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小学教育信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信息

第1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信息技术即是通过多样的信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下载、共享以及配置。而对于小学教育来说,信息技术主要可以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性、多样性以及便捷性,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方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改善教学的效果,提升其价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及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一、目前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化,教学缺乏导向

 

任何科目教学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这就需要一些科学的引导过程,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言,恰好是体现出引导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看似丰富多彩,实际却偏离的教学的主题,也导致教学的目标模糊化,最终适则其反,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2、忽视自主性,学习趋于被动

 

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我国教育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过于被动。而一些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后,依然是采用大量渲染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依然无法体现自主性,也无法有效利用小学学生的活泼特点。

 

3、存在依赖性,教学缺乏思考

 

信息技术的滥用会让教师过于依赖这种科学的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长期以往很容易导致依赖性的产生,也让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始终都将信息技术加入其中,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并无太大的益处,也让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且乏味。[1]

 

4、课程内容新颖,教学设备落后

 

课本上层出不同的新颖内容,形式上让学生开拓眼界,但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多直观上的感受。现有小学课堂,多媒体和粉笔,是老师传达知识的主要媒介,因此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谓的多媒体。如果长期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这也就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局限性。

 

二、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分类

 

1、“双主”的模式

 

所谓的“双主”,就是主导以及主体,主要是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双主模式的开展流程为:教师首先设定相关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多媒体作为媒介,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小组协作完成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评估学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改变。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点原则,即其一,教师不能完全放弃自身对教学的主导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的导向,例如学习问题的指导,学习方向的提供以及学习效果的总结;其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地位价值,即教学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输”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探究的模式

 

探究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主题以及问题作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的、高效的开展学习过程。而探究的模式的开展流程为: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出教学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或者方向,同时制定多媒体的教学方案,并且对于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调整,体现主动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三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普及目前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将此作为方向进行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深刻探讨等科学学习流程,最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为教师需要把控学生学习的大致方向,在不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2]

 

3、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完整的合作关系体现,保证教学的有益循环。其教学流程为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同时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下载相关的材料,然后以网络作为有效媒介,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沟通,同时可以提交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整个班级,让学生互相组合,完成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这类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主要基于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自主的意识,在保证相应的课堂纪律基础上开展,从而能够加强自身对于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3]

 

三、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规避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突出

 

小学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有:电脑绘图,文字处理,PPT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小学的课程,最主要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去很好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做PPT,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搜集一些关于该古诗词的图片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是教学的手段,并非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懂得课堂上的内容,抓住课堂的精髓。所以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

 

2、痴迷网络,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有利有弊,教师在鼓动学生使用互联网配合自己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导致学生被互联网上虚幻的东西所吸引,从而使得学生痴迷网络。例如,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玩游戏。游戏中,可能会包含有暴力血腥的画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不断渗透正确应用互联网和正确对待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依赖网络,缺乏思维

 

依赖网络教学,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和教师缺乏积极互动的主动性。不得不承认,在教学过程中,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懒于思维,单纯将自己的课堂内容复制到PPT上,上课带领学生略读自己PPT内容。整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或者学到课程的内容。相比于传统课堂,这种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就显示不出来优势。所以,一定要在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视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纵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会因为学生定性差,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难度,但是这段时期也是学生可塑性较强的时期。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它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同时拓展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兴趣、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等多能力培养具有较大的效果。

第2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 信息素质 小学教育

一、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信息素质包括四方面的素质:传统素质,即具备读、写、计算等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即指了解计算机基本文化,掌握其基本应用;网络素质,即对当代信息环境的核心互联网的认识和掌握。媒体素质,即对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媒体的认识;一般来讲,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指的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

当前及未来的小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图书、报刊、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小学生要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要关注信息,敏感于信息,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指的是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身处信息时代,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时代对小学生的要求。

(三)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一般来讲,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有所了解;小学生应对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投影仪、幻灯机、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

(四)信息道德

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同时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培养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面对信息量的猛增,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素质的措施

在信息社会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应该从信息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同时结合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知道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有效将其有效作为己用,这样的人是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文献信息课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实践保障

现在国内小学学校里,重视以及开设了文献信息课程的学校为数不多。但实际上,开设文献信息课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授人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用这句话来形容文献信息课的作用丝毫不为过。文献信息课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例如图书馆和因特网等的使用方法和规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期刊检索途径、检索方法以及复杂的图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让他们自己能快速有效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这样,也将大大增加和培养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对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网络。

(二)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各方各面都将影响到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首先,教师要深刻地了解信息素质的重要性,转变之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强化自身信息意识。通过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开设有利于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其次,教师应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通过参加培训以及进修,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和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努力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进修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进行学习。

(三)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常规课程

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各类学科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幻灯片、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制作上,采用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颜色等内容,既能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对这些设备产生好奇心,进而想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对小学生教学来讲,这样做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已经进行了充分实践,相比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和一张嘴的单调模式,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结束语

信息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多个措施下手,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第3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1.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1)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对自己学生合适的信息:从书本里、从校园内、从社会上、从媒体中,特别是从网络中等等。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发现,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课堂上、书本中,学生当然会信息不足。

(2)信息的内涵同时表明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是事物运动规律与状态的表征,所以任何一个系统(如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在信息中诞生和成长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认识、掌握与利用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与利用信息,系统掌握的信息越多,其发展与进化的速度就越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对一个民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接触对他生存与发展有利的信息,与社会合作、与学生父母协作,把学校与家庭创造成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信息的海洋。信息不足的学生会营养不良,信息营养不良的一代学生必将导致一个民族的衰弱,中国过去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一点。

(3)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只是事物的表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可以独立存在,能被人们提取、传递、加工和处理。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精心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信息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提取获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信息社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获得、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竞争,一个人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要不是对信息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就是望洋兴叹,葬身于此。

(4)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信息的共享性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正增值现象和负增值现象,负增值即信息损耗。教育教学过程即是信息传递与分享的过程,我们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减少损耗,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最大效率。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是信息技术日益多媒体化、网络化。全球正在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村。在这个村庄里,不会支取别人的信息、不会破译别人的信息、不会保护自己绝密信息安全的民族都必将被信息化的浪潮抛向知识经济的新一代殖民地。因此,知识经济对中华民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高速公路又是深深的陷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

2.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动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江总书记说:“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生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刚处于起始阶段,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中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化和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与网络理所当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锋,但学校教育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决不能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远比这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能走进一个误区。

一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即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根据教育信息化理论,广义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如上所说,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方便地获得信息和交换信息的环境,特别应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指围绕学校教学活动周围的一切事物,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外条件的总和。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学校内部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校园建设、学习风气、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和外部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风俗习惯等,对教学活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只是用信息技术装备中小学校。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根据信息理论,学校教学环境中的学生获得教育教学信息有三个途径:直接与教学有关的事物接触,去了解认识客观事物而获得信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他本人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信息变成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或称教学信息体)是现代教育信息决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现代新型媒体。从以上教育教学信息的来源看,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质上就是要从教学实践(客观事物)、教师、教育教学媒体(即教学信息体)三个方面着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信息环境:

1.具有比较固定的按培养目标应提供的客观实践事物与客观实践环境,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技能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一些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建立固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服务基地。

2.具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健康发展与否,上述因素关系极其重大。

3.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应从教师的培训开始,而且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不经常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不精通教育传播技巧,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那么教育信息化则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热闹,实际上形式主义为多。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有目标地装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开发和建立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育部及地方教育机构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信息化意识。“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其次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计划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如199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信息教育指南》中规定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基础》,以普及信息科学。

2.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教学实践的作用,要与社会各部门横向联合建立实践基地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信息,发展自我能力。信息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越发达,越要牢记:实践与参观,调查与访问,包括参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参观自然界和调查社会活动的各种现象,永远是学生教育信息最基础的来源,这也是著名的戴尔经验之塔所要告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内容。中国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严重与实践脱节与社会脱节与学生今后的谋生脱节,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高分低能,走上工作岗位眼高手低。皮亚杰在儿童早期认知理论研究中发现,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对儿童具有实战感、形象性、感染力,创设日常生活情景与实践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接受教学信息,积极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有利。我们积极倡导把学校的教学、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的利用三者结合起来,如把气象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废物利用研究所等部门中一部分容易的课题交给学校,组织学生编成小组到社会中对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走访、调查、测量、统计,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整理信息并在整理中进行创造。这样既节约了研究机构的精力与物力,又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另外在社会与自然界里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与研究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学习的必要,而且要学好的必要。记住:孩子们在社会与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天生有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再次呼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的浪潮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汹涌澎湃时,切不可忘记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协作中学习的环境,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教育体制中长期最缺乏的。

3.要切实重视校园社会心理环境的建设。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环境明显表现出很多的病态,而且又面临一个又一个更深刻的挑战,如资源危机、环境危机、黄色文化的泛滥、与疾病、与信仰危机、战争与饥饿、贫穷与失业等。他们这一代将来能否以一个健康成熟的心理走进社会,面对竞争与压力、成功与失败、邪恶与正义,关系到他们是把现代化带入黑暗的陷阱还是明媚的未来。中小学生正是个性心理品质成长与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多媒体与网络的开放环境进入中小学校后,教育信息化中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去努力建设,一旦形成,就会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递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值得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建设。校园心理环境常常包括学术风尚、文艺气氛、社会意识、集体观念、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务实精神、文明习惯等,还有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4.多媒体与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技术杠杆,网络特别是INTERNET作为第五大信息体(媒体),刚刚兴起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角。网络信息体具有与其它媒体不同的特点:无穷的信息容量、即时的传输信息速度、超越空间的信息协作与交互、随心所欲地信息浏览与下载。我们要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扩大完善文字书籍图书馆、视听资料图书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校园网,尽早与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相连,逐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系统,进入信息世界,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巨大信息容量克服教材的局限。

5.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近期目标应明确是向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宣战,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的素质化服务。中小学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改革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令人忧虑的是,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很有一些学校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应试教育服务,为题海战术服务,为强化巩固传统教学模式效力,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就成了“电灌加人灌”,成了改革的阻力,“口里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做的是应试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珠江三角洲在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在华南师大电教系众位教育技术专家的主持指导下,就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总课题明确列入这一地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计划中。我们在近期的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调查中很高兴地发现:在这一总课题下,很多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子课题的实验与探索,并已出版了不少课例录像带与专著,其成果是显著的,这一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学习。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进行新型模式的探索。否则,教育信息化只能成为孩子们美丽的陷阱。

6.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进程中大力推广行动研究。各中小学校在利用教育信息化现有成果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传统的教育实验研究对研究人员要求较高,实验过程严密,实验条件严密,一般中小学教师无力承担,且实验过程封闭,不能随条件改变而作出调整,这种研究很容易脱离学校的教学实际。行动研究是学校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理论或科研人员指导下制定计划,当场进行实验研究,以求在短期内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强调在行动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研究方案,强调不断对研究进行形成性评价,并立即把肯定的部分反馈到教学实际中去,从而弥散性影响教育教学过程。

7.分阶段、分层、分地区地推进教育信息化。

(1)卫星教育电视依然是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其特点是覆盖范围广、信息容量大、收视点容易录制保存重放、速度快、经济实惠。尽快改造卫星教育电视网只能单向播出模拟电视的系统,使之能提供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并与CERNET网和地面通讯网相连,提供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方式教学的环境,进行师生间广阔领域内的亲切交流互动,让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感受数字化生存。

(2)刚刚脱贫的广大农村地区以普及光学投影媒体为主,投入音像技术媒体,深入开展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在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外,逐步考虑把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电视技术引进课堂,并运用认知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双主模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媒体的作用由作为教师的演示或辅助演讲的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3)发达地区应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校园环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继续深入探索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选择试点,开展互联网环境在学校中的教学应用,并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科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4)每一类地区,每一个层次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都要建立信息教育示范学校,实施试点项目,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以后再推广,切记蜂拥而上。这实际上也是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8.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应用与评价研究。

(1)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应用,而且要充分地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才能显示出价值。现代教育信息体闲置不用是巨大的浪费,不充分应用也是浪费。当今,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不少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100M甚至1000M校园网,但只在有人参观或上公开课时使用,很少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环境作改革传统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这是教育信息化大潮中一种可怕的形式主义。

(2)由于以上形式主义并不少见,我们深切感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施评价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联手将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发、应用、管理,特别是应用与管理,纳入中小学及其校长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有关部门不仅只负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拨款,还应密切监督其应用与管理情况。这样,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才能免于形式、免于浪费,真正落到实处。

9.要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自己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小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让他们深知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来之不易,理当充分珍惜。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生实践基地。

(1)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基地的开发与管理利用。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美化与管理

(3)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主持、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4)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5)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10.重视学校教育信息系统的开发性、扩展性与防范性。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该是个开放系统,才有可能不断更新信息内容,封闭的教育信息系统必然走向死亡。

(1)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环境的各部门及学生的家庭环境构成一个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自己动手开发急需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网上资源。

(2)通过INTERNET和CERNET,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与国内外其他学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渗透、交流与协作,丰富自我信息资源,扩大与完善自我信息系统。

第5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当下,在全球权力的竞争中,主要以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竞争见长。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刻化,实现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层面,而农村小学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实现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实现我国传统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完成跨越式的发展而不致虚有其表呢?研究表明,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就可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并行的策略。换而言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层次入手,既注重各个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又关注于均衡、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由点到面,进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宏观层面:全局把握

在宏观层次上,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并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三个面向”,实现科学定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化问题。在当代,实现现代化一定要与信息化建设做到相得益彰。那么,面向现代,实际上就指明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此其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此其二。面向世界,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因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也应随时代而进步,积极走向世界,成国际接轨,此其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前进的指南,也是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指南。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于先进文化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继而用先进的文化熏陶祖国的花朵。此外,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还须着眼于最广大农村人口的根本利益。农村贫困的根本在于信息的闭塞,在于人口素质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利益”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小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优质的信息教育资源尤为重要。

第三,“跨越”是信息时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键机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抓住历史契机,把握跨越,为实现跨越而不懈努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之所以要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国情。当信息技术革命日益深刻之时,我国还尚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为此,作为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小学教育,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与整个教育系统保持协调发展,必然需要采取跨越式发展策略。

二、中观层面:分项针对

在中观层次上,需要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逐项讨论,针对解决:

第一,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多方筹措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可以说,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经费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充分高效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将之用足、用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多方吸引教育信息化投资。

第二,勇于调整农村小学教育结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事实上,基于我国特殊的农村地形,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极其普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布局教育结构不能简单地通过理想的平面距离来完成,应从农村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两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征求多方面意见,为尽可能多的小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一方面需要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外部资源,另一方面则需整合内部资源,进而整合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实施教师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老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度等,奖优罚劣。

三、微观层面:观念掌控

在微观层次上,观念先行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靠保证。所谓观念先行,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形成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能够加速信息化教育的有效模式的建立。可以说,在这里,所谓观念先行中的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于课程、课堂教学之中而促进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观念。毋庸置疑,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经之路。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观念。可以说,这些观念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基于信息时代之下网络学习的重要特征。此外,正确利用互联网应从“娃娃”抓起,特别是“新农村”之下的“娃娃”。很显然,正确而自主学习等观念的形成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层次上的重要发展策略。

第三,兼顾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势,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观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有着传统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传统学校教育富有“人性”的特点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不容忽视。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兼容包并,平衡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目标。

综而论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当代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当以建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与归宿,坚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扫平“信息鸿沟”,致力于缩小城乡信息资源差距和网络建设差距,立足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兰晓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技术,2011,(1).

第6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重在对语音、字、词的识记,涉及需要理解的内容,须辅以形象化手段,以弥补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比如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时,令学生描述不同的动物形象,这时在多媒体上展示各种动物的大型图片是非常必要的。每个学生对照逼真的图片来描绘,而不是凭借脑海中的印象,使其专注于语言的表达和组织,从而提高其“说”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发散,教师尤其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如在讲授二年级下的课文《丑小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丑小鸭的形象,然后在多媒体上演示几幅丑小鸭的卡通图片。演示丑小鸭图片时,可以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为背景,并在最后一幅图片中展示美丽的白天鹅,以引起学生的遐想。

在学生学习课文后,以卡通图片展示课文故事内容,并让学生描述,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氛围中。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重在引导其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语言文学的鉴赏。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比低年级明显提高,可适当锻炼其概括能力。如在五年级下的课文《丝绸之路》的讲授中,可以一张古代地图开篇,配以悠远的驼铃声,在地图上以骆驼的足迹标出丝绸之路的轨迹。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对丝绸之路在商品流通、文化交流方面意义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抽象归纳能力,比如将安息国的将军与中国使者见面的场景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能用“隆重”“热烈”等词汇来归纳,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概括的依据,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学生在古代文化的熏陶下,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讲授《丑小鸭》《丝绸之路》等作品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信息技术尤显重要。音乐、影像、图片、卡通等多媒体素材在课堂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集中精力于课堂,才能高效地获取知识。但也要注意,多媒体不可以让多媒体喧宾夺主,使教师失去对课堂的控制权。过于绚丽的课件,繁多的图片视频会吸引学生大量的注意力,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造成沉浸在多媒体中而无法有效接受知识。此外,信息技术在课后作业布置上也可以产生有效互动。比如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可以采取“作业超市”的形式,平行地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自由地从中选择一个来完成,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教师每次课后指定固定时间与学生网络实时交流沟通,这样,在学生完成作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易发挥,师生的平等互动也更加顺畅。

传统的讲授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手段,决不可因信息技术而偏废,传统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这里的“言传”指教师严谨、优美的语言,在情感表达方面远胜于应用图片、视频的课件。如讲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可带来巨大感染力,教师深入的解读和旁征博引,可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水平和人文修养。而“身教”则指教师工整、优美的板书,以及肢体语言的传达,这既是对学生的示范,也是启发学生的重要途径。此外,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会使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结

第7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带动下,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至2009年底,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已装备计算机808595台,计算机总值达35.59亿元,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10.42亿元,多媒体教学设备总值18.37亿元。全省中小学生机比7.06∶1,农村中小学生机比8∶1。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5933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4.03%,其中80%的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有5068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占中小学总数的80.32%,70%的农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全省中小学的班套比达到1.18∶1,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班套比达到2.2∶1。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29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32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校园网,15个县的所有普通农村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2)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组织发动各学科特级教师、省级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有关学校参加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光盘资源编制。开发了面向学科课堂教学的“我们一起学”系列,面向教师培训的“走进新课程”系列,引进了面向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综合类资源,为农村中小学开发、配置了100G的小学版或初中版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2008年底建立了涵盖各学科,容量超过400G的58800条资源,包括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多媒体素材库等内容。许多农村学校也逐步建立了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3)农村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多年努力,农村教师普遍接受了以设备操作技能、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为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8.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6.6%的农村教师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问题与挑战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如繁华都市宁波海曙区的生机比为4.5∶1,浙西南山区常山县生机比为16∶1。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及应用水平差异更甚。

(2)软、硬件建设不同步。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结合地区或者学校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硬件环境建设,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建设成为普遍现象。农村中小学的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建设的投入普遍落后于硬件建设的水平,不少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服务器CPU使用不足2%,制约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3)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总体缺乏,特别是优质资源匮乏,资源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支持“教”的资源多,支持“学”的资源少;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教学资源多,教育资源少;一般资源多,特色资源少。

(4)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程度、研究应用水平和绩效评估等都有待加强。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总体策略

(1)坚持政府主导。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重点,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区域差异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从政策、资金、管理体制上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2)坚持统筹规划。要系统筹划,明确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既要考虑当前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既要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也要考虑人才培养、应用和考评;既要考虑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也要考虑信息技术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

(3)坚持项目引领。从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通过设立重大项目指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最有力的手段。例如,2005年开始实施的浙江省第一轮农远工程,中央和省政府在三年中为此项工程共投入0.4亿元,但带动各地投入的金额超过3亿元,推动了全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4)坚持共建共享。政府要将教育、文化、组织和电信等部门的力量整合,并积极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国际企业,把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培训和农民网上实用技能培训等项目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信息化建设,共享信息化成果。

2.具体策略

(1)规范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坚持互联互通,规范标准,政府采购全覆盖策略。浙江省第二轮农远工程的硬件建设以互联互通为目标,建设内容除了为农村中小学配备6500套多媒体教室设备、1500个计算机教室,还包括省、市、县、学校四位一体的远程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制定了《浙江省农远工程多媒体教室建设规范》、《浙江省农远工程计算机教室建设规范》及《浙江省农远工程远程平台建设要求》,为硬件建设统一了技术、外观、安全、安装和验收等标准。硬件采购(包括资源、软件等所有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确保硬件建设的质量、规范和安全。

(2)优化资源建设。目前引进或开发的资源有特级教师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网络课堂、教师学科协作组、多媒体素材库、素质教育光盘、浙江乡土教材、浙派教育家进乡村、阳光心理室等十二个项目,所有的资源全部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呈现并免费向全省师生开放。资源建设上注重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相结合、助教资源和助学资源相结合、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相结合、一般资源和特色资源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结构。

(3)突出人才培养。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等、内容各有侧重和特点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在培训形式上,应当使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还可以通过指导和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各类活动,如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多媒体教案比赛等锻炼和培养教育信息化的人才。

(4)深化研究应用。学校及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通过专项课题、专项调研和校本教科研等形式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研究,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8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一、县级信息化装备水平提高,运用成效不断增强 

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麟游县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电教中心省级标准化创建和麟游教育门户网站建设,为全县30所中小学、幼儿园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和监控系统,建成了中小学幼儿园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完善学校办公电脑和多媒体设施,新建校园网络中心机房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5个、多媒体教室6个、电子备课教室9个、校园广播4套。积极争取并实施国家“薄改”项目,加大县级投入,为21所中小学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232套,接入电信宽带网,全面实现了“校园网、班班通”,全县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二是教育信息化教学培训不断加强。近年来,麟游县教育体育局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省市远程教育培训、中标企业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电脑制作培训,参加省市组织的资源应用与课程整合观摩研讨会等活动,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教学标兵“送教下乡”、电子白板应用教学现场会等活动,广大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与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字处理、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能力。 

三是信息技术运用成效不断增强。为切实提高设备使用率,实现各类教学设备效益最大化,县教体局把教学设备尤其是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定期督察指导、通报问责。目前,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大大提高,管理维护到位,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坚持使用信息技术设备,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二、专业技术队伍薄弱。基础建设任重道远 

麟游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不断优化、设备不断完善、培训管理不断精细,纵向比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目前,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造成现代教育设备设施的闲置与浪费。同时,资源建设存在差异,个别学校资源建设水平不高,没有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的资源库,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师资建设存在差异,个别学校教师观念滞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应用水平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与教育教学需求尚有一定差距:教师应用水平不均衡,有的学校应用率高,有的学校则不能大面积使用。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还比较薄弱。目前县电教中心只有专业技术人员1名,各中小学、幼儿园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仅26名,部分学校由非专业人员兼职负责信息技术相关工作。随着信息设备不断增多和完善,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设备维修维护、教学应用指导等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县、校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校本培训、设备管理、维修维护、教学应用指导等工作难以落实。 

三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近年来,麟游县中小学信息化设备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与兄弟县区相比、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少遗留问题:城域网建设、县级数据中心机房和录播室视频会议室建设、5所村小和8所幼儿园的网络综合布线和“班班通”建设等资金缺口达3000多万元。仅靠教体局筹措或学校垫资均为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 

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管理应用水平 

今后,麟游县要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实现中小学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信息资源丰富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应用水平。 

一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在建设。要通过加大县财政预算、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积极争取社会投入等渠道,着力化解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到2017年,全面建成覆盖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教育计算机城域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终端覆盖每一个班级,构建与全国和陕西省对接的麟游教育云平台。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内容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力求教育资源集约化、信息服务云端化,形成麟游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同类县先进水平。 

二要狠抓教育信息化设备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核心是应用。要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倡导教师进行在线“晒课”交流,大范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专家引领、技术讲座、名师示范、在岗实践研修等形式,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领导干部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行政人员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到2017年,确保60%的教师达到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100%的行政人员能使用信息化平台办公。 

三要打造过硬的教育信息技术骨干队伍。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同样,没有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要逐步把“信息技术知晓度、信息技术管理应用能力”作为校长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努力改变管理者因不懂或认识不到位而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被动局面。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职称晋升条件之中,调动学校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推进学校无纸化办公,改善信息交换和传输手段。同时,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及时招聘一批素质较高、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并多渠道对现有基础较好的非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与提高,使之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努力打造过硬的教育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为加快全县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欢迎光临dYLW.neT]教育信息化步伐提供人才保障。 

第9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信息技术实践的分层次进行和具体步骤

1. 信息化要区别三个层次

教育信息化涉及相当复杂的系统建设,首先要能够区别三个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第一是理念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即对于人类认知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的掌握,这就把各学科的学术研究也包括在内,这是居于信息技术之前的层面,可以先不谈信息技术。第二是技术层面的教育信息化,掌握人类认知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之后,还要进一步细化,可以编程,可以操作,可以运行,可以复制。这里可以显示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威力。第三是社会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这里也有理念与技术的阶段区别。到了社会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就开始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当然这三个层面也是相互促进的。技术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可以再加以细分(见表1)。

低层次的信息化还未完成,而后面层次的信息化已经逼上来。教育者要注意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并行的深入。譬如,在社会层面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扩展和普及时,还要大力深入理念层次,与课堂模式、课程层次的变革和改进。这样的均衡必然会催生高层次的能力与高质量的教育,避免出现新的两极分化。这就要求一开始就进行恰当的顶层设计。

2. 课堂信息化的具体步骤

课程的改革,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小学从信息技术课程的Scratch教学开始,研究如何结合动手、探究活动,如何用多媒体制作更多的创意作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让学生用编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如温州地区针对学生的Scratch培训。让学生熟悉现成的优秀案例,设法先模仿,然后在模仿中改进,再进行自我表达和创新,不断地通过群体研讨、点评、改进,自然地改变学习的理念,发展创新的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让其他地区学习和推广,然后再创新。因为创作的主题涉及许多学科,其他小学学科教师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创意的主题活动,从而体会创新的精神,并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开展主动的改革。在有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条件下,这样可能是自然合规律的改革过程。那么,如何保证教师有持续不断的改进动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帮助教师建立一个网站,进行教师群体的协作。

中学阶段,教师可以进一步结合编程来教数学,学生有了小学阶段编程的体验,再有我国几何画板的扩展版——超级画板的辅助,采取以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是可行的。然后可以从数学学科扩展到更多的学科课程。每人有一台设备可以主动操作来学数学,即通过思维可视化,可以自我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与传统教学单纯的思维训练相比,信息化教学有很多优点。

国外近年时兴翻转课堂,很多课程都可以实现“翻转”的思想,取得好效果,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即“翻转课堂”关注学生自学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这已经被近年来的许多实践证实是有效的。从另一角度看,翻转课堂是“四个要素”、“四个中心”(美国原总统教育顾问约翰·布朗德斯福200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所讲的思路)发展到一个阶段,出现质变的结果,即颠覆性创新(见表2)。

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将学生自学转移到课外,把教室留给师生共同体的交互,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习的重要性。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基于自学软件或视频制作技术的发展,语言类学科可以使用电子书等软件工具,数学等理科则可以借鉴Scratch编程的模式,教师制作帮助学生自学的课件。

课堂群体学习的有效模式是:在课堂反馈提问基础上的课堂讨论,与课堂做题的群体点评。先在面对面的课堂上积累经验,然后可以用远程会议系统实现更大范围的同步学习。这种模式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也方便进一步实现创新的教育。

“四个中心”分别进行的思路有利于翻转课堂的进一步深入。比如,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这是一次成功的“翻转课堂”。太空讲课的实践是有巨大价值的,应该保留这次太空讲课的视频,学生在课下反复观看(自学),学生观看结果必然产生大量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实现师生互相启发。学生先自己思考,再生生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帮忙。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思考、个人提出问题、设法解决等。这也充分体现以翻转课堂的精神来学科学:由自己提出与设法解决,其他人只是帮助、引导,使得学习者获得的是系统、完整的、真正属于自己理解的知识,而不是外在、孤立的知识。按“翻转课堂”的精神,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后续的讨论活动,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与高等职业学校也可以通过编程与数学建模,做各种的创意作品与主题学习,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也应该借鉴“翻转课堂”的做法。首先,教师培训时,可以把教学系统专家级教师的授课制作成视频,发给受训教师作为自学材料。其次,让受训教师有机会提问题,同伴讨论。最后,让受训教师自己设计上课,再由培训教师点评。

课程改革改变过去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因为信息化设备不够,课堂上以集体观看为主,只能利用多媒体单向讲授。现在每人有可能有一台计算机设备,用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甚至生生互动。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作品,然后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学校教育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师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真正威力。在这个基础上,信息技术要与管理对接,从而改进学校的行政管理。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好的管理软件,学校可在应用中不断促使其修改完善。这就为学校间特别是区域间云环境的构建打下基础。我们不必为每所学校搭建服务器,而是为全区的学校建立统一的后台,所有的师生与领导可以按各自的需要自由地沟通、应用各种软件来工作。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远程教育工具使用对“三通两平台”实现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体上可分为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结构化与信息的处理加工三种类型。我们看到,信息传递的应用就相当于出现了全球互联的网络;信息的结构化应用就相当于出现现在的各种新媒体;而信息的处理加工的应用,就相当于学习者可以通过操作各类应用软件进行思维训练。但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真正高效应用,应该是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整合起来,一种形式就是现在的远程会议系统。远程会议系统可以将多种新媒体囊括进来,可以将内容传递给远方的师生和教育同行,并且可以反复快速同步交互,进行各种活动。近年来,远程会议系统在国际上发展很快,出现了MOOC与翻转课堂,使得教育可能出现变革。我们应该扩展网络的带宽,充分发挥远程会议系统的作用,让大家有机会熟悉它。在这个基础上,就能加快云环境的搭建,从而发挥“三通两平台”的作用。网站平台、视频软件与远程会议系统三者的结合,可以实现每人有账号、有学习空间,从而初步搭建云环境,实现师生、生生相互间的人人通;就可以实现翻转课堂所需要的群体讨论的环境,生生可以分组讨论,与教师小范围的接触,不限于学校内,更不限于班级内。这样就打破多年信息技术一直在一个较小范围的应用,要交流就要大量旅行的限制。资源从开发优质的视频 (现在视频开发不难,而且支持有效可视化) 案例后,应该利用校本教研进行示范研讨,通过集体备课,将其改造成适合本校、本班的自学材料发给学生,所以教师的班班通应该与教师个人的人人通在云环境下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会出现质的飞跃。

还是以王亚平的太空授课为例,这次太空授课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让广大师生真实体验了一次“翻转课堂”,为千万听众的大课堂提供非常难得的学习材料。王亚平的讲课视频内容丰富,可以反复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与同学有效的讨论结合。学生先自学、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在班级精心组织讨论,这时远程会议系统可以用上,充分发挥人人通的好处。在讨论基础上会产生大量次生的优秀资源。师生可以多花点时间,在有效讨论基础上的自学,要比肤浅的学习要有价值得多。以山西新绛中学的“人人通”教学为例,从课堂上师生的集中讨论,发展到学生实际任务的解决,需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与更频繁的人人通,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有效之处。

同时探讨班班通的资源灵活制作问题,好的模板资源可以拿来利用,设想课件都采用模板加数据的模式开发,进一步用学习元的思想修改与创新,就容易实现修改基础上的创新,而不必一切从头做起,这种机制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讨论,然后形成校企联盟进行合作开发,可以早日实现“三通两平台”。自上而下地设计、开发,与自下而上现有设备的整合同时进行。学校的经验为整体教育的装备设计提供必要的案例,这样交互进行,整体的系统开发好推出后,就不至于出现不好用、不爱用的尴尬局面。

各地区有信息云中心,不必各校园分别去建立服务器。交互大量是在地区内部进行,中国之大,各中心间可以互相交换经验。跨区也可以交互,但相对较少。在这个前提下,有了宽带与“三通”的平台,就可大大改善课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