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投资要点:

1、估值水平回到合理区间。

2、票房、业绩兑现和彩票效应是短期催化剂。

板块经过自发以及IPO开闸两轮剧烈调整,估值风险已经有较大的释放,目前估值水平已经回撤至2012年底和2013年初的水平,相当于2013年板块的上涨主要是净利润增长的驱动而非估值体系的上移。

主要推荐的个股中(1)蓝色光标,作为成长最快、持续性最好的传媒公司,目前估值水平在板块中反而较低,公司长期发展路径越发明确,业务领域、服务区域、客户类型、资本结构也都在向更大的格局升级,公司发展边际尚远,可买入并长期耐心持有。(2)华策影视,第一个旗帜鲜明的提出扩大公司制作能力、扩大电视剧的市场占有率并最终探索对综合性内容的运营的战略的公司,公司将在产业链横向和纵向均有延伸,进入2C业务和渠道业务,从而为业绩和估值带来双重弹性,公司已经公告重组进程回复,一切已重回轨道。事件性机会关注人民网和华谊兄弟,世界杯分组抽签将带动第一波互联网彩票行情从而带动人民网,后者本年度最重要产品《私人定制》将上映、衍生品可能也相应有所进展;此外还可关注省广股份,重组预案公布后连续下跌,预计公司迫切希望股价能够重回上升通道。

汽车:11月销量再超预期

投资要点:

1、汽车单月和累计销量均超预期。

2、销量增长、库存回落、行业低估值共同支撑股价。

11月销量再超预期,继续看好行业表现。根据乘联会终稿数据,11月份狭义乘用车行业销量达到158万辆,同比增长21.4%,虽然与10 月相比增速稍有回落,但仍旧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并高于我们与市场此前预期的15%~20%的增速区间。公司方面,日系品牌整体出现大幅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同期事件造成的基数较低),此外,长安福特(51%)和一汽轿车(76%)继续保持强势。

1~11月份狭义乘用车行业累计销量约1470万辆,同比增长18.8%,展望12 月份,我们预计行业销量将继续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我们将全年的销量增速预测进一步上调至19%。考虑到:1)行业销量仍有望保持强势增长;2)经销商库存回落,终端售价稳定;3)行业估值依然较低(2014E 10.6x),我们继续看好行业内股票的表现。

投资建议:继续推荐估值相对合理且业绩可以保持高速增长的公司,我们的首选股依次是:长安汽车、上汽集团、江淮汽车、一汽轿车。

家电:把握龙头估值切换

投资要点:

1、空调、冰箱销售较洗衣机和黑电好。

2、未来一个季度板块股价将有不错表现。

空调内销表现依旧抢眼,出口增速低位徘徊。新冷年开盘以来国内经销商补库存需求依旧强烈,在地产滞后效应逐步显现背景下近期空调内销有望延续较好增长势头;不过近期出口增速依旧维持低位徘徊,预计出口增速将逐步企稳回升。

冰箱内销下滑明显,洗衣机延续较好表现。在前期基数相对较高基础上,明年冰箱内销或将延续下滑态势;去年内销基数偏低及农村保有量仍有提升空间使得近期洗衣机内销表现持续抢眼。

黑电内销出货仍有下滑,出口增速持续回暖。在政策退出影响下彩电内销仍有下滑也属正常,此外,在海外经济回暖及彩电厂商加大出口力度背景下,近期出口表现较好。

虽然近期家电板块走势较好,但目前整体估值尤其是龙头估值依旧不高,而在能效领跑者政策推出预期强烈、估值切换趋势确立等利好存在背景下,强烈看好未来一个季度板块股价表现,且从博弈面来看,过去八年家电板块尤其是龙头股价均在四季度末及一季度有强势表现,目前时点我们仍建议重点布局确定性品种,继续强力推荐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华帝股份、老板电器及美菱电器,并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二线白电股基本面变化。

机械: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农机格局变化

投资要点:

1、国家出台农田建设新的总体规划。

2、新规将改变现有的农机格局。

事件:发改委9日公布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文。规划指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建成4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初步估算每亩所需投资为1000-2000元,8亿亩对应总投资8千亿到1.6万亿元。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土壤肥料管理机构承担有关具体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使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灌溉用水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办法》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规划应当明确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的布局、具体安排、质量要求和质量提升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田地平整肥沃、路桥排灌系统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壤修复、地力培肥、防风固土固沙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作,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为耕地使用者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办法》提出,要鼓励和支持耕地使用者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合理的深耕深松少免耕结合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使用者应当合理利用耕地,防止耕地环境质量退化,在耕种过程中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降低耕地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积累的污染风险,及时清理、回收农用薄膜等废弃物。

禁止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生活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禁止占用耕地倾倒、堆放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料及废渣等废弃物。

生产、销售、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用作肥料或者肥料原料使用的生活垃圾、污泥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应当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

实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制度

《办法》规定,实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制度。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经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后的耕地质量情况作为考核耕地质量提高或者降低的依据。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建立耕地质量信息系统,耕地质量信息。耕地质量调查应当包括耕地基础地力调查、田间基础设施调查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等主要内容。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预警系统,按照不同耕地类型指导耕地使用者采取相应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保护性标志。确需对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移位的,必须征得设立者的同意,并承担所需费用。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经监测确认耕地已经遭受污染,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农产品的品种和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设置标示牌。经修复治理并监测合格的,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变更并拆除标示牌。

销售未经登记的肥料最高罚3万元

《办法》规定,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废水、废弃物,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并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办法》要求,生产、销售、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用作肥料或者肥料原料使用的生活垃圾、污泥应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生产、销售未经登记的肥料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破坏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或者保护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赔偿损失,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一、明确思路任务

(一)指导思想。2014年我市小春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稳定面积,多措并举增强能力,创新模式粮经复种,集成技术提高单产,围绕市场建好基地,提质增效发展产业,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总体要求是“两稳三扩三提高”,即稳定小春粮食和小麦面积,扩大小春杂粮、蔬菜、油菜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

(二)目标任务。2014年,全市小春生产的目标任务是:计划全市小春粮食面积稳定在234万亩以上,总产5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67万亩,总产42万吨;马铃薯面积25万亩,总产4.5万吨。计划油菜籽面积115万亩,总产18万吨。力争小春粮油生产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0元以上。

二、突出重点工作

(一)创新种植模式,着力稳定播种面积。小春季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最佳时机,各县(市、区)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千方百计稳定小春作物播栽面积。有条件的地方要合理压缩冬闲田土面积,充分利用冬闲田土和预留空行扩大小春马铃薯面积。创新优化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成片建设一批粮经复合种植基地。稻田以菜-稻-芋(秋冬马铃薯)、稻-菜-油等模式为主;旱地以麦/菜/玉/豆、麦/玉/豆(苕)等模式为主。大力开展农机化作业。要以开展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培育活动为契机,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强化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农机实用人才培养,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小麦、油菜机播(收)示范。要抓住小春生产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的有利时机,加大农机化示范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每个县(市、区)要在巩固原有小麦机播示范区的同时,切实抓好小麦机播新示范区建设,小麦机播关键技术示范面积不低于1000亩;要围绕现代农业油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深入探索油菜播栽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为油菜大规模机收创造条件,机收示范面积不少于1000亩。切实减少土地撂荒。要进一步强化耕地承包经营使用管理,认真落实撂荒耕地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加大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力度,推行“代耕制”等有效方式,尽力减少耕地休闲撂荒,稳定小春粮油作物面积,为明年小春生产再获丰收奠定基础。

(二)深化高产创建,着力提高单产水平。要继续深入开展小春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在抓好万亩示范片基础上,深入推进整村整乡整建制创建,提高增产技术到位率,力争带动全市小春粮油平均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要合理扩大创建覆盖面。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高产创建示范规模,并选择条件好的乡(镇)开展整建制创建活动,有效带动全市粮油大面积平衡增产。要加强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大力推进“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继续深入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大力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尤其要强化小麦药剂拌种、测土配方施肥,做到创建区域新品种供种率、新技术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100%,带动全市小春粮油主产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5%以上、实用增产技术推广面达到85%以上。要积极推进协作机制。要积极推进行政、科研、生产和技术大协作,强化创建成效的考核验收,做到人员地块责任化、栽培技术标准化、种植模式复合化、测产验收规范化,确保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明显实效。要切实抓好防灾减灾。突出以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为主的小春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病虫防控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以上,把农业灾害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三)重视品种优化,着力推进品质提升。根据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和小春作物的品种特性,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品质。品种选择上要坚持“丰产、优质、抗性三兼顾”的原则,加大更换和淘汰感病品种的力度,示范推广一批综合性状好、高产优质高抗的优新品种。小麦重点选用抗锈病能力强、丰产性好的川麦系列、内麦系列、绵麦系列等品种;油菜重点选用德油系列、川油系列、中油杂系列等双低高产良种;稻油轮作田应选用生育期较短的双低油菜品种,为水稻适时早栽创造条件。小春洋芋重点选用坝薯10号、川芋56、中薯5号等高产脱毒良种。全市小麦、油菜、洋芋主推品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50%以上。

(四)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关键技术落实。小麦生产上,要抓住最佳播期,在10月25日始播,11月15日前播种结束,实行半精量播种,大力推广小窝疏株密植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小麦药剂拌种技术。马铃薯生产上,在加快脱毒种薯推广的同时,大力推广稻田洋芋间套油菜和旱地预留空行增种洋芋等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油菜生产要大力推广宽窄行单株栽植,亩植6000-8000株。两季田要确保放田质量,大力推广深沟高厢,做到围沟、主沟、厢沟“三沟”配套,确保田间无渍水、无湿害;要积极推行播栽前化学除草,防治草害;要高度重视以小麦“三病两虫”为重点的各种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打好虫口夺粮、防病保粮攻坚战。

(五)依靠千亿示范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基地水平。要以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上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要在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发展上求突破,加快建设一批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要在建设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强县上求突破,创新大基地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机制。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基地内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订单种植,确保基地稳定增收。要深化农产品品牌战略,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动,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公共品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包装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综合产能。要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省级高标准农田专项资金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核,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开展“农企合作”,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推进“十、百、千”配方肥示范。加快构建配方肥产供施网络,大力推广配方肥直供、定点供销、统测统配统供等服务模式,推广小春作物专用肥1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强稻田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30万亩。

(七)探索粮食适度规模,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一是探索创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发展全程委托代管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种粮大户模式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农民模式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大力培育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生产者。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引导,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粮食适度规模生产者大力支持,使之成为粮食规模化生产的主力军。三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要鼓励和扶持种粮大户、农机大户、植保大户等牵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市场运作的农机、植保、营销等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通过完善服务设施设备,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坚持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小春生产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技术专家要驻点抓,保障小春生产顺利开展。要广泛培训,大规模示范,把工作做细做实,努力夺取明年小春再丰收。

(二)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农业“四项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继续搞好种粮大户种粮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小春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第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新理念;农业现代化;小康社会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稳定并扩大外出农民工规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土地、水、森林)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基本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扩大新一轮退耕(或休耕)还林还草规模,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适当提高补奖标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第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导读:芦笋为巴山之珍品,如今乘现代科技和产业化东风,已规划发展成年产芦笋10万t的全国第一大芦笋基地,成为世界级品牌。恩阳正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粮经饲复合、种养加循环、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迈进。

四川巴中市恩阳区是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中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为全国除青藏高原之外为数不多的几个未被重金属和人为污染的地区之一,是发展生态、有机、绿色芦笋之宝地。

1 战略定位

按照“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的特色定位,突出绿色芦笋、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等,着眼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优势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品牌化要求,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

2 主攻目标

2.1 种植业

以芦笋产业为主,到2020年达6 670 hm2,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建立芦笋科研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66.7 hm2,全部实现无公害和绿色生产,争创有机品牌;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3家、创建自主品牌3个以上,培育芦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各30个以上,电商28家。

2.2 畜牧业

到2020年底,在项目乡镇建成畜禽养殖场169个,新增有机肥

7万t,年转化畜禽粪污13万t,年出栏肥猪90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1.1万只、饲养鸡10万只。做到芦笋产业发展到哪里,特色养殖跟进到哪里,有机肥使用到哪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3 休闲农业

到2020年建芦笋休闲观光农业80家,年利润0.12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 800人(普通人口1 120 人,贫困户1 680人),带动人数4 700人。

3 优势条件

3.1 生态环境优良

恩阳地处渠江流域上游,面积1 156 km2,四季绿水青山,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

①气候适宜 恩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7℃,相对湿度76%,日照时数1 470.6 h,雨量1 198.9 mm。

②森林生态 恩阳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0.8%,是千年润泽的巴山“绿肺”,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③水源生态 恩阳区大小河流12条,水库87座,池塘2 548口,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④土壤生态 成都理工大学对恩阳区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表明,恩阳区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生命元素硒、锌、碘含量均等。

⑤大气生态 空气洁净,常年蓝天白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常年达优,特别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

3.2 产业特色鲜明

芦笋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贵蔬菜之一,被誉为“蔬菜之王”,具有人体所需28种氨基酸中的18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调节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防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联结机制,完善服务网络,芦笋已成恩阳区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

3.3 农业基础良好

按照“一圈、五带”的芦笋产业总体规划,抓好恩阳特色农业空间布局。“一圈”即以恩阳城区为轴心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圈;“五带”即兴隆镇―玉山镇―三星乡―关公镇―茶坝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和平、酒店)―柳林镇―花丛镇―尹家乡,上八庙镇―三汇镇―玉井乡―义兴镇,九镇乡―柳林镇(来龙)―花丛镇(镇庙)―观音井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6 670 hm2芦笋产业带。

3.4 体系较为健全

①投融资体系基本建立 争取债券基金,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安碧捷芦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债券基金0.9亿元。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市政府统筹1亿元农业发展基金,组建农商银行,通过贷款担保、财政贴息、风险抵押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金融助农,探索将蔬菜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充分应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推行“巴山新居”J、“特色产业权证”贷、“标准化用益特权证”贷、土地经营权贷等农村金融产品。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科技人员、有志之士,通过参股、合作、租赁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投入芦笋产业建设。

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 a.恩阳区大力开展院校合作、院区合作和校市合作,利用家乡人力资源优势与浙江大学签订芦笋深加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在恩阳区工业园建芦笋研究中心的协议,安碧捷公司聘请全国知名芦笋专家李书华教授作技术顾问,并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技术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解决芦笋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难题。

b.恩阳区政府整合全区177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大抓芦笋产业种植,探索和研究出完整配套的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技术,组织攻克了恩阳区绿芦笋冷链物流等技术8项,推广芦笋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等30余项新技术,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需求。

3.5 区位优势明显

恩阳位于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核心区、成渝西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是巴中“一城两翼”空间布局的西翼、巴中西向南向的桥头堡,成(都)巴(中)、巴(中)广(安)渝(重庆)2条高速公路,飞机场落户兴隆镇凤凰包村,1 h可通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 h可通达成都、重庆、西安。恩阳素称芦笋之乡,芦笋基地6 670 hm2,占据巴中市“菜篮子”基地半壁江山,为发展芦笋食品生产提供有利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3.6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统筹城乡、产村相融及产城一体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回归大自然浪潮的普遍兴起,人们对天然、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芦笋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生产的芦笋饮料、芦笋茶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芦笋胶囊已研发成功,加上节会撬动、电商销售,芦笋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市场前景广阔。

3.7 党政高度重视

近年来,恩阳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以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恩阳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芦笋产业的意见》《关于抓好畜禽生态养殖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等文件,使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保障更有力。

①强化组织保障 恩阳区、乡镇(办事处)分别成立了芦笋产业、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干部共同抓,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人,全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从部分乡镇和区级部门抽调了20名年富力强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攻坚团队,落实到重点乡镇进行驻点攻坚和抓点示范。

②落实帮扶责任 恩阳区农林局成立了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对恩阳区20个乡,88个村种植芦笋的农户进行全方位结对帮扶,从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芦笋产业发展。

③强化督查考评 恩阳区政府把发展芦笋产业纳入对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单列考核、记分。区目督办细化年度考核指标,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对发展芦笋产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恩阳区政府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目标任务完成差的区级部门、乡镇进行通报并严格问责。

4 对策措施

4.1 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发展、设施化种养为重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整治、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保障、智能化”的高标准农田标准。新建恩阳区芦笋产业高标准农田

1 000 hm2,高标准农田占芦笋基地面积的50%以上。

4.2 推动种养循环发展

按“巩固生猪基础、提升牛羊优势、促进家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巴山土猪、巴山土鸡、羊、牛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形成以平坝低山区的生猪产业区,丘陵低山区的巴山土鸡产业区,北部高山区的黄羊、黄牛产业区。推进以尹家牛肉、五岭土鸡肉松等为重点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畜禽粪便供给芦笋有机肥,芦笋的下脚料转化成饲料喂养畜禽的种养循环模式。

4.3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创建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芦笋产品品牌,整体打造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积极搞好各类名牌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如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等。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争创品牌,积极申请“三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

4.4 建设休闲农业景区

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以巴山新居、种养基地、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发展与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新村建设、农耕文化、巴人文化、文化相结合,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芦笋产业集中区域,将产业基地建设与巴山新居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芦笋庄园;将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融合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元素的观光农业;将核心园区与农业体验有机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游玩、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食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休闲垂钓、营养美食等度假养生旅游产品,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4.5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吸纳社会资本进园区、建基地、办企业、搞加工。推广“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业市场+专合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和“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收益分成、一地二主、大园区+小业主、六方合作+保险、一体化经营”等带动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第6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农业;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0-0008-02

近年来,甘肃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但据现代农业经济的总体要求仍然相差甚远。

1当前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党的十七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省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措施综合优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措施,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沙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明显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1.2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氛围,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政策支持更加强化

随着甘肃省综合实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国扶47条、省委省政府出台五个特色产业扶持办法、“六大行动”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较之前大幅增加,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效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模,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1.4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借助于科技推广措施的实施,全省在项目区大力实施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新品种应用、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科技水平提升的开发之路。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建设薄弱,自然灾害频发

主要表现为农林水路电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农民增收比较困难。

2.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

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土地产出率不高。

2.3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

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土地耕作分散,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不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2.4农业投入总量有限,农村劳动力短缺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但与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投入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移,留守老人和儿童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参与农业基本建设,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

3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综观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是非常有效的平台,这就要求开拓思路,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

3.1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要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特别要稳定小麦面积,增加玉米播种面积,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稳定发展油糖生产,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二要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培育一批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同时,大力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着力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3.2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一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针对全省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实际,逐步提高改造中低产田的投入标准,坚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分步实施、整村推进的原则,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在项目区建设上,立足旱作农业实际,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二要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着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重点加大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三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3.3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一要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发挥特色优势,壮大主导产业,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大力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的龙头企业,积极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引导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能力。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市场、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三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支持。采取多种方式,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发展农业技能,依托农林科研院校,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的沟通协作,探索资源互补、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科技推广路子。

第7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上半年夏粮产量和价格小幅上升、省内务工保持基本稳定,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但生猪和家禽价格下跌、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给农民增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的影响小于对二三产业的影响,对省内务工的影响小于对省外务工的影响。

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1.粮食主产区平衡增粮与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保粮食抓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滑县是全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近些年抓粮食生产不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错过了许多上工业项目的机会,陷入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发展怪圈。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高达137750万千克,连续21年保持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地位,而县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还不够全县教师一年的工资。

县里同志讲,目前国家对各地粮食生产没有硬性约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配套扶持政策跟上,抓粮食生产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增收入调结构的压力越来越大。滑县八里营乡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全乡耕地85.3平方千米,其中高标准粮田66.7平方千米。

2009年全乡开始洋香瓜大棚种植,平均每亩净收益1.2万元,是种粮收益的10倍,全乡开始时只有0.2平方千米,去年发展到了16.7平方千米。刘苑村360户,户户种香瓜,30户在县城买了商品房,60户买了小汽车。在比较效益的推动下,附近村庄群众种植香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调整结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乡里同志讲全乡66.7平方千米粮田能否保住将是个问号。此外,工商资本等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对粮食生产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农业部门的同志讲,结构越调整、新型主体越多、非粮效益越高,种粮的就会越来越少。

2.种粮大户和基层干部希望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次调研的滑县、鹿邑、延津三县的土地流转面积均超过20%,新乡市家庭农场发展到697家,0.07平方千米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283个。但由于土地流转费用越来越高,种粮大户面临成本不断增加的现实。

近年来河南的耕地租赁价格明显抬高,每亩达到1000元以上,甚至超过沿海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从调查的三个县的情况看,目前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还比较有限,比如滑县仅对种粮大户给予100千克小麦的土地流转补助,鹿邑仅对种粮大户给予小麦“一喷三防”补贴和免费提供病虫害防治器械,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均享受不到,种粮大户的心理不平衡。特别是随着租地成本不断上升,种粮收益的空间受到挤压,种粮大户也出现非粮化倾向。

在探讨如何扶持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种粮大户认为,靠提高粮食价格空间有限,如果粮价过高,许多农户可能收回流转的土地自己种,多数倾向把补贴增量补到种粮大户土地流转环节。

3.加强核心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次调研接触的许多同志普遍反映,目前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

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五龙治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合力。发改部门有千亿斤粮食工程,财政部门有农业综合开发,国土部门有土地整理,水利部门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部门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说是在县里可以整合使用,实际上很难做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总体规划,项目区内的普通农户把农业生产视为副业,很少对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进行管护,造成资源浪费。

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亟须配套基础设施,但流转的土地未必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内,享受不到项目的好处,自身又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规划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强化核心产区,发挥最大效益。

4.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金融保险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型经营主体由于其经营规模、资金投入都比较大,对资金和农业保险需求比普通农户更加强烈。鹿邑县种粮大户卢满意反映,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每年光土地租金就要80万,还要在麦收之前先把钱给农民。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先付一半租金,等麦收之后再付另外一半。农信社可以几户联保,但最多只能贷10万,解决不了问题。

谈到农业保险,普遍反映目前农业保险保额太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要。保险公司管理农业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敢提高农业保险保额,唯恐一旦遇到大灾出现超赔。虽然财政部2012年发文支持保险公司提高保额,农民也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保费,但各地保险公司仍普遍将小麦玉米保额设定在300元/亩左右,而且对于大棚保险、农作物制种保险等投保物价值更高的保险,开办积极性不高。

相关政策建议

1.完善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补偿机制,保护种粮积极性。首先,调动产粮大县政府抓粮积极性。实施用“财政转移支付换取粮食安全”战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改革产粮大县政绩考核指标,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产粮大县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加快建立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入区与调出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

其次,调动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提供商品粮的新型经营主体,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应当实施差异化政策,将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倾斜,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补贴力度,探索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免费供应良种、优惠价格直供农资,并优先提供农机具购置补贴,充分发挥补贴的产业引导和促进产业持续健康运行的功能作用,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第三,保护普通种粮农户利益。农业“四补贴”具有较强的普惠性,应保持稳定和完善,保护和提高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

2.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议在粮食主产区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严格界定生产方向和土地用途。在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规划平台上,加强部门协调和资源整合,农业、财政、发改、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政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功能区倾斜,明确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项目向核心功能区集中,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向核心功能区聚集,把核心功能区建成粮食稳产高产高效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作为重点区域,把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受益对象,着力加强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道路整治、机耕道、电力配套等工程建设,尽快出台解决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晒粮场、机库棚建设用地的办法,创造规模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改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保险服务,破除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瓶颈。农村金融方面,目前最易见效的是创新担保模式。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出资或参股设立担保公司,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提供担保,中央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与其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在粮食主产区探索开展产业链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以粮食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订单、合同、应收账款等作担保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大宗农产品质押、大中型农机具抵押、仓单质押等贷款。农业保险方面,省级农业部门应加强与财政部门、保监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保险机构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至少弥补直接物化成本,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多档次的保额供农民选择,同时针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开展设施农业、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等保险。尽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帮助保险机构有效规避大灾风险。

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后劲。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必须以保障粮食生产为前提。因此农业增收潜力就基本被限定在改善粮食品质和扩大经营规模两个方面。目前延津、滑县农民种植的优质小麦价格仅比普通小麦高出1~2毛,且每年增幅与普通小麦相近,依靠种粮很难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因此必须在粮食之外寻找主产区农民增收潜力。从现阶段来看,一方面要加大粮食核心功能区外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高效农业,带动粮食主产区增效增收。

第8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王 志

2013年,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有机谷”,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明确将南漳、保康、谷城和老河口一部分共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中国有机谷”,其中南漳为核心区,其他区域为拓展区。2014年,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中国有机谷”建设为省级战略。在2016年4月11日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章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国有机谷’建设”,其总体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家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国家山区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汉江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广示范区,建成全国闻名的“中国有机谷”。

综观世界历程,有机产业发展类别涉及广、技术标准要求高,是一项宽领域、长链条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构建立体有机环境,打造环环相扣的有机发展链条。

一、构建生态体系

充分发挥、巩固、扩大南漳的生态优势,从改善交通、提升绿化、整治农田、配套排灌、改良土壤、治污排污等方面着力,整合一切力量,齐抓共管优生态,使有机产业基地的空气、地表水质量、土壤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标准。

1、改善道路交通。有机产业基地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导致企业将基地选择在较为偏远的地域,其交通条件非常薄弱,无论是当前发展生产,还是未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旅游观光都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调动现有资源,尽力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2、实施“绿满南漳”行动。依托南漳县“绿满襄阳”三年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五大绿化工程”,营造良好的绿色生产生活环境。

3、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合国土资源、发改、农发、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高产创建项目,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复土地。

4、生态环境修复。通过建设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举措,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实施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大力推进工程减排、项目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修复。

二、推进产业建设

坚持发展五大产业,进一步推进有机粮油、有机茶叶、有机食用菌、有机林果蔬菜、有机养殖产业的发展,采取“中国有机谷+区域公共品牌商标+企业自主商标”的形式整合品牌,主打南漳有机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推动有机标准建设

以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国家有机农产品示范县为抓手,建立完善有机产业标准体系、追溯体系、认证体系和执法体系。

一是建设有机标准体系。参照国家和地方标准,围绕前述10类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筛选适合南漳实际的有机标准,制定相应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规程规范,包括优质有机种子、有机肥、植物(生物)农药等,并举办示范基地,在各有机基地开展技术规程和规范的试验示范,为修改完善标准提供依据。

在有机农产品销售上,要求产品必须通过有机认证,包装上含有机认证标志,不符合GBT/19630要求的产品不能作为有机产品进行销售;在有机产品销售区或陈列区要摆放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对有机产品的认证证书的真伪进行验证,并留存认证证书复印件;在销售场所设立有机产品销售专区或陈列专柜,并与非有机销售区分开。

二是建设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导、支持全县有机生产、加工、经营市场主体开展质量追溯,全面跟踪、监管种养基地、投入品、加工信息、产品详情,加强监管,确保全程可追溯,同时,对各镇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对主要板块基地农产品进行不定期检测,三年实现全覆盖。

三是建设有机认证体系。与认证机构合作,在南漳设立认证分中心,从技术指导、资料受理、水土化验、认证流程、证书发放等提供链条式的服务。

四是建设联合服务和执法体系。整合食药、工商、质监、环保、农业、畜牧、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成立南漳县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完善镇区农产品检测基础设施,建立覆盖全县的有机产业检验检测体系。农业、环保、畜牧、食药、工商、质监执法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一支业务熟练、专业性强的县镇(区)有机产业执法服务体系。

四、三产融合发展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有机谷慢生活观光线路。沿途布局有机基地和有机(生态)餐厅(农家乐),做到线路与地方景点相结合,供游客游玩、采摘、休闲、体验。

五、实践有机谷+互联网

一是建设有机谷总部:尽快完成中国有机产业服务发展中心(有机谷总部) 建设。建成有机谷展示中心、支持中心、电商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博览中心、创业中心、休闲体验中心七个中心,实现“千兆进驻、全wifi覆盖、全视频监控、全平台操控、全互联网化运营”,承接电商+互联网、机谷观光+互联网、展示中心+互联网工程。

二是推行四个“+”互联网模式:即①电商+互联网,在县城建立中国有机谷电商营运中心,在每个镇区建设一个电商服务站,每个村建设一个电商体验店;②超市+互联网,组织有机谷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国家商务部每年6月和12月举办的网上农超对接活动以及国内外、省内外有机博览会、农博会、农交会、农展会、食博会等展会,加大宣传对接力度。③有机谷观光+互联网,将有机谷观光线路上的有机谷景点、农家乐等在互联网上展示推介,让人们在互联网上能够查询到“中国有机谷”观光线路、景点、农家乐、购物中心的具体情况,提升有机谷知名度,此外印发有机谷的观光指南,方便游客的观光和出行。④展示中心+互联网,在有机谷总部,建成3600平方米的有机谷展示中心,展示有机谷的生态资源、建设规划、建设成果等,通过线上线下展示有机谷形象和品牌。

为尽快完成上述工作,推进“中国有机谷”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保障。

一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构建规范、长期、稳定的制度环境,形成“中国有机谷”建设长效机制“硬约束”。

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为“有机谷”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建立筹资融资机制。探索运用市场的办法,以资源换资金、以品牌引资金。

四是建立示范带动机制。筛选一批有国家认证标识、有规模开发成效、有带动示范能力、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先行先试有机农业企业,明确出台重奖政策,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中国有机谷”特别有影响力的示范项目,实现对内有引领、可复制,对外可宣传、扩大知名度的联动效应。

第9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范文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a

(一)总体思路。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改革创新、科技驱动、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打造发展先进、创新活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形成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极,示范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示范区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初步形成一批区域代表性强、类型多样、路径清晰的建设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落实,耕地质量大幅提升,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平均达到80%左右,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平均超过60%。农业用水总量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业废弃物(农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引领和带动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改善生产条件,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化

(三)集中连片建设主导产业核心片区。以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核心村镇为基础,健全统一规划、部门协调、程序规范的建设管理体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整村整乡整建制推进核心片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区以核心片区为载体,积极探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产能建设有机结合,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定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生态安全的现代粮食生产基地。鼓励运用以奖代补、以补促建等措施,支持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核心片区项目建设任务,完善建后管护机制。

(四)分类打造特色产业园(基地)。坚持市场导向、规模合理、效益优先,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统筹布局各类特色产业示范园(基地),有序推进高水平、网格化、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以点带面、错位发展。支持示范区按照程序和标准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广泛开展园艺作物、热作标准园创建活动,以及园艺作物“三品提升”(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行动。

(五)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坚持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与区域土地消纳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调整优化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布局,开展养殖标准化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鼓励优先利用未利用地发展养殖业。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养殖设备,建立科学、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机制。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探索规模养殖用电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的具体实施办法。

三、强化科技支撑,率先实现技术应用集成化

(六)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探索现代耕作技术与全程机械化融合的生产模式,支持示范区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示范区率先实现小麦、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他农产品优势区的示范区在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上率先突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向示范区倾斜,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探索推广以信息化手段促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优先在示范区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

(七)率先普及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探索农业科研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集成熟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建立并完善“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服务团队”的农技推广机制,促进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建立新品种推荐、育秧供苗等综合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农业灾害预警防控与统防统治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使用产地质量证明,建立产地准出机制。有条件的示范区要率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发展,推动物联网等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生产管理智能化平台和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四、激发发展活力,率先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

(八)构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格局。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民采取互换、入股、托管、并地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流转市场和县乡村服务网络,鼓励支持承包土地经营权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探索建立自愿组合、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机制。支持国有农场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鼓励示范区率先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为众多分散经营农户提供统一服务,以社会化服务带动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对落实政策好、激励措施实、推进成效显著的示范区,在组织申报相关项目、试点政策时给予适量加分或优先推荐奖励。

(九)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新增农业生产性补贴的支持重点,放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机库棚、仓储等设施的用地扶持政策。引导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联合与合作,探索鼓励科技特派员、大中专毕业生、基层农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措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到所有示范区,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培训对象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

(十)全方位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健全农业公益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试行政府购买公益。创新搭建以公益为基础的综合平台,吸引农资配送、农机作业、工厂化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肥统配统施、设施维修等经营性、半经营有序集聚,促进公益与市场化服务优势互补、成龙配套,为各类主体提供保姆式、菜单式、超市式等多种形式系列化服务。探索制定重点行业、主要品种生产的具体规范和合同样本,健全服务标准和流程。

(十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支持示范区依托高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各地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现代流通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发展电商及连锁配送,探索创新服务农业生产营销的新方式。支持相关领域、相近环节、上下游产业间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通过“接二连三”、“隔二连三”,创新联动经营、协作服务的合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组合型、群体化发展。

五、保护资源环境,率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实行农业资源挂牌保护。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渔则渔,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率先在示范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挂牌保护机制。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支持示范区构建耕地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公示机制。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促进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科学除草等技术广泛应用。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在示范区实施力度,优先在适宜示范区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

(十三)推进农业环境长效治理。探索构建适应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技术体系,加快改变大水、大肥、大药的技术模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建立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档案,探索农药可追溯体系。健全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例行监测制度,鼓励开展高标准农膜推广和残膜回收利用示范,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新机制。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探索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途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重点在示范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逐步实现示范区全覆盖,不断提高水肥一体化等农艺技术在示范区的应用水平。

(十四)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友好型农业。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衡量标准,净化产地环境,因地制宜建设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有条件的示范区应积极开展粮食作物改种饲料作物、粮草轮作、发展草牧业等试点,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立体养殖,积极推进稻鱼共生、林下放养等生态农业模式。

六、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实现支持保护系统化

(十五)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在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管理权限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以示范区为平台,以规划为依据,以核心片区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功能配套要求,统筹衔接各类项目实施的资金计划和进度安排,建立健全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有序投放的整体效能和使用效率。中央财政对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大、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好的示范区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并逐步扩大奖补范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结合现有渠道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给予倾斜支持。

(十六)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农业保险保单、订单仓单等为标的的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建立各类农业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和流通变现渠道。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正向激励措施。创新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涉农服务为重点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选择有条件的示范区开展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试点,优先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十七)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提高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探索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以及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开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及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险种。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对设施农业、农机具、渔业养殖、制种、林果等保险保费予以补贴。

七、强化辐射带动,示范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十八)推动“产村城”协调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应纳入本地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相融。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实现产村相融,一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将农业生产作为城乡发展的生态本底,探索建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