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会计的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的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的专业课程

第1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笔者根据21世纪职业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就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与认识。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学科,经济发展得越快、越好,会计就越重要。会计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是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以及会计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的回归。通过课程的合理优化设置,使学生成为一个进修有基础、求职有技能、创业有潜力的实用型人才。

一、现有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仍受普教模式影响下的职业教育,有些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文化课为重、专业课为辅,尤其是对专业实践课的缺乏,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教学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校内的专业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在这种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受挫,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少毕业后的学生是“只动口不动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在给其定位时往往一味强调“做会计”、“做账”,不注重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只要学会基本会计核算就行了,不用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偏向于单一性、理论性、片面性。其实这种理解是很不科学的,把专业局限于某种工作岗位,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难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

3.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实训教材缺乏

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与当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市场变化和制度调整相挂钩,学校“闭门造车”,按传统上课,组织教材。结果是不少学生出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还有,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有权对本企业的会计资料实行保密制度,不愿意被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所用,所以学校在进行专业实训时经常无法得到真实的实训资料,造成模拟实训资料的缺乏。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里的总体构想

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具有高中文化和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在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应能胜任出纳、收银、仓管、成本核算、材料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1.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职业教育最本质目的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使所设课程与今后就业紧密结合,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即使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再好,如果不会填制会计凭证、不会登账等这些专业工作,也无法就业。这也是职教与普教的区别所在,所以光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只有在不断地专业实践中,才能学会并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并进,相互补充,实现“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专业教学形式。在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课时比大约为1:1‑

(3)实用原则。会计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专业,且有很鲜明的时间性。任何一个人在专业学习上都无法做到一劳永逸。会计专业的准则、制度、核算方法会随着经济活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就有70%左右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尤为重视实用性。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新准则相配套。同时也应开设一些实用型的相关专业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珠算、点钞、市场营销等技能类课程,也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其他相关的财经类课程。总之,要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1)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职业高中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首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会使用会计软件;再次,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统计等工作的能力和具备珠算、点钞等技能;最后,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应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筛选,就是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对不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课程或内容进行删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实用价值差,偏重深奥理论的阐述进行去除。整合,就是将有些相关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涉及的相同或相近的学习内容,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避免了重复性学习,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学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在第一学年就已进行系统详细地讲解.在《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又出现大部分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进行简单学习。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置换前后顺序。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的“会计凭证”与“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两章时,可以按学生认知规律:从“实践理论”,先讲后者再回过头来讲前者。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更能接受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强化,就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来组织编写教材,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着“宽基础,重实用”的宗旨,精选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渗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嵌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专业课程应占全部课时的70%左右,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一半,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做到两点:一是专业教授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如在《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就可以这种形式进行有效地单项模拟实训,在《基础会计》中涉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知识可以通过模拟资料进行填制,为以后的综合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学生边认知边理解的思维,实行边学专业理论边进行专业技能操练的模式。改变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专业分成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训模块和德育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模块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细化,专业方向课程里的组成项目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同时在专业基础模块里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然后学校根据意向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集实用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课程模块示意见下页“课程模块结构示意图”)德育基础模块: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自主就业的创业精神,同时进行会计职业人格教育。文化基础模块: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培养自主锻炼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宗旨,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该模块是与专业考核实训模块组合成一体化的专业模块体系,课程教学上无前后顺序,应是相互加强、相互呼应、相互结合使用。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丁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本模块还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自由选择。

专业考核实训模块:该模块重在综合实训、考证、见习和顶岗实习。单项技能实训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进行;考证主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以三年制说,该项教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放在第五、六学期进行。

三、我校近年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上的尝试

1.改革常规试卷题型

试卷内容与题型以技能操练为主导,本着理论教学为实操服务的专业教学理念。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考试中,加入操作题,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形式完成实操,此种类型题材占的分值约为50%-60%.试行后效果显著,学生动手能力提高。

2.专业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以前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免考而直接领取会汁从业资格证书,从2005年开始实行了“领证必考”.所以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课程等,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领到“上岗证”。不用再参加社会培训,直接就可上岗。同时,由于本地保险业最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急需大量专业从业人员。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今年起开始进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工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I

3.自编《创业者会计指南》校本教材

该校本教材是本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征及当地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编写的。书中分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还配有相关练习,以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去除冗长、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实践为主导,是对现有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

4.使用会计实训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第2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0-02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其不足

现代计算机技术不断向各传统专业内部延伸,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岗位的不固定性和职业化交叉,使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现代企业员工岗位流动较为频繁,职业更替周期越来越短,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的专业覆盖面宽、结构优化。这使得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而现今,在各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课程设体系建设及其架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体现为:课程设置偏于理论,缺乏技能性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最终导致就业时的岗位技能缺失。

受前苏联课程设置的影响,我国大学以往课程设置多以“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致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学术性,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深度,轻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多所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会计本科院校设置一样,均遵循“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综合模拟操作”的程序[1]。我们知道,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他们需要在会计工作的一线就业。但各高职高专院校却在课程设置上按大学本科模式去套,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会计知识,但没有掌握多少,一提到就业,学生感到害怕。因此,针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设置“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高级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技术人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的模块化课程,以实现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2]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其他专业也不尽相同。这一切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有以下方面。

(一)强技能性训练

会计电算化属于会计专业中突出技能实训的专业,但它又是一项智力技能,有别于其他会计专业的动作技能。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重要内容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智力技能的需要。电算化会计又是一项再生性技能,与财务管理、审计等产生性技能不同。高职高专教育就其目标定位上来说,其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再生性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兼顾产生性技能的培养,这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之一[3]。

(二)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

在会计电算化应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缺乏相应职业道德的应用技能或离开了知识的技能没有发展性。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会计在发展,会计人员掌握的技能也必须发展。如果没有职业道德作支撑,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的技能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该突出体现职业道德性。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职业道德与对待岗位的态度比能力更为重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再辅以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会使会计工作成效大大提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高。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三)课程模块化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模块化是指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课程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或体现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态度,或与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组合成更大培养目标的综合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包括学生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4]。

三、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职业分析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工作岗位具有了新的内涵。为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时,应以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按岗位能力需求序化、整合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的岗位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下列表中所示:

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思路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所遵循的原则

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本位,并在课程模块化建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突出职业道德建设,强调职业能力的本位性,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形成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想

1.以职业就业岗位为导向

按照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能力要求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在充分对会计工作中各个岗位进行职业分析的前提下,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应进行重新解构。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具体模块包含计算机课程模块、会计实践操作模块、会计电算化操作模块和其他辅助课程模块。

2.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基本发展流程大致是:出纳员――会计员――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不尽相同,为此,应按照学生对职业接受的不同程度,分别将每一阶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素养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并以辅修模块的方式,以选修课的形式延伸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结合我国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学生的就业去向,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构建以职业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世一.基于职业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

[2] 李丰乾.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探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5).

第3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高职会计课程体系

一、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和实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职业也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从事一岗位和简单的基本核算事项的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减少,而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供不应求;二是会计职业的社会化,会计事务所或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不仅依法开展鉴证和审计业务,也替大量的小企业记账和纳税业务,这既可以节约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三是职业学习终身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创新,使得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满足社会经济管理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专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1)会计核算能力。指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2)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现在会计人员常常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制作和打印各种图表和财务报告,进行各种信息资料的查询,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披露工作。因此,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3)经济业务判断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做出处理决定的能力。

(4)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财务分析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并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在这四项能力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能力,后两项是更高级的能力。前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反复训练培养,后者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获得,但学校教育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思维框架。

2 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今社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能够在实践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自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信息处理能力是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 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其次是分析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其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和技能。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的分析,找出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工作过程知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基于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而设置,尤其是会计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一定要基于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符合国家高职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新的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首先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找出会计工作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门课程,最后再进行各课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笔者以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课、基础素质课和能力拓展课三部分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以专业技能课为核心,而专业技能课应该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分析而开发出来的学习领域课程。

1 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

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前文所述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些职业能力是与会计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的,根据行动导向学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相关法规对会计岗位设置的基本规定,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会计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几十家企业反复调研和探讨,最终联合企业实践专家开发出了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等10门学习领域课程。这是高职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其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课程的关系,归结如表1。

2 基础素质课。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第4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1专业教材的编写

会计专业知识相比其他专业知识较为抽象,多年来的教材延续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结构,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只在内容、案例、结构上做了一定改动,整体偏理论性,操作性不强,这并不适应中专生的特点,而且这种教材结构导致学生理论学了一大堆,到了工学结合企业不会用,或者说,学生想到企业做点什么,必须等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学完,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时间很难安排。本人认为,如果要使校企合作达到期望目的,学生的工学结合绝不能在校期间只施行一次,而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一段知识的积累之后或之前,将学生安排到适当的企业实践,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或学习之前先有感官认识而便于更快接受理论知识。可见原教材的结构已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培养学生需要,强烈要求对教材进行改革,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组,规划为几个并列的小模块,使学生能够学习完一段内容后就能从事一个可以相对独立的任务,始终保有学习热情,且促进工学结合的良好发展。

2评价体系的确定

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目的是为就业打基础,因此,应由企业与学校针对学生实习的校规共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能力也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合作单位应该在学生工学结合内容的基础上,参考公司规章制度并做适当修整,关注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信念、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评价。另外,教师对学生在校的评价也应尽可能的征求企业人员的意见,已达到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及课程体系的目的。

3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3.1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需多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工学模式下的企业付出多、收益少。企业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工学生,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作,而且得到的回报少。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光靠政府出政策并不够,而应真正吸引企业,给企业提供教学地点、提供优秀学生、提供企业间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真正从中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②会计专业知识以往的系统性学习,使得在校理论学习与在单位实际操作存在一定脱节,很难使学生做到学一段知识就掌握一定技能,而必须将在校理论知识都学完才能在专业上达到一定水平,这就使得企业感觉工学结合的学生什么都做不了且不知从哪里教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学生的在校学习安排进行重组,划分为几个并列的知识系统,方便工学结合的内容完善,这个问题也凸显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2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短且效果不够明显,需进一步完善

教师挂职锻炼,一是体验企业的工作、文化氛围,将新知识、新体验传授给学生;二是为企业服务,不仅限于在企业执行日常工作,更需要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企业相关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通过参与生产时间,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通常都在1~2个月,时间短,效果不明显,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3.3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努力,推进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第5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一、加强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与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了质的变化,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外,对计算机会计毕业论文的操作能力、数据库的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了解、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等相关技术的掌握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会计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现状与问题

 

1.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基本模式。目前,会计专业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一般采用的模式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应用软件介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的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系列课程上的设置可能不同,但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目标。会计应用软件介绍:讲授常见的几种会计软件。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常见的会计软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讲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按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讲授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但在学生严重欠缺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的情况下,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等,其效果是比较差的。

2.教学上的问题。

(1)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上与会计专业知识完全分离。由于讲授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比较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融会贯通,导致学生难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本专业的重要性,并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完全分离。

(2)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除会计电算化等极少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同时,这类课程的教材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

(3)实践环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般比较重视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就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网络环境较差、硬件配置较低、软件版本陈旧、开发平台落后、系统更新速度缓慢等。课程设计方面也是重视手工操作而忽视计算机处理流程。

(4)教学手段落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要求。会计软件的演示操作与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编程效果的体现、大量数据的分析等均需要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内完成才能增加上课的信息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教材问题。目前,适合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很少。有的课程不得已选用计算机专业类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上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会计专业的教材如会计电算化,在信息技术内容的安排上比较肤浅、落后,先进性、实用性比较差。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较少,除了一些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很少有专门的教学软件来支持教学。

4.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比较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互配合,学校通过组织研究一些课题和开发一些软件项目,为教师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得原来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能通过课题的开发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能共同承担起会计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

 

三、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目标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其目标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目标,就不可能组织好课程建设。每一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与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标。

重庆工学院的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以下几种应用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软件开发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四、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档处理能力与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能力;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能具有一定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2.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概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当前常见的会计软件的安装、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同时结合已经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更加深入理解相关的会计软件知识。《会计软件概论》学完以后,可视具体情况再增设《会计学基础课程设计》,将手工账务处理与计算机账务处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切实感受手工账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流程的差别。

3.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开发能力。

《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主要讲授与会计软件开发有关的信息技术,内容涵盖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较先进的数据库开发平台技术。该门课程的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涉及面较广,讲授难度比较大。

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sql语句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内容,这门课程重点讲授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2000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同时,还需要重点介绍数据库的建模技术,主要讲授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对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非常重要。在《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这门课程中,还需要结合信息系统常见的网络结构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了较好的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讲授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我们选取了powerbuilder开发工具。

4.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开设《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讲授管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基本概念、方法、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论认识,

--> 掌握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内容,了解面向具体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影响等理论。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内容涉及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属性分析、数据字典的设计、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等。

同时,结合《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利用powerdesigner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各个主要子系统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与设计,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数据表,利用powerbuilder工具进行输入输出的界面设计与编程。

5.会计软件实施能力的培养。开设《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挑选一些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方向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实施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不是讲解会计软件的特点与使用,而是通过精选会计软件案例,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知识,深入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经典模块,主要包括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图、数据字典的设计、系统输入输出设计特点、典型的源程序、模块测试等内容。同时结合案例,讲授其在企业中的实施过程与系统维护。

 

五、结束语

 

第6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衔接 高职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55-02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越来越多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和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混合编班的不合理的班级结构将逐渐改变。作为一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重新构建以中职生源为起点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将成为我们很快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中职衔接,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一、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往中职生和普高生是混合组班,而且班级中普高生占了较高比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一般都是以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为教学对象来设置专业课程并展开教学,因此,基于中职衔接,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再适用。

(一)专业课程简单重复

正由于没有基于中职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造成高比例的重复率。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样会开设,并且教学内容完全重复,重点难点没有区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都是在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断层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中职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则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采用统编教材,忽视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出现困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甚至在专业课当中一提到计算就有为难情绪,整体的综合素养欠缺,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专业拓展学习和深造。

二、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是需要将中职生单独组班,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的相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邀请中职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员参加,通过进行学情分析和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共同制定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生源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对会计专业的基本认知、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简单的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算盘、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概念。高职会计专业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文化基础综合课程需要加强和拓展,会计专业课程核算应扩展到复杂的业务处理,应更注重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

以知识拓展、能力递进为原则,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即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如下图:

1.文化素质课程

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见上图。文化素质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应根据中职生源的基础开发与之难度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中职过度到高职层次的学习。而通过设置计算机、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课程,使学生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可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任学生选择,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修该类课程,其余学生则可以只学习必修的文化素质课。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定岗实习实训课。由于中职生生源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专业课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抵充学分和免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如在中职已学该课程或在中职已经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可以将这部分时间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薄弱课程或拓展课程的学习。较中职专业课程而言,高职应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3.职业拓展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开始有职业梦想的萌芽,对很多领域都会有好奇,对知识有渴望,因此职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职业拓展课程应采用选修课程方式为宜,这样学生学习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完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相关课程,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眼界,接触到更多领域的内容和多元的信息,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分化和整合课程内容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市场的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聘请企业专家、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以考证内容为依托,制定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分化和整合。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可分化为《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以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会计专业的定岗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在中职基本的单项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面对经济业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课程设置并确定了课程内容,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优质的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场景引入课程教学,能接触到更宽更广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及在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加了解中职生源的学情情况,通过邀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研讨,并就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更准确把握中高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点,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都是以普高生源为基础编写的,因此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将成为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教材的编写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中高职院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以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厘清高职会计专业每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加快专业教材的开发,以解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现有教材与新课程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三)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

面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职生源,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应该更专、更精、更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多创造访学、下企业、培训的机会,了解最新的行业专业信息,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专业与职业素养,为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中职生进入高职学院就读人数的不断增加,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而要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高职的学制结构、招生政策密不可分,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整体统筹安排,建立相应的跨系选课、学分制管理制度,对专业教师也将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将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国发[2014]19号.

[2]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

第7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中等职业学校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向社会提供初、中级技术工人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的老牌专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但是社会经济瞬息万变,相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更加贴合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实习生或毕业生的要求,也为了能更好地突出和体现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特征,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会计课程设置进行了问题分析及探究。

一、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贴近生产活动的实际技能,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加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以下提出目前会计教学别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第一、课程设置上偏理论教学仍然较大

职业学校会计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往往要求可以直接上岗,而现在会计教学课堂多是老师的黑板板书和书面讲解完成专业授课,这迫切需要会计课程设置中增加开设会计实操课程数量,增强会计实训内容,让学生们在校内就可以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

第二、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仍较保守

会计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理解,课堂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所以对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适度调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课堂教学手段可以多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教学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少讲些难懂的理论。

第三、企业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需要继续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指定教学计划中适度安排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校企合作讲坛、企业实践等教学模式来提高会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中职生的学历提升意识日渐增强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不断增强了中职生在3年中职学习后能继续提升学历的需求。但是,如何保证中高职的3+2衔接在学生文化课程的无缝对接及专业课程的平稳过渡提升的设定仍然需要提前调整和探讨。

第五、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企业对会计学生专业能力新的界定方法

2017年全面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这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影响巨大,不仅企业在招聘会计学生中失去一个专业技能判断依据,而且这对于会计学生就业中如何证明会计专业能力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出新的会计专业技能判断标杆亦是本文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二、开展实地调研及网络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

为了使会计专业课程体制更好贴合市场要求,更好优化课程体系,使得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发挥自身优势。会计专业同时开展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调查方法。(包括200名本校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及毕业生,40家聘用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10名召开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计专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统计报表。

三、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若干建议

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查和回访活动,根据以上实地调查和网络回收问卷情况分析结果,我们仍然欣慰看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是广阔的;依据调查分析数据反映的情况,提出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若干建议,将中职学生的校内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和进行适度课程改革,我们深信会计专业的发展将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继续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提高实操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在调研中企业关注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执行力。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专门开设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还应渗透到会计专业教学中。在大量的企业调研回访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反馈对招聘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强调。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职业院校,企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可以直接进行实务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实操训练是课程设置的重点,也需要加大实操课程的内容。

(二)发展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和多变的教?W方法

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传统、古老的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指挥棒,增强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实务操作技能成为更大的需求。因此,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变得尤为关键。

(三)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计划的课程内容必须按照当今市场对会计专业需求来制定。从大量实地调研和问卷回收分析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

第一,我们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企业90%是私营企业,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会计专业课程必须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及制度作为指导来开展会计业务实操内容;第二,企业对就业学生的办公软件能力,尤其是EXCEL财务应用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相关课程需要加大授课时量;第三,由于需要进行毕业生的就业职业指导,在实习前的一个学期,也就是第五个学期应该增开相关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商务礼仪等课程,使得学生可以从中提高就业综合能力。

(四)加强和发展校企合作,开发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企业调研中多次与企业面谈校企合作事宜,同时在召开的会计专家座谈会中也都有企业专家表示愿意和会计专业有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是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财会相关主题讲座;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也可以安排老师在企业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如果可以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长期会计专业实习基地,那是很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规模可大可小,只要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最直接接触企业实践场所及实习内容,迈开的每一步都是进步!

(五)继续加强“课证融合”,进一步满足升学的无缝对接

第8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F230-4;G712

当前的高职会计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等,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和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会计老师应当对此加以重视,通过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设计的改革,提高高职会计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有部分会计老师因为年纪大,采用落后模式,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是会计课堂教学的所有资源。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育模式,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还是会一脸茫然,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是还是难以胜任会计工作,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

(二)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开设会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岗位后工作,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开展的会计教学课程,却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今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大多都是闭门造车,无论是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建立实训基地以及会计教学评估,都是学校在自己的体系内部进行,社会以及相关企业很少参与到起其中,导致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进入企业,面对的还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很多学习的课程都派不上用场。这不仅违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阻碍了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

(三)没有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职业性,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的职业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趋同于本科的课程设置,导致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职的会计课程也是如此,没有突出自己的职业性和特色。以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职业竞争力要比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弱得多,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课程内容方面要进行改革

如今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内容的优良与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首先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会计老师在设置会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将课本内容和相关会计资料进行优化整合,使会计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会计老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仅仅围绕会计职业标准来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会计岗位,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会计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实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老师应当不断更新会计知识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注重会计教学内容的创新性[3]。

(二)课程结构方面要进行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实用性的会计人才,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会计岗位,因此,传统的会计教学结构已经不适用当今的会计教学。会计老师在改进会计课程内容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对课程结构的改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因此课程结构也要不断进行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专业基础。会计老师可以在会计课程的结构中适当增加一些会计专业基础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有关于会计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走上会计岗位后,职业的竞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2.岗位技能。这是会计课程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点,老师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会计行业的需要,科学合理调会计教学的课程结构,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效融合。3.专业岗位。老师对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必须要满足会计专业岗位的需求,在会计课堂教学上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性的教学活动,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了解到会计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会计的综合能力,成为符合会计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教学策略。会计老师要根据会计行业的需要,围绕会计岗位需求、职责等制定教学计划,对会计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会计课堂上不断渗透行业岗位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技能知识,明确会计岗位的基本操作要求。2.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还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计老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例如角色扮演教W方式、案例指导教学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3.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高职会计老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通过在校外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参加一些校内的教学培训课等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计老师应当加快改革的步伐,采取正确的改革方式,提高会计课程教学的质量,达到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晶.高职会计的成果导向教学的设计及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6(29):10-12.

[2]吴云云.以“两个依托”为载体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6(22):04-07.

[3]盘洋华.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6(35):14-16.

第9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

调查显示,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明显不足,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模式不能完全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始终在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

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本科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脱离了会计工作实践,这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不相吻合,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差、上岗适应慢,直接阻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单纯修改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

传统的会计学科课程坚持的是“知识导向”原则,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割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体系。目前有些学校仅修改课程名称,却未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学生具体情况改变教育观念,也未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修订及授课方法的调整,只是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

3.对高职会计毕业生工作任务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高职师资力量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来自普通高校,而会计工作性质又涉及商业机密,教师和社会、企业缺乏联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不了解会计岗位的具体设置,也没有形成认真调查并分析会计岗位设置的意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知识以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中。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会计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会计实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技能,能够立足三亚、面向海南、辐射全国,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调研主要分析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按照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进一步分析每一典型就业岗位涉及的工作任务有哪些,根据教育规律再将这些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所谓“完一课,成一事”,即以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设置课程,实施岗位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每学完一门专业核心课,就可以掌握某一个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走访海南多家中小企业并咨询行业专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七个典型就业岗位:出纳岗,材料物资核算岗,税务会计岗,成本核算岗,收入、利润核算岗,资金核算岗,主管会计岗。相近就业岗位有会计文员、收银员、仓管员、前台接待员等。

2.

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主要向社会供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三种类型的财务工作岗位,分别占到了30%、57%和13%。在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要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具体分析见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分析表。

3.

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即专业核心课

根据高职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以上34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七大行动领域:出纳实务、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资金核算与管理。进而转换为十门专业核心课:“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

4.

学分制课程体系设计

(1)素质教育模块。按国家相关政策、教育厅相关规定确定课程,本模块设10门课程,共计22学分,其中考试课6门占17学分。

(2)专业核心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设置10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计24学分,包括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其中考试课7门占18学分,主要是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资金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七门课程。

(3)课证融通模块。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会计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因而有必要专设5门考证课程18学分,如会计从业资格必考三门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资格必考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及“经济法基础”。

(4)拓展教育模块。本模块最低选修15学分,除了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证融通模块中的考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属于必修之外,考查课学分均可由选修课代替。拓展教育模块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各个专业选修课不仅仅面对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跨专业通选相关课程。

(5)集中实践课程模块。这一模块包括军事理论与实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共计38学分。

(6)课外学分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本模块,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考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创新发明等。学生在本模块最低修5学分,最高修满15学分,包括守住底线5学分、职业资格5学分、创新实践5学分。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特色

1.以岗位技能需求引领课程建设,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核心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建立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会计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该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在理论“够用”的同时,大力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注重实际业务工作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让学生知道中小企业主要会计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加强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2.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体现课证融通

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类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如能持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双证”甚至“三证”毕业,无疑将会增加就业的优势,增强社会竞争力。

3.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好奇心,再施以启发式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在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增设课外学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