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在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数学新课程中数学课题学习相关内容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施进行探讨,作为实施数学课题学习的参考与借鉴。
根据当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要在初中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除了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课题学习的认识,使其从观念层面认同课题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寻找素材、确定课题;课题实施、教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中,要求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果共享。
1.寻找素材,确定课题
根据课题选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笔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问题,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2.课题实施,教师指导
数学课题学习实施的形式丰富多彩,可根据课题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在教学中运用。此课题,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主题阅读或数学探究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小组讨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有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3.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在班级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对问题解决有特色、结果呈现有个性、自主钻研有创新、问题拓展有创意、合作学习有收获的成果予以肯定和表彰,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积极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数学思维习惯,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发展等;(2)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多种解题策略,清楚表达解题思路及过程,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回顾和反思解题过程等;(3)评价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活动观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口头汇报,撰写活动论文等;(4)多采用鼓励性的定性评价。用评语描述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进步,需要改正的错误和努力的方向等;(5)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二、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题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题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新奇性和独特性,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层次的多样性,教师在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逐渐失去了往日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盲目遵从了。在数学课题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一些相互关系、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数学课题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主,主要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题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指的是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依靠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指的是学生能够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师生一起学和做的过程)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他是否会学习成正比。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获得更大的自主。
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的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是数学课题学习能否有效成功地开展的关键,要使教师真正“走进”而不是“走近”课题学习,光靠行政命令,专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内动力”,教师发展的职业需求,学校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驱动以及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氛围。
数学课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要求教师提高认识,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转变,首先,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多参与,多独立思考和实际去做;其次,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总是“正确的指导者,正确的化身”,而应该平等地参与,适时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
三、结语
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题、形式来灵活地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数学课题学习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体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从生活现象中去找数学,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的着、听的到,使本来复杂枯燥的问题得以生活化,学生的探索欲望高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感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案例1: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
案例2: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
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教学,利用环境来教学,把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和数学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境,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补充、整合、重组,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正在进行足球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们课间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笔者便选用中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比赛的场景制作了一段课件,上课时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把学生带进比赛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的比分情况,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从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组合,打通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这样会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艺术
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完善, 课堂提问对数学教学的价值日益重要, 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被积极地加以运用。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 随意提问, 没有针对性”“只提问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知识”“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反复,数量过多”“提问后就让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等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是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不仅要善问,而且要会问。巧妙的“提问”,可以使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问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提问。
一、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的艺术
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通过设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进入新课,掌握新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和提出问题。
其次,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材施“问”,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最后,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二、知识程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什么层次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能够回答什么样难度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堂提问。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启发学生思维
成功教学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具体的方法技巧包括:第一,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第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第三,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自然科学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况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深奥,学起来就很吃力。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呢?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要能灵活不呆板
有时候,我们在提问时不注意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不研究学生对问题关注的程度,提问总是程式化的。比如说,对于学生都理解的知识或容易理解的概念就可以不问;对难点重点处反复设疑,善于用启发性问题,深入浅出,使学生既能理解,又有深刻印象;对于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也可以不问,留给他们自己探究、讨论。
问题要有建设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建设性。现在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本身就要是建设性人才, 就意味着对教师本身素质的挑战。而且,建设性的提问题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都至关重要。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问题要有激发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 追求提问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功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五、创设情景提问
创设情景的问题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摘 要:初中数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它要与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相符合,考虑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形成过程,并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引领学生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殿堂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原理和W妙,形成良好的知识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知识探究;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初中生的基本认知特征和规律,关注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中的形成过程,并基于现实的需求,将初中数学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现实实践的问题解决之中,更好地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融合,更透彻地领悟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生成能力,更全面地把握初中数学知识的实质和精髓。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探究的运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性探究
在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完整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顺序,有时还需要创造性地编制教学内容,要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历程,揭示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辨析,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所蕴含的原理和规律。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要先向学生讲述“勾股定理”的数学知识内容,在教师重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入到数学知识生成的探究过程之中,可以直接运用无理数中的二次根式的计算法则和性质,实现对“勾股定理”中计算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从而生成数学逻辑知识的探究行为和思维方式。然后再向W生讲解“实数”的知识概念和内容,更好地丰富数学文学和数学历史的思考,为后续的无理数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另外,在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还要依循学生探究几何知识的规律,先采用直观的观察方法和实物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方式,再通过严谨的推理,可以获得部分几何知识,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几何证明。
二、以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故事化的情境,作为学生数学知识探究的主题,并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对故事情境下的主题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从而更好地抓住主题的核心内容,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更好地提升获取初中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中,“函数和函数图象”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如何使学生将抽象的函数知识具象化地感知和理解,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的主题引导之下进行思考:我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聪明的乌鸦往瓶子中填塞小石子,当小石子填充了瓶子的容积时,瓶中的水位就会上升,待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乌鸦就顺利地如愿以偿地喝到了瓶子中的水。假设在这个故事之中,乌鸦在发现瓶子之后,思索的时间为x,而瓶子中的水面高度为y,试问:与故事中的情境相符合的图像应当是哪一个?
三、生成知识探究情境,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知识程度,设置形象的知识探究情境,如可采用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创设出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
以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为例,在教学“无理数的引入”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形象的、直观的课堂情境创设,较好地引起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或以图片的形式,可生成如图形:
在上述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之中,采用动手实践的形式,如何获得更大的正方形?并设计如下问题:
(1)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a应当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2)边长a有没有可能是整数?请说明自己的想法。
(3)边长a有没有可能是分数?请说明自己的理由和想法,还可以与同学进行探讨。
在上述的拼图问题情境之中,可以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并产生数学知识上的冲突性认知,进而自觉地进入到探索和发现、分析的过程之中,将抽象的数学原理与现实的生活背景相结合,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满足a2=2的数a不是有理数”,而是一个“新数”。在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探究,有的学生从“12=1,22=4……”的视角,进行数学知识的观察和探究思考,并体悟到“大正方形的边长a不是整数,是位于1~2之间的数”。有的学生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注意到图形的特点,并由此进行思维的发散:正方形的边长是直角边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它必然要比任何一条直角边大,并且必然小于两条直角边的和。由此可以推断得出结论,“大正方形的边长a是在1~2之间的”。可见,在这个形象而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探究学生解决了问题,并获得了数学知识,也极大地活跃了数学课堂,进而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的差异性,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或游戏化情境等,使学生融入数学知识的情境之中,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逐渐构建完整的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教育 美术专业 课堂教学 实训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规范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范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是中职美术专业可供选择的主要模式: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式、课外教学实践训练模式、社会教学实践训练模式。本文先就课堂教学方面的实践训练模式展开初步探讨。
一、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构建课堂教学实训模式的目标指向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如何使中职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是摆在中职教育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职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所以,我们在探究中职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式时,应以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构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式的目标指向。即要在中职美术专业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中,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装饰设计及装潢工艺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要把应用性的美术专业教育作为本专业教育的基本特性,把技术—业务型岗位作为本专业教育的基本定向,把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实施的重点。
二、实训场所的建设是在课堂教学实训模式下开展实训的硬件保障
要构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式,首先需建设教学实践训练场所,我们将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场所确定为以下三类。
1.教室——装饰画
以教室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的场所,进行装饰画的实践训练。主要是建立归纳写生的方法,使学生能全方位地认识装饰造型的丰富性。同时结合工艺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材质的运用了解各自的肌理效果,从而训练学生对装饰画的表现力和展示能力,进而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画室——素描、色彩
画室是素描、色彩方面训练的场所,应重视对画室的建设。在进行素描训练时,要打破常规的长期素描和单一的全因素调子写生方法,拓宽训练渠道,进行诸如结构素描、设计素描、想象素描、创意素描等训练,使素描写生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其内容也更加丰富。
3.多媒体教室——电脑美术设计
电脑美术设计,已成为美术专业学生技能与素质高低的体现;它既反映了素描、色彩、设计的基本功,也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我们应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学生掌握CoreDRAW、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应在传统的理论知识—多媒体操作—计算机房现场指导设计—创意设计的教学基础上,多方面应用素描、色彩等专业知识,同时渗透音乐知识、文学知识、表演艺术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实训管理规范的制定是进行实训的软件保证
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的管理主要是实训室的管理。我们根据7S管理精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训室7S管理规范,以确保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正常有序的开展。
1.1S——整理
整理内容包括整理个人工作台、工作区、存储区,以及墙上的制度与警示语。尽快处理掉不必要的东西,腾出空间,营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2.2S——整顿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有效标识,并做好相应的登记。整顿要求实用、有针对性、设计要求美观、大方,摆放位置要求合理、醒目,合理处置废弃物,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在工作过程中不用浪费时间找寻物品和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3.3S——清扫
将工作环境、工作设施设备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目的是消除脏污,保持实训室内干净、明亮,稳定品质,减少意外伤害。
4.4S——清洁
将上面的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目的是保持各种物品和它的空间洁净。
5.5S——素养
通过学习、参观等手段,提高文明礼貌水准,增强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习惯。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品质,以促使他们对任何工作都认真对待,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6.6S——安全
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时刻牢记安全第一,清除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生产。目的是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防患于未然。
7.7S——节约
对设备、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
四、探究各类课型的课堂教学实训模式是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优质化的前提条件
中职美术课教学内容比较繁杂。由于课程内容不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
1.欣赏课
欣赏课,主要是美术欣赏和美术常识讲授,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审美导向的教学。此类课的讲授,应做到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欣赏、去议论、去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应采用 “美感模式”或“情知模式”,其基本结构程序为: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
2.技法知识课
技法知识课,包括了绘画、手工艺术的技法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绘画和手工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此类课,教师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绘画的基本知识,并通过示范讲解,指导学生训练技能、技巧。由于实践性、操作性强,教学模式应采用“合作模式”或“个性模式”。其基本结构程序为:直观感受—引议释疑—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
3.工艺设计课
工艺设计课,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法和制作方法。因为操作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运用直观演示方法,指导操作,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教学模式应采用“情知模式”或“综合模式”。基本结构程序为:激趣入境—示范讲解—启发思维—引导创造。
4.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安排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教学模式应采用“个性模式”或“自学模式”。其基本结构程序为:直观感受—综合分析—指导实践—引导创新。
5.创作课
创作课,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某种美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创作课既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衡量学生实用能力的检测方式。教师必需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去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此,其教学模式应采用“个性模式”或“综合模式”。基本结构程序是:激趣入境—深化主题—启发思维—引导创造。
五、个性化、生活化、综合化是优化课堂教学实训模式的主要原则
在根据美术课堂教学实训模式实施具体的教学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个性化选择,重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应追求情景化、生活化、启发式、直观性的教学,并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1.教学选择个性化
要重视个性化选择。教学实训模式选择应以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物质条件等作为依据。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先收集与学生的需要、兴趣有关的资料,再着手进行教育目标、内容的探讨。要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或提高短时注意效率,应让他们多做实际的操作练习,精讲多练。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美术教师与现实生活挂钩。观察在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它作为绘画的基础,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作为观察对象。而明确的观察目的、正确的观察方法、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这些只能在生活化中才能达成或养成。
3.教学方法综合化
首先,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可设置几个情景化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教室内的颜色,在学生的举例中揭示课题。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运用启发式方法。如,讲结构素描的切挖造型时,应先让学生观察复杂的形体是由哪些基本的几何体组成的,形体中关键的结构线之间有着怎样的切分关系,然后将数学公式、透视原理引入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理解,提高造型的准确性。
最后,还应重视采用直观性的教学。在设计教学方式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美的线条、美的造型、美的构图和美的色彩。为了更好地体现直观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中职美术教育要针对职校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种适合中职教学的科学完善的实践训练模式。尽量使中职美术教学能适应现代教学及社会需求,适应学生接受能力差、技能提高缓慢的现状,增强中职美术实践训练课的创新性、技巧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焦丽芳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3).
[2]张世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2(11).
[3]董平.论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德育背景和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4]王怀学,潘会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一、教师应该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但是,我们总是不放心学生,害怕学生不明白。于是,满堂讲,满堂问,将知识掰得七零八落,再填鸭式的灌给学生……其实,教师所充当的不应是演讲者的角色,应是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我们不能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之中,惊喜地发现,所有作课教师自始至终努力贯穿、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问题时,教师们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图让学生参与其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些现象,你总结出什么规律?”开放性的问题将自交给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灵动;不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们鼓励学生提出设想,老师配合同学设计、探索、尝试实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观察实验中种种现象,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客观规律,得出普遍的结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学习各种纷繁复杂的知识,并学以致用……一切的一切,尽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二、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学习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节科学课,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学生兴趣索然,被动接受。孰优孰劣,不言自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事半功倍。每位名师都各有高招。
1、做游戏。石嘴山市惠农区惠农小学车岩岩老师执教《我在哪里》,与同学们做拍手操:“双手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动手动口,了解方位;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参照物,并学会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车老师还设计了游戏《寻找喜羊羊》。参与如此课堂,兴趣高涨。这些小游戏中融入学习内容,关键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还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一箭双雕,一举数得。
2、做实验。科学课上,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我们总以种种借口,剥夺了学生实验的权利,也扼杀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学生渴望实验,期待亲身实践。这十三堂课,才是正常的科学课。演示实验、视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模拟实验……种类齐全;教师、学生齐动手,人人做实验,人人均思考,学生兴之所至,参与率极高。
3、设置悬念。西方谚语说:“好奇心害死猫。”巧置悬念,激发好奇心,可以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究精神。银川市二十一小闻静老师执教《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时,教师出示图片设置悬念:为什么上游河床堆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许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学生满头雾水,眼中充满求知欲望。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学生已进入“不愤”之境。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水瓶、斜坡、沙石土壤等大量器材,进行河流模拟分组实验,同学们再现了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认真地观察,学生很快地发现:陡坡水流速度快,被流水侵蚀;缓坡水流速度慢,有泥土沉积。上游的土壤和小石头被冲走,留下大石头;中游小石头留下了;土壤却河流带到下游……并得出结论:河流对土地既有侵蚀作用,又有沉积作用。自始至终,学生均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兴趣。悬念,一个好的切入口,成就了一节成功的范例。
三、课前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课堂时间是有效的,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令课堂发挥最大的作用?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中卫四小周金艳老师执教《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了做好用稀盐酸鉴别岩石分组实验,周老师不仅精心准备了十组岩石样本,每一组又分一号、二号……五号岩石,并贴标签区别,还拍摄了视频演示实验,详细地演示了实验过程。为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组实验奠定基础。学生对岩石的生物痕迹、层理、气孔、颗粒等特点有了深刻地认识了解。教师有意识地梯度设计,难度从低到高,由易到难,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动手时间,使其思维有梯度上升,对学生思维训练、动手实践有极大帮助。由于课前功夫下得足,课堂之上,教师教学游刃有余,学生学习轻松惬意,时间利用率极高!
四、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及时捕捉信息,补充教材不足。
备教材是每一个老师课前必修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老师要善于及时捕捉信息,挖掘教材,拓展教材。银川市十九小学的李进山老师执教《谁先迎来黎明》。为探讨地球自转的方向。他告诉同学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逆时针的!1962年,他,认为水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水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而美国又处于北半球,所以洗澡水总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就是“谢皮罗现象”。李老师还引导学生发现河流右岸总是被水侵蚀的比较厉害;物体从楼上落下,比原来的位置稍右;炮弹打出去之后,会向右发生偏转……这些,都很好地佐证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革新改革a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差,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完全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导,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所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实验演示、项目教学、直观教学等形式多样的现代教学方式和方法,由被动接受式教育向主动求知式教育转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技术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有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一、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参与实践教学,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感到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较抽象,电路原理难懂。尤其是对教材中各种单元电路,在实际中有何用途,如何应用所学的电子电路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更是感到茫然,往往处于想学又怕学的矛盾心理状态。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这一课题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放大电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对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很难理解,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解决。“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从项目任务确定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计划的实施项目的检查评估,整个过程学生全部参与,学生在设计和连接放大电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提高学习兴趣性,而且加深了对本课题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另外,还需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为课程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体,不仅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而且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所学的知识,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强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特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课件(CAI)为教学服务,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更加赋予动感和情趣,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需一大批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调整结构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机组合,就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当前由集成电路组成的电路越来越多,场效应管具有功耗低、成本低、工艺简单的特点,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电子技术基础》课本中的电路基本上是以三极管为主的结构,在学习电路结构时,应适当加强由场效应管构成的电路的学习,并且从电路构成、电路分析等方面与三极管电路进行比较,做到二者并重,从而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集成电路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定量计算和抽象分析等内容可采取略讲或不讲的办法,加强教学内容的应用环节,适当选取一些有实际应用的例题,加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如在讲授整流电路工作原理时,将手机、电动车等的充电器结合在一起讲解,这样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掌握电子技术的知识,有效地引入新知识很有必要。根据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查阅资料,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电子小制作实验,经过分析、试验到调试成功。在门电路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声光控触摸开关灯、简易音乐试响器等制作。使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断坚持改革和创新,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龙兴 主编《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专业结合
一、课程缩影
中职《基础数学(上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熟悉数量关系,熟悉应用公式计算技能,具备结合专业、生活实际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服务专业教学和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中职《基础数学(上册)》课程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数据处理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基本现状
本课程在教学中一般沿用普高模式,仍然出现“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现象.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为注入式法、讲练结合法,偏向于教师的讲,学生比较被动地接收课堂信息.教师课堂教学虽然常常借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理念过时,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导致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结果的评价,却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及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上述这些现行的数学教学现状不能满足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亟需数学教育者反思、探索、改进.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数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技能技巧有效降低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然而,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完善的地方.
问题1: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参与课堂学习意识不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甚至很自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一点困难就会裹足不前,丧失学习的信念.
问题2:教师教育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比较老套.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陈旧,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有效性偏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任务繁重,而且能参加教学进修学习的机会也甚少,因此很多数学教师比较缺乏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和意识,导致教学模式仍然模仿普高模式,未能渗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基础及发展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模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问题3: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重视传授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学科知识结构性,轻视专业课程学习对数学知识的实际需要,重视直接展示知识的结果,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重视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缺乏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的服务观念.
四、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或方向(以学生为中心)
要解决上述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数学教学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取以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1.尊重学生,师生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消除学生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更新教学观念,熟悉专业范畴
数学教师要争取机会学习进修,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同时要主动研究专业课程,熟悉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范畴,虚心听取专业教师对数学教学的建议,把握准确数学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
3.选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通过进修或自主学习,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深入诊断出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具体的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及条件等,灵活选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课堂能达到做中学、做中教,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最终实现共嬴的局面.
4.结合专业,灵活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各个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应善于灵活选取教学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不同的专业具备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依据具体的专业对数学基础知识实际需求,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并确定哪些章节的内容学生需要详细学习,哪些章节的内容学生只需了解,哪些章节的内容可删除,哪些章节的内容需要增补.
五、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本人在数学课程的实施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以解决专业问题为中心,密切联系生产及生活实际,在途径上重视实践性的操作.本人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针对不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目标
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目标变化为例,在教学中,本人把原有的课程目标拆分为职业知识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并在原课程目标基础上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目标.
1.职业知识目标:(1)会陈述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运算法则;(2)会辨别不等式的最值;(3)会使用一元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去求函数值、比较实数大小和建立函数模型;(4)会演绎各种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求解过程;(5)会评价各种计算的最优方案.
2.职业能力目标:(1)会使用集合的观念去归类物流行业的各种业务问题;(2)会使用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去优化物流方案;(3)会建立函数模型,帮助解决物流规划问题和简化各种费用的结算过程;(4)会计算各种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辅助计算出货物所需要耗费的包装材料.
(二)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
本人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使用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行动导向 ”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事情做,都能得到一定的收获.我们可以通过下表观察到“行动导向”教学为中职课堂教学注入的生机.(见表1)
表1
“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主动性、发展性、整体性,使学生能达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会的东西能做出来、做好的东能说出来,能比较好地处理知识与经验、理性思考与行动,改善互动联系.
(三)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
1.利用数学知识辅助物流管理专业市场需求调研,合理调配货物
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知识,我们可以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里有关货物配送问题来进行剖析.
例1 三组中职学生参加了某物资公司关于给中山市区所有信和旗下超市配送货物情况进行
图1 了调研工作,对中山市区所有信和旗下超市需求情况进行了分类,然后画了一张图,如图1.其中U表示中山市区所有信和旗下超市所需所有货物的集合,A表示中山市区有东北大米需求的信和旗下超市组成的集合,B表示中山市区有新疆葡萄需求的信和旗下超市组成的集合.
(1) 图中哪部分表示既有东北大米需求又有新疆葡萄需求的信和旗下超市?
(2) 图中哪部分表示有东北大米需求或有新疆葡萄需求的信和旗下超市?
(3) 图中哪部分表示既没有东北大米需求又没有新疆葡萄需求的信和旗下超市?
分析:这道题出现的货物种类繁多,我们要透过表面挖掘出隐藏在题目之中的解法,其中问题(1)涉及到集合中交集的运算,问题(2)涉及到集合中并集的运算,问题(3)涉及到集合中补集的运算,梳理出题中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解题的具体流程也就生成了.这种类型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能与专业携手并进,两者的亲密结合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共同取得进步,实现共赢的局面.
2.结合数学知识解决会计专业有关最大盈利、最大增值问题
数学中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实际应用,我们可以引入某财团资产投入和财团自身增值的问题,体现数学在会计专业中的实用性,提升数学魅力.
例2 某财团现有总资产12千万元,如果按现在财团经济增长形势,保持增长率在1.25%,问哪一年该财团总资产超过14千万元?
分析:观察数据之间的关系,设x年后该财团总资产达到12千万元,建立解题模型: 12×(1+0.0125)x=14 千万元,得出结论: x=lg7-lg6 lg1.0125=12.4 年,其实这就是把学生熟知的指数和对数互化问题转化为企业资产运营问题,可见,数学在会计专业中的应用面是很广泛的.
(四)截取适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有必要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要,截取适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如物流管理专业中,物流运输有关货物包装材料的损耗问题需要用到数学中物体表面积、体积问题,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了一些数学有关体积、面积部分的内容,辅助解决物流业务中有关优化物流运力、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问题.
国内某快递公司接到一项的托运任务,托运一批上等的圆柱形和田玉饰品,该饰品底面直径为25 cm,两底之间的距离为20 cm.为了运输过程不磕碰其外观,快递公司工作人员需要为每一个玉包上一层厚厚的防震布,已知防震布每平方米成本为0.6元,运输600个这种玉饰品,该快递公司至少得花费多少成本在防震布上?运输该批饰品至少得用多大的货箱才能装下全部饰品?
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课堂所学的求物体的体积、面积方法构建出表面积、体积的数学模型,将看似杂乱的数据关系转化成清晰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实现数学与物流专业课程学习的高度结合.
综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个性迥异、专业培养要求各不相同、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技术技能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迫切需要基础数学教师要继续思考、探索、寻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协助好各个专业开展教学,真正服务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冷沅.数学思想方法[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 史平,秦旭芳.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与创新[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志森.数学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广全.数学(基础模块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 创设情景引人入胜,但过分“热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不时发生
此次参与评比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教科书的引入用的是篮球赛的图片,用篮球的输赢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所有选手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创设篮球场上的情景,有的用的是自己学校的篮球场上的比赛场景,有的利用NBA的场景,有姚明出现,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或视频,或动画,或图片,丰富多彩,大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但在列方程组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件中始终闪现视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的用鸡兔同笼的情景引入,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动画的鸡和兔子始终在不停地跳动,学生的注意力大多被吸引到动画上,对情景所蕴含的数学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 这种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与喧哗,是对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误解,或者说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不是注重数学的实质. 在利用NBA的场景时,应该运用NBA的规则来重新设计数学问题,才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都没有做到,只是为情景而情景,设计的数学问题都是教科书上的问题,而且数据都不动,这对预习的同学的听课的兴趣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扼杀.
2 为复习而复习,缺乏对课堂教学整体的把握
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教师问学生,上节课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一一回答,教师又问,它们的逆命题是什么,学生回答的也正确.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识,教师根据教科书上的步骤,利用教具一个一个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又一个一个地证明……,复习旧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发现新知,这位教师只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环节而已,他的第一个环节显得多余,第一个环节与第二个环节之间也显得生硬,过度的不自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过度语,如果从证明逆命题来继续下去,就会显得自然,大概是怕评委们说他没有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教科书上明明是要求学生用折纸和教具来完成这项任务的. 这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师.
3 设计精巧,思路清晰,但缺乏对教科书的深入理解
教学的价值在于追求有效. 有效指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课堂活动内容的价值,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这次评比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谓是颇具匠心,思路清新,追求实效. 如一位教师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堂上,从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出发进而找出方程,再到找出方程的解,设计的环环相扣,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髓和精神,在习题的设计上更是高人一筹,开放性问题、组合选等形式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有一套,学生争着回答问题,把课堂引向. 也有些教师发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不好回答,对教科书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有的教师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时,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个解的错误答案. 有一位教师在用鸡兔同笼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时,不厌其烦地讲解用算术方法的解决思路等. 所以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更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对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
4 小组讨论运用多,但鲜有有意义的讨论
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小组讨论的设计成为“必须”的一幕. 尤其是在这次的优质课评比中,在这42堂课中,有41节课中有小组讨论,有“合作”学习的设计,但鲜有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要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会,还有讨论的必要吗?因此在有许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也有学生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被淡漠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