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环境保护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保护前景

第1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 000万人和6 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 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2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 世纪 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 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3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即是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转贴于

3.2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3.3 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β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3.4 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

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孔繁翔. 环境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坚.

第2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一、工程案例

沿海城市W市J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海滨旅游度假基地,工程用海总面积为47.2hm2,其中填海造地面积为42.8hm2,透水构筑物用海0.55hm2,港池用海3.8hm2。

该项目施工期间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1.废水污染

项目建设施工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陆域施工场地生产废水及生活废水。主要污染指标为COD、BOD5和石油类污染物。

2.废气污染

该工程对大气环境主要影响因素是粉尘,主要污染因子是TSP和PM10。主要污染环节是:(1)沙石料堆存过程中的风蚀起尘;(2)卡车卸料时产生的粉尘污染;(3)道路二次扬尘;(4)水泥拆包的粉尘污染;(5)汽车运输沙石对运输线路的粉尘污染。

3.噪声污染

本工程按常规施工方法,施工期对声环境的影响环节主要是山体爆破、砂石料的运输、施工机械工作等。主要为钻孔机、推土机、装载机、水泥振捣器、混凝土搅拌机及运输车辆等产生的噪声。

4.固体废弃物污染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陆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各种生产垃圾。

5.部分生态环境改变

主要是约220万山体开挖(植被破坏)和42.8hm2填海造地。

二、水运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水运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都是国家大型建设项目,涉及到水、陆两种生态环境,因此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多元化的。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水运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分析,从而说明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的重要性。

1.山体开挖,占用果树种植约250亩;山体爆破,钻孔及爆破作业产生噪音和空气污染,导致山体附近的一所小学临时搬迁,临近小区居民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限制钻孔及爆破时间,晚上及午休时间禁止作业;在附近小区公告:每天中午11点及下午16点定点爆破。

2.土石方运输,占用市政道路,二次道路扬尘严重,沿途噪声污染严重。

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派专人在路口指挥交通;每天上、下午各两次道路洒水;晚上22点至凌晨6点停止运输作业。

3.陆上作业,工程实例中列举的各项污染现象均有发生;对四周环境影响比较严重的是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施工开始阶段接到居民投诉)。

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运输车辆和现场堆场覆盖;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尤其是晚上作业;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生产及生活污染源,及时落实整改。

4.海域施工,填海及挖泥作业造成的固体垃圾污染,施工船舶排放含油污水及生活污水。

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限制海域施工范围,四周布设漂浮围挡,定期清理固体垃圾;严格控制船业船舶排放各种污水,备置专门的污水收集设备。

在水运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尽管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因为实际操作缺政策、缺制度、缺经验等等限制了环境保护的监督与控制。从而引起了施工区四周居民的不满,也从现实方面突出了水运工程施工期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水运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已有了基本框架,但是仍存在较多“缺失”,导致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全面和有效的落实。

1.缺政策对工程建设的环保管理存在重两头(即前期的环境保护评价报告书和竣工时的环保验收)轻过程(即施工阶段的环境监控)的倾向,直接导致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明显脱节,以致环境规划中的目标得不到贯彻与落实。就当前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在水运工程建设中全面推广和实施环境监理。

2.缺制度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是管理办法对环境保护监理提出明确的规定,虽然交通部委已经对国家建设重点工程开展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试点工作,摸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监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与工作经验,但是还没有确立建设项目施工期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相关政策规范、标准还未出台,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监理缺少依据与指导。

3.缺人才环境保护监理是一个新兴产业,既需要同其他监理服务相协调发展,又有它的独立性,需要专业的人才和资质机构。而一般的监理单位虽然有了环境保护监理的意识,但是在人员配置及培训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同时社会上也缺少权威性的环境鉴定及评估机构。

四、水运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工程环境保护监理上承工程环境保护评估报告,下启竣工的环境保护验收,既保证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环保措施的落实,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还为环境保护专项验收提供了真实、具体、规范的资料,从而保证工程顺利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交通运输部已经“关于抓紧做好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施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培训工作的通知”,着手进行环境保护监理的深入推广,并将纳入监理工程的日常管理。

为了迎接水运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工作的全面实施和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及其相关行业,尤其是现有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应该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把水运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1.全面进行环境保护监理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个人环保监理意识。不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要把环保工作同质量、安全工作同等看待,并在日程工作中贯彻和落实。

2.不断总结和创新,完善环境保护监理的制度和方法。尽快出台有关环境保护监理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建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标准、指标考核与验收、收费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前几年,交通部委在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试点环境保护监理,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3.支持和完善环境保护监理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现有监理单位积极开展和深入环境保护监理,同时支持专业性很强的环境保护单位参与工程环境保护监理。培养较高业务素质与水平的工程环境保护监理专业人才,组建精干的环境保护监理队伍。

4.适应市场需要,积极拓展环境保护监理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监理行业必将与国际同行业接轨,环境保护监理又是国际监理咨询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做足环境保护监理的工作,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五、结束语

第3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建筑;设计技术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 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1 生态建设的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节能并保护环境的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2 生态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 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因此, 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 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 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 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 太阳加热, 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 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在生态环境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 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3 生态环境建筑模式的技术实现

绿色生态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 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 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 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 而实现这一理想,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 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 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 并降低温度,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 自动调节太阳光亮, 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 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 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 、再利用(reuse) 、循环生产(recycle) 等几个方面。

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 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 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 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 用于绿色生态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 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 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 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 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 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 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 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 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框架, 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纪骏杰 1997 社会正义-环境社会学规范性关坏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 页75

[2]杨冠政 1999 永续发展的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37:82-86

[3]杨冠政 1999 迈向全球化的环境伦理 哲学杂志 30:4-22

[4]Engel, J. R. & J. G. Engel 1993 Ethics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Belhaven Press, London

第4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国;审计环境;审计信誉;审计质量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currentauditingenvironment,thepaperprobesintotheproblems,suchastheinsufficientsocialawareness,thecreditcrisisofauditing,andsoon.Finallysome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tooptimizetheauditingenvironmentinChina.

Keywords:China;auditingenvironment;auditingcredit;auditingquality

审计环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诸多方面。[1]审计环境不仅是审计产生的土壤,也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审计环境既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又是审计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它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如何改善审计环境因素来加强我国的审计建设,关系到审计职能能否实现,关系到审计质量,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兴衰。

一、我国审计环境现状分析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部环境和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审计内部环境包括控制环境、人际环境、技能环境、客观环境等。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则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

我国的独立审计从1980年恢复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20多年来,随着审计法制环境的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行,独立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初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日益发展,独立审计业务的不断扩大,独立审计的地位和信誉正逐步提高,审计的法律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一个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也正在形成。然而,我们也看到审计环境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近几年相继发生一系列的审计失败案,使审计职业界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审计环境总体现状并不令人乐观。[2]

(一)社会对审计认识有待提高

审计机关已经成立20多年,审计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是个别地方和部门还对审计实施经济监督存有片面认识,把审计部门较高层次的综合经济监督和专业部门的执法监督相提并论,往往对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视为重复检查。[3]部分单位或个别领导还缺乏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为逃避检查拒绝提供完整资料,故意隐瞒情况,拖延时间,给审计工作设置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双重领导使审计机关处于两难境地。一些单位领导为了地方和部门经济利益,搞挂牌保护,甚至直接干扰审计查处,说情风盛行,上级领导机关的行政干预多,使审计陷入执法违令、执令违法的两难境地。同时,委托与受托方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机构三者之间应当是相互独立的,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被审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效,被审计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该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即管理层聘用审计机构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的行为,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这必然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的平衡关系,管理层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掌握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与审计费用标准等内容,审计机构明显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公正性。

(二)社会审计信誉危机

少数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往往把职业道德准则抛到了脑后,尤其是发生在证券行业的假账,因为广受传媒关注,涉及大量中小投资者利益,社会反响强烈,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审计的负面评价,有的甚至是恶劣的,社会审计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如2005年1月31日,金荔科技(600762)预亏公告,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于去年底对公司进行了专项核查,初步查明公司2003年度虚作收入13207.61万元,虚转成本5028.45万元,虚增利润8179.16万元,2004年1-10月,虚作收入11009.5万元,虚转成本3738.52万元,虚增利润7270.98万元。公司将对以前年度虚作收入、虚增利润的情况进行追溯调整,2003年度业绩将出现亏损。审计报告严重失真是笼罩在整个行业的一个阴影,导致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丧失了信心。[2]

(三)审计队伍人才缺乏

审计人员是审核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的操作员,基层审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少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进入审计机关;原有一些人员又知识老化、方法单一,与现代审计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使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综合能力不高。审计人员素质低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把握不好,曲解会计科目含义,致使不能正确核算经济业务,同时,审计人员工作疏忽,经常出现数字书写与计算错误,会计估计错误等问题,导致了审计质量不高。[4]

(四)会计环境现状不够理想

首先,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职业道德意识较弱,提供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尚有困难;其次,各企业的领导对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重视,甚至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并视之为理所当然;再次,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面对如此多的假账,且得不到被审计单位应有的配合,审计人员倍感力不从心。最后,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不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主要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约占总数的90%,应该说,这种形式的事务所有其优点,但随着审计业务的深入,它的缺点显得更为突出,表现在:(1)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这使得的情况屡见不鲜;(2)事务所投资者以其投资额为限担负责任,这在很多时候是起不到制约公司法人或经营者的作用,所以铤而走险的违法现象也就难以遏止。[5]

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从现阶段看,我国审计机关的力量有限,审计队伍无论是技术水平、知识结构、综合技能、人员数量都与形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审计的社会、法律等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因此,要保证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刻不容缓。

二、完善我国审计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监管,完善执业规范体系

相形于审计环境的巨变,现行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审计模式及双重领导体制弊端突现,隶属于政府序列部门的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的国家资金财政财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难以独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所谓业务指导操作性不强,对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现象鞭长莫及。建立隶属于立法机构、垂直管理的国家审计体制已是形势所需,这将更有利于审计独立性、权威性的发挥。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在法规体系上理顺地方部门法规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合理不合法,法规滞后,坚决杜绝法规冲突;在法制建设上赋予审计机关更多的审计处理权,明确审计人员的执法责任,提高审计机关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强化审计法制宣传,适当披露审计查处的典型案件,增强行政执法效果;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使严重违纪违规的责任者受到严惩,发挥审计的震慑作用。[6]

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造假行为,首先要加大监管的力度,着力构建包括与政府部门联手监管,重大业务事项备报,上下联动开展行业互查,公众举报和新闻曝光相结合的社会监管在内的行业监管体系;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消除其侥幸心理,降低执业风险;最后,应强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在行业检查、开展培训和后续教育时,应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使业内所有从业人员确实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造假。在执业规范体系的建设上,应加快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后续教育准则的制订和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使独立审计准则能真正落到实处。(二)净化会计行为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失真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既有追求利益的因素,也有产权不明,执法不严,道德低下的因素,因此必须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当前信息失真的问题,改善审计执业环境。

加大对财务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纠正各种形式的“人治”倾向,严格按新《会计法》办事,并把处罚重点放在责任个人身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强化政府监督,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审计、税务、信贷监督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严格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形成监督合力;坚持法制宣传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7]

(三)继续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结合当前政府转变职能的工作,进一步理顺事务所、地方注协与财政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解决脱钩改制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使事务所能够真正独立执业。积极推进执业机构向合伙制转变,加大事务所的执业责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加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动力。

(四)设立审计委员会,消除聘用制的不足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经营者、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内部稽核制度。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影响审计程序设计方法和审计范围的确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量逐渐增加,企业覆盖面却有限,如果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遍建立了内控制度,那么使审计从以查账为基础过渡到以内控为基础,就成为可能,这将显著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8]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内的一个分会,它是由非行政董事组成,它是董事会和内部、外部审计师沟通的桥梁,分担了行政董事在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方面的部分工作。审计委员会一个重要职责便是规范财务报告:(1)主持有关外部审计的事务,选择独立审计师,讨论外部审计的范围、程序和计划,评价独立审计师的能力,督查审计结果。(2)检查公司所有重要的会计政策,对重大的变动和其他有疑问之处加以报告。(3)先行检查中期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表和董事会报告。[9]

西方企业审计委员会的实践结果证明,审计委员会在保证企业规范高效运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特有的专业特征,需要具有管理、财务、技术、营销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士组成审计委员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专业监督和评价,有针对地提出独立客观的专业性意见,为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减少弄虚作假以至腐败等事件的发生,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五)实行永续聘任制,提高审计独立性

发挥“审计约定书”作用,在保证有偿服务的前提下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授权董事与注册会计师签约。一旦约定“此约定书一经贵公司及本所同意,即对以后数次审计约定有效”,并规定了违约责任,该条款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依法审计。我国的约定书往往一次有效,每次都要续签,这使客户解聘注册会计师易如反掌,又不负责任。上市公司虽然规定注册会计师有在股东大会上申述的权利,但股东大会为控股股东所控制。所以建议修改《审计约定书》准则,规定约定书的长期有效性,并在约定书上约定终止约定书的条件及违约责任。

(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高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达到“人、法、技”的和谐统一;进一步贯彻《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审计工作规范,把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工作规范作为重点,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改善审计工作的硬环境,建立良好的考核晋升制度,引进人才交流机制和竞争机制,树立国家审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健全和完善审计激励与约束机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质量激励制度;要强化审计三级复核,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要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对不顾审计风险,工作草率,产生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

三、结语

审计环境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审计事业的发展又必将对审计环境起到能动作用。同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永恒的话题,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从审计环境入手。我国目前审计环境的不足,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建.审计环境[J].审计与理财,2004,20(7):1-3.

[2]飞草.财务欺诈与审计合谋:以金荔科技为例[J/OL].(2005-04-30)[2008-01-10]./info/.

[3]桂华林.西方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及若干启示[J].上海会计,2001,22(4):53-54.

[4]汤溱.论审计环境对我国审计体制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20(8):60-62.

[5]俞元鹉.德国会计环境与会计模式[J].财务与会计,2002,23(2):55-57.

[6]谢德仁.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1,17(4):36-38.

[7]陈箭深.完善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8(1):14-15.

第5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关键词】金融 环境保护 金融危机

现今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学方面都开始迈进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经济的发展却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人们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但是,环境遭到了破坏,经济发展得再迅速,也只是暂时性的虚假繁荣,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严重的环境污染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是经济发展中较为灵活的、盈利性较高、风险较大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社会和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金融业和环境保护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关系。

一、环境金融理论的定义

环境金融理论主要是指将环境经济学与金融学相互融合在一起,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在于金融资产的创新形式,使金融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带动经济的提升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环境金融理论主要研究的主题在于对环境风险和商机的识别,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必须要在经济中不断实现创新,挖掘出更多的利润点,更好地分散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而环境的恶化往往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但这种不确定因素并非只有对金融行业产生恶劣影响,而是也存在很多的利润点,这需要金融业要顺应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抓准与环境有关的利润点。

环境产业是现今较为流行的高利润产业,金融业在投资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项目评估,环境产业进行资产的审核,从多方向、多角度对企业资产进行合理的定价,加强企业的环境监督,使企业能够顺利避免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

环境金融理论离不开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和推动,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环境金融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使其具有有利的法律保障,正确引导环境金融业的投资方向,使金融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较为常见,但金融危机却对环境风险的评估体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业面临着破产和资金减少的窘境,造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投资资金也相对减少了,政府为了环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会对保护环境这方面进行松动性的处理,从而对环境保护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从另一方面分析,金融危机的发展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量也会减少,同时金融危机迫使政府和企业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为经济发展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也促进了环境的保护。

(一)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

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导致贷款的环境评估放松,金融危机会导致部分银行业面临破产的危机,经济发展的资金储量减少,很容易阻碍经济的发展,为了带动银行业的复苏,对贷款的条件也会尽可能的趋向松动的状态,特别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审核的制度也会相对宽松,一些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项目开发带来一定的机遇,但对环保无疑是巨大的伤害。比如在2008年10月,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已通过欧委会提出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中的3项主要内容。但是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欧盟国家成员并没有真正履行环保计划,而是对工业排放进行放松,给予重要行业100%的排放配额,配合国际贸易的竞争;

二是环境保护的投资量减少,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为此,环境保护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实际的投资无法到位,就不能完全实现实体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环境保护产业缺少了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对高技术的环境保护研究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受阻,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造成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危机造成高污染能源消耗量减少,更加有利于金融对高效能源、绿色资源的开发,特别是现今煤炭仍就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但是煤炭的污染程度也是最大的,给人类空气环境造成诸多的恶劣影响,金融危机将对新能源开发项目审核进行松动,从而促进了对新能源的重视,加强对环境改善的实施。

2.比如在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一场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的契机下,环境保护不应该以经济的停滞或衰退为前提,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可能是将来的趋势,从而提高了政府对新能源研发的资金投入,更加有助于金融对环境的保护。

3.金融危机提醒了人们对金融风险、泡沫经济的重新审视,同时环保基金再次契机之下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引向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金融目标结合在一起,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反而会高出一般项目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性也会相应减少,为此,这种金融危机变向地也促进了环境保护的有效开展。

通过对金融业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分析,可见金融业的风险性所带来的金融风暴对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就要争取把握好环境的价值,只有使环境与社会经济保持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6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作者:常鹏周 郝方涛 郭文林 单位:林州市环保局

第7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保护是为了人类生存环境更加舒适美好,更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环境威胁所采取的所有行动。环境监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科学的数据计算获得环境指标,由此来判断环境的质量水平以及受污染的程度,是环境保护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科学保证。

1 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

1.1 环境监测就是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一定的程序,采集环境中的各种可以代表环境质量水平的物质进行测定,对环境的质量以及受污染程度做出评估,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基础,可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的重要依据,也可以对以后的环境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2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简单来说就是明确要监测的区域以后,制定监测计划,收集样本,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环境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制定环境管理方针,控制污染源排放,环境规划的科学依据。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污染物的监测,主要用于污染物的排放的控制,环境的治理,通过监测获得数据,用以分析区域环境质量,有助于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改善环境现状。

1.3 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方法具有多样性,时间和空间具有可变性,污染物有具有复杂性,这些因素使得环境监测具有连续性和综合性。环境管理指标随着时间的不同不断的变化,而且污染物又具有复杂性,通过连续不断地观测、采样,获得的分析数据越多,则监测结果越具有说服力;监测的对象包括多种类别,只有对环境中的不同种类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做出分析和综合处理,并结合环境因素,才能避免片面性,才能对环境质量整体的掌握,做出客观、可靠的评价,便于以后污染治理工作的正确展开。

2 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2.1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期,科学技术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环境监测是一种以高科技为手段的监测,环境监测离不开科学技术,但同时环境监测又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在对决定环境质量各因素进行测定的时候,收集到比较全面的、科学的数据,这些科学数据为人们研究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加快人们研究科学技术的步伐,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2.2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相应的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各因素的测定,因此,当出现环境污染时,就需要环境监测对造成影响污染的各因素进行全面、持久的监测。比如当某一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通过环境监测测定污染环境的各因素,如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等等,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研究,及时地制定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科学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在还没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地区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2.3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和环境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国家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执行。在发展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时要齐头并进,“两手都要硬”,即实现“三同步”与“三同时”。“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4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颁布的重要环境保护政策之一,该制度要求建设项目与区域开发均要经过环境管理部门的审批,确保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当前的环境状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通过环境监测,可以了解项目所在地当前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找到关键的污染因子,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地依据,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5 环境监测是解决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方法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中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我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如果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便会造成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增大受污染的面积和污染的治理难度,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通过环境监测,使环境管理部门能够在污染发生时及时的了解污染物的污染范围与迁移状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在短期内对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产生严重的干扰,还会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长期的影响。

3 提出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增加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

想要进一步的准确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就要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就要加大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及时的引进新技术与新设备,并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监测方法,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使环境监测能够更好的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3.2提高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在环境监测技术上,虽然我们拥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取得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总体来说,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不断研制出新的、先进的技术,寻找适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最佳路线,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体制,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3改进环境监测的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方法相对的落后,其先进程度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我们必须改进落后的监测方法,建立自动监测的体系,提高其在噪声、空气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等方面监测的准确率,提升整个环境监测系统的自动化能力,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更好地进展。

3.4培养环境监测人才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只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实施。在新时期,我国缺少专业的环境监测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一批专业的环境监测人才。这些环境监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过硬的监测技能,并且具有国家持证上岗证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到正确的使用监测仪器,认真分析监测的结果,并且根据监测的结果制定出高效的防治方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保护的生命线,只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才能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让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农村作为社会的结构,总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能源为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开展以农村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特别是把农村节能工作列入到规划中,加强节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抓紧抓实,因为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转贴于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第9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

关键词:长江 南京段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11-01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江南京段自西向东贯穿全市,岸线全长近200 km,城北、城南主要的工业生活用水取水口均设置在长江两岸,长江在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长江南京段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1 水环境状况概述

1.1 干流水质概况

长江南京段上起江宁区和尚港、下迄栖霞区大道河口,全长98 km,平均水深超过15 m,江面宽阔,支流众多,被誉为“黄金水道”,是南京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南京市主要的工业废水受纳水体。

2011-2014年,长江南京段干流水质总体良好,基本达到规划Ⅱ类水质功能标准。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年度变化不大。各主要监测断面水质总体无显著差异,丰、平、枯水期水质分布无显著差异。综合污染指数总体无变化,水质基本稳定。

1.2 饮用水源保护区概况

长江南京段共设置八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别是江宁子汇洲、夹江、江浦浦口、八卦洲(左汊)上坝、燕子矶、龙潭六个在用水源地,八卦洲(主江段)、桥林两个备用水源地。近三年,长江南京段八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为Ⅲ类水质标准。

1.3 环境污染源概况

目前,除龙潭备用饮用水源地外,长江南京段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无工业废水排口,八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夹江饮用水源地、江浦、浦口饮用水源地、江宁子汇洲饮用水源地以城镇生活污染为主;八卦洲(主江段)备用水源地污染源结构以非点源污染为主,其余四个饮用水源地以工业污染为主。

长江南京段有中石化过江油料管道1条,天然气输送管1条;共有危险品码头约80个,主要集中在八卦洲左汊江段和南京长江四桥南岸附近,主要危险源为油类和化学品,年吞吐量达到4千万吨。此外,长江南京段8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附近存在不少加油站、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排口,对长江水质有较大的潜在威胁。

1.4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概况

目前,南京市已建立了较全面的水源地应急保障机制。市、区县环保部门和供水企业分别建立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场巡查和信息通报制度,强化对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监控。2010年编制的《南京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宁政办发[2010]86号),建立了沿江化工行业危险污染源档案库,沿江化工等重点企业全部编制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南京市环保局2012还印发了《南京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环保应急响应程序》,进一步规范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的操作流程及部门职责。

2 主要环境风险及隐患

2.1 重化产业沿江布局威胁水环境安全

目前,南京市重点工业园区、主要工业企业均采用沿江布局模式,长江沿岸重点工业企业众多,其中大部分属于石油炼制、化学原料加工等重化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石化行业废水排放量比重在总排放量中占比较大。此外,由于重化产业的存在,码头仓储、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配套环节也对长江水安全构成威胁。

2.2 饮用水水源地来源单一

南京市目前暂无与长江相独立的、与主城区居民用水需求相匹配的备用饮用水水源地。一旦长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主城区及部分郊区县将面临较大的饮用水用水隐患。

2.3 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超过了800万,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未来南京市城镇人口将会持续增长,城镇生活污水的快速增长将使得城区水环境质量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成为城区河道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2.4 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导致部分污水直排入河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区污水截流收集的管网建设滞后于污水处理厂,导致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及三产经营性污水直排河道。在部分已经建成污水收集管网的区域,旱季基本能够做到污水不下河,但在雨季时仍会出现污水溢流进入河道的状况,特别是降雨量达到中雨级别时,沿河雨污泵站为了城市泄洪需要开闸放水,导致雨污合流的污水进入城市河道。

3 对策和建议

3.1 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

要进一步深化沿江产业布局调整,在前期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沿江产业布局调整工作方案。同时,加快淘汰落后污染产能,大力推进“三高两低”整治,严格落实“五个最严”制度。进一步严格企业环保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审批、不立项、不提供要素保障,严格控制和禁止新建扩建化工园区。

3.2 加强长效管理,系统推进排水管控工作

要按照“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全域统筹、城乡并进”的原则,系统地推进相关工作。通过新建、扩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厂网匹配,污水厂建成后能达到负荷率要求;加强长效管理,确保治水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将已建成管网尽快纳入正常管养,确保污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尽快将建设成果转化为减排效益。

3.3 多措并举,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要充分利用在线监测设施、监督性监测、执法抽查、节假日飞行检查以及举报等多种有效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提升执法水平和能力。杜绝污水排入河道并经内河排入长江。要切实抓好排水监管工作,解决好无序排放、超标排放问题。

3.4 联防联控,提升长江南京段污染防治整体水平

要加强环境监管预警,强化以市、区两级和政府、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针对不同的事故级别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要与沿江上游相关城市形成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与上游省市之间的联席会商制度,以保障上游来水水质。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克梅,陈卫,单国平,等.南京长江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07,33(9):13-16.

[2] 陆燕宁.加强南京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思考[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33(1):43-45.

[3] 丁仲平,景卫华,陈辉.长江南京段水功能区管理的若干思考[J].水电能源科学,2009,27(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