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

第1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师:同学们,你到北京游览过故宫博物院吗?本节课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先生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吧。

二、故宫博物院简介: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作者简介: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43年生。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他是当代的作家。

五、听读课文:

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及布局

六、自我检测:

注音:金銮()殿鳌()头檀()香鎏()金矫()健蟠()龙湛()蓝击磬()额枋()迥()然不同

解词:井然有序:形容整齐不乱的样子。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远,明显不一样。

七、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的特征:宏大壮丽、建筑优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说明类别:事物说明文。

2、故宫博物院分为哪两部分?主要建筑分别是什么?

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

前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

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等。

八、按文章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说明顺序。

学生填写表格并说明说明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九、太和殿部分:欣赏后思考并回答。

1、本文哪几段介绍了太和殿?第五、六、七、八段。

2、本文为何重点介绍太和殿?

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太和殿内部装饰为何突出龙?

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龙是皇权的象征,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十、中和殿:思考回答

1、中和殿有何特点

它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优美。

2、中和殿有什么作用?

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

十一、保和殿:思考回答。

1、保和殿的位置在哪?在中和殿的后面。

2、保和殿有什么作用?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十二、内廷部分:思考回答。

1、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为什么?

乾清宫

因为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

2、“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后三宫”彩绘中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风呈祥、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和前三殿相比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

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十三、合作探究:

全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十四、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2)总: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

具体前朝(三大殿)(3—10)外形太和殿

内景中和殿

位置保和殿

用途

(11)承上启下

内廷(12—15)后三宫

御花园

(16)总回望故宫,强调艺术特点。

整体特征: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空间顺序(由南向北)游踪

十五、作业设计:

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可谓有条不紊,既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又不蔓不枝,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也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作文。

①介绍本校较有特色的一个建筑物。

②介绍教室、微机室。

第2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实习时间:年10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年10月13日星期二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年10月14日星期三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接着又来到了闻名响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间构成和商店内部环境给人以美感;建筑景观特点独特;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栉次鳞比到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尽显泱泱大气,逛不够的商场,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游人,顾不及的变化。它是城市一个最耀眼的平台,展示了物华天宝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个人气指数最高的商业中心,弘扬着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商业文化。

年10月15日星期四晴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

布的小径相连接。

接着又来到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年10月16日星期五阴

第3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沈阳市全体市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的美感和庄严秀丽的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宽阔的甬道,两侧以八字形排列着十座方亭,这就是“十王亭”。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这是当年八旗首领固山额真和左右统辖八旗的亲王贝勒办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军事政治及社会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了一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这种把军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艺术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沈阳故宫导游词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叫王格申,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王导,年长的游客们也可以直接称呼我小王,好了,先给大家讲讲我们的行程,我们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沈阳故宫。

说道故宫,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宫,启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宫的,没错那就是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另外一个不用我多说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哪一个了吧,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

现在大家就在沈阳故宫的门口,大家都看到了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就需要有颗朋友们自己去体会品味了,这里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第4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堂 兴趣建构 策略 高中美术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很多老师以为学生的兴趣已经定型,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忽略对学生主体的兴趣培养,导致高中美术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要么是特长生,要么学生对美术毫无兴致。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在此我根据美术鉴赏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的教学实例谈谈看法,分享一下教学心得。

一、明确目标,激发主体探索热情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培养高中生美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审美和艺术兴趣,美术鉴赏课程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眼界,通过艺术的审美熏陶,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既要执行课标要求又要和学生的兴趣培养契合。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是高中美术鉴赏单元的视野拓宽鉴赏课,针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紫禁城,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头脑中建构关于美术艺术的广义体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并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木建筑的艺术特点有所了解。另外,通过美术建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在目标设定后,需要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我到底想知道什么?其二,我能知道什么?其三,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据此让学生根据目标进行比对,发挥探索热情,有的放矢进行讲解和引导。有的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非常感兴趣,课本中的内容不足以满足其求知探索的欲望,这样我就开出书单或者给出一些资源,让学生自己查找。

在高中生意识里,对帝王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但通过古代建筑艺术的鉴赏,不少学生明白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这是九五之尊的象征,当然也有个别有绿色的,其代表的身份是嫔妃。在古代建筑体系中,封建专制的表现尤为明显。

二、设置关注点,丰富学生的求知资源库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最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又称紫禁城。在课文的资源库中,学生能从中获得什么?学生最关注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也有自己的视野,在古代建筑这个宏观选题下,他们还想知道什么?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丰富的资源库中获得系统的知识,我以课文介绍为契机,建立三个系统其中中国建筑艺术是主要系统,并设置关注点:建筑体系风格,建筑人物,建筑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知需求继续探索其他三个系统。有的学生甚至对故宫建筑体系中的城墙和角楼感兴趣,深入了解角楼和护城河,也有兴趣参加参观和考察活动,这说明在学生当中存在着资源挖掘的潜力,学生能够从丰富的资源库里获得滋养,兴趣就可以生发出来。

在进行建筑人物讲授时,有的学生对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和他设计的中银大厦感兴趣,我让他们从贝聿铭建筑设计特色上找资料,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还有一些图片和新闻介绍,可以看到贝聿铭的设计风格,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等,最值得国人记住的就是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大厦高70层,岿然耸立于密密麻麻的高楼之上,楼体结构每13层以斜构件加固,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学生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和相关介绍中得到体会和认知,从欣赏和敬佩贝聿铭转而对建筑艺术感兴趣,这就是课堂熏陶的结果。

三、多频度开发,拓展延伸美术的艺术眼界

高中生对美术的兴趣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而是要在直观的艺术表象感染下,获得心灵的震颤尔后被征服获得的。这个时候,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媒介的开发者。如何开发学生的心灵感染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频度上把握,拓展延伸其艺术眼界。

在讲授建筑艺术的彩画时,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到彩画是运用在古代建筑上的主要装饰手段。像北京故宫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等,都使建筑物显得富丽堂皇。具体有什么规则和讲究呢?在封建社会,色彩的使用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借此问题,我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搜集彩色应用范例,进行分析和探讨。比如和玺彩画,用途在哪里?主要应用于哪些题材?如何表现主体性?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其主要题材为龙,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

再比如旋子彩画的应用,这是一种以旋子花为题材的美术表现方式,按照叠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但学生如何才能体会其中的艺术风格呢?我就找到一些资料,包括视频等,搜寻建立资源库,多频度地展示给学生。

美术教学的本质是拓展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和开发探索艺术的天分,教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鉴赏教学的推动和引导,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美术爱好者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第5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万里长城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建筑,也是世界上的奇迹,它也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起初的万里长城只是一个防御设施,经过各朝各代的加固以及维修,形成了山峦重叠、形势险峻、气势磅礴的防御城墙。当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只想防止外族人的攻击,同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非常雄伟的遗址。

2、莫高窟

莫高窟被称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它的雕刻非常的精美,塑像也闻名于世!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长,而且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遗址,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从莫高窟石窟的建筑,我们也能够看到那个时候的文化跟古人的智慧,让我们非常的崇敬。

3、恒山悬空寺

悬空寺又称为倒悬空寺,悬挂在恒山西侧的半崖上,是国内佛、道、儒三教文化集一身的寺庙,建造的非常有特色,因为每朝每代都会对悬空寺进行加固跟修建,所以能保留至今,也是世界上的奇迹之一。悬空寺的建筑构造,大部分都是经过巧妙设计的,使用了物理学原理,而且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山顶部就像是一把伞一样,会帮他们遮阳避雨,这也是悬空寺存在了1500多年的原因。

4、赵州桥

赵州桥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同时保存最完善的石拱桥,坐落于河北赵县,横跨在洨河上。大约在公元591年开始建造,保存至今有1400多年了。它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它拥有奇特的雕刻艺术,以及巧妙的设计特点,桥两边各有两个孔可以排水,桥上望柱有狮像龙身,非常的逼真,赵州桥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5、大雁塔

大雁塔最奇特的地方是,它每层都存有舍利子,而且不允许外人登入。整个大雁塔看起来非常的威严,仿佛高耸于天空之间,塔肩上有很多雕刻,它总共有七层之高。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建筑,这也的得力于独立的特点跟风格。

6、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规模非常大的宫堡建筑,它是拉萨也是整个青藏高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海拔最高也最雄伟的宫殿。它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还收藏着很多工艺品以及文物,价值连城,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遗产,给世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历史上的奇迹。

7、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山东蓬莱市,它是一处古建筑群,分布的非常合理,景色宜人,它与寺庙交相辉映,根据景色来布局,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看起来非常的壮观。整个建筑在山上,看起来气势磅礴。当太阳照射的时候朱碧辉映,感觉云朵在蓬莱阁周围漂浮着,十分壮丽。站在蓬莱阁上就可以看到四周的广阔海域,风景宜人,也被人称为“蓬莱仙境”。

8、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是历史以来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钟楼遗址,它位于西安市的闹市中,建于明朝时期。重楼有三层檐,檐上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重楼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保存至今也是一个奇迹,更是中国文化遗址的点睛之笔。

9、故宫

故宫内的宫殿都是木结构,屋顶覆盖着黄琉璃,整体规模非常大,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建筑。故宫是中国历史中明朝和清朝的皇宫,两个朝代的皇帝都住在故宫中,当时被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它集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0、苏州园林

第6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结构;科学性;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中华大地,方圆九州,古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明清的楼台殿阁,框架式结构无处不在,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史就是框架式结构的发展史,是集建筑、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美学于一体的完美建筑体系。

一、古建筑结构的特征

如果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同西方相应艺术作一次结构上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向来注重结构的整体完备和层次严密,发达的逻辑学、几何学及透视学更造就了一整套系统的表达方式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古希腊、罗马神庙中比例精确的柱式、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准确的绘画,以及繁盛至今严谨恢宏的交响乐,无不反映出这一特点。而相应地,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构却显得自由轻松,不强调系统,更倾向于鼓励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大胆发挥。以表现高山流水为境界的音乐、没有矛盾的主题和精心安排的序曲、乐章、尾声,有的只是悠长起伏的旋律;戏曲中的折子戏可以拆开来演出,一支小曲,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表意传神;传统建筑可以以不同的单体为核心衍伸出层层院落;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更是打破了客观的视觉原理,可以在同一画幅中容纳众多主题,其特有的留白更使它呈现出空灵,流动的特征。

二、框架式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包括正房、侧座、回廊、耳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在这个建筑群上最重要的是中轴线,这是整体建筑群的设计基础,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正房最高,其他依次递减高度,设计上以突出主要建筑物为目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法礼制、地位尊卑、君权至上等,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如故宫以建筑围绕成一个闭合的空间作为单元,若干庭院组成建筑群,从大明门至奉天殿,先后通过了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尤为突出的建筑群为“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这些建筑群都是采用了木制框架式结构建造“抬梁”、“穿斗”无处不在,“斗”随处可见,但这些木制框架式结构的设计基础是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只有中轴线对称,才能采用框架式木结构,才能使故宫历经几百年而依然完好,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古建筑木制框架式结构的中轴线对称设计是独一无二的,成就是最突出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二)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制框架式结构使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分离,屋顶重量由木结构承担,外墙隔热防寒、内墙分割室内间,由于墙体不承重,有利于减震,因此框架式结构的抗震性能较高,“墙倒屋不塌”形象的表达了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如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古建筑,它规模宏大、气魄恢宏,据史料记载太和殿经历了清康熙十八年发生的八级地震和雍正八年发生的六点五级地震,而没有遭受破坏,这正是框架结构的优点和建筑材料取材木料的完美结合取得了抗震效果。

(三)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用木棍为架,树枝草泥为墙建造的穴居,春秋时期的建筑工匠鲁班的出现预示了框架式结构的生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框架式结构有了快速的提高和发展,建造出了如: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大型宫殿建筑群,汉朝的长安街就已经普遍使用了“斗”,框架式结构发展到魏晋时期,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寺、塔的出现是框架式结构的一个发展里程碑,隋唐时期建造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尤其是北宋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第一部作为宫殿、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准则,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长短和曲线都做了规定,使木制框架式结构得到了规范,框架式结构发展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达到最高峰时期,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故宫是明清建筑的典范。从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变化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框架式结构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文化底蕴展现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多是功能、结构和审美的统一。它不仅仅是对祖制和传统的遵从,同时也是极其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以北京故宫为典范的三合或四合院式布局。即先在纵轴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其前面的两边或对面建辅助建筑,四角以走廊连接,再以围墙将全部建筑围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这种庭院在保证了安全、 舒适的同时也体现了长幼尊卑的顺序。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和礼教制度,“斗”这个结构件在故宫建筑群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和传统文化的体现,“斗”的形制也成为衡量建筑的等级标准之一。由于长期受到儒学的思想影响,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大都追求一种和谐、含蓄、宁静和内向之感。既使是大型的建筑,虽华丽、宏大、华美,也是稳重和内敛的。这些使用了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群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五)框架式结构承载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由于采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为框架式结构,这就为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框架式结构的不断发展,屋顶成为建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硬山、悬山、歇山、庑庑殿、攒尖、十字坡、重檐等众多形式。这些屋顶变化多样又层次分明,极具美感。除屋顶的形象具有装饰性以外,屋顶上的一些细部设置,如戗脊上的走兽,也多有其象征意义,而正脊上的鸱吻(明代前称鸱尾)更与斗拱一样成为建筑物重要的断代标志。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代匠师的巧妙技术和艺术创造力,即使从空中俯瞰中国传统屋顶,效果也绝佳。同时木制框架式结构的立柱、梁、檩等配以油漆色彩和雕饰除具有艺术性、装饰性还具有实用性。

结束语: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多面性导致了中国空间内要素组合的丰富多样。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堆砌和矫揉造作的缺陷。中国古建筑的松动结构是一个弹性极大的结构,需要游人云充分掠夺和填补,只要人类发挥广阔的内心感悟和无羁的思维想像,从其中每一要素上都可获得宏大的审美体验和思维哲理。

参考文献:

[1]方东平.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第01期.

第7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山西地面的古建筑形式多样,涉及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民居、街市、戏台、楼阁、城楼、县衙、驿站、监狱、寺院、庙宇、祠堂、砖塔、木塔……其中的精品比比皆是,灿若星斗,广为大众所知的有平遥古城、解州关帝庙、应县木塔、悬空寺、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五台山寺庙群、晋祠等。山西的古建筑不仅本身是一种艺术杰作,它们还是保存古代艺术品的宝库,在不少古建筑的内部,仍然存有不少极为珍贵的彩塑、壁画,因此,这些古建筑物是贵不可言的。

在山西古建筑物之内,现存唐代以来的彩塑12712尊,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佛光寺的唐塑、晋祠的宋塑(特别是圣母殿内的侍女像)、华严寺的辽塑、双林寺的明塑(例如韦驮像)等都是古代彩塑中的佳品。平遥双林寺、在隰县小西天、长治观音堂等处,庙宇墙壁上塑造出大规模的悬塑,这是古代中国人所创作的三维(立体)画,这些三维画情景交融、场面宏阔、极尽精致、动人心魄。塑造于山西古庙宇墙壁上的大幅悬塑,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堪称国之瑰宝。

在山西古建筑物内部的墙壁上,现在仍有面积可观的相当清晰完整的古代壁画,现存壁画有25000平方米,年代从东汉延至清代,寺观壁画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些壁画技法超群、气韵生动、气势雄浑,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例如,闻名遐迩的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墙壁上所绘的朝元图,观者无不为之震撼、为之动容。遥想当年,山西人听戏的风俗十分盛行,因而山西保存的古代戏台位居全国之首,有2888座之多,其中1座金代戏台和8座元代戏台为全国仅有。

山西民居及城池闻名中外,有为数很多的由商贾富户、票号大款所修建的豪宅大院。在山西,现存古代城池和民居遗存1356处,元代以来完整的北方民居实例和典型的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群落,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

历史上,山西的北部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而其南部又与中原腹地相接,这决定了此地长城关隘连绵不断。在山西,现存战国至清代长城2500多千米,涉及战国、汉、隋、宋、元、明、清等朝代,是中国保存长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

山西的古代建筑物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中国北方古建筑物的风貌、特点,形体匀称,比例协调,厚重而不呆板,细部精美而整体壮观,大屋顶形成的曲线特别优美,整个建筑就是一个大型的精美的艺术品。在你欣赏美不胜收的山西古代建筑艺术的时候,你会从多种角度感受到这些建筑物的设计者的艺术想象力、造型想象力,感受到这些建筑物的建造者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艺。

观察山西古建筑物,你会注意到很多建筑物,特别是比较高耸的楼阁,大多对着一个方向,在一个不大的立面上会构成由多种不同形状的结构组成的复杂的扣人心弦的搭配,这种搭配所形成的造型具有我们所熟知的北京故宫角楼的风格。观察多个具体形制不同且具有北京故宫角楼风格的山西古建筑物之后,你会感到这其中的高妙在于复杂而不混乱,在于多种构造的搭配能够恰到好处,从而形成了富于变化的美,并且给人以难于琢磨的神秘感。这种大胆的造型方式,在现代的建筑物中难于寻觅。现代建筑师可以从山西大量存在的北京故宫角楼式的建筑造型中获得宝贵的启迪,吸取丰富的营养。

山西尚存的古代建筑中,有的楼台,例如介休祆神楼,这一楼阁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具有复杂的变化,即在平面上是曲折的,在高度上是起伏的。这种形制的建筑可以显现出美不胜收、宛若仙境的效果。宋代以前,古代宫殿等建筑并不乏这种形制,例如作为唐代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含元殿,据考证,其形制是:“殿单层,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廊道左右两端南折,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组建筑围成凹字,好似雄鹰展翅。”令人遗憾的是,所遗存下来的与大明宫含元殿这种形制类似的古建筑已经寥寥无几。例如,尚存的明清两朝宫殿的主体建筑太和、中和、保和三个大殿,这三大殿尽管高大伟岸、金碧辉煌,但是,其中的每一殿的平面形状都是矩形,是孤立的,各殿的造型并不独特。所以,尚存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具有复杂变化的古建筑一定要着重保护,否则,我们将失去感受中国古建筑全貌和真面目的机会。

有的山西古建筑群,例如太原纯阳宫,其各个建筑物既分立又构成一个整体,从一个建筑物的屋顶自然就登上了另一个建筑物的一个楼层,或者可以沿着水平面进入位于较高地势的另一建筑的大门。这种设计一方面节省了占地面积,充分利用了空间,方便了人们在各建筑物之间的行走,另一方面使整个建筑群构成了一个紧凑而又富于变化的整体。

很多寺庙是砖石结构的建筑,这也是山西古建筑物的一个特点。要建造较大跨度的砖石结构的建筑,在技术上具有一定困难,山西的古砖石结构建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有些砖石结构的寺庙不仅年代久远,而且经历过较大的地震之后仍然完好屹立,这在工程力学上构成了值得进一步考察、研究的课题。这些砖石结构的建筑往往通过精湛的雕饰技艺模仿木结构的造型,达到了十分相像的效果,从而解决了砖石结构容易出现的外形简单、呆笨的问题。

山西古建筑的陶瓦及顶饰表面带有琉璃层的相当普遍,这一特色是山西琉璃品制造业曾经十分发达、琉璃工艺十分成熟的一个体现。这些顶饰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可以注意到,不少顶饰的题材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小兽,其中以小马为多,仔细一看,这些小马(小兽)的动作是连贯的,表现的是一匹马(小兽)由慢到快的整个奔跑过程,造型准确,动作生动。山西很多古建筑物的局部装饰喜好以古代的武将为题材,这一点也表现在建筑物的琉璃顶饰上。例如,有的顶饰是两个武士各自摆好了架势准备比量一番,看他们各自的架势还真像是那么回事,由此可以想见,设计和制作这些顶饰的古代工匠们是多么的具有艺术情趣。

第8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2009年2月14日,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将赴大陆参访北京故宫。一个月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将赴台回访。两个故宫博物院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深入,也在文物研究、学术交流上取得不俗进展。

早在1992年,两岸故宫开始接触,但因为后来两岸关系的紧张,这种接触未能持续,学界引为憾事。2009年1月12日起,12集大型纪录片《》在大陆中央电视台播出,引发外界对的极大好奇。今年10月,两岸故宫将联手在博物院举力首次联合展览,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北京故宫和目前都在进行旷日持久的修缮,以期能够呈现故宫的完美一面。这两个远隔数千公里的故宫,有着千丝万缕不能割舍的联系,共同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两岸故宫的牵手,其意义不仅仅是共同维系中华文化的整体与统一,这个动作本身即是中国和谐精神的象征。

本刊就此特别访问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位副院长,涉及了包括北京故宫大修、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话题,以期能够发掘两岸故宫不为人知的一面。

6年前,一项被称为“百年大修”的规划,从故宫南侧被脚手架包围的武英殿拉开帷幕。这项到2020年结束,国家每年投资1个亿的大修,因工期长、投资巨大,成为自以来,故宫最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如今这座完全由木头搭建起来的宫殿,仍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宫建筑群,坐落于北京的正中心。它屋顶上的金黄琉璃瓦、屋檐下的五色彩画、汉白玉围栏,还有一重重艳红色的高墙,在四周青黑色民居的包围中,绽放出奇异的美感。

只是,故宫的异彩渐渐含混。虽然一直不断在修缮,但踏入故宫的未开放区域,一些巍峨的宫殿屋顶变形,窗户歪斜,油饰彩画剥落暗淡,柱子上的保护层“地仗”垂落,院落地面坑坑洼洼,蓬蒿满地,甚至有些大殿的屋顶和墙壁,被古树侵占。2002年前,故宫的未开放区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2001年,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故宫时,提出了整体维修保护。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整体维修保护,故宫重现原貌的庄严肃穆、辉煌。2005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经国家文物局通过后,故宫管理方――故宫博物院宣布大修工程将分近、中、远三期进行。

2002至2008年,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故宫重点古建筑的全面保护任务,开放面积扩大至六成。2009年到2020年,全面完成故宫古建筑的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形成常规维护的良性循环。

奥运前夕,太和殿褪下脚手架,标志一期工程完工。至此,故宫武英殿区建筑、中轴线东、西两庑及其周边建筑、神武门等,约38083平方米修缮完毕,另有10处库房被改为展厅,成为新的游客聚集区。

完整和真实的保护

“完整保护,整体维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表示,这是故宫此次大修和以往全然不同的特点。这场持续18年的大修,可不仅仅是重新修缮故宫建筑这么简单。

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威尼斯公约》、《奈良真实性文件》这些国际性文件,保护文物要同时满足“完整性”和“真实性”。

晋宏逵说,国外文化遗产中有为数众多的“不完整”古迹,因为依真实性标准来看,“不完整的原物”远比修复过的“完整的非原物”更具真实性。

2005年通过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正式将“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作为大修方针,并提出维修要完成五方面任务保护故宫整体布局,彻底整治故宫内外环境;保护故宫的文物建筑。系统改善和配置基础设施;合理安排文物建筑利用功能。提高展陈艺术品位与改善文物展陈及保存环境。至此,从2002年启动的故宫大修,有了明晰的解释。

因文物收藏保管、展览的需要,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对一些宫殿进行了改建。一些单位占用着故宫场地办公,像故宫博物院的办公室全在故宫围墙里。西华门附近,尚有几栋北京典型的大屋顶建筑、16米高的水泥建筑,分别用于武警驻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些都有损于故宫的完整性,晋宏逵说,中长期规划中,这些将陆续拆除。

故宫兼具皇宫和博物院的双重身份,作为博物院,故宫还将增加展厅。要办展览,就要在古建筑中引进安防系统、温度湿度控制系统。大量管道和线路。

为保留真实性,对故宫的维修,要做到“最少干预”和“修旧如旧”在维修中,能不动的就不动,能不换的就不换。比如这次大修中,琉璃瓦仅作清洗,发现釉面脱落五成以上,就刷上釉回炉重烧,再继续使用。

“修旧如旧”则为使用原有材料原有工艺。维修故宫的传统工艺,被称为“作”对古建维修而言,延续数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已能达到保护目的。此次大修,也将完整记录这些传统工艺理论。

时至今日,一些成熟的新技术也被故宫所采用。像刷在故宫墙壁上的红色涂料来自韩国。晋宏逵说,这种涂料鲜艳程度、防龟裂性都比传统涂料质量更可靠。

争议中的大修

这场百年大修,在争议声中动工。

文物修复领域一直存在“保护性破坏”现象,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同滨曾说,因中国对古建保护制度不完善,时常出现工程队为骗钱,发生遇到小修补就要换柱子,为了换柱子就会去拆房子的事,结果钱给得越多破坏越大。专家纷纷质疑,故宫大修这样复杂的工程,未经公开决策,专家审议就动工,工程质量如何保证。

在故宫是否要建地下文物展厅的问题上,各方亦争执不下。赞同方认为故宫建筑很难为文物提供保护性的展览条件,不如在故宫地下挖个展厅,故宫在上世纪80年代,已建地下库房,从90年代使用至今。反对方则支持单士元的观点:“故宫就像一块完整的玉石,不管动了哪里,对玉石的整体就造成了破坏。”认为再建地下展厅,无疑破坏故宫百年格局。

产生分歧的深层原因,基于双方对故宫功用定位的不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王世仁就认为,故宫不该作为博物院,它是皇帝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如果博物院的功能妨碍了这一价值的体现,就应该退出。

故宫博物院后来表示:“维修方案已经经过一流专家讨论过三次,没有专家表示反对,如果有人反对,那他就不是一流专家。”这样的答复,似乎只会让舆论更为不满。同年10月,故宫博物院公布大修消息。但站在景山公园亭子里的人们,依稀能看见武英殿四周的脚手架时,心里还不能判断这事究竟是好是坏。

2006年,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建筑研究院联合编制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一年后,国际上,突然传出了质疑声。当年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议,质疑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地正在进行的保护维修工程是否过于仓促,是否缺少足够依据,是否有洁晰的操作准则。决议要求中国明确说明相关准则,并组织召开一次地区性研讨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保护世界遗产的下设组织。基于这个原因,2007年5月24日至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简称“东亚会议”)。

中国表示《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决策、规划过程,条理清晰,也不乏文献依据。晋宏逵认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质疑,源于不同文化间沟通的差异而发生误会。东亚会议通过了《北京文件》和《关于北京世界遗产地保护与修复的评价与建议》,晋宏逵说,这两个文件对故宫、天坛等北京世界遗产地的维修工程是充分肯定的。

大修的三个难题

维修故宫的真正难题有三个:缺原材料,缺工匠,缺针对古建筑维修的国家政策。

据史料记载,明代故宫大量使用楠木作为原材料,营建故宫前,明成祖朱棣曾派出大量人员到云南、四川的原始森林里寻找这种珍贵的木材,当找到足够的木材开始建造宫殿时,13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至清代,楠木已少见,清代皇帝在改建或维修宫殿时,改用松木替代。像太和殿里面几十根大柱子,直径都可达1米,如果这些柱子腐朽了,要想在国内找到直径1米的松木来代替,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

此外像制作琉璃瓦的矿物坩子土、大殿围栏上的汉白玉,目前几乎被开采净了。晋宏逵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纪念堂所需的汉白玉,已经要从北京房山地区水下几十米处采得。

工匠也是困扰故宫维修的老问题。自从1974年招过300名工匠以来,故宫至今未形成系统的召集、培养工匠的体系。目前故宫的工匠队伍保持在80人左右,其中掌握传统维修工艺,能在工地上管理、指导农民工工作的,不超过30人,他们的年龄也已超过50岁。

由于国家缺乏专门针对古代建筑维修的法规政策,现有的《文物法》远不能规范指导古建维修工作,国家《招投标法》,又没有专针对古代建筑的内容,导致大修中一些想法实现不了。

比如铺设在故宫一些宫殿地面上的金砖,现在仍在生产的厂家就屈指可数,完全按传统工艺生产的厂家完全没有。若按明朝的工艺,制成一块金砖需要3、4年。

第9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范文

清入关前六部两院考略

清代伊犁霍城碑刻初探

试析清朝前期的对蒙政策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述论

浅议清朝八旗制中的领催

清宫钟表制作与乾隆帝之品味

乾隆朝清宫所用金银线考论

浅析沈阳故宫院藏文物原包装

从努尔哈赤的萨满信仰谈起

清代盛京宫殿藏品及其著录

佟国纲家族八旗“旗籍”考释

清太宗本名之“官说”与“异说”

清入关前盛京地区八旗勋贵墓葬考述

清太祖外祖父阿古都督史迹新发现

清代皇帝宗庙神牌升祔制度述略

康熙帝与和素的君臣关系考略

关于沈阳故宫几件乐器名称的辨识

沈阳故宫博物院下马碑复制札记

参与乾隆帝书画鉴赏活动之臣工研究

末代皇后婉容御用簪花与佩饰研究

从沈阳故宫建筑看满族文化走向

盛京城:大清帝国的理想城市空间

海城黄瓦窑《侯家宗谱》研究

李洪愿出宫回归辽阳当尼姑史事考述

抗金黑军帅府提控孙氏墓志铭及墓碑

沈阳“汗王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沈阳地区辽代古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朝阳博物馆藏黄釉舞马俑的历史价值

沈阳故宫院藏乾隆御题脱胎漆器解析

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古籍中的满文书籍

行业博物馆展陈通俗性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博物馆文创产业运营的几点思考

沈阳故宫文溯阁《四库全书》辗转流传记略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对东北的善后举措

关于沈阳故宫清宁宫内部陈设的两张老照片

道光时期沈阳故宫继思斋建筑格局的改造

天聪九年元旦皇太极优礼尚可喜刍议

清宫杂项买办库票中所载洋漆家具用料解析

北京故宫藏清代翟齐《草虫图》修复技法

《陪都景略》和《陪都纪略》与盛京地方史

日晷、嘉量与乾隆时期沈阳故宫的第一次维修

论明清石湾窑“贡陶”——以清宫旧藏石湾窑器为中心

以书入画笔笔有法——解读沈阳故宫院藏唐寅《杏花仕女图》

丝织品保管工作谈略——以避暑山庄博物馆藏品为例

略论“珠帘玉墀——清代后宫生活用品展”的内容与设计

道光年间热河塞外行宫的裁撤及重点陈设移贮承德避暑山庄

清代名家蔡嘉及沈阳故宫收藏的设色《山水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