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 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关键词: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55-02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忽视,导致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人文素养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使社会上许多人对中职教育的价值不予认同。
因此,中职教育应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中职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知识的缺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缺失使我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难以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当前,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日益被中职学校重视。
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通俗地讲,人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基本层――人性 包括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有一定的逻辑性、个人见解和自制力,做事较认真,思维清楚,言行基本得体。
发展层――理性 包括能理性思考,有好奇心,关爱生命和自然,目标明确,积极乐观、崇尚仁善、乐于助人;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制力;思维清晰,做事认真,见解独到,言行得体。
高境界层――超越性 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关注人的心灵与渴望,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意志坚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宽容大度,对古典文化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优雅。
人文素养培育与中职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素养培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二者的区别 中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诚信与敬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人文素养培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几个层面的内容,重点是人之为人的素质与修养。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中职德育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对作为准职业人的中职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长、成才为主要目标。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则是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人文素养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
二者的联系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中职德育的底蕴和依托,中职德育应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德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也就背离了道德的原义。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学生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德育对人文素养培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素材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滤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要善于挖掘人文素养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有自觉性。人文素养培育和德育可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有利于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于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
人文素养培育成为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缘由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当今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人文素质培养却越来越弱。中职学生道德滑坡现象大量存在。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对当今的中职学生,如果不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目前,中职学生犯罪、轻生、心理疾患等问题的增多,表明这个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只有加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中职教育更好地达到其教育目标。
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提升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盯准了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优秀人才。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学生适应市场的保障。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新要求 工业化社会忽略了学会做人在教育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人的“单向度”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学会做人是个体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做人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流,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更是中职德育的核心内涵。中职教育不应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目前中职学校应着重解决的课题之一。
“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校办学特色的要求 从就业角度看,企业需要的不是“两脚机器”,而是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他们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博雅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扎实的技能,中职毕业生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职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社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职教育特别要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我们应秉承“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宏.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摘要)[OL].(2008-12-21)..
[2]戴林东.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OL].(2004-3-22)..
[3]董媛.浅谈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OL].(2011-01-04)..
[4]李炜宁.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5]鲍谧清.学会做人――德育的基础与内在动力[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2).
[6]肖小红.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5).
[7]郭建平.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大家,2011,(9).
作者简介:
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需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研究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实现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一致性的研究,因为课程标准是指导和规范教学行为的最基本依据。
研究的基础
2012年,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承担“基于学科能力的教学指南研究”项目,依据对现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从宏观层面,研制了中小学各学科《北京市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在此研究基础上,2014年,北京市教委下发中小学部分学科――中小学语文、中小学英语、初中科学类教学改进意见,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影响中小学所有学科。从中观层面,研制中小学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能力标准和教学指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标准》。学业标准的研发,成为北京市近10年学生学业监控的依据。从微观层面,梳理了与学科能力标准和学业标准对接的学科典型课例。
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学科能力的结构、类型及层次水平,从实践上探索了基于学科能力的教学指南以及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案例,在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为教师搭建了桥梁和缓坡,为学生有效学习构建了平台,成为北京市具有纲领性指向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南。例如,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水平描述,体现了对阅读素养的关注。运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不仅仅在知识层面,而是直接指向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层面,比如访问与检索、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结合前期研究的成果,本教学实验研究聚焦在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上,通过教学实践,基于实验数据探索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在提升教研员教学实验能力的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学科关键问题开展“同课异构”,或者针对所教平行班开展微实验的研究,切实解决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融入教与学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研究内容和方法
梳理学科关键问题。为了获得有效的数据支撑,抓住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项目组重点研究了近10年教学改革层面积累的5种数据: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数据,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数据,小学近5万名教师、初中近3万名教师、以及高中教师基本功问卷数据,2013-2015年400节教学录像课分析数据,近万节常态教学分析数据。
对核心素养进行文献综述。项目组在联合国核心素养体系以及OECD、美国、新加坡、欧盟、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文献综述中发现,各国都高度重视和强调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虽然在体系构建上略有不同,但共性特点突出。主要聚焦在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内容上。这些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培养目标,需要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加以落实。
确定各学科研究问题。教学实验研究需要抓住学科关键问题,针对学科教学中的短板,短什么、补什么。比如中小学语文,学生阅读素养不容乐观,需要聚焦阅读素养的提升;中小学数学,学生几何学习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聚焦数学素养,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科学,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有问题,需要聚焦学会学习,提升学生概念理解进阶,发展科学认识;中小学德育,学生社会问题解决有困难,需要聚焦问题解决,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等。
研究主要采取准实验与行动研究法。通过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班进行干预,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行为。在实验学校进行前测―干预―后测,收集相关数据。控制学校通过前测―后测,不进行干预,预计2年时间完成。利用核心素养发展表现测试卷、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调查问卷等分析学生行为。利用教师教学行为调查问卷、教学录像课分析平台分析教师行为。运用中医式望、闻、问、切基于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与运用西医式基于录像课平台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数据的科学诊断,形成了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策略。
今后的方向
关注教与学改进。教学实验是一个收集完整数据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教与学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因而数据的积累不在于实验本身,而是从教和学两个层面,基于数据在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层面开展教与学改进策略研究。
关注数据的科学有效分析。以往获得数据时为了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对数据进行的深度挖掘不够,特别是在对一些关键数据的分析与反思、应用与诊断方面。本次研究将中医式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的与西医式基于数据的分析与诊断做有效的链接,将对课堂教学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在具体的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既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又进行学生道德的培养,实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为例,阐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过程。
一、教学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点:第一,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蒸馏、萃取、分液、重结晶、柱层色谱等;第二,现代仪器分析知识――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第三,分子式确定方法――实验式与相对分子质量求算;第四,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后续进行有机物性质的学习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有机合成、提纯等)提供知识基础;为学生研究陌生有机物物质结构提供程序性思维模型。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为陈述性科学知识,无感彩,较少包含德育素材和资源。
二、融知识于德育化教学情境中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化学规律的发现、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物质的发明或合成都有其历史。因此,化学课程教学需要情境化,通过创设情境,使呆板生硬的知识生动起来。教师需要扣住情境,设计好作为学习支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增强自我效能感,产生快乐的情感;同时,利用化学史或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体会到科学家的崇高精神,从而将陈述性的科学知识置于德育化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传授,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与学生道德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凝练双重内容线索
把屠呦呦团队发明抗疟新药――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的事件进行整理,作为情境材料编入学案中,供学生阅读。这份材料是双重内容线索的结合:一是知识内容线――蒿类植物中如何提取青蒿素,如何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涉及色谱柱法、萃取法、蒸馏、重结晶等),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分析结构(涉及质谱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二是情感内容线――介绍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忘我精神、科学态度、查阅古籍、团队合作、科研接力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完材料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考,以此产生情感触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见解和感受,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倾听和评价,最后总结知识和感受,实现知识与德性的“双成长”。
四、以题体系彰显教学目标
1. 设定学习目标
基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指导思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能以青蒿素的研究为例,说出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模型;了解蒸馏、重结晶、萃取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实验方法;了解确定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的思维方法,并进行有关的计算;能根据提供的阅读材料,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有触动或启发。
2. 构建问题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通过构建以下的问题体系作为学习支架,以引导学生的学习。
问题一:阅读完上述内容后,你对祖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青蒿素的问世、科研人员试验新药、夜以继日地工作、团队合作等有何感触?
问题二:如何确定蒿类植物中的青蒿素的结构,包括:操作的主要环节;从植物中提取、分离与提纯青蒿素时,涉及多少种分离方法;以碳元素和氢元素为例,说明如何对青蒿素进行元素分析;如何确定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问题三:结合教材内容和已有知识,对蒸馏、萃取、分液、重结晶做一个更“精致化”的认识――这几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
问题四:若已知青蒿素的分子式,如何确定青蒿素的结构,包括:基于已有的经验,阐述确定青蒿素结构的思路;科学家用了何种方法,快捷、准确地测量出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问题五:研究有机物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通过构建上述的问题体系,体现出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认识模型;拓展知识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形成社会责任。
五、教学实施流程
【关键词】教育;核心素养;教学
核心素养是是在教学中形成的,要培养好核心素养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打造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重视义务教育改革的发展,义务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现在时代的重点话题。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学生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尝试才能成功,最后才能实现创新。语文的课程核心在于对语言的应用,并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要培养创造能力,人格的品质,与社会相符合的审美能力。
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创新就是对现在的改变,创新并不是对原来的事物进行完全的否定,而是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进行自我否定才能进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就是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相对于初中语文来说,拥有新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行的过程当中要以学习时间为基础,把需要掌握的内容积累下来,这是就需要应用好的方法,首先;会比较和鉴别的方法,进行的知识的深刻领会,同时发展同学的思维,让同学可以自由的发挥,发挥出自己的状态。还可以让同学进行话剧式的扮演,对文中的人物深刻的理解,深入的审视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注重创新和实践,创新和实践是一个过程,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之中可以提高对课题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参与。
二、对自己品格的打造
人格品质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其就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的重点,同时也是提高民族思想的主要途径,在初中语文的过程之中,要重视品格的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宣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思想,宣传党的思想,发扬雷锋精神。重视阶段性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使初中生能接受,初中生的交友意识增强,要给学生灌输与人和谐想相互的理念和思想。
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平时就要认真的观察,主动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诚实,言行得体。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上要求学生要有真情实感,符合实际的情况,在读文章时要有感情,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有自己的创造性。
三、有符合和谐社会的审美能力
我国对教育特别支持美育的发展,也是党的重要方针内容,我国提倡“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在教学中也有许多的四美内容,如《我的老师》作者在以一个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回忆儿时在老师身边发生的事情,表达了对老师的热爱,尊敬和感激之情。《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不仅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使得同学的心灵得到美学的教育,是同学对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感染力。在心灵美的同时还要增加语言美的教育,初中的语文教材,都有语言美的特点,内容有语言美的内容,教师要结合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快学生的进步。还要进行对学生的行为美的教育,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述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描写了他目前的精神状态,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揭示了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展示了他作为音乐巨人的内心世界。赞颂了贝多芬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加深了对他的了解。等等一些积极向上的行为,需要学生去学习,通过对行为美的学习,让同学产生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对美的理解,同时规范自己。
对学生环境美教育,环境美包括很多的方面,首先就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人和人交流上要和谐相处,互相尊重,有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在自然环境的美上,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例如:人类打造的万里长城,使得中华民族出现了雄伟的地标,还有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人文的景观,还有对环境的改造治理,美化城市,沙漠的治理、草原的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更好的教育学生对环境美的认识。
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发展愿景
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课程是否具有高品质主要看其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发展的可能。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细化。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其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则指向“精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广义上指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具体则指向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的优质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从课程研发到课程教学实施及至评价的持续历程;在课程管理与实践范畴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自主研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指向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上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从实施效果上看要经过教育教学检验,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课程不仅要在框架和单门课程上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实在联结,更要能够不断凝练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保证学校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适切的,并且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还应明确区域总体的发展愿景。发展愿景应展现如下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散资源的分享要合法化;重视对话与合作;学习是脉络化和情境化的;在实践中构造文化共同体。
区域应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发展愿景,具体细化区域课程的核心目标。以海淀区为例,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家乡地域情感、积极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科学与文化素养、良好体育艺术修养、勇于创新探索、富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之心的“海淀学子”。在此基础上,五一小学提出培育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清河中学提出“自主行动、自主参与、自主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等。
加强整体思考,做好统筹规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具体表现在:区校课程规划滞后于实际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缺乏顶层设计;学段间不衔接,学科间不融合。为此,区域应加强整体思考、高位引领,整合区校育人资源,协调区校各方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和研究
应“由改变个别课程或某一部分学科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到面向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所有的学科以及整体和系统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优化首先应从学校做起。例如,人大附中构建“优化基础课程、完善综合课程、建设拓展课程、提升德育类课程”的课程结构;首师大附中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课程体系。而在区域整体的站位上,海淀区启动14所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项目,也是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入手,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此外,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和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对区域课程整体优化进行积极探索。
2.注重课程资源统筹与研发
区域应研发课程教材资源,并积极促进资源统筹与共享。以海淀区为例,一方面,重点研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等课程教材,供学校结合各学科落实10%实践活动打通使用。另一方面,统筹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每年坚持录制课改新教学课堂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微课教学研究;通过高中协作体和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统筹和共享等。
3.鼓励学校自主创新促进整体优化
优化区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整体格局,还应鼓励各学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主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由点到面,由先进带动后进,发挥课程建设优秀示范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区域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例如,北大附中在多元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下,采用学院制、书院制发展模式,形成了“二部、四学院、五中心、七书院”的全新组织架构。高中部实施学院制,建设差异化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发展模式。成立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五大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设活动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中心社团及俱乐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方案,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将高中部分设为四大学院。学科类课程分为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行知课程、理科深入学习的元培课程、文科综合深入学习的博雅课程以及中外对比的道尔顿课程。区域内玉渊潭中学作为普通中学,也自觉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经过三年的课题实践,形成了以人生规划为导向,夯实基础素养课程、奠基职业素养课程、发展创意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引导了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组织优势
课程建设走向素养化、精品化和整体优化需要突破一师、一校、一地的视野、思维和能力局限,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机制和规范的制度,以保证其有序、稳步、科学地推进。
海淀区从区域和学校层面确立了五项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区教委领导下课改办计划总结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例会,分析课程建设需求、趋势和整体优化重点工作,计划行政、业务和研修部门工作要点,注重总结和经验分享,提炼和反思问题。二是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区级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实行项目负责人研究责任制,按时提交项目计划,积极组织项目研究,适时下校指导进展,组织展示与成果提炼。三是队伍建设机制:各校结合实际逐步成立课程管理部门,包括课程研究院、课程中心或课程室,对接区域相关工作,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形成了组织优势;以重点团队建设和现场范例培训带动整体优化,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执行力;以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的经验促进整体优化;以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示范推动整体优化。四是市区校联动机制:市区校联动协同贯通了市课程改革政策、理念和要求,融合了三级课程建设主体的共同愿景,搭建了市域视野下的多方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市区校各自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协同一致的课程建设合力;区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管理、研究、指导和协调作用,学校师生则充分释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与鲜活经验。五是评价激励机制:组建专家、行政、教研、科研等组成的评价组,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及跟踪改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备案审议主要审学校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开发方案、学科课程纲要以及相关课程资源、总结、报告等。审议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反馈意见的撰写上,海淀区组织了专家支持的区域联动审议协作组,在专家指导下与行政教研科研共同形成反馈意见,重点指向实践改进,突出解决校本课程设置粗放、理解偏颇、实施随意等问题。
建立适宜标准,落实分层实施
一、确定课程理念―勇于出海,构建“济沧海”课程体系
学校地处胶州湾畔的沧口街道,是青岛最早开埠的码头之一。一代代渔民以勇于出海的精神哺育了青岛文明。传承这种文化是学校的使命。同时,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社会,只有拥有勇于出海的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必须构建具有明确育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学校结合当前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在勇于出海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将各类课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合,形成了有明确核心素养统领的“济沧海”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1.“三人行”互助小组―践行课改的最小单位
基于对多种不同形式学习小组利与弊的思考,学校在常态班内采取“异质构组”的办法,组成以三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在座位的朝向上,学习小组采用整体向前的座位方式,而不采用对坐、围坐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有利于学生单独学习。在座次排列上,采取嵌入式的方式,即凹凸结合式。每间教室都配有电子记分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会转化为小组的分数被记录下来,呈现在电子屏幕上。一到“三人行”讨论和展示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学教导引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教导引单是“三人行”小组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学与教的桥梁。引导单包括四部分:表头、学教环节与流程、学教内容与形式、收获与思考。引导单从设计到使用,均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水平。如“学教环节与流程”的表述,教师不用词和短语,而是用学生一看就懂的句子。又如“学教内容及方式”的陈述,教师不能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教师很清楚而学生不易理解的词汇,而是用更能清楚表述什么是自主、什么是合作的外显行为动词―默读、认真写一写、组长检查组员等,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应该用哪一种方式学习。
(2)VIP课程―让课程成为学生爱上学习的理由
教室里电子计分屏上的分数每个月统计一次,每个班级都会评出几个优胜小组。学校专门研发的VIP课程,就是对优胜小组的奖励。学校的VIP课程包括电影赏析、实地参观、生存演练、咖啡、茶艺、烘焙等。学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开设了这些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课程。
这些VIP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将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在丰富学生课业生活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用课程奖励学生,避免了物质奖励的功利化和短效性。优胜小组获得了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课程成为学生爱上学习的理由,实现了学生的良性发展。
2.学案走班―我的课堂我做主
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打破原班级界限,进行“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按学案走班”的教学探索。教师通过调研学情,以单元为单位重新整合和梳理教学内容,制作出更贴近学生的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专题类等学案,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定时推送学案。学生通过选择学案进入不同的班级学习,最后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生成学习效果测评。基础型课堂上,学生们开始跟上教师放慢的脚步;拓展型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知识迁移;探究型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搭建的竞争环境中提升自我能力。虽然学案不同,但每一间教室里都洋溢着积极快乐的学习气氛。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既“吃得饱”,又“消化得了”。
3.情境德育―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学校始终将活动作为情境德育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主题化、序列化、生活化的活动中进行道德体验和自我教育。学校结合实际实施了“情境德育”。以“每月一事”活动课程为载体,跨年级整合教材内容,并根据各年级特点,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进行梳理,形成了适应、爱国、环保、法治、助人、诚信合作、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8个主题的“情境德育”活动。这改变了用智育考试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方式,改变了用知识德育代替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感知和内化的情况。
4.新六艺―我来逛逛技能“超市”
学校推行生存教育、生活课程、和美艺术、健美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在九年教育学习之中必须掌握生存技能、生活技艺、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器乐以及一项美术的“新六艺”。
为了实现“新六艺”课程目标,学校在n程管理提出几项新的举措:生存和生活课程,通过VIP课程和社团活动方式进行;音、体、美三个学科实行两节课联排,形成长课时;对教师进行合并全校统一管理,对学生进行目标考核。
三、课程改革的思考
1.实现了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为了提升课堂授课质量,更好地为走班制定有针对性的学案,学校建立了课例研究制度,设置课例研究室,形成了六种课例研究方式。这种课例研究,不是以研究成果为导向,而是以教师自身发展为导向。教师们为备好一节课,会提前在课例研究室集体备课、磨课。课例研究的备课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不仅帮助教师备好课,提升课堂效率,而且教师们在磨课、研讨的碰撞过程中,大幅度提升了自身的学科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了一个灵动共享、齐头并进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2.信息技术助力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体化
信息技术作为学校教学一体化的重要媒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三人行”互助小组使用量身制作的“电子积分牌”累计积分;信息环境下按学案动态走班时,学生使用专门的“走班软件”选择学案和班级;小组积分、学业反馈的数据分析都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此外,每间教室都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走廊里随处可见电子班牌、体感游戏区等先进设备。学校的未来教室是青岛首家具备“全媒体兼容、数字化分享”特点的现代化高科技教室。
3.九年一贯的优势实现小初自然衔接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对育人目标和文化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对学校课程统一构思布局,并专设中小衔接的牵手课程;学校管理上不区分小学部、中学部,而是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九个级部;在师资运用上实现了九个级部互相交流;学校的活动空间共有、环境共享。学校还专门设计了一些一贯制学校特有的活动,比如“三年级小朋友交一位九年级的大朋友”的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跨年龄段的沟通交流能力。
4.家庭、社会、学校融合,凝聚学校多主体共建课程的力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方法,加强思政教育的创新,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法。这篇文章就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二、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政教育工作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一项工作,它是培养学生适应自身与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情况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中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更好地作用,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对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进行改革的同时,加强创新,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进行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最首要的一点是了解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发展和改革有一定起色,但同时也不容乐观。思政教育的课堂上,对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关键,但目前为止,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变化不大,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也不好。可见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没有深入到高校以及课堂内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因此,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重要举措。
三、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思政教育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也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但是当前条件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还有一些问题,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没有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了适应大众思想观念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是极为必要的。目前情况下,思政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障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还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使其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念的落后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极大阻碍。
(二)教育内容与新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不符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内容和教育要结合相应的历史条件,结合相应的社会生活以及其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关注社会近况,关心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但在当代社会,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社会实际不相适应。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内容脱离实际形势和任务的需求,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是教育的内容多而杂乱,条理性和系统性不强。在原有基础上将新的教育内容一概全收,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教职工在讲课的时候,讲课效率低、质量差;最后就是教育内容单一。目前思政教育的内容没有注重时事以及社会发展的情况,社会大众对求知、审美、社交行为等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思政教育中却少有这类内容。
(三)教育方法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特点
此外,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特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极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质量低,效率也低。当代青年人具有极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自主思考能力较强,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而有些教育工作者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再适应大众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只停留在课堂上,大致的流程就是教育工作者讲解,学习者分析讨论,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封闭,而当代青年人思维开放活跃,视野较为开阔,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青年人实际运用的需求,也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最后,落后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青年人成才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适应青年人的特点,不利于青年人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讲思政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落后的教育手段,对青年人思政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极大的阻碍。
(四)教职工业务能力与水平能力低,综合素质差
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和水平低,综合素质差,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整体政治素养低,知识储备少,结构单一。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整体的政治素养就比较低,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他们的教育方法就非常缺乏启迪性,没有吸引力。除此之外他们对自身要求不严格,除课堂教学外,很少对思想教育政治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教学能力差,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效率低、质量差。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普遍的问题。
四、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更新旧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点面结合、实事求是;其次,改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教职工的整体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想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首先要更新教职工的教育理念,只有更新了教职工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职工讲课更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创新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创新教育内容要从三个方面来做,首先要解决教育内容不切合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做出改变,要使其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对应;其次促进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增强内容的具体性;最后增强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三)提高教职工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职工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内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意识的关键性因素,想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先要提高教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和一些教育机构在聘请教职工时,一定要严格把关,保障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保障其专职业素养。教职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时刻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职工还应该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综合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增加自身讲课的吸引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 健康心理
在一个发育健全的体魄内,必须兼有良好的心智。精神属性是其重要元素。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人文性。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语文课程要强化的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解与自觉,逐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课程目标内容,就阅读总量从小学至高中教育分阶段提出了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这也是强化培养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个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基于这样的视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和提升语文课程的功能,以阅读为价值引领,具体地指导学生渐递性地展开阅读,深广读书触角,开拓视野,建立好人生坐标,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从更深层次为培育健康心理奠基。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意向成分,是展开阅读的前提,也是让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精神生活的起步。这里,教师的垂范很重要。北师大有一位学生对肖川教授的课作出这样的评价:把课上成了一种情怀、一种胸襟,如诗歌般美丽,使你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教者在课堂上如此去书写“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篇章,去阐释“书卷多情似故人”的韵致,那么课堂上弥漫着的书香之气、精神气象,会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其次,激励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如,通过阅读展示(阅读课展示、作品展示、活动展示等),在充分地互动中彼此激励等。
二、使阅读序列化、体系化
学生的阅读指向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仅少儿阅读兴趣的发展就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传记及传奇故事——文学 。因此,要注意根据年龄分段推荐些经典的阅读书目,使学生的阅读从儿童至青年期成为一个体系,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序列里一步一步地展开,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然,荐书要给学生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要考虑到文字的表现形式。
三、开设读书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在读书课上,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就读书方法给予具体的指导,濡养和培植读书习惯和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大家坐在一起,见仁见智,可以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会思考,分享思想,在互动中彼此影响,相携提升。另外,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譬如,余秋雨先生在镇江市文心讲堂的《生命因阅读而平静》的讲座中,结合自身丰富的阅历,从大爱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潇洒之道四个方面诠释了应如何通过阅读保持“平静之道”,深层次地解析了阅读对生命的意义。同时,就怎样读书提出宝贵的建议,学生收看后可谓受益匪浅。再次,可以围绕某个读书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办系列讲座;组织读书沙龙;展开演讲或辩论会;征文比赛……如此,营造书香氛围,培育学生的精神。
四、建立更高的人生坐标
“超越”一词来自宗教,是指精神在对于尘世的俯视中,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存状态,从中超达至一种身心俱得解放与自由的大境界。在人类历史上,凡能称得上辉煌的文化都不失为追求超越的文化。西方文化的超越性是在希腊与希伯来精神的对立互补中走向救赎;东方文化(中国)的超越性则是在儒释道的互补中,通过修身养性走向一条内在超越的路。从终极意义上来讲,它们皆 “仰望神性,用神性来度量自身”,②进而达到精神的敞开与通达,成为“自为的人” ③
人无时不在或隐或显的坐标之中。人的烦忧苦痛以及最终导致的心理问题很多来自于坐标建立的不同。坐标不同,人生参照不同,生命欲求、生命体验及生命形态自然不同。以广袤的时空为参照,人会渺小到忽落不计;以那些心中有大爱的人为参照,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就不会产生,很多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慢慢地被稀释消解。故此,通过阅读,相机渗入这样的一些内容:结合相关人物、事件的案例分析,通过体验式教学,春风化雨,清亮学生的眼睛,激活和澎湃人性中最高贵的能量,尽可能成长大我,建立更高的人生坐标,那么,那些匍匐于大地之上的小我就有可能迎风站立,渐递清除心灵世界的尘垢,将沉重的肉身轻盈起来,在仰望中充分地展开自身的创造性,达到更高一级的实在。
总之,如果说生命是纯粹的火焰,而我们要依靠着体内看不到的火炬健康地活着,那么,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对它的助燃。
参考文献:
①汪潮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67页-16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刘小枫,《诗化哲学》第30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③ [美] 埃利希·弗洛姆,《自为的人》第5页,万俊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