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基础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精微化;流弊;矫治
在一次区域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了《兰亭集序》。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借用多媒体、学案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拉网式的梳理,不少学生还当堂背诵此文。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另有看法,因为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流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在低层级徘徊。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高度重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梳理。应该讲,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不应该是全部。从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分值较大,在基础年级就应该强化文言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高考只考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意梳理和内容概括。殊不知,文言文本也是一个整体,除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它里面还蕴含着更多丰富的营养。置这些好东西于无视,真是得不偿失。
2.过分迁就学生基础。谈及过多开展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缘由,不少教师这样解释:“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只有通过课堂的强化,才能促使他们理解文意,继而汲取更多的文本营养。”这是个好理由,因为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学生的文言储备不足,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完成,还没有上升到自主阅读、理解的高度。但是,如果过多执着于这些基础训练,就近乎迁就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如此,学生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甚至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寻找惰教借口。毋庸置疑,文言文教学比较困难,要想教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对于教师而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容易。授课之时,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可谓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至于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审美追求等,则是相对难以把握的,并且让学生接受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不少教师漠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的文本教学。如对于《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有教师谈及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但更多的只是结论性的公布,至于为何有这种观点则直接忽略。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自然是畸形的、残缺的,语文园地的探行者们必须对这些流弊进行深思,探究对策。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三点针对性的做法。
一、开展多层级教学
正如对事物的认识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样,课堂教学也需要经过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递进的过程。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梳理无疑处于整个教学的最低层级。为此,仅限于整个层级的教学都是低级乃至残缺的,不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素养的和谐与融通。以《兰亭集序》为例,除了理清“是”“所以”“信”“之”等词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特殊句式,“觞”“一”“齐”等词类活用现象之外,还有更高层级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进入文本内容的赏鉴和探究是这篇文章教学的更高层级,这其中又包含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对兰亭集会盛况的描写,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从高、远之处向低、近之处过渡的角度变换技法,也要引导学生品鉴作者了无痕迹的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第二个层级是体会作者由宴会之乐转向人生之悲的思绪,继而品味其对人生多苦短、盛况不常有的感慨。第三个层级是结合东晋时期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对当时士子们倾向于老庄虚无、清淡之风的否定,透析作者与众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第四个层级是对文风的欣赏,让学生在对全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品鉴本文语言之清新、行文之朴素,领会其对当时文风的引领作用。
二、助推跳跃式学习
学习是一门学问,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单纯进行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无异于让学生在原地踏步。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累、会烦,进而厌弃学习。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准界定其“跳”的高度。如果学生文言根基较差,则引导其学习文言语法,加强基础积累。如果其根基比较好,则引导其尽量脱离注释,直接理解文言语句。如果学生根基牢固了,则要选择更高层级的任务驱动其起跳。例如,在《兰亭集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选定一个或更多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与死这个话题畅谈自己的认识……不管哪一种学习,最终都要指向于推动学生向更高层级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跃进。
三、开展精微化教研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学校的语文教研氛围整体不够浓厚,教研的水平也亟需提高。为什么会出现本文之初提及的整体在低层级水平教学的状况?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研讨和实践脱节。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的课题。这当中,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实际上,在求学期间,不少语文教师的文言基础就不敢过多恭维。从教之后,语文教师大多是借助参考书、文言工具书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免出现生硬传授的现象,至于学生能否全盘接受和有效消化,教师们很少考虑。如果出现异常,他们会将更多的责任推向学生,指责其基础不牢、学习不用功。很明显,这些教师缺少一种“内省”习惯和精神。就教学而言,教师的“单打独斗”自然有弊端,甚至会败得一塌糊涂。这就需要教师们发扬“三个臭皮匠”的精神,在明晰个人专业提升要素的基础上,集体确定教研组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开展精细化的研究工作。例如,确定本校文言文教学研究课题,排查学生文言整体水平,认清教师文言素养的现状,选定由言向文转变的方向,开设研讨课、专家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切实提升个人和集体的教研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教学课题的确定方面,鼓励在教研组大课题的引领之下,个人结合实际,选定个性化研究微课题。然后,充分依靠学生,共同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双向难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存有不少弊端甚至有扩大之趋势。为人师者不可无视这流弊,应当充分发挥内省精神,先提升自身的文言素养和文言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克服怕学文言文的心理,引领其发现文言语言之美、文言文本内涵之美,不断助推学生实现渐进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洋.以今度古―文言文教学艺术一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2]刘亮,刘运.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摘 要: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参加新疆自治区“2014年新任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高中语文老师的视角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做了调查和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 :中学 写作教学 现状 调查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在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和阅读教学相比,写作教学的比重相对较低;二是学生写作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啰嗦,不能做到思路清晰、正确地进行表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甚至连请假条、书信、报告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都表达不清楚,这将会对学生以后的日常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来探讨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研究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大家对写作教学方面提出的主张为理论依据。叶圣陶主张写作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做到“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这样才能够将自己心里的意思说清楚,让别人明白,进而对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吕叔湘主张写作要做到“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张志公提出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强调了写作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
三、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新疆自治区“2014年新任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高中语文新任老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全部采取开放式题目,关于写作的调查共11道题。这些语文教师来自新疆自治区的各个地州市,包括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博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地区、昌吉州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地区和乌鲁木齐本市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下面是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1.对写作教学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是开放式问题,所以在32份问卷中,只有25份问卷能够提取到有效话题,主要有“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途经”“作文怎么教”“学生作文该如何立意”“学生作文假、大、空”“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语言水平”等。其中40%的老师关注“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途经”这一话题,20%的老师关注“学生作文如何立意”方面的问题,12%的老师关注“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语言水平”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存在困惑,学生也很迷茫,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2.新任教师对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关注度不高,写作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关于写作教学,通过对“读过哪些专业书,知道哪些在写作上有影响力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学主张”的调查研究发现,共有23位老师(占有效问卷的92%)没有读过写作教学方面的专业书,读过专业书的仅2位。即使读过专业书的老师,对于写作教学方面的主张也没有系统的掌握,只是凭借记忆模糊地写出一部分教学主张。由此可以看出,新任高中语文老师在大学阶段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关注度不高,乃至从教后也没有对写作教学进行专业的研究。写作教学现状让人堪忧,不甚乐观。
3.写作教学的课时安排较少。经过统计分析,40%的教师将高一的写作教学课时安排为“每两周一节”,28%的教师将写作教学课时安排为“每月一节”。由此可以看出超过60%的新任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课时安排都集中在“每月一节”或“每月两节”(“每两周一节”),写作教学不受重视。
4.关于“高一新生写作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并对写作内容有清晰的把握”问题:通过问卷分析发现,高一语文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比例分段上: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只有4位老师认为一半(50%)以上的学生可以在写作时做到“思路清晰,并对要写作的内容有清晰的把握”,剩下的21位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认为高一新生的写作存在思路不清、内容不明等问题。其中,认为班里仅有10%-15%左右的学生可以做到思路清晰的老师有9位,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写作存在很大的问题,班里能够达到思路清晰这一写作要求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个数据也侧面反映出,初中学生升入高一以后,写作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5.关于“高一新生在写作时不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事件、事理的人数所占比例”的问题调查:
根据调查发现,76%的老师认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高一新生在写作时不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事件、事理,只有3人认为这种比例不大。存在这种问题的学生比例主要占到60%-70%。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写作语言还是不够简明、准确;思维也存在混乱现象,不能够条理、清晰地进行表达和说明。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写作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至于升入高一以后,写作能力对高中的写作教学造成制约。
综上,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高一学生的写作能力仍旧存在不足,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写作存在的问题,对高中阶段的写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这项调查报告收集了高中语文老师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建议,大部分的高中语文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对学生进行听、说、想的基础训练;进行写提纲的练习等等。这为初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教学反思和借鉴。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1113])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敎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屈原、杜甫参加高考,这真算是一则笑话。但这样的笑话历年都有,想当年,全国高考一则“战胜脆弱”的话题作文,竟然出现了无数考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来证明自己是多么坚强。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只要高考存在一天,只要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不论是什么套路,考生闹出一些笑话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应该是经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非但是不可笑的,反而是值得同情的;可笑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下那些折腾考生的出题者。
说开一点,现在的中学有正常而正规的作文教学吗?作为一个资深的高中语文教师我可以负责的说:“没有”。既然没有正规而正常的写作课,除了那些自己热爱写作的学生,高中学生能够写作像样作文的能有几个?然而,应试教育下的高考作文有60分,有什么样的题有这么高的分数?所以,要说不重视作文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的,除非他不想在学校端饭碗。但重视归重视,能够给学生正常而正规的作文训练仍然是不可能。一是高考作文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基础训练,二是根本没有时间来系统上写作课。所以,要“训练学生基本功,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要训练”只是一句空话。
但既然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分数如此之高,那么一切的作文训练也都是为了高分而作文,所以,高考指挥棒指挥写什么就教什么。既然这些年话题作文大行其道,那么,所有的训练都围绕话题来进行。话题作文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唯一的参照就是上一年的高分作文。既然高分和满分作文都是华丽辞藻和古代名人材料的堆砌,那么,理所当然的要让考生这样写,满大街书店热销的满分作文训练堆砌的也是这一类作文,考生能不这样写吗?能怪考生写这样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文章吗?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同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只要能得高分就是好作文。为了高分作文许多学校基本上都是训练如何改造、克隆乃至背一些经典范文。难怪每年公布的满分作文“年年岁岁曾相似,岁岁年年今又来”,多是“曾相似”乃至抄袭之作,搞得一些省市不敢再公布满分作文了。
因此,今年重庆高考作文题“酸甜苦辣说高考”适合写自己,不适合写文化散文;也因此,考生平常积累的文化材料基本派不上用场。慌乱之余,只好让屈原杜甫等古人来“参加”高考,闹出了不该闹的笑话。
笑话之余,大家都应认真反思。“屈原杜甫也高考”谁之错?我以为,错不在学生,也不在老师,错在应试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只能培养考试机器,而不能培养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灵性的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也只能训练一群只会玩弄辞藻技巧的应试作文,而缺乏写作抒发真情、激发创造的性灵文字的人。即使那些得了高分乃至满分的高考作文,也大多是华丽辞藻堆砌下的文字垃圾,是禁锢学生心灵和创新思维的现代八股文,而现代八股文的催生者就是应试教育。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是最能够表现每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关键是我们的应试作文常常不反映学生所喜欢所熟悉的生活;中国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本来也没有多少自己独立的生活;应试教育下的作文训练也是以机械模仿和克隆为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已被这些刻板的训练搞得荡然无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语境里学生不让屈原杜甫高考也很难。
听听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吧:其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
其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三步指的是:自学导引——问题探究——巩固延伸。自学导引是由预习转化而来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手段。自学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有教师的引领,需要有问题设计,有自学提纲以避免放羊式的随意。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读书,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信仰追求;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意蕴;记录自学中的困惑与难点。边读边思考边品味,争取自己解决问题,达到能够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课文,欣赏精彩语段和文学形象,多角度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和意象的目的。
问题探究要明确值得探究的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就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学生对自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互相讨论交流,仍然无法解决的,留待讲析时再由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参与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巩固延伸是对教材的延伸与辐射,是大语文观的体现,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与探究能力。可以根据课本设计的“活动体验”进行语文活动,也可以加以调整、改造;可以查找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研讨;可以进行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提炼写作素材,也可以解决基础训练问题。总之,要完成课内篇目到课外篇目的拓展,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的拓展,课内知识到生活知识的拓展。
2 模式实施的基本要求
2.1 对教师的要求。“课堂三步式教学”更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老师的能力——对教材的取舍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不排斥老师对课文的艺术性处理,比如开头的艺术,结尾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等。这需要老师在备课、准备材料上花费很大的功夫。对课文要大胆取舍,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要准确到位,处理中要有创新精神。对课外阅读材料的选用要精当,对作文的处理要快捷,阅读材料要跟上。这些都需要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重心向“学法”上的倾斜,最终要达成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语文学习中,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教师要将“似懂”转化为“真懂”。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自问三个问题:①学生想听什么?②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③作为老师我应该告诉他什么?
2.2 对学生的要求。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扩展及运用,更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开发潜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切实“学进去”。走马观花地看看书不是自学,自学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有的同学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这样走过场式的自学是无效劳动,要有时间限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自学,再有,长时间的自学会使人感到疲劳,效果也不好,一般来说,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是可行的。学生对作品的自学,可采用四遍读的策略——读书四遍: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因文因人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收获,可文字、可符号……
2.2.1 感读:整体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状态下,集中精力于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2.2.2 全读:全程默读全文。包括专题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教纲要求、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认识作品;三是学习了解作品中新出现的词语——包括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四是借助各种资料,深入理解作品,质疑问难。
2.2.3 悟读:带着问题读书顿悟。所谓问题,主要是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悟、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积累重要的信息;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结合上下文和读者自己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有所质疑、有所思考。
第一阶段:局部(片断)作文训练
写 人 物
原则:写情感丰富、个性独特的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人。
方法:要特别注意一个人的六个方面:一是一个人的相貌的最特殊的一个特征,二是最能代表一个人身份、地位、个性、修养、职业的一句话,三是在自然状态下,经常出现和保持的一个动作,四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神态(服装、眼神、表情等),五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现,六是一个人独有的“个性品质”或“性格表现”。
典型题例:
一群放学回家的学生(群像)
一群正在等班车的人(群像)
聆听琵琶曲的江州司马
《枫桥夜泊》中的张继
绘 场 景
直观、生动、形象、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是绘场景的真实内涵;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文学形象”则是其素材。其常见方法有:
(1)运用多种手段,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
(2)运用移情、摹状、象征等表现手法,使客观景物富有灵性。
(3)抓住人物、物象瞬间的变形、变态、变色、变情,强化场景描写,增加场景的视觉冲击力。
原则:一是单刀直入,直接切入场景,行文应力戒大段的叙述,冗长的铺垫,二是场景应诗画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三是描写应设置生动传神的细节,使其成为文章“出彩”之处,四是描写要完整,有始有终,五是场景结尾应有包蕴性,不确定性,应留有较大空间,六是场面既要塑造好群像,又要刻画好个像。
典型题例:
课堂上精彩的一瞬
福利彩票摸奖现场一瞥
阅览室内,一位同学突然闯入
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
讲 道 理
“讲道理”是指将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即论证。“讲”指在议论文中,能够将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要表达出“为什么”与“怎么办”。“为什么”包括“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一、把讲道理的过程层次化、具体化
在“横”的层面上以构筑分论点的方式来展开。所谓“横”就是指事物或观点的不同侧面或不同性质。只有把道理从各个方面讲深讲透,这样文章才能既理足气壮又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梯度感和厚度感就会大为增强。“讲道理”应注意两点:一是分论点必须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展开论述,二是阐述道理要有阶梯性,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先正后反,正反结合,层次分明。这样讲道理层次梯度井然。
在“纵”的层面上,阐述道理应紧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主体内容。所谓“纵”指的是“阶段性”“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表现形式。结构上具体表现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两种方法要综合运用。
二、讲常理与讲哲理相结合,打造文章厚度与质感
“常理”即一般人所认同的客观现实中存在的“理”。它包括伦理、亲情、国家民族大义、朋友相处之道、做人的基本准则等。如“人要生存就要讲信用”“人活着就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团结就是力量”“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人要谦虚,不骄横”等。有人轻视“常理”,实际上常理使得文章既平易近人、亲和朴实又言之凿凿,令人难以辩驳。
“哲理”是人对于自身及世界关系最深刻的解读。常见哲理:一是辩证、全面、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的对立统一,主客体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二是历代先哲圣贤的观点,例如孔孟“仁政”思想,荀子“人定胜天”观点,老庄“遵道”“无为”,董仲舒“天人感应”,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三是人文精神与普世价值观,即指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萨特、孟特斯鸠、罗兰、尼采、卢梭等人的思想,平等、自由、博爱的观念至今仍引领我们前行。四是富有时代精神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等。这些观点的引入,将使文章立论持重,自有一股凛然堂皇的“文气”,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大气感。
第二阶段:整体训练(2007年12至2008年3月)
“整体训练”是规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训练,根本原则是规范加特色,它包括思维品质训练、对话交流训练、提升文化含蕴训练、走向生活训练等形式。整体训练应与局部(片断)训练交叉进行,以期形成“滚动”效应。
一、走近生活
(一)家庭、校园、社会、网络类作文
1、激发自己的爱心
(1)用心体悟自然万物——礼赞生命,歌颂生命
(2)物我对话——用平等的视角状物或拟人
2、体察家庭生活
(1)一笑一颦总关情——亲人与自己
(2)一茶一饭也有韵——生活小景
3、感受校园生活
(1)一扇等待开启的门——走近老师
(2)同桌的你——走近同学
4、体验社会生活
(1)咬一口梨子品味道——我眼中的网络
(2)激浊扬清——评点时事,激励大志
(二)走进自然,走进大师,走进艺术
1、亲近自然
(1)倾听大地的呼吸——人与万物
(2)一山一水也性灵——与自然环境对话
2、走进大师的心灵
(1)近其人,观其文——走进大师
(2)走进缤纷的世界——阅读名著
3、走进艺术
(1)寻觅我们的历史文化院落——走进古迹
(2)真美啊,请停留一下——身临画境
(三)自我,梦想,回归
(1)唱一支歌给自己——激励肯定自己
(2)倾听风铃声——学会关心他人
(3)从祖先心灵里飞来的语言——感悟神奇的文字
(4)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与武侠小说
二、走进诗意
训练量:共三十篇(每篇500-1000字)
第一种范式:对话倾诉类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一)目的与要求
以教材中的诗歌为载体,以走进文学大师的心灵与大师的心灵对话为目的,以描写和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此人、此时、此景、此情”为总要求。
(二)写作要领
1、描写以“第一人称”为佳,因为这样可以尽显“对话”和“倾诉”的魅力,再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有我之境”;“第三人称”则易于表现比较散淡、空旷、疏朗、平和的意境和心态,展现“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平淡,诠释“无我之境”的空灵神韵。
2、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材料入手,以抒情主人公(诗歌形象或“我”)的内心为描摹重点。学会用“截取”“嫁接”“幻化”“错位”“联想”等方法,将现在的“我”(接受者)和历史时空中的“作者”放置于同一背景下进行“对话”,将“我”的感受和诗歌中的具体“意境”(意象)结合起来,与大师们实现心灵的交流与契合。
3、文章应遵循三个原则:题目要以诗情洋溢为要,开头要以直切场景为本,结尾应以含蕴见长。
(三)方法指津
1、以诗歌的具体意象为依托,通过对具体意象的解读,达成对文学形象与作者内心的审美观照,以洞悉其心境,体味其情感,倾诉其感受,交流其观点。如李白《越中览古》“只今惟有鹧鸪飞”中的“鹧鸪”的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品味出作者所表达的物是人非及盛衰无常的沧桑感。
2、经营好“细节”是文章的关键点。“细节”是指事物局部的细微之处。即朱自清先生所说的“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闲作草”和“戏分茶”两个细节,将英雄的落寞与愁怀表现得意象俱足。
3、“人物心理”是描写的核心与重点。特别是要突出其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波澜甚至是内心细微的异动,用以展示其丰满的性格特征。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今日水犹寒”中的“寒”,我们体悟到骆宾王基于现实的深切感受而郁结难申的激愤之情。
典型题例:
池塘生春草——《山居秋暝》中的王维
一曲秋士游子的悲——《登高》中杜甫的形象
今月曾经照古人——《石头城》中的刘禹锡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锦瑟》中李商隐形象描写
第二种范式:评论类文章写作技巧
(一)目的与要求
以随笔、诗论和文学评论等为主要形式,以提升审美判断和鉴赏能力为指向。
(二)写作指津
1、要本着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原则,从语言、形象、技巧三方面入手,谈深谈透。
2、切入口要小,从具体诗歌或具体意象入手。
3、要做到叙议结合,按照叙述-分析-评论来行文。
典型题例:
一曲王朝季世的“黍离”悲歌——《扬州慢》反衬手法的运用
暗风吹雨入心来——《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元稹心理剖白
“愁”字浓漫天,“苦”字方寸间——《雨霖铃》语言运用例析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书愤》中的陆游
两处闲愁: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虞美人》中李煜之再回首
第三阶段:点式训练(2008年4月至5月)
目的:按照考场作文要求对作文中的缺失进行“个案式”矫正。训练核心是培养考场上克敌制胜的“撒手锏”。
一、常规“撒手锏”
训练的基本内容:一个好标题,一个好开头,一段精彩的文字,一个好的结尾,一个巧妙的构思,好的过渡与照应。
(一)拟题训练:原则是“小”“准”“新”,有文化底蕴。
(二)梳好凤头——写好文章开头的原则
(三)结尾训练的原则
二、锻造考场作文“撒手锏”
原则:用自己最拿手的本领与阅卷老师进行“高端对话”,可以是一则题记、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段富含哲理的文字、一种新颖的结构方式等。
(一)考场作文整体结构优化
考场作文结构优化要点有两个:“通体透光”和“中通外直”。前者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后者是指考场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透彻见底。
1、设置独立在段的段首句或分论点。借鉴《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考场作文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都可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加以串联,使其成为一道红线。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的层次呈现给阅卷老师。
2、设置主旨句。主旨或关键句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从而脉络清晰,成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卷老师的视觉冲击力。
(二)考场作文的内容优化
所谓内容优化,主要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这种优化和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的归纳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以逻辑上的“假设”或语法上的“让步从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为之动情。
(白云飘飘网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