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第1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22-01

一、让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真正涵义

音乐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欣赏与文学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等其他文艺欣赏是基本相通的,但它又有着特殊的一面,即它是一门听觉艺术。

音乐是由乐音构成的,而“乐音”是相对于“噪音”而言的。“噪音”虽然听起来不悦耳,但其在音乐表现中却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当今的许多通俗歌曲中采用了一些嘶哑、尖锐的声音来表现一定的艺术形象,这样的“噪音”也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创设多种情境,丰富感知形式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从听觉开始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情感,再结合想象和联想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最终使欣赏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更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听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辅助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是《梁祝》的欣赏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作品,理解作品,我课前先对教室做了简单的布置,在教室墙壁上贴上彩色的蝴蝶贴纸,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教室。导入部分我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边放动画边讲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了美妙的故事情境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作品的两条主线――大提琴(梁山伯)和小提琴(祝英台)。所以,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要多为学生考虑,可以选择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表演、场景再现等手段提前创设好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音乐,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以意蕴的丰富性升华主题的精神境界

音乐作品通常包括三个立体层次,即音响外层、情感层和思想意境层,思想意境层是音乐作品的深层核心。音乐抒情的目的体现为一种意境,同时通过音乐形象的逻辑性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想。音乐作品意蕴丰富性要求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有理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意蕴,从而确立崇高的审美观,把内在的精神推向新的境界。一般音乐欣赏是与音乐动态过程“同时展开”的直觉体验,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性思考分析、反复品味,那么就可以领悟到作品的深刻意蕴,从而提高和升华自身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之审美心理结构不断趋向优化和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目前,学生中广泛存在热衷于流行通俗音乐的倾向,他们热爱甚至崇拜这一类型音乐,对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丰富的高雅音乐漠不关心。这样很难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欣赏教学中应积极给予引导和指导,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去粗取精,不仅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外多灌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欣赏课教学中要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学生情感,这也是学生审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情感可以带动学生的音乐认识和审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中,走进艺术家的心灵,走进音乐创造的世界中。另外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的范本。流行音乐是学生喜欢的,他们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流行乐的明星,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作为活用教材的一个创新方式引入课堂中,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教师在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对乐曲的解说,总是会起到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使学生无法客观地理解乐曲内涵。让学生自己聆听并辅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在欣赏《瀑布与溪流》中听到弦乐队演奏时,能联想起涓涓细流和飞流直下的瀑布等。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教学的实施方法还需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在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的审美能力,展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

教育教学行业快速发展与变化,素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对初中音乐教育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所有课程中必须达到的教育方式,而对初中音乐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也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另一方面也对初中音乐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欣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情,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增加对音乐的记忆力,培养对音乐的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对现有的音乐教学进行革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有一定的基础。

一、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让许多高校对辅课程也相当重视,基础音乐课堂也开始大力发展,在学校的重视下,初中音乐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然而还是有个别学校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选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上,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内容情绪波动比较大。其次,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堂的古典欣赏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只关注当代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很难通过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古典音乐欣赏普遍兴趣度不高。第三,对于音乐欣赏课堂结束后,学生并没有进行探讨和交流,仅在课堂上听完就完事,或者还不能领会期中的喻意,不能很好的进行表达。第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兴致较高,当音乐欣赏课堂欣赏的是他们喜欢的作品,学习兴趣才会提升。

(二)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现状的原因

通过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初中生并不是不喜欢音乐知识,他们对音乐知识也是乐于接受与吸收学习的,但是往往很多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问题都处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原因有:第一,音乐教师在课堂题材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如果不了解学生真正需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的。第二,初中音乐教师的教育手段还是相对传统教育,没有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这样一来,教育模式还偏向传统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育教学,让学生吸收到真正的音乐知识。第三,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音乐教师如果不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兴趣。第四,学校还是重视文化课,对音乐教育教学都不太重视,学校和家长更在意学生的文化成绩,导致音乐课程偏少,甚至被其他课程占用,音乐课程没有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运用综合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手段,来达到吸引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演唱,增加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力。音乐欣赏课堂并不是单一的让学生听,更要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旋律。同时也可通过乐器演奏的形式,来表演音乐作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内心感受音乐的美观。而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适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音乐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表扬,并分享他们的感想,对音乐课堂表现相对差的学生,要耐心教学,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优生带差生的形式,进行音乐小组的划分,通过兴趣的分享和学习影响,通过探讨和交流,提升整个班级的音乐学习思想,让全体学生都能学到音乐知识。

(二)通过音乐作品的多样化欣赏来提升有效性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个性化的思想与个性化的兴趣爱好,这就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堂的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比如领略不同民族风俗特色的音乐作品,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甚至一些大型的交响音乐等等,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欣赏,让学生学习到不同音乐风格和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对音乐欣赏教育教学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三)通过高科技教学手段,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在教育行业中早已引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教育教学也可运用到音乐欣赏课堂中,音乐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图文加音乐加动画效果的形式,全面展示音乐知识,更加生动轻松,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印象。比如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比如欣赏音乐电影作品,并分组排演一段音乐电影中的桥段,不仅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欣赏到立体、全面的音乐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音乐教师要通过不断改革,不断提高自己音乐教育有效性,勇于创新教学,围绕学生需求,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音乐教学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不断提升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时刻要求自己,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分析,让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更加有效,让音乐课程更加融洽积极,让初中生对音乐知识水平和音乐素质水平迅速提升,通过有效性的教学,让初中音乐教育目的得到实现。

第3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一、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2、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3、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音乐欣赏课 多维教学 实效性

小学音乐课总给人一种很活泼、快乐的印象,但这只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上才有的情景。许多音乐老师,特别是年轻的音乐老师,都喜欢上低年级的音乐课,不喜欢高年级的音乐课,他们认为低年级学生比较活泼,也比较听话,课堂纪律比较容易组织,学生善于表演,课堂互动性强。而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变声期间,演唱歌曲没有低年级学生的热情,声音总是压得低低的,没有朝气,与老师的互动少,课堂纪律也比较乱,主要是高年段歌曲比低年段歌曲而言具有一定的演唱难度,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这对于老师来说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唱歌课尚且如此,那音乐欣赏课就更显“尴尬”了。音乐老师对音乐欣赏教学是能省则省,很多音乐作品(尤其是外国作品)本身旋律特点不明显,教师及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为缺乏,无法对作品进行全面理解与阐述,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平淡、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发,由于种种原因,高年级音乐欣赏课逐渐被忽视。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9%的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97%的学生喜欢欣赏课外音乐,95%的学生喜欢音乐游戏。由此可见,学生虽然处在高年级,但孩子的心态还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喜欢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喜欢聆听美妙的音乐,喜欢老师在音乐声中向他们讲述关于音乐家的故事……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一直是音乐老师颇为头疼的事情,长期以来,老师总是用“注入式”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按部就班地听音乐,然后讲解音乐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听音乐。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对音乐作品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兴趣,从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同时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感受音乐作品蕴含的音乐美。教师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

1.创设良好情境,感受音乐意境

每一课的欣赏部分,大部分老师都利用唱歌教学后剩下的一点时间,简单听几遍,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就算把欣赏部分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样的欣赏教学显然是一种敷衍。一堂欣赏课,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设计得过于“繁琐”,让学生觉得“望而生畏”,有的老师过于“简化”,让学生觉得“太幼稚”。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应景”的学习环境,如采用观看与歌曲相关的视频、了解歌曲背景、哼唱歌曲旋律、带着问题欣赏等办法,对于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一册音乐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是欣赏歌曲《我的祖国》,学唱歌曲《同一首歌》。在欣赏《我的祖国》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就是影片《上甘岭》中的一段,在观赏过程中,学生从唏嘘不已到全神贯注,一脸严肃,被影片中志愿军的英雄气概震撼,爱国情绪油然而生。他们已经被故事情节打动了,被歌曲的优美旋律感染了。通过反复多遍的聆听,从完整听赏到分段听赏,从乐段到乐句,通过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对《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有了深刻理解,已经对歌曲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认识,在欣赏过程中,我主张让学生跟着哼唱主旋律,因为学生哼唱时都会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变化而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这对于歌曲的体验与感受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新课标》中强调审美性的要求,要先教会学生怎么聆听音乐,在聆听过程中要掌握歌曲的哪些内容,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和解答,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第二首欣赏曲是《大中国》。同一个主题不同风格的歌曲,首先就是通过聆听,让学生对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学生一下子就能听辨出来,这是一首节奏明快、较有动感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特点就是通俗、易学,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通过第一遍的聆听,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简单认识,并且十分喜欢,于是我便鼓励学生积极学唱,但应该用什么情绪表现这首歌曲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又是什么呢?这是唱好歌曲非常重要的前提,不知道歌曲的灵魂,你没办法驾驭它、唱好它。课前,我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到这首歌曲的MTV,学生可以通过画面展示的内容,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歌曲表现的情感,这时,老师适时教导学生懂得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育学生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作贡献。

学生在老师启发式教学设计的引导下,师生之间通过音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动”起来,注重音乐表现

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高年段音乐课上,老师经常会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误以为你面对着的是一群大人,不敢让这些“小大人”“动”起来。其实不是,在老师面前,这些孩子虽然个头大些,但还是小学生,他们有很多童话般的美好遐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喜欢音乐游戏,喜欢“动”。这说明学生喜欢活泼的、有趣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上要全面“动”起来,是每个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 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教学欣赏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时,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事情。学生在初听这首歌曲时,对当中“—1?摇7?摇1?摇7?摇1?摇#1?摇—2— ——”(一个一个跳下去)这句歌词特别感兴趣,一听到这句就大笑不已,这时候老师不该阻止或者生气,因为学生会有这样的反应,正说明他们是认真聆听这首歌曲的,这时我提问:“歌曲中,觉得哪一句比较有意思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一个跳下去。”我再问:“有什么特别的吗?”学生开始抢答,大部分都说歌词特别好玩,我从了解歌词入手,在多遍聆听后告诉学生:“拉库卡拉查”在当地的意思是“蟑螂”,人们讨论蟑螂就像我们讨论蚊子苍蝇时一样的厌恶,后来就把它变成一首歌。在“—1?摇7?摇1 7?摇1?摇#1—2— ——”(一个一个跳下去)这句乐句当中,同学们觉得诙谐,有意思,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旋律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变化。说到这里,引入“升记号#”,除了在投影仪上展示升记号的位置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用耳朵听辨音的变化,感受这种变化在乐曲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这首歌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完成,老师弹奏《拉库卡拉查》的旋律,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法(拍打身体的部位)为歌曲伴奏,这是一首3/4的歌曲,节奏鲜明欢快,学生有的捻指,有的拍肩膀,有的拍大腿,有的强拍跺脚、弱拍拍手,等等,形式多样,但节奏准确,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感受歌曲表现的情感。

音乐欣赏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聆听,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跟随音乐动起来,只要学生具备这种音乐的节奏感。我的方法虽然“古老”,但它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通过随音乐律动,知道了歌曲的节拍,体会到了歌曲的情绪、情感。

3.活用教材,多元化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把音乐教育当做一种较为简单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审美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呆板地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和传统教师教学生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应当在考虑学生情感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教科书上的知识,并积极探讨多元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设施进行辅助教学。这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素质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

教师们通常认为高年级学生都不爱唱,但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音乐课,但也有88%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歌曲都不好听,不爱唱也不爱听。因此,并不是学生不想唱歌。很多专家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都说:“教科书是死的,教师是活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在教学十一册第四课《芬芳茉莉》时,教材选用了《江苏民歌》、《东北民歌》和《河南民歌》这三个地方的《茉莉花》,最后还引用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特》中的选曲《东边升起月亮》,通过这些旋律、风格不同的《茉莉花》,让学生判断、欣赏,学生都能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欣赏的《茉莉花》,但由于演唱风格的原因,学生只想听一遍,不想再听第二遍。我上网查找了几个演唱组合曾经演唱过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比如:八只眼、黑鸭子等,播放给学生听,刚刚还吵吵闹闹的教室立即恢复安静,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通俗唱法在演唱上的技巧要求不高,易学、易唱。所以学生立即就接受了,在多遍聆听的基础上,学生把《茉莉花》唱得非常流利,有的学生还能在某些字语上模仿苏州方言,惟妙惟肖。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曹理,何瑞基.曹理音乐教育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教学新理念 审美 课堂模式 创造力

曾经看过一则电视广告,老师问:冰融化了是什么?很多小朋友争先抢后地回答:“是水。”一个小朋友突然站起来很正式地说:“冰融化了是春天。”这则广告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技能。21世纪是创造性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使创造性教育成为一种必要的教育。下面就我的音乐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聆听”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关键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低年级可采取游戏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对中高年级采取活动参与模式,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并发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之分,有音色和音区等各种区别。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培养发散思维、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型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想法和方法应给予鼓励,对不成熟的想法不要嘲笑和指责,从而使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阐述自己的主张。音乐课中常有编创歌词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让他们根据问题要求展开各自想象,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编创。然后通过音乐实践,确定更合适的答案。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方法,逐步形成提高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常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取得创造性结果。古代有司马光砸缸的经典故事,司马光想到砸缸放水救小孩,成为千百年来的佳话。他的做法正是逆向思维,而其他小伙伴则顺向思维。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正是一种创造性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样既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3.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特征,运用音乐教学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保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在课前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情境之中,一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的特定教学情境,即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渴求的良好教学情境就随之形成,从而为创造性教学的有效展开做了铺垫。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世纪要求人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侠宾.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34).

[2]赵慧颖.试论音乐兴趣培养[J].艺术教育,2006(03).

[3]易希平,陈文佩.从心理学角度谈培养音乐兴趣[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4]冯长春.关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调查与思考[J].音乐天地,1995(04).

[5]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

[6]何俊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之我见[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5(Z1).

第6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效音乐课堂;课程标准;真善美;三多三少;张弛有度

在大量的观摩性听课和研究性听课活动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评论:“这堂课比较有意境,课堂节奏把握得好,效率高。”“这堂课张弛有度,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这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可能效果更好些。”……追求音乐教学高效率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如何建构高效课堂,扎实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前提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其基本理念有十个,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意义重大。从宏观上看,有利于一线教师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方向和坐标,落实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培养目标。从微观上看,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有现实的直接指导意义。

二、追求音乐课堂的真善美,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关键

高效音乐课堂应符合“规律的真”。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不难看出,“聆听”“表现”和“创造”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过程,即“聆听(感悟)”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创造”又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表现”。高效音乐课堂就是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等手段来构建的,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课堂似乎有点脱节了:“聆听”可谓是音画时尚,“创造”可谓是异彩纷呈,而“表现”则或多或少地成为“软肋”。譬如,教唱歌,有些歌曲学生有点会唱了,教者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多费口舌,再教下去课堂就不生动了,这在很多公开教学中尤为明显。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再多的音画,再多的游戏,再多的表演也只能成为浮华的表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充当了教师表演的道具。

高效的音乐课堂应追寻“目的的善”。我们的音乐课堂过去把德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也时常能够看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之类的表述,在我们的教学研究中也时常把“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这一点,音乐课程标准在“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中做了很好的诠释。我们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应该以音乐形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多元文化的热爱。如此,方能全面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高效的音乐课堂应展现“生活的美”。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关注热点,走进社会生活,将极大地拓展学生音乐实践空间,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四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画面,特别是救灾义演的歌曲,学生被歌曲中的爱与坚强、感恩深深地打动,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传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凝聚力。这些具有震撼力的音乐资源较好地成了一种情感力量与文化的积淀,展现了生活的美。

三、坚持课堂教学过程的“三多三少”,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难点

多一些自然体验,少一些灌输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不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多一些自主创造,少一些机械模仿。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怀疑书本、教师和他人的观点,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能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多一些方式手段,少一些单调封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多元化。如,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展现成果,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再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四、简洁明了,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是构建中小学高效音乐课堂的重要方法

高效课堂应该是简洁明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充满美感的课堂。在听课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相反的情况则是整堂课都没有,学生情绪低落、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而沉闷。这两种状态都不是理想的状态。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也可以在“静”时细细品味,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调控。在研究实践中,我体会到,课堂结构要动静交替、张弛有度。这里的“动”与“静”,是针对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使“动”“静”合理搭配交替,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张弛有度,充满美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的教育氛围,课堂才会是有吸引力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12-03.

[2]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