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第1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中国经济;GDP;投资;消费;就业;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4

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但许多观察人士对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持怀疑态度。下文主要分GDP、投资、消费、就业和网络经济五部分,介绍了各种数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如何利用各种数据监测中国经济运行状况。

一、GDP

中国GDP增长率数据的可靠性一直受外界质疑。为此,渣打银行最近几年一直研究如何利用各种经济数据监测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结论。国家统计局采集的数据是最多的,外界能够得到和使用的数据非常有限。我们可以看不同的指标。每个经济数据背后都有其故事,生成数据的样本、统计方法也各不相同。单个指标难以代表中国经济。你不能只看数据表面,比如发电量,据此猜测GDP增长。如果想得到一个清晰的画面,必须要将各种不同的数据放在一起,考虑多种数据,考虑每一种数据存在的问题。笔者将介绍渣打银行的做法——不过不仅仅是提出一些生硬的结论,还想提出一些问题和观点。

现在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GDP数据受官方调整较多。如果只看官方数据,容易得到中国没有经济周期的结论。这很奇怪。如图1和图2所示,经过季节调整和去趋势后,中国GDP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GDP增长率仍达到7.8%。奇怪的是金融危机似乎几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中国。疑点在于当增长疲软时,GDP 数据却还在加速增长。

2006年和2007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中国GDP增长率令人惊异地保持稳定,虽然GDP数据在最初之后又向上修正。部分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政府有可能为了避免西方国家担心中国经济过快增长而低报GDP增长率。或许是数据太高会让国内一些人担心中国经济过热。总之,很多经济研究者(包括我们在内)认为,长期以来官方GDP数据是经过处理的。中国经济增长实际的波动性要比大于官方数据。因此想了解中国GDP增长情况需要配合其他数据。

发电量是帮助我们监测中国GDP常用的数据,或者说至少是监测GDP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为工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占到大约50%,而工业依赖电力。 2008年前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波动非常一致,如图3所示,但之后两个数据的走势出现较大差异。在2008年末的金融危机期间,发电量同比增长率6个月为负增长,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只是略有滑坡,没有成为负数。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从较长时间看,工业在节能方面有所改善,但很难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如此巨大的进步。一些研究者认为电力消耗大户重工业在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大。但是,如果我们看轻工业的生产数据,就会发现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差距很小。因此对于这一解释难以信服。我们仍然认为,当时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是有问题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工业增加值数据计入GDP。

最近几个月,类似的事情又在发生:发电量疲软的速度快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但这一次,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发电量数据是准确的吗?有说法称电力公司出于多个原因,高报发电量数据,包括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如果人们认为发电量是衡量经济增长的良好指标,那地方政府愿意让它看上去好看一点。另外一种推测是上市电力公司希望让公司业绩显得相对健康。

发电量增长率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大幅度减速。但是如果发电量数据被高估,我们该怎么办? 与发电量相比,货运量(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运)和柴油产量或许更为可信。货运量也在2008-2009年危机期间剧烈减速,之后又大幅度反弹,此后货运量一致保持稳定增长。如图4所示,去趋势和季节调整后,2012年以来货运量同比增速仍在12%-15%的区间,这暗示2012年二季度经济减速非常的温和。

另外一个我们愿意选择的能源类指标是柴油加工量。 相对汽油,柴油的加工量与净进口数据更能够体现出消费的状况(相对于工业)。

我们没有使用石油进口数据,因为石油进口中一部分进入国家战略储备。相比之下,柴油和汽油没有库存量问题,可以反映经济的增量变化。如图五所示,柴油产量与工业、货运量变化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从柴油产量的历史性趋势看,它能够较好地反映宏观经济的表现。例如,从2007年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柴油产量非常快地上升。到了2008-2009年,柴油产量与发电量一样较大幅度减少 ,之后又强烈反弹,符合经济运行的经验事实。

但2012年上半年柴油产量只有2%的增长,我们认为这或许反映了2012年上半年工业增长率下降。汽油用量与消费的关系更密切。2008-2009年期间消费的增长比工业活动稳定很多,汽油产量也更加稳定。2012年以来汽油产量增长率高于柴油产量增长率,反映中国2012年消费状况比工业更为平稳。

因此我们喜欢以这两个指标来跟踪工业和消费。但它们也不是没有问题。 虽然发展工业经济必须有货运量作为基础,货运使用柴油, 但货运量和柴油产量(也包括发电量)不是增加值指标,不能真正代表GDP。

第2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辩证分析;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01-0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3月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然而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的是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让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其中,国有企业不应当参与市场竞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这也就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一、从国有经济的改革历程来分析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2003年,这一期间是国有经济改革的各个基本构件先后起步阶段。其中1978—2000年作为国有经济微观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承包经营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这期间虽然进行了国有经济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但并没有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重点,直到1999年才作为重点付诸实施。2003年,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重新建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其成立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正式起步。

第二阶段是2003—2012年,国有经济整体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并趋向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趋向健全,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确立。

大体上讲,国有经济的改革已经走完了以上两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的国有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所谓攻坚有两层含义:一是整体的国有经济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即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四个方面的改革认为依然很艰巨;二是深化国有经济整体改革还面临顽强的阻力,随着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经济必将实现由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未来国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总体性的特点。

在国有经济改革的各个阶段对于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应该只涉及那些非公有制经济力不能及的领域,其余的一律退出。这就给国有经济的定位产生很大的疑惑,也就是说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优先选择权,国民经济应当优先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只有在非公有制发展好了的情况下,或者是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不愿做、不能做的领域,国有经济才能涉足,这样的话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必将荡然无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面目全非。这样的说法没有处理好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关系,与我们党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背道而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应该限定在自然垄断行业和公益性事业,从竞争性行业中全身而退,让非公有制去经营。这种观点不能保证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二、对中国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辩证分析

第3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 成本核算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由于缺乏严格的内部核算,造成高投入,低效率、重收入、不计成本现象不断出现,为此难以避免无效用的成本耗费,这种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国有企业成本核算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保证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某某国有企业概况

某某国有企业是中央驻湘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于2002年1月1日在长沙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6亿元。公司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指导,发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精神,立足湖南,依托重工业资源、人才、技术优势,进行综合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

二、某某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

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某某国有企业各单位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某一下属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局限于生产领域,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和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同时企业领导的成本意识不强,具体表现在分解项目成本时,不是认真按项目设计要求,按工程工艺流程的成本形成逐个计算,也不是自下而上逐级填报、汇总,只凭主观印象算大账,将工程成本按设计任务、投入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等几部分进行分摊。

2.成本预算编制模式滞后

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会随时调整,但某某国有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编制模式以年度为周期固定不变,不能随着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调整而调整,预算准确度差。处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国有企业业务量水平变动的可能性较大,不同时期对不同成本项目需求不同,因此采用传统的固定求不变的预算方法然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成本需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成本控制模式不合理

某某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模式是以计划价格为基础,只考虑财务成本,以事后核算为重点,简单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有效的事中成本控制和监督,以及事后分析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同时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工程形成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相对忽视。

三、某某国有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1.成本编制

本企业集团编制核算以前,核算专职管理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掌握充分的资料,为编制核算打好基础。首先,对各下属单位的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全面清查登记,摸清各部门、各分公司及全企业的资产及资源配置情况。第二,充分掌握上年度企业及各责任单位业务收入及支出情况,分析收入和支出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及增收节支的潜力,预测核算年度的收支增减趋势,为编制业务收支核算打好基础。第三,进行充分的财务分析。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债权债务情况、资金来源与流向、上年度核算完成情况等,为编制财务核算打好基础。

2.成本控制

成本的控制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做好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成本费用核算所涉及的专业管理有生产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2)做好和选指标的分解落实。国有企业的核算指标只有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身上,成为每个管理者和员工的责任和任务时,核算指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如每个生产工人要知道他每月、每天应该完成的加工任务量;每个承担费用支出的管理人员,要知道他的费用支出的范围,限额和控制责任。(3)加强核算执行中的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是对国有企业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它包括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统计分析等内容。

3.成本调整

(1)重大事项集权调整。如涉及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的调整。核算委员会或单位最高决策机构应作为核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行使所有重大核算调整项目的审批权。当核算单位没有权限决定是否进行核算调整时,核算的调整就进入重大核算调整程序。(2)一般事项分权自主调整。各个部门是核算的责任单位,掌握核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每期对执行过程中偏离核算的不利活动进行自我纠正,分析产生原因,自行调整,有利于调动责任单位实行自我控制的积极性,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四、某某国有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实施效果

上述核算措施从2007年开始实施,至今已3年,使企业年均收入增长率达35%,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功不可没。当然国有企业成本核算与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合理实施,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本核算体系也将随改革的深入不断完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杜晓荣,陆庆春,张颖.成本控制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栩.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第4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各国的物质文明发展硕果累累,但是一些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犯罪率上升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同步发展往往忽略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金钱至上、更高的物欲追求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普及,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递,在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和推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思想包括一些不良的思想正在充斥其中,这对于分辨能力还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而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存在使很多家庭对于子女都比较溺爱。而且受一些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更重视孩子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优良品质的养成。就另一个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学校来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建设过程中,实际工作往往效果不大。从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实是比较严峻的,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我们国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我们国家今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摸索之后,他们认识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发展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关注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引导,把孩子们的成人和成才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然也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全局的角度去面对和解决。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承担者,我们学校一定要把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真正地去落实,有效地去提高,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真正人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我们教师成为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承担者,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未成年人,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递到的过程中,更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所以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认识,在言传的同时更要注意身教,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德育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负有重要责任。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德育的主渠道。我校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各任课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不断改进教法、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光重视知识的正确传授,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青少年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开辟第二课堂教育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观看爱国影片,组织学生讨论、写观后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通过建立体音美等兴趣小组,发挥了学生的特长爱好,激发了学习兴趣,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和知识,陶冶了情操。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小社会

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浓厚的文化氛围,洁净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做到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

五、整合德育资源,拓展德育阵地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2.学习园地。各班教室都有学习园地,这是各班学生学习、教育、生活的园地。本学期以“爱”为主题,目前各班已举办了四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学习园地就像一个百花园,激励学生们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第5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摘 要: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政府管制放松而出现的一种产业创新方式。旅游产业在面临竞争环境巨变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压力下,也日益呈现出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从系统自组织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天然具有融合其他产业的特性,但融合中存在的制度、企业及需求方面的障碍因素却制约了旅游产业融合效果的更好发挥。本文基于旅游产业融合视角,探讨了融合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并结合障碍融合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融合;障碍因素;竞争力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而产生的,并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Tapscott,1996)。信息化进程中,微处理器技术替代传统的半导体技术、开放式的技术标准取代个别技术标准、新的标准化和集成化组件开发软件取代原始的手工劳动开发方式等3种主流技术的产生和成熟统一了信息实现手段,从而增强了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由此构成了产业融合的背景。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交叉现象,但是不能由此认为产业融合只是一种技术现象。实际上,产业融合涵盖的范围很广,建立在具有更广外延的现象上的理论研究才更具有普适性。所以说,产业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商业模式以及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European Commission,1997)。

也许有人会认为,产业融合是打破产业分立边界而呈现的一种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的过程,而旅游产业原本边界就比较模糊,所以不存在所谓融合问题。其实,传统的产业界定是从企业或生产者角度界定的,而旅游产业是需要从需求角度来界定的,正是因为旅游活动才发生了相关消费及相关供给,正是这种需求串联的特点,使得旅游产业表现为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传统产业,而是表现出很强的产业类型渗透性――旅游产业总是与其他产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关系。因此,产业融合不仅在旅游业是存在的,而且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旅游业天然就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特性。

传统的产业界定是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特征提出的,不仅忽略了服务产业的重要性,而且忽略了产业系统中除企业外的其他构成要素,如技术、产品、市场、制度等都是产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要用历史发展观,从系统论视角来研究旅游产业的演化规律。如果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待产业的话,则产业是指由技术、产品或服务、企业、市场及制度等子系统构成的集合,这些子系统在围绕满足游客旅游需求方面构成了相互协作与竞争的旅游产业系统。从系统论视角理解旅游产业,必须把握这样几个产业特征:

1. 产业系统的发展是不同子系统间共同演进的结果。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得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只有不同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才能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系统的演进。在产业演化过程中,时间因素和某些随机因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某种技术变革或需求变动可能会促使原本没有关联的产业系统产生联系和互动,从而改变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2. 产业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构成旅游产业的子系统又是由更低一级系统组成的,如产品系统中,食、住、行、游、购、娱产品满足游客不同方面的需求,彼此之间是互补的协作关系,但是构成行产品系统中的子产品间又是互相替代的竞争关系。当然,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在系统演进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旅游企业间的互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技术则是产业演化的动力,而制度则起到了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3. 产业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开放的产业系统是指产业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系统,通过交换促进不同产业系统由原来的非竞争关系变成竞争关系,并进而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作为开放的产业系统,在产业自组织演化进程和外部力量的影响与干预下,其产业边界在原本不太清晰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动态的变化特征。所以,旅游产业融合是开放的旅游产业系统本身动态演进的必然结果,并不受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性的影响。促使旅游产业发生融合变化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产业系统的强关联性以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冲动性,其外在驱动力则由市场需求的推力、竞争合作的压力、技术创新拉力和规制放松助力构成。正是在这种内外力和互动作用中,推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出现与发展。

所谓融合是指朝着一个点运动或者是两个或更多要素的汇合(Merriam Webster,2000),或者是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1]。即融合就是不同要素(系统)向同一方向共同演进而形成一个新要素(或系统)的过程。因此,从系统论角度来看,旅游产业融合是指在开放的旅游产业系统中,构成产业系统的各要素的变革在扩散中引起不同产业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作与共同演进而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过程,其外延包括了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等。

旅游产业在与其他产业融合中,在使自己内涵与外延丰富的同时,也使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并且从融合产业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本,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创造了条件。产业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麦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的学说中提出了国家竞争力发展的4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财富导向阶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旅游业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需要并且正在从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过渡,创新已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源泉,基于融合的创新是我国发展旅游经济和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所谓产业竞争力就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市场盈利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2]。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一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最主要的是依靠产业结构的转型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创新必将以极大的扩散渗透效应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进而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产业融合对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分析,能否真正转化为现实竞争力,还需要克服融合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否则,融合不到位就难以获取产业发展新空间、新资源、新能力和新利益。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分析

产业融合的产生作为一个自组织过程,必须符合自组织的前提条件,即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相互作用散个关键因素。产业系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产业企业能够自由进入与退出市场,进行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等。由此促进了技术、标准和产品等知识的扩散,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间的线性关系,促进不同产业间的非线性关系的形成,推动产业系统远离平衡态。而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开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以网络关系相互联系与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会通过更多负熵的流入而促进系统远离平衡态,推动产业系统向有序化发展。应该说,旅游产业从其属性来讲,基本具备了融合产生的条件,但是实践中的旅游产业融合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说明仅符合前提条件还是不够的,一定存在一些障碍旅游产业融合的因素没有解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认识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克服障碍。结合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条件分析,可以将产业融合的障碍分成制度障碍、能力障碍和需求障碍(见图1)[3]。

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归纳起来受两方面制约:一方面是供给因素的制约,而供给因素又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与微观的企业能力,另一方面是需求因素的制约,融合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只有供需双方对产业融合引发的变化实现了观念与行动上的契合时,才能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真正实现。

1. 制度障碍

制度障碍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管制、产业管理管制和市场垄断结构。我国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一直以来都是条块分割与行业壁垒并存的体制,各产业和行业出于各自管理目标的需要形成了各自的政策和制度规定,如风景名胜区属于建设部,文物景点属于文保部门,各商业接待单位隶属于各行各业。他们在纵向体制上必须遵循上级管理部门的管制,但在横向关系上又共同构成对客服务中的不同模块。由于各自所处市场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其他产业企业要素进入时面临不同的制度障碍,不利于融合的推进。如以携程为代表的网络业在融合旅行社业务中就遇到了部分旅行社业的抵制和进入的审批障碍,这里既涉及到原有管制规定的存废问题,也涉及到对融合以后的政策管制调整问题。再比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就遇到了体育产业严格管制的制度障碍。如果不克服或变革这些政策与管制,就难以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从而错失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大好机会。

2. 能力障碍

能力障碍主要包括企业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刚性和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如果说制度与政策形成的环境可以通过变革加以完善的话,那么企业能力方面的障碍就不是那么容易提高的了。且不说不同产业的企业间存在着能力上的极大差异,就是某一产业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认识到了与其他产业的企业融合的必要性,但在实施融合的过程中,会遇到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中相随而生的核心刚性的困扰(Barton,1992)。核心刚性是一种阻碍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惯性系统,它时刻面临着被打破的需要,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顾客追求的核心价值的逐步转移以及不同资源在竞争中相对位置的变更等,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否则竞争优势就会被其他企业取代。正如学习学派所认为的那样,尽管组织已经在知识积累方面工作多年,并发展起了独有的技能,仍然要不断再建和改变技能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4]。

我国旅游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但是微观层面上的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仍然较弱。旅行社业散、小、弱差的局面并未改变;饭店业虽学习到发达国家饭店业管理的经验和知识,但在转化为自身能力方面尤其是在融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方面仍然较弱,甚至出现不少固守所谓行业惯例的不适合环境变化需要的情况;而其他产业在向旅游产业融合中虽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优势,但融合是双方甚至多方的事情,在竞争力观念和实力都较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出现良好的融合效果。

3. 需求障碍

需求障碍主要包括消费能力、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者的学习能力。既然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那么融合型创新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时,都面临着市场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有能力接受的问题。如果融合型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那么缺乏市场融合的产业融合也是很难形成并具有竞争力的。是否愿意接受融合型旅游产品与市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惯性有关,消费行为具有路径依赖性,企业在过去竞争中常会通过增加产品的转换成本来提高游客忠诚度,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消费行为的惯性。能否接受融合性产品与游客消费支付能力和新产品价格及游客学习能力有关。

在当今国内市场的高端,已经形成了一批支付能力很高、学习能力很强并且愿意尝试新鲜产品的游客群体,但相对于整个大众市场来说这毕竟是少数。其实需求方面的障碍固然与消费者的成熟度有关,但在中国旅游市场发育时间不长,游客消费惯性或观念还未固化,关键还在于供给方如何引导和创新营销,在新兴消费力量不断崛起的今天,制度与企业方面的创新努力会更加重要一些。

总之,这3方面的障碍因素共同影响着我国旅游产业融合进程,虽然它们在影响产业融合不同构成要素方面的作用程度不同,但是任何一方面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从克服障碍因素的实施途径来说,既要重视系统创新中自然演化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略干预演化的作用,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与竞争力的提升。

三、克服旅游产业融合障碍的对策建议

1. 放松产业管制,完善跨界治理机制

旅游产业是一个民生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政府应放松产业管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进入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更新换代。当然,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因规则、资源及利益分配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所以完善跨界治理机制以协调各局部利益主体在产业融合中的行为不配合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跨界治理机制强调各利益主体之间持续的互动,以认可的目标为前提,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以达到基于目标实现的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5]。为此,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一个超乎产业成员主体之上的组织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来约束成员主体的行为,制定政策目标,运用政策工具,实现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力求实现各成员主体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平衡,可根据需要设立不同内容的专项基金如“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基金”、“融合型产品营销基金”、“创新性旅游人才引进基金”、“旅游环境改善投资基金”等等;最后,要完善约束机制,主要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的完善来实现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和监督。

2. 加强产业协作,强化政策引导效应

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多变性,所以旅游产业的融合可能发生在任何产业之间,因此,要在加强对科技进步和需求变化关注的情况下,加强各产业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从中寻找创新产品的可能。而在引导产业融合的探索中,不同产业间探索联合出台有助于融合的促进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和基于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中,农业部和旅游局联合出台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旅游的产业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各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寻求产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初期发展的需要,可考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编制产业融合规划,出台产业融合标准,引导产业融合行动,如根据三次产业融合的需要,我国及时出台和评选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如果能将这样的做法进一步推广到诸如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方面,将会更好地促进产业融合的进程。

3. 培育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其实力的大小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融合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现有旅游集团虽然有个别的已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但是整体来看靠行政力量捏合形成的各地旅游集团尚缺乏真正的集合力和竞争力。培育企业集团一方面靠政府扶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在市场竞争中经受磨练而自然成长,这样的集团才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旅游企业集团创新能力不足有实力不够的问题,也有市场秩序不完善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问题,因此培育企业集团更重要的是培育集团成长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而其中重要的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保护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利益。同时,要用鼓励政策如建立产业创新奖励制度,鼓励倡导企业不断学习创新的行为。产业融合具有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政府和市场应发挥不同的作用,待融合产业已度过幼稚期后,政府应该及时从微观推动者向宏观管理者转变,任由新的融合产业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竞争、成长、提升和壮大。

4. 强化市场营销,引导市场消费方向

对产业融合形成的新型产品,市场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过程,而靠市场自然接受和扩散可能耗时较长,因此通过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段的运用,引导市场消费方向变化,会有助于克服产业融合中的需求方面的障碍,加快市场融合的进程,促进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市场份额的提高。产业融合本身就是创新,所以在市场营销中也要以创新的思路、以创意的手段将创新型产品推介到市场上,其中至为关键的是以适当的方式将创新型产品的顾客核心价值表达出来,激发消费市场的消费意愿。首先,要通过广泛运用各种媒介体宣传旅游产品信息,将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传递给市场,使之成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从而为创新型旅游产品被市场接受奠定强大的基础;其次,要在把握当今旅游消费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大胆地将新型技术融入到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中,运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媒介宣传融合后的新产品体验价值,用价值增值利益打动消费者,促进消费市场的融合和扩散;再次,要整合各种营销资源,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和实践指导融合型旅游产品的推广工作,从市场需求角度创造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有利条件。

旅游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新型产业创新方式,它从需求的角度适应了游客需求更加精细、更加个性、更加多样的消费特点,它也从供给的角度创造了产业成长的更博大的空间、更深化的链条、更持久的能力,从旅游供需契合的角度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土壤。而认识和克服产业融合中的障碍因素,将会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受南开大学文科创新基金项目《我国旅游产业潜力和竞争力研究》(NK0606)资助。)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69.

[2] Michael E.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127.

[3] 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5.

[4] 多萝西・伦纳德・巴顿著;孟庆国,侯世昌译.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3.

[5] 任鸣.健全“跨界治理”机制共筑旅游合作基石[J].旅游学刊,2007(12):30.

A Studying on the Obstacles 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XU Hong,FAN Qing

(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第6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鲁法(经)发〔1987〕130号请示报告收悉。关于国家机关能否作经济合同的保证人及担保条款无效时经济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经济合同的保证人应是具有代为履行或者代偿能力的公民、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不应作为经济合同的保证人。经济合同中以国家机关作为保证人的,其保证条款,应确认为无效。

(二)经济合同中保证条款被确认为无效后,不影响该经济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但当事人双方约定以提供保证作为该经济合同成立要件的,保证条款无效时,其他条款亦应确认为无效。

第7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为切实加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做好1995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办法(以下简称“工资包干办法”)的工资基数核定工作,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凡实行“工资包干办法”的企业,原则上包干人均工资水平不得超过同行业挂钩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

二、根据市劳动局、财政局、原市税务局京劳资发〔1994〕229号文件规定适当核增工资总额的企业,在1995年核入包干工资基数时,按以下原则掌握:

1.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6685元以下的企业,可按京劳资发〔1995年〕46号文件规定的增资部分全额核入1995年包干工资基数,其核增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年人均800元。

2.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6685元?8000元之间的,且1993年实发工资在年人均6500元以下的企业,可按京劳资发〔1995〕46号文件规定的增资部分,全额核入1995年包干工资基数。

3.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8000元以上的企业,原则上95年不再核增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第8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关于房管机构转制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财规〔2000〕24号)和我市建立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等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我市直管公房管理机构转制资金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有关具体问题通知如下:

    一、市、区县所属房管机构出售直管公房取得的售房收入扣除公共维修基金(售房收入的30%)后的出售收入应全部纳入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公共维修基金的归集管理和使用仍按照北京市房地局、房改办、财政局《关于归集住宅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通知》(京地物字〔1999〕第108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市区县房地局应将所属房管机构收取的直管公房的出售收入于每季度末之前十日内按照有关规定,填制“一般缴款书”,分别就地缴入市、区县级金库。

    三、转制资金从纳入市、区县“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中列支。

    各区县房地局应将所属房管机构的企业改革方案连同转制资金使用计划分别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经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年度支出预算拨付资金。

    四、转制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在参加企业社会保险统筹之前,支付房管机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医疗费;

    市、区县房管机构离退休人员在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前,房管机构应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本年度所需离退休费、医疗费使用计划。由财政部门按照房管机构实有离退休人数,参照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医疗费开支标准核定后按上缴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入库进度办理资金拨付。

    (二)按规定支付房管机构富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一次性补偿金;

    (三)房管机构改企转制或者组建新企业的启动资金。

    第(二)、(三)项开支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15%比例核定。2001年1月1日前已出售的直管公房,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2000年12月31日帐面余额15%的比例补提。

    五、市、区县房管机构改制为企业后,应尽快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统筹;参加统筹后企业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医疗费相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不再从转制资金中列支。关于社会保险统筹问题待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后另行通知。

    六、各房管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专款专用,定期编报转制资金支出使用报表,并不得以转制为名,挪用和坐支转制资金。对违反本通知规定和有关财经纪律的,财政部门要立即收回拨付的转制资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9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论升华,不仅把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主张由分配环节贯穿到发展的整个过程,还由政策取向上升到引领发展思路和政策改进的理念的新高度。

共享发展理念是尊重经济社会规律的理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地标立了共同富裕的方向,这并非是“乌托邦”,而是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目标境界。发展与共享,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均衡,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乃至经济危机。我国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克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冲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保障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均衡。另一方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体现公平,也使付出与回报一致,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社会和谐进步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基础之上,也就使经济发展更加坚实和具有可持续性。

共享发展理念使通往共同富裕之路更加清晰和坚实。一开始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来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普遍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我国也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了单一公有制。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这一改革相对应,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进行了完善,由齐头并进,调整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后富。我国成功地突破了“贫困陷阱”,由低收入国家攀升到中等收入国家,并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创新性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将引领发展路径、政策、制度更加完善。

二、推进共享发展要发挥好公有制经济的根基和引领作用

推进共享发展必须做强公有制经济,这是着眼于历史发展路径和现实国情的选择。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在实现共享发展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不仅向国家提供利税、承担起保障职工收益和就业的社会责任,还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战略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难题攻克、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可以很好地保障农民的权益,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成员收入提高和民生改善,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合作社通过解决家庭经营所需要的办不起或办了不经济的服务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换言之,发展壮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夯实了共享发展的根基,也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实现共享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推进共享发展要发挥好公有制经济在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作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重组和结构调整,现今的国有企业主要布局在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前瞻性战略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等领域,其产业规模、资本规模、生产装备、人才、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等具有较强的优势,国有企业在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不仅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发展而向产业中高端迈进,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在引导农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企图以新自由主义理论引导我国国有经济私有化,实际上是畏惧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做强与之抗衡,为打垮我国国有经济而设的理论陷阱;国内笃信新自由主义者,则以垄断、腐败为由,极力主张私有化,这是无视我国公有制经济改革实践的成功,而提出的与国情不符的结论与政策主张。为此,应当构建基于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积极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

推进共享发展要支持和引导国有资本向民营企业入股,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中,存在重视民营资本向国有企业入股,而忽视国有资本向民营企业入股的现象。这既是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的片面理解,也是不符合实践发展需要的。当前,国有企业由于资本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和技术研发力量强,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处于领先和带动作用。在产能过剩而生存困难的情况下,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和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国有企业作为战略合作者带领其发展,对国有资本入股有较强的内在需求。对此,应抓住历史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资本向民营企业参股,将其与国有企业的产业联接,既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又通过产业整合而向高端升级。同时,还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携手发展。

三、推进共享发展要完善股权结构,实现民有其股

要有效地形成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现机制,就微观主体而言,应当引导股权结构的完善,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实现民有其股。

1.破解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难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和确权登记颁证,更好地保障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但仍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延至何时?现行政策、法律还没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加以具体时间的界定。二是在开展股权合作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折股?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育不充分,加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土地日益增值,这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折算入股成为难题。鉴此,应当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保障农民权益上不可替代的功能,即利用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及委托关系,增强农民权益保障的话语权,从组织制度上促进农民权益保障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更加积极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合作制改造,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变成股权,保障其能够充分地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及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2.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成员有其股难题。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产权不够清晰的问题,应鼓励和支持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成员的股份合作制改革。针对农民合作社与成员之间较松散的问题,应鼓励成员入股建立起股权联结关系。为此,应在政策和法律两个层面加以引导和支持。无论是政策性发展基金注资,还是财政支持,都可以在实施这些政策时,探索成员配股等多种形式引导其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构建起产权联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