的主流,在这样一个实验室中,教师希望能够涵盖尽可能多的课程实验内容。所以,相对于针对单独课程的传统教学实验室而言,能够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实验平台显然具有优势,在统一平台上能够做多门课程的实验(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也能够完成多门课程的交叉实验。一方面便于统一管理与协调,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实验室建设成本[3]。

诚然,随着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的突飞猛进,每年开设的全新课程甚至专业都层出不穷,想利用一个实验室涵盖所有技术内容并不现实,希望实验室永不过时的想法也不可能实现。但是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却意义重大。

针对这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处理实验室建设方案。此实验室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可以通过添加相应模块(自行设计或外购)面向多门课程。此实验室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可配与可扩展性。通过各种实验模块和功能模块,教师们可以按照自己课程的需要自行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实验;模块种类的不断增添表明实验平台具备了长期的可扩展性,不会过早过时甚至报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具备模块化的特点,学生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将多个模块一起放在实验平台上搭建自己的系统,在更高层次上做各种综合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契合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4-5]。

二、信号处理实验室建设方案

对信号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因此也衍生了多种信号采集处理仪器,如几乎是实验室标配的示波器、万用表,高端实验室要配备的频谱仪、逻辑分析仪等。上述设备性能自然毋庸置疑,但主要面对学生的教学类实验且成本较高,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处理实验室方案,选择多通道数据采集卡作为实验室的核心设备,采集各类信号,信号产生及调理由器件(传感器、信号发生器、其他电路)提供,而信号处理的任务则交给LabVIEW或类似的虚拟仪器软件。信号经处理后可输出控制外部器件,此方案只有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必须购置,其他模块都可以自行设计和根据情况扩展购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在虚拟仪器平台上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通过软件即可以完成示波器、万用表、频谱分析等信号处理的基本功能。软件提供的测量功能可以随时升级,与传统仪器相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通过开发软件又可以实现复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计算。在具体实验教学中,教师设计基础程序供学生参考学习,学生通过修改程序参数、增加程序功能,加强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实验室可以承担电子信息专业大多数课程的实验,几乎无所不能,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子信息专业的核心是信号处理,而此方案把信号处理的任务交与软件实现,因此可升级能力及灵活性是无可比拟的。实验室可以完成的相关课程和实验内容如下所示:(1)数据采集与处理;(2)传感器及其应用;(3)信号与系统;(4)数字信号处理;(5)数字图像处理;(6)语音信号处理;(7)电子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过增设调理电路,如面包板、PCB板等方式进行课程设计;(8)综合类实验或开放性实验;(9)毕业设计。

三、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改示例

(一)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教学内容包括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模拟多路开关、测量放大器、采样保持器、A/D及D/A转换器等内容,是以信号的测量与处理、微型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应用技术,实用性很强。作为获取信息的技术,数据采集广泛地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课程特点是知识点与专业各课程都有关系,知识点很分散,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密切,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只能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项目介绍、学生查阅资料并演讲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利用信号处理实验室实现任务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任务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知识生动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此实验室可以完成多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具体任务,既可以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二)传感器及其应用

传感器及其应用课程也是一门知识点分散的课程,其课程实质是探讨物理信号转电信号的原理、过程及技术指标。如果能够在信号处理实验室中增加传感器模块,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可以将此课程和电子信息专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是合并相关知识点。比如可以完成温度、压力、应变测量和分析实验、生物医电生理信号测量和分析实验,磁场传感器测量和分析实验等。

受成本所限,传统的传感器实验室一般只能完成验证性实验,而信号处理实验室不仅可以完成传感器的物理量采集,更可以完成数据量的处理、分析和存储。比如可以利用实验平台设计多点温度采集系统。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也可以学习多点温度数据的分析方法,并且在系统设计中掌握虚拟仪器软件的编程方法、用户界面的设计。

(三)虚拟仪器课程设置

增设虚拟仪器课程,以学习和掌握LabVIEW的软件功能为主。通过引入自定义的虚拟仪器,学习虚拟仪器软件的仿真和分析能力,可以把其用于演示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或复杂的专业概念。利用实验室硬件采集设备可以获得实际的测量数据,利用软件又可以生成仿真数据,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将两种数据进行比较和关联,分析信号误差、信号变化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子信息专业内容。

(四)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信号处理实验室可用于虚拟仪器设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实验以及虚拟仪器专题实验、通信工程设计训练、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同时其可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平台。此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和虚拟仪器软件,特别适合设计综合性强的实验(各专业教师发挥所长,分别设计),与大一的专业导论相呼应,力图通过专业实验“一锤定音”,彻底解决学生专业思想淡薄、奋斗方向迷失、学习兴趣缺失的本质问题。设计的家电类电脑板功能测量综合性实验如下。

电脑板测试系统是指在传感器的测试和计算机的控制下,能自动完成激励、测量、数据处理、显示或输出测试结果的一类系统的统称。电脑板测试用于完成对被测电脑板的性能测试,根据对电脑板测试结果的分析、对故障的诊断与定位也可将其扩展成为诊断系统。参考电脑板检测的结果,研发人员可以在设计中防止出现重复性问题,减少产品返修率,提高效率,以更快的速度研发出更合格可靠的产品。

学生需要对实测家电类电脑板进行功能分析,根据电脑板的数据类型,分别对其进行信号调理,对模拟量进行滤波处理,对数字量和脉冲数据进行光耦隔离,开关量通过继电器隔离和控制。调理后的信号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的相应通道对接。电脑板需要观测和控制的数据送入PC机内部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在实际实验中,需要利用LabVIEW软件设计操作检测程序,从而控制和观测电脑板,完成电脑板功能检测实验。

除了家电类电脑板功能测量综合性实验以外,依托任课教师科研项目,还设计了数据采集与滤波处理实验,实验知识点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原理、滤波器原理、滤波器设计方法、信号采集、DA输出等;射频无线通信实验,实验知识点包括发送机及接收机设计、发送机及接收机测试、室内通信实验、通信编码设计等;模拟十字路通信号灯设计,实验知识点包括LED驱动及电路构建、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实验方案设计等。

综上所述,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处理实验室实际上是教师发挥能力的一个平台,是学生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带动一批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利用教学内容设计和整合的机会,可以带动精品课程建设及相关教材出版。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专业认识则是此实验室建设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于效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2]于效宇,刘艳,杨会志.基于频谱分析的高频电子实验教

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全晓莉,周南权.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电路实验系

统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4]吕井勇,孙胜春,董兴泰.基于NI ELVIS的串联谐振电

路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

第4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环境;艺术设计

数字虚拟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手段,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并且,数字虚拟技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但是,人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数字虚拟技术过度依赖,任何设计环节都依靠数字虚拟技术,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入思考,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内涵缺失。并且,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依靠数字虚拟技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对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研究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有效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有着深刻意义。

1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1设计方案的优越性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依靠手工设计操作,设计细节的修改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甚至需要重新设计。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修改和完善十分方便,能够及时纠正环境设计中的局部问题和全局问题。具体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虚拟数字技术可以省去复杂的人工设计操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计算机设备的物力特征等,自由选择设计的色温值和照明度,并通过设计预览来预览设计效果,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1.2互动性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根据客户要求来进行,而设计过程中也会融入设计师的思想。但是,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作品功能等要得到客户的同意。因此,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客户进行互动和沟通。并且,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要素众多,如果在设计之前没有形成符合客户需求并正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设计方案,很容易激化客户和设计师的矛盾而重新设计,浪费大量的资源。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让客户在设计软件上预览设计成果,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目的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并掌握设计内容、设计效果和设计环境,避免凭借设计师的主观意愿进行盲目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其次,艺术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艺术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积极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增添活力。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经验来创新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另外,设计师应该熟练掌握数字虚拟技术,使用数字虚拟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亮点。再次,集成性和交互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感染力和感官刺激来源于数字虚拟技术的集成性。数字虚拟技术集成了多种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并对不同的设计技术机型优化组合,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设计效果。另外,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强化受众的情感体验。最后,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面向社会公众,设计内涵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为提高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真实性和艺术性原则,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材料,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社会现实的环境艺术作品。

3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过于依赖数字技术

数字虚拟技术、艺术、创意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而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三种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并不是三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将创意和艺术连接起来,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创意产品。虽然数字虚拟技术比传统的手绘设计更加方便准确,但是数字虚拟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设计线条和颜色,影响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然而,在数字虚拟信息的支持下,环境艺术设计师为了节省设计时间和精力,过度依赖数字虚拟技术,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3.2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虚拟数字技术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价值含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常用技术。然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数字虚拟技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炒作的噱头。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中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另外,还有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陷入了唯技术论的错误之中,一味使用数字虚拟技术而违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将数字虚拟技术放在第一位,忽视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审美。

3.3文化内涵缺失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内涵相分离,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缺失。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展示的时代风格和时代精神,虽然设计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这些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由于文化内涵的缺失很难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4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4.1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

首先,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正确对待数字虚拟技术,充分认识到数字虚拟技术的辅助作用和服务地位,将艺术设计放在第一位,使数字虚拟技术为艺术设计服务。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熟练掌握虚拟技术,充分了解数字虚拟技术的缺陷,避免数字虚拟技术缺陷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最后,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数字虚拟技术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而应该将数字虚拟技术与传统的手绘设计相结合,将数字虚拟技术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思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4.2合理追求商业价值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科学处理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合理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违背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要在保证艺术设计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博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07).

[2]…周培文.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7(14).

第5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实体经济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是现实经济中并行的两个经济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以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其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健全和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①

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三、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③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④

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一、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呢?当股价上涨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时,此时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投资有利可图,于是扩大投资,产出增加,经济繁荣起来。当股价下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说q值下降至小于1时,企业增加资本的成本会大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者认为继续投资会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于是就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不振,以致产出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股价的变动来改变企业的q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二、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若金融资产的票面价值大幅上涨会使得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如企业权益增加、负债比例降低等,企业方面的净资产上升,增强了本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银行方面的不良资产状况得到好转,银行也就会相应地放松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放贷意愿增强,企业筹资更加容易,筹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银行放款增多,企业筹资增加,投资更加活跃,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⑤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股市上涨时,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自己账面财富的增加,因为账面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此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其一,大部分投资者将虚拟资本的变现所得用于增加现期消费。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考虑其账面财富的增加是否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增加。若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过多,而实体经济本身的规模又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就可能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由于投机心理的驱使,投资人将增加的账面财富再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再购买股票、债券等,也不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任何作用。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另外,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他们通过用“手”投票来实现其权利,加之大股东自身条件的差异(如财富状况、投资经验、持股份额,风险偏好等方面)从而使得大股东在投资经营决策时有所不同,结果由于股份的变动而导致股东的变换,就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等经营策略。通过股权的这种变动效应,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注释

①马艳:“虚拟经济新增长路径初探”,《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

②赖文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2期。

③邓瑛:“论新经济下虚拟经济的阶段发展与实体经济”,《财贸研究》,2004年第1期。

第6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标价货币:局部均衡;一般均衡;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2一013―06

一、当代中国大经济体与人民币小货币之间的矛盾

(一)小货币只能导致本国经济在国际上的从属地位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曾经指出:非国际本位货币(也可以称为“小国货币”或“小货币”)具有“原罪”。其经常项目既不可以顺差,也不可以逆差,必须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并与国际本位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这就是说,“小国货币”天生就是附庸。如果小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就要借外债(因为本币不是国际货币),而逆差会导致本币贬值,使得外债负担加重,在出口短期内不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债台高筑,上世纪90年代初的墨西哥债务危机就是鲜明的例子;而对于经常项目顺差国家,持续顺差又会使其货币不断升值,这会导致不断膨胀的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如早期的日本、韩国和现在的中国都吃到了这个苦头;再者如果国际本位货币国家滥发货币,大国货币对小货币就会贬值,小货币升值,如此则小货币国家的出口就随着其货币升值而越来越困难,直到出现逆差,这会逼迫小货币也滥发,以便与大货币保持一致,这将加剧小货币国家的汇率波动和经济波动;如果大国货币保持稳定。小货币国家自己滥发货币,小货币会贬值,甚至产生抛售小货币的风潮,并使小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失殆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和韩国就是如此。不管自己本国的情况如何,小货币国家都必须适应国际本位货币国家的货币政策,当国际本位货币发行国调整货币政策或者遇到较大问题的时候,小货币国家必然会受到牵连。

人民币是小货币,只是由于没有国际化才不致沦为附庸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能够长期维持经济上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而人民币却可以永远处于封闭的小货币状态。大经济与小货币不可能,相安无事。

(二)中国大经济体和人民币小货币矛盾引发的国内经济运行问题

中国经济越是增长,大经济与小货币的矛盾就越是突出,中国经济客观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就越迫切。

1、靠外需拉动解决低水平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是一个规律。

历史上,穷国因为贫富差距太大,穷人多且收入极低,没有能力购买工业品(不管它多便宜),而富人少却消费有限,富人储蓄率高。穷国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很难找到持续增长的需求。这样,经济既不可能依赖穷人的消费来拉动,也不能靠富人的消费来拉动。失去了消费的拉动,投资就更不可能单独成为拉动需求的力量。于是消费不足,投资不足,有效需求长期低下,这就是所有穷国都不能靠资本主义来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于是,在战后初期,多数落后国家只有借助于“计划经济”或者“经济计划”和“国有化”来解决最初(低水平经济)的经济增长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即靠外需拉动来解决低水平经济时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遇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后来也是靠加入WTO通过外需拉动解决了低水平经济的经济增长问题。这就是说,依赖外需摆脱贫困,解决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是一个规律。战后的西德、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以及所有新兴市场国家,没有一个是仅靠内需就可以进入高增长路径的。因此,我们必须在逻辑上肯定中国经济高增长与对外依存度提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中国长期经常项目顺差,它是规律使然,不是人为的贸易失衡。

2、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与流动性膨胀的基本背景。

低水平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当依赖外需解决了低水平时期的经济增长瓶颈问题,并导致经济进入高增长路径之后,新的矛盾产生了:这就是经济高增长与流动性持续膨胀之间的矛盾。

依赖外需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经济增长瓶颈既然是一个规律(也就是所谓“出口替代”),中国在资本项目对外没有放开条件下的高增长就必然会导致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同时持续的高增长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具有越来越大的l吸引力,外资大量涌入使得中国在经常项目顺差的同时也持续出现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顺差,这就是近年来常被提到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状况。中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了持续的资金输入,引起了严重的流动性膨胀。实际上自21世纪以来持续的双顺差使得国内资金只进不出的态势持续过久,这就象堰塞湖不断蓄积水源而没有出口一样,最终会累积出问题来。认清这个原因对理解当代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

3、国内流动性膨胀的严重程度。

外汇占款导致的人民币流动性增加都是在境内没有对应产品的。当中国企业出口100亿美元的产品时,中国企业得到100亿美元的收入,然后企业可以用这1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在中国银行兑换700亿元人民币(假定汇率为l:7)。当与官方结汇时,100亿美元会进入国家外汇管理局成为官方外汇储备,同时人民银行会增加700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但是,因此而增加的700亿人民币却没有对应的产品和劳务,因为这是出口产品的收入,产品已经进入国外的消费领域。外汇收入也是一样,作为境外投资进来的美元和其他货币在国内产品市场上都没有相应的产品对应。这就是说,截至到2009年6月底,中国2131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在中国境内曾经投放了大约149212亿元人民币的现金M1(M1=现钞+可以开支票的活期存款)而没有相应的实际产品对应。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中国的M1总量到2009年6月底不过19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到了外汇占款在左右国内货币供应量M1的地步。

上述这种被动的无实际对应产品货币的发行行为就是小货币从属地位的典型表现,它对中国经济正常运行和宏观调控造成了巨大压力,因为流动性快速膨胀一定会转化为资产价格上升和物价上升的压力,这时只有不断压缩流动性才能保持正常的宏观经济环境。目前的做法就是央行不断发行央票对冲人民币流动性,然而效果不佳。因为问题不在中国人民银行,而在于持续的双顺差,流动性膨胀完全是外来因素造成的。除非人为制造贸易逆差,否则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缓解。而经常项目逆差对于“对外依存度”高达70%的中国经济来说无异于“自杀”,也就是无异于人为的停止中国经济高增长。显然,解

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绝对不是想办法搞成“贸易逆差”或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不是拿外汇储备去买境外的资源或资产,正确的答案只能是继续经常项目顺差的同时,通过金融项目的国际收支逆差向外输出人民币流动性,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通过境外人民币的不断增加,形成新的境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4、当前主要矛盾引起的困境及其启示。

中国经济高增长与双顺差并存必然会导致流动性膨胀的机制并没有因为2008年11月份以前的紧缩政策而有任何改变,它使得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处于两难困境:在短期内中国经济依然高度依赖外需的情况下,只要经济保持高增长,就必然会持续双顺差,流动性膨胀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流动性膨胀会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和物价上涨:在越来越严重(也是累积的)的流动性膨胀局面下,政府被逼无奈会采取越来越严厉的紧缩措施,但这又会导致经济下滑;此后又必然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同样的问题还是存在,流动性膨胀又会再次出现,再次困扰我国的经济。“两难困境”背后的启示是:一方面昭示我们客观上需要以居民消费为核心来增加内需;另一方面则预示着客观上需要人民币国际化。双顺差意味着资金长期只进不出,就像堰塞湖“只蓄水不泄洪”一样,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确的决策不是“拒绝蓄水”的问题,而是需要“泄洪”渠道的问题。疏通人民币对外流出的金融渠道,而不是拒绝欧元、美元的流人才是中国流动性持续膨胀要告诉我们的真实答案。它符合“经济大国客观上需要本币国际化”的规律,也是解决“大经济与小货币之间矛盾”的唯一出路。

二、解决大经济与小货币之间矛盾的正确途径――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同时通过金融项目逆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目前情况下,必须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市场供给,打开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流往境外的出口,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样才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正确政策。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向外输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才可以减轻国内流动性不断膨胀的压力;第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金融项目的逆差来对冲中国经常项目的顺差,使得中国制造业和经济增长在不受太大冲击的前提下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第三,只有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供给,才能大幅度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在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上,笔者认为二战后美元和前西德马克国际化的经验需要认真吸取,而日元的惨痛教训也值得引以为戒。

(一)二战后美国通过金融项目持续逆差巩固美元霸主地位

二战后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1950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6.4%)和巨额黄金储备(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总储备的73%)将美元推向了国际货币霸主的宝座。从二战后开始直到1970年以前的25年内,美国以对外美元援助、对外美元贷款的方式通过金融项目的逆差,大量向外输出美元;而获得美元贷款和援助的欧洲各国和日本,则再用美元购买美国的钢铁、化工、汽车以及其他制造业的产品。美国通过金融项目的国际收支逆差输出美元,再通过经常项目顺差回收美元,这种美元环流过程一方面刺激了美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巩固了美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

总结美元国际化的经验有两条:第一,二战后美元国际化的支撑是美国持有巨额黄金储备以及强大的实体经济:第二,美元国际化的途径是通过金融项目的逆差输出美元,再通过经常项目国际收支顺差流回美元。此种途径既有力促进了美国工业经济的繁荣又保持了美元的同际货币霸主地位。

(二)上世纪70-80年代前西德马克的国际化经验以及日元的失败教训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与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和德国面临的情况类似,都是经济高度依赖外需从而导致巨额经常项目顺差,进而导致国内流动性充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日本和德国两国政策选择的不同(日本采取的是“推挡”政策,而德国采取的是“疏导”政策),日本走上泡沫经济道路,而德国则平稳增长直到以马克为基础创造出新的国际硬通货“欧元”。这个经验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在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黄金发展时期,日本采取的是“堵”和“推挡”政策,没有充分利用境外居民对日元合理的升值预期,对金融账户的高度控制限制了日元和日元资产对境外的供给,错失了向境外输出日元储备的最佳时期。在1972-1980年,日本金融账户累计的逆差约为30亿美元,这意味着其对外输出日元的上限就是30亿美元,这么小的数量自然不会形成大规模的日元国际储备。由于这段时间没有充分向外输出日元,这使得日本由于经常项目顺差累计导致的国内资金充斥,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1970-1980年日本CPl年均增长高达9%,为日后泡沫经济埋下祸根。1980年日本被迫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1981-1985年短短五年时间日本的金融账户持续逆差累计达到了1360亿美元,使得日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比重由基本没有扩张到8%,严重威胁到了美国。但由于日本在政治上对美国的依附,日本同意了由美国主导逼迫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生效后,日本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一年时间里日元大幅度升值,从32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80日元兑1美元,使得非居民持有日元的预期收益几乎丧失殆尽,加上此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减速,日元与美元、马克、英镑相比优势已经不大,境外投资者已经不再愿意大规模持有日元通货进行国际长期储备。丧失了上世纪70-80年代战略机遇期的日本最终走向了衰退,主要是由于此时在国际上对日元的需求量已经大幅度减少,尽管日本不断想增加日元国际供应量,由于没有日元储备的需求者,没有形成较大的境外日元储备。而日元快速升值后严重打击日本的出口,导致日本国内实体经济衰退,同时日本国内流动性充斥的状况因日元流出日本的数量不够,而没有得到缓解,形成泡沫经济。

前西德则完全不同,早在1956年前西德就在贸易顺差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金融账户基本自南开放。在德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上世纪70-80年代,原西德马克开始成为硬通货,与日元一样进入持续升值通道,从1972年3,22马克兑l美元升值到1980年的1.79马克兑1美元。但是西德政府采取的不是鼓励西德企业和公民用美元去买境外资产的政策,而是通过金融项目逆差直接输m马克,增加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马克供给,这既可以缓解境内流动性膨胀的状况,又可以缓解马克升值的压力。这是真正的流动性“疏导”政策,同西德的“疏导”政策相比。当时日本鼓励用美元到境外购买资产的政策不过是“拒绝再输入美元”的政策。西德这个时期对外输出累计达680多亿美元的马克,同期日本不过输出30亿美元的日元。这也大幅度缓解了因持续经常项目顺差导致的德国国内资金充斥的情况。在美国滞涨、日本国内资金充

斥的整个70年代,前西德的CPI维持在5%的水平。西德马克也从1970年占世界官方外汇总储备的2.1%上升到1980年的10.2%,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比例进一步增加到18%,1990年代中后期下降到15%左右。马克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为后来形成欧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年如果没有德国马克,仅靠意大利里拉、法国法郎、西班牙比索等货币是无法形成欧元的。

总结前西德马克的经验:第一,强大的实体经济和充足的美元等外汇储备支撑了西德马克的国际化:第二,金融项目国际收支逆差大规模输出西德马克疏导了前西德境内的流动性膨胀,并成为马克国际化的主要渠道。

今天中国与当年的日本、德国走到了同样的历史关口,两国应对国内流动性膨胀、本币升值压力和推进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抓住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强升值预期的这一段黄金时期,顺势适度开放中国的金融账户,在政府和货币当局主导下通过金融账户逆差积极推进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的向外输出,否则中国经济必然和日本一样,在本币不断升值压力的逼迫下,国内不断累积流动性,而又没有及时向外输出本币,最终导致国内经济进入泡沫化,吞下泡沫经济破灭的苦果。与此同时,二战后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金融项目逆差增加人民币通货和人民币资产的向外输出量,再通过经常项目顺差吸收回流的人民币通货。这种循环方式能够有效地刺激国内制造业经济的繁荣,保持整体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

三、中国的实体经济与人民币购买力和国际化的支撑

人民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基础有两个:一是巨额外汇储备,二是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的实体经济。所谓实体经济强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从总量上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进出口贸易量世界第二。根据2007年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约占全球GDP的10%,远高于中国名义GDP在世界GDP中的5,1%占比;而按照世界上颇有影响的统计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购买力平价模型计算,2006年美国占世界(PPP)GDP总量的19.6%,中国占16.8%,并列第三的日本和印度各占6.1%,德国第四占3.5%。我们想强调的是,按货币实际购买力计算的GDP,不论是哪种计算方法,中国的GDP占比都会高于其名义占比,而美国则相反。显然,从规模总量上来说中国是有强大实体经济支撑的国家并不为过。

第二,从GDP内部的具体结构来看,这里需要突出的是中国GDP创造主要靠的是实体经济。表1给出了2005年中国与美国GDP中实体经济(用制造业、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代替)与虚拟经济(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绝对值以及占整个GDP的比例(见表1)。

2005年底中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中国GDP的比例为43.99%,美国的这个比例是19.64%。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GDP创造主要靠的是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当前这二者创造的GDP加在一起占其GDP的21%,加上高端服务业的12%,美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GDP是靠虚拟经济创造的,而中国的这个比例是7.91%(2005年底)。数据充分表明中国是实体经济强大,美国则是虚拟经济强大。但是从理论上来讲,货币在没有含金量之后,其价值就是其购买力,即单位货币能购买到的产品数量和劳务数量。比如说100美元购买的小麦从100公斤增加到120公斤,美元的购买力就增强了。当然,不是用某一种商品来衡量其购买力,而是用一篮子商品来综合地衡量其购买力。与之相对应需要指出的则是,货币购买力不能用购买多少张债券、多少张股票来衡量。因为100元股票可以卖100元,100元可以购买100元的债券不过是同义反复,金融资产不能判别货币价值大小。必须用不同的度量单位才可以,如用多少斤米,多少米布,多少度电,多少升汽油等等来衡量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就是说,黄金非货币化条件下货币的购买力是用实体经济来支撑的。所以实体经济的衰落会带来本币购买力和国际地位的衰落,而实体经济的强大会给本币的国际化以巨大的支撑力,从这个逻辑上来讲人民币国际化完全是有强大实体经济支撑的。

四、当前极不稳定的双本位货币体制需要注入新的稳定因素

2002年以后,欧元正式进入国际货币体系,从此美元一元化本位货币的格局被打破。到2008年底,欧元占国际总储备货币的比例已经从最初的18%增长到了28%,欧元迅速成为一个与美元地位相当的国际本位货币。当美元占国际货币总储备的比例下降到64%左右,欧元占国际总储备的比例上升到28%左右的时候,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这就是美元和欧元的双本位货币体系(英镑和日元加在一起占外汇总储备的比例不到6%,它们是国际储备货币,但不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货币)。这个制度类似于当年金和银同时流通的复本位货币制度,复本位货币制度会产生劣币驱良币现象,是不稳定的;而现在的双本位制,比金和银复本位制度更不稳定,因为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都是没有含金量的法币,它们的发行没有金银储备的约束。欧元和美元的境外数量是欧洲和美国货币当局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以及对未来的判断通过操纵货币政策来控制的,它们的国际发行量没有任何有效的约束。

不加约束的双本位制度会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进入轮番膨胀的“滥发货币的陷阱”。当美元过度膨胀的时候,欧元汇率坚挺,美元持续下跌,这一定会导致欧洲出口困难,同时,坚挺的欧元汇率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其他经济机构发行欧元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从而逼使欧元滥发而膨胀:当欧元膨胀导致其汇率下跌的时候,美元坚挺,持续坚挺的美元汇率会损害美国的出口,并迟早会引起美元再度膨胀和再度贬值。双本位货币的轮番膨胀会将整个世界带入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体系之中。这一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去工业化趋势和经济虚拟化趋势发展的结果,不可能靠其自身力量逆转。国际货币体系越是动荡,就越是需注入新的稳定因素。环顾当今世界,没有比有强大实体经济支撑的人民币更稳定的因素可以制止由美元、欧元形成的双本位货币体系的螺旋形膨胀的怪圈。

所以无论从国内经济趋势还是国际货币环境的演变来看,人民币国际化都是大势所趋,如果不能顺势而为,就一定会在中国和世界“憋出”更大的问题。只有顺势而为才可以使各方面的问题都得到缓解和解决。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并不是为了追求所谓“铸币税”这么一点蝇头小利,其最大好处是摆脱小货币的附庸地位,争得货币金融上的主导权。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元的货币主导权:一方面体现在美元资金配置的决定权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其世界范围内价值标准的主导权上。

所谓资金配置主导权就是美国通过美元资产的买卖和美元资金的借贷,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着美

元资金,美元可以在世界上买到任何资源,美元资金的配置权实际上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权利。所谓价值标准的主导权,就是美元的国内计价功能延伸到国外,全世界各国国内的价格系统都要通过其本币与美元的汇率来与世界对接。美元既然是价值标准,美国的价格系统也就成了整个世界价格系统的基准:一方面各国都与美国对接,以便确定自己的价格系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各国都要受到美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强烈影响,这个影响大小取决于它们参与世界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美国感冒全世界“发烧”,其他国家参与全球化越深就越是烧得厉害。

第7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VBSE ; 职业素养 ; 市场竞争 ;实验实训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在于理论加实践,这是区别于一般院校的根本。我们国家近几年也一直鼓励普通院校能够转为高技术院校,目的便是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围绕这一教学模式,高校各专业展开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了《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也可称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

一.“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概述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是一种多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开展的多专业综合实训,通过模拟真实商业社会环境内的典型单位、部门和岗位,使学生能够在其中进行身临其境地实习,使学生了解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不同组织、不同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特性,训练学生在从事经营管理时所必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出学生的全局意识与综合职业素养。

二.“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在综合实训中的重要意义

(1)通过“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可以实训的主要内容

1.通过模拟众多不同种类服务机构、企业的角色扮演和业务,可以体验社会层面的资源配置及服务业分工和企业生存环境。

2.通过与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上下游企业和服务业的外包,体验在不同行业层次上的供应链运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的经营模式。

3.通过在公平环境内有限资源下团队模拟运作企业,体验在企业层面的决策运营、内部管理,风险防范、市场竞争。

4.通过大量连续具体业务的处理及完成,体验在手工作业或信息化环境下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

(2)“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与传统实训业务的不同

财会专业实训主要依赖单项及本专业实训软件或者进行手工实训,实训手段单一,实训的内容、方式都是事先给定的,结果是唯一的,学生自己可发挥的空间很小,而且实训内容很少将相关行业或者领域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有机的串联起来,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不足。

由于很多实验的内容是事先给定的,实验步骤也是固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学生做完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学生就不能随机应变提出解决方案。其实验目的主要在于巩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忽略了道德、人格、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积淀和训练。实验的定位也限制在了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知识的综合上,在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实训严重不足,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财经与管理领域的职业需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3)学生在VBSE实训中的重要意义

1.在仿真环境下的综合体验: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仿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环境下,模拟了十多家服务机构,数十个岗位,使学生开展企业运营决策的同时,与虚拟环境中的不同机构进行交互作用和影响,容易产生“沉浸”于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2.在信息数据下的企业运营训练:在信息数据支撑的企业竞争的立体性环境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争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经营模式多样的企业经营决策级对抗。在动态信息数据的教学环境下可实现服务环境参数的可调、企业运营难度的可变、企业间对抗的复杂程度可设。

3.在任务驱动下的单项技能训练:在模拟企业竞争运营的背景下,在明确、主动与被动的任务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学生必须高质量的完成岗位作业,这些工作结果对企业经营结果、对团队成绩起到重要作用,并提高训练饱和度、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4.进行资源环境下的运营协同训练:在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下,不同学习者,在不同的经营阶段,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价值的不同认知,直接影响企业内经营模式、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形成了服务业之间社会协同,企业之间供应链协同,部门之间流程协同。

第8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供给条件下,组织形式上突破实体化的界限,专注开发、培育企业核心产品、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领域通过业务外包、特许连锁、战略联盟等形式交予合作伙伴,以此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的一种商务运营模式。

(一)虚拟经营的形式

结合中外企业虚拟经营的实践及理论界对虚拟经营的研究,可以将虚拟经营的主要形式归纳如下:

1.业务外包。企业按扬长避短、留强去弱的原则精简组织结构,仅建立或保留关键的职能机构,集中力量开展属于自身强项的业务,而把非强项业务外包出去,让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专业企业组织去经营,也就是将那些对应的非关键的职能机构虚拟化,借用外力即社会优质资源来弥补、整合企业资源,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组织的应变力,争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2.特许连锁。拥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实行“强项扩散”,在保留自身全部经营业务的同时,和经过严格的选择与人员培训的国内外其他企业订立特许经营合同,有偿地授予它们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使用该企业的品牌或技术开展经营活动的特权,从而使它们在业务上加盟连锁经营,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尽管它们可以继续保持原来的独立企业的地位)。输出品牌或技术的该企业无需投入大量物质、货币资本,无需承担被许可方经营失败的直接损失,既能凭知识产权取得可观的许可使用费收入,又能迅速扩大企业影响,参加连锁经营的单位越多、经营规模越大,企业的市场地位、市场价值就越高。

3.战略联盟。若干企业为实现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彼此交换关键资源、强项互补、共同开发产品和外市场的协议,由此而形成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型企业联合体就称战略联盟。

(二)虚拟经营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虚拟经营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第一,虚拟企业灵活的规模、快速多变的经营方式,可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小型化生产的要求,是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条件的一种经营方式。

第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应是“组合家具式”的即时组织,它们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组合于一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产品。而虚拟企业正是这种“组合式”企业,可以满足小规模、多品种即时生产的要求。

第三,现代技术有向高精尖发展的趋势。这使得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用的产品所需的投资增加,风险也随之加大,采用虚拟经营方式,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完成全部管理职能,就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

第四,采用虚拟经营方式,与其他企业结成策略联盟关系,利用市场机制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等管理职能,正好可以顺应这一转化的要求,为节省交易费用创造条件。

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障碍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农村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和农村现有劳动力数之差。有两种表现形式:长年性的富余,即农村长年富余的劳动力;季节性的富余,即农业劳动力在农闲季节有富余劳动时间。

从本质上看,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3总量为53100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根据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计算出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00万人,粗略估算,2006年,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2亿。

从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构成看,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男劳动力26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26111万人,占49.2%。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13181万人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由此,留在农村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男劳动力为18605万人,占46.6%,女劳动力为21364万人,占53.4%。从总体上看,留在农村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女劳动力资源的占比较高,这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应考虑的问题。

从年龄构成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的有6947万人,占13.1%;21~30岁的有9184万人,占17.3%;31~40岁的有12679万人,占23.9%;41~50岁的有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的有13269万人,占25%。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从总体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20~51岁的人员占了78.8%,年在20岁以下及51岁以上的人员只占21.2%,也即留在农村的人员中,年龄较小(20岁以下)及年龄较大(51岁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多,如表2所示:

第9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

1.1课题背景

提及虚拟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投机、泡沫经济、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等这一系列让人并不愉快的字眼。世界经济虚拟化的逐步发展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其主要趋势是由国际贸易与实体经济逐步转变为大规模资金以虚拟形式在国际间流通。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虚拟经济方面的研究更表现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但都还缺乏统计实践的系统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测度指标研究,为开展虚拟经济统计,判断虚拟经济发展状况,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评价和防范金融风险服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虚拟资本的价值运行形态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但尚未有关于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系统研究,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虚拟经济统计指标,只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和核算准则,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设立可以借鉴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民账户体系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后来,有高敏雪(2006)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加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这样就客观要求设立必要的测度指标用以完成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工作。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金融场所,我国目前的关于金融资产存量和金融交易的指标是专门用于反映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规模和交易量,是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和经济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不能单纯的依赖实体经济的测度统计指标来研究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建立虚拟经济合理的测度指标,对涉及的指标数值进行及时的观测分析,是强化虚拟经济监管,防止金融泡沫膨胀,防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需要。通过测度指标了解虚拟经济发展状况,控制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研读诸多关于当前热议的虚拟经济的文献期刊,为本课题测度指标的研究选取了虚拟经济合适的定义和统计核算口径;然后借鉴当前已有的部分金融统计指标,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考虑出发,将衡量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流动性、结构变化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的测度指标进行设定、归类、分析,最终建立一套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为虚拟经济测度的统计工作作出初步构想。

2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2.1虚拟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

要研究虚拟经济的测度指标,首先要明确虚拟经济的含义和核算口径,这有助于找准测度指标的定位。目前虚拟经济理论不成熟,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在继续,争议还在进行。本课题采用普遍接受的虚拟经济理论为基石,即认为虚拟经济一般是指在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从统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与虚拟资本的范围一致,将虚拟资本限定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以及房地产等领域。若按交易工具划分时,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有三种:

(1)宽口径,即包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付/应收账款、房地产;

(2)中口径,即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工具、房地产;

(3)窄口径,仅仅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本课题研究采用中口径,因为中口径抓住了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特性、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经济及金融风险,都集中在这里面体现出来。

2.2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结构框架设计

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虽没有提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但一些统计对象就是虚拟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一些指标的汇总就可以得到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指标。而且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统计指标,因为虚拟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金融市场。这样,金融资产的统计指标就能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设立奠定基础。现有的金融资产统计指标是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状况设计的,没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指标进行系统设计,只能反映当前金融市场各部分的情况;核算范围不全,没有包括房地产行业,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没有衡量虚拟经济总量(包括虚拟经济资产总量和虚拟经济资产交易总量)的指标。作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除了能反映各种金融工具的状况外,还要能在整体上反映虚拟经济的规模。本课题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设立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

2.3以住宅市场为例的统计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住宅市场,同时,住宅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因此,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住宅作为投资品时,资产市场决定其价格和生产;而作为一种消费品时,物业市场决定了住宅的租金水平。住宅资产市场与物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对住宅市场传导机制的分析,即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住宅市场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地租地价理论: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存在且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会产生地租,而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地租与地价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地租作为土地价格的一种及土地价格体系的基础,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核心和政府调控土地供求关系的手段。因此,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尤其是地租地价理论,对发展我国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指导意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关系——农业与土地制度进行考察。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限期使用制度的理论,正是由此推导出来的。从量的方面,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Ⅱ两种形式,由于所使用的土地本身状况以及使用者投资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地租量的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发展房地产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供求理论: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及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供给(尤其是土地自然供给)是恒定的。住宅区位理论住宅市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决定其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规律。区位理论是始于级差地租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关空间经济活动的一般性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onThunen),最早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类围绕市场呈环带分布的理想化模式,为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了准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区位理论逐步发展,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过滤论和互换论。

2.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统计指标体系设定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各产业部门,而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资本的所有者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资。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最终服务目标还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以监督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为目标。国民经济又以实体经济为主,在日常所见的商业形式中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形式,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1.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

货币数量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调节着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物价水平。虚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性,也就是说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作用,针对必要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测度指数来对虚拟经济与货币数量进行统计测量。虚拟经济作为货币的流动中介必然有大量资金滞留,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就是用来表述虚拟经济对大量货币的储备,从静态看,就是指滞留在虚拟经济各部门中的货币数量,就是指在市场中有多少货币可以从事或正在从事虚拟经济相关的交易活动。从动态看,就是虚拟经济各部门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情况。这些变动时通过虚拟资产交易额活虚拟资产价格变动得以体现。

2.虚拟经济活跃度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很快的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与国际资本的流通形式有很大的关联。此测量指标表示一个国家虚拟经济活跃程度和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及其对虚拟经济规模大小的支撑能力。虚拟经济中滞留或正在流通的资金对高速度的虚拟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流通速度也是支撑虚拟经济的一个指标,这里用虚拟经济交易活跃度来进行测度。

3.虚拟经济灵敏度

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灵敏性,虚拟经济的交易量对虚拟经济系统容纳的货币数量的变化非常敏感。以上虚拟经济的交易量我们已用绝对增长的指标表示,这里用当年虚拟资产交易量相对于上年同一数据的量的变动率除以虚拟经济中当年的货币量相对于上一年货币量的变动率,得到虚拟经济灵敏度。因为虚拟经济的运作活跃性很强,影响资产交易的因素很多,时间T的时间不能设置太长,否则虚拟经济的即时交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

3.1住宅市场统计指标的特征

(1)质的规定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具有反映住宅市场经济活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特征及其内容的属性,且每一类住宅市场统计指标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属性。比如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别墅等均分别表示住宅的不同类型。但每一类型的住宅在质的规定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与用途。因此每一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但不同的指标反映的住宅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

(2)同质可量性

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称其为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但即使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字来表示也不能成为房地产住宅市场的统计指标。一些抽象度高的社会经济概念是难以直接量化的,要把它分解或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例如,“住宅满意度”这一概念,可以用其它一系列指标来表示其基本内容,然后用一定计算方法加以分析。

(3)综合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的量而不是个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它体现着同质事物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比如一间房屋面积、一次房产或地产交易量等没有实际指标意义,只能在一定时空间条件下的房屋使用或建筑面积总量(㎡)或者房产、地产交易量(㎡),交易额(万元)等。

3.2我国现阶段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房地产调查体系中主要存在两大调查系统: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总队所组成的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二是由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统计系统。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我国房地产统计调查主要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住宅作为房地产的子内容,对住宅市场的统计主要也是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和建设部《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住宅的统计,整理分析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

3.3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经过将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主要有反映住宅开发投资完成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建设情况、销售与出租情况的指标。从这些现有的统计指标设置可以看出,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仅能反映不完全的供给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现有住宅市场的统计分类和指标设置逐渐体现不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住宅市场的统计范围不足

与国内房地产统计相比,统计局和建设部两个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均有对“土地购置和开发”相应指标的设置,且联合国有“居住用地开发”统计指标的设置,而我国住宅市场则没有相应的住宅用地统计指标;与香港、美国、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体系相比,缺少对“住宅金融”的统计。

(2)实物性指标较多,价值性指标少

美国住宅价值性指标有房价指数、住房售价、住房租价、购房收入比、租房收入比;香港有房地产市场租金指数等指标;联合国有住房价格与收入比、房租与收入比、住房价格上涨、市场下渗统计指标。而我国价值性的统计指标只有销售额、出租额,成交金额,尽管目前国内对房价收入比、房租收入比等价值指标早有研究,但均还没有纳入到住宅市场的统计体系当中。

(3)内容重点在于生产和开发层面,反映市场层面的统计信息量少

由于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因此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而反应市场层面的只有销售面积、出租面积。而美国有住房空置率、市场吸纳率、经纪人住房供给数等统计指标;香港有自用量和自用率,租用量和租用率,自有量和自有率等指标;联合国有新住户生成、住居流动、空房率等统计指标。

3.4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目前一般统计指标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包括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住宅租赁价格(指数)、地价及地价指数。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将特征价格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设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检验住宅各个属性的特征价格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理论假设。根据符号可定性判断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方向,距CBD距离,建筑年龄对住宅价格有负的影响。因此可判定该模型有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