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第1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8―0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一、小学德育重要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生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1. 学校方面。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要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发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差生不体罚、不歧视,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集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人生价值,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很重要。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第2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个已经形成了自己学习曲线的人,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1.与时俱进,德育为先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 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2.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3.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第3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网络时代;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1-0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不仅使得大学生的上网频率增加就连小学生上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网民当中最大的人员群体是学生,学生的占比达25.1%。且19岁以下网民占比为25.7%,仅次于20D29岁网民的30。4%。而网络中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中各种复杂资源的汇聚,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如果没有对其网络的文化的吸取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网络时代小学德育的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它虽然可以在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知识面的拓展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生及其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极为严峻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1.1 冲击德育理念。网络作为一种以虚拟为主的社会交流平台,其信息的扩散有着多元化、复杂化等问题。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强大的冲击。经济生活方式与社会的交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网络上涉及到网络暴力,黄色信息等,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思想层面上的教育,所以必将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减弱德育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与交流都是通过虚拟的数据来得以实现的。所在这种方式的交流下,没有有效的办法对其言行进行监督,在生活当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而这种宣泄必然会产生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会使得学生的的思想变得离经叛道,对于道德与法律意识不断淡化。信息垃圾的泛滥,也会造成上网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弱化。

2.网络时代小学德育路径探析

网络本身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则会使其这种方式被缺失,充分利用其改善德育内容、方法提高德育效率,又要采取措施消除网络对中小学德育的消极影响。

2.1 互联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小学生在互联网中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其发展方针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德育开展中要对互联网中知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互联网中知识传递与知识面拓展的特性充分利用起来,对于网络宣传的力度与监督程度要积极的实施,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2.2 优化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网络技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而言也是一种制约,其主要的变现方面是对教学方式与手段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上面来f。要对小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另外也要规范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在小学德育教育手段上,也要发掘网络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载体的作用,将网上的德育教育与网下相结合,既调动学生的德育知识也调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向、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提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3.教学团队素质决定学生道德理念

3.1 道德情感冷漠。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困难,那就是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冷漠是当今社会中思想扭曲的一种重要体现,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对精神需求向往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人就像社会当中的动物一样,人际交往对于人类来说是本性。而网络社会中的交流受到的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制约相对而言比较小。当小学生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受到情感上的压制时,往往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当中,当进入社会面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时就会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思想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人际交往的缺失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自己的世界当中,对于身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冷漠的态度,而道德情感的冷漠则是这种方式长期压制下最后的结果,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3.2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道德情感的冷漠取决于当今的社会现状,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涉世未深,在心里还是比较天真的,其道德情感是否冷漠,完全受到家长或者我们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意味着一点,过去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科技发展之后对于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现代科技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文化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有不少人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起来,但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期运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对其工作德育工作进行指导,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所以,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结束语

我认为,互联网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是知识传播的平台又是思想扭曲的病原体,虽然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成长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会使小学生的思想陷入"误区",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方法我们绝对不能不做任何考虑。

第4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小学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近几年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农牧区的小学教育改革逐渐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德育教育作为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教育,其在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为了让小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农牧区在小学教育中需将德育教育放于各科教育的第一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前提,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使学生在得到学科知识培养的同时具备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埋下扎实的基础。

1在农牧区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的教育群体,这是因为小学是学业生涯与成长环节中的重点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其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与学生未来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在农牧区的小学教育上,不仅需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还需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加强对小学生群体的德育培养工作,改变传统的知识教育观念,使小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德育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维观念与行为,对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十分有利。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作为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农牧区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体谅家人、朋友、同学的好学生,并在物质基础上,能够做到不攀比、不虚荣的心态,在学习上,能够让学生成为爱学习的好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做到尊敬教师、同学关系融洽、定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遵守班级纪律等好习惯,并且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上,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勇敢、坚强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也成为一名具有正确思想观念的人才。德育教育内容中的优良品质会逐渐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学生原本错误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思想观念,并且在学习态度上,能够转变以往对学习的厌烦态度,从而能够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体谅教师教学的辛苦,更加懂得关心他人和体谅他人。德育教育与其它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完全由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文字来进行引导的,德育教育更为注重思想教育和观念教育,借助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字载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思想与观念,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日常积累获得更多的领悟。因此,对于农牧区的小学教育来说,教育工作需明确认识到小学教育并不只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教育目的,而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格与道德观念的重要平台,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作为一名知识传授者,应将德育工作融入各个学科教育当中,融入学生的思想当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善良、体谅他人的好学生。

2在农牧区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农牧区小学相对于城市的小学教育来说具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并且在教育方向上,具有较大差异。以我国目前区域的少数民族农牧区的教育方式来看,农牧区的小学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课程结构以及教育方向主要以知识为教育核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综合整体以及思想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忽视,因此,农牧区的小学教育需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利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内容来作为德育教育基础,基于此,教师需明确小学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限,小学生在对一切事物的好与坏上还无法有效的分辨,缺乏正确的分辨能力,对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可将社会中的不好的时事影片进行收集,并播放给学生观看,教育学生这些事物的不良性以及后果,再收集具有正能量的案例视频进行播放,例如雷锋助人为乐的视频、陌生人帮助老年人过马路视频等,通过播放两个具有差异性质的视频,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与认识力,并启发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错误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两者事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小学生教育中的教育重点,将德育工作放于教育第一位,并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来合理设计德育教育环节,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使农牧区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对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说,教师在选择教学辅助课件时,不可选择难度过大的,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但同时学生又能够明白的教学课件。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农牧区小学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教育,并且以积累知识为教育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思想品德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农牧区在开展小学教育工作时,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德育工作为教育出发点,着重开展德育教育,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等观念,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发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养,让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梅朵卓嘎.注重农牧区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探究[J].拉萨市永周县苏州小学,2013(8):121-122.

第5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重要性

1.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处于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不断模仿外界的时期,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对错辨认能力,因此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首先,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小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人格素养,德指的是品德,更深入一点来说便是美好的心灵培养,安全意识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东西,很多大人还缺乏一些安全常识,更何况是年龄尚小且心理还未成熟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小学生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和班主任接触,因此班主任在这样的阶段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常识,按到一些正确的行为并去模仿,便能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教育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班主任在对同学们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时也是和他们交朋友的过程,班主任和他们站在同等位置上,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让同学们学习、和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生们乐于玩耍,在此过程中还能愉悦他们的身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很多小学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和安全教育只是其中的两项内容,当然其目的是加强小学生们的个人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在此方面很多班主任侧重点抓的不太准确,一方面有些班主任只抓德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则是过于注重安全教育,没抓好德育培养工作。再者,教育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一起参与互动的过程,包括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指导,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本质应当是从行为培养提升到思想认识的过程。总的来说,德育和安全体育教学整体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德育教育方面,很多小学的班主任设置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的教学目标华而不实,老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导者,若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学习新时代下的德育教育方法,就会降低教育成效,造成小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把握不了真正的学习含义,德育目标设定得太偏或者太高,不但影响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开展,更容易打击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第二,在安全教育方面,小学班主任没能结合现代的安全危险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安全内容几乎和以往的安全教育环节相差无几,很多小学班主任没有及时更新安全观念,在安全防范技巧的教学中也没有体现出实用性和方便性原则,在危险事故的处理上也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导致一些安全操作的实效性不大,小学生们也无法形成深刻的印象,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一些危险源发生了改变,若班主任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科学的安全教学改革方案,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班主任的一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学校和小学生们的家庭若不能有效地沟通配合,也不能取得很好德育和安全的教育进展,此外,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到小学生们的思想观念。

3.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

3.1班主任要加强和小学生的交流,做好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还不是很强、在心理方面还是容易受到同学以及老师、家长影响的,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及安全教育时,应当掌握好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技巧,既要能够有效地带动同学们的学习气氛,又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要能让小学生们具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危险防范技巧的教学中,小学生们出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以鼓励的语言加强学生的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以幽默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并加强相关训练,班主任要能在走到小学生们心中,让他们以老师为榜样,学习正确的行为理念。

3.2班主任应当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性的德育和安全教育。班主任应当借鉴现代成功的小学教学模式,利用设置教学情境、游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小学生的想象思维,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经常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安全竞技比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3开展德育和安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安全常识和德育理念,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多举行一些关于德育和安全的活动,例如德育讲座、安全知识竞猜等等,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班主任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思想引导,让小学生建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语

总而言之,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工作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来春旭.谈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周宣.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6(01).

[3]海力切木•阿不都热木.班主任有效工作方法略谈[J].赤子(上中旬),2015(20).

第6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读作“65与35的和除以40与3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5.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第7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教育学生学知识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年龄虽小,但是被社会中很多东西所迷惑。整天想着那些不现实的东西,沉醉于网吧,或者是跟同学比吃比穿,没有想到学习。所以,我认为学生入学时就要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努力读书,将来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改变自己的命运。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勤奋学习,从小就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长大了报效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有了知识才能走出自己理想的人生路。打工只是一种短暂的谋生方式,结合身边的实际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有更多的认识,认识到这个时代没有知识是不行的,现在是知识与经济竞争的年代。没有知识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永远都飞不高。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要让学生认真、努力地学知识。首先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的老师认为我把这节课的知识讲完就行了,还有什么经历管学生,这是不行的。一堂课连纪律都不好学生都没有专心听讲,又从何谈传知识呢?

二、教育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不能盲目地学习。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飞,没有目的的飞,这是不行的。很多学生读了几年的书,连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书都不知道。很多学生认为读书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读的,所以整天来到学校混日子,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也还有其他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些我们教师都要去了解,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把心思花费到学习中认真、努力地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为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至少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目的、作用、意义等,这样他们才有奋斗的方向,他们才会努力的学习,做一个爱学、勤学的学生。

所以,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将来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生存与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要想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首先得从学生的德育抓起。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从入学那天起,我们教师就要对学生德育教育。首先,教会学生扫地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勤洗手、穿戴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懂礼貌,学会尊敬老师、长辈,团集同学,做到不说脏话,对人有礼貌等好习惯。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爱学、好学、勤学、乐学。再次,让学生从简单的东西学起,有易到难,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知识,要一步一步地引导,不能急于求成。如果急于求成,这样会让学生接受不了,就会产生怕学、厌学的心理,导致学生不学而回。

第8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智力发展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2、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9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舍、建筑学、抗震性能、人员安全

1研究背景

汶川地震中教学楼破坏最为严重,在震后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汶川灾区约13779处学校在本次地震受损,总面积约2119 ×107,其中严重破坏的校舍面积约占38% ,倒塌的校舍面积约占3.18%,震中地区60%的教学楼成了危房,需要拆除重建。在灾区倒塌的房屋面积4241万平方米中,教学楼倒塌的面积约占3.18%。倒塌教学楼所占比例数字相对都不算大,但却造成了相对不小的伤亡。由于地震发生在上课时间,在校师生死伤惨重。受伤的学生13768人,灾区共死亡学生4664人。

教学楼自身功能特点不利于抗震,没有经过正规设计,施工部合格等原因都存在其中。但是由于教学楼本身功能特点,本身就不利于抗震。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286)中的规定,小学普通教室每间不小于50平方米,中学普通教室每间不小于56平方米,专用教室要求更大。这种大开间、大采光窗的建筑型式,抗震墙面积少,不利于抗震,开间多在9m以上、进深在6m以上。属于横墙较少的砌体结构,接近抗震设计规范横墙最大间距的极限,此外中小学教室层高高,小学要求不低于3.1m,中学要求不低于3.4m,所以相对同样结构形式的住宅建筑来说,中小学教学楼的抗侧刚度小,冗余度低,抗震性能较差。这也是教学楼比其他的建筑倒塌严重一个原因。在以往的各次地震中,教学楼倒塌都是最为严重的。

2 影响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的各方面因素分析

本文所述中小学校舍的抗震性能主要为在地震中校舍对人员生命安全保障的能力,并非仅仅针对于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这涉及到中小学校舍建设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的立项、设计、勘查、招(议)标、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如下图(1)所示。

图1 影响校舍抗震性能的各个因素

1)社会经济对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的影响。

建筑的建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中小学教学楼这种大量性建筑。建筑的建筑结构,构造,建筑质量,建造组织形式等都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采用木结构或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结构形式,而框架结构如今很少被使用。再者,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抗震隔震建筑已经大量被使用,且效果良好。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砖混结构为主建造教学楼,而且有些教学楼的构造柱,圈梁还严重不足。砖混结构的造价要比钢结构低的多,这一国情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决定的。

2)地区抗震标准对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之所以破坏严重,除去地震超强这一外在客观原因,抗震等级设定不够应该排在首位。此次发生地震的四川汶川等地,房屋抗震设防的标准是7度。房屋设防标准与地震等级不同,7度与震级相对应该是5级左右地震。新修订的汶川地震是8级,烈度达到11度,远远超出了房屋设防的标准。当把抗震等级由6级提到7级,建筑造价增加5%-10%,当把抗震等级由7级提到8级,建筑造价增加10%-25%,当把抗震等级由8级提到9级,建筑造价增加20%-40%。这些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都比较清楚,如果一个城市的建筑的抗震等级增加一度,将会是一笔相当惊人的资金,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国家对每个地区的建筑抗震等级的设定。抗震标准的设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3)建设参与人员的抗震意识和职业道德

除了经济的影响外,还有就是参与建设人员的抗震意识和社会道德对校舍的抗震能力有重要的影响,这包括主管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使用者。这些软件方面内容情况在我国更是不为乐观,除了如唐山,邢台等这些遭受过严重地震损害的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抗震设计或管理,规划都十分稀少或者是没有,在这次大地震中,反映出许多因为人们抗震意识薄弱和抗震管理不足而造成的震损,其中最为突出的因为肆意的对建筑进行加建改建而造成建筑主体破坏,从而导致的建筑倒塌。建筑的使用者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都不应该在没有在建筑设计人员允许的情况下改动建筑,这一问题反映了使用者或管理者对抗震安全的不重视。

在汶川地震中因为施工而倒塌的教学楼最多,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施工质量不合格是一个固疾,在以往的建筑倒塌的案例中随处可见,细节虽然不同,但是整体过程都类似,感觉都是历史的重演。其中反映出建造参与人员的抗震意识和职业道德薄弱。

3建筑师的责任和建筑学对于校舍抗震安全的重要性

1)建筑师的责任和职业道德

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方案的造型、功能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建筑的抗震方面考虑方案。本人在之前也是如此,但是,汶川地震中中小学大面积破坏,人员损失惨重,沉痛的现实让我陷入困惑,到底什么是好的建筑。

“坚固、实用、美观”――维特鲁威

由于时代的进步,我们渐渐的忽视了“坚固”对于建筑的重要性。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带动了建筑设计的变化 ,作为建筑师的我们更注重建筑的外观是不是足够新颖和建筑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极少关注建筑是否坚固。汶川地震的中中小学教学楼的大面积震损现实引起了国人的关注,虽然其中有各种原因,但是我们作为建筑师应该怎样面对这一问题。那些倒塌校舍的设计者们现在可能会反思,如果当时把4层设计成2层,换一种平面布局,它可能就不会倒塌。如果在建筑的局部设计中注意下建筑的安全问题,就可能不会引起人员伤亡等等。作为一个建筑师,尽可能保证建筑的坚固和使用者的安全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职业道德。

2)建筑要是在初布方案阶段就能够进行很好的抗震设计,能够避免各种不利于抗震建筑的平面,立面的设计,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近年,建筑界提出了“抗震概念设计”的理念。“抗震概念设计”是着重以建筑的抗震性能为重点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的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考虑建筑的抗震能力,着重打造坚固持久的建筑。这需要建筑设计各个专业在设计阶段紧密配合,尤其是建筑师与结构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这要求建筑师在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就要对建筑的抗震能力有足够的重视,例如:(1)建筑形体简洁化。建筑物的形体要尽量简洁化,建筑物形体的不规则、平面上凹凸变化、立面上高低不平等均对抗震不利。(2)结构力求对称。非对称结构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扭转,造成严重破坏,所以整个建筑或其独立单元应该力求结构上下对称,质心与重心重合或偏离较少。这些是结构师所不能掌控的,要求建筑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对建筑抗震能力充分考虑。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加强建筑的安全性,还可以减少建筑的施工造价。

4 结语

汶川大地震中,大面积的校舍被毁,在校师生死亡数据惊人。学校废墟的旁边孩子的父母在哭泣。聚源中学1000多名师生被埋,北川中学1000多名师生被埋,进驻市锦竹市800多名师生被埋……。诚然,校舍的倒塌存在各方面的原因,但是作为一名有职业道德的建筑师都会从认真的审视这个问题。为谁设计,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和如何设计,家园山崩地裂、城乡建筑倒塌、人们生离死别的场面,特别是看到中小学校校舍被“震碎”,无数稚嫩的生命还没有生长到成熟的阶段即瞬间消逝,而我们该做什么,做了什么。那些倒塌学校的设计师会不会后悔自己的作品。为谁而设计,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如此惨重的师生伤亡向我们质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设计。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必须满足三个要求:坚固、实用、美观。这是在我们开始学习建筑学的时候就知道的知识。但是岁月流逝,它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建筑的安全性永远是排在首位的,保证设计的安全是我们建筑师的基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林煌斌,曾琦芳. 中小学教学楼的特点及地震灾害控制[J ] . 南方建筑,2006 (12)

[2] GBJ99286 ,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S]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