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医疗市场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京嘉和美康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
金秋9月,人们的视线都被互联网公司吸引住了:一面是阿里巴巴要在纽约募集200多亿美元做史上最大规模的IPO,一面是腾讯出手4.5亿人民币投资丁香园。相对于前一段时间万达和金仕达对国内几个传统HIS公司的收购,丁香园这次得到的投资金额不算最大,但是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由执业是自古以来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常态,而且上千年的运行中逐步形成了药商(器械商)、医生、患者的铁三角关系。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协作的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医疗服务行业逐渐出现了一组新的铁三角关系:医院(机构)、医疗保险和居民(包含患者和健康人群)。然而新的铁三角关系并没有替代旧有的铁三角关系,而是叠加在其上构成了更复杂的多边关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必须。其中,政府主导医疗保险,营利性机构主导药品(器械设备)供应、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混合主导医院建设运行、专业人员个人主导医疗服务提供是各国比较常见的格局。而我们正在推进中的医疗改革,基本上是对上述体系中后两个方面的落实。
因此,医生的多点执业和自由职业问题不仅仅是有效利用现有社会医疗资源问题,更是重新构建医疗服务行业格局关键一环的任务。
十余年来,丁香园始终专注中文医学资料检索传播和生物医学药学文献交流,逐步聚集了350万医学、药学、生物学专业的从业人员,虽然已经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推出多款面向医生的应用,但是直到2014年年初,网站自己的运营方式和盈利方式还处在Web1.0时代:网站内容主要来自于专业权威机构和分布在不同主题BBS小组里面的精英会员,网站的主要盈利方式来自于广告、市场调研报告和网络学术营销等。
可以说,Web1.0 时代的丁香园已经将传统铁三角的两个关键角色(药商和医生)置于旗下,唯一欠缺的就是患者,因此无法形成铁三角的完整格局。腾讯微信的加入,让铁三角最后一环――“患者”――通过“医患关系”这一特殊的朋友圈关系加入进来,补足了铁三角的最后一角,这时Web2.0的机制可以运行起来了。由于患者的加入,医疗服务的真实案例数据可以在服务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补充入丁香园现有的医学、药学、生物学知识库。这很符合Web2.0的特性:数据服务的使用者就是数据的提供者。
由于现有丁香园巨大的专业会员基础,其患者和病例加入量也将是天文数字,大到足以让任何现有医疗机构和医学院的存档病例数据相形见绌。根据互联网“长尾效应”,只要这个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进而吸引更多的临床医学和药学参与方加入。
当然上述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医生和患者能够掌握且统一(有条件地)共享临床医疗服务数据,而这一共识的达成和落实的先决条件是“医生自由执业”。只有在政策上还医疗服务本来面目,自由职业的医生才能够直接与患者建立业务和信任关系,并基于这种点对点人际关系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沟通。
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精神的本质在于人们对数字极限的崇拜,移动化正在成为呼吸的空气一般,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云计算与大数据暗含的数字隐喻表明,信息互联的需要正将虚拟网络的生活彻底量化,然后逐一地对接入现实世界。智能家具、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凡可以进行智能更新的产业,皆因移动互联的技术浪潮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互联正在编织一个让人无法看到极限的美丽新世界,以物物相连为特征的实体互联网形成逐步打破了IT世界浮在云端的传统思维。在更便捷与高效的互联网技术支撑之下,人们尽享科技的神奇与进步。移动互联时代改写了新的市场游戏法则,唯有产业与生活的紧密融合,才能催生庞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大数据:
新虚拟世界的运行“大脑”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庞大巨量的数据,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正在诱发一场以信息分析和整合为核心的大数据变革。从医疗健康的信息记录到品牌营销的市场调研,从用户的消费习惯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对数据的筛选整合以及精准分析愈加上升为群体共同的信息需求。而在IT、制造、零售、政府管理等各类领域,大数据平台毋庸置疑将成为改变整个实体世界运行方式的“大脑中枢”。
挖掘并利用数据的价值,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商业法则。比如用户的隐私信息可以通过地理位置信息传播,倒逼电信运营商和零售商提供更为个性化服务。而企业品牌推广同样需要通过数据的统合找到客户的特定属性和消费轨迹,进而实现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对于创业者而言,每一个拥有移动设备的用户已然成为潜在有力的“商业客户”,通过私人订制的方式推送产品,进而赢得比实体世界外延更广的市场。
除了膨胀的经济价值之外,大数据“深水区”更在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保护等宏观命题皆需要大数据管理而实现加速转型。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报告,2014年亚太地区(不含日本)大数据开支预计将达到10.2亿美元。到2020年,大数据的市场份额将从2012年的36%增长到62%,这种增长在新兴市场将特别明显。
尽管大数据变革被各方看好,但数据清洗、分析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可视化瓶颈等诸多困境同样阻碍大数据浪潮的前行,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仍模糊难见。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3年10月的公司会议中坦言,大数据流量时代将非常恐怖,大量数据的传输与储存同样产生难以估量的垃圾信息。作为信息管道的数据公司,如何降低损耗、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成为未来战略的关键。而如果将大数据管理上升为城市或国家战略,同样也面临着庞大数据集中处理的难题。
车联网:
打开智能驾驶的O2O空间
尽管人们离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梦想仍存在一定距离,但未来互联网连接无疑将成为汽车的标配,而基于移动端的O2O也将成为车联网市场变现的重要模式。在2013年全球研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了一项名为IOS in the car的计划,提出从2014年开始IOS7将全面整合12家主流汽车制造商的车载系统中。无独有偶,已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即将召开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谷歌也将宣布与奥迪的合作,矛头直指互联网汽车市场。而在2013年5月,阿里巴巴以7.2亿美元高调收购高德地图,则被业内视为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通过O2O业务抢占流量入口,切入车联网市场的重要事件。
从车联网的内涵来看,传统的导航、车载多媒体、语音交互、GPS定位等功能仅是车联网的起点,真正的车联网系统,还需包括ECU与智能车载终端的融合、车云大数据与开放式APP、汽车的智慧感知、汽车黑匣子、车辆互联互通等核心要素和部件。而实现上述项目的落地,更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来处理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车联网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创新与合作。
有市场人士指出,在移动互联的影响下,涵盖了包括汽车厂商、电信运营商、IT企业、保险(放心保)服务企业、汽车信息消费APP等诸多市场角色的车联网,将是物联网产业中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对于不少汽车品牌商而言,将互联网技术搭载进入汽车服务,不仅需要传统重资产的投入模式,更关键在于互联网平台的搭建。车联网形成,需要传统工业与新兴技术之间的融合能力,比如对电信运营商的管道能力利用、与BAT等互联网阵营的整合。
而实际上,有着传统汽车工业制造能力的车联网,其未来的市场空间正在不断突破众人的想象。据调研公司SBD预测,全球联网汽车市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将在2018年成长为一个份额接近530亿美元的市场。易观智库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规模将达2500万辆,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或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除此之外,未来几年4G技术的发展更将为高速传输数据、融合信息形成“智能管道”,利用TD-LTE网络发展的车联网在全城的覆盖也将有望实现。
智能家居:
内嵌互联网思维的“家庭管家”
智能化家庭管理概念的出现,恐怕是移动互联革命最直观最具魅力的内容之一。以住宅为平台安装的智能家居系统,让家庭内家电、照明、电话、温度、网络、窗帘、防盗监控等各类家庭设施听命于统一的“智能终端”控制。通过模拟人类思维进行家庭管理的“智能化”系统,正在将科幻电影中“机器管家”的场景接入现实生活。
互联网基因的注入,是智能家居快速成长的关键。尽管智能化生活场景令人艳羡,但每一个智能家电接入平台所产生的数据传输与信息命令执行,都需要更高速和便捷的高速移动宽带的支撑。而如今在4G阔步进入商业化的时代,不少人预计智能家居设备的市场也会引来井喷期。有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20亿元,预计2010-2015年,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2015年有望达到1380亿元。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报告指出,智能家居市场爆发的核心在于撬动存量市场,智能家居新品在易用性上将强调人工智能,家庭中的能源管理、安防、健康护理、教育等体验正在不断完善。
【关键词】 语音识别 通话 大数据 互联网
该文主要致力于解决通话中的语音识别技术,长期可推广至QQ语音聊天等即时聊天软件中,相较于目前大多数语音识别软件需要手动打开更为主动,让用户感觉不到软件的存在,将该技术深度整合到系统或QQ服务中在通话结束后针对通话中涉及的电话号码、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信息的推送,大大提高了效率,并对听力有障碍的人士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音识别基本原理
语音识别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模式识别系统,包括特征提取、模式匹配、参考模式库等三个基本单元,未知语音经过话筒变换成电信号后加在识别系统的输入端,首先经过预处理,再根据人的语音特点建立语音模型,对输入的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并抽取所需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语音识别所需的模板,然后根据此模板的定义,通过查表就可以给出计算机的识别结果。 [1]
二、通话中语音识别技术
2.1技术原理:
1、基本架构:Smartalk通话系统基于“云之讯”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视频通话服务和“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识别服务,并加以对手机GPS位置、通讯录、社交软件信息的分析,在“云”的辅助下对之进行处理和交换。Smartalk架构分为4个部分:客户端、语音视频服务、语音识别服务、云数据处理分析。利用“云之讯”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视频通话服务和“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识别服务可将用户在通话中涉及的地点、人名、电话号码等关键词提取出来并加以分析对行程和下一步操作提供帮助。
2、基本平台:本系统基于APIcloud开发,兼容云端和第三方SDK,可跨平台(Android、IOS、Windows等)使用,采用标准的c++语言实现。
2.2功能实现:
1、基于“云之讯”开放平台的通话系统:云之讯融合通讯开放平台为企业及个人开发者提供各种通讯服务,包括在线语音服务、短信服务、视频服务、会议服务等,开发者通过嵌入云通讯API在应用中轻松实现各种通讯功能。
2、基于“科大讯飞”开放平台的语音识别系统:。讯飞开放平台使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使用任何设备方便的介入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服务。目前开放平台向开发者提供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唤醒、语义理解、移动应用分析等多项服务。
3、语音识别与云端大数据结合分析:。利用基于“云之讯”通话系统和“科大讯飞”语音识别系统实现了实时的语音识别,加以云端大数据的结合,和实时的分析用户当前的需求和问题,及时的跟用户产生交流反馈,并根据用户长期的使用时间分析智能提前推送相关信息。
2.3未来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并随着通信传输速度的逐渐提高,可在实时的条件下分析与推送更多丰富的内容,加以与即时聊天软件的结合,将该技术深度整合到系统或QQ服务中在通话结束后针对通话中涉及的电话号码、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信息的推送,并对听力有障碍的人士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
三、语音识别技术应用
3.1 语音指令控制在汽车上的应用:
语音控制人员只需要用嘴说出命令控制字,就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在汽车上,可用于汽车导航、控制车载设备。如车灯、音响、天窗、座椅、雨刮器等。
3.2语音识别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医疗语音识别技术,已有厂商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语音识别系统,可直接内嵌到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让医生通过语音输入病人信息,填写医疗记录,下达医嘱信息。
四、相关市场调研
1、国内外市场分析:2015年全球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61.2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34.2%。其中,中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40.3亿元,较2014年增长增长41.0%,远高于全球语音产业增长速度预计到2016年,中国语音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9亿元。[2]
2、相关应用发展: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展示的MindMeld。在通话中,如果参与者点击应用的一个按钮,那么MindMeld将利用Nuance的语音识别技术,分析此前15至30秒对话。随后,MindMeld将确定对话中的关键词,以及其他多个信息来源,查找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并在屏幕上向用户提供图片和链接地址。[3]
参 考 文 献
[1] 吴坚.基于web的salt语音识别技术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06
C: 这几年机器对机器(M2M)商业解决方案在全球的新趋势有哪些?
H: M2M解决方案首先是数据的收集,然后是数据的商业化。它改变的是企业与被连接资产之间的互动和增值方式,比如物流行业的远程车队管理,零售行业对自动售货机的远程监控等。近几年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最大的趋势是“增长”。在物流、汽车、通信、医疗、零售、安保等行业都是如此。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预测M2M IT服务市场在2011年到2016年将会从36亿美元增长到9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6%。另一家调研公司ABI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8年,M2M市场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区域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而在北美、中东和非洲市场的增长率达到28%。所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互联网时代。
C: M2M解决方案在哪个行业市场潜力最大?
H: 这很难说。现在大数据在各个行业都是个热门话题,我们的确也看到了M2M在不同行业都体现出了增长的态势。车队、自动售货机远程管理都是M2M应用的传统领域,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现在船运和航空运输对这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医疗健康行业也是新的热门领域,比如对血动力检测设备的远程监控,可以看到机器的使用率和损耗,可以及时解决宕机问题,降低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上门服务的人力成本。
C: 是否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明M2M解决方案在商业运用上的成效?
H: 其实,工业物联网促进的将是全球经济,你可以从这样一组数据中看到机对机解决方案在各个行业所能够带来的1%的价值:如果M2M解决方案每年帮助航空业降低1%的燃油,节约的价值是300亿美元;医疗健康领域的生产效率如果提高1%,产生的价值高达630亿美元;让铁路运输的效率提高1%的话,相对应的是270亿美元。你可以看到,每个行业都会从中获益。从微观来说,应用M2M解决方案之后可以帮助银行对不同地方的ATM机进行远程诊断,减少30%的上门维修次数。对企业来说,可以帮它们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客户对M2M解决方案需求越来越多的原因。
一、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实施障碍分析
(一)房地产网络营销的运作理念问题
房地产营销者缺乏虚拟化运作理念。虚拟化运作是网络营销的重要特征,缺乏虚拟化运作理念是制约房地产企业进入互联网营销市场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房地产销售单价高,购房消费行为需耗费消费者大量个人财富,消费者希望通过眼见为实的方式来体验到房地产商品的品质与形式。在无法见证房地产商品实物情形下,消费者难以通过单调的网页浏览来形成对房地产互联网销售业务的足够信任感。再者,由于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房地产行业内部乱象丛生,消费者对房地产商的信任度较差,故无法在未体验房地产商品前提下即行作出购买决策。在虚拟交互技术未取得突破性前,消费者虽然可籍由网络较全面地获取房地产商品的相关参数,但却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亲身体验服务的能力。考虑到购房者的决策兼具理性和感性特征,体验感不足的网络营销方式难以刺激消费者获得感性决策依据,从而影响购房者做出购买决策。
(二)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市场细分问题
第一,与互联网市场特征不契合。与传统市场营销环境相比,“互联网+”运营环境下的房地产市场营销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超越时空限制、形象生动等特点。但由于多数房地产企业未能深入理解互联网时代房地产营销的特征,又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数据支持,仅靠决策者的个性化意志来做出房地产市场预测并制定相应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这势必令其网络营销策略脱离真实的市场需求而难以获得消费者高满意度。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网络市场调查手段单一化,调查数据间缺乏相互支撑力,在罔顾楼盘规模和特征的基础上制定调查取样方案,从而导致其楼盘的网络市场调查缺乏针对性,缺乏对房地产项目系统特征和项目间合作关系的必要把握,从而导致其调查结果与现实需求差距大,削弱其决策效益。第二,目标市场定位模糊。部分房地产企业缺乏对目标市场特征的精准把握,使得其房地产网络市场定位模糊。在缺乏对网络市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房地产企业偏好于使用诸如“中高收入者、成功人士、注重生活品质、兼顾投资和自用”等特征来刻画其目标客户特征,这使得多数房地产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雷同,缺乏针对互联网受众特征来有效定位特色化目标市场。部分房地产营销者据此盲目向市场推出超大面积豪宅、高档办公楼和商住楼。虽然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刺激消费者的房地产消费能力,但偏离市场主题需求来制定目标市场营销计划,这不仅导致楼盘滞销,而且影响房地产企业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购买普通住房的刚性需求的能力,影响企业声誉。
(三)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市场推广问题
房地产企业缺乏对互联网营销思维理念的真切理解。互联网思维要求营销者密切契合于个性化、人性化的时代需求。但当前房地产营销者缺乏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对传统房地产商品进行艺术化改造的能力,这令其产品缺乏必要的艺术气质,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度不足,从而难以满足房地产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再者,房地产营销者缺乏技术变革动力,未能用产品技术快速升级的方式创新房地产商品的内涵与功能,从而难以令网络平台上房屋产品供给质量及水平与顾客的需求保持一致。究其根源,在于房地产商的产品供给具有长周期特点,难以通过产品的快速升级方式来满足人们对于房地产产品日益提升的需求,由此导致房地产企业的慢节奏产品更新能力与互联网行业的快节奏运作模式的格格不入。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的信息过载问题。房地产企业缺乏结合互联网特征来把握其商品卖点的能力。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焦虑特征,由此决定了网民关注于特定目标的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而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总希冀在有限网络传播空间中尽可能多地展示房地产商品卖点以提升其产品广告的可达性。房地产企业的迫切促销心理背离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由此暴露出网民接受房地产信息过载问题,直接降低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效果。再者,网络营销技术障碍亦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市场推广效力。目前我国网络支付多局限于面向日常生活消费型的小额支付业务,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系统对诸如房地产消费等超大额商品消费的支持力度尚不足。因此,多数房地产消费者通常采用现场结算方式来完成其支付行为,由此导致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战略缺少网络金融模块的有效支撑,这不仅妨碍其形成完整在线销售产业链条,亦严重制约房地产营销者通过落实网络营销策略来节约成本和转变传统营销模式的努力。
二、基于“互联网+”的房地产营销策略
(一)创新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的运作理念
第一,房地产网络营销者应创新时尚化运作理念。房地产网络营销者要紧扣网络技术进步潮流,力推智能型楼宇促销。当前我国住宅型房地产若依靠传统的凭借区位优势打造其产品核心卖点的方式,将难以赢得市场青睐,故部分房地产网络营销者开始向智能型、环保型等新概念型住宅的方向发展。房地产企业应当打造提供医疗、保健、教育等增值服务的健康时尚人居环境。房地产网络运营商可开发5A型智能楼宇,运用互联网信息网络将上述各系统整合为一体,从而实现楼宇硬件结构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间的优化组合,提升欲购房者的购买欲望。第二,房地产营销者应创新环保化运营理念。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房地产企业目标客户群希冀提升其所购房产的生态属性的愿望应当获得满足。网民的年龄普遍较小,对于诸如生态环保等新理念的接受度和认同度都较高。房地产营销者需把握消费者生态环保需求特点,借助网络营销渠道强化生态型楼宇的市场推广力度。多数房地产消费者偏好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楼盘,故房地产网络营销商应当结合生态环境学理念,在楼盘设计、建造和营销过程中贯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优化人居环境,协调居住区内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为消费者创设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面山临水、绿色生态的居住示范区。
(二)优化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市场细分策略
第一,结合网络营销市场特征来划定目标市场。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运营者应当精准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特征,积极创新网络营销技术工具,大力推进微平台网络营销。房地产网络营销者可搭建微平台来实施其房地产网络营销计划,通过微平台来强化企业与“粉丝”间的沟通交流,并通过与“粉丝”交流的方式来获取关于潜在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房地产营销者需在明确特定消费者群体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购房动机及需求,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精准定位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房地产商应准确定位其产品类型及功能,突出诸如“田园风格、欧美风尚”等特点,并在微营销平台上将其房地产商品特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二,结合目标市场特征来融合线上线下细分市场。影响房地产销售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价格。房地产营销者应在精准定位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客户消费水平来制定合理价格。房地产营销者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起问卷调查,向消费者询价,并从询价信息中分析潜在用户群的心理可接受定价水平。在营销策略制定上,房地产网销运营者可采取线下运作的方式来推介该商品,通过传单、户外广告、参展等方式来推介楼盘,由此形成线上询价和线下定价、线上沟通和线下成交的房地产线上线下交互式营销策略。与此同时,房地产网络营销者应在考虑消费者客户群体特征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线上线下差异化融合式营销策略,以确保本企业的房地产网络营销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保持显著的差异性。房地产属于大规模投资品,需耗费消费者巨额财富,在制定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时,房地产商应当在线上强化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力度,并在消费者的决策犹豫期内及时引导消费者现场看房,以遏制因超过消费者决策犹豫期而产生的丢单率高企问题。
(三)改进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市场推广策略
第一,以病毒式营销扩大房地产商品市场影响力。房地产网络营销者可采取病毒式营销策略,通过病毒营销手段,房地产营销者可首先令消费者对其商品产生一定的认知度,随后再为欲购房者提供有价值的房地产产品与服务,从而促使消费者对房地产营销者的商品与服务的内在认同感。为增强消费者对房地产营销商的产品与服务的认同感,应对消费者进行广泛咨询,然后从传统的偏重广告型市场推广模式向突出咨询、服务消费者的市场推广模式上转型。房地产商可通过病毒式营销来扩大其产品的市场推广信息的受众,并辅以强大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来为部分信息受众提品咨询服务,向目标客户们详细陈述房地产楼盘的结构、形式、材质、功能、品位、环境、布局和居家个性等信息,并在传递上述信息中暗中传递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令消费者真切认同其产品与服务,从而提升其购买欲。第二,以互动式促销策略来强化目标客户的决策意愿。通过网络接触房地产商品的目标客户们对房地产网络营销者的网络营销内容有诸多顾虑。为消除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房地产网络营销者应开辟在线信息交互渠道,通过与消费者展开互动式交流的方式来及时掌握目标客户们的需求内容变动趋势,并从其需求变动趋势中发现市场拓展新机会。房地产企业可鼓励消费者在购置房地产过程中与房地产企业的设计部门进行信息交互,通过交流方式来促使目标客户们提出自主性设计思路,房地产企业的设计师们可以将目标客户们的房屋设计方案融入到房屋定型方案中,从而确保房地产项目与目标客户们的个性化住房诉求更加吻合。为增强房地产在线销售的互动气氛,网络营销运营商可为目标客户们提供在线房源性价比比较服务,并为消费者提供协商价格平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在线议价需求。为增强房地产在线互动传播信息的渲染力,房地产营销者可以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制作图文并茂和生动有趣视频,强化目标客户们对房地产企业及产品形象的感知度和认同度。第三,房地产网络营销运营者需制定网络营销品牌策略。互联网行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网商博取消费者眼球的能力,故房地产网商应着力打造房地产网商品牌,运用其品牌优势来提升消费者对房地产网商的信任度,进而促其形成购买决策。房地产营销者应重视开发其网络品牌价值,通过及时抢注互联网网名并使得网络注册信息与实体店面注册商标相一致的方式,来确保房地产企业的线下商誉价值可以顺利转换为线上销售渠道的品牌无形资产价值。房地产网络营销者还应当运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SEO)来提升房地产企业网络品牌价值。房地产网商应与SEO运营商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向搜索引擎购买与本企业业务关联度高的关键词的方式来提高客户或潜在客户介入房地产网站的概率,并通过增加顾客或潜在顾客点击率的方式来提升房地产网站的营销力。
作者:吴强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英军.电子商务时代的房地产网络营销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商论,2015(12)
传闻:雄韬股份计划收购一家锂电公司。
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没听说有这回事。
日前,有传闻称雄韬股份(002733)正在计划收购一家锂电公司。传闻还表示,公司股东孙友元减持公司股票就是为了这个事。资料显示,孙友元于4月6日至5月5日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计减持雄韬股份l032.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375%。减持后孙友元持有公司股份114.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75%。对于上述传闻,公司方面回应称,没有这回事,一切以公告为准。
记者注意到,雄韬股份其实早就已经布局锂电池领域。2015年10月23日公告称,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13.36元/股,募集资金不超过9.3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10亿瓦时动力锂电池新能源建设项目和燃料电池等项目研发中心及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开发项目。
雄韬股份表示,募投项目顺利投产后,将有助于公司在动力锂电池、3C锂电池、储能锂电池领域和能源互联网领域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增强公司盈利能力。中投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已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动力电池下半年有望放量,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贡献点。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12.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亿元,同比增长15.51‰
除了动力电池业务之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数据中心用后备电源远程监控、新能源储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新业务。在技术方面,公司对燃料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也在积极研发、储备。
京东方A:将推出AR/VR新品
传闻:京东方A将在2016年美国显示周上展出AR/VR产品。
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回复称确有参展一事,具体展品需看现场情况。
近日,网传京东方A(000725)将在2016年美国显示周(SID Display Week)上展出展出多款全球首发产品,其中包括AR/VR产品。目前参展一事已经得到确认,但对于具体参展的产品,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需要看现场展出情况。
据了解,此次参展,京东方将携手其参股的美国增强现实技术企业Meta公司联合展出VR和AR新品。其中一款即将在SID上展出的京东方AR/VR显示屏的分辨率达到1600 PPI。2014年9月,京东方曾公告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BOEOH出资约500万美元认购Meta公司部分优先股股权,布局AR增强现实技术。
2014年第二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招聘人才的用人单位(简称用人单位,下同)共11542家,需求人才数136184人,求职人才数为188444人,人才供求比为1.38(即人才需求人数或职位数为1时,人才供给或求职人才数为1.38,下同)。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2%,但是需求人才数比去年同期仅微涨0.96%,求职人才数比去年同期也仅上涨1.85%,总体供需两端增长均比较乏力,但是各种职位间的供需情况差异较大。
在各地市人才网站分布中,广西人才网主站中用人单位共有7504家,需求人才数为99809人,求职人才数为143827人,占比分别为65.01%、73.29%和76.32%,其人才供求比为1.44,其他地市站点总量占比仍较小。
二、职位供需分布特点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总人才供求比为1.38,与去年同期的1.37相比基本持平,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很多热门职位竞争依旧十分激烈,而服务类和业务销售则仍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同时部分职位供需矛盾出现较大变化,例如互联网/网络应用类等职位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供需情况从原来竞争激烈出现了人才暂时短缺的局面(具体情况见表1)。
(一)职位需求特点
1.总体人才需求增长乏力,部分职位人才需求降幅较大
2014年第二季度,在用人单位数量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广西人才网联系统需求人才数为136184人,同比仅微涨0.96%,其平均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由去年同期的12.24人/家下降至11.80人/家,每个用人单位平均比去年同期需求下降0.44人(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2014年第二季度人才需求量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125283][144506][149829][124037][138841][141828][134990][134888][100394][118131][132436][107833][118316][136184][2011年
第1季度][2011年
第2季度][2011年
第3季度][2011年
第4季度][2012年
第1季度][2012年
第2季度][2012年
第3季度][2012年
第4季度][2013年
第1季度][2013年
第2季度][2013年
第3季度][2013年
第4季度][2014年
第1季度][2014年
第2季度] [图表区]
在46个主要职位大类中,有24个职位类型的人才需求人数出现同比下滑,其中经营管理类、生产制造/工厂管理类、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机械/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类、酒店/旅游类和物业管理类等人才需求减少量最大,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198人、982人、972人、913人、840人和457人,其中经营管理类和酒店/旅游类人才需求降幅分别达到50.34%和45.28%。
2.销售类继续引领需求榜,其需求总量与其他职位差距持续增大
图2 2014年第二季度需求人才数处于前十位的职位类型
[销售类
建筑/工程类
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
行政/文职/后勤类
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
房地产/中介类
客服/技术支持类
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
文教/科研类
物流/仓储/运输类][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8953][7619][6818][6011][5721][4675][4639][4237][3431][2866]
如图2所示,上述十个职位类型的需求人才数总计74970人,占人才总需求量的55.05%,其中销售类的人才需求达28953人,占比达21.2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25人,同比增长了19.01%。销售类的人才需求量与第二名的差距超过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3.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出现明显增长趋势
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数据显示,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的人才需求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逐年稳步增长,但增速缓慢,进入2014年后,该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开始连创新高,其中2014年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的需求人才数达到创纪录的2483人,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3.46%。
4.经营管理类等高端管理人才需求出现大幅下滑
从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经营管理类等高级管理职位对人才的需求下滑明显,进入2014年二季度,该类职位的人才需求增长乏力,仅为118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50.34%,今年该类职位人才需求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高端管理人才求职面临更大的竞争。
5.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的人才需求持续下滑,而人力资源/人事类职位和行政/文职/后勤类的人才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4年第二季度用人单位对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等职位的人才需求持续下滑,仅为423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18.66%;人力资源/人事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为1759人,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18.05%;而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的人才需求创最近6个季度新高,重新回到6000人平台,达到6011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7%,与上季度相比大幅增长16.92%。
6.银行类职位的人才需求量是去年同期5倍,需求总量创历史新高
2014年第二季度银行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出现暴涨,达到1541人,与去年同期的287人相比增长1254人,同比增长幅度达到436.93%,需求人数首次超过1000人,创历史新高。但是,促进银行类职位的人才需求突然猛增的原因并非由于商业银行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而是由于信贷或信贷相关职位的人才需求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很多非大型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始大量招募信贷、担保、风险管控等相关的有银行工作经验的人才。
7.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需求暴涨
2014年第二季度,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需求量达到4675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15人,绝对量增长幅度仅次于销售类职位,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63.46%。其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与销售相关的房地产中介/交易和置业顾问等职位对人才的需求,这类人才的需求量达到3647人,占比达78.01%。
(二)人才供应特点
1.多数职位人才供应上涨,不同职位间增减幅度差别较大
2014年第二季度,在46个职位大类中,有28个类别的人才供应出现上涨,但各个职位间的人才供应分布不均衡,增减幅度各异。其中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出现大幅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08人,同比增幅达到32.46%;建筑/工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同比增加达2444人,增长幅度达到14.42%;而市场/策划/推广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虽然以5255人位居前十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29.07%,是本季度求职人才数下滑幅度最大的职位类型。
如图5所示,上述十个职位类型的求职人才数量总计112716人,其中求职人才数超过1万人的有行政/文职/后勤类、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建筑/工程类和销售类。这四个职位类别名列前四位,排名状况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同,机械制造类求职人才数由去年的第十位跌至第十一位,房地产/中介类职位求职人才数以3705人跃居第十位。位居榜首的行政/文职/后勤类求职人数相对去年同期上涨2.58%。
2.建筑/工程类和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均创新高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建筑/工程类和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444人和908人,两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在绝对量增长方面,分别排名第一名和第二名。
3.服务类职位人才供应持续低迷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服务类职位的人才供应持续低迷,其中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餐饮/娱乐类和美容/保健类的求职人才供应合计为408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6%。
4.本科学历的人才供应出现明显增长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人才供应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其求职人才数占比分别为47.06%和35.83%,其中本科学历的求职人才共计6751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472人,同比增长16.32%。
(三)人才供需对比情况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由于人才需求增长乏力,导致整体职位竞争压力有所加大,其中,在广西人才网联系统46个主要职位类型中,人才供求比大于2的职位类型达到2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个,有13个类型的职位竞争激烈,人才供求比大于3,但是也有一些职位出现人才短缺现象,其中少数业务和服务类职位需求缺口仍较大,而原来竞争较激烈的互联网/网络应用类、市场/策划/推广类等职位出现了总体人才短缺现象。
1.服务类、销售类等类别人才需求缺口仍较大
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餐饮/娱乐类、美容/保健类和销售类等类别合计人才需求为3917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5.72%,人才需求缺口为15708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149人,增幅为48.76%,合计人才供求比仅为0.60,与去年同期的0.69基本持平。
2.计算机硬件类、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和法律/法务类等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位居前三
计算机硬件类由于需求萎缩,其人才供求比达到22.24,是2014年第二季度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和法律/法务类职位由于需求量较少,供求比达8.57和5.93,近9人和6人竞争1个职位,竞争依旧激烈。
3.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供需形势出现转变,部分具体职位急需人才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创历史新高,达到2483人,在该类职位中,网站运营经理/主管、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网站架构设计师、网站维护工程师、网站策划/管理、网站编辑/论坛维护/内容监管、网站推广/优化/SEO、网页设计/制作/美工、测试工程师等众多职位均出现较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其人才供求比均低于0.50,部分企业急需该类职位的人才入驻。
4.由于需求减少,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竞争压力明显上升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的人才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18.66%,而求职人才数与去年相比上涨2.73%,直接导致该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从去年同期的3.77上升到今年的4.76,在供求比排名中,创历史地排名第四位。
5.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创历史新低
房地产/中介类职位对业务类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导致2014年第二季度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仅为0.79,是历史最低,特别是置业顾问、房地产中介/交易类的职位,合计需求人才数达到3647人,而求职人才数仅为735人,合计人才供求比仅为0.20。
6.市场/策划/推广类职位竞争压力下降明显
近年来,市场/策划/推广类职位一直竞争较为激烈,但进入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该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仅为0.92,其中很多具体职位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例如: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主管、产品/品牌专员、市场推广专员、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情报收集/情报分析、市场/营销策划专员、促销员等7个职位的人才供求比均小于0.50,其中产品/品牌专员职位的需求人才数达到555人,但求职人才数仅为75人,其人才供求比仅有0.14。
三、用人单位特征、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分布特点
(一)用人单位分布情况
2014年第二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招聘的用人单位共11542家,同比小幅增长4.72%,其单位性质分布见表2。
表2
[单位类型\&数量\&占比\&事业单位\&247\&2.14%\&企业\&10805\&93.61%\&个体经营\&375\&3.25%\&其他单位\&115\&1.00%\&合计\&11542\&――\&]
其中,用人单位中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21家,涨幅为5.07%(具体企业数量分布见表3)。
表3
[企业类型\&数量\&占比\&国有(控股)企业\&459\&3.98%\&集体企业\&28\&0.24%\&民营企业\&10071\&87.26%\&中外合资企业\&164\&1.42%\&港澳台投资企业\&83\&0.72%\&合计\&10805\&93.61%\&]
(二)产业与行业需求情况
关键词:运动健康服务业;高校;消费需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69-02
国民健康是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健康服务业是关系着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务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2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预计将达8万亿以上。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专业运动都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健康需求的暴涨,大数据等对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在从信息时代经由知识时代快速向智能时展,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和环境等传统行业向智能化发展,竞技体育、专业运动、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与环境构成了大体育健康服务产业。
一、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的相关服务,运动健康服务是健康服务业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包括体质测试、运动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健康指导、体育运动培训、运动康复指导、运动器械、运动设施改造、运动健康网站、运动保健食品等。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3 700万,全世界第一,“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是构建大学生体育服务网络的理论依据。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它强调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不管是运动队、普通学生甚至弱势群体学生等,学校体育必须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各部门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并建立起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
我国政府即将出台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各项政策来看,意味着体育健康产业正处在一个政策利好阶段,体育健康行业变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大众的四轮驱动,这也意味着政策环境会越来越灵活。
二、运动健康服务业在高校的消费需求
1.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3 700万大学生健康服务水平为目标,高等院校协作企业、医疗机构进行平台建设、系统运维、市场推广、健康服务、临床测试与应用,最终提高高校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学生需要慢性病健康监测、健康服务的良好体验、健康服务大数据分析,构建“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开放共享平台,依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
2.运动健康保险需求。数据显示,美国的运动健康保险市场高达千亿美元。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3.大学生健身服务需求。随着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体育健身观念的建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校男女对健身需求有较大差异,男生主要是健身鞋、体育赛事、羽毛球、篮球、跆拳道、台球、器械运动等,女生主要参与健身操、瑜伽、拉丁操等有氧运动,高校付费健身活动需求也不一样,花钱买健康在高校也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
4.运动心理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健康需求,大学生的运动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从治疗模式转向预防模式、发展模式,服务的人群应该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转向更多的普通学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和拓展心理素质。要让心理健康服务有良好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以学生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育。
5.运动科研服务需求。《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科技兴体”的战略目标,“科训结合”是运动训练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运动训练是人体的训练,应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和运动生理实验室可以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科技服务。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科技在体育健康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重。
三、高校运动健康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健康服务定位不清。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得到国务院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但缺少相关文件对高校健康服务业做出具体指导,高校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定位很模糊。从传统来看,高校的健康服务主要以公益为主、盈利为辅,面对几千万的大学生群体和健康服务庞大市场,大学生既是需求者也是传播者,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高校具有服务社会功能,因此,急需政府部门对高校的健康服务业重新定位。
2.健康服务盈利能力差。高校健康服务更多的是强调其公益性,比如公共运动健康服务,这类服务的供给者是不会获得理想利润的,比如公共体育教育、运动会、体育心理健康咨询,因为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这是运动健康服务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领域,高校运动健康教育等这类公共健康服务,想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困难的。同时,在这个庞大需求运动健康服务的人群面前,消费者愿意购买运动健康服务,如学生运动损伤需要医治、药物、康复理疗,需要收费才有可能盈利。运动健康服务行业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我国高校很少应用运动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经营方式和盈利途径单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3.弱势群体健康服务不到位。高校的健康服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大学生个体差异大,健康服务的内容、手段、组织保障等都难以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需求。弱势群体需要的健康服务不到位,学校为弱势群体学生组织的专门的竞赛或活动几乎没有。体育部(教研室)、校医院在为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保健咨询、运动心理健康、康复理疗方面也很欠缺。
4.健康服务人才缺乏。人才素质影响服务质量,健康服务需要懂专业同时具有一定管理创新,要懂运动、医学健康知识、实际的操作经验、管理营销能力等复合型人才;健康服务业市场化运作,校园健身房、体育培训、各种体育协会等需要管理与专业人才;提供场馆、器材、教练等服务需要市场管理的人才;在网络与信息时代需要熟知相关知识与运营的人才,等等。
四、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1.加强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现代训练的科学化是提高运动竞技成绩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保障,做好场地器材、科学化训练、生理心理、疲劳与运动营养、身体恢复等健康服务,做好运动训练“科训结合”,努力提高教练员和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学、训练与竞赛的科研攻关,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2.政府学校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健康对经济发展来说,就是生产力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履行责任,学校重视并且能够健全组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企业等第三方支付是运动健康服务的最大买单者。尽力拓宽健康服务业的盈利途径,深入研究市场,在大量市场调研基础上,研究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
3.培养健康服务业相关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健康服务必须要有一批管理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高等院校体育保健、健康服务、社会体育指导相关学科专业,加快培养营养师、养老护理员、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健康服务业是新兴的产业,客户的定位、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拓、媒体的运作、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员、专业的管理与营销团队。
4.互联网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动健康服务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更互联的平台,并渗透到服务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比如在客户管理环节,所有客户都要建立网络电子健康档案、回访记录及提醒系统、电话咨询虚拟网转接、客户短信及e-mail 交流系统等。在当下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以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深度融合为动力,逐步完善独特的健康体质解决平台,体育健康大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必将助力体育健康大产业的顺利转型。充分利用广播、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5.融入学校创新创业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随着国家对高校体育与健康的重视,大学生对运动健康消费需求,运动健康服务业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管理体制、产品设计、团队建设创新开发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把医保工作的重点转向健身防未病上来,把高校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廖小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科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3).
[2] 陈永昌.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4,(6).
[3] 潘燕.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 闻健.对《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问答[J].老同志之友,2014,(5).
衣食住行都沾了移动互联网的光,用户掏出移动终端,吃喝玩乐都能得到指引。与健康相关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摇身一变,成了“贴身医生”。从健康测试、病情诊断到救护,健康医疗类应用让医院大松一口气,能帮得上医生忙的不仅仅是护士。
医生的福音
根据曼哈顿市场调研公司今年5月的统计数据,美国75%的医生拥有苹果移动设备, iPhone是医生购买智能手机的首选,30%的医生拥有iPad,另有28%表示计划在6个月内购买。
医生为何这么爱苹果的设备?App Store里能获得电子病历的应用功不可没。
这样的场景没少在美国医生身上发生:深夜,一个电话打来,通知何塞・索勒医生有患者处于紧急状况。何塞抓起了他的iPad,查看患者心电图的结果。幸亏iPad上有自动跟踪患者心跳并分析的应用AirStrip,何塞在两分钟内就做出了诊断。要不然,他得等着护士把打印结果传真过来或者登录电脑查看PDF格式的数据。这么久的时间内,患者的心脏或许已经罢工了。
AirStrip已在数百家美国医院里试运行了。医生的感受是不用担心分身乏术,可以同时照看多个病人。这对减轻医院压力来说很重要。难怪,红杉资本已经向开发AirStrip的公司投了不少钱。
Mobile MIM早就名声在外。2008年,Mobile MIM 获Apple Design Award 的“最佳医疗保健程序”奖。可直到2011年2月, Mobile MIM才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真正开始用于诊断。名正言顺后,Mobile MIM很快现身美国App Store。
Mobile MIM 可以把拍好的放射影像,如CT (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PET检测结果,发送到医生手中的 iPad 或 iPhone 中。在危急时刻,医生不用回到工作台,不用等待最终影像冲洗完成,直接通过 Mobile MIM 查看图片作出诊断。
FDA在考虑是否放行Mobile MIM时慎之又慎。FDA 在多种 iOS(苹果操作系统) 设备上花了很长时间审查 Mobile MIM 的实际显示效果,严格杜绝了同一款设备,在不同的亮度下出现不同诊断结果的情况。
Mobile MIM的绿灯来之不易。FDA给出的结论是:“FDA评估了不同设备上的测试结果,包括亮度、图像质量(分辨率),还将噪点与国际标准进行了比对。FDA和放射专家一起评估了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演示结果。评估人员一致认为,在推荐的光线情况下,设备足以满足诊断影像判读的要求。”
OsiriX是一款医疗图像处理软件,可以把CT和MRI的数据加以整合生成3D图像,目前只支持iOS。
根据普华永道的最新数据,截至去年9月,超过1万个手机应用可以划到保健、健身类,其中专业的健康医疗类应用仅有300多个,大部分用于教学科研。能直接用于治病救人的屈指可数,它们正成为医生的新宠,虽然它们要获得官方许可会很费劲。
用户防微杜渐
自古就有神医扁鹊推崇“治病重在早期发现和治疗”。非专业人士也明白了事前做好防范措施胜于事后补救的道理,于是,让普通用户能了解身体运行情况,及时监测异常状况的“平民”健康应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费用预算的紧张,使得政府也乐于看见移动终端帮助人们形成关注身体状况、防患于未然的习惯。
科技网站informationweek在诸多健康应用中披沙拣金,选出了最值得下载的12个。排在首位的是3D4medical公司的肌肉展示系统应用。通过这款应用,用户可以放大、旋转甚至“切掉”表层肌肉查看下层肌肉。它会告诉你每块肌肉负责哪些动作以及连接哪些神经,还能提示你如何锻炼这块肌肉以及相应的肌肉群。
如果有人想了解循环系统或呼吸系统的工作过程,Atlas会提供全彩色、三维的动画对人体各部分进行展示。Atlas带有画外音叙述,适用于iOS、黑莓和安卓系统。
中国开发者也有尝试。5月17日,39健康网推出iPhone客户端“病了吃啥”,提供健康养生食疗菜谱。“病了吃啥”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发疾病及一些亚健康症状。它收录了一万多种菜谱,包括主食类、汤粥类、前菜、热菜、甜品点心、饮品等种类。每个菜谱都有对应的疾病,让用户通过食物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针对已经患有慢性疾病的用户,很多贴心的应用免去了他们三天两头就得往医院跑的烦恼。
iHealth血压监控系统配备血压计。用户可以查看他们的血压读数,随时跟踪这些数据,并运行报表。血压测量的结果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医生和家庭成员分享。他们还可以在Twitter和Facebook上与其他高血压病友们讨论。
DiabetesManager是一个实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虚拟教练。它记录患者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基于这些数据,该应用会提供包括关于测试、服药、生活方式调整以及膳食的建议。这些数据会定期发送给病人的医生,帮助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不会因噎废食
奥巴马政府计划通过严格的管制和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提高医疗体系的效率和控制医疗费用。移动终端医疗应用将获政府大力支持。医疗应用能使医院成本降低,医生也不会有那么多怨言,两全其美。
5月17日,IEEE描述了4G解决电子诊断后顾之忧的美好愿景。4G的高传输速度足以满足病人和医生之间传送实时数据的要求。
嗅觉敏锐的科技先锋公司也在快马加鞭地研发,以拔得头筹。
英特尔和通用电气看到大多应用都是基于iOS后,有了想法。2009年4月,他们成立合资公司Care Innovations,在医疗保健行业展开合作。Care Innovations于本月了无线健康平台。这个平台通过病人和医生的互动,帮助病人改善生活习惯。它只能装载在使用Windows7 系统的设备上,可以让PC、平板电脑连接到医疗设备,包括血压计、血糖仪、脉搏血氧仪等。
5月25日,X大奖基金会宣布启动一项奖金高达1000万美元的竞赛。它此次的合作伙伴是高通。竞赛旨在鼓励参赛者开发出一种便携设备,能够快速高效地评估健康状况并高度准确地诊断多种疾病。不妨猜测一下高通的企图:它在移动终端硬件市场如鱼得水,如果这样的设备真诞生了,高通把它整合到移动终端上轻而易举。
微软则打起了拓展自有设备用途的主意。5月16日,微软在TechEd会议上展示了Kinect如何用于非游戏类场景。Sunnybrook健康科学中心使用Kinect让外科医生在手术室使用手臂和手的动作来移动CAT扫描影像,不需要直接用手接触这些影像,免去洗手的环节。微软在智能手机领域野心勃勃,它为诺基亚打算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的首批基于Windows Phone系统的手机开发健康医疗应用不足为奇。
当然,有不少医生对移动设备引入诊断深表顾虑。当移动终端能轻松地被带出医院大门时,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医生把这个担心放在首位。也许周密的密码保护和远程擦掉内存可以减轻他们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但移动设备无法消毒和设备过载的问题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