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辩论范文

初中生辩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辩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辩论

第1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一、“范式”引起的思考

美学在中国,曾经是一个显学,从上世纪80年代后就开启风气之先,成为了中国学界之立独行,勇于改革的一门学科。虽然时至今日,美学已经逐渐有淡出学界的视野,但我们从美学的发展的历史之中回顾这一学科,会发现美学所经历的一场场深有影响的对话。而这些美学对话已经不仅仅的限在这一学科的内部,而是一个时代学界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

为此,不妨把目光转向了范式理论。范式,是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术语:

指一个特定的时间的特定科学实践者普遍具有的一套假设,它构建一种更大的理论或者观点(比如,牛顿物理学、爱因斯坦物理学)。在社会科学中,这个词语具有很类似的意义。(比如说,在人类学领域,进化论和功能论都是人类学范式。)[1]

按照库恩所说,范式是在其中包含了许多小理论的大理论。当小理论已经不再具有了世界意义,那么危机就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最后会导致某种范式的倾覆,或者作为一个特别的个案,合并到更新更大的范式之中。

我们的话题由此而进入——从“范式”的转变过程来看待“生态美学”的出现。

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论争

中国美学界自从60年代起,就一直是以实践美学为主导。可以说,实践美学是我国2o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两次美学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那时期我国美学的发展水平,而即便在当前仍有其价值。WWw.lw881.com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论和传统认识论的时代局限。

而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学界受西方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影响,产生了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的提出,是“实践美学”理论范式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成果。生命美学的探索之路开始于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和批判。潘知常、封孝伦、范藻等学者在肯定实践美学成就的同时对实践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点直指实践美学范式的要害所在,从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思维方式三方面揭示出实践美学范式遮蔽的问题:

(1)研究对象。潘知常认为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在美学研究中始终未能解决。美学研究明确确立的研究对象有美、美感或审美关系,但不论是以美为研究对象.以美感为研究对象,还是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都是以一个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因而都是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遮蔽和消解为代价。这样,也就最终地确定了一种对美学的理解方式和对话方式:以理解物的方式去理解美学.以与物对话的方式去与美学对话。而美是审美活动的产物,美只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美是自由的境界”。[2]

(2)逻辑起点。实践美学认为应从实践活动人手研究美、美感或审美关系,提出“美是人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命题。生命美学认为应从人的生命活动人手去研究审美活动。封孝伦认为,实践美学忽略了实践的前提:人类的生存。[3]

(3)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潘知常对包括实践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审查,发现美学研究一开始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即固执地从主客二分的角度出发,来提出所有的美学问题。他认为,主客关系并不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部.只是人类以知识论作为阐释框架时所界定的世界,侧重的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外在关系以及对于世界的必然性的领域的把握。在这种主客关系之中根本没有真正的美学问题.真正的美学问题在侧重对于人类与世界的内在关系以及对于世界的超必然性的领域的把握的超主客关系之中。从主客关系出发来研究美学将使人在世界之外思考,忽视了人类自身。这样的美学将是“无根

转贴于

的美学”、“冷冰冰的美学”。[4]

而张弘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造成的传统美学的困境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实践美学以这种思维方式审视美学无法摆脱困境,他以人与世界同一的存在一元论拒斥心、物二元对立,以存在论差异原则区分美的事物与美的存在,力主“存在论美学”。

在梳理中我们发现,潘知常从人的生命活动人手侧重于对美学研究中心审美活动的分析,而封孝伦则紧紧抓住生命来建构体系,对生命美学的认识应是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认识。作为整体,封孝伦对生命哲学作了较完备的阐述,使生命美学有了一个很好的哲学基础。潘知常的分析则切中美学之为美学的根本问题。同时.他们对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如美学的思维方式、自由问题等作了重新阐释。将他们的理论进行整合。生命美学带来了思维与话语的双重变革。毋庸置疑,这是一种美学新的范式的变革,当新的理论范式出现后,它所带来的对中国美学的建设性的意义是重大的。

总结生命美学的出现的历程,从对实践美学的批判、对另谋新路的尝试,带来美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的多元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借鉴更多的西方理论是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更多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哈马贝斯那里吸取理论资源。以主体间性理论、存在美学、此在分析来看待世界;同时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与古典美学对生命的关注对自由的向往相结合来阐释美学。中国生命美学作为多元化美学观念中的一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三、后现代的范式——生态美学

如果说,生命美学的出现,是在中国美学界面对的,更多是建国后留下的传统思维的禁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语境。那么,二十一世纪初,生态美学出现的语境,面对的是消费社会,全球化的语境,面对着的是现代性的困境。在二十一世纪语境中,美学界更多心系于整个人类中越来越窘迫的命运,现实越来越强大的压力。

曾繁仁先生在《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5]一文中,指出了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生态美学从坚持唯物实践观的多重角度继承了实践美学,但也超越了实践美学。其超越之处是:(1)由美的实体性到关系性的超越。实践美学力主美的客观性,而生态美学却将美看作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生态审美关系,从而将其带入有机整体的新的境界;(2)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超越。实践美学特别张扬人的主体力量,将美看作“人的主体性的最终成果”,而生态美学却将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问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3)在自然美的理解上由“人化自然”和“自然的祛魅”到人和自然的亲和与自然的部分“复魅”的超越。实践美学完全将自然美归结为社会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和“祛魅”。而生态美学却承认自然美中自然的应有价值,进行部分的“复魅”,主要是恢复自然的神圣性、部分的神秘性和潜在的审美性。[6]

从曾先生的文章,可以很清晰地把握,生态美学这一新的理论范式带来的建设性意义。它对存在论的继承,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进一步回应了现实所给出的严峻问题。从现实的环境问题,到人的主体问题,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到人自身生存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美学已经脱离旧有的理论范式的限制,走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个方向是具有很强人文意识,现实的关怀感的。

四、共生——生态美学的理论与价值维度

接上所述,其实生态美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可以简单地简化为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解决。这三大关系是后现代问题的一大核心点,特别是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流行的语境里。而生态美学给出的理论维度究竟是如何回答了这些难题呢?转贴于

生态美学有一个很高价值尺度——共生。将共生作为一种美学的价值尺度和理论维度,王尔勃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观点。[7]“共生”(symbiosis)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它是由德国植物病理学家安东·豆·培里于1879年提出的,培里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把“不同生物一起生活”称之为“共生”。国内外学者都已指出,文化多样性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多样共生”既是生物物种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那就也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进入后主体性哲学时代,人们并没有否定主体性的意义,而是主张通过“主体间性”完成对主体性的建构和补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这种意向越来越清楚。生态哲学作为后主体性时代的哲学,是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与扬弃,但它决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背离与倒退。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是要纠正人类的片面性,而不是放弃认识世界、改造并调节世界这一“自然之子”的责任与使命,更不是否认“自然向人生成”的宇宙进程。

从后现代话语的多声部而言,单一的声音是独语,是霸权。这是不和谐的,并不利于发展。在今天,边缘与中心不断在掀起了一场场对话。边缘对中心的解构不是要确立另一个中心,而是要保持对话。正如,身在中国边缘地区——岭南成为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不是中心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看待与中心相异的他者所在,而是岭南地区自己发出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一大批偏居西南一隅,具有文化自觉的学者所发出的。特别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一大批学者们,他们从关注自身的地域文化,地方传统出发,发扬了岭南文化特有的兼容性,吸纳性,发出另一种声音,使后现代多声部的语义场里真正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达到了互补和谐。黄秉生教授从壮族审美文化研究中总结出了,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生,竞生,共生。黄教授这三大理论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的理论视野作出高屋建瓴式的总结[8]。袁鼎生老师溶合了生态学,哲学,美学,明确提出了“生态场”,拓展了生态美学的研究空间,他更是致力于建立一个严谨的,庞大的生态美学的体系,为当今日益为工业文明所困顿所挤压的人类社会探寻人类的出路。[9]张泽忠老师植根于自身侗民族的文化土壤,从侗族的歌舞,侗族的建筑,从哲学,美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中去探究了侗民族文化“元语言”,探究了侗民族自身的文化时空秩序,生存伦理智慧,使一个边缘的民族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出了独特的声音,让世界领略了多元文化之中来自边缘,他者的诗意盎然的文化。[10]这正是后现代精神的启示,从多元中求“共生”,讲究华夏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向度。

简言之,文化应该通过主体间性、通过交往使得主体性在和谐的状态中得以实现,这正是“共生”向我们启示的根本的价值理想。

第2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2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她)则很难在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我的趣味教学策略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运用角色扮演策略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

所谓的角色扮演策略,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围绕某一地理学习主题进行角色扮演,进而加深对于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角色扮演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民族的学生,然后对于本民族的民俗和风情进行简要介绍。角色扮演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俗和风情。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均非常积极,他们饶有情趣地介绍了各个民族的民俗和风情。有的学生还自带了一些图片,给大家进行介绍,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角色扮演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们的地理学习兴趣确实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具体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把控,以防教学秩序失控,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否则对于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是非常不利的。

二、运用课堂辩论策略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时时做到以生为本,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正是以生为本教学宗旨的重要体现。在课堂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对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无疑也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执教《水资源》一课的时候,我在课堂教学当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目――在我国的南方缺水吗?这个辩论题目的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激烈辩论。在课堂中马上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我的有效引导之下,学生们积极发言。在此次课堂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了解了我国的南方也缺水等现实情况。又如,执教《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的时候,我在课堂教学当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目――我国算得上是地大物博吗?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辩论再加上师生的共同总结,最终树立了正确的自然观。

上述教学中,我通过辩论题目的设计和学生们的激烈辩论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希望这种做法可以给更多的一线地理教师以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课堂辩论来激发学生们的地理学习兴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辩论题目的设计要经过精心的思考,一定要有辩论的价值以及辩论的空间,否则也很难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合作探究策略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相关研究表明: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对于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集体的学习氛围中有效体验到地理学习的快乐。

例如,执教《地形和地势》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我国地势特征对环境有何影响?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各个小组分别从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等四个方面展开探究。合作探究结束之后,我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出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供大家进行讨论。从合作学习的呈现来看,各个小组基本都可以有效分析出地势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一直是和谐快乐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学生们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3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1.不仅如此,关心时事政治问题,可以让初中生对我国的现状、政策以及天下事都有所了解,否则作为一名中国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当下政策都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又怎能报效祖国呢?

2.在学习上,初中生多关心时事政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课的基本观点,由此让初中生更好地对政治课进行学习。例如通过对各国时事就可以了解到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别。

3.通过了解时事政治,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面对世界每天发生的各种大事小情,学生在关心的同时也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对于不同国家发生的不同事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对事件进行分析。

二、如何帮助初中生更多地关注时事政治

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除了休息、就餐和娱乐以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如何在学校中帮助初中生了解、关注时事政治成为目前学校和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以下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建立不同的信息来源渠道学校需要建立多种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建立班级制的报纸、杂志专栏、组建学校时事政治广播节目,每个班级都应安装电视机,学校应建立电脑机房等。这些措施都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时事政治的信息。让学生自主地获得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思维和良好的习惯。

2.利用多元化教学。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教学,将时事政治与政治课的内容相结合,并且教师要时常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等节目。

3.经常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学校应该定期为学生开展大型时事专题讲座,让学生在了解时事的同时也可以对不同的哲学思想和理念有一定了解。除了教师和专家的讲座外,学校也可以以班级为单元组织论谈,让学生作为时事专题论谈的主体,教师选择适当的时事作为论点,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自己去搜集信息,并且以学生的眼光和知识量对最新的时事政治问题进行解析,并且允许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和探讨。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同学之间的辩论取长补短。

4.在课前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时事快讯”宣讲,让学生轮流进行信息的准备、收集和整理,最后站在讲台上如主持人一般介绍给同学。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初中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并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5.组织时事知识竞赛。大部分学生都有极强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经常在班级组织时事知识竞赛。实施知识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时事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让整个班级都在一种良好、活跃的气氛下进行学习。

6.在宣传栏加强时事的宣传。学校要重视学校、班级的板报、橱窗以及墙报的及时更新,将最新的时事热点反映在宣传栏上,并且要加入一定的分析。学校应将宣传栏的工作安排给学生负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收集、整理和组织能力。

三、结语

第4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一、时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素质教育施行的大背景下,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和尊重,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意识地维护自己的课堂权威地位,习惯性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意识也会受其影响,越来越欠缺创造性。基于此问题,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时时刻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变化需求,尊重和相信自己的学生,想办法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二、明确“教”与“学”的关系

作为教师,必须要明白教与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真正让教服务于学,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遵循“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要深入挖掘各种德育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去感受思想政治知识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还是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氛围异常严肃和压抑,学生则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地位。而要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表达意见,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多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新鲜感,通过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

举例说明:在初中三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莫过于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那么,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两项重点内容来组织一场辩论赛,而辩论赛的议题就可以确定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安排辩论小组的名单,将正方观点确定为依法治国更重要,将反方观点确定为以德治国更重要,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之后再安排学生辩论,学生辩论的过程便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便是提高积极性和吸引注意力的过程,这种良性竞赛的小型活动方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活动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四、全面提高初中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对于学生能力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来自行获取知识,但是,有些教??还是选择将知识点掰开、揉碎,恨不得将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当中,其实,这种方式看似很有效,但是,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与其费尽心力地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巧妙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鼓励学生问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时刻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不会就要问,不懂就要问,凡事多问个为什么,切忌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是欢迎学生问问题的,通过科学引导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学生看书

第5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一、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开展英语的教学。由于初中生对于故事较为迷恋,并且对故事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故事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关于“animal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小故事《森林之王》,在故事中,涉及到很多的动物,教师在讲到有关于动物的名称时候,教师特意说英语,而学生为了弄懂教师英语的含义,会不断的重复教师说的那个单词,并且会翻阅教科书,查找这个单词的含义,以便能够顺利的听懂故事。而教师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会以恰当的表情动作表现所讲动物的形象,学生也会深深的融入到故事中,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就将掌握的单词掌握了。创设故事情境能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高度的集中,进而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此种状态下,真正的实现了“我要学”,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教师通过科学的创设表演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是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剧表演活动。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应该与英语教学内容有关。教师在布置完主题之后,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进行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人员角色的分配以及对话内容等,学生会事先充分的练习表演的内容。而在表演的时候,学生会快速的进入状态,在表演情境中学生通过忘情的表演会快速的掌握知识,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通过科学的创设表演情境,学生准备的过程和表演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和练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快速掌握非常重要,进而实现了学生英语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三、创设实物演示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实物演示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并且能够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英语知识主要的原因在于知识过于抽象,无法理解,而教师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学生能够看到真实的事物,并且与抽象的英语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有关于“dream”的教学中,由于理想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并且为大众所熟知的精英。教师可以拿出“范冰冰”的图片,问学生谁想当明星?教师采取此种方式能够将“dream”具体化,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创设辩论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6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探索 实践

一段时期以来,初中的思品课教学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地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学生却只得到了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现象,课堂变成老师的课堂,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显然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思品课教学改革的瓶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座谈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讨论,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我该怎么办?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辩论赛”教学法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认识。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第7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一、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影视与听说教学

1. 影视可以成为听说教学方面的新颖教材。因为影视在人类的语言方面有着其他资源没有的优点。首先,影视可以把声音与图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清晰的声音,再配上图画的展示,这样就可以把难于理解的观点、思想生动地表现出来;其次,影视里面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所以说,影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不容被忽视的教学资源。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相比较是非常独特的。影视资源中的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可以成为信息化的视听说教材。特别在初中的一、二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已经忽视了听说教学,其实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不能被忽略。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方面,我引用了四大名著《红楼梦》电视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刚刚出场声音和人物形象的组合就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观看完影视作品后,我们就选取了几分钟的片段作为当堂课的听说能力培养的教材。

2. 影视资源可以为听说教学提供新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还组织了一些针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辩论活动。选择一些影视作品或者视频资源让学生来观看,然后根据每名学生听说能力的不同,让他们选择不同的辩论角色与角度来参与这种听说训练的活动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与培养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的兴趣与能力。通过观看同一主题的影视作品,我相信每一名学生关于作品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所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效果也一定是不同的。我们就应该为初中生搭建一个这样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自主地进行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这样的新式方法:首先是有助于联络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其次,有助于初中生在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的古代就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一说法。我们是否应该听古人言,注重一下听说能力的培养呢?当今这个社会是不会接受一个死学知识而没有表达能力的人才的。所以,“说”的才能对一个人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影视与阅读教学

1. 观看影视可以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影视资源是信息化的产物,是超文本的优秀课程资源。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这是其他课程资源所做不到的。作为认识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影视资源可以感知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奥秘。当初中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观点和独特感一定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可以细心观察与思考一下,影视资源与文学是有一层不可分离的关系的。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其实影视中的很多的表现手法都是从文学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描写、表达、抒情等。由于他们二者的相似性,会给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带来一股新能量。

2. 影视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由于影视资源的广阔性,每一个学科的领域,它都会涉及到。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范围有限,影视资源在对初中生的认知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初中教学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升学考试。在各种考试训练中就会碰见有关各个学科内容的文章,读懂并理解这些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影视资源由于他自身的优越性,就为我们语文老师解决了这一麻烦,只要用心的语文教师搜集一些有关内容的视频资料就可以了。《走进科学》、《探索与发现》,这些节目都可以让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增加阅读量。

3. 影视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当你给一名学生一本书,让他尽快把它读完,给另外一名学生一个光盘,让他快点看完,其实书与光盘的内容是一样的,你认为哪名同学会先看完?答案可想而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阅读都是以文本的形式,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就会放弃阅读。但影视是有机结合的信息化产物,由于它自身的生动性、直观性,给阅读的学生带来了方便。他们很快融入到作品中,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欣赏中得到了教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影视与写作教学

1. 影视资源激发写作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影视资源生动性和趣味性已经把学生带到了想象的空间里。在包含丰富内容的影视作品中,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心灵上都带来了一定的触动,我们语文教师要观察到初中生的这一点,趁热打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借助这个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想到了,才能写出来,这就是影视资源最大的优势。将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改编是一种新的写作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结合实际来写一段内容。我们不是期待学生能改写得多么优秀,我们就是要的这种写作的训练过程。在影视语言中找方法、找技巧,对写作功底不是很深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有较大裨益的。

2. 影视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由于影视资源与文学作品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在影视还是文学中都有一些表现手法。影视没有问世的时候就已经有文学作品了,其实很多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表现手法都是从文学中提取出来的,为什么我们的写作就不能借鉴一下呢?在电影电视的镜头下看人,我们就叫做特写镜头。其实这不就是我们写作中所经常提到的人物的细节描写吗?所以,当我们面对影视课程资源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地指导与解说,让学生理解,并且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3. 影视资源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影视资源的丰富性,除了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还为初中生的写作提供了经验与材料,可以间接地为初中生提供阅历。这就是信息化的影视资源给学生带来的大量信息。其中新闻类的节目,如央视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焦点访谈》等这些社会热点比较强的节目。《百家讲坛》、《岁月如歌》这些栏目选取的古代文人生存远古时代的风俗、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都对古典文学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二、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建议

第8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关键词】 母语负迁移 写作教学 初中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是指母语对英语、原有英语知识对新学英语知识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称为正迁移,后者则称为负迁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语法关系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初中生长期处于汉语语言学习环境中,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较大。他们往往会因为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语法、语篇等方面的错误,或写出“中国式英语”。为了突破这一初中英语写作的瓶颈,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纠正对策。

一、强化各种句型的训练,减少语法错误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江浙地区的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吴语的后置用法,如副词后置于动词、定语后置于名词等,常常与英语中的后置用法混淆,增加了写作中的错误。为此,教师应强化以下5个基本句型的训练:(1)主语+谓语;(2)主语+谓语+宾语;(3)主语+系动词+表语;(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通过句式结构的分解训练,让学生逐渐养成句型意识,注意习作中的“主”、“谓”、“宾”等一一对应。

此外,教师还应强化学生的复合句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熟练使用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提高学生遣词达意的准确性。由于复合句的句型相对复杂,教师在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可引导学生先写出相关联的句子,再加入疑问词、关联词等组成一个完成的复合句。例如定语从句的练习:It’s a problem. The problem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加入关系代词that后组成定语从句: It’s a problem that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同时,在用到careful consideration时,教师应把它与当地吴语文化中的定语后置于名词“考虑仔细”作对比,以引起初中生的关注和重视,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二、增加英语课外阅读量,减少语篇负迁移

初中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往往使用汉语打腹稿,并采用汉语作文的格式和写作风格。然而,汉英两者之间的语篇布局有较大的差异。汉语习作往往不直接进行主题的论述,而是以迂回、隐伏的方式间接论证主题。而英语语篇模式则多呈直线型,即以主题句开头,后接例证句,最后收尾,直接明了地开展论述。为了避免这种负迁移现象,英语教师应跳出教科书的框架,在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教师可以收集一些适合初中生英语能力水平的英语杂志、报刊,建立“英语角”,并引导学生对英语书刊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手法、不同内容的材料进行阅读学习,增加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兴趣和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初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关注地道英文的语篇模式、衔接手法以及写作风格等,掌握连接词、关系词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文体的行文风格。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摘录名段名句,让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创新,减少语篇的负迁移影响,以实现英语习作的可读性和地道性的提高。

三、组织英语语言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认识

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初中生们要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首先就要加强对英语语言文化和习俗的认识,并把它与当地的吴语语言文化进行对比,明辨两者之间的异同。教师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们创造认识和体会英语语言文化的条件。其中,播放各类具有浓厚英语文化意蕴的电影、组织有关英语语言文化的辩论比赛、邀请外籍教师举办英语文化讲座是常用方式。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不仅生活气息浓郁,而且参与度广,有利于英语文化逐步渗透到初中生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他们接受英语语言的熏陶并逐渐改变语言思维习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减少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国式英语”,教师们应充分重视和认识母语负迁移现象,加强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的对比教学。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纠正措施,通过强化句法训练、组织课外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让他们逐步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切实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徐峰,陆正荣. 沐浴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教育,2010(01).

第9篇:初中生辩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教学效果

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政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有效的教学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有效的政治教学对于其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以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为浅析内容,并提出了如何进行政治的创新教学,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过于落后

由于当前的政治教学观念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的政治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政治教师仍是对教科书照本宣科,整个的政治教学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舞。在教师一人的主导的政治教学下,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均没有进行了解。同时,大部分的初中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很难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同教师交汇,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政治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老一辈的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传统与古板,他们还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政治教学,这样很难提升政治教学效率。同时受网络熏陶的新一辈的教师虽然比较容易接触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经验,但却有许多新一辈教师知识不断地更换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却不足,这样的教学很难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相适应,同样难以强化政治教学效果。

3.教学中对于初中生的特点没有体现

我国初中生大部分是处于13~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是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均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的政治教师均没有将初中生的这种特点加以利用,在平常的政治教学中并没有挖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这也是与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二、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

1.创新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的政治教育是为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在政治教学中只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政治教学气氛十分的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进行有效的政治学习。故而,要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教师应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基础。当然,教师还需要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主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得以主动地进行政治学习。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我国初中政治目前教材内容来看,大部分的政治内容均具有较强的模拟再现功能。故而,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等主题拓展活动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与掌握政治知识点。同时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为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养成做指导。比如,在政治教材上教师可以找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可分为两组,一组持反对意见,一组为正方,让学生运用政治理念对该问题进行辩论。当然,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并且教师还可以将社会时事适当地融入教学中,以此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3.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再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故而,在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再设计问题,让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让小组成员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政治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并不是静止的,还应有效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与指导。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最先解决问题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初中政治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很难有效地发挥政治对学生的正确指导作用,初中生正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政治教学正是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故而,只有积极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才能有效地提升政治教学效率,从而充分发挥政治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指导作用。而这就需要更多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

参考文献:

[1]喻忠科.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初中政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

[2]于继红.对初中政治教学的体会[J].才智,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