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关键词:优势与应用 项目化管理 生产性实训
当今高职教育中,生产性实习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而在生产性实习教育中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也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而项目化管理模式在学院生产性实习教育中在高职教育中也确实起到了引领思想走向的作用。那么如何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对校内生产性实习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进行建设成了当下高职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本为旨在通过在生产性实训中,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可实施性、规范性进行论证,并简述生产性实训教育中项目管理化模式的优势及其应用。
一、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项目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在系统项目中的每一个阶段项目都会被列为体系中的一个单独项目目标来进行管理,实施,更注重对系统项目的综合化管理和对系统项目目标的高度专注。这样的理念,是为了让系统项目中的各个部门能够更有效的组织协调沟通,使各个团队之间更有效的匹配组织,使整个团队在相同的系统项目目标下步调一致从而不可能产生受落后管理制度影响和约束的负面作用。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在于,其对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完整,高度集中于系统项目目标,却又不忽略任何一个阶段项目的重要性,强调团队协作,着眼于整体,使每一个阶段都能认真对待,最终完美打成总项目目标。
二、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体系框架
(一)高职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想要将项目化管理带入到高职生产性实训教育中必须先明白生产性实习的意义。而想要了解生产性实训的内涵首先要知道何为“生产性”。关于“生产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生产性实训中伴生着生产产品的动作出现。二是在生产产品的动作过程中有一定经济利益来源以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设施维护更新的费用。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各个院校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特点:
1、多元性建设。多元性是整个生产性实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与同行业企业的全方面配合下,采用配套设施设备,在实训过程中引进企业文化,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实”训,然后资源共享,人才引进,才能实现在生产性实训教育中的多元化建设。
2、实训的生产性。既然是生产性实训教育,当然不能忽视实训的重要性。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必须引进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按照正常生成流程实训。
(二)在生产性实训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
项目化管理的逻辑性很强,其主要是作为一种流程化管理活动存在。将项目化管理思想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项目中去,基于项目化管理和开发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形成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标准建设在内的实训任务,实现校内实训的动态化和项目化管理。
严抓实训项目的立项审批,形成可行性、操作性,体现先进性的项目建设方案,并由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确立项目。立项应与高职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整体上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
三、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成立与项目化管理配套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化管理小组,将实训工作的工作目标逐级分解成项目,然后根据阶段指定项目负责人,同时要协调各个项目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每一个项目小组之间的合作调度问题。还要制订一系列的相关办法来管理协调相关项目化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应完善、全面、不脱离项目化管理宗旨,并能够让项目的申报申报、评审、资助、评估更加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要再项目组与项目组之间形成相应的奖惩机制,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使项目组之间彼此激励,促进总体项目更高效更高质的完成。
(二)将实训任务项目化
在实际工作情况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训工作都可以转变为项目来进行管理,所以我们要先经过科学的理论分析,论证,然后才能转化为项目进行管理,接着对转化为项目的实训工作目标进行项目化管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收到时间、预算和各种资源条件的束缚,所以我们在进行转化后还要涉及很多关于项目活动、日常工作协调、可解不可解任务工作项目化等等问题。
(三)实训工作中教师能力需专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早已经不是单纯的针对职业岗位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而是扩展到增强劳动者对各种岗位工作应对和跨行业工作的通用性上来。在项目化管理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工作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在仅限于知识储备的深度、技术能力的过硬、实际操作技术的过关,还要能够针对每一个团队不同的特点、所面对的不同项目、不同的管理模式下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解决,这对管理者的团队精神、团队组织能力、执行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实训学生能够进行专业、对口的引导,以保证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和参与度,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现代学前教育的最重要实施形式是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2.学前教育具有“公有公育”特点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
A.现代社会 B.工业社会
C.原始社会 D.农业社会
3.罗伯特·欧文于1809年开办的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为
A.人格形成学园 B.品格形成学园
C.体格形成学园 D.性格形成学园
4.儿童最早的社会交往对象,也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
A.幼儿园教师 B.产院的护士
C.幼儿的父母 D.幼儿的保姆
5.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概括为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五个阶段的是
A.布鲁纳 B.伯林纳
C.贝尔纳 D.加德纳
6.已有研究发现,5—6岁是幼儿
A.口语学习的敏感期 B.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
C.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D.掌握数概念的期
7.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青春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学前期
8.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
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B.托幼机构中受教幼儿的数量
C.托幼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 D.托幼机构办园成本的降低
9.现代(当前)我国的托幼机构一般包括
A.托儿所、幼儿园 B.托儿所、幼儿班
C.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 D.托儿所、幼儿班和学前班
10.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家庭教育主要对象是初生到
A.10岁的孩子 B.14岁的孩子
C.16岁的孩子 D.18岁的孩子
11.儿童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
A.大自然 B.家庭
C.社区 D.托幼机构
12.我国托幼机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明显的是
A.小学化、成人化 B.小学化、专业化
C.贵族化、专业化 D.贵族化、成人化
13.决定幼儿园班级活动运行特征的主要是
A.幼儿的游戏活动 B.幼儿园领导的指示和计划
C.幼儿教师的活动 D.幼儿的兴趣活动
14.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始于
A.唐朝末年 B.明末清初
C.清朝末年 D.民国初年
15.期间,陕甘宁边区等解放区创办的一种新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名为
A.育婴堂 B.保育院
C.幼稚园 D.保养所
16.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尚的动机是
A.对幼儿有爱心 B.喜欢在幼儿园工作
C.对教师职业向往 D.忠诚于人民的幼儿教育事业
17.“全纳式教育”的兴起始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8.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是
A.经验型教师 B.专家型教师
C.家长型教师 D.知识型教师
19.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40平方米 B.50平方米
C.60平方米 D.80平方米
20.教师对幼儿影响的是在
A.师幼互动的教学活动中 B.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C.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D.幼儿的体育活动中
21.目前,从多数国家来看,幼儿班级的编班基本上是
A.按兴趣编班 B.按年龄编班
C.按能力编班 D.按性别编班
22.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这种生活指导方法适合于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混合班
23.现代的行为辅导观点认为,幼儿行为辅导应当是一种
A.矫正性教育 B.治疗性教育
C.发展性教育 D.干预性教育
24.幼儿园课程这个词,被我国幼教界普遍使用的时间是
A.20世纪上半叶 B.本世纪初
C.20世纪下半叶 D.上世纪末
25.建国以来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般看法是
A.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 B.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
C.幼儿园课程即教学进度 D.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26.20世纪80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的0—8岁儿童教育方案,即
A.“皮亚杰课程模式”方案 B.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C.确保“提前开端”计划方案 D.早期教育适宜发展性方案
27.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8.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A.“个别差异” B.“智力差异”
C.“兴趣差异” D.“气质差异”
29.在获得师往、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基本方法是
A.与幼教人员交谈 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
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 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30.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中心环节是
A.评价组织准备 B.评价方案准备
C.评价实施 D.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幼儿教育观
32.幼儿园物质环境
33.整个教学法
34.小组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36.简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37.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
38.简述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集中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大班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与指导。
40.评述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简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特征及其艺术价值,并提出了民间美术应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育中,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
1.1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而存在的,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角度出发,即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将民间美术大致归纳为八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皮影、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塑、民间印染、民间刺绣与织锦。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
1.2 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象征与抽象概括的互动。所谓象征,是以感性事物本身所显现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涵义,从而附加了许多人格化的意愿。 “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借物抒怀”,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常见的手法。 民间美术善于将自然中的事物与美好的愿望相结合,并赋予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意义。
2)实用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民间美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审美性特点。 实用性是民间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审美是在实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3)区域与原发工艺的创造。民间美术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密切联系,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劳动人民往往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看成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才智象征。它不仅反应了这个民族的生产和习俗,也反应了他们的美学观点。就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美学观点不同,作品也各异。
1.3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诸如那些神话传说的鹊桥相会、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还有民间故事武松打虎等题材,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制作设计,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都融入到民间美术造型中,可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
二、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1 培养学生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品质,比如对装饰性的重视,对圆融和谐的追求,以及在线条、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 此外,中国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如剪纸形象中的“喜鹊登梅”,外国人看到的只是喜鹊和梅花,但不知道这里的深层含义是象征吉祥。培养学生的民族的审美趣味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正是在学习和理解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趣味和品质以及对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与审美判断力才能得到逐步地提高,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 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 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2.2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创新能力
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都以因教育为中介而不用从零开始,但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文化。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 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汲取民间美术中的优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进行创新活动。 一切伟大的智慧,都来源于群众之中,民间美术既然是民众化的艺术,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自然是最丰富的了。通过民间美术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和科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果敢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创新激情和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和批判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满怀热情的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审美教育的价值也恰恰在于此。美术发展史上的许多先驱无不是新思想重建的先行者,再才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2.3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在具体探究中,寻找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在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化。 “心灵”与“手”是密切联系着的,心灵推动手巧,手巧又促进心灵。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学活动中, 基本都需要一些工具和材料,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体验民间美术的真正内涵。 其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性学习为主。 通过民间美术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中国民间美术扩展了当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美术体验,在其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粘合剂,对当代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所以中国电视动画虽然有了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还需要向国外吸取更多经验来优化本国电视动画产业。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日韩,欧美国家电视动画制作,产业运作方式方面进行简述、对比、以此针对国内电视动画产业的不足进行研究和论述,为国内电视动画产业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TV动画;中国电视;动画发展
1 中国电视动画发展历史简述
在电视机产生之前,动画片都是以电影的形式在大荧幕上面播放。电视机的产生,大大的强化了媒体市场快速发展,动画片也紧追时代的步伐。由开始的电影的单集形式,逐渐的成为系列片,到现在一部动画片甚至包括上百集。最为代表的像是我们熟悉的美国动画篇《猫和老鼠》;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以及中国现在比较盛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经典电视动画系列片拥有大量的支持者。
中国动画的发展要追溯到1881年,万氏兄弟受到上海上映的美国《白雪公主》动画片的影响开始研究制作动画片。1922年万氏兄弟以广告动画《舒振东中文拓印机》开始了中国的动画广告历史。万氏兄弟1926年制作的《大闹画室》动画片正式揭开了中国动画的历史序幕。最后中国万氏兄弟又创造了更多的中国动画的第一次。1941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动画片在国内、东南亚国家不断上映,好评如潮。这代表了中国动画登上世界舞台并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映。随后,万氏兄弟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中断了创作。
接下来中国大地上遭受了残酷侵略,社会动荡,但是期间也不乏动画家制作出的例如《瓮中捉鳖》这类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极具中国特色,例如京剧脸谱、动作、传统戏曲音乐的运用。最著名的当说建国初期中国水墨画技法被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片从1966年到1976年由于运动发展步伐放缓,1976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动画真正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电视机的发展,长篇系列动画片跟随者中国电影动画发展的步伐也发展起来,1984年至1987年间,中国制作了第一部作为电视放映的系列动画《黑猫警长》,开始了中国电视动画的历史。其实1981年的木偶动画系列片《阿凡提》作为最高水平作品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的传说阿凡提的故事,直到现在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1986年中国电视动画又出现了一部经典电视动画片《葫芦娃兄弟》,留给一代青年人无数美好回忆。随后还有传统和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而制作完成的13集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相比较过去的动画片制作,这部动画从故事设计,人物形象设计都更加接近当时社会,这也体现了当时动画片制作者对现代社会观众需求的关注度不断地提高。1989年到1992年,有著名的“故事大王”郑渊洁创作的动画片《舒克和贝塔》两只小老鼠的故事成功出世了。接着1990年至1994年,郑渊洁又制作了动画片《魔方大厦》,虽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好坏评价一半一半,但是总的来说故事情节新颖,装饰画风格画面极具个人风格特点,故事情节紧凑,富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时又带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中国少有的优秀电视系列动画片。随后中国动画进入到繁荣,高产的时期,但是日本,美国等国外优秀作品对中国的市场的冲击不可小看。繁荣的背后,对比世界舞台电视动画的繁荣景象,中国电视动画产业发展还是落后的。
到了21世纪,剧场动画和电视动画紧随时代步伐,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品数量猛增,但是优秀的动画片为数不多。但是随着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电视动画片的出现,明显的看出了中国电视动画产业的进步。作品题材和人物形象设计和传统中国动画形象比较,都有很大的变化。在中国电视动画一片繁华的背后,也有不光彩的抄袭事件频频发生,或者优秀作品只是昙花一现,动画产业链无能力维持和发展的现象。
因此在这个新纪元时代,中国电视动画片虽然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创作设计的特色,产业链发展管理上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学习。
2 中国电视动画特点简述
2.1 剧本的特点
提到剧本的特点,其实就是动画片的叙事性,也就是动画片故事情节的特点。中国动画片的特点大多是寓教于乐形式。谈论中国动画片的故事情节描写,其实不得不联系到中国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受到类似于儒家,道教等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牺牲和奉献,并且思想较外国相比相对保守。这就造成了国内大多电视动画片故事情节主线相似,形式单一,缺乏高级趣味性。并且动画片受众面窄,没有好的剧本开拓更多的成年人动画市场。从过去传统中国动画和现代动画比较来看,现代动画在剧本的设计上甚至需要向后看,和前辈多学习。例如《阿凡提》,《邋遢大王的故事》,《葫芦娃兄弟》等动画,不但人物角色设计等非常出色,故事情节,结构设计不拘于简单的英雄主义,或者一味的低级搞笑,更多的是情节设计的合理性,故事描述自然,引人入胜。
如今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故事情节描述的并未特别合理,很多情节衔接牵强,并且一味的无厘头的搞笑情节甚至有模仿美国动画《猫和老鼠》的嫌疑。还有三维动画片《熊出没》,故事情节单调离谱,一味的滑稽表演令人乏味。三维动画《秦时明月》在剧本设计上有了大大的突破,动画片不局限于一条主线,情节丰富。其实根据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无数的题材适合现代电视动画工作者去发掘,重要的是需要动画工作者有心去发现,整理,改良研究,而非用东施效颦的方式才能有优秀的作品。
2.2 人物场景设计特点
若说剧本是动画片的灵魂,那么人物及场景设计就是动画片的血与肉。特别是动画片的人物设计。中国电视动画片发展至今不过30年光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以下用列表的方式举例分析各个年代代表电视动画片人物形象及场景的设计特点。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电视动画形象及场景的设计随时代变化,也同样的发展着,从过去传统形象,渐渐地设计元素更加多元化,更具有设计感。但是同时,动画片中的中国特色也逐渐在消失。所以,动画片创作上不断追求创新突破的同时,更要研究如何去糟留益,看来中国电视动画在中国特色如何表现得更加符号化的方面需要更多努力。
3 外国电视动画特点简述
3.1 日韩电视动画特点简述
漫画王国日本可以算是电视动画的王国。动画片类型丰富,产业链成熟。在日本,一部杂志漫画畅销后,通过电视动画片的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随后同本漫画的影响力得到扩散和稳固,接着不断开发剧场版动画片和周边产品,极大地满足了爱好者的需求,并且拓展了动画片的影响力,得到更大利益。特别是具体要漫画的独创性和审美性的招贴,同时具有丰富逻辑内涵的故事极大地获取了观者的同理心,使得民族,国家和文化间的距离缩到最小,因此日本动画快速的扩散到了世界上。日本动画形象的设计极具日本特点,大多数动画角色女生具有占有脸部一半大小的眼睛,甜美温柔的笑容,连人物的肢体语言也都极富有日本民族特点。并且日本优秀电视动画的故事情节曲折,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韩国的漫画电影在1990年才开始,并且国内创作了大量作品。韩国电视动画发展较晚,大部分作品受到日本作品的影响,风格上倾向于日本风格。创作题材偏重于人性思考。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韩国三维动画的发展迅猛,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利用高科技三维动画制作渲染技术,韩国动画片《倒霉熊》受到了大量好评。动画片台词简单,多用行为传达幽默的故事情节,并且人物形象设计简练,形象印象深刻,可谓是少有的三维动画佳作。并且2012年新推出的三维系列短片动画片《两只虫子》,也运用了《倒霉熊》的创作手法,大多用动作等肢体语言,巧妙地连接着故事情节。韩国动画电影公司生产电影动画的同时主要制作电视动画。通过电视动画的附加价值和乘数效应达到盈利目的,但是如果这种方式失败的话,也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3.2 欧美电视动画的特点
最先进入到中国动画市场的莫属欧美动画了。说到欧美电视动画,特别是美国,不得不说到迪斯尼动画公司。迪斯尼动画的创作基本是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设计效果,就是题材的艺术化再创造。代表作就是《人鱼公主》,在迪斯尼的创造下,原作的人鱼公主化作泡沫的结局变成了团员大结局。
美国动画片也有大多数来自于漫画,例如《蜘蛛侠》,《蝙蝠侠》等等,这些漫画都被做成了系列电视动画和电影动画播出。中国80后年轻人最为熟悉的美国电视系列动画是《忍者神龟》。几位生存在下水道的乌龟,惩恶扬善,声张正义。并且动画片结合了中国功夫,故事题材新颖,这正和美国的多元化社会背景有关。因此,动画制作者的思维更加开阔,利用各种素材的艺术化再创造,相互融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动画的主要特点还有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神话色彩,这结合了欧美国家人的性格特点,利用观众的同理心,使得无数的有着同样梦想的观众着迷动画。
欧洲动画中《鼹鼠》是最早引进到中国的欧洲电视动画片。故事讲述了一只鼹鼠的生活趣事,鼹鼠形象虽然设计简单,但是结合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得动画片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无穷的乐趣,并且故事内容很多值得观众思考。欧美国家由于开放的社会形势,张扬的个性,相对于日韩国家的题材上更多的偏于科幻系列,人物形象设计方面也更加富有现代感,或者有的具有欧洲特点。
4 结论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动画逐渐从大荧屏转向小荧屏,急速发展,并且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首先,根据调查,全国所有频道的少儿节目中,动画片的播出和收视比重都是最大的。2010年我国拥有电视台27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3%。其中,中国专有的少儿卡通频道5座,省级少儿频道18个,除此之外,各级频道还都拥有自办的少儿栏目。日渐完善的电视动画播映体系为中国电视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国家规定在各个电视台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只能播放国产动画,进一步的保护了国产动画的发展,免受到国外动画的冲击,也同时为了防止国内儿童对国外文化的无选择的接受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更有效的,规律的规划动画市场和教育等。
关键词:学习参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抓住课堂提高效率的关键,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程度与广度,已成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纵观高中生物课堂,课堂气氛比以往更活跃,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了。但是,归因于高考“指挥棒”以及教学的放任与浮躁等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实效,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只有重视人才培养,才能让学生有效参与生物课堂更有成效。
一、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内涵
广义上讲,师生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都属于课堂参与的重要内容。布卢姆认为学习者学习的动机、态度、思维等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建构。因此,有效参与是指在教师主导下,中学生乐于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课堂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中学生物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课程,只有学生情感的充分投入,才能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或原理。
“主体性”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第一个特征。表现为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或技能的认知过程中,能够调动自身的各种条件对所接收的信息予以主动选择、判断、加工与应用。学生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共振与互动,最终学生收获主动学习的喜悦,全面素质得到增强。教师既要鼓励学生个人大胆探索,又要鼓励合作学习。
“目的性”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第二个特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课堂目标制约学生活动的性质、方向,尤其注重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探索新知,超越自我。当然,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思维参与提供范例,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有效参与的支持因素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既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教师创造的课堂教学的和谐环境,为学生参与提供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民主参与,才能实现学生有效参与。
(1)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课程实施的具体设计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剖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思维的深入进行。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的激情和兴趣就难以持续。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教师要感动、感染和感化学生,缩小师生情感距离,诱导学生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意识的释放。
(2)发挥教材作用。新课程教材体现了当代教育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材的插图、示例以及补充材料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和可操作性。教师需要因地制宜重新组织教材,使生物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减数分裂和自由组合定律”时,教师为有效地控制生物课堂,帮助学生理解简述分裂和自由组合之间的关系,可以灵活地重新组织教材,加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教学时空的开放性。生物学科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局限在教室或者课本,是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生物教学时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生物园、图书馆、工厂企业甚至野外、郊区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场所。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观察、去分析,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下面,我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做法,简述个人教学体会。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教师要留心生活中鲜活的课程资源,因为常见的事例或实物都可以创设为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情境。如在进行细胞呼吸教学时,教师展示一份甜酒酿,通过学生的看颜色、闻味道、尝品质,学生会产生很多问题,教学过程就能顺利展开。
谚语、谜语、故事以及游戏、活动、实验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对形成学生有意注意、增强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通过学生的屏住呼吸比赛,导入“体液调节”的教学;利用达尔文提到的“猫与三叶草”的故事,分析食物链相互联系与制衡的关系。
(2)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生物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其贯穿教学始终,就能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生物教师还可以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结合中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尝试一些新的参与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如师生角色反串,就是教师预先指导学生,学生像教师一样讲课,教师则耐心听课,使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双方情感与信息的交流。现在的中学生普遍自尊心比较强,喜欢表现自己,教学活动可采取小组竞答的形式,组织学生抢答;学生兴致浓厚,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染色体、DNA双螺旋、细胞等模型的制作,则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课堂因为学生的有效参与而生机勃发,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也能促进学生不断成才。
参考文献:
[1]杨青.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
育,2010(S2).
关键词:小学生 爱国主义 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小学阶段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期,也正是小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明确的爱国主义教育总体方向,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接轨,大力开展符合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发展。
一、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背后的教育现状
通过对如今的大部分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分析总结得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体形势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学校开展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期间的教育教学中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耳濡目染地影响广大的小学生,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小学的教育中重要的地位,这是让人值得乐观的,但是目前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不明显、表面形式的存在以及应试教育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让我们需要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改进和深化。
(一)爱国教育成效甚微
在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部分学校包括老师往往出于追求数量、注重教育结果等目的,导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并未真正接受多少思想知R与情感培养,而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将学生的作品等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成果,这类做法往往可以应付那些单纯追求活动数量、不追究其行为动机与情感的上级检查,但是此类活动忽视了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不利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教育知识应付知识检测
现在我国大部分爱国主义教育中,仍存在通过测试来客观测评教育效果,借此总结此次教育活动的成效。有学者指出:“一般来讲,教育可分为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播知识更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和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内容若被当做知识来背诵,用知识教育测试方式来评价,没有强烈的主观感受,而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大大违背了小学生爱国教育初衷,大大降低爱国教育的效果,而恰恰中国目前的教育为应试型教育,这样的做法明显是不可取的,并不能说明真实的受教育情况,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拓展教育思路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培养荣辱意识,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新时代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丰富教育内容,还要准备多样化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框架下,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成长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更是增强爱国责任感的需要。
(一)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感
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新时达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必需的。学校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如何在教育内容上为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注入崭新时代内涵,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崇高历史使命,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民族的统一。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引导人们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一些根本道理,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二)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创新教育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各个学科中抓取适合表彰的素材爱国主义材料,同时在各类的活动当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抓住典型的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拓宽教育思路。着眼于贴近中小学生身边的小事,从小培养孩子优良品格,注重环境的熏陶,榜样的示范和习惯的养成,进行爱国主义的培养,把握教育时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具有潜移默化效果的活动,不能停留在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从小使小学生接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教育活动以“养成”和“熏陶”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正视生活学习中的挑战,把握认清现代中国的特点需要,引导其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俊俊.新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2]林建成.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点认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07).
[3]刘毅,赵琴.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北京观察,2010,(04).
[4]朱伯华.如何进行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 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 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语言历史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在保留我国传统文学特色的同时又加入了新时展的特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精神,对学生的人格和品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同时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优化和改进的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比较少,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挖掘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没有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进行科学的培养。其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这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模式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大都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测评,这就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只关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育,学生和教师只关注教学和学习结果、忽视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等问题的存在,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感不强,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这些情绪和认识缺陷都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消极情绪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理念,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完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是汉语言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阅读、写作能力进行提升,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学生高尚精神、高品质人格培养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性为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和内涵,这些大量的审美教育素材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文学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等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欣赏文章中的美,鉴赏文章中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新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全过程的培养。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审美教学内涵的内化活动,让审美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思想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的重要理念基础,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
4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
4.1 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进行挖掘和分析,这既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审美教育能够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本身就是一种“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收纳了大量的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教育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内涵和目的等进行充分的认知,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赏析,分析、掌握作者在课文中所应用的创作艺术手法,拆分、认知文章的逻辑结构,了解、体会作者通过字词、结构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感,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了解、认知、思考、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领学生对文章的形式美、表现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行体会和学习。另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对文章中的艺术境界进行挖掘和分析,文学本身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汉语博大精深,字词的运用、排列和组合以及词句的逻辑结构排列都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意识的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魅力,感悟文学艺术的美感和内涵,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品味和审美意向进行培养。
4.2 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认同度不高的问题,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通过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汉语言审美教育当中。新时期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很强,并且视野相对比较开阔,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对很多知识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汉语文文学本身的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进行刺激,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美”进行分析和探究。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这是审美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才能够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例如有的学生偏爱汉语言的字词结构,有的学生偏爱文章整体呈现的逻辑美感,有的学生则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要抒发的情感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对此进行掌握。其次,在兴趣刺激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要将汉语文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提高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进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4.3 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课时设计方面,要适当地加大审美教育的时间,改进过分注重知识点记忆、古诗词讲解的做法,将大量的审美内容加入、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观察美、欣赏美、感受美、评鉴美、想象美;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尽量地选择符合学生审美实际和审美观念的、具有较高审美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对作品“美感”的体会是不同的,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讨论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身的想法、交换意见,激发学生对作品美感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讨论,还能够对作品的“美感”进行全面的认识。另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单篇作品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优势,对个别风格突出的单篇作品进行综合审美教育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单篇重点审美教育方法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多篇文章的审美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健全学生的审美能力。
5结语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展,既是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完美人格、独立品质以及个体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2] 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
[3] 王俊玲.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147-148.
[4] 李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43.
[5] 陈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29-130.
【关键词】微课;思维导图;计算机基础课程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普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教师们热衷的微课教学顺应了教育部提出的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改革需求。“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知识点繁多、覆盖面广,而微课在设计过程中将原本的繁多的知识点再度进行切割碎片化,学生能接受了当前的知识也易忘却前面所学知识。笔者提出的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教学模式,既能帮助解决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教学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创新思维能力。
一、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程模式简述
微课是指围绕某个有意义的教学主题或专题内容或学习主题而设计开发的多个内容相对独立、短小精悍,单个微课以可视化、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是近来流行的教学资源,学生利用微课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一个知识点自主的学习;教师利用微课可将课本里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的讲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微小,内容微小,这势必造成知识零碎化、零星化不成体系,容易遗忘。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项目的图解方式。思维导图利用图片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将知识点按照基本顺序原则的层次关系制作。这样每个知识点关键词都是一个引起头脑风暴的记忆激发器,利用该记忆激发器可以记忆其对应的知识点的内涵,同时也激发头脑进行发散思维,鼓励新的创作。
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知识点为中心触发点朝着多个方向发散,每个微课知识是思维导图中的触发点,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有效吸收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进行再创作。思维导图则是一张树形网状结构图,东尼?博赞将思维导图比喻成一片树叶。那么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教学知识点,浓缩在一片树叶上,同时这片树叶也会随着能力的增强变宽变大。将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首先教师将课程知识按同一范畴进行模块划分,然后用思维导图按照基本顺序原则构建模块知识点的树形网状图,将各种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
二、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形成的必要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图像信息时代,通过思维导图利用各种视觉载体形成整体思维来获取和理解信息是必要的。尤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与学中尤为突出,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与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知识点繁多,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线性思维理念,无疑又是一次繁多的教授,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及语言来表述存在联系的知识点,往往得来“嗦”的评价。
(二)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一定开放性。优秀的教师会精彩的讲述信息时代,科技和科技应用的过去、现在,一般也会去畅想美好的未来。笔者实践的结果是:陶醉自己,弄懵学生。
(三)学习兴趣缺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通常开始在大学的第一学期,与就业应用有相当一段时间,大部人同学认为学了也会忘记,不能让学生认同早学该门课程在就业时应用的重要性。
(四)学生已有计算机水平结构不一,大部分学生懵懂的认为自己已有基础,实际上并不清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还没掌握。
三、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教师端的应用
(一)按照同一范畴原则,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划分: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操作、互联网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
(二)将模块里的知识点,依据思维导图的基本顺序原则,绘制教学思维导图。作为教师端的教案版思维导图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和图像,应该是该门课程的专业术语。譬如说对二进制的描述就应该写成“二进制”,而不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图像或者文字。思维导图在教师端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该门课程构建整体思维,更进一步形成课程体系。
(三)根据知识点做出精品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关系到学生到知识点的理解,笔者建议微课视频里的案例最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跟所学专业相关的。
四、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学生端的应用
微课开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学校正常开设的课程,微课的用途在于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所以学生应主张老师将微课视频作为公共资源。
学生在学习教案版的思维导图后,要将其转化为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一)学生端的思维导图主要层次结构参照教师版思维导图,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和整体性。
(二)关键词或关键图像的应选取应遵循会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能刺激左右大脑的效果。譬如喜欢易经的同学,可以将“二进制”描绘成阴阳八卦图;处于恋爱状态的同学,可以将“二进制”描绘成男女标志图等。
(三)确定要走到哪里 。水平一般者是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则只需借鉴教师版的层次结构;水平较高者,建议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让自己的思想在图上旅行。譬如,教师在讲解病毒的种类时一般就是常见的种类,那么你可以增加“未来的特殊种类”分支,并且在分支上继续进行发散“危害”“防御手段”等。
五、结束语
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教师端是为了构建整体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课程体系,在学生端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增强记忆、激发创新。该模式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但一张思维导图是否有价值,处决于你对该知识模块的理解程度,以及制作者对知识的提取和总结能力。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使用该模式,学生应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使用该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