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化学教师;具备; 几种意识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联系中学化学教育,笔者以为,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全体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传统的“差生”,可能只是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以相当出色。加德纳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民主意识” 我们常说:“这个学生化学学习不行,但体育(或音乐等)很棒”。显然,我们并没有把体育音乐(还有其他)列为智力范围。多元智力理论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它们都是智力,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某项智力特别优异,并不表示他只有该项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几项智力同样出色。在加德纳看来,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极大影响和制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力情况,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每个人的个性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张扬,这都要求我们每个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举国上下构建全民族创新教育体系的今天。教师的民主意识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
3 注重渗透.协调各学科影响的“综合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项智力的培养,虽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径,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这些途径。化学作为理科之一,无疑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力的主要途径,但该项智力其实也可以通过语文、地理等学科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决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渗透,也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打破学科间互不往来的旧传统,多接触勤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学史的教学、矿藏资源与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问题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项智力都可以通过各学科来培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一学科中也可以培养多种智力。化学学科中的各知识板块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一样的,物质结构理论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智力,化学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而在化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则很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智力。很明显,每个化学教师牢固树立“综合意识”(学科间综合和学科内综合),不仅符合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
4 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意识” 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创造某种有价值产品的能力,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可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验教学的大力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开展,都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另外,只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提供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自然现象,关心科技动态,比如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手性碳原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酸雨、臭氧空洞;还有纳米材料、高能电池……把它们与化学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 铝热反应;实验教具;绿色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9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7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演示实验中,铝热反应实验是为数不多的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与震撼力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该实验涉及铝单质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核心知识,因此成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做的演示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是以铁架台作支架,以滤纸漏斗作容器,以蒸发皿盛接熔融物,以镁条作引燃物,虽然现象足够震撼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已有许多学者对该实验提出过新的方法[1~5],但经过试验后发现还存在着美中不足,如反应容器容积太小,产生的浓烟易冲出,引燃困难、耗时,心理上畏惧等。为了弥补上述的不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将该演示实验置于一定的情境中,笔者以影视剧里的片断作为引入,利用自制的实验教具模拟了影视剧里的铝热反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一、情境导入
1. 用铝热剂开锁
美剧《绝命毒师》中的片断,化学老师沃尔特・怀特(Walt White)注意到搭档身后箱子里的磁铁画板,他突然想到铝热剂可以熔化钢铁,他决定用一小袋铝热剂去打开城南化学品存放场所的大锁。(见图1、2、3)
2. 涉及化学知识
由于铝和氧有很强的亲和力,铝被用来从其他金属氧化物中置换出金属,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以将反应混合物(如Al和Fe2O3的混合物)加热至很高的温度(3273K),使产物金属熔化,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Al(s)+Fe2O3(s) Al2O3(s)+2Fe(s) ΔH =-852 kJ・mol-1
二、绿色设计
1. 教具的制作
取一空塑料油桶(容积5L),将内壁的残油洗净,用美工刀沿底部割出约10.5cm的圆洞,作贮烟罩。洗净一空酱菜瓶内壁,再装入少量细沙,将盖子内外壁的油漆用砂纸磨去,并再磨薄些,旋紧盖子(盖子材质是马口铁,熔点较纯铁低)。将一空心砖孔放在水泥地面上将其棱角磨平,磨制成高约3cm的六棱柱体。如图4所示。
2. 教具的搭建
塑料水槽盛装约2cm高度的自来水,将酱菜瓶置于其中央,再将空心砖孔置于瓶盖上。将贮烟罩内壁润湿,最好有大量水珠挂在内壁上,将其罩在酱菜瓶和空心砖孔上。如图5所示。
3. 铝热剂的配制
铝粉与Fe2O3的比例可按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质量比(Al∶Fe2O3=1:3时刚好完全反应)配成的混合物,混合均匀。实验时若要降低反应的剧烈程度,可适当增加Fe2O3的量,反之增加铝粉用量。本次实验笔者按2∶7配制铝热剂。
4. 引燃的方式
经典的引燃方式是按教材中描述的,镁条插入铝热剂中并在KClO3助燃的条件下进行,但是镁条极易熄灭,原因是镁条自上往下燃烧,火焰对下部预热的贡献很小,再加上空气流动带走一部分热量,往往要反复点燃几次才能成功,笔者尝试着用坩埚钳夹着点燃的镁条直接触到铝热剂表面,结果一下子就引燃了,效果出奇的好,再试验几次均能成功。
三、实验过程
1. 按图5搭建实验装置,将配比2∶7的铝热剂约5g装入空心砖孔内,加入1g研细的氯酸钾粉末。
2. 用小喷雾器向贮烟罩内壁喷大量水,保证有大量水珠附着在内壁上。
3. 用坩埚钳夹住打磨光的一段镁条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将燃着的镁条立即触到铝热剂表面上引发反应,另一只手用贮烟罩罩住发生装置。
4. 可以观察到燃着的镁条迅速引燃铝热剂,开始产生白色烟尘,继而砖口喷出红色火焰,似节日的焰火,同时又有火红的熔融物穿透瓶盖滴落到细沙上。
四、设计评价
1.制作教具所用到的无色塑料油桶、酱菜瓶均是厨房中的常见废弃物,空心砖孔也容易获得,零成本,易制作,质地轻,便于携带,易于推广,还能够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理念。
2.贮烟罩和水槽的封闭式组合,使得产生的烟尘得到有效控制,烟尘还能减弱镁条燃烧产生的光污染,水槽中的水能够吸收烟尘,提高了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能有效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
3.用直接接触式引燃方式,可以消除畏惧心理,瞬间就可引燃,成功率达100。
4.以影视剧作为情境导入,过渡自然,模拟剧中的铝热反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孙海龙,于永民.铝热反应实验装置的再改进[J].化学教学,2013,(8):38-39
[2] 朱建兵,姚建军.关于铝热反应实验三种改进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3,(4):56
[3] 但世辉,李斌.铝热反应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13,(5):62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名著影视 教学 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作为外国文学重要维度的西方名著,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对人名、地名的不熟悉,加上对相关的西方文化不了解,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不强,甚至感到厌烦,转而倾心于时尚、漫画式、零深度、搞笑轻松的读物。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好奇心很强,在“网络时代”、“读图时代”、“赛博空间”中,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感受新鲜的事物。而名著具有更多的“传统”色彩,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外国文学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文化上的“不可通约”,导致了学生不能彻底地理解西方文明文化。中西文学中同样的题材和主题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都很难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清楚理解。虽然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但文学中涉及的风俗习惯、、情感表达等因素仍然是纸上谈兵,不能让学生全面感性地掌握。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形象的资料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名著影视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图景。
一、经典阅读与图像影视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强化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文本特有的表现手段对学生参与再创造的能动性培养,对阅读者审美心态的陶冶,对学生素质拓展与精神涵养等都有着特殊意义。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审美素养,获得人生感悟等重要方法。
但伴随着时代进步,阅读面临巨大的挑战。本雅明曾经忧虑地宣告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消失,“韵味”蒸发,逐渐被新兴的电子传媒、影像艺术所替代。今天,网络、电视、电影等技术的发展,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被称为“第二媒介时代”。经典阅读曾被马克・吐温调侃:“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种情况在跨语言文化的外国文学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电影艺术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剧诸元素之大成,通过摄影电脑成像与剪辑、映现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呈现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1]因而,影视艺术是一种形象、逼真、生动、表现力极强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在给人们带来一种视听享受的同时,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其他艺术很难做到这一点。
名著影视资料通过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提高了学习者的认识,加强直观感受,将此运用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外国影视作品在两个小时中,通过画面将时间跨度很大、牵涉到很多人物和事件的故事叙述得清楚简明,不仅故事情节清晰、重点突出,而且人物形象极为丰满。为了抓住观众,影视剧导演会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先后叙述的风格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通过观看影视剧,学生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产生对外国文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影视作品《安娜》对多线索、多人物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安排,既省略了拖沓的枝节,又突出了主题故事。BBC莎士比亚系列动画片都是将故事压缩到二十分钟左右,莎翁的几十部作品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了解清楚。Discovery的《耶稣转》、《佛陀传》、《彼得大帝》等作品亦史亦教,以个人的经历陈述恢宏的历史,全面地展示了时代背景,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
名著影视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外国文化。服饰、地理、礼仪、习惯、举止等一系列感性知识替代了哲学、世界观、理念、人文等抽象的文化因素。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接受,将不可触摸的“想象物”置换成可感知的鲜活的场景事件,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英雄”、“荣誉”、“爱情”、“理性”等观念很难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透彻。但一些影视作品可以完全传输,《特洛伊》展示了英雄和悲剧思想;《勇敢的心》表现了自由和英雄感的精髓;《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千古爱情绝唱。
一些作品还展现了西方风俗信仰习惯。在讲到哥特式风格时可以播放《断头谷》、《僵尸新娘》等电影,阴森恐怖的气氛、古怪玄妙的对话能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埃及王子》中坚定的,《简・爱》中维多利亚式的风尚,《巴黎》中的宫廷生活,《海上钢琴师》中的绅士风度等都可以从某个侧面显示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特质。《七封印》等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摒弃了常规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大量使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梦幻、幻觉、自由联想、回忆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层面呈现”。[2]这样的影视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比较意识流流派、新小说流派和荒诞派的风格。同时,影视剧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音乐、日常交往方式等知识原点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影视剧中可以完美地体现。
二、影视艺术与素质教育
名著影视不但可以帮助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影视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联姻,是通俗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在传播中不断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这种方式将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情感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全方位接触西方文化。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在内容上、精神上完成对人的塑造,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内化道德信念、树立人生理想、珍视有限生命。《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坚强和自立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托尔斯泰》能让我们领会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心灵。
随着社会多元化,简单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当今教学需求。扩大知识面,使受教者越来越博学,成为“通才”,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名著影视是“参与性反映”(participatory responses),[4]也是最有效、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从技术手段上,它集声、光、电、色于一身;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它又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直观、多功能、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感受文化的精彩。
学生欣赏名著影视,还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电影中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的主题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将单纯的言语描述转变为直观的语言交流,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名著影视以直接、真实的方式集中展现社会文化场景,并以丰富的语汇全面生动地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名著影视的缺陷和选择
名著影视虽然有诸多的实用性,但也有弊端。
1.文本的扁平化。文学文本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培养想象力。而影视作品所使用的旁白、对话和文学作品相比,突出了口语化和语境化,没有文学中语言那样优美。为了节省时间,使冲突更清晰,电影对原著要删节情节和人物。对于景物描写、人生感悟、内心世界电影很难表达,所以也会被省略删减。文学文本是丰富的,但影视却将文本单一化,固定的人物形象和叙事风格取代了想象。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形成个性化阅读,形成独特的感受和审美。而在影视中,导演和演员的固定形象和思维替代了读者的解读,形成“角色霸权”,会使学生大脑产生惰性,弱化学生的想象。
2.文本的“篡改”和“重新解读”。名著改编成影视,都会被重新解读,“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会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从而修改文本中形象。像电影《特洛伊》对爱情的突出描写,《红与黑》中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浮士德》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等,都远离了原著。名著影视能节约时间,让学生产生兴趣,但也有别于原著,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著,易使学生曲解误读。因此对名著影视的利用必须利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和感受能力。所以在看完影视材料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写作、勤思考,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主题发言、主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分辨、评析能力,最好鼓励学生再去欣赏原著。
当经典文本遭遇影视改编时,名著必然是二次创作的产物,甚至是颠覆式的再创造。所以影视资料要以文学作品为中心,避免使用“戏仿”、戏说或过多渗透导演自身好恶的影片,尽量选取忠于原著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有劳伦斯・奥利维尔的版本和佛朗哥・泽菲雷里版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取舍。很多文学作品曾被不同时代的导演改编,由于时代的变迁,电影技术上的革新,要考虑到现代学生的接受趣味,排除一些拍摄手法等相对陈旧的作品,尽量使用原声电影进行教学。如电影《安娜》,嘉宝、萨莫依洛娃、苏菲和费雯・丽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但课堂效果比较好的是苏菲和费雯・丽的版本。
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恰当使用名著影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加深知识印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不能使其喧宾夺主,替代传统的讲解和阅读,从而使这种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9.
[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3:187-195.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迅猛,钢琴课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能主干课程也随着改革逐渐深化,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教学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虽然如此,由于各种原因,高师钢琴课教学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学生专业基础不够好。“尤其是高师艺术类的招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其他专业考不上而改学音乐被录取的,前几年的考生在被录取前都要学一两年音乐才有可能考上高校的音乐系,而如今的考生有的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训就有可能被高校录取。”①所以大多数学生一旦进入正规的专业学习,都会感觉吃力,压力较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观察发现,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还能自觉学习,但到了第二学年之后,大多数学生学习风气会渐渐淡下来,把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不能专注地学习,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果不好。思想道德意识薄弱,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些高师学生不仅专业技能低、文化底蕴薄,还不重视思想品德方面的学习,艺术修养远远不够,表现为对音乐理解、表达、鉴赏能力较差;有的虽然弹奏技能好,但思想品德欠缺,毕业后不能真正服务社会,不能成为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栋梁之才。以上这些都是当前高师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高师钢琴教学必须努力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以尽可能广博的艺术视野将各种相关的有机因素纳入教学的范畴,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师钢琴教学的实效。”②怎样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来进一步促进高师钢琴课教学,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影视资源辅助高师钢琴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信息),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结果。”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影视以其高度的综合性、视听逼真性成为影响、教育、感染观众心理的艺术,是当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影视同样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当代每一位大学生。“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观看影视作品的占60%以上。作为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将音乐教学与影视艺术恰当地融合到一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钢琴学习。
三、运用影视资源辅助高师钢琴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审美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剂和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因此,在教学中以创造情感的审美意境为前提来激发、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⑤影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其生动的画面、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煽情的配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艺术学习环境。将学生对影视的浓厚兴趣巧妙引导到钢琴学习上,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试想,当学生观赏到影片中高超的钢琴演奏场景时,一定会心潮澎湃,激起弹奏的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平常喜欢的影视剧音乐来弹奏,相信此刻学生弹奏钢琴的积极性一定会增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引导学生观看相关音乐家的影片,如《一曲难忘》《莫扎特传》《钢琴家》《重现贝多芬》等,学生在思想上是不可能不受到积极影响的。所以说,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适当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受社会文化习惯、审美规范、物质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其技术层面之上又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与表演中,审美观与鉴赏力的培养极为重要。”⑥影视凭借声音和图像构成完整的信息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因此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审美能力。当前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弹奏钢琴时之所以对乐曲的理解和表达不够准确,其原因就是自身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不能很好地领会乐曲内涵,没有养成对乐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曲式结构等进行分析的习惯。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往往是剧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反映,是不同时代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开阔其文化视野,陶冶艺术情操,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在弹奏汪立山编曲的《蓝花花》时,由于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时间久远,学生对音乐形象无法感知、想象,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用朱正导演的电视剧《兰花花》为参考,虽然电视剧故事情节有些变动,但对学生了解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及内容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又如影片《海上钢琴师》《神童》《不能说的秘密》《钢琴家》等片中有很多弹琴和斗琴的场景,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技术、声音、音乐表现等方面鉴别、欣赏片中的钢琴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在一些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偏低和审美娱乐化倾向严重的情况下,运用好的影视资源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音乐素养不失为一个好计策。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高等音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不仅应具备宽广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健康、富有爱心的人。”⑦王冀生在《试论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一文中强调:“现代大学要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人的综合素质的内涵包括品德、学识、才能、体质四方面。可见,德与能的统一是现代大学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⑧“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与历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⑨教师可以选用优秀的影片,集音乐和影像感染、启发、教育学生。如在弹奏《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聂耳》,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弹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不妨让学生观看电影《一曲难忘》,通过肖邦无私、崇高的爱国实例,净化学生的心灵。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艺术本领,还应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拥有为国为民为艺术无私奉献的精神。诸如此类的影视作品很多,高校音乐教师应很好地运用优秀的影视资源,来熏陶教育学生,让高师学生不仅在钢琴弹奏技能、知识等方面有所提高,关键还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四、运用影视资源辅助高师钢琴教学的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适度选择影片
不是每弹奏一首钢琴作品都需要观看影视剧,也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适合学生观看,完全依靠影视欣赏来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是不可取的。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应适度,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定,注重所选影视作品是否能真正解决教学问题,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不分内容、数量过多地引用影视作品来辅助钢琴课教学,只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影视剧中出现的音乐是根据剧情设计,影视制作需要有很大改动,这时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慎重选择,因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可以是良师益友,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不利于钢琴教学的开展。
(二)正确引导,确保影视欣赏的效果
影视欣赏的目的是用来促进钢琴教学,而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能力限制,容易变成以娱乐和消遣为主,导致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这个过程一定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如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的斗琴场景,演奏的音乐有肖邦黑键练习曲和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而学生们看过后却更多的是迷恋流行天王周杰伦,而没有更好地反思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上,这时就要教师适时引导。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片中演奏的是改编过的音乐片段,虽然如此但也足以看出周杰伦的弹奏功底和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古典音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音乐内涵和演奏水平,所以影片中的斗琴会选择此类作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喜爱古典音乐,帮助学生鉴赏片中音乐。通过观看这个影片,教师既要以学生对周杰伦的喜爱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又可以适时介绍肖邦音乐增进学生对肖邦作品的了解,这样就达到了钢琴教学的目的,确保影视欣赏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影片欣赏的时间、地点
关键词:纠客;客文化;穿帮网;网络传媒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04-02
一、纠客产生的原因
(一)客文化催生纠客群体
2007年,中国穿帮网成立,它是第一个基于穿帮交流与分享的专门网站。同时,这一网站的产生,说明了纠客这一网络新群体正在不断壮大。其实早在纠客出现之前,博客,播客,黑客等“客”群体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正是由于这些客文化的推动,才催生了纠客这一新群体。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纠客是英文joke的音译,就是搞笑意思。所谓“纠客”是一群到处找BUG(BUG一词,原意是英文中的“臭虫”,后来人们用来称呼电脑程序中隐藏着未被发现的缺陷。在影视剧中BUG被翻译为“穿帮”之意)的民间高手。纠客是一群爱较真的人,他们在意细节,因此能发现常人所不知或忽略的错误,而一旦发现错误,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通过网络套之于众。更有甚者,采用类似美国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的形式,用科学方式验证影片某些镜头或片段的真伪,称之为“超级纠客”毫不过分。他们各有所长,有的专纠《百家讲坛》里国学大家所犯的低级错误,有的专攻影视剧中的穿帮镜头[1]。纠客的产生与众多以“客”为名字的互联网服务一样,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这些客元素共同组成了客文化这一整体概念。相对的,也正是由于早先的那些客群体所形成的初期客文化推动了纠客的产生,使它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客文化是网络传媒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化,是随着网络传媒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虚拟文化,而纠客只是组成这一文化的新元素而已。
(二)网络商业价值壮大纠客群体
CNNIC报告显示,至2009年我国网民规模已经接近3亿,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调查显示,过去半年来,90.6%的中国网民使用过宽带接入互联网,也就是说,2.7亿中国网民使用了宽带访问互联网,较2007年增长一个多亿。随着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网络的商业价值倍增。[2]在这种情况下,庞大的网民组成的纠客群体的数量自然不容小觑。随着众多纠客网、纠客论坛、纠客平台的发展壮大,“纠客”已经发展为一种职业,网络统计,我国已经有职业“纠客”工作室300多个,非职业即业余“纠客”个体户已经超过5万人,借助“纠客”群体的壮大,“纠客”产业已经凸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3]
穿帮网、酷6网合作视频节目《又见穿帮》播放超1700万次,成为目前为止该网站播放次数最高的穿帮视频。《又见穿帮》系列节目中的经典一期就是唐山大地震穿帮揭秘。另一头华谊兄弟公告称,《唐山大地震》上映18天,《唐山大地震》保守票房已达5.32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到上映一个月后,累计票房为6.6亿,冲破6亿大关。[4]穿帮网对唐山大地震的穿帮揭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票房的增长,唐山大地震于2010年7月22日上映,到了7月29日,电影才上映一周,影片中的10处穿帮镜头就在穿帮网上讨论,众多网民纷纷转载,点击次数高达1337945次。很多网民是带着看穿帮的兴趣进了电影院,穿帮镜头给影片制造了话题,引起了网民对影片的兴趣以及更多的光注。穿帮网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品牌网站和企业机构在该网站上投放广告,比如淘宝网、优购网上鞋城、雅美医疗美容医院等。
二、互联网世界里,”纠客”的生存之道(以穿帮网为例)
(一)穿帮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穿帮网在网络上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狂热追捧,但是在这个竞争激烈,每天都有无数中小网站在诞生和消亡的互联网世界中,穿帮网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穿帮网的发展关系着成千上万的纠客们能否在网络中继续生存,他们的职业是否能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革新,因此,发现和重视该网站的发展问题是关键的第一步。
首先,在网站成立初期,该网站是几个年轻人一时冲动后的创业尝试――甚至没有稳固的运作团队,大多数成员都是兼职,而且清一色都是能灵活支配工作时间的记者或编辑,他们只领取一点象征性的酬劳,甚至是无偿服务[5]。这就说明纠客只是他们工作之外的另一个身份,很多从事纠客工作的人甚至不愿意公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原因是影视圈人员关系复杂,担心遭到报复。很多纠客只是玩票性质,真正专业的纠客实际上很少,再加上酬劳欠佳,很难激起工作者的积极性,这些原因都决定了纠客这个职业的短暂性。
再来,成为一名纠客,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学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比如说高希希导演的新版《三国》中,陶谦跟儿子说,自己本想结交曹操,却弄巧成拙,“弄巧成拙”是出自于宋朝黄庭坚的《拙轩颂》,原句是“弄巧成拙,为蛇添足”。这种文学常识的错误数不胜数,仅《三国》这一部电视剧就被纠出48处。国际大片《阿凡达》也被发现了科学性错误。《阿凡达》在潘多拉星球,纳美人能生存,人类却因缺氧无法呼吸。但从杰克第一晚用火把与野兽搏斗,到后来的大战,美国城管用燃烧弹烧掉人家的灵魂树,虽然都缺氧,但都能熊熊燃烧,这个说不通。《阿凡达》中频频出现没有氧气也能燃烧的不合理现象。能发现这些错误的人既要求有浓厚的文学知识又要求有过硬的物理化学常识,这类群体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一般人可以胜任,因此纠客群体的扩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仅纠客群体有限,纠客的工作成果也经常受到其他网站,论坛的抄袭和转载,直接复制粘贴穿帮网上纠客们辛苦找出的穿帮镜头,这使穿帮网散失了一定的点击率。
(二)穿帮网发展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纠客们的收入到底从何而来?其实广告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比如某位纠客的穿帮作品在穿帮网的点击率很高,那么他的版块可以获得一部分的广告收入。但是国内专业的纠客还没成气候,很多地方还未完善,要拉广告和赚钱真的很难。
虽然穿帮网已与数家网站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向后者提供穿帮镜头的视频、图文资料,但这种模式目前还未产生显著的商业价值。穿帮网直到今年才开始有些许收入,主要也是其他合作网站支付的小额费用。此外,少量淘宝商店也在穿帮网上有一定的广告投放,但金额同样少得可怜,穿帮网现在“还不能完全养活自己”。[6]
不仅如此,目前很多类似于穿帮网的网站,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往往是一个网站揭秘穿帮镜头,其他网站第一时间直接转载,这些网站搜集来的资源并非自己原创,而且数量有限,有些甚至是假穿帮镜头,用来混淆视听罢了。
这些都是因为我国的传媒业才刚刚进入web2.0时代,这种新的网络商业模式还不完善,但是它潜在的商业价值已经凸显,越来越多的人立志于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新产业。
(三)穿帮网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行业风险大,尤其是像穿帮网这种新型网站,要想真正盈利,并且长久的运行下去,必须转型以探索自身的商业化道路。目前,穿帮网的资料来源已经全部源于原创,所有穿帮镜头都是纠客们自己看影片找出来的,网站内容均有版权,严禁复制粘贴,每一个穿帮镜头都是纠客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一审再审,最终得出定论。很多纠客往往为了一个镜头,翻阅好几本专业书籍来寻找答案,即便如此,商业网站也不是穿帮网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依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形势来看,穿帮网最好是被大公司招安(收购),互联网创业虽然前途光明,但是问题在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犹如玻璃上的苍蝇。所以,最好的出路就是引进外力,例如利用融资来壮大自身,与其他竞争机构分庭抗礼,在取得一定的影响和声誉后,换得被大门户收购的机会。
三、综述
随着互联网宽带化、大众化、个性化、移动化的不断发展,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有Web2.0特征的服务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网民的视野,纠客成为一种新的群体更加适应了Web2.0时代的需求。在互联网世界中,纠客生长于客文化的大家庭中,属于网络传媒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化。纠客的产生,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在不断更新发展,为了保障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应该从现在起加强对客群体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的管理和引导,用先进文化引领纠客的发展,以便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和谐健康的新型网络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语系
作者简介:岳瑶(1991- ),女,汉族,湖南邵阳人,闽江学院外语系09级英本。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英语不仅在国际交往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较多。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掌握课本上的专业英语知识,同时要注重对课外知识的开拓,其可有效推动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好地协助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更加熟悉运用英语,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综合能力,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进步。英美文学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帮助较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及思考,可快速扩展课外知识,知晓西方的历史文化,另外还可学习到更为地道的英语用法,摒弃传统的学习形式。另外,英美文学作品大部分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文化价值,一旦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素养以及个人涵养的提高,可有效强化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促进个人良好成长。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填鸭式”灌输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单一目前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一味地讲授英语基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单独思考能力,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运用题海战术,大部分高中生都处在处理不同类型难题的状态中,另外还需学习以及背诵全新的单词和语法,学生基本上并没有过多的时间研究鉴赏英美文学,因此很难将英美文学全面地渗透到高中英语的学习中。
(二)缺乏英语语言思维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将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特点,学生只是记忆语法理论对于整体语言学习十分不利。另外,还必须具有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利用该学习形式,学生才可将已记忆的知识重新进行应用,最终更好地提升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这相对制约了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对英语语法以及口语的掌握能力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以多变的文学风格、丰富的内容题材以及优美的言辞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基础英语教材缺乏一定的文学形式,其只是单一地进行情境对话的模拟,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来说还存在缺陷与不足之处。在我国英语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的教育意义开始逐渐凸显。为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英美文学对于高中生语法知识和口语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学素质英语属于实践运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阶段中不应该只是单一进行语法结构的教学,更加需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英语文学素养。在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重视对学生语法知识方面的相关教学,对于文章的文学意义没有进行过多的介绍和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但是学生并没有从本质上掌握英语语言。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育宗旨还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和阻碍。对于语言学科而言,注重语法的教学,忽视文章的本质内容,会使得学生逐步丧失加深理解的行为。所以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属于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1]。
三、英美文学渗透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法
(一)重视英美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展视野英美文学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哲理性也较强,将英美文学逐步渗透到高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显著地推动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教师必须重视向学生传授英美文学知识的环节,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具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英美文学储备,加深对单词和文章所具有的更高层次文化的认知[2]。
(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首当其中就是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以及学习欲望。不过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给学生教授有关的语法知识,因此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学生会觉得教学方式十分乏味,学生的好奇心逐步被打消,教学效率也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英美文学,不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三)强化对说和写的锻炼,提高综合能力高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将英美文学渗透到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中,同时强化说以及写的练习,推动学生提升英语有关的综合水平。利用该学习形式,才可更好地加强英美文学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熏陶。所以教师必须将英美文学逐步渗透在写作和日常对话等练习中,学生实施英语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真实感受英美文学的魅力。譬如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教学情况入手,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引导学生对于电影中相关对白进行鉴赏,例如对神态和语境的认知。另外选取同教材中内容关联的视频,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观赏,推动其进行理解与使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譬如,在UnitlBuildingTheFuture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展示给学生一些同将来的建筑有关联的小视频,教师也应该能够使用多媒体来进行视频制作。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聆听人物对白更深层次理解英美文化,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水平[3]。
(四)加深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课堂文化交流教师必须协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美文学知识,同时在增加英语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确保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
(五)在英语教材中对文章分析要站在文学的角度在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时代,大部分的课本内容都开始向着语言优美、内涵层次渐深的形式转变。从这一方面来讲,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向着文学素养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从实际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究,虽然在教材内容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但是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了能够扭转当前这种教育局面,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师应当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英语阅读理解的分析和总结,以此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应用型教学。
(六)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较为深远,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学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部分英美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学习,以此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入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的英美文学作品,也能够帮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握。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的《哈姆雷特》,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这部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理解难度都会显著降低,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章剖析和总结,以此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4]。要想将英美文学更好地渗透到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英美国家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容进行理解。通过音乐或是影视作品的了解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与学生生活关联性较强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例如,《泰坦尼克号》就是影视作品教育的典范。教师可以通过与之相关的视频或是音频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部分英文歌词内容具有浓烈的文学意义和象征色彩。其中“Loves-tory”的歌词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语句,虽然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此修辞方式进行理解,但是却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
(七)提倡学生观看英文影视剧和书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以及句式,如果学生只是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及记忆,不但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且也不一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也极易发生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形。如果教师无法协助学生找寻到极佳的学习手段,随着时间的累积,极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对学习形成抵触心理,也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源上更新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不但可及时完成课程目标,而且也能获得许多课外知识,最终实现高效以及快乐学习。譬如教师可首先为学生具体介绍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充分熟知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认知程度,接着从学生感兴趣的点着手,鼓励学生观看英文电影与电视剧等,将一些复杂以及难懂的单词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音频以及文字,其不但可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可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不过在该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所观看的影视剧以及阅读的书籍进行严格把控,建议选取具有充分教育意义同时忠于原著的电影或电视剧,另外发音必须保持地道,通过这种形式,才可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对于阅读书籍的选择,教师必须协助学生进行甄别,建议选取一些正能量,以及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料,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更加熟知英语在不同类型环境下的使用手段,同时也可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营造出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
(八)情景模拟,增强课堂趣味性情景模拟属于中小学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教学中也可运用该教学方法,其不但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口语水平。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偏大,课堂教学依旧处在紧张的环境中,因此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的正常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参与到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同时把情景模拟同英美文学进行融合,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譬如教师可选择话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片段,请学生上台表演,在此之前,教师可让学生首先熟知话剧内容,同时安排学生自由组队,不断鼓励学生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独特想法,按照自身对人物的分析来表现出自己所饰演人物的个性特点。
(九)开展英美文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放松,同时协助学生增长知识,充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英美文学的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协助学生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的认知,并同时推动学生积极地了解英美文学。譬如教师可在学生学习的某一阶段后,将年级作为单位开展英文诗歌朗诵比赛以及英文书籍读书交流会等,学生利用对英文诗歌的朗诵,可掌握更多优美的句子,同时更好地熟悉英文诗歌的写作方法;通过对英文书籍的阅读和沟通,学生可以有机会抒发自身对于所读书籍的感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找到同感,不但可加深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同时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推动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十)把英美文学作品作为阅读理解材料阅读理解属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常见题型,利用对阅读理解材料的阅读以及分析,学生不但能够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而且还可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最终掌握不同类型材料的不同阅读方法,更加方便自身快速以及准确理解。常规的阅读理解材料大部分都是非常简单,如果学生长期接触这些内容,不但极易引发厌倦心理,而且也会形成固定思维,从而影响到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英文文学作品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不但能够变化常规的阅读理解材料的简单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因为英美文学作品属于英美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可接触到大量优美的句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针对性的锻炼。譬如教师可在课前选取优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作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在阅读材料中出现较多陌生词汇,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联系实际;生活习惯;人和自然的关系;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86-02
近年来,生物是自然科学中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生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克隆技术的成功、DNA技术的广泛使用,随之而产生的和生物工程有关的工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初中生物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生物研究的新成果,增加了人和生物关系的内容的学习,体现了关注生物和人类生活关系的探讨,注重利用生物科学来解决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诸多问题。这体现了生物学习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注重学科的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和生活生产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改善生活。如何将生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呢?
一、利用生物知识来纠正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1.纠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挑食、偏食、不按时吃饭或饮食过量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和身体发育。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不良习惯会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和健康造成哪些危害。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人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对照自己的饮食习惯,整理出自己可能会缺少的那些营养物质。然后,结合课本对各种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介绍,为自己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食谱。
2.纠正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部分学生由于好奇心和模仿影视剧中的人物,认为抽烟很有“派”,沾染抽烟的坏习惯。在学习《吸烟的危害》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对比正常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的图片、阅读“开眼界”内容,来充分了解抽烟对人身体和生命的危害,教育学生做一个抵御香烟诱惑的精神文明的好公民。
3.利用生物知识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是成绩却总是不理想,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结合生物课本中的“合理用脑”知识,来对照自己的学习习惯,看哪些环节符合科学用脑的要求,哪些习惯违背科学用脑的习惯?针对所学的用脑知识,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计划,让它们更符合科学用脑的要求,使得学习事半功倍。
二、利用生物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1.了解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唤起学生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在地理中,已经学到了相关知识。在生物课中再次遇到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科间的整合,重点将学习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改善生活环境。比如,杜绝能源浪费,及时关灯,尽量少用电器,少开汽车,做好废品回收,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减少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减少化学物质的污染。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
2.了解人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通过人与自然资源部分‘成员’的对话,引发学生对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的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和破坏情况思考: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保护自然资源的建议。
3.结合生物知识,服务生活、生产。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许多生物知识对学生将来的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要抓住这个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课堂知识,服务生活和生产。比如,如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养殖。一方面,可以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满足人们绿色生活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使用生物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随着生物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习、掌握、使用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1.利用生物技术,让生活更符合科学原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食物保鲜的难题。生物学知识能帮助学生了解哪类食物如何保存更科学,冰箱里储存的食物如何分类、冰箱的温度控制到什么温度最合适,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
[关键词] 原版电影;听说教学;互动课堂
目前我国各高校外语听说教学情况千差万别,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各不相同。那么大学外语的听说教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总体来说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为模式,课堂主要还是教师的舞台,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各大学均以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及格率来评价英语教学质量。如此一来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成了“学了十几年,听也听不懂,有口也难开”。这也让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遭遇尴尬,他们在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低,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
追根究底导致这种情况的主因就是在国内大部分学校里很难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外语课堂死气沉沉、缺乏师生互动,传统的听说课上,教师一言堂,内容老套,直接扑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听说教学中植入原版影视教学资料,极大弥补了这一教学上的不足,它的趣味性、地道纯正的口语化和丰富真实形象的教学资料给外语听说课堂带来了革新,直接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多向互动。
一、外语听说教学中的互动性
1.定义
什么是互动?“互动”一词源于拉丁文动词“agree”和拉丁文介词“inter”的组合。(Rivers 1997:57,11-12)因此,互动性强调教学过程双方共同的参与。这一过程是一种积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的。互动(interaction)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
如Wilga M.Rivers著作“交互式语言教学”中指互动既是信息的接受方也是信息表达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交际双方产生兴趣时才会发生双方的互动。(Rivers 1997: F44)只有基于兴趣的互动才是积极的、高效的互动。而现今我们大部分学校的听说课堂就是缺乏这种因兴趣而产生的师生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互动的重要性
“互动式教学”正是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会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英语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并辅以原版电影来创新教学内容,才能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就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听说课上的多向互动
听说课堂上真正的互动可以是师生间的、学生间的或是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但决不会是单向的,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应该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缺乏有效互动这一直是中国目前外语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互动课堂上教师应走出以自我为中心,把舞台交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作为一个组织者,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参与。因此,互动方式既解放了教师也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如何调动学生在听说课堂的积极性,使之自愿成为学习的主导?这就需要原版电影的推动和催化。
二、原版电影资料的植入――外语听说教学内容的革新
原版电影资料可以把学生带入真实的语言环境,推动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互动。曾有外语教师说过多看几遍FRIENDS,如果最后能不看字幕就听懂,相当于美国生活3个月。在我们暂时没有条件去美国或英语言国家的时候,就只能通过电影来学纯正的英语了。因为原版影视剧中的语言,口音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语言配合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情感表露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明白大意。这种全面融合了音、画、意的教学资料可以给学生更直接、感官的语言刺激,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接受。
同时原版电影资料可以提供给学生最地道的听说。很多教师因地域、历史或其他原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口音问题;还有我们学习语言中的连读、爆破、弱化、浊化等发音问题;语流、语调、语速节奏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比较令人头疼、很难解决的问题。而利用原版电影教学,教师可选择适合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反复观看,并大量跟读、模仿、配音,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这些手段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弥补教师的口音,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另外,原版影片能够更形象、生动地把它的文化背景知识展示给学生,是融合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最佳媒介。电影是文化的使者,而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却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逐点分析,不断地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活”起来。原版电影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在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同时,也更有效地学习了语言。我们总是说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先了解熟悉它的文化,否则是学不好语言的。但是如果我们单纯地给学生开设一门文化概况,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或许可行,但对大多数其他专业学英语的同学来说就不切实际,也枯燥乏味了点。所以我们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给学生推荐一些有浓厚西方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影片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它们的社会和文化。
三、如何利用原版电影资源推动课堂互动
1.选择合适的电影资料――推动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学生和学生间的多向互动
我们传统的听说教材经常会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通常一本教材一用好几年,内容都已老化过时,而我们的语言却在不断地更新,英语中新的词汇、新的含义、网络语言都在不停涌现。所以我们要在教材外适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如一些适合学生观看的原版影视片,让学生在产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能主动地参与到听说课堂里,并能和课堂里教师、同学、授课内容有机融合、积极互动。
不仅仅是优秀的原版电影而是合适恰当的英文电影才能带来学生与学习教材之间的互动。所以我们选择原版的影片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选片原则:简单。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选择那些语速较慢,语言清晰、现代,不要有太多俚语、脏话的影片,同时内容要积极向上,因为我们并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看电影,而是以练听力为主要目的。很多片子不是说不让你看,而是不推荐你用来学英语。首先,比较古老的片子不推荐使用,像《魂断蓝桥》《飘》《十诫》这些片子里面的语言现在已经不太常用了,语速也比较快。要学英语就要看近期的电影,因为里面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语言。其次,一些带口音的原版电影也不推荐来学英语,像《勇敢的心》虽是常值得一看的电影,但澳洲口音非常重。选择这样的片子只能是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却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很多语言较少的动作片、枪战片也不适宜做听说课堂的辅助教材。
我们都知道学英语的片子应该首选生活片、喜剧片,里面既有大量的对白,又能保证你学习的愉快心情。这里推荐10部适合作为听说教程的英语片子,大都词汇比较简单,句子经典而通俗易懂,而且还包含很深的人生哲理。(1)阿甘正传“FORREST GUMP”;(2)狮子王“Lion King”;(3)角斗士“Gladiator”;(4)电子情书 “YOUVE GOT MAIL”;(5)居家男人 “THE FAMILY MAN”;(6)公主日记I.II.“THE PRINCESS DIARIES ”;(7)逃跑的新娘 “THE RUNAWAY BRIDE”;(8)岳父大人 “FATHER OF THE BRIDE”;(9)BJ单身日记 “BRIDGET JONES DIARY I II”;(10)蒙娜丽莎的微笑 “Mona Lisas Smile” 。
2.利用影片推动听说课堂互动的三步曲
电影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科书”,不能在课堂上简单一放片子就完事。在视听课上利用原版电影进行的快乐、互动的教学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一步,要调动好师生的互动,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这一步师生互动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应对电影教材做一些截选、编辑,制作成一系列15-20分钟的片段,这样比较适合课堂教学。短片教学也有它特定的步骤,每一片段要根据情况播放3-5遍,配上中文字幕放一遍,然后配英文字幕放1-2遍,去掉字幕再放1-2遍(根据每个片段难度),把每个片段出现的生词、习语、俚语和地道常用的难句,还有片子的背景知识介绍做成课件在课上讲解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更好理解片子。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是要求他们课下按照上述方法多看推荐给他们的影片、剧集,并及时反馈由所看片子获得的信息。
第二步,课上学生通过跟读、模仿、配音和教学影片进行有效地互动。这一步我们要遵循几个原则:模仿的原则,对于经典的片段,要模仿其中各种角色的对白。包括演员的发音、语流、语调,甚至身体语言;背诵的原则,对于电影对白的精彩片段最好背诵下来,以利于生活中的活学活用;重复的原则,一部电影要反复地观看多遍,直到不用字幕也可以完全看懂听懂的地步;精泛结合的原则,拿出最适合自己的影片进行分析学习,同时也可以大量、广泛地看一些你喜欢的电影。
第三步,看片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是通过回答影片相关问题、影片讨论、故事复述、角色扮演、学唱英文影视歌曲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来完成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的参与度会很高,教师可以多组织、设计一些联系影片的课上作业,在搞活课堂气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沟通。
针对我们传统英语听说教学的死板、沉闷,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内容――英文电影,来创造一个快乐、互动的听说课堂,这时我们改革听说教学的一个方向。对听说课来说,重要的不是看能否完成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而是学生能汲取多少。计划是死的,学生是活的,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不一定要特别多,而要新颖、实用,吸引学生的眼球,既要兼顾学生的需求,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至关重要。让学生每次上课前都会有所期待,上课时又会感到轻松、愉快,这种快乐的听说教学离不开原版影视资料的辅助。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上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 Jane Willis,David Willis.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 Wells G et,al.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 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日常用品中的诺贝尔奖
网络的开端――晶体管和集成电路
没错,你正在用的电脑、手机都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对当今信息社会最真实的写照。网络时代就是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开始的,是不是有种开天地的感觉?从最初的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晶体管的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生,网络数字帝国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建立起来的。平时上网、用手机的同学,知道网络幕后的功臣吗?他们可都是得过诺贝尔奖的哦!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尔摩・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因在无线电报技术的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美国科学家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因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无处不在的高分子化合物――塑料
手上用的鼠标、桌上摆的键盘、脚下穿的球鞋、各种口味的饮料……都与它有关。如果没有它,你喝的饮料种类可能因为运输保存问题而大大减少;如果没有它,我们的家具还停留在纯木头时代,甚至是石头时代;如果没有它,我们购物时看到的商品不是被金属包着就是着……它的名字就是――塑料。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经常跟它打交道吧。可你知道它是谁发明的吗?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53年,德国科学赫尔曼・施陶丁格因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63年,意大利科学家居礼奥・纳塔、德国科学家卡尔・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最真实的还原――彩色照片
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绘画,人类自有彩色照片的那一刻开始,对时光的记忆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发明一个不会撒谎的记忆机器,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喜欢照相的同学,一定对彩色照片爱不释手吧。彩色照片能不用染料和颜料,而是利用各种不同波长的天然颜色自然成像,这简直是科学家送给爱自拍的同学的最好礼物。当我们环视周围各种彩色图片、广告时,就更加不能忽视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了。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08年,法国科学家加布里埃尔・李普曼因为发明制作彩色玻璃照相技术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食物相关的诺贝尔奖
粮食危机突破口――合成氨肥料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现在,我们的粮食产量与以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其中肥料的作用不容小觑。20世纪初合成氨研制成功,复合肥料、长效肥随之先后出现。由于化肥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及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肥料总投入量日益增大,作物产量也相应提高。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让粮食增产的合成氨肥料哦!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18年,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手性催化合成――高效提取薄荷脑
喜欢吃薄荷味口香糖、用薄荷味牙膏的同学们要注意啦,随着这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你喜欢的东西成本也会越来越低。薄荷脑是从薄荷的叶和茎中提取出来的白色晶体,可用作牙膏、香水、饮料和糖果等的赋香剂。以前我们通常采取水蒸气蒸馏法和有机溶剂提取薄荷脑,但是这两种方法中前者提取效率很低,后者则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的毒性。自从不对称催化合成的技术出现之后,提取薄荷脑变得既方便又高效。日本一家公司使用该方法,其薄荷脑的年产量高达1 000万吨,占据了全球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2001年,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手性化合物
手性化合物指分子量、分子结构相同,但左右排列相反,如实物与其镜中的映体。人的左右手,结构相同,大拇指至小指的次序也相同,但顺序并不同,左手是由左向右,右手则是由右向左,因此称为“手性”。
酵母催化发酵――糖果同样美味
苹果棒棒糖、椰子硬糖、橙子软糖……同学们在香甜可口的糖果面前,是不是没有什么抵抗力?这些糖果的甜味都是从水果中提取的吗?其实在食品工业中,利用淀粉酶等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在酶反应器中将淀粉转化成和蔗糖具有同样甜度的高果糖浆。糖果同样美味,可单位时间内生产成本降低了,受惠的当然是我们大家啦。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07年,德国科学家爱德华・比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罗伯特・切赫、加拿大科学家西德尼・奥尔特曼因发现核糖核酸的催化功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治疗恶性贫血的小能手――食用肝脏
同学们当中一定会有喜欢吃动物内脏的吧?在我品尝过的众多美食中,肝脏绝对能排进前十。法国的鹅肝更是与野生松露、鲟鱼鱼籽酱并称为世界三大顶级美食食材,它的口感甘香、入口即化,令人欲罢不能,光是想想唾液就不断分泌。不过,肝脏可不只好吃,它还对治疗恶性贫血有着不错的效果,更有三位医学家因为研究它而获得诺贝尔奖呢。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34年,美国医学家乔治・理查兹・迈诺特、威廉・帕里・墨菲和乔治・惠普尔因研究与开展对恶性贫血病人食用肝脏的疗法,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学健康中的诺贝尔奖
输血的重要依据――血型
A型血、B型血、AB型血、O型血,同学们是哪一种血型呢?体检的时候,轻轻地扎上一针,抽点血出来就能轻松知道了。可在19世纪末,由于对血型缺乏认识,输血常常会出现医疗事故。不同血型不能乱输这个现代人都懂的道理是建立在血型分类系统的理论上的,感谢那位发现血型秘密的科学家吧。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30年,美国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哪里有病治哪里――医疗诊断
人的身体出问题了,需要查找病因怎么办?现在我们可以照X光,用CT扫描仪,看心电图……如果没有这些伟大发明,想必诊断起来会很麻烦吧。回想一下武侠影视剧中的内力运功疗伤,一掌吐血就好的情节,当时觉得很神奇,现在想想真觉得不靠谱。难道得了阑尾炎,在后背拍一下,病就好了?又或者与人动武造成颅内积血,拍一下后背,脑子里的血块就散了?所以,同学们生了病不要怕麻烦,医生吩咐做的检查一定要做哦!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24年,荷兰科学家威廉・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9年,美国科学家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英国科学家高弗雷・豪斯费尔德因发明CT扫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疾病的克星――治疗技术与药物
白喉、狼疮、结核病等看似平常的疾病,在还没有治疗办法时可是夺命无数的恐怖疾病。你相信糖尿病是基本无法治疗的吗?没有胰岛素前就是这样。你相信会有因一个小伤口的感染就要截肢,甚至致人死亡吗?没有青霉素前就是这样。当然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多对抗疾病的手段:阿维菌素的发现,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象皮病的发病率;青蒿素则成为治疗疟疾的杀手锏。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英国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5年,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霍华德・弗洛里、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因发现阿维菌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提取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健康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维生素
现代人追求身体健康,讲究饮食的均衡与各类维生素的摄入。同学们在家的时候,妈妈是否经常唠叨:“孩子啊,多吃点水果吧,特别是橙,有丰富的维生素C啊!”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需要靠吃各种食物来吸收,如果没有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连维生素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呢。同时,还有很多药物是根据维生素的相关理论发展而来的。
诺贝尔奖
历史档案
1929年,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链接
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起源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大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于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的评选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则由挪威议会选出。而后增的经济学奖则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每三年一换届。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为: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 000~2 000人;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12月10日,举行诺贝尔奖的颁发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