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设计;《拉德茨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蝙蝠序曲》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讲课是否具有系统性、流畅性,或者是否拥有优美得体的肢体语言,而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位置看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直观的教学目标、多样紧凑的教学安排、有趣的课堂导入等环节都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基于此,下面笔者进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选用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文选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蓝色多瑙河》和《蝙蝠序曲》的赏析为教学内容。另外,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看谱唱歌的能力,赏析音乐作品前应加入少量乐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可划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技能目标的基础,技能目标是知识目标基础上的能力拓展。
(一)知识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五线谱的音符和节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演唱,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2.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让学生熟悉曲目背景以及风格特征,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与体验,积累文化内涵。
(二)技能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学知识、动手打拍子、动口唱旋律,通过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识谱唱歌技能。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让学生更加自信。在集体的“学”“做”“唱”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共同学习音乐、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快乐。2.欧洲古典音乐的欣赏。课堂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习惯于“辐射式”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对同时代的中外音乐进行对比欣赏,让他们了解在同一时代下,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风格以及人文风情,培养学生辩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设计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十分必要。教师要提前预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出解决办法,这样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将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客观地教授给学生,对作品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分析。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简单的音乐创作形式对情绪的影响,并给学生讲授音乐作品内容对情感的影响。其次是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乐理知识的学习方面。音高、节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较难掌握,如果仅仅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很难记牢。因此,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广为传唱的歌谱相结合,进行歌谱分析,并试着打节拍演唱歌谱。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乐理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对本节课欣赏内容的巩固,让他们熟悉欣赏曲目的旋律,并能够哼唱出所欣赏乐曲的主旋律。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到音乐歌唱和打节拍的表演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过程中掌握本领。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音乐的体验和欣赏能力的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积累得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大。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所授课程有吸引力,他们便会积极学习,接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理论知识,还应扩大欣赏范围,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其次,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以形成习惯性的发散思维。再次,增加课堂律动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让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加深对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的体验,使学生从欣赏的、看似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视听觉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此外,多媒体教室还可加入电子琴键盘,必要时,教师可以弹奏主旋律,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
许多经典的音乐都来源于生活环境中所播放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其注意力,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例如可以把一些电视、电影或广告中出现的经典音乐,以及学生所熟知的旋律曲调作为内容引入课堂,以加深学生对经典音乐的了解与记忆。如课程中安排欣赏德国音乐家约翰•巴哈贝尔的《D大调卡农》时,可先播放学生喜爱的韩剧中《卡农》的旋律及视频片段,让学生与优美的旋律和熟悉的内容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对此曲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再介绍曲子的原作者以及相关内容。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的中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产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音乐课堂是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适应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况以及学习动向。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有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基点,及时调整甚至转变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乐理知识的学习
课件展示关于五线谱中的四分音符知识,教师教会学生四分音符的识谱后,要给出一首简单的四分音符组成的谱例,并带领学生一起打拍子演唱谱例。在学生学会之后,可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四分音符谱例的写作(能力的拓展)。本部分教学过程约10-15分钟。
(二)欧洲音乐欣赏
曲目一:《拉德茨基进行曲》
1.悬念导入。教师要针对曲目进行提问,以设置悬念,例如“是否听说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学生回答之后,便可切入主题。2.乐曲背景。教师要告诉学生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即词曲为作曲家写给一位将军的,当他发现将军是一个残酷的军阀后,便不愿意再演这首曲目。但这首曲目仍以鲜明的曲风、优美激昂的旋律吸引了听众,一直流传至今。3.思考题。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思考题目,以便让学生对曲目加深印象。如“请大家在欣赏过程中注意交响乐队中都有哪些西洋乐器?”。4.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乐曲中的击掌打拍段落,通过音乐表演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在欣赏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然后予以评价。随后再对乐曲进行巩固欣赏。欣赏过后,可尝试让学生小声哼唱出主旋律。
曲目二:《蓝色多瑙河》
1.课堂导入。教师要介绍小约翰与老约翰的父子关系,并让学生了解华尔兹舞曲本是民间流传盛行的舞蹈形式,是知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把华尔兹提升成了宫廷中的一种高尚的舞曲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蓝色多瑙河》。2.乐曲背景。学生要明确,小约翰于1866年创作了这首乐曲,作品旋律优美、气息宽广,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这首曲子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音乐会上都会被演奏。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学中选择“2010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演奏现场”进行课件演示。随后让学生对比欣赏该音乐会往年的演出风格。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三拍子节奏的概念,并让其了解课件中哪里采用了三拍子节奏。然后教会学生如何用手势打三拍子节奏以及如何简单地指挥三拍子乐曲。曲目三:《蝙蝠序曲》1.情景导入。欣赏过前面两首乐曲后,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中猫指挥交响乐队演奏的《蝙蝠序曲》,以幽默诙谐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音乐。2.简要介绍曲目。欣赏了动画片之后,教师要简要介绍本首曲目,即《蝙蝠序曲》是小约翰选取他的经典歌剧《蝙蝠》中的部分旋律创编而成。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在学生欣赏过这首乐曲之后,教师应鼓励其大胆说出对于此乐曲的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乐曲背景及结构,再欣赏一首由日本知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蝙蝠序曲》,以加深对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六、结语
关键词:音乐欣赏;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Photo Story
音乐欣赏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欣赏课则是学校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鉴赏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音乐欣赏课中,多媒体是音乐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能运用光、声、色、形、动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同时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达到乐教乐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水平,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使音乐欣赏课上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进行集成处理,创设一个充满音乐动感和美感的学习气氛, 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学习意识转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想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就应当不断的学习、提高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
现在很多音乐老师都会通过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来作为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但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运用水平的提高,仅仅掌握单一的计算机软件来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很多音乐老师会发现越是想要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越是在上课前认真地备课,搜集各种教学资料,精心的准备教学课件,就越会发现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料储备和互联网上现有的一些影音文件已经不能满足音乐欣赏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需求。单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匮乏的教学资源,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个时候,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如果能够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特点,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通过掌握更多的适用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将有利于这一现状的改变。
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微软公司推出的Photo Story(照片故事)就是这样一款适用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用软件。虽然Photo Story不像Adobe Premiere、Video Studio等音频、视频编缉软件那么的专业、功能也不如它们,但是胜在简单易学、操作简便。Photo Story原本是一款帮助家庭制作精彩、具有个性的家庭电子相册的软件,虽然它的功能有限,主要是将图片合成视频,但是通过它的添加文字、背景音乐等功能同样可以制作出满足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视频欣赏文件。通过它强大的图片合成视频的功能,音乐老师们同样可以随心所欲的编辑出各种你想要的音乐欣赏方面的视频文件,老师们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很快地熟练掌握它,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音乐教学素材的来源和积累,更加有效的满足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需要,使你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例来举例说明。本人在对本校汽修中专班进行“八音齐鸣――中国民乐赏析”――古筝、琵琶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首先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欣赏过去一直是欣赏教学的难点。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生活节奏与今天飞快的生活节奏、社会氛围相去甚远,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因此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典乐曲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与想象。再次,考虑到汽修班的构成以男生为主,行为比较活跃,定性较差等。所以除了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结合这两种乐器的历史背景,乐器构造,名曲欣赏等内容制作了PPT外,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学习氛围中去,我运用Photo Story软件,制作了一段介绍古筝、琵琶的民乐欣赏短片。
接下来,我就以“古筝、琵琶民乐赏析“这段视频短片的制作为例,说明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具体的运用Photo Story软件。
在网上下载免费的Photo Story软件
笔者选择的是Photo Story3for windows,然后进行安装,安装好后,接下来就是要开始着手制作视频短片了。
开始制作视频短片
1.搜集大量的原始素材,包括图片,音频和相关的介绍文字
但是在搜集之前,作为创作者心里首先要有对你将要制作的视频短片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这样你才会知道你将要搜集的素材是哪一些。在选择图片的时候要选择分辨率较高,图像清晰的图片,否则会影响影片的欣赏效果。如果你特别想要的一张图片不是十分清楚的时候,你可以先拷贝下来,然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再对它进行艺术化处理。我做的这个短片的开头第一张古筝图片画面构图很漂亮,但不是十分的清晰,所以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在图片效果这一栏我对这张图片进行了多种效果的选择,最后觉得“扩散亮光”这种效果最好,不但掩盖了这张图片原本不够清晰地的缺点,又使这张图片具有了一种朦胧的艺术美感,真是一举两得。关于音频素材的搜集,只需要选择你需要的后缀为mp3和wma的音频文件就可以了,数量不限。关于介绍的文字,如果课前准备的电子教案和课件中已有,只需要到时候有选择性的复制粘贴就可以了。
第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的编辑工作了。只要你对 Photo Story这款软件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起来将会十分的得心应手,主要分为六个步骤。
(1)首先运行软件,选择第一步“开始新的故事”。
(2)然后进入第二步“导入并排列图片”,这时候就可以按住Ctrl或者Shift键把前期收集整理好所需要的图片全部导入进去,然后按照你的思路来排列照片的顺序,我的思路是先介绍古筝再介绍琵琶,先介绍乐器的外在形态和构造再介绍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法和相关作品。然后再编辑所需要的照片效果,比如“去除黑框”、“旋转和剪裁”、“自动校正等,使图片效果更加完美。
(3)第三步“为图片添加文字和效果”,这时候就可以在需要的图片上输入相关的介绍文字,如果字数很少的话,可以临时输入,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文字复制粘贴,但是由于软件功能的限制字数不宜过多,且要注意排版的美观。我在制作这段短片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古筝和琵琶这两种乐器的历史背景、乐器构造、演奏技法和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简单概括的介绍,文字简明扼要,主要是为了在播放短片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简单明了的知识引导,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增加一些理性知识的积累,为课堂的后续教学做好铺垫。而且在这一步骤当中还可以继续编辑图片的效果,比如”底片、水彩、冲蚀、黑白、彩色铅笔”等,使图片更加具有艺术观赏性。
(4)第四步“叙述图片并自定义动画”,在这一步当中,可以自己录入解说词,这一点的设计非常人性化,不过前提是你的电脑必须要有较好的音频输入设备,否则效果差强人意,不如不录。自定义动画可以为你的图片设计不同的运动方式,使得在影片的播放过程中图片之间的切换不至于单调,其中图片之间的“过渡”有四十七种方式可供选择,“分割,水平”、“光圈,向内”、“蝴蝶结,垂直”、“卷页,向上”、“星形,向外”等,大大的丰富了图片播放的表现形式。最关键的是在这一步当中千万别忘了根据你所选择音乐的长短来设置图片显示的秒数,这一步比较繁琐,因为我选择的图片数量较多,所以通过反复的修改图片显示的时间,最后才使得图片的切换和音乐之间的配合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5)第五步“添加背景音乐”,因为是音乐欣赏视频,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至关重要,在我制作的这段短片里我分别选取了意境幽远的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振人心弦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和“阳春白雪”三首作品作为背景音乐,关于这三首名曲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结合PPT的使用都会有具体的介绍和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结合古筝图片的播放,到了琵琶的画面先后选择插入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阳春白雪”的背景音乐,这样在播放的过程中,到了你快要变换音乐的图片的时候,前面的音乐会渐渐的弱化,到了需要进入新的音乐的图片时,音乐之间的切换就显得非常的自然。这一点Photo Story设计的非常好,这也是我认为这款软件适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就是要验证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了,在这一步当中有一个“预览”,你可以通过它来欣赏你所制作的短片,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及时地退回到前面几个步骤进行相应的修改,直到你满意为止。
(6)修改好了之后,就可以选择第六步“保存故事”了。通过浏览,制定故事的位置和文件名,然后在点击下一步之前先点击“保存项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个保存下来的文件后缀是wp3,与你点击下一步所保存下来后缀是wmv的文件是完全不一样的。后缀是wmv的文件就是你做好的视频,是你的最终成果。而后缀是wp3的文件则是你打开后可以再次进入Photo Story对你的短片进行修改,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做好的视频以后再想进行修改的话,只要打开这个后缀是wp3的文件就可以了,这样你就不用再从头搜集素材了,省时又省力。所以每次保存的时候一定要保存两个不同后缀的文件。不过如果你忘记了点保存项目也不要紧,因为当你保存完故事之后,点击下一步,会跳出“你的故事已经创建成功”的对话框,你可以点击“欣赏故事”,也可以点击“退出”,点击退出时软件系统会提示你“是否立即保存该项目”,这时候你只要点击“是”,就可以选择想要保存的路径和文件名,然后就可以保存下后缀是wp3的文件了。
音乐欣赏视频短片制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具体运用这段视频了。由于视频是以后缀为wmv的文件形式保存的,所以我以超链接的形式插入到本人已经制作好的PPT当中进行使用,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这段视频,精美的民族乐器勾勒出独具古典风韵的画面,再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和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营造出了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符的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们带着兴趣,沉浸在民乐幽雅深远的意境中欣赏完了这段长度为4分多钟的视频短片,并通过该短片的启发,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更加迫切的想要了解与古筝、琵琶有关的乐器知识和古典名曲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完成了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到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的过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所有音乐欣赏课上所需要用到的音频文件,音乐教师都可以运用该软件而配以合适的图片和文字,将它以更加生动的视频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举例来说,本学期在给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课的考前复习时,由于考试是由听力题和音乐常识题两部分组成,而听力题所占的试卷比重又比较大,所以是考前复习的重点。针对这一情况,我将本学期课上教过的所有欣赏曲目进行了梳理,按照其所属年代、音乐流派、风格、所具影响力选取了有代表性的30首作品,用Photo Story结合能够代表不同作品音乐风格的图片做成了一段音乐欣赏课的听力复习题视频,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就帮助学生完成了对30首不同风格、流派音乐作品的复习回顾,结合视频短片的播放再加上老师从旁的引导、提示,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卓有成效的完成了考前的复习任务。
由此可知,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Photo Story软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该软件对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作用,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它可以制作出适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视频文件,拓宽了教师的备课思路、丰富了音乐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用的种类,打破了音乐教师被动接受现有教学资料的僵局,积累了课堂音乐教学资料的储备。
第二、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更新,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以该软件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把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音乐素养、审美取向融入到视频文件的制作当中去,并通过课堂教学的交流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增加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音乐欣赏课;应用
音乐是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近年来,某些中职学校存在音乐教学质量差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中职学校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1.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作用
1.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较为生动的视频图像可以使中职学生更重视音乐课程内容,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后,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音乐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不断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内容的看法,从而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
1.2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能够记录音乐教师的历史备课材料、教学设计文件等等,便于音乐教师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音乐教学水平。信息技术能够将多项媒体元素进行整合,当课程内容在信息技术的处理下,能够将繁杂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视频文件,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欣赏课程知识,有效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同时操作较为便利的信息技术有效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提供给音乐教师更多的时间去设计课程内容,使正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更高。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课设计环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环节,使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2.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素质教育环境中,中职音乐教师对课程进行改革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汇中的优势,音乐教师可以参考以下策略: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中职学生的视觉感,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魅力。例如:在新疆歌曲鉴赏章节中,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新疆区域的歌曲。为了使学生了解新疆的地理环境、风俗特色,音乐教师应首先播放新疆的民族乐曲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熟悉音乐节奏,随后音乐教师应对歌曲节奏、五线V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明确唱法,从而有效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率。由于某些中职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导致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在该环境中,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在对乐器进行讲解时,音乐教师应提前搜寻较多的乐器图片、乐器使用视频等,使学生通过观看对应视频来了解乐器知识。为了增加学生对乐器的印象,音乐教师还可以制作”PPT”课件,结合乐器结构进行逐一介绍,随后音乐教师还应讲解乐谱,从而使中职学生具备识谱能力。
2.2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由于某些中职学生不重视音乐课程,导致其教学质量不理想。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欣赏课的积极性,中职学院应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例如:为了提高音乐欣赏课的开放性,学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开设网络教学课堂,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地课程内容。对于不懂的音乐知识点,可以在网页上进行留言,由学院的音乐老师进行回复。在音乐问题的探讨过程中,还能增进学生与音乐教师的感情;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中职学院应创建对应的音乐教学官方微博,及时满足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审美需求。
2.3应用音乐教学软件
近年来,音乐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其引入音乐课程教学中。唱歌是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灵敏度,应反复收听音乐歌曲。由于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能力不同,其音乐基础水平具有差异性。某些学生存在发音不标准、节拍不准确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个人音乐素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音乐教师应积极推广音乐娱乐软件。例如:学生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练习过程中,应启动音乐软件的“录音功能”,当录音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等功能,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由于音乐软件具备“添加好友”的功能,音乐教师应将其学生添加为好友,通过听取学生在其主页上分享的歌曲,来对学生唱的歌曲进行点评。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师应坚持“表扬为主,鼓励为辅”的原则,避免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当前环境中受到了广泛运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丰富教师的讲解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欣赏兴趣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职校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几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本人在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理论思考。本人认为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务必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
1.1 找准突破提兴趣。要实施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灌输只能使人感觉到听觉疲劳,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流行歌曲受到绝大多数学生喜爱,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流行的因素,是让学生接受音乐的一个突破口。
1.2 视听结合激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从视听觉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教学只是听赏教学,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赏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叙背景、特点后再进行听赏,是有一定难度的。现代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成功实施教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单纯的听觉赏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视觉感官比听觉感官更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所以通过视觉的联想,可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视听两者结合才是音乐赏析教学的一个完美形式。
2 完善教学设计
2.1 了解基本情况。要想清楚的把握中职生对所学音乐欣赏作品的了解,要做好几个环节:淤教师利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倾向和对教材中所欣赏作品的熟悉度。于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地实施教学。
2.2 改进教学导入。淤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对课题进行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在上课伊始,教师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对于陌生作品而言,选择学生平时熟悉的作品进行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能够初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消除学生对陌生作品的反感。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得到的知识的记忆率为15%,从视觉得到的知识的记忆率为25%。 因此,积极利用声像同步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如文字闪现、图形缩放、移动颜色等变换手段,将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具有较强刺激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可以视频欣赏一段《黄河》,借助多媒体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体裁、音色和音乐形象,同学们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音乐厅一般的磅礴气势的现场效果。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乐于聆听,乐于参与音乐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学生在画面与音响的恰当结合中,在教师的情境提问创设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作品展现的风格特点和感人旋律,并且会自发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构想和创造音乐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意义及风格特征,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
2.3 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提问式的教学法:老师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或学生回答;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由老师回答或由同学回答。然而传统的思维方式束缚了学生,使他们不喜欢回答问题。可先采取的是集体提问分组讨论,就是让学生慢慢融入和参与。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就不再害怕提问题了,教学效果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让学生自己思维,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听课,所以教学法不仅是老师的事,而且也是事关同学们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讨论,要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
比如,在赏析四川民歌《太阳出来》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画一幅画,标题是《早晨》。学生中有的画一个太阳,有的画自己睡懒觉……这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不能说谁对谁错,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成果;创新成果的产生反过来又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3 拓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成效的好坏。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就是为了给学生主体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其音乐主题,讨论的问题,进行分组自由讨论,还可以用学生的表演来生动、形象地完善音乐主题的表现,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实现美学教育。
比如,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十里风雪一片白》以及增加黄世仁与杨白劳的对白的欣赏教学,可把学生每三人分成一组,她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当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后,他们就随着第二遍音乐的欣赏展开表演,每组同学都将喜儿的哀怨,杨白劳的悲愤、黄世仁的阴险,都清晰、生动的表现出来,他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同时也发展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美的创造。在发现美、体验美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就得进行分析和思考,把音乐作品的美拓展开来。为了达到对音乐欣赏中美的更加完美地创造,教师还可以用与音乐相关的诸如舞蹈、美术、戏曲,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感受,逐渐领会并从中体验由欣赏音乐的美所带来的愉悦,将逐渐培养学生对高雅形式美的直接兴趣,主动体验美的音乐,使她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在音乐欣赏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阳.音乐教师与新课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 高建华.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读与写,2008(9)
3 吴永贵.浅议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种方式.艺术教育,2008(10)
4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创设意境又称情感唤起阶段。情境的创设要有效率、有目的、有计划,而且类似真实、具有活动性。良好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心理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引起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唤起音乐审美的情感。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从《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畏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情感教学
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小学音乐教学是情感的教学,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情感教学模式是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新知识的需要,以情入手,“感知(情感体验阶段)――理解(情感深入阶段)――深化(情感外化阶段)”,多次聆听,感知歌曲特点。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要留给学生一个“静”的空间,学会安静地聆听,欣赏教学中的“静听”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情到、心到”。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有效调控法。有效调控法是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的信任度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聆听音乐。2.闭目静听法。这种方法能充分集中学生的听觉,突出听的重要性,同时又能保证欣赏氛围处于十分安静的状态。3.动静结合法。歌唱教学中的“静听”,在聆听范唱时都要求学生安静地听,就算有些想唱的学生也要求他们只在心里唱,给学生留一个“无声”的空间去仔细聆听歌曲的范唱。
通过前面层次的熏陶,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对音乐知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教学中,我们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内容的器乐曲;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扩展到其他地区与民族的民歌;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面向全体学生,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使每个学生都受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体讨论动作,然后全体表演。如在欣赏《鸭子拌嘴》过程中,当学生知道乐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窝、鸭子拌嘴、鸭妈妈劝架、友好回家”后,老师提问:“根据这四个情节,怎样表演?”学生说:“老师扮演鸭妈妈,两个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鸭。”然后集体逐段讨论,逐段表演。接着,请小朋友以三人为一组分配角色、戴上头饰,音乐一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这样,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
四、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所在是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若仅仅停留在倾向于声色感官愉悦的音乐鉴赏是不够的,而应是美育和认识、情感统一的审美态度。即既有音乐带来的感官愉悦,又有音乐赋予的丰富的精神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从课的意境设计,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表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
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非常注重课堂上对音乐作品的精辟分析,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致使一堂音乐欣赏课在缺少音乐的美感中草草结束,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那么,如何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呢?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应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同时,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授课前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比如:欣赏《长江之歌》时,要把对长江的气势磅礴、伟大以及对祖国河山的壮丽多姿等情感通过激昂的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出来;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要用抒情的语调,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妙意境;欣赏《二泉映月》时,要用低沉的带有间歇性的语调把艺人阿炳悲惨、痛楚的一生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则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中,真正领会到作品带来的感受。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课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为目标,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实现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渗透。所以,教师要根据作品的表现力,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音乐活动的表演,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长亭送别这一段时,教师请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上台,由男生扮演男主角梁山伯,女生扮演女主角祝英台,伴着音乐进行表演,教师则在旁边加以评说,并在语调、语速上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接受音乐艺术魅力的感染,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自音乐之始,作为情感生活的表达,音乐是一种神秘的语言,远远超过了诗歌中的唯心表达。她表达的是一种朝向上帝的心志和整个的灵魂世界。正如鸟类的行为举止一样,音乐以其自身的感悟及合理形式表达所有的不同类别的信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觉到音乐作品的情感性、伦理性以及其他学科所无法具有的巨大容量,这就要求欣赏者要运用想象力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美和精神,积极调动自己全部的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所以,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对此,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珍品;欣赏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又能够获取许多教科书上难能给予的知识。告诉学生这些,是为了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能够做到热衷、习惯于欣赏音乐作品。当然,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欣赏的氛围和环境,这些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及音乐教室来完成。
同时在欣赏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步养成想听音乐、爱听音乐的习惯。例如,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笔者选择了《摇篮曲》、《义勇军进行曲》等一些容易理解的歌曲给学生欣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歌曲的节奏、力度、语调、表达情感)让学生思考,效果就非常好。八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中外著名的短小作品进行教学。例如介绍《婚礼进行曲》时,学生一开始就被作品宏伟、庄严的主调所吸引,再伴随着音乐主题的出现,学生的心情已经被和谐动听的音乐带入情境之中。许多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都会不由自主地阐述乐曲是内在神圣、庄严而又浪漫的组合,是美的化身。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讨论音乐的相关问题就感觉容易多了。
三、培养学生勇于表述自己对作品体验的能力
相信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与笔者有着同感,即当学生完整地欣赏完一部作品,教师请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阐述时,许多学生往往哑口无言。这种现象不仅仅使被提问的学生“颜面扫地”,也更使我们的音乐教师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为什么教师对作品分析过了,学生也完成了对作品的欣赏,仍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学生没有勇气表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
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勇于表述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自己对作品整体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和精短的课题随笔这两种形式把音乐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它既不是纯粹的音乐曲式分析,也不是音乐专家综合性的作品赏析。此时的音乐已不是音符,而是供赏乐者(学生)进行浮想联翩的载体。音乐的感化、陶冶功能在这里也随之呈现出来。
摘 要:歌曲《给你一点颜色》,是西方摇滚乐与中国民间音乐华阴老腔两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结合后创作出的一个新的音乐作品。文章阐述了歌曲《给你一点颜色》的教案设计内容,以期为这类新型音乐作品的有效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鉴赏;教案设计;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77-01
一、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加深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中主题音乐的记忆,二是中西方不同形式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探索,三是通过音乐作品关注环保问题。
二、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目的有三点:一是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华阴老腔的特点,二是了解西方摇滚音乐常用的节奏型,三是了解摇滚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激烈的音乐和直白的歌词表达出人类对生存自由的追求、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一是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之间的区别,要通过不同的节奏型让学生体会西方摇滚音乐的律动,感知不同节奏型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二是在音准和节奏正确的前提下,背唱作品的B部分。三是了解中西方不同音乐形式如何结合、相融创作出新的作品,如何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点。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即兴创作。
四、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首先,教师出示《给你一点颜色》B段歌词:“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为什么人心不是红色,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为什么犀牛没有了角,为什么大象没有了牙,为什么鲨鱼没有了鳍,为什么鸟儿没有了翅膀。”然后请学生朗诵。在“打开”学生嗓子的同时,让学生直观了解歌曲的含义。其次,请学生分析歌词的含义,了解土地沙漠化、动物濒临灭绝、一些人人性的泯灭等。并提示学生:这些内容,朗诵时需具备哪些情绪?学生回答:悲伤、愤怒、责问、迷茫。
(2)课堂开展。第一,请学生思考:用何种密度的节奏能表达出愤怒、悲伤的情绪?是紧密、短促的是宽松、延长的?第二,请学生给第一个乐句“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划分节奏。第三,学生将第一乐句划分为三个节拍后,教师请学生按节拍再次朗诵,并感受节拍与情绪之间的吻合度。第四,请学生把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并打击,感受节奏的紧密、短促。第五,教师出示三种节奏(篇幅所限,图略)请学生选择,看哪种最能表达歌词的情绪。要引导学生体会三种节奏的不同点,看哪种节奏型更符合摇滚风格,更能表达出歌词所表达的愤怒情绪。
(3)课堂深入,核心素养培养。第一,学生四人一组,即兴创作。请学生给“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这个乐句即兴谱曲 (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并与后面华阴老腔的旋律进行比较)。第二,给学生的创作提供适当的建议(以学生为主体,并适当引领)。第三,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合适、及时的点评。A.有些学生喜欢创作“说唱”风格歌曲,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在说唱前加上明显的风格特征,让学生对“说唱”创作理解得更为深刻。B.教师对学生创作的乐句旋律走向进行明确点评,让学生知道旋律走向与音乐情绪的关系。
(4)聆听歌曲B部分原唱作品。首先,教师说,刚才同学们的创作都非常精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B部分,请同学们体会它的风格。然后,教师简单介绍摇滚。摇滚是来自西方的一种音乐形式,用直白的歌词与激烈的曲调把创作者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第三,让学生学唱B部分歌曲。教师利用电子琴中的摇滚节奏为学生伴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摇滚的节奏和精神。
(5)聆听作品A部分。当学生感受完B部分,看到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后,再让学生看看曾经美好的地球。首先,让学生聆听作品A部分:“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鸟儿背着那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请学生注意歌曲用质朴、直白的文字和激烈的旋律(摇滚乐特点)描绘出曾经美好的环境、和谐的生活。然后,让学生体会A部分旋律特点,体会中国风,为下一步引出“华阴老腔”做准备。
(6)聆听作品引子部分(由华阴老腔艺人演唱)。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华阴老腔的旋律特点,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其一,老腔的历史沿革:发源于清乾隆年间,现流传于陕西华阴县。其二,老腔的声腔特点:高亢、磅礴,兼有船工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特点。其三,老腔传承特点:家族戏,传男不传女。其四,老腔的伴奏乐器:自行改装后的月琴、打击乐器板凳、二胡等。
(7)完整聆听作品,观看现场演出视频。提示学生:其一,注意观察演唱者的表情、摇滚乐伴奏的乐器、华阴老腔的伴奏乐器及舞台灯光等综合效果,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其二,感受西方摇滚乐与中国民间音乐――华阴老腔是如何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五、结尾部分
【点题】同学们,今天欣赏的《给你一点颜色》是中西方不同形式音乐结合后延伸出的一个新型音乐作品。地球需要多种多样的色彩,我们要保护环境,让地球永远多姿多彩。【思考题】你觉得这种中西方不同形式音乐结合的创作方式好吗?你有哪些感触?(可以用现代化的音乐形式,把中国民间音乐介绍给年轻一代,介绍给世界。)【推荐课后欣赏曲目】《朋友的酒》《我不想长大》《波斯猫》《波斯市场》。要求学生写一份100字左右的音乐鉴赏文章。
作者简介:陈迎春(1979-),女,浙江绍兴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 实效性
一、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应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师生成为朋友共同探讨音乐内涵,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为此,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走进学生心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作为导演,引领学生迈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体会音乐特有的魅力,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作为演员,与学生一起载歌载舞,与学生共同体验音乐的魅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多地注重教师的教唱学习,使许多教师依赖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教学套路。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致使音乐教学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机。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设计,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所谓“好的教学效率”无非就是让学生的心情愉快,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充满热情,其思维自然会活跃,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三、善于运用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多样化地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辅助教学。在音乐课上,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的声音、视频、图像等媒介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整理、分类作品,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音乐、体会音乐。
四、音乐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识谱是音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先唱歌后识谱 ”的方法。它有几个特点:第一, 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 先唱歌后识谱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难点,在学生识谱时难度降低,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教师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第二,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音乐课要识谱。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他们受不了教师在课上总是批评他们:这儿偏低了,那儿偏高了,这儿时值没唱够,那儿又拖了。枯燥乏味的音准训练和教师无休止的埋怨,使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荡然无存。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的,是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一、教学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时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唱歌、欣赏、器乐、活动四大类型为主体。对于这四类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1、唱歌课
在学习一首新歌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倾听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读歌词,了解作品内容。随后,教师让学生跟琴演唱,有个别老师会针对难点进行重点练习。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会让学生分组演唱,或拓展进行表演唱,也可能会针对作品的创作者或相关背景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能够基本学会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优美、动听。
2、欣赏课
在对一首声乐或一首器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的基本流程为:完整播放全曲,介绍与作品相关的文化或知识,再让学生欣赏全曲或片段,体会作品的情绪;再次欣赏全曲或片段,根据其特点设计器乐伴奏或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作品表现的情景。同时,也可能针对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哼唱、记忆主题,随录音边欣赏边倾听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后,完整欣赏全曲,其中有可能设计随音乐进行表演环节。如果教学条理清楚,学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结构,对个别主题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记忆深刻。
3、器乐课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的比重很小。器乐教学的内容多以竖笛和口风琴为主,在教学中多体现为随唱歌或随堂进行欣赏教学。进行器乐教学时,教师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练习曲,首先哼唱练习曲的曲调,让学生熟悉作品,再让学生学习指法,然后进行演奏。反复练习几次后,教师会分小组或请个别学生进行演奏,部分老师会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再请学生进行表现。最后,请全体同学共同演奏。总体来说,由于乐器配备或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少有学生能够在中小学时期灵活掌握一门课堂乐器。
4、活动课
活动课的界定在当今中小学课堂中不是特别明确,经常在唱歌和欣赏课中参杂进活动课,成为唱歌综合课或活动综合课。在活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分组布置相应的任务。但对于分组后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有效的引导,活动课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活动课效率过低。
二、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后的音乐课展望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多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基础性的普及教学。虽然一再强调音乐教学要关注每一个个体,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将关注点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此情况下,是否可以换变教学思路,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客体身上。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人是学习主体,内容是教学客体,当对主体的把握与关注度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是否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客体上,使客体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现,进而影响主体的判断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而实现音乐教学主体向客体转化,提升音乐教学课最大效应的方式正是细化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抓住音乐要素进行音乐教学,也必须实现教学思维转换,试想转换为关注客体后的音乐教学模式:
1、唱歌课
对于唱歌课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唱好歌。唱好歌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具有准确的节奏、音高和让人愉悦的音色。如果转换思路,将教学重点定义为抓住唱歌教学中的音乐要素,那么唱歌课的教学情况可能转换为:教师针对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点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对声音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关练习,循序渐进完成练习的高质量反馈后,再深入展开教学,最后完成歌曲的学唱。
2、欣赏课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欣赏课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特色。编者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作品都为了满足一定的欣赏目的而进行。如果能够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重点将转换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结合一切教学手段体现作品的特色,将作品具有特点的部分进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进而欣赏完整的作品。
3、器乐课
器乐教学的根本是技艺教学,对于技艺教学,不应该回避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更多时间来练习的客观现实。教材中的器乐教学是依照教学进程,根据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小型曲目展开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进展进行充分地练习,学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课堂乐器的。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思路后,器乐教学的关注点将完全改变,教师只要强调每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基本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能够熟练、完整地完成教材内容,就能够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4、活动课
针对目前活动课目标不清晰,活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如果转换教学角度,应该会有很大提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活动课的音乐要素提出要求,对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义,再结合此目标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引导和指导。学生为达到老师的目标作出的音乐上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乐要素
如果在中小学课堂上实现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那么势必要对音乐要素抓准确、抓具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如何抓住音乐要素呢?
首先,需要明确音乐要素的内容。在乐理中,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定义为: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这是音乐的基础。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扩大音乐要素的范围,使其更利于音乐教学的展开。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作品,篇幅不会过长。对于这些作品,如果仅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来进行教学要点的分析,会过于零散。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要素进行扩大化,定位为: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风格类别等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地分析与了解。这一点看似简单,并本应该是音乐教师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与了解,应建立在对作品熟悉的基础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过多次聆听与分析曲谱来实现的。如此,可以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复聆听――分析曲谱――阅读相关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时代性等。
最后,提炼音乐教学内容中属于作品特点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风格的音乐要素,围绕其进行音乐教学手段的设计。
四、抓住音乐要素后的教学实践
找准音乐要素,也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却没有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结合,就如同鲜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厨艺烹炒一样,会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乐要素只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需要怎样做呢?
1、分析该音乐要素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教学方法才最具有课堂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常用的音乐课组织方式,比如视唱、律动、器乐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乐教学法的方法,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只要是音乐教育类的教学法,无论是针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还是针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法,都可以从中寻找利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学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乐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实现音乐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强调课堂效果。教师经常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展开后的效果。只有活跃、吸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效果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结果。所以,对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并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的课堂效果做出预测。转换教师身份,从己身推及学生本体试想是否能够激发课堂热情,不断调整教学细节,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增加对音乐要素中传递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本体性的内涵。使音乐教学具有指引意义和厚重感
为音乐要素寻找到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只是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或音乐本体性的内涵,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加重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进而对学生的审美和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更深刻的意义是影响人们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观,让人们不断修正自身,体悟人生。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有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音乐具有导人作用,自然不能够体现出音乐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加深对音乐中传递的时代意义、历史厚重感及音乐本体内涵的认识,并融合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开阔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