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第1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环境工程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环境工程主要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1环境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论环境工程建设难点及应对措施。

1.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1.3园林绿化建设滞后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2环境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改进设备及工艺流程

先进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论环境工程建设难点及应对措施

2.2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2.3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4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结束语

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存在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瓷都[J]. 江西能源. 2006(04)

第2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管

Abstract: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ic output has surpassed Japan,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but the flipside i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very serious, which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How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to break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becomes suspends in fro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环境监管工作现状

1.1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

我国现行监管体制,在横向上已经形成了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在纵向上已经形成了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1.2 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机构

我国的环境监管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二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法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管;三是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实施监管。实际监管中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为主,其他部门监管为辅。

1.3 环境监管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环境监管的依据主要有四类。一是综合类的法律,如《宪法》、《环境保护法》等;二是污染防治类法律, 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等; 三是资源保护类法律,如《矿产资源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四是行政执法类法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二、目前环境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体制尚有欠缺

一是现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制欠缺。现行政绩考核体制主要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而不考核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承受的代价。因此,不惜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掠夺性发展本地经济的情况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存在。为了加快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干预较多,时常打着“招商引资”、“绿色通道”等旗子建设上马违法或高污染项目。二是环保管理体制欠缺。环保部门大都是政府组成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官员,都是地方政府任命和管理的,当环保监管遭遇地方政府干预时,往往话语权不足。三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机制未得到有效发挥。由于各环境监管部门之间存在主体工作目标不同、利益冲突和交叉情况,环境保护目标往往作为其他部门的次要目标被忽略或放弃,环境统一监管缺乏有效机制和手段。

2.2 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环境监管需要有法律予以支持,现有环保法律、法规虽然很多,对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普遍偏软、 可操作性差。一是违法成本低。现有法律对企业违法行为主要是经济处罚,且处罚数额受到很大的限制,违法成本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很多企业宁愿接受违法排污也不愿意主动进行污染治理,使得区域、流域环境难以得到逐步缓解。二是执法措施和执行手段不完备。尽管除了经济处罚外,法律还规定了一些执法措施,如限期治理、责令停止建设或生产、限期拆除等,但因权限限制、缺乏强制执行措施等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2.3 基层监管能力急需增强

环境监管最终要靠环境保护部门去落实,目前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在机构、 编制、装备、培训等方面与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匹配。环境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水平偏低。部分环保机构还是事业单位,编制不足、人员不够、装备简陋。很多环境执法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监管培训,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企业生产工艺、治理措施缺乏深度认识。特别是近年来,新建企业类别多、差异性大、工艺流程和治污技术都在发生着快速的进化,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技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理顺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职责

一是建立绿色政绩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将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成本纳入JDP 核算指标中, 将环保绩效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中,促使各级地方官员都将环境保护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抓。二是改革环保官员任命机制。实行环保官员双重领导机制,地方政府任免环保官员要充分征求上级环保部门意见,更进一步的话可以实行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体制,从中央一直到乡镇,一竿子插到底。三是提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级别,强化统一监管职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放在同一高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形成统一监管态势,明确各部门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从源头强化监管。继续以环评法为依据, 充分参与到政府和各部门的规划、项目中,实现环境监管关口前移。

3.2 加快立法步伐,完善相关法律

一是应当加快立法进程,特别是修订一批旧法律(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出台一批新法律(如《国家环境政策法》、《生态安全法》等),把一些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如“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按违法次数计罚”等法律责任纳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发挥其普遍性的威慑作用。二是强化环保行政执法措施和执行力的法律授权,把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力。三是制定一批环保经济政策和机制。把市场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税费、产品出口、企业信贷、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证券上市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使企业对自己的环境行为真正负起责来。用市场经济的机制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环境危害和风险大的行业、企业,降低环境监管风险,实现经济转型发展[2]。

3.3 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监管能力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争取各级财政、人事等部门的支持,做到机构设置规范、人员编制到位,执法经费充足,执法装备齐全,职能运作顺畅。二是提高队伍素质。严把进人关,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选到环境监管岗位上,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长。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培训,使其对主要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染治理特点全面了解,对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环节熟悉,掌握较多的监管方法和技巧。三是依靠科技监管。传统监管方式往往对中小企业效果显著,对重污染企业和大中型排污单位而言,常规监管方式往往难以奏效,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充分依靠科技,设置污染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建立高标准数据监控平台,实现在线监测数据和视频图像的采集、储存、分析和应用的一体化运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四是推动联动执法。加强部门联动,明确职责、义务和配合方式,保持经常性联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污染事故联合调处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形成强大监管合力。五是强化公众参与。提倡公众参与,广泛开展环保听证会,听取群众意见,使公众有效参与环境管理。通过开通环保热线,保证群众举报渠道畅通;通过定期环境质量和曝光违法企业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探索聘请公众代表监督员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让公众成为环境监管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总之,环境保护建设是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直至如今仍然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整个建设工作中会受到国家政策、地方市场经济体制、区域行政单位等的共同影响。因此,在环境监管工作体系中的一切组织事务开展,必须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提升组织领导观念、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第3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资源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三个省市。改革开放来,首都经济圈各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北京市在2006年人均产值就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过高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首都经济圈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本研究对于首都经济圈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首都经济圈水资源短缺问题仍较为严重

目前,首都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北京市与天津市水资源短缺状况较为严重,而河北省部分城市与地区也存在着水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

1.北京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京市水资源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水资源都是相当匮乏的。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117.6立方米,远远低于联合国城市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量的缺水下限。近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年用水量超过40亿立方米。每年为满足用水需求,需要抽采地下水多达21.2亿m3,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已经威胁到北京市的生态安全。

2.天津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津市的水资源也较为缺乏,多年均水资源总量只有15.7亿立方米。而天津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方面的年均用水量则达到了23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情况严重。目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滦河水人津的方式,及应急引黄河水入津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此外,天津市每年的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就达到了2.7亿立方米,对天津市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3.河北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5亿立方米,其中的可用水资源总量大约为170亿立方米左右。近年来,河北省的年均用水量已经超过200亿立方米。因此,需要依靠开采地下水来满足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用水需要。目前,河北省的地下水超采量年均超过40亿立方米,如果这种超采行为持续下去的话,将严重威胁河北省的生态安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首都经济圈主要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来源于工业化、城镇化及消费现代化等一系列综合性因素所造成的。如首都经济圈北京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天津市石油化工与装备制造业发展、河北省的钢铁、建材等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此外,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膨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赤字越来越大。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家庭。但是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北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北京市在2013年大气污染仍较为严重。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臭氧、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仍处于超标状态。其中PM2.5年平均值达到89.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达156%[1]。北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影响到首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北京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形象与国际交流。

2.天津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天津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目前,天津市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仍超过50%,是直辖市中工业所占比重最高的城市。而且天津市的工业结构又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装备制造、电力生产等。这些重化工企业每年需要消耗数量巨大的能源,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费量就超过6000万吨。巨大的能源消费也带来了污染物排放较高的问题。2012年天津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2.45万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3.河北省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钢铁、石化、建材、电力是河北省四个主要耗能产业。2012年,河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9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就超过了2.7亿吨。巨量的煤炭消费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从河北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来看,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76.12万吨。也导致河北省的邢台、唐山、石家庄、邯郸、衡水、保定和廊坊等城市成为我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2]。

4.首都经济圈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首都经济圈来看,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消费污染、燃煤与建筑施工等,其中消费污染中,尤其以汽车的污染物排放最为突出。2013年,北京市的汽车数量超过540万辆,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而且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在首都经济圈,北京市的各类资源过于集中使得北京市的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北京市不但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此外,北京市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北京市的功能过于集中必然对资源、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形成生态赤字。

三、首都经济圈环境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

要解决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初中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的提问技巧直接关系到物理课堂的气氛,积极探索物理课堂提问技巧,成为每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深思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初中;物理;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 G203.12

TTP/1.1 200 OK Date: Sun, 18 May 2014 07:50:46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271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7n3ESruVqc5+TgXCTbLHvPR5XWUjqQORNSM/N/NNSPEWJto429pe7;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yudwtjba3djaj3ac33kel0mh;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163255 河北公共图书馆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解决首都经济圈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策略与重点措施分析

作者:姚腾霄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理论(上半月) 2014年3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误区

初中生刚刚接触到物理学科,初中物理教师的提问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态度,而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课堂提问的误区,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一)只讲不问

有的初中物理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整堂课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提一个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满堂灌”的课堂效率不高。

(二)不顾大局

每个学生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学习成绩有差异,有的物理教师眼中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提问问题时也主要提问这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还有的初中物理教师的提问没有层次性,让学生难以回答,甚至对物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惩罚性提问,使学生难堪。

(三)不理不睬

在上课之前,老师都是有备课的,有的初中物理教师为了赶进度,怕影响到既定的授课内容,对于学生突然的提问不理不睬,或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1]。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中生刚接触到物理学科,在课堂提问中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一)提问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性

优秀物理教师的课堂提问看似随意,实则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与考量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问题是什么,估计学生的答案会有哪些,对于每一种答案的出发点又是什么,最后怎样回归到提问的重点等等。每个问题都需要物理教师的精心准备,通过课堂提问也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二)提问要有新颖性与趣味性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意识还不够,“玩”心还比较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态,将趣味性的东西与物理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与新颖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打造一个解疑、生疑问题环境,从而在愉快的课堂环境学习知识、掌握能力,亲身体会到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感、优越感、满足感。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如果拿一个金属片和小羽毛,问学生:“哪个物体下落的快?”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往往会认为金属片下落的快,接着老师可以做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情况,在实验面前,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生活经验产生怀疑,老师在趣味性的实验结束后,就可以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了。

(三)提问要有层次感和梯度感

初中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认知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物理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感,层层深入,从简单问题开始,逐渐的引入深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具体说来,物理老师在设计提问问题时,要区分难易程度,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问学生,简单的问题留给那些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考虑到中低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时,老师在讲解完了摩擦力的相关物理知识后,可以以自行车为例,层层递进的提问,加深学生对于摩擦力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走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脚蹬了自行车。”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把自行车支起来再蹬还能走吗?”学生会回答:“不能。”教师再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支起来后自行车不再与地面接触。”这样就能得到结论:自行车向前走的力是地面给的向前的摩擦力[2]。

因此,物理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感,如果问题设计的过大,大多数学生将会感觉无从下手,而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抽象的物理知识点。

(四)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于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否正确,老师都要给出一个适当的评价,回答的好,好在哪里;回答的不够准确,缺少了哪几个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物理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也不做过多的评价,直接拿出正确答案,这实际上忽视了问题的意义,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直接关系到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式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提问技巧,让枯燥的纯知识学习变成快乐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轻松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成因

引言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城市酸雨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所带来的后续反应已经逐渐加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存等都带来了很大威胁。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问题治理就新的比较关键,这也是当前城市化发展当中比较重要的课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分析探究,就能有助于从理论层面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1.城市大气污染的特征以及现状分析

1.1城市大气污染的特征体现分析

城市化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在城市化发展中愈来愈突出。从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来看,在细菌的含量方面相对比较高。由于城市的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在绿化的面积上比较小等,这就使得大气当中有着大量细菌存在[1]。特别是在工业区的细菌量是比较大的,然后就是在城市的商场以及街道等领域的细菌含量比较高。这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大气污染的特征还体现在,总悬浮颗粒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相对比较高。对大气污染的成分分析来看,其中在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方面的浓度是比较高的。这些物质是对人体有着严重危害的。大气污染当中的煤烟型是比较主要的污染类型。这就和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应用有着紧密联系,在对经济发展的同时,煤炭的使用也对大气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气污染中的新兴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是比较严重的。

1.2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来看,主要的污染是以煤炭污染为主。我国作为煤炭能源消耗大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当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煤炭资源的消耗。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下,家用汽车的增多,在汽车尾气的增加下,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就有了加重。而这些大气污染最为主要的源头就是煤炭资源的消耗所致[2]。再者,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以及在新兴的城市污染方面有了加重。在这些层面的污染方面,就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严重性有了加强。

城市大气污染重的扬尘污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城市的迅速发展期,由于对房屋的拆迁以及施工建筑等,就造成了大量的扬尘,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有了很大影响,使得整体的大气环境质量大大降低。这就不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就要能充分重视,并要能找到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进行有效解决。

2.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因以及防治的措施探究

2.1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的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人们在环境保护的意识层面没有加强,以及在环境保护执法过程中没有加强,这就使得大气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只能发挥是比较重要的,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有着重要责任。但是一些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就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对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面没有加强,这就必然会影响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另外,由于在对产业结构方面没有注重优化,在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方面没有合理化实施,这就造成了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工业能源的消耗方面,主要是煤炭为主,在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重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在产业结构方面没有注重优化等,这就造成了大气污染问题的出现[3]。还有就是在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层面相对比较缺乏,这也是造成大气污染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2.2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措施探究

为能有效防治城市大气污染,就要注重多方面措施的实施。笔者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究,通过相应的方法研究,就能有助于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

第一,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防治,就要能充分注重让全民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控能力方面不断加强。环境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愈来愈重要,加强大气空气的问题解决,就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及时性的转变。政府方面要将自身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妥善实施,能结合具体的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空气监测管理体系。注重对城市居民在大气环境保护层面的教育工作实施,从基础做起才能有利于保障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二,加强法律层面的制度完善制定以及执行。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解决,要能从法律层面进行着手加强。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实施,注重城市大气污染的法律体系完善化建立,才能真正有助于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在当前的法治化进程中,在法律方面的加强就能有效对大气污染问题得以解决[4]。这就需要按照《21世纪议程》以及《中国21世纪议程》当中的环保原则加以执行,并要充分重视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原则加以严格的遵循。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

第三,注重从产业结构方面科学化调整,对颗粒物的排放量最大化控制。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就要能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在产业结构层面能够及时有效的调整。其中在重工业的污染源问题上就要针对性解决,对环保型以及技术型的重工业发展进行加大扶持,并对严重污染的工业发展进行整改以及关停等措施的实施,要能使得废弃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相应的标准。工业企业自身要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良好树立,并能对自身的环保措施的实施有着使命感。只有在产业结构层面得到了优化调整,才能真正有利于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四,注重城市扬尘以及机动车污染源的解决。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因中,扬尘以及车辆尾气的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威胁。这就需要能够注重将城市扬尘的污染治理工作得以完善化实施。在建设工程中的施工,就要在施工中设置围挡墙,防止扬尘的大量扩散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5]。并要在汽车尾气的排放方面加强技术的应用,注重对汽车的环保检验的工作良好实施,对不达标的车辆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解决,在尾气排放量方面能够达到一定标准。这些方法都是对大气污染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

第五,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要能在资金投入上能充足化的呈现,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上能得以完善化实施,以及注重植树造林的工作实施。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方法实施,就能有助于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城市大气污染的问题解决,就要能注重多样化措施的综合性利用,在技术层面以及管理层面和政策上等,都要能和当地的环境问题相结合,针对性的解决才能有助于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为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娟,郭治敏,李刚.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探讨[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11).

[2]王海云.城市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其防治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03).

[3]张越,张国峰,佟霁坤.试论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J]. 科技展望. 2016(06).

[4]乔晶晶.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16(02).

[5]杜庆萍.浅析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J]. 绿色科技. 2014(02).

第5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1.从危险防御到风险预防

传统的环境法强调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此种污染对于人类而言,根据经验是可以预见和估计的,即具有一种盖然性。也只有在此种盖然性之下,国家采取行动才是正当合理的,这就是一种危险防御。如果国家对不可预见的行为进行恣意干涉,就会丧失其正当性,不为法律所允许。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环境威胁正不断增加,如气候变化、新化学物质所引发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此类风险对于人类而言,无法通过经验进行判断,具有预测不可能性、作用不可逆性等特征,在归责方面难以确定。在危险防御理念之下,国家不能对其采取措施。但如果国家放弃,而将人民置于环境风险的威胁之中,同样是不合理与不正当的。所以,风险预防理念由此产生。

2.从目的二元到保护优先

我国原来的《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了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说明我国环境法在立法目的上存在二元性,即在要求环境保护的同时又强调经济建设。此种设置使得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的时候,环境保护往往让位于经济建设,致使环境形势不断恶化。对此,我国去年修改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修改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强调“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目的二元的理念,强调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环境保护能获得优先考虑。

3.从环境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环境法在环境保护路径方面通常强调的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治理,较多地使用被动的措施应对环境污染与破坏。并由此形成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这其中或有制度设计不合理、实施不到位等因素,但根本性的因素在于没有将环境保护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环境法发展的一个根本理念。

二、环境法理念变革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1.环境风险规制理论

环境风险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环境风险规制也就成为现代环境法的重要内容。在法学范畴内,风险通常与危险相对而言。对于危险领域,基于制定法和基本权保护义务,国家有责任必须介入,以达到保护个人法益之目的,公民亦可要求国家保护。对于风险领域,除了在客观上完全不能克服的风险外,因国家行政资源有限性以及社会因素的限制,使得国家仅能在一定范围内规制风险,其规制界限在于一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水平。另外,为实现环境风险最小化,在环境风险国家行政规制之外,还需要社会力量对环境风险进行规制,即自主规制。通常是企业自己设定环境保护目标,按自身特点制定对策,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优点在于企业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环境对策。环境风险规制理论包含了行政规制与自主规制,两者的结合必然可以实现环境风险的最小化目标。

2.统合性环境政策

在环境法领域内,关注整体性环境问题成为一种趋势,即超越环境媒介和部门对环境问题进行规制。过去对于不同环境问题由不同的部门规制,或者按照环境媒介如大气、水、土壤等来规制,此种规制模式会导致在解决一种环境问题之时而形成对另一种环境问题的放任。所以,如果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无论是从环境法的角度还是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比起个别的、非全面的规制方式更有优势,这就是统合性环境政策。统合性环境政策需要程序上的整合,即在程序上、组织上的整合,实现环境行政决策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由单一管辖机构在单一程序内做出单一的决定。实体整合方面,要求环境法相关许可的要件事实的实体性审查或决定一体化,在环境媒介之间应注意其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的转移,时间上应注意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使用后废弃的各个阶段,尽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小化、循环化。统合性的环境政策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体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仅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制度与措施,加强环境污染与破环的治理,更是要建立新的制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环境法理念变革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1.加强环境问题意识的指引

我国环境法教科书的体例几乎都是从理论到法条的讲解。从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环境法律责任、环境法律体系、环境保护基本法、单项污染防治法、自然环境保护法、中国与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对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但总体上存在一种“就法论法”的阐释法学方法,难以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效。对此,在环境法学教学过程中,应针对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强化环境法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面对某一环境问题之时,能从多角度和用多学科的方法对该环境问题进行剖析,考察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干预。这一过程中,具体的环境问题成为教学的指挥棒,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不再局限于法律文本层面,而是随着问题的深入不断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式予以应对。

2.推动环境法系统性思维教育

第6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力度,按照“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梳理问题、分类处理,认真整改、确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全面深入排查街道工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夯实环境保护工作基础。通过采取“限期整改一批、停产整治一批、取缔关闭一批”等措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防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二、检查内容

(一)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状况。重点检查火电、化工、印染、冶炼、造纸、电镀、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的工业企业,存在废水、废气、危险废物等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主要排查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达标排放情况、危险废物规范化贮存处置情况、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持证(排污许可证或排水许可证)排污情况、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及落实情况。

(二)工业园区污染防治情况。主要排查街道新华工业园、富民创业园、南区工业园规划环评执行和环境防护距离落实情况,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园区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落实情况。

(三)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情况。全面排查企业环保审批手续及“三同时”验收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未批先建、批建不符、久试未验、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清理废除情况。重点检查纠正以“封闭式管理”、“挂牌保护”、“预先报告”、“企业宁静日”等名义限制环保现场执法、阻挠环保突击检查;以加快项目建设为名擅自降低环保准入门槛、违规或越权审批;违反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名违规减免排污费或者协议收费、定额收费等“土政策”清理废除情况。

(五)重点环境案件化解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情况。重点检查近三年以来群众反复举报投诉的案件和长期未得到根治的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梳理排查到部、赴省环境问题化解情况;环保部和省通报、交办重点环境问题的查处整改情况;媒体曝光重点环境问题查处及整改情况;历史遗留环境问题解决情况。

三、检查方式

本次大检查实行属地负责的原则,采取企业自查、村(社区)检查、街道抽查的方式进行。

(一)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全街道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导、督促、调度相关村、社区开展大检查工作,抽点地区,对检查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二)村、社区按照街道统一部署,细化大检查方案,全面组织开展大检查,负责组织辖区内工业企业开展自查,审核汇总大检查情况,上报街道环保科。

(三)各企业负责对本单位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如实填报《环境保护大检查企业自查申报表》,按时报所在地村、社区,街道直管企业报环保科。

四、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31日前)。完成全街道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方案,并进行动员部署,落实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二)企业自查阶段(4月30日前)。村、社区采取向企业直接发送通知或召开会议等形式,组织辖区内企业开展全面自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三)全面检查阶段(5月1日至9月30日)。村、社区组织对辖区内的企业开展全面检查,街道组织力量进行抽查督查。

(四)总结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总结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成效,查找不足,分析原因,研究制定长效管理措施,切实做好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的跟踪督办工作,迎接上级部门检查。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环境保护大检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村、社区要在街道统一领导下,将大检查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协同推进。各地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对检查发现的环境问题,要列出清单制定综合方案,实施分类治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大检查取得实效。

(二)加强部门联动。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合力做好大检查的相关工作,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农经中心、环保、建设、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做好违规建设项目的清理工作;农经中心要加快淘汰化解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环保科做好协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问题。

第7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当前苏北农村面临的面源性环境问题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大领域。其中在环境问题类型上既有环境污染问题,也有资源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而且上述问题相互交织、因果相连,因而难以对上述问题进行单独处理,必须在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对策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具体分析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对苏北地区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解决予以针对性的法律制度设计,以便为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系统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农民环境保护知识的缺失。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苏北农民基本环境保护知识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说,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由于大量受农药、化肥广告的宣传影响,农民对上述物质的过量施用给农村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不知晓,直接导致给农村环境造成危害。同样的,对于农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农民也只是获取了农膜使用的正面信息,而对于残留农膜给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的危害却一无所知。此外,对于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过度使用以及开展单一化农业种植等容易引发农村资源退化、生态失衡的问题农民也缺乏充分的环境认知,更不要说农民对其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等物品以及捕捉鸟类、青蛙等农村生物的行为予以环保高度的认知和处理了。由此可见,由于目前苏北农民环境知识缺失,农民不仅无法有意识的采取措施来减少其生产、生活给农村环境带来的面源性危害,反而是无意识地从事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这是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技术及产品向农村领域的渗透。大量非环保型工业技术以及工业产品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领域被广泛使用,加剧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程度,使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具体而言,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不仅污染了农村环境,还加剧了农民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这种超常规的开发模式超过了农村资源的自然更新速度,对农村环境资源的自我修复带来了挑战。此外,由于大量的工业产品,如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也导致大量难以降解或有毒有害的农业废物进入农村土地、水、大气等环境要素,在对上述环境要素污染的同时进而威胁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的生态平衡。而在农民生活领域,随着石化燃料、洗涤用品、电子产品以及现代化交通工具在农民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也使农民生活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废弃物质和能量,并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危害。由此可见,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在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放大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破坏效果,加剧了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环境问题外部性以及农村环境资源公共性的影响。所谓环境问题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使自己受益,但其生产经营过程给环境造成破坏的成本却无法合理纳入其自身的生产经营内部而由社会成员共同承担的一种不公平情况。受环境外部性的影响,经济主体很难主动承担已经外化了的环境成本,因而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来防止自身的生产活动给外部环境造成的危害,而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也同样存在。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农民目的也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不会主动把农村环境问题的成本纳入到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之中,当然也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来减少自身生产、生活对农村环境的破坏。此外,与环境问题外部性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则是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在农村,除了土地资源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归属到具体的家庭之外,其他的农村环境资源还无法像具体的私有财产那样可以,而这些没有归属的公共资源则在实质上就沦为无主资源,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就只注重对这种共有资源的无节制使用,而从不考虑对共有资源进行有意识的养护,使农村环境资源急剧退化,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导致“共有地的悲剧”在农村地区的出现。由此可见,农村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以及农村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是农民忽视环境保护而不愿意在环境保护方面投资的重要经济原因,如果该原因不能消除,即使农民的环境保护知识得到了充实,即使没有工业技术及产品的大规模涌入,苏北农村的面源性环境问题也难以得到彻底消除。

二、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法律治理

由于传统的点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制度无法适应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要求,因此,要解决苏北农村面临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就要对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予以创新性的制度设计。

建立农民环境教育制度。针对苏北农民环境知识缺失的现状,要把对农民的环境知识普及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以保证农民都能得到及时、充分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信息,使农民了解自身生产、生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使他们知晓不正确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造成的环境危害对农业生产以及自身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期杜绝农民无意识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开展对农民环境保护技能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农民走建设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村之路,使农民实现从无意识的破坏环境到有意识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质的转变。此外,在丰富农民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还应从法律教育层面逐步培养农民的环境权利和责任意识,使农民明白保护环境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从而发挥农民自身的监督和保护作用。

建立工业技术及产品的源头控制制度。由于工业技术以及工业产品对农村的渗透加剧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领域中具体的环境问题源头进行查明和控制还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对输入农村的工业技术以及工业产品予以源头控制则不失为解决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为此,我们可以建立工业技术及产品的源头控制制度,通过该制度对输入农村的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予以系统甄别、分级管理、严格控制。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根据工业技术及产品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不同,把输入农村的工业技术和产品分为绿、黄、红三类加以调控。首先,对于对农村环境保护有利的技术和产品,如节能灯、环保纸等,可以把它们归为绿色,对此类产品则要通过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引导其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领域的推广使用。其次,对于使用得当就不会对农村环境造成破坏的工业技术和产品,如农药、化肥、洗涤剂等,可以把它们纳入黄色类型,对此类技术或产品则要强调对其使用的监督管理和应用指导,以保证农民在获取该工业技术和产品效能的同时不致危害环境。而对于一旦使用就会给农村环境带来危害的产品,如劣质的塑料、不可降解材料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则应纳入红色类型,对其在农村地区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并通过逐步改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或开发替代性环保产品以彻底停止该产品在农村地区的使用。通过对工业技术及产品的源头控制,既可以在促进环保技术和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又能有效控制有害于农村环境的技术和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扩散,从而大大降低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风险。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引导制度。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是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最好举措便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环境问题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以及环境资源的归属化,但这一设计思路在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领域却存在现实障碍。具体而言,由于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无法查明和确定,因而目前点源性环境问题所适用的排污收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无法对面源性环境问题适用,因而也无法实现面源性环境问题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此外,目前除了农村土地,其他的农村资源也难以实现归属化,以致我国现有的资源权属和使用制度在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上也难以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无法应对面源性环境问题解决需求。要满足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要求,就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的经济引导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的作用,通过政府鼓励以及市场引导来消除环境问题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公共性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来完成:

首先,在农民生活领域,要建立国家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以保障国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财政支持。要保障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的环保设施,这对减少和消除来自于农民生活领域的环境问题至关重要。要通过经济刺激引导农民采用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节能、减排的生活用品的行为或者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的情形,予以经济上的支持。

第8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方案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研究,影响项目建设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需要采取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以及相关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经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在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它在解决与缓解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同时,却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使其成为了能够影响重大决策的一种工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概念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的,但当初环境影响评价却只是停留在建设项目这一层次上,存在着很大的狭隘,并不受到重视。近三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它的局限性却逐渐显露了出来,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只能对项目做一种被动的反映性评估、难以考虑项目诱发的或间接的环境效应、难以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等等,这就要求开展更高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

1.1理论方面

国内许多学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对环境影响评价更是进行了深入探索。虽然国内学者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我国尚无通用成熟的技术、方法、评价指标及体系等。特别是当前应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普遍详细度不够、不确定性强、还停留在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而且缺乏在决策中体现环境评价结果的方法,这些缺陷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差、预测结果不理想、减缓措施制定的不够详细,使得环境评价结论缺乏理论与依据。

1.2实践方面

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成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等,还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环评报告书等,铁路系统目前尚未开展环评工作,但对一些大项目也做过一些类似的环评工作,如青藏铁路建设,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就十分重视环境问题,在该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系统的、大量的评价工作。环保总局将在全国重点地区和行业开展战略环评试点工作,包括黄河中下游能源富集地区、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地区以及钢铁、石化、电力、造纸和煤化工等重点行业,这必将大大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开展进程。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开展的保证。虽然环境影响评价已经纳入了环评法,但只是要求专项的审批机关应当将环评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若不采纳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时,只需作出说明并存档备查。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只不过是政府决策时的参考,并没有法律强制力。

2.2体系不成熟

我国现有的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存在各种利益关系,影响了环评审批的公正性。据调查统计,环保机构所属从事环评的科研机构占甲级环评机构的25%,但占乙级机构却是50%,一些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存在利害关系,将环评工作变成顺从建设单位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丧失客观、公正、科学立场。另外,现有的规划环评大多是对已经形成的规划草案进行评价。由于环评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体系尚未成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方法的使用还在探索中,大多数方法都是按照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环评应是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不确定和难以定量的因素多采用EIA定量评价的方法可能会导致环评变得更加困难。二是评价成果不够全面。现行的技术导则中,虽然规定了环评的评价内容和程序,但没有具体明确规定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程序,导致在实际评价工作中,评价者难以把握不同的评估重点,导致整个环评的成果不够全面,这都是体系不成熟的体现。

2.3人才缺乏

我国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长从事战略环境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原来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持证上岗人员。各行业的规划设计单位、部分评价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规划环评了解不多,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要承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 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受传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思维的影响;二是采用的方法和标准过于僵化。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第9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大学生;国家认同;物质环境;人际氛围;政治环境;政府认同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055-07

国家认同是维系现代国家民族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政治心理基础,是一个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政治认同、经济认同、社会认同和地理环境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国家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往往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前途,而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并不乐观,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种种后果,已经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物质环境的影响

在国家认同的各种影响因素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态环境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这是生态对人的价值――作为人类生存的条件和保障,是对人类生命和福祉至关重要的、且没有替代物的最根本的价值。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而人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因为人不但靠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无机环境来生活,而且人在肉体上也必须依靠自然物,生态环境给人的智慧、情感、灵性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和养料。人离不开自然界,人只有时时刻刻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到人们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利益,它的影响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毫无疑问,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它是国家认同最原始的起点,是保证一个人国家认同重要的条件之一,是最具稳定性的因素。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中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新型污染加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似乎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觉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没有污染的水,吃上没有毒素的食物都是一种奢望,以致有不少人就为了青山绿水,为了新鲜的空气,为了健康的食物,而竭尽全力移民海外,环境因素已经成了民众大量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10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或国籍。在他们看来,优质教育、清洁空气、安全食品、安全感,都将在移民的彼岸得到。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传媒方式,以及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等了解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样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对于那些家乡是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地方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尤为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家乡人们健康、生活和发展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环境意识,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思考除了学习和就业以外的很多问题,包括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政府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乏力做法已经导致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弱化和认同危机的产生。问卷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考虑到生态环境有移民的想法,即便暂时不能移民,也希望通过先留学去体会国外的生活,然后再考虑是否移民,相比较中小学生和部分成年人,大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思考相对较长远,他们深知生态环境对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二、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人际氛围的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同时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种关系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观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 10 页。在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和谐,就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6-27(第 2 版)。

从深层意义上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也即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公正,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的缺失,环境公正的缺失表现在:不是所有人都公平地享受环境权利,资源分配不公就是其中之一;不是所有人在破坏环境后都公平地承担责任,一些人为了私利利用和破坏环境后逃过了法律的惩罚,等等。这种环境公正的缺失说到底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过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剥削来实现,人为“占有更多的物,统治更多的人,求得更大的名,而不惜拼命地盘剥自然,互相倾轧,结果,人们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社会矛盾,而且使自己成为金钱、技术、权力的俘虏,陷入物化和异化的可悲境地”光:《生存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303 页。。生态环境状况急剧恶化,从整体和长远来看,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因此蒙受损害,比如空气质量恶化,每个社会成员都呼吸相同的空气,但从短期情况来看,环境恶化的同时,还是存在着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的情况。中国当下的情况就是,一部分的发展损害了另一部分人发展的权利,当代人的发展损害了后代人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不和谐,影响人们生存的和谐氛围。

因为生态环境原因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在高校也有体现。在中外各种社会思潮及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倡导“人类中心主义”,部分学生对环境肆意破坏,比如随地乱扔垃圾、任意践踏草坪、随地吐痰,而且校内长流水、长明灯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把消费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因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比如盲目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型消费、攀比性消费等消费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追求享乐,认为自然是可以随意掠夺的,甚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多学生头脑中没有环保意识,认识不到自己对环境保护所应承担的责任,他们不会考虑到在他们追捧消费主义的背后是沉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和压力。一些不合理消费欲望的满足,是以额外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的。而同时,一部分学生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浪费,却损害了其他学生的利益,比如相对富有学生的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就损害了相对贫困同学的权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的过度消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经济不发达同学的权益,导致了同学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以致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现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一切,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怀疑,长期在不和谐的人际氛围中生活,势必影响人们的国家认同感。

三、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政治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口激增、能源短缺、全球温室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森林面积缩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和灭绝等,以上问题有些影响是潜在的,暂时不明显的,有些影响是现实且严重的,比如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直接危害着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状况。当人们的基本生存状况恶化的时候,自然会影响政治的稳定。“生态环境问题是特殊的政治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政治利益的差别(如阶级、集团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方面,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其影响并不以阶级来划界,是普遍的;再者,环境退化的结果可能是全人类的共同毁灭。在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使得人们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有较大提高,这是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政治参与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泊言:《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年,第 52 页。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环境退化和人地关系紧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不稳定的隐患。从世界范围来说,资源短缺易导致局部战争,因为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从而造成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加之在时空、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导致存在某些地区性资源严重匮乏。从过去许多战例来看,环境资源短缺也是导致局部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环境纠纷也容易挑起严重事端,尤其是一些。在我国,由于生态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时有发生,当环境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时,就很容易成为,因为环境问题关系到的是群体利益。“据统计,环境污染引发的以年均 29%的速度递增,2005 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万起,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中国已提前进入了环境事故高发期,松花江事件后,全国平均每两日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今后,环境污染极易与环境公平搅在一起,成为诱发的导火索。”潘岳:《和谐社会目标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问题引发的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区群众在基本环境权益甚至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之下采取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在中采取的一些极端的行为方式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威胁着社会政治的稳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全体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等这些生存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对生活质量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有些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这也是生态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势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怨言和不满的重要原因。一旦产生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希望政府能出面解决,如果政府不能很好解决,一些人就会采取过激行为甚至引起,有时候会因为特殊原因还会蔓延。当环境跨界污染时,往往会引起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不满、矛盾甚至冲突,近期黄浦江发生的死猪事件,已经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一些民众上网发帖,希望政府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当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环境问题肆无忌惮地排污时,就会引起周围居民与企业之间的冲突,类似的事件近些年在我国时有发生。而作为民众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给予所有希望的政府对污染监督不力或惩罚不力的时候,就会引起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如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2009年7月,当地上千名村民因不堪污染之害,围堵镇政府、派出所。

很多时候,由生态环境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一开始并不都是大规模或者对抗性的,但是由于企业或者政府的应对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导致民众的不满,加上现在的信息传播技术,局部的小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会迅速产生放大效应,引起更多人的恐慌和不满,从而加剧了矛盾的深化和冲突规模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某些敌对势力还会利用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冲突,这样一来,冲突就超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威胁到政治环境的和谐和稳定。当然,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没有其他社会矛盾的介入,当问题不断积聚而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由此引发的环境冲突也会对政治稳定产生巨大影响。正如诺曼・迈尔斯所言:“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问题相互发生作用,而相互作用的共同产品不是相加而是倍增的时候,便会产生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它们的影响以一种互相增强的方式起作用。一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其结果不是一个双重问题,而是一个超级问题。”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王正平、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 202 页。

大学生虽然生活在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中,但是毕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与社会完全脱节,而且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事物,有比较独立的判断,所以生态问题对大学生一样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常常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而且有些问题就发生在大学生的家乡或者读书的城市,他们会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其中,有时由于大学生本身思想的不成熟,常常成为其他人利用的对象,加之大学生本身就比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往往把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民族问题,进而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产生矛盾,一些狭隘民族认同的人就会以此做文章,瓦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已有的国家认同,造成对国家认同的危机,在同学中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不安定的因素。

四、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中政府认同的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治理主体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典型的公共性,不是单个组织或者个人能够解决的,因此决定着政府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所以只有政府负起强烈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全面且长远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才能确保职能到位,狠抓落实,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真正有成效。

政府认同作为存在于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对政府(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为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府做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一些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更没有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政治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部分地方干部仅仅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可获得的短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甚至以此作为评价政绩的依据,忽视甚至漠视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没有意识到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特别在我国广大的偏远或者农村地区,不少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尤为淡薄,对生态环境和政治稳定关联性的认识普遍存在着“盲点”。一些企业和个人仅仅考虑一己私利、短期利益或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不惜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甚至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世界银行估计,到2020年,空气污染对中国城市人口造成的影响包括:在城市地区将有60万人过早死亡,每年发生2000余例呼吸器官疾病,550万例慢性支气管炎,健康原因造成的损失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西泽・切拉拉:《环境污染威胁中国人健康》,《养生大世界》,2006年第1期。这些严重的生态后果,虽然很多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出现扭曲而产生,但是这与一些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不科学的发展观和不科学的政绩观、非绿色的公共政策,单一的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价值追求,以及政府行为的越位、错位和失位,某些政府部门没有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等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

即便有时候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有时候政府还是,或视而不见,或惩罚不力,变相助长了部分企业和个人再次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替国家形式、掌管所辖领土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首当其冲地应该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政府决策失误或行政行为有损于国家与人民利益,虽则不一定违法(甚至有时是依其自订之不合理的法规、规章办事的),却要承担政治责任。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