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信用监管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监管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用监管模式

第1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信用;管理体系

实施科技计划是政府引导科技发展方向、通过政府投入优化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而科技期刊是实施科技计划、传播科技信息的有效载体。是科学研究链上很重要的一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对学术成果有着重要的审核、把关作用,在这一环节如果把关不严,很容易使科研不端行为造成恶果。如何有效地杜绝科技论文中的学术失范,笔者认为有必要构建学术期刊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信用数据库和科技论文信用评价系统,为国家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提供支撑。编辑部利用此平台不但可以解决信用的问题,还可通过该管理体系来控制论文的质量。

一、科技信用与科技期刊信用的概念涵义

国家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对科技信用的定义是:利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

科技期刊是发表科技论文的载体,是科技活动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还承载着个人学术资格评价的社会功能。这一部分的不诚信行为影响着整个科技活动的质量以及人才评估的准确性,以前出现的种种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很多就出现在这―部分。因此,科技期刊的信用同样也涵盖了以上信用规则,其信用评价范围是对遵守科学共同体内公允规范的能力和诚信的程度。

二、科技期刊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机制不完善,科技期刊存在着不少科技信用缺失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一)论文作者的信用缺失。由于科技成果与许多个人的利益挂钩,因此急功近利,一稿多投,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

(二)审稿者的信用缺失。审稿者本应是本专业专家,应该是严谨而慎重的。但有的专家在人情面前而高抬贵手。有的由于同专业竞争的原因而故意发难。

(三)期刊编辑部的信用缺失。由于缺乏监管机制,再加上编辑部内部的制度不健全,因此产生的“关系稿”、“交易稿”屡见不鲜。有的期刊编辑部以赢利为目的,甚至是有钱就发。

三、建立科技期刊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目的

是什么导致科技期刊信用的缺失,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导致科技期刊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主体的根本动力,科技期刊由于读者群的限制,要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是很难的。一些科技期刊被推上市场后,由于生存问题,使办刊的宗旨发生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抛开学术标准去取舍稿件。又由于失信成本过低,所以在发稿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即使发生问题了,得到的制裁远远小于所得。

(二)体制问题是导致科技期刊信用缺失的根本问题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信用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在某种程度上,科技信用观念的淡漠和科技信用评价机制的“空白”已经严重地损害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三)信息不对称,数据失真。信息的真实性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科技期刊由于种种原因,难于获得论文作者和该研究领域的全面信息,而社会又赋予科技期刊太多的评价功能(如职称评定、学位评定),因此在没有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信用缺失行为。

以上的种种弊端虽然采取一定的规章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但要从根本上杜绝,一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科技期刊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引入“信用管理”机制,补充和完善我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体系,提高参与科技活动相关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从机制上约束和规范科技期刊在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

四、科技期刊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功能

科技期刊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制的大框架下建立,主要遵循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原则,采用科学、先进、合理、高效和易操作的手段,对科技期刊工作中所有的参与者(作者、审者、编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技期刊进行信用等级评估,整个体系应具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综合评估的功能。数据库和共享平台能实行信用记录制和信息共享制,科技期刊信用管理体系的模式主要功能见图1。

图1显示了系统要完成的七大模块功能:

(一)工作台。这一块的功能是完成对象(作者、审者、编辑部)和论文信息的显示,编辑部输入投稿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工作单位等),平台即可利用期刊网等资源查询到作者的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和研究方向、代表性科研成果及近期发表的论文等综合信息。

编辑部还可利用该平台选择审稿者,同样能查出审稿者的综合信息,还能为论文查新等。

(二)用户管理。这一块的功能主要是用户单位(编辑部)的信用管理,作者在投稿环节需提供一份信用证明。证明其文章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要求作者作出无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的承诺。该证明要由作者单位盖章,在这一环节出现不诚信的行为,要由作者单位负责。

(三)评估指标设置。这一部分是整个评估体系的基础,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指标的设置将决定整个评价的效果,因此需要作专门的研究。评估指标总体应按照科学性、实证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实用性等原则来确定。主要针对期刊中的信用问题,突出信用能力方面的指标和信用意愿方面的指标体系。体系可以是多层次的,有定性的指标,也有定量的指标,定性的指标由聘用的专家评价,而定量指标则用收集到相关数据评价。最后进入综合评价体系。

(四)信用信息采集。这一块的功能在进行信用数据采集定义和评估指标的定义后,进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采集到失信行为,进入黑名单信息。

(五)信用评估。该平台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及定义的评估指标及模型,进行信用评估,向有关部门提供评估报告。编辑部根据评估数据和报告对该篇稿件的处理作出决策。

(六)查询统计。提供灵活、动态的查询及统计方法,对进入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展现。提供图形分析方法,对信用评估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提供决策分析功能。

(七)数据管理。提供系统中数据的导入、导出工作,提供外部数据的导入、导出工作。

信用问题是各方面十分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涉及的领域内容量很大。单靠科技期刊信用管理体系来杜绝科技论文信用失范的问题,只能治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

首先,加快制定配套的科技信用管理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体系,为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查询、信用公开、信用管理提供基本的运作规范和法规依据。

第2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实际服务需求,因此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服务理念,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其服务质量。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将用户放在中心位置,一切从用户角度出发,给用户更加贴心的服务,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为今后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就要充分尊重用户的想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让用户在借阅图书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有一种满足感,最终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1.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

1.1提高用户主动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在管理中需要积极提升用户的主动性,让他们对图书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利用网络来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要主动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利用先进的服务系统来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提高用户的主动参与性,让图书馆资源得到利用,最终达到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1.2保证对用户借阅的开放性

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它应该具有公共服务功能,因此在构建服务模式时,应该要保证期对用户借阅的开放性,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高图书馆对用户借阅的开放性,可以让用户结合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图书资源,寻找查阅所需信息,帮助他们节约查阅资料的时间,实现对用户的人文关怀,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为今后图书馆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实现服务多元化发展

图书馆在进行服务管理时应该要拓宽服务对象,实现多元化服务,从不同角度分析客户的需求,结合实际状况调整服务方案,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图书信息资源的增多,图书馆服务逐渐走向网络化。因此图书馆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服务模式,便于用户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身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拓展图书馆的受益群体。

1.4服务内容要更加明确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要更具有针对性,要将图书馆现实藏书与数字图书馆管理相结合,在提供高质量的现实图书馆服务时,也要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管理人员可以结合本图书馆的特色,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保证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资源。除此之外,管理人员也要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范围,让更多人享受到图书馆藏书资源,充分发挥相关资源的作用。

2.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理服务模式构建策略

2.1做好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要想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就要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在购进更多图书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更数字化的图书信息,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在整合图书馆电子资源时,需要与馆藏图书相结合,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充实图书馆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做好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管理人员还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用户与用户以及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探讨与交流,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的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最终达到图书馆服务工作目标。

2.2做好用户培训工作

图书馆面临的用户涉及的年龄段跨度较大,因此在设计图书馆服务模式时需要结合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效率,满足不同用户的图书馆服务需求。尤其是在面对不熟悉网络技术的用户,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培训宣传工作,增强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查阅技巧,提高他们查阅图书以及其他资源的效率,节省查阅时间,真正实现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在进行宣传时,还可以利用讲座形式进行,让更多人对数字化图书馆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借阅和查找图书时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来提高查阅效率。图书馆还要积极建设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为用户解决查阅过程中的问题,让用户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满足,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誉形象,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2.3实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坚持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就要服务人员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在推送个性化服务时,首先需要了解相关客户的实际状况,通过对用户需求分析,主动向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增强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图书馆理人员也要对本图书馆中的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分板块建立相应的信息检索查询系统,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查阅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图书馆理服务。

第3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蒋团标(1964-),男,瑶族,广西富川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鹏(1981-),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经济师,管理学硕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历史性转变,“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完善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工商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及其超前的引导性,对于未来工商管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未树立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在专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服务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一味追“高”求“大”,与现行的我国高等教育指导方针相背离。教育观念陈旧,在教育价值观中重社会需求,轻个人发展;在教学观上,以教师为中心,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学”轻“问”;在教育质量观上,单一化思想严重,唯大规模与硕、博点设置为重,重共性,轻个性;专业教育的人才观还滞留在高深知识的继承性人才观,未能树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2、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与职业需求差距大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又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工商管理的学科发展、职业实践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均已受到了重大的影响。针对这些变化,我们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维度、个性化教育、学习能力与终生学习意识、创造力、做人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专业院校学生在知识摄取、技能训练、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养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与职业需求相去甚远,不能适应职业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3、专业发展缓慢、教学和实践脱节,学生适应性差

首先是学科基础仍不够广泛,经济学占主导地位,而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和法律等领域还未成为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其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偏高,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发展较缓慢,覆盖面狭窄,视野不够广阔。第三,课程体系结构上缺乏弹性,结构固化,方向性、选择性差,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原则相矛盾;以学科的分异而设课,课程间结合差。第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时设置与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及其所固有的突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相比,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施过程随意性强,指导少,效果差,反映在毕业生对职业岗位适应慢、能力差,甚至出现思想和心理上的落差。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的培养特色取向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应用型本身又是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管理类基础性人才而言。管理类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市场、发展管理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市场的一般规律的人才;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市场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应当明确,本科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比如,高等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教学和管理科学专门人才”,对其中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也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较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应用型人才,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是不能等同看待的,否则,过分强调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势必降低本科教育的质量。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

1、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采取通识教育加专业特长或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在专业方向设置上采用“一专多向”的设置方式,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主—子模块”的设置形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学科壁垒,采取专业基础与专门化课程“集成联动式”的组合,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

2、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这一点主要反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考虑了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做好到工商管理职业实践中工作的思想准备以及符合新时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毕业生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职业实践的要求,在职业竞争中争得首发优势。此外,由于他们出众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还同时具有较强的转岗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3、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

新时期的工商管理职业实践对企业人才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为此,新时期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爱国、爱岗及敬业精神,追求公平公正和自觉保护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向权利讲述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科学辨证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人文社会知识背景等职业素质;应具备自觉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开创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竞争与合作,外语、计算机等学习和实践工具应用以及书面、口头表达等执业能力。

4、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目前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讲,也可以说是为地方和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和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国地域辽阔,而且是多民族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结构特征等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当的地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背景知识,在实践工作中与地方社会文化相融合,并且全面了解和熟练应用这些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

5、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由于在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对教育主体普遍贯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了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扎根地方、深入职业实践一线的就业思想准备,毕业生在毕业时就业定位明确,不再出现不切实际的就业想法,使就业问题基本能够顺利解决,利于他们轻松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并顺利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此外,应用型人才要明确自己的服务方向定位,对事业发展的期望值适中,再加之他们在校期间接受了更多的岗位实践锻炼,使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三、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1、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首先是人才根本特征的确定,其受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学科专业发展潮流、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三个背景影响,然后确定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培养要求,四者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高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就业走向和基本的专业方向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走向主要有:到政府部门协助制定有关公共政策或负责企业管理规划的行政管理工作;到各行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企业人才,从事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等。但总的就业走向是院校所在的地方和区域的工商管理有关单位和部门。“大专业,多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革的一种主要趋势,在国家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下,学校根据职业市场变化适时设置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在不同方向上拓展,既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又能够灵活掌握,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学生确定专业方向的时间可灵活掌握。各个方向协同互动,共同保证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培育和促进院校专业办学特色,从而保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

3、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毕业规格的基本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传授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敬业、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素质,而且还需要有辨证的、科学的实践工作方法,需要树立开放、服务、竞争、合作的现代观念和意识,以及需要具备与群众合作,以口头、书面文字等表达方式与社会交往、综合协调等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则更加突出“能力本位”和“一专多能”的规格特点,这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做过相应的解释和论述。在确定培养规格及业务基本要求时,主要是要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及全面素质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

4、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优化

第一,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和院校办学特色、学生个人志趣,精心设置相应层次的课程主、子模块。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其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子模块共同设置的方法,即按不同专业方向特点设置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定向组合,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同时提供个性化发展模块,将同一大类课程的多门小型课组合起来,学生可根据不同志趣要求选择其中的部分课程学习,学校对其在某一大类课程方面所需获得的学分做总量要求,使得在保持课程的弹性和可选择性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第二,进行课程体系总体优化设计,平衡课时安排和课程体系结构。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尽可能压缩课内总学时数,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学时间。将普通本科教学计划的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向通识、专业两段式设置方式转移,淡化学科性教育,增强专业基础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并做好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课时量的平衡。适当加大选修课学时比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适当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比重,缩小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削减、删除或重组课程中重复的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实行“课程集成联动”。要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差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高效、互动的效果,并提高课程的职业针对性。此外,由于主要是针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的,对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不适用。“课程集成联动”的概念是新理论,尚需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实证,但相信作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互联互动,增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实效性的方法,具有相当的探索价值。

第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突出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特征之一,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增强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来实现的。为此,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另一方面是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设计、实习任务指导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控制。此外,要注意加强与行业部门单位的合作,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

第五,职业定位与职业适应性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自身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在学习中主动配合并有针对性地自己参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与此相配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同时展开。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采用专业介绍、思想品德课、岗位实践、专业概论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综合开展。

5、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非教学培养途径的安排

第一,要有针对性地认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实践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相当完备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应付将来职业岗位实践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企业问题。另外,利用学生假期时间,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做到有任务书、有布置,有指导,有讲评、奖励,使学生获得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和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部分地缓解课时量紧张的矛盾。

第二,开辟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时间上,主课堂在学时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提供开展第二课堂的自主支配权和有利条件;在活动内容上,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格局;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要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考虑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组合,特别是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既可实现个性互补,协作攻关、模拟现实,又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尽可能地提供多途径的发展和锻炼机会,使学生在共性发展基础上,培养出个性优势和特长。

第4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发展与应用

随着当今社会市场的竞日趋激励,为了应对各种挑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也要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学习,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在实际的工程管理当中,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灵活的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及时有效地处理施工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吸取他人经验,不断创新,才能把工程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下面就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及应用问题做一下讨论。

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类,业主委托承包商、业主自主管理和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三种模式。其中业主聘请承包商是由业主聘请有资格的管理承包商,使其作为代表,负责整个工程的管理工作,这种模式是现今社会最常用的一种模式,确保业主和承包商都能按照合同履约是该模式的关键所在。而业主委托承包商的管理模式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因其是企业拿到工程后承包给承包商,只从中抽取一些费用,管理权则全部交给承包商,所以使用这种模式时应谨慎考虑,选择有资格的承包商。业主自身管理模式的应用很少,一般只应用在小工程当中,现今的大工程很少使用。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缺点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管理模式使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还会影响到企业在当今社会中的竞争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的管理队伍比较缺乏,建筑工程管理的技术落后;建筑工程多层分包的管理是现今社会普遍的现象,这种多层分包的现象比较混乱,而且每层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不同,整体偏低,管理意识又比较淡薄,导致工程的质量不能达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完善,不能与国际工程管理相接轨,不能有效地遏制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行政管理已经成为现今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手段,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工程管理创新的原则

创新不是没有目标、没有原则的更改,不能随心所欲,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根据行业的科学理论,结合实际的建筑工程来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一般要遵循两点:第一,要以提高企业在建筑工程行业的竞争力为目标。建筑工程管理就是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赢得更高的份额,最终使企业能在该行业脱颖而出。第二,工程管理的创新必须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要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上有所创新,就需要我们把握社会市场的动态变化,分析社会市场的需要,从而确定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向,有的放矢,使企业的管理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的发展。

4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方法

首先,管理者要在整个企业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对创新的重视,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以社会市场的需求为目的不断地促进创新;管理者也要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永久性,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管理满足社会的发展,跟上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的步伐。

其次,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也要根据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不断创新。当今社会,企业是建筑工程的投资主体,决定工程履约期和工程质量,但因其与工程和员工之间的利益矛盾,所以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其生活力。只有不断地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解决企业与工程和员工之间的利益矛盾。为解决这种利益矛盾,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企业作为工程的主体投资方,应该明确三方的责任,制定资产责任制,建立新的产权关系,使产权更加明确;第二,建立并完善企业的法人财产制,提高法人的独立性,三方应该明确各自的产权界限;第三,提高企业的控股。因为工程项目部主要是由企业投资建立的,因此企业的控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控股不仅要是为了追求高的利润,而且还要降低市场风险。工程项目部要认真审核合同,及时提出合同中的问题,并要严格按照合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程的建设,并要达标。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工程的成本,尽量使成本最低,利润最大。

再次,技术管理的创新应得到重视。建筑工程的不断现代化,使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个管理方面的联系性也变得越来越强,大量的数据和处理工作,需要庞大信息的储存介质,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开发新的软件来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并能够快速的、高效的完成工作。建筑工程管理全过程计算机化,是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也算是对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考验,因此管理者和员工也要也要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多接受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培训,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最后,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建筑施工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风险性,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顺利的进行,就需要注重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监督。在建筑施工前,要对地质情况做详细的勘察,并准确的记录,及时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降低周边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在设计施工文件的同时,也要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编辑,使安全警示能够在施工现场起到良好的作用。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宣传时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施工现场,都需要我们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宣传,使管理者和技术员都能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降低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防护工作在施工过程当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强对施工设备(例如脚手架等支撑物件)的检查,确保设备安全的按照设计模型进行工作,掌握建筑施工现场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员工的违章违规操作,并对其进行教育。

5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目的主要是改变管理的方法,使管理更具有刚性和弹性,并能依据企业的生产力和企业的产业结构使其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行业的生产和经营需要,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其他的管理模式,使其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建筑产品的特性,并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为保证管理的顺利开展,施工管理与实际的施工应该分离。企业的组织机构一般都是跨地市经营的,为了能够及时的做出决策和降低管理成本,要采用多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不能只采用集中性的管理模式,要采用集中性和弹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筑企业应该降低其组织结构的权利以使其更加贴近社会市场。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也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的建筑管理模式,灵活、准确、高效的使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6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建筑业的各个部门都需要不断地创新,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施工的技术方面,都应该符合我国的特点;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和技术员工也要不断地学习、创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能创造出符合实际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和施工技术,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已经是建筑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企业在解决该问题的同时,也要多观察社会市场,创新应该满足市场的需要,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来确保企业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荣.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2012(35).

第5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1年8月在本院正常分娩和剖宫产的足月新生儿260例,孕龄38~41周,体重2 500~4 000g,出生时1分钟阿氏评分≥8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治疗,按分娩时间顺序及家长意愿随机分为观察组(游泳及抚触组)和对照组(单纯沐浴组),各130例。均为母婴同室喂养,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游泳与抚触均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进行。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操作,控制室温28 ℃左右,水温38 ℃左右,食奶后1 h进行游泳,每天1次,每次15~20 min。选用无损伤双保险的多功能婴儿游泳圈及游泳池,游泳用水是洁净水。使用防水脐贴,保护脐部,游泳完毕后取下防水护脐贴,用05%碘伏消毒脐部。抚触时护理人员首先取适量润肤油涂于双手,以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到臀部的顺序进行操作,每次10~20 min,抚触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同时进行感情上的语言交流。每天记录新生儿吃奶量、睡眠情况、新生儿体重、胎便初排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对照组只进行沐浴。

13睡眠评价指标睡眠质量好:睡眠时间规律,易入睡;差:睡眠时间不规律,睡眠时间短,易惊醒;中:介于两者间。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1两组新生儿出生5 d吃奶量情况观察组出生5 d内吃奶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新生儿体重变化观察组新生儿出院时体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出院时体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新生儿睡眠情况两组新生儿睡眠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单位: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封维恭表2两组新生儿体重变化比较(x±s,g)组别见表4。

表3两组新生儿睡眠情况比较(n,%)组别例数优良差优良率观察组13075401589对照组13053473076表4两组新生儿胎便排出情况比较(x±s,h)组别例数初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观察组130756±2893897±1526对照组130928±3055035±1479P值< 005<0053讨论新生儿游泳及抚触是一项全新的产后延伸服务与保健措施。新生儿游泳是通过大量温和的水刺激皮肤,由感觉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迷走神经,使婴儿胃肠道激素分泌增多,加快胃肠蠕动,使食欲增加,提高婴儿哺乳次数与哺乳量,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使体重增长明显加速。游泳与抚触是新生儿全身在做运动,耗氧量增加,肠蠕动增快,促进排便、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缩短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维持的时间,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避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使新生儿黄疸出现较轻或消退较快[2,3]。水的按摩作用符合婴儿的生理需求,具有安全感,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减少哭闹,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游泳与抚触可刺激新生儿淋巴系统分泌旺盛,使各个器官能得到均衡协调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对于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提高了免疫力,不易患外感风寒、发烧、咳嗽等疾病。另一方面,产妇及家属亲眼目睹了新生儿游泳、抚触操作的全过程,增加了医护人员与她们的沟通机会,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爱婴医院”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一种保健服务模式[4,5]。参 考 文 献

[1] 严章群.新生儿游泳训练方法与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33-34.

[2] 段丽红,李卫红.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5):276.

[3] 赵少飞.婴儿游泳与抚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2-43.

[4] 蔚英.新生儿游泳加抚触的临床效果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8,6(12):3130-3131.

第6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1构建建筑工程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

1.1构建建筑工程管理新模式能够满足国内建筑行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建设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建筑行业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我国建筑行业己经成为支柱产业,如果能抓住这次发展契机,在建筑工_管理中对管理模式实行创新,将使建筑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增加建筑工程中的先进科技和创新成分,提升建筑企业技术设备的整体水平,企业具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实现收益的逐渐增加,降低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本,确保工程质量,满足我国建筑行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1.2企业若想实现对建筑工程科学的管理必须研究创新科学管理理论,并能够将新的管理理论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这样能够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根本上提髙了建筑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在社会迅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水平应该不断提髙,实现将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化成企业发展进步的新动力。因此,建筑行业必须根据目前的建筑工程现状和要求积极实施创新管理模式,保障建筑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气

1.3对建筑施工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实现建筑企业创新工程管理新模式的有效途径,建筑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员工岗位性质的不同,对施工人员有效的分配,制定出施工人员管理方案,运用实施企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建筑企业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整个建筑过程的生产效率,实施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还可以解决在工资发放问题上利益分配的问题,保障建筑工程管理有效的进行,充分发挥工程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不少企业存在管理不完善、组织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管理制度落后和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不足。

①在工程管理方面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一般是通过严格的命令和下发的硬性指令对建筑员工实施强迫性的管理,而不是采取科学合理的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对正在进行的工程项目进行工程管理。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在规划好项目工程的工期时,缺乏对整个工程总的规划,在工程进度安排上缺少合理的编制,在进行工程预算时存在明显的预算不合理现象。

②施工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有较强的事业心,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管理质量。根据调查研宄发现,许多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事故多是因为人员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员工的管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要积极宣传以工程质量为第一目标,以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基本前提,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最终实现全部施工人员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③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工程材料种类繁多,材料管理部门主要是对成品、原材料等一些半成品材料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材料管理部门的人员要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在对所有工程材料进行检查验收时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质量不过关或者是来路不明的材料被使用,影响工程的质量。要建立和完善工程材料管理档案,为今后工程审查做准备。

④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在使用租赁的机械设备时,由于使用完后不能及时的归还,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公司由于没有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导致操作人员的机械操作水平较差,机械的利用率较低,对机械设备不能有效的管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效果。

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3.1工程管理模式的改进方向

调整生产力、产业结构和市场供需的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我国建筑行业主要问题是由于采用的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违背了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建筑生产规律造成的。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合理的建筑生产经营结构,对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管理问题进行综合治理,让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符合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3.2工程管理组织机构的调整

第一、组织机构要符合弹性生产力原则,对工程管理和施工过程进行职能分离,在施工制度上具有弹性。第二、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要符合刚性结构原则,建筑企业可以直接与业主签订合同承包工作。第三、工程管理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许多工程是跨省份跨地区生产经营的,在管理模式上就不能采用高度集权式的管理方式,这样会影响施工过程中决策的及时准确的下达,也使管理成本增加了。工程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上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要把权力适当下放到工程运行部门,建立起高效灵活的工程管理组织机构。第四、要满足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工程管理组织机构为了实现行政低成本的要求,要将管理部门的分支机构进行剥离,防止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支出过多。

3.3工程管理观念的调整

要对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创新,首先是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认识到要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步伐。作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建筑企业,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也是项目管理的承担者。只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真正实现创新,才能极大地推动整个工程管理者的观念创新,实现整个建筑企业内部观念的创新,为建筑企业工程管理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实现工程管理理念创新,项目工程管理者必须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妥善处理好项目中的各种关系。建筑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确保承诺的合同条款得以实现,就必须加强对项目工程的管理,在项目实施之前,要制定合理的施工目标。明确和处理好施工目标,同时对影响目标的因素进行周密的考虑,分析出解决办法,将工程做到质量过关、用户满意的水平。

3.4制定项目工程进度方案

制定项目进度方案是项目工程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和进度控制的重要依据。制定项目工程进度方案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御用网络方案设计技术,它能把项目工程作为一个系统从项目工程的整体出发,把系统中各相关要素用网络图的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通过对网络图形分析和时间参数的计算,可预测到项目工程进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材料利用情况,合理安排优化方案,使项目工程按原定的方案进行。

3.5工程项目的有效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控制的工程管理的最重要职能,为了确保工程目标以及制订的方案得以实现,要根据事先拟订好的项目标准和运作方案,对整个施工管理过程进行测评,当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第7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研究;年鉴;创新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26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02-05

Study about Yearbook User and 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i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Zhang Lili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growing bodies of literature were being digitized.It can find different yearbooks in paper periodicals,databases and the internet.In this paper,it studied the yearbook users in the reading room of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nalyzed the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of yearbook users and try to find a new and efficient model of yearbook service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s of yearbook and achiev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library to digital library.

〔Key words〕library;user study;yearbook;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1]。同时年鉴作为第一流的信息源[2],通过对大量原始信息、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加工,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于一身,形成了集数据、情报、资料为一体的高密度多元信息载体,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等特点[2]。读者可通过年鉴查找学科发展的历史大事、最新动态、最新进展和准确详细的数字统计资料,还可以利用年鉴查找法规政策、当代人物生平和书刊论文线索等,尤其是由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述评等三次文献,参考价值极高,是能够满足读者多方面需求的全面而权威的文献。图书馆是年鉴的主要用户和收藏者,我国其他年鉴用户目前也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来使用年鉴,图书馆既是年鉴最大的用户,也是年鉴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通过对国家图书馆年鉴阅览室的读者类型及特点进行研究,将读者的需求及对年鉴编纂质量的评价信息反馈给年鉴编纂部门,探讨图书馆年鉴阅览室的创新服务模式,充当年鉴用户与年鉴编纂部门互动的桥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年鉴的适用性,使年鉴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国家图书馆中国年鉴阅览室的读者构成

国家图书馆中国年鉴阅览室是国内收藏印刷本年鉴最全的特色阅览室。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各类型读者。

1.1 中国年鉴阅览室接待读者数量和流通情况

从2006-2009年,阅览室接待读者数量相对稳定。2008年受奥运会影响,读者数量稍有减少,流通量却有所增加,2009年年鉴阅览室流通量比2008年增加了16.4%。从整体趋势上看,读者对年鉴的查阅需求不断增加(图1)。

1.2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年龄构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006-2009年到中国年鉴阅览室的读者年龄分布基本一致,以年龄在35岁以下的读者为主,约占85%,其中也不乏高龄读者,最年长者85岁,多为退休教授或科研人员(图2)。

图2 2009年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年龄构成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国家图书馆年鉴用户研究及创新服务模式探索Feb.,2012Vol.32 No.21.3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身份构成

以2009年为例,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以在校学生为主,约占69.8%,本科生占19.8%,在读硕士占38.8%,在读博士占11.2%;教师和科研人员占10.3%;16.6%为一般工作人员,全年还接待外宾86人次(图3)。

1.4 读者来源

以2009年为例,本室最大的读者群来自高校系统,占到全部读者人数的69.6%(其中在京高校168所,7 198人次,约占90.6%,大多集中在离国家图书馆比较近的高校;外地高校190所,705人次,占8.9%;有42人次来自国外31所高校);11.4%的读者来自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19.4%来自各类公司、企业。

图4 2009年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来源

2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对年鉴的需求分析

2.1 2006-2009年按中图分类的年鉴流通统计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年鉴阅览室中读者查阅频率最高的是C类,占总流通量的53%,其次是F类,占30.3%;G类,占4%;和Z类,占5.7%;D类(政治、法律),占1.67%;X类(环境),占1.3%。C类主要是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城市的统计年鉴,如: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苏州统计年鉴等;F类是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类年鉴和经济类统计年鉴,如:中国金融年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北京房地产年鉴等;G类主要查阅的是教育年鉴、教育统计年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信息年鉴等;Z类主要是各省、市、县的综合性年鉴,尤其是县一级统计年鉴出的很少,读者查阅县以下资料主要从市级统计年鉴和县级综合性年鉴中查阅。因此,读者查阅的年鉴种类主要集中在“统计年鉴”,“经济类年鉴”,“教育及综合类”,“卫生及环保”等方面(图5)。

图5 2006-2009年按中图分类的年鉴流通统计

2.2 读者查阅年鉴的目的及需求

笔者在2006年及2009年向到室读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分别就“读者年龄”“学历层次”、“职业”、“查阅数据的年限”、“查阅年鉴的目的”“内容需求”、“对我国目前现有的年鉴资源数据库的利用情况”、“对年鉴资源载体形式的选择”、“室藏年鉴的满足率”、“室藏评价”、“应加强哪方面年鉴的入藏”、“国家图书馆年鉴室的服务方式应如何改进”等13项进行了调查,2次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其中49%的读者为了课题需要,18%的读者为了完成毕业论文,12%的读者兼顾课题和论文;9%的读者用于市场研究,5%的读者用于决策分析,7%的读者用于信息服务。由于高校教师一般都身兼教学与科研两项任务,承担国家和各大部委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虽然在校学生占70%,但学生中有82%都是在帮导师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各类统计数据,其中有部分学生跟导师做完课题,自己的论文也就提交了。有18%学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而查阅年鉴。科研院所、各大部委的科研人员和官员,也都是为完成国家或部委课题或决策分析、市场研究来本室查阅资料;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顾问公司、投资公司、评估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外资企业、律师事务所等也都在做信息情报方面的工作,他们为委托单位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为委托方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有的也申请国家或部委课题等(图6)。

图6 读者查阅年鉴的目的

读者对年鉴内容的需求集中在经济指标,分行业的经济指标,人口数据,农业数据,教育类数据和县以下的统计数据(图7)。很多读者同时需要若干类型的数据。近几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农村医疗改革等等,相应的课题应运而生,读者对县级以下的详细数据需求呈上升趋势,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人口、收入、耕地、消费性支出等项目上,比如需要类似农村沼气用户、沼气池数量等一些非常细化的数据。读者为了完成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尤其是需要很多回溯性数据。跟据统计结果,需要20年和20年以上数据的读者达31%,需要10年和15年连续数据的读者到37%(图8),可见数据的连续性多么重要。此外,读者对年鉴中各行业运行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等内容的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市场、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环境治理,能源消耗等相关数据的需求逐渐上升,说明我国有关部门对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年鉴编辑部门应该重视年鉴用户的需求,适时提供科学、可靠、权威的、连续性的资料和数据,从而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运营部门等制定方针、政策、发展规划、理论研究、投资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3 读者对年鉴资源认知度和评价

3.1 读者对年鉴数据库的认知度和评价

为了解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对年鉴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我们对同方(CNKI)的“《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方正Apabi)、“中国资讯行搜数网”3个年鉴数据库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图9、图10)。由于本室读者70%来自高校,高校系统购买同方(CNKI)《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使用权的较多,因此对读者对同方(CNKI)的中文年鉴全文数据库的认知度远远高于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方正阿帕比)和中国资讯行搜数网;在使用过3个数据库的读者中,对3个库的评价和满足率上相差不太大。对同方(CNKI)的中文年鉴全文数据库的评价略高于方正阿帕比的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对中国资讯行搜数网的满足率稍差一些。但回答问卷的读者中73%都没用过,最主要的原因是接触不到该库。而且查阅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认为对这些数据库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3.2 读者对中国年鉴阅览室藏书评价

通过读者对中国年鉴阅览室藏书的评价发现,有19%的读者回答本室年鉴可以满足其需求,56%的读者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有25%的读者回答能满足一部分。对本室藏状况感到满意的为54%,基本满意的为44%,不满意的为0.45%。而目前不能让读者完全满意的原因有五点:(1)读者需求的差异性较大,虽然年鉴是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的特点,但并非能满足所有读者需求;(2)数据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地市一级年鉴的连续性有欠缺,缺乏县一级统计数据;(3)行业数据细化不够,(4)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能源方面数据提供的不够全面;(5)有些年鉴出现数据错误或前后不一致,而且未作说明等。

3.3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阅读习惯调查

通过对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使用纸版和数据库年鉴的调查发现,读者中有18%的读者选择电子版或网络版年鉴,33%的读者选择使用纸本年鉴,49%的读者选择两者兼顾(图11)。由此看出,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读者对网络版、电子版年鉴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它带给读者的是方便快捷,而且节省大量复印费用,并节约纸张。但是仍然有33%的读者选择纸本年鉴,49%的读者选择两者兼顾。一方面有阅读习惯的问题,另一方面纸本年鉴,比较直观,翻检容易,而且,有很多早期年鉴,和编辑单位内部发行的年鉴,还没有被数据库收录,而本室收藏相对较全,查阅这部分年鉴的读者依然要来我室查阅纸本年鉴。

3.4 读者对年鉴入藏方面的建议以及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年鉴新书更新太慢,有的年鉴出版1~2年了还未到馆或到室。

(2)有些种类年鉴的连续性不能保障,主要是地市的统计年鉴,对读者的课题论文的完成造成一定困难。纸版年鉴应保证省级、地方城市年鉴齐全,增加县级统计年鉴的入藏,各种普查资料汇编也应齐备。应加强西部各省以及西部经济、文化、资源、环境方面的年鉴的入藏,尤其是民族地区年鉴的入藏。

(3)简化年鉴资源数据库使用界面,使之更方便查阅。

(4)加强近些年国外重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部分世界组织出版年鉴的收藏。

(5)加强行业性、专业性统计年鉴的入藏。读者需求集中在历年行业统计数据,尤其是细分行业的一些经济指标;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物资消耗或农业生产成本投入较细化的数据资料,与农业和农村生活相关的能源消耗数据、农村经济,农林采矿等农业数据;能源,交通运输,物流、港口、航运,制造业及工业统计数据;环保、排污数据;灾害、事故、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互联网用户等方面的数据等,关于外资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统计应细化。

(6)加强各地行业统计年鉴的入藏或编辑一些更细化的年鉴,如通商口岸类、军队、科技、能源、环境、市场、旅游、保险方面的统计年鉴等等,行业细分得越小越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行业产业开始萌芽和发展,如:休闲产业、体育产业、住房、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等,希望能加强这方面年鉴的出版和入藏。

(7)关于儿童统计资料太少,尤其是儿童图书馆方面的资料。

(8)希望能加强对台、港、澳广播、电影、电视年鉴以及亚洲国家广播、电视、电影年鉴的入藏。

(9)有些年鉴中的统计数据前后出入很大,又没有针对性地说明,年鉴编辑部门应该定期制作回溯性的数据汇总,以方便读者利用。同时应加快年鉴编辑速度,使最新的年鉴能尽快投入使用。

4 国家图书馆年鉴阅览室在网络环境下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目前我国年鉴资源早已不再局限于纸本年鉴,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一般而言,单种年鉴形不成信息优势,整合成基于大规模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系统才会形成产业,赢得市场。所以,中国年鉴必须走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之路[3]。到目前为止,归于信息产业的年鉴,已经出现了多载体形式。图书馆无疑将整合多载体形式的年鉴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服务模式应该从提供实体型文献为主向提供实体型文献和数字化文献与网络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型;从一般性的文献借阅服务向深层次、个性化服务推进;服务内容从提供单一形式资源向提供集成资源过度。服务手段以到馆的、手工的文献借阅服务与远程的、网络化的文献信息和知识推送服务并举。

4.1 整合馆藏年鉴资源,拓展服务模式

从2009年7月开始,在中国年鉴阅览室搭建了多载体形式的年鉴资源服务平台:在提供3 137种,17 277册纸本年鉴的闭架阅览服务的同时,还在阅览室放置1台年鉴光盘检索用机,2台数字资源检索用机(可以检索国家图书馆购买的年鉴数据库),同时本室还整合了各地省情网、市情网、统计局信息网站上的免费使用的年鉴网络资源,并于2009年9月30日推出“互联网上免费使用的综合性年鉴资源网址导航”和“互联网上免费使用的统计年鉴资源网址导航”手册,并不断跟踪和更新。目前已经收集了200余种免费使用的网络年鉴资源,这些年鉴全部来自政府网站,具有权威性,使到馆读者在一个固定空间内既可以查阅纸本年鉴,也可以浏览、下载“清华同方知网《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制作“在线阅读年鉴”以及“光盘版年鉴”,同时,还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浏览各地省情网,市情网,统计信息网上免费使用的综合性年鉴和统计年鉴。

4.2 加强年鉴资源的宣传与揭示

中国年鉴阅览室从2006年6月份开始将每个月入藏的年鉴新书目录以及新创刊年鉴的内容摘要挂在图书馆“新书推荐”栏目中,使读者更方便快捷地获得年鉴出版和入藏信息。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宣传力度,还需要制作年鉴专题导航,链接政府网站上的年鉴栏目,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除此之外,需在阅览室内制作宣传栏,将室藏书目提供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室藏年鉴。

4.3 跟踪年鉴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室藏信息

网络年鉴资源可以弥补馆藏纸本年鉴的不足,如:南京统计局网站提供的《南京统计年鉴》从1949-2010年都可全文检索,而我馆纸本只入藏1994年、1997年、2000-2010年的年鉴;《威海统计年鉴》馆藏只有1993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08年的,而威海统计信息网提供2000-2011年的统计年鉴全文检索;《大庆年鉴》,本馆只入藏了1988-2000年、2009年、2010年的,而在中国龙志――黑龙江省情信息网中可以检索到从1988-2006年《大庆年鉴》的全文;尤其是可以从政府网站获取一些县级年鉴资料。对已经掌握的正在进行年鉴建档的政府网站继续跟踪,以便及时获取上传信息。

4.4 加强馆员培训,提高年鉴检索能力

中国年鉴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是年鉴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中介桥梁,通过培训可以更好的辅导读者利用年鉴数字资源,及时反馈读者需求信息,促进各类年鉴资源的使用。通过浏览检索各级政府网站和中国年鉴网,及时获取年鉴出版信息,进一步整合年鉴网络资源,定期向采访部门提供缺藏书目,向读者宣传室藏,推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扩大读者对我国年鉴资源的认知度,实现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肖东发.年鉴学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12:76.

第8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

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在激烈的竞争巩固自身的地位。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用的重视,提升功臣管理水平。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一)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正朝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不高仍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严重落后于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二)建筑工程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素质不高

第一,大多数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负责人都是企业内部的各级领导,为了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升项目效益,这些管理者经常要求施工人员延长作业时间,甚至在一些不符合施工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施工人员冒着危险进行作业。

第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对象方面,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中通常涉及大量的施工人员,而这些施工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人是外出打工的农民,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安全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短时间内很难对他们形成影响。

第三,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管理对象,施工的基本条件还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工程建设成本也将大部分投入在这沙子、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上,在各国的建筑工程材料耗费中我国居首,材料浪费和材料质量不合格是造成我国建筑工程材料耗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工程施工,必要的工程施工时间是所有工程有效建设的保证。实践中有些建筑工程需要较长的施工周期,并且采用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设备较多且复杂,同时还有众多的施工环节还存在于建筑工程施工之中,所以完善的施工管理对这些工程显得尤为必要。可现阶段的施工单位却没有形成对项目施工过程管理的充分重视,存在施工技术支持不到位、施工环节衔接不到位的问题,还有一些工程施工中还存在重复作业现象[1]。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需要。创新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逐步确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而适应竞争要求。第二,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进步的动力,企业要想与市场发展同步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创新贯穿于管理互动的始终。第三,创新是科学理论的要求。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日益完善的科学管理理论,并通过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本质要求。施工单位只有依据施工项目的具体内容创新管理手段,才能将日新月异的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2]。

三、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管理体制的创新

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建筑市场发展实际。若果建筑企业中标的建筑项目规模较大,就应当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管理部门管理、组织项目建设。可采用项目的评价和监督有建筑企业负责,资源的投入和施工管理由分公司依照协议进行的模式,这样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对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实现建筑企业对资金的强有力控制。并且保证项目资金委派管理的有效实施,为资金管理负责人独立行使责任提供保障。同时严格管理和审查财务的支出,对资金的预算工作进行强化,实现资金的合理应用,对招待费用等非必要支出进行严格审批,从源头上避免浪费,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二)观念的创新

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更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建筑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是具备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建筑项目管理责任也由其承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的观念会随着企业管理者观念的创新而发生积极地改变,创新的氛围会应当到企业的每一个人,进而为创新观念的树立创造良好的条件。项目管理人员对项要实现目多重目标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才能保证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只有对目标管理进行强化,对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成本目标进行合理的确定,施工企业才能有效履行同建筑企业签订的合同,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和进步。施工单位对目标值进行确定时,不可能将每个目标都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只能对三个目标的综合达到最满意。对每个目标进行确定时,应当对其他目标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分析比较目标内容的各个方面,做到每个目标的相对最优。通过目标的设置促进工程水平的有效提升,及提升了项目的社会效益,也提上了项目的经济效益[3]。

(三)技术的创新

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与施工管理的创新息息相关,项目部是施工企业形象的缩影,是企业实力的集中体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都有赖于此,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使得项目施工管理才能经久不衰。通过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和新经营管理模式的施行扩大市场占有率是技术创新的实质。通过有效培养技术与经济复合型人才、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技术复合型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全面提升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引进的方式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应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施工单位应当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引入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促进建筑行业整体科技含量和技术素质的有效提升。科学设置组织结构中科技人员的比例,重点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选拔和培养,通过在重大工程课题的开发和研究锻炼他们,最终实现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

对国内外的优质大型企业进行了解不难发现,企业要想由小变大、稳固发展,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企业文化通过创新获得生命力,而企业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有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前进。创新企业文化应当从以下两点出发:首先,创新企业的价值观;其次,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进行建立健全。在企业精神的指引下,传播机制、激励机制、目标机制等创新机制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创新进行不断地推动。企业应当对国内外的技术和市场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机协同企业内外的各项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创新机制进行实施转换。同时还应当从企业的特点出发,通过对从国家创新体系获得的创新资源的应用,帮助企业自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有效应用创新模式,才能保证企业能够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本文研究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创新模式的应用策略。但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通过创新模式的有效应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璐. 解析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J]. 科技与创新,2014,(10):84-85.

第9篇:信用监管模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发展

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建筑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等,建筑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比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增加人们收入等,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显著提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研究较早,理论和实践均比较成熟,而我国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基本是基于西方管理模式进行[1]。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其管理方面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不能良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不利于建筑工程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因此,应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关注市场发展变化,实施管理哦创新,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当今形势下应用创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时展的需要

早在古代,《营造法式》就记载了建筑行业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我国建筑行业历史悠久[2]。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科技含量,从而既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成本。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建筑企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和利用是保障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资源配置方案,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3]。此外,应用创新模式后,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激励机制、岗位责任制等),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等。

(三)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实施创新,让管理人员加强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摸索,有助于企业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历史悠久,但建筑工程管理起步较晚,其研究始于近代,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管理人员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的加深,虽较之前虽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缺乏管理工作安排,出现资源浪费情况,增加企业工程成本,在施工中为了成本节约或个人利益等,采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或是进行偷工减料等,大大降低工程质量,同时也损坏了企业的信誉,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环境问题严重

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环境污染等)日益严重。但是,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能源消耗较大,远远高于国外,形成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后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不断创新,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实施绿色建筑。

(三)管理方法较落后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繁琐,其中涉及多个部门,实现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形成良好的协作。但是,受成本、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大多都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等,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但往往出现数据不完整、分析不全面等问题,方法较落后,不利于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正视上述问题,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管理创新,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一)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属于意识范畴,而意识指导行动。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实施理念创新。第一,管理人员的理念创新。管理人员需要认清形势,紧跟时展的潮流,深刻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创新模式的应用,处理好成本、质量、安全、工期四者之间的关系[4],在日常工程管理中,摒弃原有的落后的管理理念,不断总结自身的管理经验,参照其他企业的管理理念等,不断优化工程管理工作。第二,职工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理念创新非常重要,职工的理念创新同样重要。一方面,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做好带头作用,实施理念创新,培养企业职工进行理念创新,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加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二)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体制影响管理方法的实施。因此,需要创新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第一,结合市场和自身的特点。参照目前市场机制改革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符合市场发展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发展生产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5]。与此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于大型项目,其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内容繁杂,需要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并且对其展开监督、评价,高效利用建筑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于小型项目,可以委托分公司管理,在此基础上给予技术指导、技术监督。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结合目前的政策法规等,综合考虑企业,职工的情况,在企业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统筹规划、安排企业资金。建立项目资金委派管理制,确保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资金管理人可独立履行责任,同时审核、管理建筑工程的财产支出,做好预结算工作。

(三)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文化。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能让职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企业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文化,实施企业文化创新。第一,创新企业的价值观念,在正确的市场价值取向基础上,创新企业价值观念,既有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同时又维护职工的发展、利益,即将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第二,创新企业文化机制。这里包括传播机制、激励机制和目标机制三个方面。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状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方法,实现企业文化机制创新。

(四)技术管理的创新

施工技术对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技术管理创新。第一,加强技术人员的创新。针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制定的相关施工技术要求,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要求培训内容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操作技术,进一步规范技术操作。第二,提高技术方案的编制能力。技术施工方案是施工中的指导性文件,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大。建筑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工程招、投标小组,负责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提高施工技术方案的可操作性。第三,开发、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建筑企业要立足长远发展,成立技术人员小组,给予相应的研究资金,摸索适合企业施工技术的工艺,同时关注社会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及时引进,积极推广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实现施工技术创新。

(五)成本管理的创新

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对企业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管理,它对企业的运营起着重要的影响。管理人员需要进行成本管理创新。第一,合同管理。管理人员重视合同管理,在合同的洽谈、签订阶段中,结合工程情况,综合考虑市场、企业资源等因素,做好资金预算,细致分析合同条款中关于资金方面的内容,比如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避免后期产生纠纷。完成合同签订后,对于其中的一些刚性条款,要求企业相关部门职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合同履行阶段,加强成本管理。第二,加强企业施工成本管理。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重视管理。比如在材料购置方面,在充分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仪器、设备等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成本管理中,定期总结施工成本,对超出预算部分进行分析总结,找到原因,并在后期施工中规避可以规避的资金浪费,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发展前景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建筑企业数量明显上升,规模日渐扩大。但是,由于各建筑企业的资金、技术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目前的建筑行业市场出现水平不一的情况,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其产品,即看其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产品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筑企业(产品为建筑工程)同样不例外。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再加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等方面的改变,建筑工程客户对建筑工程的风格、舒适度、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因素均会改变建筑企业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等[6]。此外,目前的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均发展迅速,建筑企业在后期发展中会逐渐提高信息化程度,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具备良好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总之,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施工效率和施工水平,而且还决定着企业项目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同时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需要立足长远发展角度,实施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技术管理的创新、成本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并占据有利位置,促进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发丽.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3(12):165.

[2]李江,赵奕磊,石志超等.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3(03):153-154.

[3]邓怀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