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德育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德育功能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55-01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应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从各方面塑造学生。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应当注重下述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二是颠覆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自主学习法、讨论和实际法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从而不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导引,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与学生共同践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亲自体验并用他们认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交流,印象深刻。而且,同龄人之间话题多,他们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经历教育、影响对方,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见,生生合作还可实现德育功能。
二、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把思想品德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知识点,他们只能做到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1]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呼吁要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完成教育过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注重学生的教学体验,选取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教学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实现德育目标。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二上册网络交往这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生活中学会正确看待、使用网络。要安排学生上网搜集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并在课中展示,然后让学生谈谈上网的好处,接下来和同学们分享几则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事例,再穿插些视频资料,让学生体验到不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危害,并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环境。
三、挖掘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且能体会到时展对自己的要求,更容易找出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四、热爱学生,平等待人
真挚地热爱学生是每一位老师的天职,这种热爱应当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老师要放下权威,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适时引导与鼓励,这样,师生的思维、思想相交汇,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2]正所谓“亲其道,信其师”,如果学生信服于老师,就会愿参与、能参与课堂。使“爱”成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师生之间最有力的契合点,也是最能感化人的教育力量。
总之,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和考试成绩的提高并不冲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试卷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掌握、运用程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乐意钻研理论知识,面对大段的文字材料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有话可说,才能让正确的理论引导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实现优化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并将入团宣誓和励志演讲等团队活动形式融入到仪式中。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因临近村庄有很多村民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等革命队伍,有学生的祖辈就牺牲在马鞍山战斗中,因此也使仪式更贴近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体现温良恭俭、忠孝节勇等传统美德的当地民间传说及孙廷铨、赵执信等文化名人游历淄河的文章诗句都成为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情感的教育内容。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德育;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63
《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我们应该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采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好的道德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其涵义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浅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占领课堂教学阵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生物科学知识之中呢?首先,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索,正确运用的基本原则,去提炼授课内容中的育人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些育人的思想内容有机而和谐地融于课程内容之中,使二者构成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巧妙地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学生很自然地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思想动态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这方面,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育人材料和生动的事例,还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上形象的语言,把课堂创设成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联系思想实际,敢于和善于触及思想深处的东西,从而为培养学生形成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意识打下基础。例如在癌症的预防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倡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良好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等。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课外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有效的。在这方面,生物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组织指导学生做生物学实验;观察、采集、制作当地的动植物标本;建立生物园地,栽培各种代表植物,或者配合校园的美化绿化,种植各种花卉、树木草坪等,也可以饲养一些实验小动物或经济动物;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生物科技竞赛或者举办专题讲座等,通过开展这些多样化的活动,使教学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获得扎实的知识,又能在接触社会生活实际中,受到生动的现实的思想教育,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通过组织这些集体活动,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养成爱集体、爱劳动、讲文明、讲科学的优良品格。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德育工作,首要的问题在于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合格的生物学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只有如此,才能立足于高的思想境界,用自己的正确思想、观点、模范行为来教育、影响、熏陶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不讲道德、勾心斗角、行为不光明的教师,也必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和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了育人的基础和关键。
四、教育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遵循渗透性原则。空洞说教,牵强附会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紧扣教材,自然渗透、融知识、方法、哲理、情感为一体,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所选的材料一定要典型,尤其要选与生产实践、日常生活或本地实际给合较为密切的例子。通过举例和列数据等方法进行,使学生产生实在感,亲切感,增加可信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化途径,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借鉴。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每个人又有不同于他
人的心理特征。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极为复杂,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各自的特点,使体育教学比一般学科显得复杂。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比速度的、比力量的、比灵敏的、比技巧的、比难度的等等。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这些方法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易行等特点,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那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具有显著的效果。
4、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都随时表现出来。另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5、体育教学效果的直观性
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体育教学的效果将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学生身体的逐渐强壮、抗病能力的增强等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3、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4、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5、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6、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7、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8、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转贴于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1、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份量,以改变教师光抓住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少年儿童,尤其是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但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而更应该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
2、重在课堂教学
①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如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常做一些队列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容貌、精神。”因为通过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尊章守纪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同时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上课氛围。
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如一年级的游戏“快快集合”,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有关解放军遵守纪律的小故事,激励学生向解放军叔叔学习让站好队,做到既快又静。又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这个游戏在进行之前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个白求恩大夫火线救伤员的事迹。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
除了游戏之外,在体育的其他教材中也可以插入适当的思想教育。如教沙包投掷动作后可给学生讲述雷锋刻苦练投弹的片段,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动作,在课余时间抽空抓紧练习,而在进行实弹练习时,则要求学生听从指挥,不盲目投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③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山羊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3、抓好以“点”带“面”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类子组成的。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小尖子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如田径队的几个老资格运动员喜欢摆架子,欺侮小队员。
针对这类事情,可以给学生讲国家优秀田径运动员成才故事或看他们刻苦训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录像。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奋进,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一个扎实基础。
四、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1999年,第21卷第2期:72-73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初级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理念、思想观念与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以课堂为途径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德育针对性,使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当今中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理由。学校应树立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切实把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抓好课堂教学,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既有利用和结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
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中学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如学习活动、社团活动、共青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衔接,有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信服力。
三、以文化建设为途径
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品德的功能。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中学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校园氛围,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以文化建设为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文化具有育人养德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德育途径就是指教育者寓德育内容和信息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教育对象在优美的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受到熏陶,不断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孔子就十分重视以美好的事物来促进学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后人把其思想称为“以美储善”。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很好地激发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当然,学校更应该重视校园软性环境的建设,也就是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它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精神环境和舆论环境等。首先,挖掘和确定校园的文化内涵,用主旋律文化引导校园的其他文化,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处处能被优秀的文化所感染和激励。其次,以学校的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再次,发挥舆论导向育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端正教育对象的态度。
四、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为途径
人际关系途径也可以被称为情感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是贯穿教育的因素,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行为上独立、叛逆,但心里孤独,渴望认同、理解和关心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重视、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建设,着眼于人与人的情感相容。这也是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首先,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应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强调教育者要处处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服之以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重视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识底蕴、人生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在素质去影响受教育者,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要重视营造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重视以友辅仁,注重学生群体对个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五、以学校管理为途径
关键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德育途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未来发展的重任,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应成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多数高中学校都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但整体效果欠佳。高中学生本身承担了巨大的学业任务,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在加速,因此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将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地理学科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保护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极为相似。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一、立足课堂,关注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有意识地将智育、德育融为一体,下意识地触发学生的美好心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在课前多收集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地理素材,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比如在讲解有关“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高速公路上太阳能路灯的太阳能接收板的倾斜角度在讲到旅游地理中各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旅游宣传片和精美的图片等方式。地理知识源于生活,也忠于生活,地理素材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传统的说教课堂方式很难适应德育教育的渗透,地理教师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课外活动,地理实践
课堂上的教学是有限的,要辅之以适当地地理课外活动。地理课外活动灵活性、丰富性、有趣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7]。地理教师既可以组织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地理知识竞赛、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室内活动也可以组织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小组走访和野外实习等室外活动。
秋季本校组织了一场高二年级全体师生的远足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场以“走进自然,拥抱绿色,超越自我”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全程往返26公里。一方面地理教师向学生发放了此次远足的地图和路线图,引导学生会看地图、会用指南针、会算实际距离。另一方面,在路途中,教师让学生观察路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提示学生相同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大致相同,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和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并熟记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将理论是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外活动这一教学形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乡土地理,人文关怀
乡土地理一直就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加强乡土地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地理教师在平时要注重乡土地理素材的收集,地理教师要对自身所处的市县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天气变化等,要有十分清楚的了解,特别是要将当地灿烂辉煌的人文文化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另外,地理教师要关注身边的经济政治形势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国天下事,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地理教师还可以编纂本校的乡土地理教材,将当地特色的人文地理和社会地理知识编入,在全校范围推广乡土地理教育和德育教育。
一、在情感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德育教育。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第六册《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两份账单进行对比、品读。在对比两份账单的不同之处时,我相机引导学生想象小彼得十年来度过了哪些幸福的生活?学生纷纷从吃、住、穿、行等方面来说,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小结:“孩子们,十年来彼得能这样幸福地生活,靠的是谁呀?谁来读读这份饱含着妈妈爱的账单吧!”顿时小手如林,学生们兴致盎然,动情地朗读起来。紧接着,我又问:“同学们,读到这,你知道为什么彼得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0芬尼呢?妈妈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学生们纷纷回答:无私、无价、慈爱……再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份无价、无私的账单时,我看到有的学生读时已是噙满泪花,那“0芬尼”读得特别动情。我想这时的学生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到了共鸣,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我马上追问:你们的妈妈为你们做了什么事?你也来写一份爱的账单吧!结果,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在学生笔下流淌。以读激情,以情动情,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住重点字、词、句,在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文章语言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挖掘,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意志、心理的教育。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个重点句时,我紧紧抓住两个“看”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这两个“看”有什么不同?小鸟睁大眼睛看,仿佛要说什么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说:第一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你了,我没有忘记我们的约定,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从这两个“看”里,孩子们读出了鸟儿对树的无比深情和留恋,领悟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这时,我再不失时机地追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今后又要怎么做?这样学生明白了和同学、朋友要和睦相处,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内化,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效。
三、在写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胜似亲人》的看图作文,我们先指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明确图意:知道小女孩是在帮助老奶奶做家务活。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我们身边是不是有类似的事情?你今后要怎么做?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在练写中学生就不知不觉懂得要关爱他人的道理,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四、在课外实践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地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如我在教学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组专题课文时,让学生把学习这组课文时的资料进行整理,再进行展示交流:有的小组展示了自己写的小诗,有的小组进行了“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有的小组在教室的后黑板布置了“屈辱的历史”与“辉煌的今天”的展览板。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了强烈的民族悲愤感和自豪感,进而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刻苦学习的志向。
语文是渗透德育的最好载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规律,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使德育化成细细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中专学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专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1中专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中专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1.2 中专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中专学生的共性。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中专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中专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1.3 中专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中专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中专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1.4 中专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中专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中专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中专院校,而同学都考入高中,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5 中专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2、加强中专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依据中专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校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护理礼仪》《德育》《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中专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
2.4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中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2.5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6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实施途径;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78-02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家庭的共同职责,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从而达到热爱生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其珍爱生命、尊重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探索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不少青少年不珍惜生命,对生命感到迷茫,遇到一些挫折就轻易选择结束生命的案例,也经常有发生中学打架斗殴引发重伤的事件,前几年在厦门某中学还出现中学生打架致死现象。厦门某学校也有一些学生以虐待流浪猫取乐,漠视生命的存在。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透过对我国传统生死观教育现状的反思,对青少年的成长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进一步探讨实施生命教育的对策。要加强中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问题,学校应该义不容辞肩负起这个责任,不仅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同时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或者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生命和生命发展规律,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植物、动物和人为素材,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学科。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植物的一生了解生命的发育,从人的由来和人类的遗传与发育感悟和感受生命的艰辛。从了解到感知,从感知到体验,生物课堂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情操,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尊重身边生命的价值观。
三、中学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物学教育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战场。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及较强的可行性。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好奇,好动,正处于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实施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战场
初中生物学旨在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学课程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教材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中学生认识动植物等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是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这些都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只是学习各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所以新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果以人为中心,可以这样绘制一个蓝图:在一棵树下,有一个人拿着显微镜在观察探索自然,旁边有一口池塘,池塘里有鱼和青蛙等水生生物,池塘边的草地上有兔子,有蝗虫,草地下有蚯蚓,天上有鸟在飞翔,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有细菌和病毒在生息繁衍。这个蓝图所描绘的其实就是初中生物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些生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融入生命教育内容,那么课堂就会让生物学科变得苍白无力。
(1)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在教学内容中,生命圈中的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健康的生活三部分都是直接与生命教学直接相联系的。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人的生命从一个受精卵到胎儿,婴儿,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了解在这发育过程中人体需要的营养和生理现象,学会健康地生活,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这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进行一次关于生命本质一次很好的洗礼。当然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讲述人的诞生的内容中,应该学会体会母亲孕育孩子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学会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可以用科学的知识让自己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个生物学科教学中类似的教学内容非常多,教师要有热爱生命的意识,并融入教学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科学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童第周说过:“研究一门学问,了解这门科发展的历史和理论思想的概况是很重要的。学习科学知识,要知道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的思想来源,要了解一些主要的学派和学说。”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史教育在科学教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史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同生物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对于需要更多正面教育的初中生来说,这可以使他们在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增强学习的动机。科学家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林奈和双名法等都是一部部追求真理探索生命本质的教育素材,更能体验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马修斯在总结各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的教育价值归纳如下: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投入科学的探究;科学史可使教材更具人性化;在理解重要的科学史例的过程中可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不定性、可变性。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还要回归生活。生命科学的很多素材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能够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的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其能发现学习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遗传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遗传在自己和身边的人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感受基因的力量,也学会用遗传的知识判断某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的知识中,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健康做好合理的饮食搭配。除此之外,社会上的很多热点问题,如克隆、转基因技术、环境污染,禽流感,现代化温室、物种入侵、生物疫苗、试管婴儿等等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生物课中经常会在课上介绍这些问题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4)课堂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有理想有梦想的孩子一定有一颗热爱生命的,热爱生活的心。教师要学会积极发掘课程资源,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挖掘,拓展和延伸。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透过对美丽的生态系统、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的了解,从了解到关注,从喜欢到关爱这些生命形式的存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受到关于自然与艺术美的熏陶,进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生命。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中学生熟悉的科学家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坚强、胆量过人和不屈不挠的名声,乃是一种无价之宝”(达尔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法布尔说:“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良好契机。
2、活动体验是唤起热爱生命的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活动体验,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让学生用心聆听生命的召唤,让心灵充盈生命的温情。要重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还要坚持以课后实践体验为主,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依托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3]。
具有可实施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促进生命教育重要手段。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设计、观察与思考、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4],可以说形式多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结合走出课堂进行调查;通过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对集体和学习的热爱。在这些活动的组织安排中,教师要学会用“狼性法则”来进行:狼即使在忙碌的狩猎期间,仍旧表现出对环境的高度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再继续观察,从中获得学习的可能,这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是保证学习动机的首要保障。激发学生对身边各种生命形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就能唤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3、校本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补充
不同年级,不同月份,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学校可以利用一些法定的纪念日,宣传日,积极开展相应的讲座,这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中可以利用爱鸟周,植树节,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围绕活动的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还可以开展关于《活熊取胆》、《保护海豹,据用海豹制品》之类的动物保护讲座引发学生对动物保护问题的深入了解与关注。讲座要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生态文明理念。
校本课程是各校充分利用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开设的一项课程,可以很好对原有相关科目进行补充和延伸。就生命教育的实践而言,目前国内有在实施的有厦门市14所中小学已经开始了这项校本课程--《动物保护》,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中小学动物保护教育项目:“动物保护仁爱教育”,已经从22009年开始试行进行动物保护知识的教学教育,借助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 ,体验生命的存在形式,从关爱动物开始,学会了解生命的本质,热爱身边的生物与环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夏令营,冬令营,培训的方式,观看《人与动物共享生命之美》、《狗医生》、《海豚湾》、《拯救黑熊》等动物保护影片,从各个视角了解动物保护的现状与热点问题。实践证明这个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与课余生活,位为学校生命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了解动物,也更深入了解动物的现状与福利。激发学生对身边伴侣动物,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爱护,提高对生命形式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总结我们已经实施的几年经验,我们认为这些活动依然具有可参考性。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在生物课的实施过程中,生命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对其有更多的关于生命的正面教育,从科学的角度入手,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好奇心,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比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校本课程,课外活动体验等。生命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职能。最后从生物课堂落实生命教育的视角看,生物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而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中,也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比如生物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利用生物实验室的教学空间,在走廊或者宣传栏上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内容主要为科学探索、自然探索、动物探索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宣传教室,常年面向全校开放,让学生在生命的殿堂中体验生命的神圣,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长城.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57-58.
[2] 何美金.生命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 2009(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