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社区服务现状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服务现状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服务现状调研

第1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城市工作现状,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市工作调研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内容

突出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主题,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社区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党建,平安创建,班子建设,公共服务,精神文明,文体事业等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本次城市工作调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成立区城市工作调研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陈明哲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由区委宣传部,区发展计划局、民政局、建设局等单位抽调专人组成。

三、任务分工

(一)围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对社区工作中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区作风办负责);

(二)围绕城市党建工作,深入分析城市党建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加强城市党建工作的对策(区委组织部负责);

(三)围绕城市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分析城市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制定加强社区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应对措施(区委宣传部负责);

(四)围绕“平安**”创建活动,如何推进“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创造安定、和谐的城市发展环境(区委政法委负责);

(五)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区发展计划局负责);

(六)围绕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如何繁荣商贸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区经济发展局负责);

(七)围绕社区服务、职能发挥、社区建设、弱势群体帮扶、低保办理、优抚救助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区民政局负责);

(八)立足于城市服务平台,围绕就业培训,失业登记、社会保障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区人劳局负责);

(九)围绕城市法律知识普及、居民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区司法局负责);

(十)对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制定关于加强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应对措施(区建设局负责);

(十一)围绕如何丰富城市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等专题进行调研(区文体事业局负责);

(十二)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提高城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行专题调研(区卫生局负责);

(十三)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如何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进行专题调研(计生局负责调研);

(十四)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如何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专题进行调研(区市容环卫局负责);

(十五)围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就如何推进市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区大项目办负责);

(十六)对城中村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旧城改造的可操作性意见(区旧改办负责);

(十七)人民办、西兰办、吴办、古渡办、渭西办、陈杨办等6个办事处围绕办事处、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对策进行专题调研;

(十八)沣东办、钓台办、马泉办结合乡镇与办事处的职能转换,围绕加强和推进城市工作,探索社区建设,建设移民新村,妥善安置拆迁群众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任务分工要求,立即成立专题调研工作组,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深入到社区、辖区企事业单位,及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落实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从事专题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把关,确保此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各单位要把本次调研活动作为本单位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承办人员为具体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调研报告的分析汇总工作,并形成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的城市和社区工作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推进城市和社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城区各街道办事处要结合本次调研活动,全力支持和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供调研活动必要的分析资料,安排工作人员协助各成员单位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各成员单位调查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确保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第2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关键词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求机制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引发了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经济体制转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城市建设征地而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当地政府或开发商为这些失地农民修建了居民生活小区进行集中安置,这些新建的居民小区有着特定的称谓,即“征地农转非社区”。以重庆市高新区为例,到2007年底,高新区已实施完成了1100公顷的征地拆迁工作,1.9万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安置和1.7万人进行了住房安置,纳入高新区政府管理的农转非人员安置的住房小区共计23个,总建筑面积达895145.77平方米,安置户数达7290户。

由于这些征地农转非社区是被征地的整村农民一夜之间变成农转非居民而进行的集中安置形成的,所以这种征地农转非社区既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社区,也有别于农村社区,呈现出边缘化的特点。随着城市社区的深入发展,社区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维持城市社区繁荣稳定的作用。征地农转非社区虽然原则上属于城市社区,但由于种种原因,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发展滞后,突出表现为社区服务供求机制的失衡。

本文在研究角度的选取上,不是遵循通常探讨社区服务的框架,即单方面从供给方出发来讨论,而是试图以实证调查的资料为依据,从征地农转非居民的需求和小区管理人员的建议出发,深入分析这一特殊群体和社区服务需要,从而探讨并完善这类社区服务供求机制

二、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求机制失衡的主要表现

重庆市高新区共有征地农转非人员安置小区23个,11890户,实际选取的样本为15个小区10504户,投放问卷1060份,样本占总体的比重为10.09%。在投放的1060份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836份,回收率为78.9%。针对管理人员的问卷有两个类别,其一是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小区管理办公室等相关管理人员填写,此类问卷的数量为每个小区10份,15个被调研小区投放1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其二是由所在小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填写的问卷,每个小区1份,15个被调研小区投放1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5份。现将三个层面的调查问卷统计和分析如下:

(一)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给滞后于居民需求

调查发现,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比较关切的社区服务需求有很多未能提供,如:社区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福利服务;残疾人的康复服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服务;贫困家庭的帮扶服务;家政服务;就业信息渠道获取服务等等。这表明,现有的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给机制还相当不完善,除了提供一些最基本的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服务之外,其他人性化和精神层面的服务极度匮乏,社区服务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不利于社区居民归宿感和认同感的形成,也不利于征地农转非居民的城市融入。造成上述社区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社区服务经费紧张有直接关系。

(二)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差距过大

社区服务供给未能满足居民需求标准是指社区服务供给不达标,居民对其提供的服务满意率较低。主要表现有:①社区治安状况较差。农转非人员和社区管理人员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例高达37.8%和35.5%。这说明社区提供的治安服务较差,或者说,至少未达到社区居民的要求。②社区现提供的服务内容较少且未落到实处。目前,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提供的内容包括社区绿化、送信、只收取成本费的维修服务、社区清洁卫生、社区治安、代缴水电气费等几个最基本的生活便利方面,服务种类单一;农转非人员感受到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绿化和环境卫生方面,二者的比重达到74.1%和16.8%,而对社区提供的治安保障、代缴水电气费等服务居然没有感受到。造成社区服务供给与实际得到的差距十分明显,各个小区提供的服务内容有差异是一方面原因,但农转非人员没有感受到的服务说明这些服务在社区中没有真正落实,或者是农转非人员对社区提供的这些服务项目非常不满意。

(三)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给亟需进一步增强

这部分亟需加强的社区服务供给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基础设施服务和社区人文环境关怀上面。

调查显示,对于今后期望加强的社区服务项目,农转非居民认为首要的是房屋及设备的维修,比重高达49.1%,社区停车位不足或严重不足加总占70%;而社区管理人员认为房屋及设备的维修比重也达到20.5%,其次休闲设施达到19.4%,再次是文娱活动达到12.7%。比较农转非人员与社区管理人员两者的期望,可以发现:①两者同时对房屋及设备维修寄予较大期望,说明现阶段社区居民居住环境确实很差,这方面服务亟需强化,从社区停车位的不足率上也可以看出,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品质的提高客观上也要求居住质量的明显改善;②社区管理人员把社区休闲设施和文娱活动提上了日程,这说明农转非社区居民迫切需要人文精神方面的关怀,并且有51%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一般或较差。这从侧面表明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文娱精神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专业素质较差。

另外,据调查显示,社区管理人员认为主要是由于经费不足(73.3%)的原因使这些应该加强的服务项目难以实施和落实。而农转非居民却认为社区物业管理费应由政府出(65.45%),他们认为自己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是政府让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所以政府应该对他们全权负责。显然,政府不仅在社区物业管理经费上负担过重,而且对于稳定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情绪方面堪忧。

三、完善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求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应采取福利性与经营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滞后,使社区服务面临需求和供给的尖锐矛盾。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福利机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国家对福利保障和服务资源的投入增加少、比重轻,福利服务的增长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对社会兴办福利和服务的政策不健全、不配套,使动员社会力量办福利受到限制。鉴于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的特殊性,社区福利性的特点必须加以突出。这一方面是城市社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征地农转非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隐性补偿。在鼓励走福利道路的同时,还要走经营这条道路,主要原因是社区服务经费的制约。比如在香港,社会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①政府提供的资助;②民间筹募的基金。这一点是重庆高新区政府无法相比的:①高新区政府投入的社区服务经费有限;②民间筹募的基金甚少。所以,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应走福利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道路。

这一阶段的社区服务主要由社会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两部分构成,具体分为三个层次:①福利,主要是针对民政特殊对象采取的无偿服务,如社区孤残人士和老年人保障等;②邻里互助服务,主要是通过群众团体发起,群众自愿参与的服务,一般表现为义务或微偿,如义务劳动和社区活动宣传等;③便民利民服务,这是为全体社区成员所提供的社区性社会化服务,主要是营利性的有偿服务。在这时,社区服务已经突破了扶弱济贫,提供家庭服务的原有界线,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社会服务的性质[1]。

这样,社区服务经费得到充实,一些因经费紧张而无力展开的社区服务迎刃而解。不仅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社区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社区的人文精神关怀也得以顺利开展,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得到加强,居民服务需求也得到相应的满足。因此,这种经营与福利并存的社区服务方式,展示了一条通过走“以服务养服务、以服务兴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性发展的路子[2]。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社区服务的特点是,服务的对象扩大到全社区成员,服务内容也大大拓展并与市场结合。在强调社区服务福利性的同时,其经营性与市场价值也受到重视。一个市场手段与非市场手段相结合,无偿劳动、低偿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由于社区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价值,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所在的一些街、居委会也积极参与其中,建立起一些经济实体,虽然创办经济实体增加了他们极有限的经费,但却为他们发展福利性社区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一部分农转非居民的就业问题,是一项深得人心的安居工程。

(二)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应走专业化道路

所谓专业化,就是指社区服务有专业化的组织、专业化的队伍、及专门的资金来源等[3]。我国香港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区服务都是走的这条道路。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是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方向,因为它不仅符合社会组织的结构分化和功能专化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是相适应的,是与市场经济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结构模式相适应的。

1.社区服务组织方面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应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社区服务组织系统。所谓多元化,是指既有官办的行政性社区服务组织,又有官民合办即政府资助、民间主办的半行政性社区服务组织,同时还有完全民办的非行政性社区服务组织[4]p(20)。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之所以建立这样一个自治程度较高的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是由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的复杂性决定的。首先,大多数征地农转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善,与其他传统的城市社区相比,社区总体面貌落后。提供这类耗资大的基础设施服务,个体或某个团体组织无法完成,必须由官办的行政性社区服务组织来实现。其次,在调查中也发现,还有相当高比例的征地农转非居民认为自己未融入城市。他们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中,但是却对社区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因而,在社区提供服务的时候往往不能迎合居民的心理需求。那么如何有效的将这部分农转非居民较快的融入到城市呢?营造一种人文关怀丰富、社区凝聚力强大的社区氛围至关重要。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娱活动和休闲娱乐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成立一种由政府出资、民间举办的半行政性社区服务组织来开展这些活动。最后,组建完全民办的非行政性社区服务组织的必要性在于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大多年龄偏大,老年人比重较大,需要社区志愿者无偿为这些老年人提供长期服务。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快,这种需求服务会变得愈来愈必要。

2.社区服务队伍建设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不仅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而且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这里的专业化有两层涵义:①职业的专业化或专业的职业化。换一句话说,在职业分类中,将专门从事社区服务或社会服务的职业称为“社会工作”。因此,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成员与从事经济工作、行政工作、教育工作等其他方面工作的社会成员一样,都要符合其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一旦就业上岗,又都有其相应的职业收入。②知识的专业化或专业的知识化。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因此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文凭,领取专业工作证书,才能就业上岗。其专业训练又分为两类:①综合性的专业训练。即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系统学习并掌握社会工作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②单科性的专业训练。即是指经过与社会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由于社会工作是以人为对象,因此,凡是与人生存和发展直接有关的学科和专业,如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犯罪学等都是与社会工作有关的学科和专业。这些学科和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可成为从事某一专项社会服务工作(如老年人保健及护理、心理咨询、青少年教育等专项工作)的社会工作者[4]p(21)。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其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能够为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社区服务,使社区服务供给有效满足居民需求,这一点在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组织人员态度不满上可以得到验证。

3.社区服务内容方面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且质量不高,一些居民亟需的服务得不到供给。因此,有必要对社区服务内容进行扩充和完善。初步设想被列为社会服务内容或范畴的有五个方面:①社会保障。此项服务是帮助解决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需要经济或物质援助的人渡过难关,满足其基本及特别需要,包括老年人的保障。②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此项服务是协助家庭建立相互关怀的家庭关系,预防及处理个人及家庭问题,提供家庭需要的而家庭自身又无法满足的服务,如社区幼儿园福利建设和儿童医院等。③青少年服务。此项服务旨在帮助青少年成为对社会负责及有贡献的一员。如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家庭对青少年定期进行学习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等。④康复服务。此项服务旨在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并在其自身条件下尽展其能,为社会作贡献。⑤社区发展。此项服务旨在促进社群关系,在社区内建立团结精神,并鼓励个人参与解决社区问题,务求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4]p(22)。

参考文献

[1] 杨贵华.构建社区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J].东南学术,2006[6]:58-62.

[2] 肖艳.关于我国社区服务理论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求实,2000[11]:31-32.

[3] 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5[3]:142.

[4] 刘祖云.香港与武汉;城市社区服务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20-22.

:《征地农转非人员居住小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新区为例》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锋 男,重庆市国土房屋管理局高新区分局高级工程师。

第3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本次报告基于网络社区在营销过程中的品牌公关及管理层面的属性特点,从数据层面给出一些策略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本报告包括三个专题:中国网络社区发展分析、网络社区营销价值、社区电子商务。

1.中国网络社区发展阶段

导入市场阶段

90年代中期,由新闻组起步,中国网络社区进入导入阶段。用户关注内容以新闻时事类为主。

积累用户阶段

1998年开始,中国网络社区的发展进入积累用户阶段,以BBS(论坛)为核心服务的网络社区逐渐为广大网民认可。

探索商业模式阶段

2008年开始,中国网络社区在一定用户积累的基础上,进入探索商业模式阶段。

商业模式基本成型阶段

中国网络社区运营商对于盈利方式及商业模式的探索,势必经历一段时间,艾瑞咨询分析预计,2015年中国网络社区的商业模式将基本成型。

2.基于AISAS模型的网络公关

用户融入舆论的主动性是“双S节点”的魅力所在

网络公关,有别于传统营销手段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推送方式,利用网络的手段,充分调用用户积极性,使其自觉参与其中,从而产生由下至上的舆论导向,实现营销目的。由此,用户参与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AISAS模型中“搜索”和“分享”两个行为节点(及Search和Share,又称“双S”),是社区网络公关锁定的关键目标,其核心价值在于,用户与舆论的交互行为(获取口碑信息及口碑信息)均为自发行为。因此,“双S”节点对网络公关来说,具备了非常关键的重要意义。

3.社区电子商务核心竞争力

社区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的主要竞争力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网络社区聚合了一定数量的高黏性用户群

如上文所述,一方面,日均覆盖人数的稳定增长体现了社区服务在用户基数上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另一方面,用户访问时长指标体现了社区用户较高的黏性,其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这是网络社区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

第二,各兴趣组(话题组)细分了不同的购买需求

网络社区中各个讨论区、话题组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对不同用户群,不同需求的筛选和细分,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销具备了合理性和便捷性。

第三,社区网友的意见为购物决策提供依据

网络社区开展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价值和竞争力即在于其中的评论信息形成的舆论导向,这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备重要的影响(上文的调研数据已经证明),基于网络社区特有的舆论影响和公关价值,ESN具备了强大的排他性优势。

4.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开通SNS服务的情况

中国网络社区SNS服务开通情况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中已经开通SNS服务的网站占到64.2%,13.2%的站长计划开通SNS服务,12.8%的站长表示有可能计划开通此类服务。

分析认为,用户对SNS服务的认可已经引起网络社区站长的注意,加之天涯等大型网络社区的SNS化的示范效应,中国网络社区SNS化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5.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站长倾向的广告类型

搜索类广告仍为站长首选。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搜索类广告依然是中国网络社区站长的广告首选,其在所有广告类型中的占比为56.6%,较2008年下降11个百分点。而流量联盟广告和软件联盟类广告的占比达到17.1%和10.3%,较2008年分别增长0.4和0.9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搜索类广告以较低的用户干扰和可见的效果获得中国网络社区站长的青睐,同时,流量联盟及软件联盟类广告及其他形式的联盟广告,基于操作上的简易型、按效果付费的计费模式,获得了广大中小站长的普遍认可。

6.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的营收分布

网络社区盈利状况有所好转。

第4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关键词]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北京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52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调查基本情况

东城区共有17个街道、182个社区、10个养老机构,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的形式在两个街道、27个社区进行。其中,和平里街道为全区最大的街道,包括20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近2.4万人,服务提供商39家;体育馆路街道包括10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1万人,服务提供商28家。在民政局和街道办领导的帮助下,笔者上门走访了上述两个街道的27个社区、174户老人,完成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养老方式及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 调研分析

2.1 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老人收入水平的限制,现在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收入较高且稳定的老人更容易接受机构养老。此外,目前社区中养老服务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需要大力提升和完善养老服务内容。

通过与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座谈交流,了解各部门在养老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提出关于养老服务提供商监督管理的需求,包括服务商的资质审批及接入管理、服务商的退出管理、退出之后如何告知老人、服务价格、服务优惠点、服务商的评估与考核、如何对其服务进行反馈、如何获悉服务是否提供、如何进行回访、服务满意度调查以及服务商如何进行对接等方面;同时,他希望该平台能够对全区服务商每月、每季度、每年的总体基础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民政科科长介绍了目前养老工作方面的情况。和平里街道养老服务以志愿者队伍和老年协会为主,典型代表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爱心大姐服务队、银发互助服务队等;同时,街道为老年人提供了181菜篮子生活服务平台、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等服务。科长指出,目前养老服务比较分散,线上线下未能有效结合,希望能通过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解决这些问题。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民政科李科长指出,要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餐桌等,并逐渐将其信息化、智能化。此外,在软件方面,由于缺乏手段和技术支撑,管理和服务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比如养老服务商的管理、养老卡和养老券的发放等,要逐步完成民政、公安、卫生及殡葬等多部门的数据对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2.2 智慧养老问题

结合调研情况,总结和平里及体育馆路街道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

2.2.1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最需要服务的失能老人得不到服务保障。两个街道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公开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往往比较单一,如181送菜,菜品有限,且无法实现送货上门;小帮手便民服务主要提供缴费等服务,无法为残障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也就是说目前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如何为最需要服务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是重中之重。

2.2.2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规模亟需扩大,缺乏规范化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基本上是外来女工,志愿者很少。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照顾工作,降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例如和平里社区的某位老人,雇佣的保姆月薪为3 500元,保姆过年回家,老两口即进入无人照料的状态,如何有效整合连锁型服务机构或针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各方及时介入,缓解当前情况。

3 智慧养老建设意见

3.1 智慧养老建设要点

第一,响应政府政策,符合养老服务标准。东城区智慧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居家养老服务的要求与技术标准,建立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第二,规范管理,完善养老服务。可灵活地对平台的各种交易主体、参与主体以及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化的市场秩序,增加服务的专业性和区隔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5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疗;NGO;非洲人;社区治理;广州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23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02

0 引 言

现阶段,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其各要素中,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民生之需,是实现社区善治的主要着力点。

概括而言,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无差别的向社区人群提供卫生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公共医疗资源、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的卫生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突厣缜”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居民看病的主要模式。广州具有庞大的城市人口规模、密集的人流、物流和多元化的移民结构,外来移民的增多都为其医疗保健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尝试解答以下问题:广州非洲人在治疗日常疾病时首选的就医渠道是什么?是否符合“小病到社区”这一模式?影响他们选择就医途径的因子有哪些?他们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状况如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将如何与NGO合作以提供便利的就医体验,满足其民生之需?

1 非政府组织参与涉外社区医疗服务的研究综述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州已成为中非经贸和人员往来的重要城市。广州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在广州市居住的非洲人口共1.6万人,常住非洲人口约0.4万人。他们主要集中于4个片区:小北路、三元里、番禺和东圃。相较于位于我国其他城市的国际社区,广州非洲人聚居区具有流动性大、非法居留者多、经济收入相对不稳定、多质态等特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广州的非洲人聚居区,目前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非洲人在广州生存的空间状况;第二类是从社会支持方面分析他们在广州的社会关系;第三类是以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广州的生存状态;第四类是以移民理论的角度阐述他们在广州的适应问题。然而,在学界已有的关于广州非洲人的研究中,有关该群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及供给问题――包括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软环境、外语、医疗技术、服务环境、服务方式等的研究尚属空白。

而在关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研究中,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内患者,缺少针对外来移民的就医需求的研究,研究范围大多局限于探索影响社区患者选择就医途径的因子。此外,NGO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合作这一创新路径也未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多数学者集中研究NGO与政府、市场和社区成员的互动关系。

2 广州非洲人社区医疗服务的供需状况

2.1 广州非洲人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状况

以小北路社区为例,小北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该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职称偏低等问题。在越秀区小北路一带,主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洪桥街和登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走访两个卫生服务中心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本小组得出初步的调研结果:首先,在医疗手续和费用上,广州非洲人看病时提供护照后即可就医;其次,在语言问题上,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配备有1-2名掌握英语的医生负责翻译;最后,在医疗服务内容方面,除了为广州非洲人治疗日常小病之外,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提供有体检、疫苗注射等服务。而被推荐为登峰街常住非洲人定点服务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则主要提供内科、妇科、针灸、减肥等医疗保健服务。

2.2 广州非洲人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状况

为了以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理解他们对社区服务中心的体验,找出他们选择就医服务时潜在的决定、观点和动机,本小组采取深度访谈法,在天秀大厦一带用便利抽样法抽取32位在本地有就医经历的广州非洲人在咖啡馆、天桥和公交车站附近进行访谈。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围绕4大部分设计了8个主要问题,涉及就医渠道、选择不同渠道时考虑的因素、就医障碍和对改进医疗服务的建议。除了这4大类有关医疗服务的问题之外,访问提纲还涉及受访者本人情况的问题,包括居住时长、从事工作和收入水平等。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是否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与交通情况、医疗费用、药品价格、对社区医院的信任程度等因素相关。首先,在就诊状况方面,18.75%的非洲人在患有一般常见病时会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就诊,其原因为价格便宜(66.7%)、就医流程简单(16.7%)、离家近、交通方便(16.7%);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存在语言障碍。53.8%的非洲人认为在就医的流程中存在交流不畅的现象,由于医院缺乏相应语种(主要为英语、法语)的翻译,因此在社区医院看病时需携带一位懂中文的友人。②信任度差,19.2%的非洲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够专业”,即医疗技术水平或医疗相对较差。③知晓度低。15.4%的非洲人不知道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5%的人不清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哪些服务功能。可见,广州非洲人在就医时存在语言障碍、对社区卫生服务缺乏了解和信任,是导致其患病后不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流向意愿方面,根据本小组在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的走访调查,广州非洲人患者倾向于选择在社区附近的私立医院或社区药店治疗,到医院就诊者基本上都是突发性急诊病人。根据本小组的调研结果,广州非洲人患有日常小病时,到综合性大医院就医的占37.5%;选择到私人诊所的占34.3%;不就诊,而是到药店购药,采取自我医疗的占9.4%。

虽然绝大多数非洲人选择在广州本地进行健康体检或治病就医,但他们仍以选择到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居多,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利用率不足,不能完全满足非洲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3 社区医疗服务的创新途径

NGO性质的登峰街外国人服务中心位于天秀大厦北面,交通便利,人流密集。本小组在走访该服务中心时了解到,该中心每年服务7 000~8 000名外国居民,其中以非洲人为主,主要提供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社区咨询等服务。本小组发现,在中心内设置有一个咨询台,由一名会说汉语、英语、法语、尼日利亚语的工作人员向到访的外国人提供咨询服务。工作人员表示,有的广州非洲人患有疾病时会向他们请教如何选择就医途径。

作为社区多元治理的重要主体,NGO的组织性决定了其能够承担部分的政府职能;另一方面,它的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决定了它能够高效的分配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此理论背景下,基于ν夤人服务中心的调研以及对影响选择就医途径因素的分析,本文得出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创新方案如下。

首先,扩大外国人服务中心招收志愿者的规模,丰富服务种类。针对本小组了解的外国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数量少,提供服务的范围窄的问题。本文认为,该NGO可与广州市语言类高校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志愿时间认证,从而招收双语或多语的大学志愿者。此外,还可将职能扩展到医疗协助的范围,安排志愿者指引或陪同存在语言障碍的外国人到社区服务中心就医;同时在语言培训方面,也可为社区医生开办外语课堂,提升其外语水平。

在招收中国志愿者之外,该中心还可招收熟悉就医流程与本地生活常识的非洲志愿者为在广州生活居住的非洲人提供医疗咨询服务。通过“以外国人服务外国人”的方式,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就医流程与相关政策。

其次,开展外国人服务中心与当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合作,安排社区医生到外国人服务中心进行流动坐诊。本文认为,社区医生进入外国人服务中心为广州非洲人开展日常疾病的治疗和保健护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为非洲人提供熟悉的就医环境,降低因“人生地不熟”而产生的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不信任感;二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内掌握外语的志愿者可为医生和非洲人提供翻译服务,缓解语言障碍带来的就医不便。

最后,加强宣传,提升外国人服务中心在附近非洲人中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充分利用网络和日常服务活动等方式,宣传外国人服务中心协助非洲人就诊的新职能,并且宣传成功案例。同时,在宣传过程中向外国人提供适当的就医选择和意见,强调理性就医。

4 结 语

非洲人在广州较低的社区服务中心利用率体现出,国内相关涉外医疗服务工作及NGO服务的相对滞后,因语言不便、信任度不高等衍生出的不良就医体验也将造成国内和国际的舆论压力。在我国复兴崛起与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认真对待非洲人在广州的医疗服务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NGO在广州外国人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功能,对我国在非洲及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国家涉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强中非合作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舒小芳.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优化对策[J].护理学报,2009(13).

[2]温国d.非洲商人在广州的社会融合度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移民适应理论的视角[J].社会学,2012(4).

[3]黎莉,茅婕,林锦浩,等.广州市居民就医意向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5(1).

[4]陈静.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6(12).

[5]李映辉,黄蕾.社会网络的社区服务协同创新机制建构与运行[J].东南学,2016(1).

[6]周浩杰.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5(12).

[7]彭建平.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管理观察,2015(18).

[8]彭建平.当前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观察,2015(15).

[9]戴民辉.江苏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进程与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2013(11).

[10]王利敏.推进公共服务改革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J].学术交流,2013(1).

[11]刘倩,李蕙君.社区公共服务外包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2(12).

第6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成因;推进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社区就业作为基层就业的有效形式,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指明了社区就业工作方向。为此,笔者选取保定市为调研目标,在2010年暑期带领学校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在校大学生、社区就业学生、街道办(社区)主任、人事局负责人等,对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

(一)在校生了解程度低、积极性差。虽然国家已经推出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但了解这一政策的大学生并不多。通过对8所驻保高校的调研,对该政策比较清楚的大学生人数仅占20.28%,58.43%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还有21.29%的大学生表示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该项政策。调研中,有49.49%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有可能会选择去社区就业,剩余超过半数的被调研大学生表示没有到社区就业的意向,其中有39.66%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考虑过社区就业,还有10.85%的在校大学生不会选择到社区就业。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愿意到社区就业。当被问到对社区工作的了解时,被调查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可见,社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盲区。

(二)招聘岗位数少,专业限制高。河北省自2007年开始招聘社区就业大学生,2007~2010年共设置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210个,保定市招聘49名,占到了近1/4。无论是河北省还是保定市,招聘的岗位数和庞大的社区数量相比,无疑是鲜明的反差。招聘专业上有严格限制,集中在中文、医学、经济等少数几个学科,更多的学生被挡在了社区就业的大门外。

(三)社区工作当“跳板”,频频跳槽成普遍。“目前全日制大学生到社区工作的不太多,真正干下来的人则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保定市红星社区韩丽萍主任明确提出,大学生进社区无疑是给社区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水”,这说明社区建设工作非常需要大学生这样的人才。然而,选择并留在社区就业的大学生多因出路不明确、待遇水平不理想等原因最终离职跳槽。

(四)“社区时代”来临,社区呼唤大学生。自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社区迫切需要一批年轻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以适应“社区时代”的到来。通过调研走访保定市社区,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大学生到社区,优势很明显,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推进社区建设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原本是一个双向共赢的举措,但大学生不知道、不愿意去,社区需要人才而要不到,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不到位。目前,河北大学生社区就业主要是附加在“三支一扶”计划来实施,但与大学生村官单列计划、单独组织考试相比,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工作的实施开展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通过实地走访红星路街道办下属的红星社区、四中社区、东胜社区中,仅有四中社区有2008年、2009年毕业大学生,其他社区本应到位的大学生都以高层次人才身份留在了上一级街道办。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障政策不到位。调研中,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录用调配处的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选拔等做了详细介绍。随着到社区就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多,在有限的条件下,大学生社区就业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考核来进行选拔。对于进入到社区就业的大学生,日常的管理及服务期满后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是由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补贴”,只有975元,仅仅能满足大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进社区工作的信心。社区工作发展空间有限,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培训及进修的机会也是大学生不愿到社区就业的一个原因。

(三)个人期望与社区现实需求“落差”大。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处世经验,实际协调能力不强,缺乏与居民认真沟通的耐心,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这些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的工作预期相距甚远,导致大学生产生茫然和难以施展自己抱负的负面情绪。

(四)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了社区发展。目前的社区工作,大部分还是执行政府指令,“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本应得到强化的服务功能不能被很好地发掘,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局面尚未成熟,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服务内容单一、受益面窄、岗位数少等结果。

三、大学生社区就业推进对策

为切实保证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的落实,必须克服影响社区发展制约因素,集“政府、社区、高校”三方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

(一)国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通就业咨询热线电话、编写有关社区就业指导宣传材料、开设职业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咨询等有效手段,使大学生对社区就业政策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要注意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在社区工作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推进“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全面深入实施。

(二)完善政府保障政策。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贵在落到实处,方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社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确保提高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的比例。例如,增加工资补贴、加强保险范围;各种福利政策增设专职专人落实到位;推荐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社区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对于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服务期满时可以优先考虑转正或者纳入正式编制,充实社区工作力量,解决后顾之忧。以此来达到大学生社区就业的“一条龙”保障体系。

(三)多举措放宽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门槛。就社区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反映,专业对口与否并不影响其在社区工作。各社区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岗位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政府部门在招募时适当放宽专业要求,加强岗前培训,并通过社区工作资格考试等帮助社区就业工作人员增强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认清社会形势,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国家鼓励性政策,大学生应当积极响应。要端正思想态度,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富有热心、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真正深入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在社区工作中寻找自身价值。

四、对于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思考

(一)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压力重重。毕业生刚刚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想象,志存高远,往往不愿接受类似在社区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即使选择了进社区,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被外界误认为是没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心理负担自然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立无援,若不能及时端正态度,再加之初期的工作压力,很多人会选择退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有关方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二)大学生到社区,定位很重要。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真正走进社区之后所参与竞争的不该是所有岗位。对于一些对能力要求相对不是很高的职位,应该留给合适的年龄、教育水平的人群去做。这样才会使整个就业环境趋于稳定与和谐。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制定招收大学生进社区的计划时全面考虑与衡量,将真正合适大学生去做的岗位留给大学生。而不是单纯地响应国家政策,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基层工作岗位,同时又给大学生定错了位。

(三)社区岗位分工,亟待规范。实地走访中,通过切身感受社区工作,发现社区工作分工不明确,职责划分不规范。若想切实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强化管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接纳大学生,与时代接轨,社区服务站就应该积极引入管理模式、借鉴管理经验、创建高效的工作氛围。而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无疑存在优势及可发挥特长之处。可以鼓励大学生将所学、所想积极投入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大学生学有所用。

(四)完善社区功能,增设专岗。众多社区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健全社区功能的同时,开设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岗位。例如:增设社区文化员,负责社区图书馆图书的阅览、借阅、查询等工作;增设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负责社区保障室、低保、失业保障等工作;增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保健、教育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增设法律咨询师、老年大学活动负责人、就业培训教师、老年公寓全托护理员等。既可以完善社区功能,又可以吸纳大学生来尽己所能。

(五)鼓励大学生创业进社区。随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点燃。结合社区人口密集、人群稳定等特点,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一条不错的路径。早在2008年3月,信阳大学生就曾启动家教进社区的活动,法律进社区也不再新鲜,还有杭州女大学生针对百姓对网上购物的不放心,走下网络进社区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宣传。因此,鼓励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也为大学生创业方向提供了新方向。

(六)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加快社区就业步伐。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加快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社区基本建设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仅靠政府财力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持续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因此,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增加对社区工作资金支持是改革方向。要通过各种方法壮大政府财力,引进社会资金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帮助社区服务实现产业化和社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推进社区就业。

总之,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工作有一定的典型性,认真总结推进落实这一基层就业政策,方能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得到锻炼,推进社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0.4.

第7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社区管理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就是规范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行为,规范社区管理服务市场,调整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与社区成员关系的重要技术支撑,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是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促进社区管理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安全社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的重要基础手段,对提升社区管理服务的公共性、服务性,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对社区的建设发展,打造社区管理服务品牌,增强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化,加速社区管理服务公共化都非常有必要。

标准体系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标准体系编制的依据。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编制主要参考依据有:GB/T 15624.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总则》、GB/T 24421.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一部分:基本要求》、G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二部分:标准体系》、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等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

标准体系编制的原则。体现社区管理服务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促进社区管理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质量,规范社区管理服务行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重视和谐、文明、安全、环境、卫生、帮扶,维护社区成员的权益;全面协调开展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坚持全社区参与和持续改进。

标准体系编制的过程

全面梳理。对现有的社区管理服务的方针政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有关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收集梳理,研究如何以标准的形式将其固定。

广泛调研。按照以社区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社区管理部门、社区工作部门、社区成员对社区管理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安排专人搜集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服务的标准化文献,系统分析,整理研究标准体系的特点和运行的机制。

科学构建。在对贵州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初步搭建由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三大子体系为支撑的覆盖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全过程的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明确重点。充分考虑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合理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考核性,明确应重点制定的各项标准。标准体系应建立应全面、协调,全面主要是指标准体系要涵盖了社区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协调主要是指其中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应重点编制本地区的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做到衔接配套,有机组合。同时,按照控制面的不同科学设定标准子体系,按照控制点的不同和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项标准进行科学归类,纳入相应的标准子体系,保证了整个标准体系的系统性。

实施改进。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后,按照积极探索、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针对标准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标准覆盖面不全,标准动态变化快、个别标准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应对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和有关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推动了标准体系持续改进,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结构

结构关系图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包括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这三大体系,不相互独立,它们之间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缺一不可。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是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基础,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核心。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对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对管理服务保障。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组成

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在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时应遵循的一些通用的或基础的标准的集合,处于整个标准体系的最上一层,对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提供体系的建立和制定起着技术上的保证和支撑的作用。主要包括标准化导则、管理服务指南、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测量标准、机构分类与命名、人员分类与命名等8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支撑管理服务有效提供而制定的标准构成,按其内在联系而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以安全、环保、健康、节约能源为主,以人力资源、设备、财务、信息为辅的完整的,为管理服务提供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环境标准、能源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职业健康标准、信息标准、财务管理标准、设施与设备及用品标准、人力资源标准、合同管理标准、建设管理标准、综合管理标准等11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第8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诸城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隶属于潍坊市,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之一。现有人口107万,村庄1257个,其中农村人口70万,占总人口65%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诸城市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以加速城镇化和提高农民福利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一些村庄的地理位置偏远,有限的政府公共资源又大多集中在城区和乡镇(街道),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村庄之间分配严重不均,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针对这一问题,为了给农民提供近距离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诸城市开始对农村进行一系列改革。2007年,为解决公共服务在农村缺乏的问题,诸城市在农村全面开展了社区化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该市先后将原来的23处乡镇(街道)撤并为13处,并将全市1249个村庄按照地域邻近、习俗相近的原则规划为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大约涵盖5个村庄、1500户左右,选择一个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辐射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在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可享受到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人口计生、文体娱乐等便民服务,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

二、诸城市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四个典型社区的实地调研,诸城市农村社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设立标准统一的服务机构。诸城市每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都设置了“一厅八站(室)”,即一个综合服务厅和社区警务室、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播放室以及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中心八个服务站(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咨询、社会救助、农技咨询、计生咨询、社区治保、劳动就业、房产办理、农村养老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服务多达十五项。为了方便对各社区服务情况的统一管理,诸城市民政局建立了市、镇、社区三级服务网络,通过信息服务后台进行集中管理,有效保障和监督社区服务的质量。以辛兴镇的辛兴社区为例。辛兴社区现服务于辛兴村、尧村、隋家沙岭、后齐沟和匡家沙岭5个行政村,共有居民1556户、5605人,社区服务半径1.7公里,服务中心在辛兴村。辛兴村的“一个综合服务厅,八个服务站(室)”,占地50亩,总投资480万元,管理人员现有12名,由从原街道办事处中选的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和招聘的大学生村官组成,为社区居民提供事务咨询、业务办理等生活、保障、就业等各方面的服务。另外,社区内还增设幼儿园、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快餐店、老年公寓等服务机构,满足社区居民的全方面需求。

2、聚集村民向中心村融合。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设立在中心村,其他村庄的村民要更好地享受到中心村的公共服务就要向中心村聚集融合。2009年4月7日,诸城市委《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农村社区中心村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影响和吸引本社区周边村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加快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诸城市开始大规模“造城”,聘请专家对中心村进行中长期远景规划,兴建了许多住宅楼,这些住宅楼先用于安置本社区居民,剩余住宅楼在3-5年后进行市场化运作。为吸引农民迁入新楼,当地政府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来加以鼓励。如大杨家庄子社区为吸引非中心村村民到中心村聚集融合,对中心村进行规划,把整个村庄划分为服务区、娱乐区和居住区三大块,住宅楼进行集中开发、统一建设,集体供电、供水、供暖、供气。居住区现规划占地162亩,计划建设两层公寓及高层住宅楼87栋,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供767户村民入住,节约利用土地329亩,可用于发展二、三产业项目。

3、开展社区生产。为保证社区农业的持续发展,诸城市各社区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引导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增强社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农民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土墙社区为发挥当地的农业特色,发起成立了龙翠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600亩的果品苗木产业园区,鼓励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保持他们与农业、与土地的联系,并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实现果品苗木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同时,也提高了务农居民的收入。农业的持续发展除了有专业的合作社做依托,还需要以先进的科技做指导,为此,诸城市农业局投资5万元,建立了农业专家远程视频培训服务平台,每月举办3期座谈,农户可在社区服务中心的远程教育播放室与专家视频交流,及时解决生产上的难题。

4、设置服务人员保障机制。为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弱势群体对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在为每个社区配备了基础服务人员之外,诸城市团委还整合各方团组织资源,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在全市广泛动员、组建起关心下一代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和少先队志愿者“三支队伍”,开展志愿者服务进社区活动,成为诸城农村社区的一项特色服务。目前诸城市每个社区的志愿者队伍都不少于100人,他们定期下社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清扫社区垃圾,优化社区治安环境,并为社区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人员排忧解难,在社区内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三、诸城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化建设在短短三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经验已被各个地区争相学习和借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诸城市农村社区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1、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诸城市各农村社区建设所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市、镇两级财政投入,并以乡镇投入为主,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开支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均由乡镇承担。但乡镇财政资金相对比较短缺,对社区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资金紧张问题已对社区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很大压力,有些设施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其后续经营仍然需要大量资金,若资金不足的状况持续下去,将会影响整个社区服务的质量,损害社区形象,降低社区在农民心目中的公信力。

2、资源利用率不高。诸城市每个农村社区均是按照“一厅八站(室)”的模式设置,如每个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都会设立警务室、卫生室、计生室、法律纠纷调解室、劳动仲裁室等机构。这种模式从形式上看标准、统一,内置的机构也全面、到位,但细究其每种设施和每个机构切实发挥的作用,令人置疑。走访中发现社区中有些设施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利用率低,有长时间闲置的迹象,造成了资源很大浪费。

3、社区内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滞后。为节约利用土地,方便非中心村村民享受到社区中心的服务,中心村在居住区集中开发,统一建设住宅楼,很多农民被吸引住进了楼房,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农民集中居住也带来了农具、手扶拖拉机、粮食和牲畜无处安放的问题。另外,搬进楼房后,农民的生活习惯将被迫改变,农民的生活成本也会有所增加,农民种地养殖就更不方便,这些问题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不便,是农民上楼后面临的很大困惑。

四、进一步完善诸城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议

诸城市农村社区发展为我国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资金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个社区从建成到启动,需要充足的资金做后盾;运行后,维护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福利、发放相关管理服务人员的薪酬等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做支持。因此各社区首先应积极发展社区经济,不断壮大社区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并吸引各种企业在社区投资,繁荣社区经济,从而提高资金的自给率;其次,市、镇级政府也应加大对社区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保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持续、更好地运作。

2、提高资源利用率。社区获取资金的渠道和数量有限,社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提高资金利用率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资金的使用上社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资金的统筹规划,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要充分与社区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不应过分注重形式,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需求,为农民提供实用的设施和服务,从而达到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

3、重视生产设施相配套。为消除农民住进中心村楼房的后顾之忧,社区管理者应为“上楼”的农民配套建立农机具、牲畜和农产品的统一安置处,确保农民的物资能够得到安全保管,方便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鉴于住进楼房后农民的生活成本会有所提高,社区应给予农民一定的优惠或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安心“上楼”。

第9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齐齐哈尔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南昌市小金台社区居家养老――“五全”养老模式实践探讨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全服务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析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分级照护医养结合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建设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秦皇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 浅谈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建设 泉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简析 浅谈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呼和浩特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11.

[2]余红举,许卓.南昌60岁以上老人已 逾总人口15% 建成 20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EB/OL].http:///2014/1125/545784.shtml.2014-11-25.

[3]章国昌.需要为本视角下的养老供给问题研究――以南昌市西湖区为研究个案[D].南昌大学,2013.

[4]熊岚.南昌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3,127-128.

[5]万谊娜.江西省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以南昌市东湖区为例[J].融与经济,2007,1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