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风险分析和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分析和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分析和管理

第1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关键词:抵债资产;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4-0082-03

抵债资产是商业银行在清收、化解不良资产,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时,因债务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而且担保人也无力以货币资金代为偿还债务,经债权人与债务人(包括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同意,或者因债务纠纷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债务人(包括担保人或第三人)以实物资产折价抵偿债务的行为。近年来,抵债资产经营管理作为各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保全措施,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抵债资产自身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发现和规避风险仍是各商业银行在抵债资产管理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抵债资产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抵债资产经营管理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收取阶段、保管阶段和处置阶段。相应地,抵债资产管理就面临着收取风险、保管风险和处置风险,这三方面的风险共同构成了抵债资产管理风险。

1 抵债资产的收取价值大大高于其可变现公允价值,价值背离严重是当前收取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收取风险发生过程分析,可分为来源于外部的收取风险和来源于内部的收取风险两大类。来源于外部的收取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1)借款人或担保人故意隐匿资产状况,以低值和可变现能力差的资产抵偿贷款所形成的风险;(2)借款人或担保人用于抵偿贷款的资产产权不清所形成的风险;(3)借款人或担保人重新抵押资产所形成的风险;(4)借款人或担保人虚假破产故意逃避债务所形成的风险;(5)借款人和担保人抵债资产市场价值变动较大所形成的风险:(6)借款人和担保人发生经营困难,用于抵债的资产可选择性差所形成的风险;(7)中介评估机构高估抵债资产的价值所形成的风险;(8)借款人或担保人恶意利用以物抵债作为逃废银行债务或变相牟利的手段所形成的风险:(9)法院或仲裁机构相应判决和仲裁所形成的风险等等。

来源于内部的收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商业银行内部故意放弃现金回收权以物抵贷所形成的风险;(2)疏于对企业财产调查仅凭企业提供的财产实施实物收贷所形成的风险;(3)选择抵债资产失当所形成的风险:(4)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道德失当所形成的风险;专业知识不足所形成的风险等等。

2 抵债资产的可变现价值的降低或消失,保管费用的不断增长。是抵债资产在保管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从造成风险的形态上区分,可分为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有形风险主要体现在因管理维护不当,被非法占用。随着时间推移造成自身价值贬值等原因导致的抵债资产可变现价值降低或者消失所形成的风险;无形风险主要体现在因长期不能变现而导致保管费用的不断增加。抵债资产的可变现净值越来越不足以抵偿贷款所形成的风险。日

3 处置抵债资产过程的复杂性,是抵债资产在处置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目前各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绝大部分采取拍卖的形式,只有一部分采取协议转让和出售等其他处置方式。以拍卖方式处置抵债资产虽然能够体现出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而且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尽可能地避免暗箱操作,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不免面临着多种风险,具体有“假拍卖、走手续”形成的道德风险,拍卖机构与竞买人恶意串通所形成的风险。拍卖机构选择不当形成的风险,拍卖过程人为操控的风险,缺乏足够竞拍人开展竞拍形成的风险等拍卖过程本身的风险。同时在处置抵债资产过程还要面临着相应的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类风险。

二、抵债资产风险存在的成因

从抵债资产经营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收取风险、保管风险还是处置风险,都与抵债资产自身固有的特性、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密不可分。

1 从抵债资产自身固有的特性来看。首先,抵债资产涉及范围广,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资产都可以用来抵债,而每种资产都有自己特殊的品质和属性,而这些附着在物质上的属性多种多样,其固有的风险也纷繁复杂。银行所经营的业务不可能涉猎方方面面。银行工作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各抵债物的属性。对有些风险认识不清、估计不足,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和手段也难免全部到位。其次,多数抵债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很难公平定价或变动弹性较大。在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客观上为一些借款人恶意采用“以物抵贷”方式逃避债务提供了方便,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损失。

2 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来看。银行缺乏应有的管理抵债资产的经验。抵债资产经营和管理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金融业务,各家银行尚未对抵债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也没有形成一支经营和管理抵债资产的成熟的专业队伍,还处在边实践边总结阶段。同时,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的防范紧紧依靠银行自身很难做好,需要社会许多行业和部门的合作才能很好地控制和化解风险。

3 从社会意识来看。不能否认,当前在政府部门、法院和老百姓心中,银行是“财大气粗”的同义词,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出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和保持就业的考虑,地方政府和法院往往倾向于借款人而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同时,部分银行内部人员也基于同样的考虑,怠于行使权利,从而错失挽回损失的时机。此外,商业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相关税费过高,甚至于部分借款人的欠缴税费也强加到银行头上,都加大了抵债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三、抵债资产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完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保证。一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银行债权。严厉打击通过虚假抵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二是切实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业管理与监督,规范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产评估体系。提高抵债资产估价的合理性;三是大力发展资产交易市场,扩大资产信息宣传推介能力,为抵债资产处置提供管理和交易信息平台,在提高抵债资产处置力度的同时,力争减少处置成本,谋求抵债资产变现价值最大化。

2 严把抵债资产收取关。严格控制抵债资产的接收,强化现金方式回收贷款。对信贷资产最大限度实现现金回收,尽可能避免实物收贷。一是银行信贷人员要随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特别要掌握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在企业尚存在现金流动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时机收回现金:二是当借款企业确实存在以现金偿还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要积极向保证单位追索。追索的第一选择仍然是现金:三是当借款人和保证人必须以物抵偿贷的情况下,做好提前介入工作,算好费用成本与价值贡献的经济账,在确保能够产生超值或快速等额价值转变的前提下,确定收取方案。使抵债资产收取工作真正成为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时效、转变资产管理形态、实现价值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

第2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一、合同订立

1.资信调查风险分析:(1)主体不满足特定资质要求;(2)不符合国家级行业要求;(3)无权或越权。应对措施:(1)将维权委托人与合同相对人的相关证件进行严格审查,以免其造假。被审查对象必须出具如下证件的原价:授权委托书;资质证书;身份证;经营许可证;其他必备材料。(2)被授权人负责在合同上签字。因此必须仔细检查授权委托书的合法性,必须保证被授权人其行为是否符合授权要求。此外,公司印章还有法人签名也要盖压于授权委托书上。(3)对首次合同签约的对方企业,条件允许的话则尽量进行现场的实地调查,以便全面了解评估对方在生产、研发方面的技术能力以及资金实力等经济状况,以此保证其具有合同履约能力。2.合同谈判风险分析:(1)谈判人法律、财务以及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薄弱,谈判经验不足,盲目做出让步;(2)合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被忽略;(3)遇到重大问题时做出了不恰当的让步。应对措施:(1)进行谈判之前,必须要将对方的资料进行最全面的收集,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实现百战百胜的目标。(2)对于合同的核心内容、详细条款以及所有细节都要密切关注。如合同中标注的技术标准、材料的数量与质量,还有合同标注的价格及支付方式,以及合同履约期限、履约方式、责任划分、纠纷解决方式,甚至合同变更和解除需要满足的条件,条条皆有其框架。字字句句都要仔细斟酌,重点条款重点斟酌,锁定风险。(3)重要合同与重大合同的签订,必须安排法律顾问、技术人员以及财会专业人员参与到谈判之中。3.拟定合同文本风险分析:(1)合同形式不合适;(2)合同的内容或形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3)合同内容不全面、表达有误,存在重大疏漏等。应对措施:(1)规范合同文本。对各类通用或普遍性的合同制定合同范本,在企业范围内强制推行,并要求以书面形式打印合同,以免合同对方随意篡改合同文本。(2)合同用词要严谨。合同条款不得前后相互矛盾,约定都应具体、准确。这样既能明确双方需要履行的义务与可以享受的权利,还能降低纠纷率。(3)合同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不得签订“黑白”合同这种披着“合法”外皮却行“违法”之实的合同。这类合同在发生纠纷后,法院将会给予其“无效合同”的判决结果。(4)针对特殊条款,要特别于合同中标明。以“发生纠纷后,在合同签约地予以诉讼”的合同规定为例,需要在合同中将签约地标注清楚。(5)纠纷如何处理要在合同中明确标注,如:诉讼与仲裁必须二选一,若标注“诉讼或仲裁”则视为约定无效。甚至在指定诉讼管辖法院时,都要明确指出,必须具有唯一性与合法性。4.审核合同的内容及条款风险分析:(1)合同文本中可能存在着不恰当的内容与条例未被发现,或是发现了却没有提出修改意见;(2)修改了合同却不是按照审核人员给予的建议进行的修改。应对措施:(1)合同文本必须具有经济性,条理严密、内容合法。合同内容必须与企业经济利益相一致,主体必须有一定的履约能力,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划分均要明确,对于争议的解决条款必不可少。(2)形成合同会审制度。在签订重大合同与重要合同之前,可以将合同文本交由企业内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严格地审核,按工作职责明确会审职责。会审意见由主办单位收集并修改。(3)对各部门给予的审核意见,必须慎重对待并行以认真研究,确定无误后进行记录。(4)合同管理制度必须予以严格执行,避免以化整为零的形式有目的的规避合同管理。对于越权行为必须要杜绝其发生。5.签署合同风险分析:(1)合同的签署方式必须遵守相关标准,若违法签署合同,合同则无效;(2)合同的签订人各有其权限,授权委托人若越权签订,则会带来风险;(3)合同印证若管理不当,将有可能导致合同在签署后仍然被篡改,同样会带来风险。应对措施:(1)在合同签订时,企业法人(或授权委托人)必须签署姓名并加盖企业公章;若安排授权委托人签署合同,则需要委托人出具授权委托书,并将委托书与授权委人的身份证全部附录到合同中,作为附件。(2)相关印章必须进行严格管理。针对合同的用印权限,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审批制度。合同签订按编号、审批、签署、加盖印章的步骤进行。保管印章的相关负责人必须将印章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与备份,以便后续查阅。(3)合同签署必备签名与盖章,二者都不可缺少。应该先签名后盖章,待盖章完毕后合同才能正式生效。

二、合同履行

1.合同履行和结算风险分析:(1)对方违约,造成我方的损失;(2)我方违约,遭到对方的索赔;(3)索赔证据被未保留或无效;(4)合同条款未严格遵守;(5)超过合同标明的付款期限;(6)付款金额或付款方式不同于合同规定。应对措施:(1)对合同内容要了解全面,根据合同内容建立分类台账,详细制定相关计划,按合同规定进行严格地组织实施,催到到期欠款或按期付款。(2)专人负责收集往来信函、文书、电报等合同执行中的资料,一旦合同违约,能够搜集出有利于我方的证据。(3)合同履行期间,若合同中存在对本企业不利的条款、规定不够明确的条款以及具有风险的合同条款,要及时予以补救,如补签协议等。(4)对合同履行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一旦存在合同履行风险,应及时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损失。(5)若合同不得不暂时中止甚至终止,则要办理相关手续,并签订书面形式的中止/终止协议,将双方的责任与权利进一步明确。一旦给企业带来损失,应及时追究对方的责任。(6)合同收付款应按合同约定执行,禁止提前或超额支付。2.合同补充、变更和解除风险分析:(1)签订合同时未标明或未详细标明,合同将无法正常履行;(2)若条款不公平、存在错误或者合同对方有意欺诈,必须采取有效地解决措施,否则将会出现风险。应对措施:(1)合同变更后即可视为新合同,按照合同管理的标准内流程履行,合同条款再次进行严格审核。(2)合同若存在不公平条款、欺诈条款或错误内容,或者政策与市场形势发生客观变化,使得企业利益受损,则需要按照标准流程向对方通报,并在法规的监管下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相关索赔事宜的处理以及合同的变更与解除。(3)合同变更和解决应采取书面形式,在原合同文本上随意涂改或添加这样的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4)若合同解除时,对本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对方又存在过错,可依合同规定向对方索取经济赔偿。3.合同的登记风险分析:建立合同档案并行以保密是必须的,若档案不全或合同内容泄漏,将会带来风险。应对措施:(1)发展合同信息化管理技术,相关部门加强登记管理,定期进行合同档案的统计和归类。(2)为合同本文进行统一分类并连续编号,如此在合同文本遗失后可以尽早发现。(3)合同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职责必须规范明确,合同的流转、借阅以及归还必须具有审批手续。

三、合同纠纷处理风险分析

(1)对方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贪图我方利益,签订合同后出现纠纷;(2)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对履行是否符合约定、是否构成违约等行为发生争议;(3)为签订、履行合同实现利润而虚设担保。应对措施:(1)若对方违反合同,或者资金不足,可酌情令对方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措施包括:第三方担保、抵押以及增加履约保证金等。(2)若对方频繁进行申诉,来函数量多或诉讼群发,这样要针对合同项目安排相应的组织人员深入调查对方,全面掌握合同的履行情况,化解矛盾和危机。(3)合同双方发生纠纷之后,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失效期内的协商。如达成一致意见,应签署书面协议;一旦协商失败,则可以按照合同规定,任选仲裁和诉讼其一进行解决。纠纷未处理完毕之前,相关办事人不得向对方做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

四、结束语

第3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及核心理念,其次分析了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最后针对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将全面应对与重点关注相结合,以降低供应链管理风险从而提高其运行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风险 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 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 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指标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制度框架概述

中国银监会结合《巴塞尔协议Ⅲ》和国情,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定性要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办法》构建了多维度、多情景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体系及工具。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来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也可能来自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外部融资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价格变现或抵押资产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办法》中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这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确保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具有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具有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并具备充分的外部市场融资能力。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商业银行应当具有与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其满足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和资金流出需要。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2.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3.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应当包括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能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流缺口4.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办法》中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这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体系的整体框架。“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定了四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办法》最后是四个附则。

二、借鉴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从而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强化资本监管标准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两个定量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

引入的流动性监管框架将着重解决金融危机中凸显的资本流动性问题。主要涉及有两个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比率的计算都涉及对不同类型的资金来源进行分类、分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的换算,以更为准确地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情况。流动性覆盖率衡量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来提高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净稳定资金比率衡量银行是否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化的融资渠道来提高其在较长时期内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四大指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四大指标

1.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是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本《办法》规定的基本特征,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快速变现的资产。流动性覆盖率的标准不低于100%,其意义:确保单个银行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可以通过变现来满足30天期限的流动性需求。

2.净稳定资金比例。净稳定资金比例目的是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压力情景下,能确保在1年内都可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等于商业银行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与相应的稳定资金需求系数乘积之和,稳定资金需求系数是指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需要由稳定资金支持的价值占比。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00%,其意义: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

3.存贷比。存贷比计算公式为:

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

4.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计算公式为: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二) 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

《办法》提出了涵盖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多个维度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和监测框架及工具。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监测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即监测工具主要有: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

流动性缺口是指以合同到期日为基础,按特定方法测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有关项目未来一定期限的现金流量,并将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减获得的差额。流动性缺口率是指未来一定期限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与同期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的比例。核心负债比例是指商业银行中长期、较为稳定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存款比例是指商业银行前十大存款客户存款合计余额占各项存款的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同业存放和卖出回购款项等业务从最大十家同业机构交易对手处获得的资金来源占总负债的比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是指对某种重要币种表内外项目单独计算的流动性覆盖率,主要用以监测商业银行重要币种的短期流动性风险水平。重要币种是指以该币种计价的负债占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以上的货币。

(三)新监管标准的特点

1.监管指标结合国内外,监管对象标准一致

监管指标结合国内外,既引入国际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又保留了符合国情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主要监控的是银行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而净稳定融资比例则关注长期流动性风险。”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曾表示,“银监会参照国际上新的流动性要求,引入这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同时,保留了以前跟中国国情吻合的监管指标,比如说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多维度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标准一致。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外资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的监管。《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以建立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做出了一些规定。此外,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办法》还进一步强调了银行集团的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并规定对重要币种应单独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

2.扩大流动性监管的风险覆盖面,加强全面的风险管控能力

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项指标区别于传统的流动性比例、净流动性资产和资本金等传统概念,新指标计算几乎涉及资产负债表内外业务的各个方面对资金流变动的潜在影响。

净稳定融资比例主要用于保障各种衍生品、表外风险暴露和业务的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目的是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鼓励其对表内外资产流动性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3.前瞻性分析;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

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是达到独立又互补的两个监管指标,前者要求在压力情境下,银行的流动性能够至少坚持30天,后者要求银行一年以内可用的稳定资金大于需要的稳定资金,反映了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前者可以加强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后者则可鼓励银行未雨绸缪,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监管措施的有效性。

关于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及工具全面已经阐述。

为了缓冲上述两个指标对银行的冲击,监管当局设定了宽限期,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的监管标准,2016年底前达到净稳定融资比例的监管标准。日前,新上任的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健全科学的流动性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加强对国际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3]finance.省略(新浪财经).

第5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天富集团;风险;对策 

 

一、天富集团简介 

新疆天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富集团”)由原石河子电力工业公司改制组建而成,于2002年2月4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78612万元。公司主营发、供电、供热、供天然气及煤炭生产、销售,担负着石河子垦区的电、热、气集中统一经营及大部分煤炭的生产经营管理。截止2010年底,天富集团资产总额达96.8亿元,年产值10亿元,年利润超过1亿元,现有员工总数6000余人。拥有已运行和在建可控发电总装机容量逾600兆瓦,变电站37座、换热站82个,供热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年发电量32亿千瓦时,供电量突破28亿千瓦时,供电半径150公里,供热量1358万吉焦,供热半径8公里,供天然气2341万立方米,原煤产能百万吨,年产煤近百万吨。现对天富集团近几年发展中的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逐一提供对策。 

二、天富集团发展中的风险分析 

(一)电压等级及电网负载能力不足的风险 

天富集团电网面临着供电电压等级低,供电半径大,电能质量难以满足要求及电网负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师市电源与负荷分布特点决定了天富集团长线路、远距离、南电北送的供电局面,整个电网供电可靠性低,夏季农灌高峰时电压质量差,且电网损耗较大。随着用电负荷的持续增长,上述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但远远无法满足实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提高电网等级,对影响输电能力的“卡脖子”电网线路进行重点改造,保障垦区供电需要和城市工业用电需求。目前天富集团在建电力工程较多,项目容量很大,需尽快落实电厂接入系统,提高电网负载能力。 

(二)煤炭资源紧缺和煤炭运输风险 

随着新疆大开发、大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对“西煤东运”基地的建设力度的加大,三年以后,可能会出现煤源紧张、供不应求的局面。师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煤炭对师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天富集团电源建设项目的竣工、试运行,也是天富自身的电煤需求也逐渐加大,预计到2015年,天富集团电煤消耗量将超过3500万吨,师市电煤和煤化工等产业约需煤炭6000万吨。 

天富集团面临的煤炭资源紧缺压力越来越重,石河子周边煤炭产区的建设时间长,因安全停产的可能性较大,不能保证电煤的安全连续供应。因此,必须在合理运距范围内选择煤矿,作为电煤的主要来源。电煤运输过程中,短途公路运输是主要方式,但公路运输的安全性、连续性难以保证,而铁路运输也面临着铁路专用线建设审批困难、自购车皮成本大等问题。 

(三)资金风险 

电力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天富集团拟投资建设的电源项目共需资金200亿元以上。特别是水电建设及电网建设及改造,造价高,投资回报率低,回收周期长,短期内对企业的投资压力很大,项目建设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资金风险。由于电力建设的审批权一直是由国家掌握的,而且程序严格、持续时间长,项目取得国家批文比较困难,造成银行贷款难以落实,加剧了电力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 

(四)人才风险 

天富集团虽然具有不少的电力运行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但缺乏电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相对薄弱,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技术监督、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天富集团项目建设面临严峻的人才风险。 

天富集团的电力运行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天富集团每年招收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生产一线,但生产一线的成熟技术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流失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成熟技术人才短缺,容易形成人才断层,新建电源项目无人可用,人才培养体系难以为继。 

三、天富集团风险规避对策分析 

(一)提升电网等级,提高电网负载能力 

为满足八师石河子市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天富集团新建的电源项目将陆续投产,石河子公共电网规划新增110kv变电站8座,新增主变13台,新增容量631.5mva;改扩建110kv变电站10座,新增主变8台,新增容量394mva;新建110kv线路47条,总长度277km,改造110kv线路1条,长度12km。这些变电站将有效提升垦区电网等级,缓解供电电压低及负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天富集团还将加强与自治区大电网的联网工作,充分考虑自治区750kv电网对公司电力外送的有力因素,依托自治区220kv主电网,优化110kv电网结构、整合垦区的电力资源,淡化行政界限,强化区域经济观念,发展兵地融合经济,通过政策协调,使天富电网富余电力通过自治区主电网参与全疆电力供需平衡。 

(二)多渠道解决煤炭短缺和运输困难 

为解决煤炭资源短缺问题,除对自身煤矿进行改建、扩建之外,天富集团还积极与准东煤田煤矿合作,目前已签订合作合同的煤矿有三家,储量都在25亿吨以上,到2012年规划产量全部超过1000万吨,足以保障天富电煤供应。 

天富集团还将从多方面入手,解决煤炭运输困难:1、尽快立项、开工建设南北铁路专用线,与准东煤田有铁路专用线的煤矿实现点对点运输,也可购买自备车皮以增加铁路运量;2、对于铁路运输无法满足的煤量,可组织公路运输。可将分散的运输企业、个体运输户及企业自有的运输车队联合起来,形成联盟,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保障公路运输;3、与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在石河子建设煤炭物流基地,可实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最终可形成完整稳定的煤炭供应链,提高煤炭资源的占有能力,并有效规避了自然灾害、极端恶劣天气对煤炭供应的影响,降低资源风险。 

(三)多方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天富集团将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难题。首先是积极做好天富热电解禁的国有股权流通出售工作,确保继续实现好的收益;其次是以天富集团拟建和在建的项目为平台,积极吸引银行贷款,也可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和信托业务,盘活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可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再次是实行严格、有效的财务管理,加强成本管理。要通过节能降耗,防止跑冒滴漏;科学合理调度,实现经济运行;修旧利废,提高设备使用周期;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控制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内部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多种方式实现成本的优化管理。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保障体制,打造学习型企业 

天富集团将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培养高精尖的技术人才、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及复合型的党务人才,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企业员工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完善和健全工资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低于10%。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明确每一阶层员工的定位,使公司的员工各司其职、责任分明,张驰有序。全面提高公司的执行力,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成长与收入增长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适合不同发展方向的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五)打造以人为本的业务协同化服务平台 

第6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含义与关系

1.经营风险的含义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利润变动,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利润变动的风险。而所谓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和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经营风险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售价、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场需求等。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这些因素使企业在运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债务集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不过债务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这种关系直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如果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高风险并存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加财务风险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产生影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内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制度、人员管理情况、销售政策等。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根本,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内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处,那么企业经营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产生风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管理涉及了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人员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才都纷纷选择跳槽,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果较多产品生产加工工人同时离职,那么企业生产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员管理不容忽视;销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内容,销售政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而且还会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相反不好的销售政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库存量逐渐上升。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继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资金项目管理。而导致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流程、会计人员素质等。资金管理、回款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经营风险的防控措施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较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和控制适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部门和岗位的设立,工作流程的设置等方面,同时要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大多数公司发展的失败主要源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企业发展中战略决策方式必须依靠董事会集体的民主决策;其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业可以这些信息及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因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尽可能完善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各个环节。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中,要注重每一个可能出现财务问题的环节,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将各种有效资源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还要不断地优化各种业务,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第二,企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构建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可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财务管理业务变得更加轻松有效;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第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等问题。所以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从提升企业领导的意识开始。

第7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风险 管理 评价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类型较多,例如施工技术上的风险、施工材料上的风险、施工制度上的风险等等,不同的安全风险需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另外,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评价分析方法,解决固有的安全风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展开讨论。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注重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它不但关系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给建筑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当中,必须注重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首先,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要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将每一个部分的施工风险都计量在内,通过制度上的硬性措施和管理上的弹性手段,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必须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唯一的有效措施就是预防,尽量不让风险发生。例如,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提高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要能够在遇到突况时,在短时间内疏散工作人员,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三,企业内部应树立以人为本安全施工理念,通过定期展开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以及安全文化的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二)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自身建设

安全监督机构在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各项制度落实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应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机构各成员综合业务水平,使安全施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需要相关机构的介入,减少恶性循环,提高安全系数。因此,在日后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监督机构的建设。首先,加强法制建设。安全监督机构的执行标准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风险类型,制定相关规范,强化执行力度。其次,必须从源头控制安全风险,也就是“招投标”问题。当下的很多公司都在招投标的工作中,通过某些操作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顾及到安全问题,导致在后续工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第三,实施监督时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规定,从事监督工作,出现违反行为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以此保证监督工作有效落实。

(三)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就建筑工程本身而言,必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这不仅仅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趋向于综合性的管理,要从客观上和主观上进行努力。首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对人员施工、排班安排、技术实行、材料加工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以材料加工管理为例,管理人员不能是单纯的管理者,需懂得一些技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减少与施工人员之间的冲突,提高材料的性价比,促进建设的质量提升。其次,现场安全管理还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上。这需要在施工之前,设定好相关安全措施,安全疏散通道,甚至是安全避难所,要随时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建设安全,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第三,现场安全管理措施,需在固有框架上进行有效的更改。一方面要不断的融合新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工作的承受能力,避免恶性循环。

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分析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多,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形式多种多样。对之前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可将其概括为倒塌、高处坠落、触电等。首先,倒塌事故。在建筑工程当中,倒塌事故波及的范围很大,甚至是造成大量工程人员死亡,导致工程搁置,引起社会舆论,日后需通过技术性的措施及安全管理手段,彻底杜绝倒塌事故的发生。其次,高处坠落,这一安全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多数情况下,高处坠落是由于主观上的疏忽,以及客观上的工作不合格所导致的。第三,触电事故。该事故在前几年发生的比较频繁,因此国家开始大力整顿,近几年的发生频率较低,并且基本上被杜绝。

(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评价分析

综合多方面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日常工作当中或者是施工的起始阶段,就已经埋下了较大的隐患,日后需通过有效措施来解决。

1.实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对建筑工程的需求量也在提升,此时的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较多,日后要想在发展中取得更加理想的结果,必须实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首先,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是一项持久性的建设工作,不断的融合最新情况、最大风险、最有效解决措施,实时解决建筑工程当中的各项风险。其次,安全风险体系的建设或者是执行,要与当地的发展互相配合。部分地区在未来会大力发展建筑行业,部分地区会努力发展农业,不同的发展重点,促使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存在差异。第三,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执行力度,实现更大的发展,间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性循环。

2.从人、事、物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评价。以往的安全风险评价,都是统一管理,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并不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日后的安全风险评价,需从人、事件、物三个方面来进行。“人”的方面,主要是减少主观错误,提高理性判断;“事”的方面,体现在对施工的有效谋划,协调进度与质量;“物”的方面是提高施工技术、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彻底降低倒塌、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需从客观实际进行,逐步消除固有问题带来的影响,通过全新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式,实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总结:本文就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展开讨论,从目前取得的工作成果来看,还是比较积极的。在日后的各项工作中,需将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分析作为核心工作,以此来展开,减少主观上的错误,实现客观上的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建筑工程比较特殊,其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价分析,也要从特别的角度来进行,才可以得到理想的成果。相信在日后的工作中,安全风险管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静静.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2.

第8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1.1间接管理风险与直接管理风险

间接管理风险是指建设单位间接参与合同管理,但由于合同内容中第三方、分包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合约出现变更、转移、终止等风险。直接管理风险是指建设企业直接参与合同管理,由于自身因素所导致的一系列风险,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合同管理风险等。

1.2外部环境风险与内部管理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指在合同管理中受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合同条件、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企业是无法避免的。内部管理风险指因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加上企业的制度不完善、员工素质低下等导致的合同变更、转移、履约等风险,从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的还会引发法律风险。

2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出现法律风险的原因

2.1合同的主体不合格

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合格指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法当事人。而在实际的合同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合同主体不合格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却不是合同当事人,这样自然就属于不合格的合同主体;另一方面,虽然是合同的当事人,但是却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样也不算是合格的合同主体,而合同的主体不合格就很容易产生法律风险。

2.2合同的文字不够严谨

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如果合同的文字不够严谨和准确,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从而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者依法合同争议,最终会引发法律风险。有效的合同应当是能够准确反映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只有准确和清晰的文字表述才能够体现出来。但是,很多建设工程项目在签订合同时,由于一些人为或者客观的因素,对一些合同条款把握不够准确或者措辞含糊不清,对于一些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的也不够明确和具体,例如,在有些工程承包合同中,有关追加款额的条款中是这样写的:“发生重大设计变更可增加款额”这类字句,但是却没有关于重大设计变更相关的细则说明。一旦出现类似情况,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往往便会视情况随意曲解来增加款额,这个时候势必会产生合同纠纷。

2.3合同的条款不平等

建设工程合同要遵循平等性原则,工程承包本来就应当以合同为约束依据的,但是在实际的合同管理中,业主和承包商很少有平等可言。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工程承包买方市场是僧多粥少的情况,部分业主就会仗着这个优势对承包商提出各种不平等的要求,承包商为了利益只能答应这些要求,并在合同中添加一些不平等的条款。在合同中,业主占据了各种权利,而对承包商只强调其应履行的义务,对承包商享受的权利却很少提及,如果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不能够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在后续就会产生违约风险,从而引发法律风险。

2.4合同内容不够完善

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有些合同使用的是境外文本,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字不同,国情也不一样,再加上翻译问题就会导致这些合同文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工程合同,这些国家一般不愿意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合同条款,但是自己制定出来的合同内容并不完善,如果使用这些国家的合同文本,加上翻译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差,就会导致合同内容存在很多漏洞,最终造成在后续的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双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法律风险。

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3.1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机构

要确保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有效实施,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机构,并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让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并让合同管理能够覆盖企业的每一个层次和角落。在建设单位内部,合同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制定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同时要对企业各类建筑工程合同的订立、履行进行检查和监督。另外,建设单位还要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对制定好的合同进行严格审查后方可签订,防止合同管理人员利用合同进行一些违法活动。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应有法律顾问作为核心组织,主要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购销人员组成,并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同时要接受来自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杜绝法律风险。

3.2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合同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合同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合同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相应的现代化合同管理知识外,还要精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也要非常熟悉,从而才能够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为此,建设单位在招聘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合同管理人才,并要求具备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同时要定期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只有获得从业资格证后才能上岗。同时,建设单位还要抓好合同管理人员的在职学习,组织一些优秀的合同管理人员到相关的院校进行学习深造。随着我国建设市场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合同管理人员必须要进行继续教育,才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此外,建设单位要对合同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不断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合同管理,避免出现法律风险。

3.3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制度,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基础,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只有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才能让合同管理有章可循。建设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规范合同管理行为,也是确保合同管理有效落实的重要条件。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合同审查制度、委托制度、合同考核制度以及合同用章制度等,对合同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规范。在建立这些制度的同时不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单位还要结合建设工程合同投标报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让合同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从而确保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降低或避免出现法律风险。

3.4规范合同示范文本

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规范的合同示范文本,制定合同示范文本制度,从而不仅有助于当事人双方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利于合同管理机构进行检查、监督。当事人可以按照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这样的合同才能符合相关的法律规范要求,避免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合同,减少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和法律纠纷。

3.5完善建设工程合同准则

针对目前建设工程合同变更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业主对合同变更批复严重滞后的情况,根据目前合同准则中的规定“客户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一条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理解是取得业主能够认可的支持性资料,即业主的书面变更批复,从而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营销,是不符合建设工程合同将收入与成本在不同会计年度进行配比的原则。为此,我国建设工程合同准则应结合我国目前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或完善,将变更工程收入和成本确认纳入建设工程合同准则中,对其他正常的工程部分则按工程完工百分比法对工程收入进行确认,并对执行完成合同法设定合理的执行条件,从而更有利于建设工程合同准则的适用性,使建设工程合同核算结果更加合理,减少当事人双方因合同准则不够明确而产生法律纠纷。

3.6推行合同管理目标制度

合同管理目标主要指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规定的各项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最终目的。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合同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以及监督等一系列工作,促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密切的配合和衔接,从而不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谋取利益最大化,最终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为此,建设单位应积极推行合同管理目标制度,并将其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中,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工程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避免出现法律风险。

4结语

由于建设工程具有周期长、项目复杂、风险因素多等特点,建设工程合同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引发法律风险。为此,建设单位必须加强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避免出现法律风险,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improvement, the current, larg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has already more and more b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larg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s including bridge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railway construction,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 etc. These large building continuously rise, for a flourishing city added luxuriant colour, but, from the project risk and engineering insurance's point of vie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belong to high risk business, each a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need long-term planning, a large amount of fund investment, complex technology link, etc. Therefore,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 permanence of completed projects, we need to intensify efforts to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and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insurance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rge build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nsuranc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from every Angle discusses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content of the basis of the risk management content,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take a series of project insurance measure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Risk management; Engineering insurance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的关系

在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中,风险与保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因与果的关系,其中,工程风险是工程保险的内在原因和需求,而工程保险则是工程风险的有效解决途径。二者在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中缺一不可,同时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制度与措施保障。 众所周知,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是工程量极大,施工工艺复杂的高危险作业项目,它的施工过程需要的时间周期长,这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多风险,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如果大型工程项目所经历的时间周期需要跨年度,则会在冬季冰天雪地的时期暂时停止项目的施工,而在第二年继续该工程项目的时候,会造成部分工施工遗漏,工序之间衔接困难,施工材料破损及过期等现象。面对这些大型建中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施工风险的防范措施,有效进行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手段。其中,风险转移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工程保险的实施,在我们利用工程保险手段解决施工风险问题的时候,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工程风险的分析及控制贯穿于工程保险的全部过程中。因此,我们要首先明确工程风险的各个种类,懂得工程保险中的各项制度,将工程保险分析有效的运用到各类工程风险的解决中。

二、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种类

对于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来说,风险的种类可以按照风险的严重程度划分为极端严重风险、严重危害风险、一般危害风险三类:

(一)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极端严重风险

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极端严重风险是所有工程项目风险中最为严重的一类,这类风险一旦发生,会导致施工方及未来使用方的人身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严重破坏城市的市容市貌,严重影响着该城市的经济发展,严重损害了国家财产,严重损失大量资金。对于这种风险的划定,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要追求法律责任,对于施工中的受害人及受害人家属给予应有的赔偿。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包商,严格遵守法律程序进行投标及施工,对工艺技术要求甚高的大型工程,要严格把握质量关,谨慎规划,合理决策,规避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严重危害风险

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严重危害风险属于工程风险中较为严重的一类,这类风险一旦发生,同样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危害了城市的形象,施工人员以及完工后的使用者会遭受人身及财产的损失,然而,由于在工程风险的发现及应对措施中已经采取相应解决办法,尽可能的将风险减小,将损失降到最低。这类风险的发生也同样需要追求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赔偿受害人相应的物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