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中小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依然在发展的初期过程中,因此中小企业并没有更多的经历和资金投入到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当中。因为网络信息安全给中小企业造成的困扰也不断发生,实际上,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不少报纸也在不断呼吁中小企业增加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功能和投入。本文就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
1中小企业网络安全问题
从当前企业的内外部网络中,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网络体系需要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内容:
1.1外网信息安全
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快速获得信息、快速转型、快速提供各种解决方案而获得订单或资源。然而当前快速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从网络中而来,因此互联网的信息交流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工具,而互联网内部的黑客攻击、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蠕虫攻击等已经成为威胁中小企业外网的主要内容。
1.2内网信息安全
在摒弃了外网威胁之外,企业的员工不少利用网络处理私人事务,而对计算机进行不当使用,因而造成了企业网络资源大量消耗,带病毒的U盘、光盘等介质在相互电脑之间传播,间谍软件在不断复制企业的信息,这都使得不少企业内部信息在网络之间泄露给竞争对手。
1.3企业内部网络之间信息安全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不少企业已经形成了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移动办公人员、仓储人员都分开办公的互动运营模式,而在移动办公人员所使用的互联网电脑之间的信息共享安全成为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防范对策
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知道,要真正防止中小企业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随着网络安全防护升级过程,黑客侵入、病毒感染、木马传送等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要真正提升企业网络安全更应该从根本上进行,即对企业出入口信息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对员工进行管理和教育,并实时对网络系统进行漏洞和安全问题检查,及时提出相应的安全评估风险,提出补救措施,并有效的防止黑客的入侵和病毒扩散。具体而言要做到实施企业防火墙控制、入侵检查防御、网络安全漏洞修复、重要文件及内部资料管理等方式。
2.1防火墙实施方案
企业应当从网络的内部考虑,对于企业内外部使用合适的防火墙管理软件,而本文所建议的防火墙软件应当设置为两台防火墙,一台防火墙对业务网与企业内网进行隔离,另一台防火墙对Internet与企业内网之间进行隔离,其中DNS、邮件等对外服务器连接在防火墙的DMZ区与内、外网间进行隔离。
防火墙主要的功能在于保护整个网络之间数据信息传递的交流安全,因为它应当设置的安全过滤权限为:对网络数据包的协议、端口、源目的/目标地址之间的审核和管理,严格审核外网用户的非法登录,限制和记录外网用户的数据包传递。及时防范外部的服务攻击,定期检测和查看防火墙的访问日志,对防火墙管理人员的严格控制。
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如防火墙可以禁止诸如众所周知的不安全的NFS协议进出受保护网络,这样外部的攻击者就不可能利用这些脆弱的协议来攻击内部网络。防火墙同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基于路由的攻击,如IP选项中的源路由攻击和ICMP重定向中的重定向路径。
2.2入侵检测方案
在核心交换机监控端口部署CA入侵检测系统(eTrust Intrusion Detection),并在不同网段(本地或远程)上安装由中央工作站控制的网络入侵检测,对网络入侵进行检测和响应。
入侵检测系统实时捕获内外网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以动态图形方式展现出来,使管理员能够时刻掌握当前内外网之间正在进行的连接和访问情况;运用协议分析和模式匹配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各种网络攻击和异常现象,如拒绝服务攻击,非授权访问尝试,预攻击探测等;当攻击发生时,可根据管理员的配置以多种方式发出实时报警;对于严重的网络入侵事件,也可由入侵检测引擎直接发出阻断信号切断发生攻击的连接,还可以动态地调整防火墙的防护策略,使得防火墙成为一个动态的智能的防护体系。
2.3网络安全漏洞
不少企业内部为了便于交流,纷纷架设了WWW、邮件、视频服务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服务器,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每个服务器之间和网络内部的安全缺陷和漏洞管理,因此使用漏洞扫描和及时修复漏洞、对当前漏洞进行分析和评估工作,成为增强网络安全性的主要方法。
2.4重要文件及内部资料管理
对于中小型企业定期进行重要资料的管理和备份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防止企业内部数据因为各种软硬件故障、病毒侵袭和黑客破坏而导致整个系统资源崩溃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中小企业应当积极的选用各种功能完善,使用灵活的备份软件进行资源的备份和恢复,全面的保护数据的安全。
在服务器、企业内部机子在运行重要数据时,要实时动态加密,自觉的对各种文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特别对重要的系统文件、重要的可执行文件进行写保护、并使用安全有效的数据存储、备份及时,必要时采用物理或逻辑隔离措施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3总结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小企业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笔者针对昆明市某普洱茶城在分布模式下制定的安全防护策略,探讨了中小企业的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防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安全总是相对的,因而作为网络安全管理员,应随网络安全状况及安全需求的变化,适度的调整安全策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张宏.网络安全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1-24.
[2]Anne Carasik-Henmi等.防火墙核心技术精解[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10-14.
[3]Paul E.Proctor.入侵检测实用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1):24-30,52-57.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用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用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狠抓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总结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过去几年重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通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重庆市教育网络体系。各区县已建设教育城域网络,同时以卫星接收和互联网宽带互为补充实现了农村边远学校和教学点网络接入。目前,全市50%普通中小学、90%中职学校、所有高校建设了“校园网”。全市建成多媒体教室6.5万间,计算机网络教室8千余间。高校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中职学校达到8:1、中小学达到13:1。特别是2009年以来,投入5亿多元,为全市中小学教师配备了14.6万台笔记本电脑,配备率达76%。
(二)教学数字资源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
建立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库、“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在渝高校建设了近2万节网络课程、300余门国家及市级数字精品课程,数字文献资源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坚持以需求和运用为导向,不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加强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供给,推动偏远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从2014年起,我们又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 “全面改薄”工程。同时,各地积极组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观摩课、优质课,开展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着力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重庆按照A级数据中心标准,启动了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教师数据采集、学生资助、学校资产和校舍管理等系统部署,具备了网上转学、招生、办证等业务管理功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了中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和网上录取。建成了重庆教育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与区县、高校、委直属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各区县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结合实际建设应用管理系统,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五)师生信息技术素养逐步提高
通过“国培”“市培”等师资培训项目,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45万人次。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纳入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并在职称评聘、赛课等方面强化导向。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等竞赛活动,不少学校还积极探索网上布置作业、在线互动答疑,鼓励学生使用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区县和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务实进取,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批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模式。
在管理体制方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学校,成立了信息处或信息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
在建设模式方面,忠县采用融资租赁模式,一次性完成所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采取以自身为主,以企业赞助、资源互换为辅的融资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
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建设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就业信息等共享。同时,各区县、学校以学会、协会、联盟等为平台,积极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沙坪坝区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庆大学利用开源网络教学服务平台,与慕课平台相结合,开展网络授课、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万州区开展“教育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试点,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大足、璧山等开创了“城乡联体课堂”教学模式,将主课堂教师上课的音频、视频传输到联网学校,实现了城乡学校同步上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方面,重庆邮电大学综合利用手机报、APP手机软件、微信机器人等新媒体手段,深度贴近师生,提供便捷资讯、新生服务、阳光招生。
二、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日前,经市政府同意,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明确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着眼于、四个坚持”。
“四个着眼于”,就是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的科学发展,着眼于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个坚持”就是坚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坚持应用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和质量提升;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分类、分步、分层推进实施;坚持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推进新机制,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重庆教育现代化、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人才高地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重庆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为此,要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三通工程”建设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三通”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是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此项工作的难点是偏远农村中小学。近期,重庆市“宽带中国”行动明确提出了“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政村互联网覆盖达到100%”的目标。我们要抓好这个机遇,依托“宽带中国”行动,尽快解决偏远农村学校网络“最后1公里”的问题。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要按照要求接入宽带网络,4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要建成IPV6网络平台。
二是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要将“班班通”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地区学校多媒体教室终端建设,配备基本设施设备,到2015年,60%以上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要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同时,要配齐相应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尽快使用、发挥效益。
三是稳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我们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要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
“三通”工程是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当前我们正大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也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创新“三通工程”建设机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4年3月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构建“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和“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机制,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构建“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为我们勾画了“三通工程”的路径图,提供了操作指南,我们要按此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三通工程”。
(二)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按照“一级应用、二级建设、三级互通”思路,重点建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服务平台,要继续建好用好。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求每个区县都建立自己的平台,但要与市级平台对接来利用市级平台承载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资源的建设。平台搭建好了,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如何备足货,保证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使用,这不仅是平台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平台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我们近期将制定市级教育资源建设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是抓好两个板块的资源建设,一是基础性教育资源,二是特色、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基础性教育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企业,特别是主流的教材出版企业,按照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系统开发配套的教育资源。同时,积极拓展资源来源渠道,不断丰富教育资源,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在建设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个性化、特色、优质资源建设。教育部今年启动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我们要抓好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一批、汇聚一批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市教委将启动建设市级统筹的高校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平台。各高校要把本校优质资源都拿到这个平台上来,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三)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是“两平台”中的另一平台。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以“两级建设、五级应用”架构,加快完善基础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中职教育学籍管理等系统的建设,做到与学生一生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另一方面,还要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二次开发、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改革。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还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利用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
教育信息化必须有高速互连的网络基础作支撑。各区县、学校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城域网、校园网,并推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有机衔接,提高无线网络覆盖面。市教委将以市政府正在推进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为契机,在现有高校骨干网和区县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各区县的教育城域网、教育数据资源中心、高校校园网,都要接入统一的宽带网,形成覆盖我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市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互联互通,免费、高速、安全访问。计划2015年完成教育宽带网主干节点高速互联,2016年所有区县教育城域网均要实现高速互联。希望各区县、学校在规划建设本地、本校的教育网络时,要依据全市的总体规划,在平台、技术、标准等方面统一,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必须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国培、市培、区县培训和校本培训多个层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项培训与融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培训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强教师教育信息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足配齐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提高信息化素养,带头应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各高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六) 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2012年,教育部在我市批复了32个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单位。我们将组织专家开展中期评估。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区推广。2015年我们将启动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推选一批市级试点单位,在各级各类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各区县、学校要加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积累经验。市教委将兑现奖补政策,对试点效果好的予以经费奖励。
三、统筹协调,强化保障,确保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市教委已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以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信息化工作的统筹问题。要统筹考虑城乡学校、普职教育的实际,根据财力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统一规划项目库和建设进度计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机制。近年来,相关市级部门从项目、资金、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区县教育部门也要向政府汇报,争取本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应用导向
应用导向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已有一定基础,今后,要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到应用上来,将着力点放到利用现有条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要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要避免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要注意防止平时不使用、来了客人“秀一下”的现象,防止绝大多数教师不使用、几个尖子“撑门面”的现象,防止其他环节不使用、简单地在课堂放几幅图片几段视频“造气氛”的现象。学校要积极探索强化应用的工作机制,转变教学和教研活动组织管理方式,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来鼓励、引导、要求、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普遍用、经常用,备课用、上课用、布置作业用、师生交流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
今后五年,中央和市级将在“改薄工程”中安排6亿元左右,用于全市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设立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以奖代补”,对信息化工作推进有成效的区县和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各区县也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本级教育经费预算,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要出现“挤出效应”,保障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和运行维护的经常性支出。同时,区县和学校要加强创新,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多种模式,用好市场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需要强调的是,教育信息化投入要突出资源建设、人员培训、推进应用等“软”环境,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硬件建设。
(四)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