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第1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房地产业的繁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橱柜品牌从以前的“一枝独秀”发展为“遍地开花”,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全国上万家橱柜公司,基中做品牌的橱柜企业大概有500多家,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00亿元左右人民币。目前中国橱柜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功能、服务,没有品牌的产品,是低附加值、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要被市场淘汰。我国橱柜企业有上千家,而老百姓叫得出名字的只有几家。增强品牌意识,成为推动我国橱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1我国橱柜企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橱柜市场上,企业品牌的竞争主要呈现在3个方面。首先国产实力雄厚的橱柜企业品牌,如方太、华帝、万家乐等经过多年的经营,把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的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与国际接轨,寻求新的市场需求,不但壮大了自身的品牌,而且引领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其次国际橱柜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优势的设计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势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另外我国众多橱柜企业小品牌,实力缺乏,技术含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到位,在市场中艰难生存。目前我国橱柜企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1)橱柜市场无序竞争,行业自律性较差。在日常销售中,一些商家导购为达成销售,不惜恶意攻击竞争品牌,甚至对其他品牌进行诽谤。而行业对此现象却有无可奈何。橱柜业因发展时间不长,本土品牌又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所以一直来没能形成一个以橱柜业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协会或是机构。各品牌之间很难有机会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2)杂牌充斥市场,品牌橱柜陷入重围。太多的小品牌、甚至是杂牌橱柜对行业市场的冲击占据了品牌橱柜的市场份额。

(3)本地品牌难成气候,低价成为理所当然。在市场现状中,绝大部分橱柜商家都不愿提及产品生产地,一般强调在总部或外部生产。“本土制造”成为低档橱柜代名词,低价成为理所当然。

(4)国际橱柜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优势的设计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势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

2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和作用

品牌竞争力源于企业的占有和运作关系资源的差异,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通过品牌竞争的形式,为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保持竞争优势和扩大竞争优势,而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比较能力。

品牌竞争力因为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品牌竞争力具有构建竞争壁垒的作用;品牌竞争力能使企业持续盈利,并获得超额利润;品牌竞争力具有延展力,使企业得以扩展应有的潜力,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取得生存和发展。

3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分析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包含了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从本质上说,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逆向推出的,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竞争、技术竞争、管理竞争、文化竞争、营销竞争等加以整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竞争力。任何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包括橱柜企业,作为现实社会中的组织,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依据一定的规则来组织和安排自身的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品牌作为企业运作的一个环节,其建设、推广和竞争力的培育也同样受到内外部两个环境系统的共同作用。因此,品牌竞争力的构成可据此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来源,其中内部来源是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外部来源是辅因素,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品牌竞争力内部来源,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与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能力差异。品牌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体现各自在市场份额和地位方面的比较关系,因此企业品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在市场上的差异化能力。而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又是由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形成的,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所以,将影响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因素称为品牌竞争力的内部运作要素。

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内部运作系统各个环节可控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也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外部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前景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而微观环境则指的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环境因素是形成品牌竞争力十分重要的来源,可以增强或者削弱能力,实现或者损耗资源。

上述分析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因素不能自发地形成品牌竞争力,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使它们转化成品牌竞争力。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是一个有形存在的物质,而是企业的品牌竞争资产、品牌环境和竞争力过程的整合统一。而品牌竞争资产是指企业运作系统中的内部经营要素,是企业品牌的基础能力。品牌环境是指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品牌竞争力过程是指品牌竞争资产和品牌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包括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是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体现的过程。

4提升我国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4.1健全橱柜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

随着我国橱柜业的不断发展,它对社会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国家要研究制定适应现代国际竞争的中国橱柜品牌发展战略,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橱柜企业品牌战略组织实施系统和监控系统,建立和完善品牌发展的激励机制。第一,实行宏观规划,制定系统的名牌战略;第二、重视“标杆”效应,扶持品牌企业;第三,培育品牌评估机构,确定科学的品牌评价指标体系。

4.2加强品牌的基础能力

品牌的基础能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基础,由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组成。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提升橱柜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来说首先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其次重视营销策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再次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再后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

重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建立和完善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也是我国橱柜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国际上跨国公司提高竞争力的通行作法。其次,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精髓是企业文化。健康的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将企业中不同的有相当大差异的员工,通过组织凝聚成一个有竞争力的集体。

它的形成是橱柜企业取得成功的又一前提条件。我国橱柜企业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以下几点:倡导协作,塑造团队文化;倡导求变,塑造创新文化;倡导关爱,塑造温馨文化;倡导变革,塑造进取文化。

4.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在进入品牌竞争时期的我国橱柜市场,企业只有加强品牌经营管理才能形成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运营能力是由品牌形象力(品牌定位能力、品牌传播能力与品牌运作能力)和品牌发展能力组成。品牌管理能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品牌基础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品牌设计和推广的费用,有助于新产品打开销路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等。但要说明的是,品牌延伸不当也会掉入巨大陷阱,如损害品牌原有的形象、淡化品牌个性、造成消费者心理冲突等。因此,企业决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品牌延伸。一般来说,品牌延伸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延伸产品与原有产品要有密切的联系性;二是延伸产品与原产品要有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三是延伸产品与原有产品要有大致相同的目标顾客群。实行全方位的品牌管理,就是企业对整个业务流从最初奶源的选择到最终的顾客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了解并满足顾客要求为出发点,全面、整体性地考虑和策划品牌的整个业务流程,关注如何通过新的合作和协调关系以及创新来重组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许基南.品牌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第2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一、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意义

文化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文化、创意和资本等无形资源为投入要素,向市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并运用这些精神内容获取一定利益的组织。简单的说就是指从事文化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文化企业在创意能力、生产效能、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程度、持续获利等方面所拥有的,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能够确保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成功树立起消费者的文化品牌忠诚度。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形成并实现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研究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和知识产权为产业核心,在资源类型、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产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传统的企业评价体系很难得到准确、系统的反映。构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文化企业正确认识和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经济的内涵。

二、波特“菱形理论”及其借鉴

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或者叫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1990年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的。该理论起初是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形成整体优势,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该理论中,波特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是由四个基本因素决定的:资源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此外,政府行为、市场机会作为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要素。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构成一个钻石状的体系模型。波特的“菱形理论”起初是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但运用至今,该理论在对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和系统,成为企业思考产业经济、衡量自身竞争优势和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一种新方式。虽然文化产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它同样需遵循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文化企业也同样需遵循企业的基本管理原则,因此,从该理论出发研究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是科学和全面的。

三、基于波特“菱形理论”的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本文以“菱形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结合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以及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以“资源要素”“文化需求状况”“关联产业链”“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四个基本要素为决定因素,以“市场机会”、“政府扶持”为辅助因素,搭建起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一)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指文化企业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等。在“菱形理论”中,波特将资源分为基本资源要素和高级资源要素两大类。基本资源要素是前提保障,为文化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一些初始的优势;而高级资源要素往往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投入才能得到产出和效益,如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创新创意资源等。高级资源要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更重要、持久的作用,因此文化企业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高级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见表2)。在“资源要素”这一因素别要提到的是“创新创意能力”资源。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第一要素即是创新创意能力。从某种层面理解,所谓文化的创新创意能力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创新为目的的创意行为能力。文化创新创意的涵盖面极为广阔,以文化产业经营为主体,又涵盖文化公益事业活动,同时也包括其他产业生产经营中提升文化附加值在内的各种创意活动。任何一个文化企业,都应以创新创意能力为其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二)文化需求状况文化需求状况是决定文化企业能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外在条件。文化产业的需求主要是指公众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所产生的精神需求。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商品、或提供的文化服务,在本国、本地区市场上与其他同类或可替代产品(服务)相比,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文化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如果文化企业提供的是需求旺盛或潜在需求巨大的产品(服务)时,该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文化消费需求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某一地区文化消费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居民人均可任支配收入的状况;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201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7710元,而同一时期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665元,那么在需求状况这一因素上,面向上海居民提供文化消费商品的文化企业就比同等情况下面向成都居民提供文化消费商品的企业增加了一定的竞争力优势。文化消费者的素质也是文化需求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该地区(国家)的文化消费者是成熟、复杂且苛刻的话,会有助于文化企业不断进行文化产品(服务)创新、改进产品(服务)标准,从而拉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某种文化需求被满足了,又会产生新层面或更深层次的需求,并且文化消费需求的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到追求质量上的享受发展着的。文化市场经营者需要不断通过市场调研,预测文化消费需求的未来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来适应文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才能确保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被市场所抛弃。

(三)关联产业链文化企业的关联产业链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关联产业链可以分为支持产业链和带动产业链两种。支持产业链是与文化企业所经营的主体产品或服务密切相关的产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企业所在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它与企业所在产业的联系最直接紧密;带动产业链则是指由于企业的存在于发展,带动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因而形成的主体产业与带动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企业的关联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过程的最优结果是与企业相关的所有行业成功形成聚集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集群内全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共同增长。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制度,鼓励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可以大大提高集群中各类文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眼下文化企业与金融业、互联网行业的融合发展,就体现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见表2)

(四)企业战略、竞争状况和创新机制企业战略、竞争状况和创新机制是一个文化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水平、条件的体现。当一家企业实施的战略,竞争对手不能复制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模仿时,该企业就获得了竞争优势。企业战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规划,具体可以体现为公司发展战略、业务战略、产品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融资战略、国际化战略等多个方面。在我国的文化企业中,中小微型企业仍占到较大规模。这和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发展时间及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有较大的关联。“四川省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审视及其优化研究”课题对四川省110家中小型文化企业的调研结果发现,企业战略的缺失,是这一部分中小微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原因之一。(见表3)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可持续盈利性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评价指标。文化产业是高创新、高智力的产业,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盈利性就体现在其内在创新机制上面。凡优势产业大多是文化含量和创意含量高的产业,而创意的源泉在于企业积极进取的创新机制。文化企业的创新机制应该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产品创新、企业市场创新、企业组织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6个方面。一旦文化企业建立起了这种有效的创新机制,就能不断地将知识、信息、技术、文化资源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最终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并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状况也与其所拥有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激烈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五)市场机会市场机会对于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一定的辅作用。对文化企业而言,形成市场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文化消费流行的兴起、市场的精神消费需求剧增(如节日期间)、货币或汇率的重大变化、政府的重大决策、前任产品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等。市场机会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文化企业只有能不断满足新的需求,才能较稳定地拥有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但市场机会往往是难以预测和突然的,因此在下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市场机会这一外在影响因素很难用量化指标去评价,只能作定性评价。

(六)政府扶持“菱形理论”认为,政府扶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是辅的,主要体现在对四种决定性因素的宏观指导下。政府不能直接通过扶持帮助文化企业树立起核心竞争力,但如果政府能够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资源、积极通过宏观调控刺激市场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鼓励和扶持关联产业集群的聚集、积极创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可以争取竞争优势的客观环境。

四、基于评价模型构建的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不同的文化行业性质特点不同、基础各异,业内对于文化企业的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也存在一定分歧,因此制定科学、系统的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将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中6个方面的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又将这6个一级指标展开为16个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作进一步细分确定36个三级指标,形成了一套基本能较全面地反映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即: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f(资源要素、文化需求状况、关联产业链、企业战略、竞争状况和创新机制、市场机会、政府)。在此体系基础上,我们将三级指标分为客观指标(可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定性指标)两大类。该指标体系在使用时,首先对客观指标进行权重设定,再以国家及地方各类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或国内同期平均值作为标准以确定企业在这一指标上所获分值;对于主观指标的结果评定则以调研问卷、访谈结果、专家评审等方式来获得。主、客观指标所获分值分别乘以权重后加总,即可得到该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数,以确保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结语

第3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

一、概述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在当代社会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思想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内部团结一致,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是企业得以良好运行的剂,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精神写照,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也有助于使企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含义当代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压力巨大。对于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的战略来说,这种类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得以泄露,从而其优势也会被竞争对于模仿或复制,使得竞争对于的力量得以壮大,致使企业本身并不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唯有不断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改进自身的漏洞,才能不被竞争对于得以赶超,不会被市场淘汰。当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根本日的就是将企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用文化来带动生产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企业不断的创新,最终提炼出其自身的核心竞予力。学习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意在鼓励企业成员不断学习,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公司内部之间营造一种互相学习的氛围,相互之间提升各白的能力,实现资源的相互分享,最终提升公司的业绩。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特点

1.企业成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发挥企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的能力,在整体上使得企业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具有持久性,将会不断促进成员提升个人能力,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的发展。

2.整体性是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其不是要求少数人参与学习,而是需要企业各个阶层整体的参与,从决策层的管理人员到基层的员工均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增长阅历,从而帮助企业建设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发展“团体学习”。一个企业中,个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想要一个集体都有所提高,还要重视集体的努力,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开发群体智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的作用

1.保证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项能力都可以协同发展。所谓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整个价值观、精神和行为文化,所以,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各项工作运行和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反应。学习型企业文化主要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它把每一个部门的职能以及各个员工的职能都与企业的最终日标相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各项资源都合理的进行分配,使得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形成合理的资源基础。

2.促进企业的内部能力整合。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中的内部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逐渐的转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可以凝聚员工奋斗日标,使得员工们可以了解只有相互协同配合才可以做好团队,才可以真正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基石和灵魂。学习型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企业的战略方针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成功的动力。在一个企业中,战略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企业的力量分配,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选择合理的经营战略提供参考,在选择战略环境时,充分考虑企业学习型文化,制定适合自身文化和发展的战略。在战略制定后,就需要将战略转换成为行动,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合理发掘资源,想要更快的进行战略部署,还需要统一观念,加快战略进程。

4.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战略导向意义。学习型企业文化在战略导向方面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说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战略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重要支柱。企业战略反映企业的文化宗旨以及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企业深刻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实现经济使命。其次,学习型企业文化还是服务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可以很好的凋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的战略日标,必须要创建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战略指导意义,所以说战略行为是需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保持一致的,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约束下进行。

第4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品牌;差异化;同质化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差异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产品、品牌等核心要素的匮乏,必然带来核心竞争力的下降。“核心竞争力”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明显的竞争优势;扩展应用的潜力;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他们认为应当以最本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即“能力”。一个企业之所以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是因为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指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类独特的技能和技术,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不可竞争)和不可模仿的独特优势是难以直接比较和难以进行直接计量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竞争所具有的独特现实指导意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是企业家而是消费者,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外化为具体的消费者利益,而品牌力正是这种利益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品牌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在行业内能够保持独树一帜、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就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品牌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替代品的最重要标志,品牌与产品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品牌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是在产品高度同质化时代,企业寻求市场突破和建立稳固的消费群体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品牌个性和产品区隔的重要手段。当今,信息的迅速传播和高科技的发展,都使得产品差异化的难度和成本都越来越大,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也越来越困难,去产品差异化已变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为科技进步的缘故,使得竞争者之间的筹码都大同小异,产品的差异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抵消掉。”另一方面,产品同质化是劣势企业模仿和追随优势企业的主要经营策略。由于品牌建构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和很长的运作周期,并承担很大的风险,这是许多企业在能力上或战略上选择放弃品牌建构的主要动因。由于非品牌经营策略也能找到生存空间,而且投入回收周期短、经营风险小,运作难度不高。所以,容易成为中小企业选择的市场策略,这对优势企业形成了压力和挑战。劣势企业在达到产品与优势企业基本相似或相同的情况下,以低价格为竞争手段冲击搅乱市场,侵消优势企业已有的市场份额,抵消优势企业在质量和整体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因此,追随同质化与去同质化就成为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竞争的焦点。

品牌建构的目的是为了与竞争对手的区别达到更好地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同。差异化识别是品牌建构的起点,而品牌认同则是差异化识别的归宿。在消费者追求的主体化和个性化的时代,差异化还是形成品牌共感的基础。主体化和个性化是指以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为轴心,表现消费者的不同个性和风格并达成共感。品牌共感是品牌表现方式与内涵与消费者互动、沟通、分享而形成的情感和意识的共振效应,具体分为知觉共感、理念共感、文化共感等,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共感是融为一体的。品牌共感贯穿于品牌建构的各个方面,也正体现了差异化贯穿于品牌运动的始终,差异化与品牌共感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差异化是品牌构建的首要条件。

二、品牌差异化的立足点与动因

尽管有人认为差异化是传统品牌理论的核心,差异化对于现今的品牌建构已经不是那么迫切了,而且品牌传播的差异化也越来越难。但是,不能否认差异化仍然是品牌传播的重要法则。同时,必须考虑品牌差异化如何适用的问题:时机、范围、产品、消费者、竞争对手等。品牌差异化应对应于差异化的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特征,制定相应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准确界定品牌的关键差异点。一方面,品牌差异化是着眼于竞争的需求,尽量与竞争对手的品牌保持差异化的距离,形成充分的自身品牌个性和品牌认知空间。把握与竞争对手的品牌差异的区隔空间,是保持品牌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区隔空间体现了一个品牌与其他品牌的识别范围,区隔距离越近越容易造成识别的模糊甚至混同,降低品牌的认知效果。另一方面,品牌差异化是着眼于市场成长的需要,为品牌不断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完善企业自身的品牌体系,形成产品线与品牌线的有机结合。同时,品牌差异化也是品牌创新的结果。因为品牌的差异点会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也会产生品牌的心理疲劳,这两方面的作用将不断消解品牌差异化的强度。为防止已有的品牌的老化,不断为品牌提供新的活力元素和新的内涵,可以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企业尤其在子品牌的创造中,能够充分实现其品牌差异化的理想。宝洁公司对于品牌差异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如果把多品牌策略理解为企业多到工商局注册几个商标,那就大错特错了。宝洁公司经营的多种品牌策略不是把一种产品简单地贴上几种商标,而是追求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包括功能、包装、宣传等诸方面,从而形成每个品牌的鲜明个性,这样,每个品牌都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市场就不会重叠。”

品牌差异化有不同的差异化类型,包括整体差异化、局部差异化和细分差异化等。每一个品牌都必须寻找到一个有足够差异化力度的差异点和差异化的方向,这是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并使消费者能够进行品牌识别的前提。差异化的力度是指消费者进行识别的差异性阈限的高低或强弱。差异性阈限高,就会造成消费者识别的难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品牌传播投入的成本相应会提高、风险增加。反之,差异化阈值低,消费者品牌感受性会提高,识别效率增强,品牌传播的成本会降低,传播效果得到提升。对品牌建构而言,寻找一个能够反映品牌价值特性、充分表现品牌个性、差异化阈限低的品牌差异点,是提高品牌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

整体差异化是创造一个市场上独有的、完全不同于竞争对手而且很难被模仿的品牌,如索尼创造的“随身听”品牌,就是一个完全创新的产品品牌。局部差异化是指在同一产品类型或品牌类型中,在某些重要的环节上与竞争对手的品牌有所区别,形成充分的品牌个性,如“农夫山泉”瓶口隐藏型吸管的设计,不仅在功能上方便了消费者,而且在产品个性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品牌风格的差异点,有效地区别于竞争对手产品,使这一产品在刚进入市场时就迅速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同。细分差异化是为了充分地渗透不同的市场,针对细分化的个性需求,设计不同的细分品牌。“以洗衣粉为例,宝洁公司设计了9种品牌的洗衣粉:汰渍、洗好、格尼、达诗、波特、卓夫特、象牙雪、奥克多和时代。宝洁认为,不同的顾客希望从产品中获得不同的利益组合。有些人认为洗涤和漂洗能力最重要;有些人认为使织物柔软最重要;还有人希望洗衣粉具气味有芳、碱性温和的特征。于是就利用洗衣粉的9个细分市场,设计了9种不同的品牌。”

三、品牌差异化的途径与实现方式

品牌差异化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并贯穿于品牌的每一个环节中,有产品功能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命名差异化、产品设计差异化、传播差异化、市场定位差异化等。但是,品牌差异化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化的强度和深度,否则差异化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品牌差异化的强度是通过品牌个性特征来体现的;品牌差异化的深度则是通过品牌传播的持续性来体现的。企业的品牌决策者必须时刻具有敏锐的品牌差异化的意识,这是品牌保持长久活力的根本所在。随着消费需求的越来越个性化和风格化,品牌差异化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深度对话并建立品牌忠诚度的途径。但是,品牌差异化不是为差异化而差异化,而是要根据消费者利益点的需求状况和特征,寻求品牌差异化之路。品牌差异化在消费者心里,有一个稳定的结构模式,是从感知层面到理性层面的渐次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扬·罗毕凯认为,品牌独立于产品类别之外,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者认知过程中得以发展,在建构一个品牌时,差异化是必须要最先考虑的因素,然后是相关性、尊重,最后是知识。而差异化也是建立“品牌——顾客关系”的重要基础。通过差异化,品牌——顾客关系可以逐步巩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层次也逐步完善。品牌的差异化的意义在于:品牌意义的强度(差异化越小,品牌意义越弱),消费者的选择,是品牌本性和潜在市场都是被差异化驱动的。因此,差异化在品牌建构中最重要,差异化定义品牌特性,使该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尤其是在品牌创建的初期,它是形成最初品牌印象和品牌意识的基础,可以说,所有品牌的最初建立都源于差异化。

阿久津聪和石田茂则认为,明确竞争对手是差异化的前提。因为差异化本身就是出于竞争的需要而制定的竞争策略。他们明确地从竞争对手的角度强调品牌差异化的意义,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必须同时明确的是,差异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则是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为了通过品牌来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必须要拥有与鲜明的差异化相联结的品牌知识。因此,理念的内容,个性的强度,利益所应该强调的部分,属性的量与质等各个方面,对于提炼出能够超越竞争对手的品牌知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在品牌沟通上进行了多少投资,如果没有独特的品牌识别,就无法战胜对手。在竞争战略中,差异化是定位的要素,无法进行差异化的品牌识别就无法统一品牌战略与事业战略。”

差异化其实贯穿于品牌运动的全过程中,不是说最初的品牌差异化确立后,品牌形象就一成不变了,而是在力求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品牌风格、品牌特性的前提下,不断发现、不断挖掘差异化的过程。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通过缜密的调查,寻找到产品的差异。有差异的产品品牌才能达到广泛覆盖产品的各个子市场、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目的。没有差异的多品牌反而给企业加大生产、营销、成本,给顾客的心理造成混乱。”

品牌整体统一性和差异性始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以及如何表现品牌的差异化,则是制定品牌策略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了,因为品牌差异化策略的制定,对于品牌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都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品牌可口可乐在百年的发展中,就经历了多次的品牌形象的改变,从标志设计到包装、广告语,甚至是饮料配方都发生过改变,但是基本风格没有变。变的目的就是不断更新差异化,以确保明晰的品牌个性和品牌风格。可口可乐在寻求差异化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第5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竞争力; 企业管理; 创新

一、企业竞争力概述

(一)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直观含义明显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对于企业竞争力,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力存在于开放式的市场环境中,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系统比较性、动态性、过程性、创新性、资源的整合性等特性。企业竞争力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了解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不管在生产经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分为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及制度因素及企业的核心能力。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因素。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开放的市场经济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严峻。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与规模的不断变化,在刺激着中国企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二是政策因素。目前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法律因素。中国是一个法制社会,随着中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司法》及各行各业的标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起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2)资源因素

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并被用来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的总称。一般来说,企业资源分类就是将其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

①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硬件设备、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这三种资源。

硬件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基本资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企业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硬件设备是否完善,是否能产生高效的运作。

技术资源包括企业的技术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表现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的专业技能包括技术型人才越多,企业所能掌握的竞争优势就越大。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企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能动性、最基本的资源。同时,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它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②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包括了企业的制度、竞争战略及企业文化。

企业的制度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责任制度和治理结构等。一个制度健全,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才能够合理的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每一种资源的各种效用,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竞争战略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一个合适的竞争战略能够使企业战胜面临的各种威胁,改变企业和其它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力量的对比力量。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当企业文化起积极作用的时候,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会极大的发挥出来,从而积极的参与企业的建设,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服务品质,提升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使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复杂格局的形成,企业必需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数据显示,我国很多企业竞争力不足,平均寿命只有6.5-7年。因此研究企业的竞争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战略作出调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通过对企业规模、管理方式、技术资源、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现状与不足深刻全面的分析,透过分析的结果指导我国企业实施基于竞争力的战略并进行战略管理,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管理、改善经营、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在促使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仅依靠规模效益,关键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追求差异化发展。未来市场的竞争将是各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身战略。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使企业更精准的确定自身的优势,发展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基础。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中,企业竞争力是最基本的,是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来源。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还不算一个经济强国。我国目前仍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而市场经济由一个个企业来支撑,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企业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调控有针对性的将资源优先配置给竞争力强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我 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企业竞争力面临的现状

从行业上看,根据美国杂志《财富》公布的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来看,我国这次入围的79家企业中,仍然主要集中在电力、银行、钢铁、能源、等领域,基本上都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性较高行业。一些核心技术的行业甚至出现缺位,如电子电器、IT、制药、航空航天等行业中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由此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大企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依靠了政府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类和创新类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行业差距。

从资产及营业额上看,仅与美国企业500强相比, 2012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美国500强的59.10%,比上年提高了9.2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为美国企业500强的59.64%,比上年提高了11.24个百分点。2012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1%,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7%,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相比美国虽有上升,但是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严峻的市场环境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国外企业存在的差异化,才能为企业今后的竞争战略指出合理的方向。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企业管理落后。中国多数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凭经验在管理,缺乏企业战略的指导;信息的沟通与传递不及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方式落后,对环境变化反应迟缓;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2)企业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中国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总体上偏弱,甚至不少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注意自身品牌及商标的保护导致被国外企业抢注的例子也是有的。如“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杜康酒”在日本被抢注等。

(3)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源泉。由于资金与人才的限制,国内大多数企业只是单一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缺乏将这些技术与设备进行再开发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无法达到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技术的规定,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占有率。

(4)缺乏职业经理人及技术型人才。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国企业招收的人才都想要有经验的,缺乏人才战略储备制度。

三、关于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更应该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企业管理

(1)优化组织结构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市场与企业内部信息的相互传递,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迅速,形式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做法包括:第一,精减不必要和重置的部门。第二,岗位优化,因事设岗。第三,管理优化。以准确快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使企业能更灵活地面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2)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保障企业的各项竞争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其导向作用,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成员都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目标,明确各个部门、人员的任务与职责,从而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使每种能力都有使其形成的合理的资源基础。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吸取国外企业文化的精华,创建有本国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企业的文化,使企业文化适应时展的要求。

(3)加强先进管理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

通过专业媒体的宣传、专业人士的现身!讲座,让企业领导者转变观念。组织中小企业参观先进企业、引导拓宽管理思维和眼界,使企业尽快行动起来,在思想观念上真正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重视技术的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

21世纪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而创新要靠人才能完成。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的限制,尚不具备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也达不到独立完成创新研究的要求。在技术方面还有赖于市场上的一些技术中介机构。而我国的技术中介机构相互独立,并且还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这就需要同行业企业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建立协会等方式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局面。必要时,政府也可以牵线搭桥,促成企业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和发展的具体要求,搭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平台,尊重并认可员工的差异性,加强对员工以及对管理者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各种机制。在选拔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形成企业内部的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研发与创新,适当并适时地对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首先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品牌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化表现。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要先把企业的文化、个性和价值都融入到企业的品牌中,对自身的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前提是要确保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价格、服务(或售后)品质等要素上具有自身的优势,联合品牌设计、策划、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外在要素共同形成融合了企业内涵的独特的品牌特点。成功的企业必需在保护品牌的同时,不断用新技术、新产品为老品牌增添新的活力。

第6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2.1.1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般而言,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都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其中以定量界定为主,辅以定性界定。因此本文将通过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界定提供参照标准。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是开展中小企业研究的基础,也是政府制定中小企业政策的依据,更是关系到中小企业业主的自身利益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所以首先对中小企业概念界定是必要的。然而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模糊的概念,国际上并无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定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其进行精确界定都是非常困难的。中小企业的定量界定可以从雇员人数标准、资产(资本)额标准、营业额标准等方面进行界定,而定性的界定标准的本质特征为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包括活动范围有限、业主直接管理等。

2.1.1.1中小企业的绝对概念

中小企业是与大企业相对的集合性概念。在划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两个子集的标准,即企业规模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技术条件,但生产技术条件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所属行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样,中小企业可用函数表示为:MSE=f(i,t,s)上式中:i(industrial)代表行业变量t(time)代表时间变量s(site)代表国家、区域等变量可见,自变量不同,中小企业的概念就不会相同,因此,中小企业这一概念具有多重相对性。

2.1.1.2中小企业的相对概念

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而且每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划分标准也是有一定差异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不一样,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也有所差异,因此不可能在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达成一致;第二,即使在同一国家和地区,有关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也会因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第三,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动态和复杂的,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标准或指标把这些因素全部包含进来。11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大多数国家在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方面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归纳起来,划分的标准不外乎以下三类:(1)按企业的雇用人数划分;(2)按企业的经营能力划分(如产值或销售额);(3)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划分。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50年代主要是按照企业职工人数来划分,1962年改为主要依据固定资产价值,1978年国家计委把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改为企业的年综合生产能力,1998年国家有关部门又对1978年的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颁布了《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按企业生产规模把企业划分为特大型、大型(细分为大一、大二两类)、中型(细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1992年国家经贸委了全国划分工业企业规模的统一标准,规定不论企业隶属于哪个部门,均按在其所属行业统一标准执行,如电子部门所属的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均按机械工业行业中仪器仪表企业的标准执行。1999年6月,国家修订了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新标准与旧标准的主要区别有二,一是不再沿用行业标准,而采取不分行业的统一标准:二是不再将企业划分为特大型、大一型、大二型、中一型、中二型和小型六级,而只分为特大、大、中、小四级,其标准分别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为50亿元以上,5亿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2003年2月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的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出台:(1)工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2)批发和零售业: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3)住宿和餐饮业: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1.2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界定

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是借助能够反映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能力的因素指标,给予权重赋值,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估的过程。因此,研究之前必须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概念有明晰的界定。根据世界上通用的及国内有关的中小企业的界定方法,下面给出我国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界定标准。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因此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SmallandMedium-sizedRealEstateEnterprises,简称SMREE)的界定也相对较晚。2003年为了对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统计进行标准化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房地产行业设置了划分大、中、小型的分类标准(草案)(国资厅评价函[2003]327号)。12该标准从从业人员数量、销售额两方面进行了定量界定,规定见下表2-1:表2-1大、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分类标准企业类型从业人数销售额(万元)大型房地产企业≥200≥1500中型房地产企业100—2001000—1500小型房地产企业<100<1000本文结合房地产的行业特性,给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界定为:中小房地产企业是指规模较小(开发面积小于十万平方米)、员工较少(2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15000万以下的房地产企业。其中,中型房地产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从业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房地产企业。具有2级以下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企业。

2.2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及相关方法

2.2.1评价理论

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因此如何评价企业竞争力就成为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专门课题。目前国内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的主要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以及金碚、范晓屏等部分学者。“《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表明,以对企业竞争力的测评为基础,可以发展为一个竞争力研究的广阔领域;在不断接近客观事实及正确地把握总体态势和客观趋势的意义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相对地反映出企业竞争力的真实状况,并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评价,这是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在企业竞争力研究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22]。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不但构成企业竞争力测评的概念基础和学术基础,也从方法论的意义上为企业竞争力测评奠定了基础[23]。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形成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内容,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帮助发现决定企业竞争力的现实因素,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竞争力在理论上得到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获得经验数据方面的解释与验证,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相互促进发展。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应该在充分分析企业竞争力性质的基础上,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将复杂问题简化以有利于具体企业竞争力评价。在评价企业竞争力时,首先要尽可能地使用比较综合性的测评指标,特别是显示性指标,即显示企业市场竞争结果的指标;其次,需要分析性指标来更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竞争力状况,解释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为什么缺乏竞争力[24]。显示性指标反映竞争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反映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13是一个为数较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虽然企业竞争力评价在使内在因素显现化、指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失部分信息,而且也将受到未来必然性、偶然性因素不确定的影响,最终使企业竞争力评价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精确性、可能性,但是企业竞争力评价应尽可能地接近客观真实,揭示其内在属性。

第7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竞争力;旅游企业;安徽省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在区位上承东启西。可是安徽旅游事业发展态势问题颇多,正如副省长文海英所概括的“两个不相适应”[1]:一是旅游发展的成绩与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二是旅游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企业入手,分析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及其竞争力的表现,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找出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目前,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李正中、韩智勇(2001)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邹宏霞(2004)认为,知识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把握和企业文化的架构才是企业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谭丽林(2005)结合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策略[4];邱慧(2006)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向内挖掘企业潜力两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梁赫(2006)则认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高航(2008)认为,企业除了追求经济,还应该在“社会责任”(CSR)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7]。在以安徽省旅游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评价上多以“小、散、弱、差”为主,如汪德根、刘昌雪(2002)通过对安徽省的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存在的现状[8];闻飞(2005)等人通过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得出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第三集团的位置[9]。

    一、企业竞争力

    谈起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多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rad and 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的竞争战略理论等来对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0]。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客户有用性,即对客户有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价值观最大化;(2)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或超越,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3)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一)安徽省旅游企业现状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是衡量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安徽省旅游事业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如表1所示,近年来安徽省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旅游饭店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星级标

    准上呈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截至2008年9月,安徽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五星5家、四星63家、三星156家、二星194家、一星13家。其中四五星高级饭店的比例仅为15.8%,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饭店结构。

    目前,安徽省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素主要是旅游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限制小和技术含量不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企业竞争力制度因素较为重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而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只有一家(黄山旅游集团),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更不要说企业的品牌效应。产业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困难。在安徽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如果仅仅单方面从数量上及时间段上看安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无疑进步明显。但是如果从微观上、从区域上看,问题又突显出来。根据闻飞等人通过指标计算得出:“安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25位,居第三集团中列,不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企业中排名落后,而且在中部地区排名中也偏后(中部8省中名列第7位)”[9]。很直观的反映了在整个国家区域中,安徽省旅游企业所处的竞争劣势位置,揭示了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表明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差距,把比较区域缩小,把安徽放入联系更为紧密的长三角旅游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再来对比安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省市星级饭店的数量、平均客房出租率、旅行社数量以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等指标,可以看出长三角旅游圈内各省市旅游企业发展并不均衡。浙江省的星级饭店数量最多,平均客房出租率最高;而江苏省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最多; 上海市拥有的五星级饭店数量和全国百强社数量最多,而安徽不仅星级饭店数量比江浙沪三省市少,2004年全国百强社排名两省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入围(双百强评选包括营业收入、毛利润、入境旅游外联人天、接待人天、实缴税金、外汇结汇等六项主要经营指标考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旅行社在经营上以及安徽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水平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三、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培育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自身品牌

    安徽省目前还没有创立出一个品牌饭店,更不要说品牌饭店集团;国际旅行社已经数年未能进入全国百强;旅游景区也只有黄山勉强称得上走向世界,但仍然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的热点、东亚与东南亚的温点、欧美的冷点”。品牌是最典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所周知,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因此,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8]。国内外实践都证明,创造了企业80%价值的是只占职工总数20%的核心人才,即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安徽省旅游企业在相当程度地上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中专生最好、大专生勉强、本科生靠不住、研究生用不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多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观念的陈旧,也必然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安徽省旅游企业应主动培养有志于旅游事业的中高级人才,让他们尽快成为管理层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是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方式、营销战略等。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和模仿应用到自身企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旅游企业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给旅游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因此,企业文化成了促进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

    (二)外部获得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还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等条件限制。相比之下,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竞争力要素,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

    1.旅游企业重组

    旅游企业重组后可更为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剥离一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关不大的资产,集中有限资本构建更强大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获得1+1>2的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竞争力要素,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利益,财务利益固然不可忽视,但竞争力要素对旅游企业重组后的长远发展则更有意义。目前,由于受2008年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部分中小旅行社业绩下滑已是公开的秘密,从另一方面看,经过市场的洗礼后,旅行社重组洗牌的时机已到。

    2.旅游企业集团化

    在安徽目前已有的三大旅游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和九华山旅游集团。这其中,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在全国2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仅位居中等,其余两大集团竞争力则更为有限。集团化经营可以对旅游企业实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规模求效益,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积极意义在于:(1)集团化经营将交易成本内在化,能获得高的规模经济效益;(2)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经营,从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优化产业结构;(3)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旅游集团在体制改革集团组建过程中,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大量闲散资金;(4)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建立旅游企业的新形象,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 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市场除了竞争以外,还有合作。企业为了生存,要靠竞争来合作,通过合作来竞争。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互补资源,加快旅游企业对服务、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如旅游社的销售网络是饭店企业难以比拟的,营销能力薄弱的饭店企业与之联盟,不仅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因而形成了比原有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复合核心竞争力,并将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安徽省政府推进“两山一湖”联动开发的形势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就应开展合作,在联合促销、联动开发旅游线路上相互配合,实现“双赢”[9]。

    参考文献:

    [1]文海英.努力推进安徽旅游业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2005-06-28.

第8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物流企业 竞争力 提升 对策

一、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企业出现不断向前进步的趋势,为我国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动力。但从我国的物流企业现状分析,其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未形成独特的经营理念。

(2)难以正确定位,存在定位困难等问题。

(3)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4)缺乏专业的高技术物流人才。

(5)资金支持较匮乏。

二、研究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对策

(一)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完善网点建设

随着科学进步,时展,物流工作已成为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沟通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物流工作的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要求物流工作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物流企业实力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发展较迅速,实力较强大的石油企业,更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完善石油企业物流工作程序,保障物流工作质量有所提高,抢占市场优势。与此同时,在WTO形式的影响下,石油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在与相关企业合作的前提下,将自建经营网点与共建经营网点相结合,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采用集约化经营模式,增加国际竞争力

据调查显示,相关企业在选择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企业的满足能力以及物流企业的工作质量。面对国外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石油企业必须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不断创新,合理利用集约化经营模式,增加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物流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增加石油企业经济效益。

(三)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技术高的物流人才

人力资源是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第一资源,石油企业绝不例外。因此,为保证石油企业物流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增加企业竞争力,必须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培养专业技术高的物流人才,为物流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例如,石油企业针对在职物流工作人员,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培训,帮助物流工作人员了解石油企业的运行状况、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高科技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提高物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物流工作质量,促进石油企业稳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在引进新人才时,需从引进人员的综合素质出发,优先选择专业技术较高的人才,实现为石油企业高效服务的目的。

(四)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挖掘潜在物流需求

物流营销与其他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相同点,同时也存在差异。因此,物流企业应明确物流营销与一般产品营销存在的差异,为更好的进行物流营销打下基础。作为石油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分析并研究石油相关消费者的需求,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石油物流营销策略。其次,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在石油企业的物流服务和客户的物流需求基础上,将两者有机整合,达到两者利益的最大化,为客户提供优质、系统的物流服务。最后,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合理预测物流行业发展方向,挖掘潜在的物流消费者,从而提高石油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五)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现代物流企业广泛运用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作为实力雄厚的石油企业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物流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1、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即优化、改造企业内部的管理特征,重组管理层面,完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在Internet技术的指导下,融合各部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增加企业竞争力。

2、运营方式信息化

石油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是通过电子手段,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是物流企业重要的信息交换手段之一,也是石油企业运用较广泛的方法之一。GPS技术的运用则是信息技术运用于运输的典型事例。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条形码自动识别系统使清理库存等问题更加方便,有助于管理者合理分配货物,从而实现降低库存,减少成本的效果。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企业逐年增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石油企业作为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应不断发展自身,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石油企业的市场地位,促进石油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辛广茜.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0:144-145

[2]张羽琴.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7:131-132

第9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system, made evaluations and sort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by AHP and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pectively, and analyzed results by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And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radiation range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power in a certain region, the fracture point theory was used to obtain the competitive radiation radius of each enterprise, and two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close. Therefore, the enterpris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etitive power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scope of radiation,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of index.

关键词:竞争力评价;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断裂点模型

Key word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breaking poi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104-03

0 引言

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利用着广大社会资源,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广大企业的健康发展已逐步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竞争力成为企业自身时刻关注的事项。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属竞争力的研究范畴,早在1999年范晓屏就从“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角度阐述了竞争及竞争力,认为企业竞争力在于有限资源配置下所能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1]。金碚(2001)认为企业竞争力体现了一个企业实力,表现为向市场所提品和服务的多少和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一种需求,在这个供需过程中,企业通常面临着市场的竞争,企业的产业面越宽,其竞争力表现就越高[2]。Prahalad(2006)认为企业竞争力在短期内源于当前较高性价比的产品,企业基本竞争力不能由市场占有率所表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基于跨组织间合作,是竞争对手所不能模仿出来的一种企业能力[3]。Shieh(2011)基于800份问卷得出企业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高度相关的关系,这表明积极有效的企业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有益的[4]。而企业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对企业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价以提出和改进更有效的管理措施。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各物流企业不断提高和创新自身产品,文中以物流企业为例就自身实力的评价展开论述。

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在对比中产生,在排序上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测评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课题,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方法[5-7]。对竞争力的探究离不开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用数理统计及计算机可视化进行表现。企业竞争力的测评离不开指标的选取,在指标选取和测评上有基于统计学的客观方法及基于主观经验判断的方法,各项评价方法各有优劣。对此,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来评价物流企业自身实力作为竞争力。并将企业所在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基于加权平均后的竞争力运用断裂点模型得到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覆盖现状。

1 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文中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在指标选取上做到全面、合理、易统计及有代表性,在得到精确数据后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对各指标数据的加权平均,以下为本文评价过程。对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则需将评价对象视为一个灰色系统,以物流企业中各指标数值最高的数据作为参考数列,被评价企业的各指标作为比较数列的各实体求取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说明企业的竞争力越强[7-8]。

3 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企业竞争力及用断裂点理论分析在自身竞争力下的影响范围占比是有效的,当企业竞争力薄弱时应大力创新、规范管理、统筹发展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区域竞争中也要注重与竞争对手间的平衡,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①针对单一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可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以得到均衡后的结果,均衡结果对优势企业的结果影响并不大,如文中评价企业中竞争力较为突出的企业3。根据评价结论,本文认为企业可在权重较高的指标上增大投入,如本文的优化企业位置优势、拓宽企业经营内容及提高企业创新和学习能力。

②本文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范围占比这一指标的大小与竞争力大小较为接近,但断裂点模型体现了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能够影响范围的空间大小,而对空间中的环境因素并未较多的体现,结合竞争力评价结果来看,由断裂点模型所测算出来的影响范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③构建评价体系时,应更多结合物流企业实际,有选择性的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求取方法上应结合实际选择主观或客观的方法,在进行竞争力对比评价之后,应针对性的做出决策,保持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晓屏.关于企业竞争力内涵与构成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6):62-68.

[2]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10.

[3]CK Prahalad,G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6, 68(3):275-292.

[4]CJ Shieh.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rporation core competence and corporate culture: the impact of relatedness[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1,18(12):1121-1124.

[5]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03):5-13.

[6]林丽金.基于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1(10):45-49,90.

[7]徐燕,赵艳萍.基于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的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07):83-85,136.

[8]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陈莹,李心丹.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研究――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03):141-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