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诗歌语言的风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歌语言的风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歌语言的风格

第1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关键词]忆语体文学;结构形式;艺术表现

一、忆语体文学的内涵

一切与人类心灵有关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可称之为诗性艺术。就忆语作品而言,正是作者将忆语文本当作自己心灵的映现,以一颗诗心去体悟生活,方才营造出一个诗性的文本世界。明清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和变革,促使知识阶层走上重视主观自我的道路,他们开始追求性灵的表达。晚明个性主义思潮的中心人物李赘提出“童心说”,认为文学应从“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出发,以张扬自我、体现童心者为至文。随后的公安派、竟陵派乃至清中叶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作家,都同样把“性灵”当作文学本质。他们不再局限于诗歌模糊泛化的情感表现方式,积极寻求在其他文体中为自己写心,包括忆语在内的一些文学样式开始成为文人心灵的展现地,与诗歌担负着同样的抒情功用。中国数千年诗性文化加上特定时代背景的催发,促成了忆语体文学这朵诗性之花的盛开。中国古典诗歌咏情,求真情流露,《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向来是文人情志的抒发载体,歌吟着文人内心最为隐密的情感。构形求以情运文,诗歌亦受到格律限制,但从内部结构组织看,往往采用意象的联缀式或情感的抒发式,随诗人心性自由挥发。中国诗词虽有豪放婉约之分,但置于世界诗歌之林中,即使是最慷慨高歌的豪放之作,与西方的抒情诗比较,也显得那么含蓄富有意蕴,这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是相通的。

二、忆语体文学结构方式

1.外部形式不遵传统传记章法规范。

忆语体文学是传记文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但以传统传记文学的结构规范来衡量它,可谓无章无法。传统传记文学构架整体严密,起首介绍人物姓氏、籍贯、身世,然后铺叙人物生平事迹直至一生完结,结尾仿史传作法以一段评价总结全篇。忆语体文学则由一系列片断随意连缀而成,形成开放灵活的散化结构,可以说只要能表达作者情思的形式,都可任意取用。我们很难对忆语体文学的结构进行归纳,只能统称之为“不拘一格”。

2.内部情节缺乏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性。

考察传统叙事文学的结构方式,尤其在传记文学里,时间有更重要的意义,人物生平能否连贯始终,在于时间能否有条不紊地贯穿起诸多事件。总的说来,时间是更能把握的东西。不论事件发生在身外还是体内,我们都能确定次序,分辨先后。时间与事件,是一条分不断的链。到了忆语文本中,忆语作者是以感觉和经验去把握世界,强调联想发散式的思维方式,不重严谨、缜密的逻辑结构,其感知到的是感性琐碎的日常生活图景,文本也相应缺乏清晰完整的叙事框架。而且所选题材限于家庭婚恋生活,轻盈短小的片断描写,足以勾勒点滴生活情态,不必构建完整宏大的社会生活图景。因此忆语文本内部各个片断,不一定都以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安排秩序,组织行文,这就缺少发展性与逻辑性。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种不拘一格的行文方式是与自由抒写情性的特征相伴相生,原有的一切作文教条便不能对文人形成束缚,文人们不专意地去考虑选材、结构、语言等等形式的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自由任性地去写,去创作。这样一来,文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美的直觉把握,便在无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左右着文人对艺术形式的选择和创造,左右着文人对艺术美的把握和追求,并把这些选择和创造、把握和追求,一点一滴地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提炼主题、结篇布局、取舍材料、遣词用语等具体的创作之中,从而使闲书的行文灵动而流畅,语言自然而质朴,结构散放而灵活,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不拘格套的艺术境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本是晚明公安派的创作观念。其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在个性主义思潮中心人物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如“性灵”一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忆语体文学显然是这一性灵思潮的产物。

三、忆语体文学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方式

1.节制的情感表达。

(1)直抒胸臆。作为一种抒彩浓烈的文学样式,忆语作品中有大量直抒胸臆的语句,出现在全文总括处或每则片断末的抒情感发中。它们多与叙事配合,自然顺接,点到为止,来得节制、自然、质朴。(2)诗歌承担的抒情功能。诗歌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传达尽量多的情感内涵,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诗意,这是散文笔致较难达到的效果。忆语用诗,重在精练,这与其片断单则的体制有关。忆语以“则”为单位串起行文,每则片断内部描述一段生活场景,容量较小,无法承担额外诗句的铺排,大量诗句的引用可能破坏它短小精悍的特色,因此忆语诗句总是取其精华,用在最能体现诗性价值的地方。

2.描写的意境化。

意境化是忆语体文学诗性特征重要表现方式。意境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与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与想象中的无限丰富的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一个可以生生不息的想象世界。包括:(1)诗性语言的运用。描写的意境化,首先来自诗性语言的运用。忆语文章选词用调相当讲究,其语言采用典雅精粹又流畅浅显的文言文字,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深情蕴于其中,往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2)意象的选用。“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在片断描写中勾绘一些简单而别有深意的形象或物象,这就将作者隐含的思想情感指出来,既传达了作者别样的心思意绪,也造就了描写的意境化。

3.叙述的空白意蕴。

诗化的意境不仅体现在有形之景中,有时“不言”更能传情达意,达到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效果。苏轼《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令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华琳《南宗秘诀》:“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来,凭空跳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莫不点出空白之境的意蕴。忆语作者深谙这一点,当他们在讲述事件时,有时会有意省略一些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空白就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本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4.和谐美的女性形象。

诗要展开审美想象,必须进行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性使不同人的情感差异进入一种共同的情境,因而在诗中最高境界是内心与外界、内心与内心高度统一的“意境”。忆语体文学作为一种诗化的文本,同样强调高度统一的“意境”,表现在其中的女主人公身上,便是对和谐美的追求。因为任何一个形象胚胎都产生于生活特征与情感特征的化合。在诗中更突出的是对生活的普遍概括性和情感的统一性。普遍性和统一性使诗的形式有一种求同的功能,不管在生活中有多么大的差异,一旦进入抒情诗,这些差异就被概括、缩短了,乃至消灭了。忆语女性是一群诗化的人物,她们的性格往往恒定不变,一出场就带着美德与诗性气质进入读者视野,并在以后漫长的时日里,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的展现,不断巩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如忆语作品写到身为贤妻的女子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到她们如何为病患的家人忧心难寝,并耐心地照顾他们,或如何辛苦地操持家务、料理家事。类似这样的细节场景一再复现,但每一次展示。都只是人物善良天性的平面铺展。

第2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关键词:英语演讲;审美传统;艺术创作手法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一种特有的、有约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即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智慧和气概。而且,中国人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追求,讲究温馨蕴藉,平正中和,慧而不露,引而不发(陈志椿,2009)。这种独特的气质和审美对于中国人的语言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即使是在英语演讲中,其影响也不可避免。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式英语演讲中的艺术创作手法。

一、思想成因之艺术创作方法及风格体现

1.含蓄蕴藉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含蓄观念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人的尚象精神、例如“周礼”的委婉和《周易》尚象,中国的含蓄成为了一种审美理想,被禅、道、儒共同推崇。对不同风格、不同诗体、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用是否含蓄作为评价的重要准则,例如:《诗经》“乐而不,哀而不伤”;《离骚》“引类譬喻,优游婉顺”;《古诗》“婉转附物,怅切情”等等。

2.含蓄观源于“周人尚礼”

周礼的委婉蕴藉的特性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儒家美学的含蓄观。因此“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礼记・礼运》)就是礼的原则在周代这一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体现,礼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三揖三让、恭维之语、谦卑之辞等,礼在表现方式上有着其内在的蕴藉性:“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己悫。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己。”(《礼记・礼器》)。正因如此,人们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常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含蓄的礼尚敬让,需要“三辞三让而至”、“七介以相见”。

3.自由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先哲一贯重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韩鸟缨缴,二坠曾云之峻。”来描绘创作者闭目塞听,展开想象的翅膀,各种物象纷纷涌现的情景。齐白石的佳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一幅别具匠心的作品。此画题形象的东西太少,又必须用形象语言来表达声音,显得难度很大。齐先生不愧为艺术大师,他巧妙地运用了山泉这个特定的形象,狭长的立幅构图,泉水从上往下流淌,在清澈的流水中点缀了几只生动可爱的蝌蚪,潺潺的小溪给人无限遐想,蝌蚪的出现让人油然想到青蛙,并且,人们仿佛已听到了那十里之外的呱呱蛙声,这就将画的意境充分达了出来,达到了“画中有祷”、“诗中有画”的境界。

二、思想成因之审美传统及风格表露

中国的审美传统受道家影响,讲求“心斋”、“坐忘”,强调主体意识,尊重审美主体的个性,听任其“自然之性”,反对人为地束缚,审美主体自得其得,自得其适。审美是情与理的统一,不是单纯的感官知觉,必须用“心官”去感受,不可停留于感官直觉,“以神遇则不以目视”(《养生主》),“直觉”、“存在认知”、“泰然状态”、“禅的趋近法”、“审美体验”都强调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进入这一精神状态的人,完全是净化了的人,是纯粹的人,是完全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人,这时的人没有世俗的偏见,也不受任何知识的阻碍,没有外物对身心的困扰,不用感官去觉察,也不用头脑去思虑,而是把整个身心扑在所体验的宇宙万物上。这种体现了自然本性的人,“返璞归真”或为“含德之士”,才能开启宇宙“众妙之门”,叫“常无欲以观其妙”。

1.虚静无欲观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无欲”之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人要保持得之于道的素朴人性,需要采取静观默察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庄子》也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只有在静观默察中,以素朴人性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才能把握事物本质。道家的这种认识论,被人们称为“妙悟”或“神秘的自觉”。道家讲的虚静,就是要求主体在审美时要保持一种超功利的自置惠悟的心理状态,它通过对各种世俗态度的滤清,达到了扫除主体心理所有实用的、功利的状态,以实现主体理想人格的目的。而在获得纯净精神的同时,也就是审美态度的浮现。

2.超凡脱俗观

在中国古代,有些文学理论家把道家揭示的认识规律,直接当作人的审美活动的规律,提出了一种超感官、超言象的审美认识论。人对外物的审美把握,不是凭借感官去把握外物的声、色、形、象,而是在静观默察中去妙机、直契美的本体。庄子认为:“吾以无为城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无为之乐才是真乐,而世俗所谓乐者,无非是“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至乐之乐是指超脱世俗之乐。只有道才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天籁之音,是最美的音乐,凡人听不到,只有“万物与我唯一的”获得个体人格自由的得道之人,如至人、圣人、神人才能欣赏。

“明见无值,辨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将宇宙本体和万物本质都看作是超验的存在。因此,不能靠感官和言辞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把握。大音希声“是说到的声音是不能为一般人的听觉所能把握的。需要借助于人内心的联想、想想、情感、思维诸多因素的作用才能体验到,远远超出了对声音的单纯感知。最美的合乎人的本性的音,既是储存在潜意识里的,因此就必须通过“修行”的手段,去私去欲,抑制显意识作用,从而激活潜意识,这样就可感受“大音”之美了。(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参考文献

第3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关键词:封隔器;楔入式;高压密封;分层注水

O、引言

目前我国各大油田井下分层注水采用的封隔器主要有扩张式和压缩式两种.但在一些复杂深井或层间物性差异较大的分注井中,分层密封有效期短、解封不可靠等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一种井下楔入式封隔器。该封隔器具有液压坐封、上提解封、卡簧止推及反洗井不解封等特点,在实现分层注水的同时,能够承受较高的层间密封压差。

1、设计思路

楔入式封隔器主要应用于分层注水工艺中,与配水器、洗井阀等配套使用,随油管一起下井,经地面泵车打压坐封后即可实现分层注水:起出管柱时,通过上提管柱,便可使封隔器解封。该工具在结构设计上力求简单,机加工方便。主要设计方案为:

(1)坐封部分采用锥形刚体楔入胶皮中,撑开胶皮贴在套管壁上,同时卡簧防止楔入锥体后退。

(2)解封部分采用剪钉控制,上提管柱负荷达到剪钉极限值时,封隔器外部胶皮自动收回。

(3)注水时,下端活塞上顶皮碗坐,控制密封胶筒不发生移动,保证胶筒部分不随压力波动而蠕动破坏。

(4)密封部分采用皮碗式长胶筒,胶筒的一端硫化在钢件上,胶筒内部设计有一定强度的钢丝,提高了胶筒的强度和韧性,最终达到延长封隔器有效寿命的目的。

2、技术分析

2.1 结构

X341-115楔入式封隔器的结构如图所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①坐封部分,包括上接头、卡簧、外套、启封剪钉等:②密封部分,由胶筒及锥体等:③洗井部分,包括洗井双活塞、中心管等:④解封部分,包括下外套、解封活塞、解封剪钉等组成。

2.2 工作原理

(1)坐封楔入式封隔器随配水工具一起下入井内预定位置,油管缓慢打压,当压力达到12Mpa时,启封剪钉剪断,液缸带动密封套向下移动,同时推动锥体向下移动进入胶筒内,当压力达到18-20MPa时,锥体平面段全部进入胶筒内,使胶筒完全处于胀封状态,并且锥体下端顶在中心管台阶处,起到限位作用。胶筒胀封过程中,外套过卡簧后不能收回,保证泄压后胶筒不解封,具有止退作用。

(2)洗井油套环空进液,推动洗井活塞上移,洗井通道打开,来液流经锥体与中心管之间的环空后,通过锥体端部的铣槽进入下端出水孔,返回至油套环空,通过管柱末端洗井阀后返回油管直至井口流出。

(3)解封解封时上提管柱,胶筒与套管壁之间的摩擦力通过封隔器下端刚体外套传递至解封剪钉,当摩擦力足够大时,解封剪钉剪断,下端刚体外套推动解封活塞下移,便可把胶筒退出锥体,直至封隔器完全解封。

2.3 主要技术参数

适用套管内径:121-123mm;

坐封压力:18-20MPa;

解封力:90kN;

工作承压:30MPa;

工作温度:小于160℃;

刚体外径:115mm。

2.4 技术特点

(1)楔入式封隔器密封方式为钢件楔入胶筒,密封段长,具有软锚定套管的功能:

(2)封隔器卡簧机构和解封活塞具有双向止退功能,坐封后密封可靠:

3、现场应用

楔入式封隔器于2012年加工试制20套。随后在胜利油田的8口分注井进行现场试验,施工成功率100%,密封承压效果较好,最高耐压达到了31MPa,层段密封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有效延长了分注管柱的使用寿命。

4、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

(1)楔入式封隔器有独特的坐封机构和密封形式,提高了封隔器的密封可靠性,同时为新形式的封隔器密封设计提供宝贵经验:

第4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多元的形式存在的。

学校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培育出一批有独特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并由她们推广开来,才能打造出有特色的名校。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因此,我们把教学风格界定为教师个人相对稳定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

一、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1、实践性和长期性。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产生、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2、个性和共性。共性指教学时应遵循的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个性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技巧等融进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并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如智慧型、情感型的、幽默型和自然型等。 3、稳定性。教学风格是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并经常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教学定势。

教学风格是在发展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教学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

二、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包括:

思想观点、个性特点、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生活经历、方法技巧、学段学科、学校环境、性别教龄、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同其他事物一样,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形成教学风格的诸因素既相互区别,亦相互联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系统。根据现代教育学有关理论,将形成教学风格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可以把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因素和外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教学风格构成的基础因素,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根基;主观能动因素和外界因素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促进或抑制作用。

(1)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础;一般认知特征、意向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文化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

(2)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必要前提;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和探索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观能动因素。

三、在实践中探索出形成风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夯实教师专业基础

(1)不断学习,吸收内化。学习是教师夯实专业成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础。(2)借助外力,苦练内功。(3)反思中成长,感悟中提高。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加以反思和提炼,都会成为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会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教育更是如此。(4)展示个性,提供舞台。学校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风格的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并通过运作分析会、现场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促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分享经验,鼓励创造性工作,共同成长。

2、营造开放学术氛围

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形成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而这良好氛围的营造主要靠学校的领导。学校领导不能把眼光仅仅盯着升学率,而是以长远的观点,把形成教师个性化风格作为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1)独具慧眼,因势利导。

(2)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

3、用行动炼就风格

分析教师教学个性,设计教学发展方向:

1、定性――帮助教师分析教学个性

教学风格因个性而独特,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标志。

2、定向――帮助教师确定发展方向

3、定法――帮助教师设计发展路径

三段法:模仿――探索――创造

A、从模仿开始:模课――在学习中起步

模仿著名专家和学者,名家高手;模仿身边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在学习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B、从模到磨:磨课――在探索中磨炼

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课题组年轻教师先上成型课;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次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

C、从磨到悟:悟课――在创造中升华

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不仅使每位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项课题研究真正的受益者还是学生。

学生在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引导下,发展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不拘泥于统一、规范化的要求。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与实践,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学风格形成过程》 ――周荣铨

[2]《名师成长方式与教学风格谈》 ――薛法根

第5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一、准确、流畅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流畅,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①基础理论;②材料数据;③学生思想实际,而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为此,政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楣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另外,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二、清晰、生动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那么具体如何表达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而:①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②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③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教师的语言要表现得:①活泼。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沦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沦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⑦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劓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活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③幽默。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有这样一个例子:有的学生做试卷时。不注重卷面设计,东一个箭头,西一个箭头,使阅卷老师不悦。于是,教师便在课堂上说:“我们有些同学,总以为自己是一位什么了不得的将军,用几根弯弯曲曲的箭头,便命令阅卷老师去东征西讨。”学生在哄堂一笑的同时,领悟到卷面整洁是多么重要!

三、柔婉、豪放

第6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关键词:变革管理 拓展训练 风语者 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经营理念更新,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我们还抱着原有的观念意识、经营思路、管理方法,将无法生存下去。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变是永远的不变”。因此变革作为组织的头等大事备受关注。

一、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是指当组织成长迟缓,内部不良问题产生,无法应对环境变化时,必须进行组织变革,对内部人员、工作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善管理,以达成组织的顺利转型。组织变革的核心是管理变革,而管理变革的成功来自于变革管理。由于竞争的压力、技术更新的频繁和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变革可能失败,但不变注定失败”。“风语者”项目引入变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拓展训练帮助组织深刻理解、掌握、体验实现变革管理的魅力和真谛。

二、“风语者”

“风语者”是针对中国组织,通过游戏情景模拟引导出现实组织在经营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的拓展训练项目。项目伊始将参与者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6——8轮竞赛,每轮竞赛中卡片的顺序、内容、摆放形状都会变化,每个小组按要求排列出卡片的正确顺序或内容,用时短的小组获胜。竞赛开始前给各小组10——15分钟讨论,赛前所有组员站在起始线的后面,听到开始后,第一位组员出发到前方30米左右摆放卡片处,翻看一张卡片。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迅速返回起始线换下一位组员,若翻错了则将卡片放回原处。所有小组每轮竞赛采用的策略、方法、人员安排都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大有小,每个小组成绩的提升有高有低。

三、“风语者”项目带给我们的启示

1.抓住本质,树立变革意识

每个小组的目标是在所有参赛小组中获得优胜,不能只关注自己,同时更多的要注意竞争对手,从他们身上学习,不管是方法还是思路。尤其是当你已经落后竞争对手的时,是否愿意放弃已经熟悉的策略和方法,选择全新的方法,产生颠覆性的改变。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路径依赖: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不能轻易的走出去,这种现象被称为“路径依赖”。现实工作中,一旦做出某种选择,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

2.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

提高组织执行力,首先要统一工作思路、规范和建立团队工作标准,让每一位员都能快速掌握工作方法,步调一致地完成好工作。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SOP标准作业的精髓在于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SOP标准作业在组织运营中的作用:(1)将组织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记录在标准文件中,以免因技术人员的流动而使技术损失。(2)使操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快速掌握较为先进合理的操作技术。(3)根据作业标准,易于追查不良品产生之原因。(4)树立良好的生产形象,取得客户的信赖和赞誉。SOP标准作业程序在在“风语者”项目中的应用:帮助我们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团队的标准工作程序。①游戏规则的标准。绝不违规,任何人一定要等上一位组员回到出发线之后才可以出发,并且严格按照排列顺序出发,否则出现犯规会造成时间的大量浪费。②观看前方卡牌的标准。很多团队都容易忽视这个问题,由于每个人看牌方向的标准不统一,会造成信息反馈出现错误,如不及时纠正,会给团队带来很大损失。③信息反馈的标准。第一位组员回来后应该反馈的信息包括:卡牌摆放方式、卡牌类别以及第一张翻开的卡牌内容。其余组员只需反馈自己所翻的卡片内容,其余不用关注,以免浪费时间。

3.关注细节,完善流程

明确分工,以合适的人做恰当的事,使组织发挥最大效能。活动后期,通常各小组方法趋同,当大家方法相同的时候,拼的就是细节,看哪个小组能够把流程做到更细致、更完善,最大化的提高小组工作效率。例如:优秀的小组注意到了起始线与卡片的距离问题,于是改进了工作方式,当第一个人摸清了类型和摆位,回来后大家立刻按照这种摆位排了个翻牌顺序,每位组员都按照这个顺序依次翻牌。接下来每位队员在前方翻牌后,立刻在远处大喊卡牌内容,或者做手势示意,同时往回跑。这样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当他回来后,其组员早已收到此条信息并可以直接出发了,看似这不起眼的几秒,整轮下来竟然足足节省一分多钟。

“风语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想赢得优胜,这必然将“变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引入小组项目运行中。借助不断优化小组人员配置、工作流程,小组在思路、组织管理、方法上不断探索、调整、改善、变革,达成组织的顺利转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比赛环境,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变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精髓,为组织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取得显著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关键词:格斗;风格;中国武术;影响;地位

武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如今,武术正迈入国际体育运动行列,在世界体坛上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然而,中国武术在世界各种格斗艺术中所占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目前尚未见系统的文献报道。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武术的宣传力度,但国际上对中国武术的了解和认识还是比较匮乏,并带有普遍的局限性。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要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考虑到生活在不同文化领域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和需求都有所不同的现实;要正视国际间目前练武团体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的实际;要借鉴国际上其它同类运动项目的推广和发展经验,从文化的角度、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设计和推广武术,使武术真正成为世界体坛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运动项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来自世界五大洲国家和地区的280位生活在美国、爱好8种不同格斗风格的练习者、运动员、教练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不同格斗风格练习者的项目分布如表1,职业分布如表2。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生活在美国的280位从事国际间不同格斗风格的练习者进行了接触和交流。调研的途径主要是利用在美国召开各种国际格斗组织会议、竞赛和交流活动,在各种协会、组织、学校和个人的协助下,将调查表亲自送给被访者,确保了调查的准确性。调查中发出问卷290份,回收问卷282份,回收率97.2%,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9.3%。

2 结果与分析

2.1 爱好各种格斗风格的练习者对中国武术的价值没有统一的认识 问卷中,世界流行的各种格斗形式项目可供选择有8项: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拳击、泰拳、柔道、中国武术和自由搏击等;中国武术相对其它格斗风格艺术的主要价值可供选择有5项:更具有养生与健身价值、更具有表艺术性、更具有攻防自卫价值、内容丰富更具有文化内涵、形式不同区别不大,样本280例,见表3。

调研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爱好世界各种格斗风格的练习者对武术的价值具有不同的认识。其中:1)从事合气道、搏击、武术的练习者普遍认为中国武术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相对其它格斗风格项目更具有养生、健身价值,他们认为中国武术以动为本,以变为法,以动制静的拳理,具有重要的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价值。2)从事跆拳道、泰拳、柔道的练习者普遍认为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更具有文化内涵,认为武术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用哲理来解释武术拳理,规范拳法,强调内外合一,内外兼修,使武术拳理更具有深奥的东方文化内涵。3)从事拳击、空手道的练习者普遍认为中国武术相对其它格斗风格项目,更具有攻防击技性,认为中国武术踢、打、摔、拿等技法,点打穴位,攻击要害,其动作更具有攻防实用性。4)各类爱好不同格斗风格的练习者,都普遍认为中国武术主要更具有表演艺术性;认为中国武术的表演艺术技巧能充分展现人体的健、力、美,武术技术的演练能使武术的击技美和技艺美融合于一体。

上述调研结果表明:1)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格斗的实用性,并没有被更多的从事其它格斗风格的练习者所普遍看好和接受;具有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武术内容也并不被更多的人所认识。2)从事不同格斗风格的爱好者中大部分人认为,中国武术其主要功能是养生、健身和表演艺术性。因此,在向外推广和宣传武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武术的实用性、格斗性和文化内涵方面的交流与研究,在运动形式和练习模式上要体现出武术具有实用性、格斗性等方面的功能;同时要注重武术能培养练习者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奋勇向上的高尚品质等方面的宣传;跆拳道和空手道等都在各自项目的推广与宣传过程中注重其民族主义精神的培养,这种理念普遍被西方所接受。这给我国的武术运动管理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发挥武术多功能的作用,通过武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树立优秀的中华民族形象做出贡献。

2.2 不同职业者对中国武术主要功能的理解具有明显差异

调研中,被访问者对中国武术的主要功能可共选择有6项:养生健身功能、攻防自卫功能、了解中国武术文化功能、表演艺术功能、身体练习功能和其他功能;被访者从事职业的可共选择有5项:从事商业活动;科教(包括学生)、手工机械操作工人、企业管理者、自由业,样本280例,见表4。

调研结果显示(表4):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中有高达33.8%的人,认为中国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武术练习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领悟东方传统文化;接受调研的科教和企业管理者中分别有31.6%和36.6%的练习者,认为进行武术练习可以起到调节自我平衡的作用,武术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练习,以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接受调研的手工机械操作工人中有45%的人认为通过武术练习可以提高防身自卫的攻防能力;从事自由职业的练习者中有34.6%的人认为中国武术具有很美的演练技巧,通过武术练习可以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能充分展现武术动作的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

以上调研结果表明:不同职业者对武术价值的理解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接受调查者从事各种格斗风格的练习密切相关。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武术多功能方面的研究,以多种发展模式,多层次、多形式地扩大武术的对外影响,使武术真正步人体育的主流社会。

第8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关键词 学习风格 教师 教科研 培训课程

一、当前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教师培训,是一种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培训”“继续教育”是每位教师必须参与的专业发展活动。调查数据显示,有33.3%的教师在寒暑假参加过集中培训。但从培训效果来说,大部分的集中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泛泛而谈。根据现代教育报和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调查”的结果,四成教师坦言集中培训效果不如意[1]。以大班式讲座、教科研知识和理念为主要内容及专家一言堂式的培训仍然是教科研培训的主要形式。教师立足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接受教育的方式往往会影响其进行教学设计工作的方式。传统“专家讲、教师听”的灌输式教科研培训,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目前教科研培训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培训缺乏整体设计,各个项目、课题中心组各自为政

区县教科所的教科研工作者很大一部分工作的目标在于服务、引领、指导基层学校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支持基层学校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科研基本能力。基层教师的教科研培训需要以教科研素养为框架,整体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师教科研培训工作除了区县教科所之外,还包括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师训部,基层学校教科研领导还参加专门为中层以上干部开设的相关教科研课程及项目。除此之外,国家级、市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项目,各个学会理事会的研究课题中心组都为教师提供了接受教科研培训的机会。由于很多种类型的培训活动都是“签到――听会――回家――忘记”的模式和流程,教师无法分辨所参与的培训活动是针对教育科研素养哪一个方面的问题而设计,参会的目的不清晰,培训活动后往往又全身心投入到惯常的模式化思维、模式化行动的工作中,培训中得到的一点思维的火花很快就被忽略了,无法实现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2.培训流程安排模式化,缺乏创新型的学员参与式培训

教师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参与教科研培训,这需要培训设计者有预先的周密安排。正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之前,提前就要将一堂课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一样,教师培训的流程安排也需要提前做好设计。常规的教科研培训设计往往都是这样的:

首先,主管领导讲话,强调本次培训活动的重要性,介绍主讲者的背景、成果、称号等等;

其次,主讲者用各种PPT演示文稿,告诉教师,教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次,互动环节,领导问,各位老师有问题吗?偶尔一两位老师能够表达对专家的仰慕,或是提出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请专家解答,常常都是学员教师一片安静;

最后,主管领导宣布培训成果启迪了教师的研究智慧,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然后培训活动顺利结束。

这样的培训流程已经模式化,学员教师难以主动而积极参加,也难以有时间互动交流,学员教师仅仅是以听众的身份来“被培训”,不能说这样安排互动环节的培训就是参与式的培训。

3.培训效果评价标准模糊,学员不知因何而来,不知所学何物

学员参与教科研培训是有期待有目标的,而且常常希望从中得到具体有针对性的教科研课题指导,但作为培训设计者,要照顾多个层面的需求,难以为每位从事教科研的教师提供细致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员教师参与教科研培训活动,为的是领悟教科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体的课题研究实践还应当回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评价教科研培训活动的效果,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观察和评测学员教师实践中的教科研行动,帮助学员教师认识到自己参加培训所为何来、所学何物。

二、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科研培训课程的必要性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2]。学习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独特性。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和机能基础上,学习风格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故学习风格因人而异。其二,稳定性。学习风格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尽管有些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个体会变得更善于分析、深思熟虑、内向慎重,但个体学习风格的特点在同龄人中所保持的相对地位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三,兼有活动和个性两重功能。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与个性特征本身的不同之点,在于它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它们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发生作用,而充当这一媒介的是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以其活动的功能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又以其个性的功能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及其成效。学习风格这两种功能总是同步发挥作用的[3]。

教师能够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源自对自身学习风格的认可与发挥。以往的教科研培训活动,常常忽视学员教师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以“教”的责任优先,学员教师是否“学”有所得往往不在组织者的考虑范畴之内,而学员教师长期以来接受这样的培训活动熏陶,容易“忘记”自己有主动学习的责任。倘若教科研课程设计者,从学员教师“学”的角度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经验并评价课程效果,是不是更加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呢?

基于学习风格来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正是立足学员教师的作为学习者“学”的特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学员教师所适合的学习策略,一方面通过培训课程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引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并作出研究与改进,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三、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的原则

在实践操作层面,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必须遵循一般的课程设计基本原则,例如课程目标要清晰具体、课程内容选择关注核心的教科研素养组成要素、教学经验的组织适合学员教师的教学研究背景、效果评价要和课程的目标能够依存。作为基于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还应当遵循以下这些原则。

1.适当性原则

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设计是以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为基本出发点,在考虑学员教师学习风格的层面上,可以选取学习风格中某一要素上信效度都比较高的量表,提前对教师的学习风格展开测试,利用收集的数据做参考,主讲者安排学员的分组、小组分工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效果的测量评价工作。这样既能够照顾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又锚定教科研培训课程的既定方向,达到“教”与“学”的平衡互利。

2.系统性原则

教科研培训课程是一系列培训课程的组合,有着内在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绝不是各种教科研方法、课题开题讲座、研究报告辅导等培训活动的“拼盘”。但在学习风格要素的维度上,这一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各种学习风格之间的“混搭风”,学员教师有多样化的学习背景、多学科教育科学研究背景。因此,为学员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学习风格“套餐”,学员教师从课程中获得的“营养”才能更加丰富。

3.真实性原则

学员教师参与教科研培训课程的目的是提升教科研素养,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够使用所学过的理念、方法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设计中,选取的教科研案例、提供的研究报告、给出的研究范式都是基于真实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开阔学员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视野,另一方面也引导学员教师在实践中基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开展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工作,用真实的研究数据和材料论证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四、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路径

结合本区县对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经验,针对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的多样性,总结出以下设计基于学员教师学习风格的教科研培训课程可以参考的路径:

第一,选取可靠的学习风格量表,对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进行测量。

第二,制定课程的基本框架或者纲要,明确课程结束后学员教师的主要学习结果,对课堂探讨的学习内容及主要针对的学习风格进行设计。

第三,规划并开发详细的课程内容,以教科研素养的基本框架为主题,设定学习效果评价的要求,开发学习材料,准备讨论资源,有目的地针对各种学习风格组织学习经验。

第四,实施课程内容,采取积极的、以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请学员教师评价自己的学习风格与课程实施的契合度,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第五,开发并完善基于学习风格的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评估系统,从学员教师的表现――撰写教科研相关报告、撰写研究论文来评量课程的优劣之处,以推进基于学习风格的教科研培训课程的完善。

困难和问题正是引导我们走向研究的火种,我们将进一步改进课程设计的多个环节,力图以先进的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科研培训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而继续努力。

――――――――

参考文献

[1] 教师培训怎样叫好又叫座[N].现代教育报,2013-6-2.

[2] 谭顶良.学习风格的要素及其测定[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1).

第9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

关键词:像素风格;情感化;包装设计;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20-02

一、像素风格

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在数字读图时代,像素作品活跃在电脑互联网、电子游戏、移动数字终端等显示设备之中。像素的出现来源于显示器的成像原理,早期的图形处理器性能相对落后,显示器分辨率较低,可以显示在屏幕上的图形信息十分有限。计算机显示器的视频输出信号是靠以像素为基本单位的晶格来实现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必须由简练的像素点来组成,所以早期的像素图形只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权宜之举,而并不以艺术性为追求。随着计算机显示设备性能的提升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技术性约束不复存在,像素被人们重新认识并真正得到重视,出现了许多实验性、艺术性和个性化的像素图形。像素图形独特的几何化、立体化、符号化和数字化的视觉风格被视觉敏锐的艺术家所捕捉,经过他们的提炼和发展后形成精致、单纯、抽象、简约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像素艺术”(Pixel Art),它代表了一种具有清晰的轮廓、明快的色彩、不受约束的风格。

在后现代和消费文化语境下,像素艺术的形式不断创新,内涵日渐丰富。这种以像素为单位的计算机绘图表现形式成为设计师表达观念、趣味和情感的新的视觉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及特有的情感效应。

(一)轮廓线棱角分明,呈“锯齿”状

锯齿是指一幅图形在设定的格子中像素排列的单位减少后呈现出斧凿痕迹,这种图形缺陷在现代图形设计师手中变成一种刻意的语言。在利用像素点规律排列所形成的清晰轮廓中,展现出精致的造型意境和图形创意。给人以棱角分明、制作一丝不苟、工艺性强的视觉感受,满足人们对于秩序美,稚拙美的追求。

(二)像素颗粒有规律的组合

经过重构后的像素语言可以是单纯的方形、圆形、六边形,甚至立体的色块组合。遵循对比、均衡、节奏、平衡等形式法则,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点阵化状态。呈现简洁、清晰、数字化的视觉印象,不但带给人们感官上的刺激,更契合了人们内心对于纯粹简洁世界渴求的心理。

(三)印象化的视觉特征

像素艺术在形与色的表现上与印象主义不谋而合。对对象的描绘放弃了轮廓、体积感、明暗和过于琐碎的细节,注重整体的印象效果,表达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让人感觉自由、轻松。

(四)极强的装饰性

对像素点、线、面提炼并进行有规律的重叠交叉组合;色彩运用平涂的方式,单纯、浑厚而强烈;画面的连续重复,这些都使画面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具有醇厚质朴的感觉。

二、包装的情感设计效应

中国有句古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包装作为产品无声的销售者,不仅要准确传达产品信息,更要能唤起消费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精准性使设计作品趋于标准化,这种标准化令艺术作品犹如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样,缺乏情趣和人文关怀。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功能,更希望从产品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情感是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你如何感知,如何行为和如何思维。情感系统通过帮助你在好和坏之间迅速做出选择来减少思考事物的数量,从而对你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帮助。揭示了情感在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深入探讨了人对产品三个层面反应加工机制。针对包装的情感设计效应,笔者从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三个不同维度分析如何将情感效果融入产品的包装设计中。

(一)视觉表现的情感化

本能水平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是人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对产品形成的瞬间情感,这时外形显得重要,并会形成第一印象的原因。在这一层面的设计更多关注产品的形态、材料质地和手感,力求漂亮和精美的装潢面及结构来提升产品的外在魅力。

(二)功能的情感化

行为水平的设计讲究效用与性能,以及人们使用产品的感受。感受的好坏与设计能否与使用者顺畅交流,是否被用户有效理解和操作使用有关。一个真正关怀大众情感的包装不仅要很好的完成对产品的保护、对消费者的便利、准确传达产品信息等基本功能,更要怀着细腻的理解和体贴,对于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能力差异的人应有不同角度的关怀,尤其是要针对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障碍和自由行动受到限制的弱势群体(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的无障碍设计,将他们带回正常的生活轨迹,获得自由平等的生活权利。

(三)包装特质的情感化

反思层面主要涉及人的心境、人格、情绪、特质等思维及心理活动,它关注自我形象以及个人精神满足。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容易随着文化、经验、教育和个体差异的变化而变化。在包装装潢面或结构上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种经历、经验、习惯等多种因素的联想来传递感情、勾起回忆,使人感到舒适、亲切。如:艾菲尔铁塔模型,它是一种标志、回忆或者联想的源泉,这是一种反思水平上的设计。其次,一个好的包装要能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影响自我形象、满意度等,从而诱发积极的自我感。

三、像素风格语言营造包装的情感的设计方式

在包装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设计师可能只关注“像素风格”本身,而不会深入思考像素风格如何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不去考虑这些像素风格的艺术语言怎样与包装设计原理相互“渗透”。比如说,在设计制作像素风格的包装时,设计师可能只是利用锯齿、矩阵、色块等这些像素风格特有的视觉符号来进行机械地模仿和重构,至于具体怎样实现情感化的运用则少有分析。诚然,如果不能真正把握像素风格的本质,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那么设计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注重情感化的优秀包装作品只能是一句空话。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用像素风格语言营造包装的情感的设计方法:

(一)功能诉求方面

1、利用像素语言组成意象化的图案,让消费者从第一印象识别是哪种类型的产品,方便消费者在纷杂的商品里快速识别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尤其对数码产品的包装,像素语言因其数字化、高科技化的特质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马赛克的点阵化排列方式和盲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把盲文用色块做出肌理效果,方便盲人通过触摸包装上的凸起来识别产品,同时这种巧妙的结合模糊了盲人的身份,从心理层面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

(二)情感需求方面

1、点、线、面的巧妙构成方式

虽然用像素风格独特的视觉语言打破了人们对点线面固有的思维模式,却又不能脱离造型的一般规律,在包装设计中也要遵循平面构成法则。点、线、面出现的位置、出现的方式以及结合的情况不同,给人心理上、视觉上产生的感觉也有所不同,所以巧妙地运用像素风格视觉语言中的点、线、面,便能表现出众多不同的视觉效果及情感效应。

2、像素表情的运用

像素表情具有丰富的色彩、造型和表现空间。采用写意的手法,“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使包装有了表情。拟人化的包装为人与人或物与人之间的沟通增添了趣味和感彩。

3、传统手工艺特征的表现

像素风格应创造更有趣、更个性的设计和体现传统手工艺特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人性化和情感化的满足。像素风格的创作方式与不少传统手工艺的原理十分相似,比如十字绣、马赛克、镶嵌饰品等。我们应放大这些手工性、主体性等特点,唤起人们对传统观手工艺的情结,体现出设计者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冰冷、理性的图形有了感情。类似的应用如2007年获得网络设计铜狮奖的“Nature Viva”项目,登陆网站的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进行一针一针的刺绣,随着鼠标的点击,原本隐藏的图案逐渐显现出来,就像编织毛衣一样。这个图案正是通过像素点的排列组合对织物的组织和结构上的模仿再现而完成的数码作品。(如图1)

4、体现自然的律动

色块、数字或字符自由下落、忽明忽暗、忽现忽隐的效果,使画面更有有动感,使人们体验到数字世界奇妙的意境。另一种是采用黑白或彩色像素风格特有视觉元素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或重叠等手法及明暗变化,模仿风行的轨迹,创造一种动态画面,体现风的速度感和流动感,感受到自然的气韵,另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四、结语

像素风格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时代风尚及独特的视觉特点。在包装设计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视觉语言来适应人们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通过像素风格语言的合理运用,设计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人情味的包装。

参考文献:

[1]像素艺术:http:///1/172/172708.htm.

[2]叶苹.像素风格与包装艺术. 包装工程,2005.

[3][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