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德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来的21世纪,对于基础教育来讲,紧迫的任务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体育上的懒惰、美育上的肤浅等消极状况,反映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陈旧化、形式比和教条化的倾向。因此,树立大教育观,立足于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和培养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形成崭新的、宽广的教育氛围和思路,是深化教育改革,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生源较差。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多年来反复思索和探索的新问题。
我们认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和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和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假如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和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基于以上熟悉,根据我校在美术教育方面具有教学质量高,课外活动开展得好,师资力量强,教学环境和条件较忧越等优势,我们确定了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办初中美术特长班,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探索以美铺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新路,努力办出学校特色。
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除在初中各年级开齐音乐、美术、劳技课外,1994--1995学年度又在高一、高三开设音乐欣赏课,在高二开设美术鉴赏课,并堤出摘要:深入浅出,富于情趣;开拓思路,寓美于德;重在育人,强化参和的教学原则。任课教师根据这些原则,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制定教学计划,提出具体而富有可检性的教学要求,大胆探索教法,增强学生的参和意识,强化美育的德育功能。担任高二美术鉴赏课的青年教师张利,在教学中是这样做摘要:
第一,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他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牋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征,讲述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第二,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他通过讲解摄影的特征、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取校园内外美和丑、善和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报社的记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他讲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时,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熟悉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仪表美。
第四,注重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介绍油画艺术时,他指出,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国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高质量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学生原来认为,高二面临五科会考,自己又不学美术,对新开美术鉴赏课不大理解,有的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上课。现在,多数学生改变了看法,我们曾在高二学主中搞过问卷调查,80%的学生认为通过美术鉴赏课,在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方面有了提高;62%的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美术作品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提高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课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引导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寓美于德。首先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并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少教师做了有益的探索。如语文教师启发学生将课文中描绘的场面、人物、景物用绘画的形式做成投影片,不仅使学生较深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初一的政治教师在讲“培养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一节时,组织学生做冷菜拼盘,看谁设计得色、香、味俱全,然后互相观摩,评出名次,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喜好和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物理教师在讲杠杆的平衡、物体的摆动、平面镜的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知识时,引导学生领会直观、空间的对称美不仅表现在物质运动的直观形象上,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于运动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感受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熟悉。
二、开展美育活动,德美结合
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自1989年开始,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去年三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400多名学生演了剑术操,场面恢宏、热烈,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非凡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青少年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学生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还通过板报评选、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美和丑的大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学生喜好美术的特征,组织他们参观炎黄艺术馆,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
为了保证美育活动的开展,我们还把课外活动课纳入了课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分别参加了合唱队、舞蹈队和手工、美术、电子琴、棋类、文学话剧表演等小组。
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近几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学生的情况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和传统教育比较起来,远程高等教育学生有着显著的共同特征,正确地分析现阶段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总体特征,对于远程高等教育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1.受教育者年龄一般在25岁至45岁之间,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这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青年学生占主体的情形显著不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和远程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年龄在逐渐下降。但总体上仍以成人学生为主。这一特征决定了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强度大;记忆力差而理解力强;学习动力充足,但学习时间紧张;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大多数远程高等教育学生以业余学习为主,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我国的远程高等教育源于成人教育,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举办过脱产和半脱产学习,但并不普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普通高校已经退出了成人脱产教育的领域,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远程高等教育德育管理工作要重点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避免学习上的半途而废。
3.求学者人生观基本形成,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远程高等教育学生参加工作时间长,年龄较大,在以往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人生观,可塑性降低,稳定性较强。这一特点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明显优于全日制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因此,学校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上不能简单教条。
4.学习目的总体上明确,但功利思想仍占有一定市场。学生选择远程高等教育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远程高等教育入学容易,参加远程学习就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学习好坏并不重要,关健是能顺利毕业。这种现象的存在使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疲于应付。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制度和措施上保证达到教育效果。
二、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解析
当前我国的远程高等教育德育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管理观念急需进一步转变。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总体特征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员为成人在职业余学习。有的远程高等教育学校认为,成人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形成,只要能通过相关专业的德育课程考试就可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社会和学员工作单位为主。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部分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德育课程所占比重不断缩水,学生的奖惩制度不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远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产生消积的影响。
2.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仍占主流地位。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情况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上、网络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惯。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差,不愿意参加面授学习,不参加网上课程讨论,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对学校缺乏认同感,不愿接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我们一些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仅限于入学教育、思想政治课的考试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改革。
3.德育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风考纪建设有待加强。考试是检查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德育课程考核主要以“两课”为主,考风考纪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有些学生对德育课程认识上存在误区,不想学也不愿学,千方百计地想办法通过考试;二是一些远程高等教育学校的校外教学点怕考试过于严格,吓跑了学生,影响自己的招生人数,主动放宽了德育课考试尺度;三是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有的学生认为,平时认真学习也没多大用途,不如考试时翻翻书,打打小条,一样毕业。这些情况的存在,使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考风考纪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同时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含金量也受到了质疑。
4.德育教育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远程高等教育学生与教师时空分离,交互式学习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远程高等教育德育教师应成为多面手,既要适应成人学生在职、业余学习等特点,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德育教师大部分聘自普通高校,而忽略了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复合型人才短缺等特点。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形成的矛盾以及相应激励措施的不到位,使部分优秀的人才不愿从事远程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随着我国远程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远程高等教育德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三、完善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1.坚持社会主义德育教育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觉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2.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传统面授教育中,更多的是以教师和管理者为中心,组织教学和管理活动。而在远程教育模式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已获得广泛的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指学校在制定远程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活动中,将学生的需求放在核心地位,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围绕着学生转,而不是学生围着学校和教师转。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制定符合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管理规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章可循,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网上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其次在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的同时,改革单一的德育课程考核模式,增加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考核的比重,发展网上考试和预约考试,使学生以诚信考试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考试管理规定;最后加强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3.坚持长善救失的德育教育方法。《礼记•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救失”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方面提出的正确原则。这一原则提倡因材施教,坚持正面教育,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在远程高等教育学生德育教育中坚持这一原则,就是指针对远程高等教育学生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远程教育模式的认同感。“长善救失”教育方法的落实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德育教育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要立足养成教育,注重实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二是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及时对优秀学生和学员中的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进行表扬和奖励。
4.以合力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远程高等教育学生大多数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其求学活动要受到工作单位、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合力教育原则”指与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相关的各种力量,在观念、制度、要求和方法上尽量一致,从而产生合力,规范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合力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校外相结合。主要指学校管理要和单位、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多方重视,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育人效果。二是外在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成人学生普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同时结合相应的外部管理措施,从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
一、构建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育教学部门脱节,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主要由思政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两个部门负责。侧重于理论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由教务部门管理,而侧重于行为教育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由学工部门管理。教务和学工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在整体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二是教育教学人员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和党务、团委和辅导员没有衔接,不能优势互补,致使教育与教学相分离。三是一些人认为德育是思政工作人员的事,与其他人员无关。青年学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正向合力的共同作用。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即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有育人的职责。这些都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德育中,要实现德育高效的目标,还需要切实树立整体思想,树立大思政理念。大思政观是指从全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方法。其哲学基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其工作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方法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大思政理念的树立,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从而整体推进德育发展。就学校教育方面来说,教育管理层应树立一种大思政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对德育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领导和各部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协调德育工作。同时,把党团辅纳入德育系统,他们是重要的德育人才资源。而专业课、基础课教师也可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及活动中,最终推动高校构建党团委、学工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后勤服务管理者的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实,德育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仅是在高校内部应树立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整个社会都应该树立这种理念。德育管理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管理的有机组合。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完全摆脱仅靠自身力量进行管理的意识,使得德育管理效率有限。而要提高德育管理效率,就必须树立大思政的理念,构建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贯彻德育管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连贯管理作用。一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学生家长推选合适的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并督促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二是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协调委员会制度,由学校德育工作小组的领导、学生德育和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辅导员代表、专兼职德育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以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互通情报,指导家长和社区教育学生,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一致的教育影响。三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度,由社区教育部门领导、社区办事处主任、社区学校校长代表、社区文化站站长与社区居委会干事代表等人组成,根据学校德育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学生品性,实现社区、家庭和学校教育一体化,为学生道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度管理
现代管理的管理效益原理实质就是增效,即有效运用人、财、物及时、空等要素,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最有成效的结果。高校的德育管理也需遵循效益原理,获得德育最优效果,实现德育管理绩效。目前,高校德育绩效还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与分析体系,缺乏科学的考评要求和具体的衡量标准,德育的任务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因而部分师生不重视德育工作,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真正同大学生的毕业推荐、评优等相挂钩。目前,高校智育和体育已经与毕业证挂钩,而德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德育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绩效,可以考虑将德育学分作为突破口,探索高校德育测评体系,建立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度,将德育学分制纳入高校管理体制,使之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德育学分制将德育学分同学生的毕业就业和奖励关联起来,实施德育学分管理,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的学习和实践,使德育更加生活化,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明确每学期或学年的德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内容和标准,统一制定德育学分测评手册,手册由学生自行管理登记。同时开通网络平台,学生自行登录录入,由学生所在院系审核学生实践活动情况。德育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课程,德育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学习以外的体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的日常行为表现及规定的活动,如军训。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评价,均应设定基本分和奖励。对于未达到德育学分基本线的学生,学校可统一安排重修,重修仍不合格则安排在毕业学年重修。不参加重修或重修仍不合格的,按照德育学分管理制度,不发毕业证,只发结业证。对于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德育分数较高的学生,在毕业时优先推荐就业,同时将德育分作为申报学校各种奖励的重要考核标准。
三、搭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平台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德行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跟社会联系起来,是非常好的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大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公益行动、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一些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在一些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校企双方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标准基本一致,可促使学生在与现实社会职业环境融合过程中调整、树立自己的标准,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可以搭建起学校同社会联系的平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德育效果。一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引进和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进而使道德认知得到改善和升华。
四、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关键词:中学生;挑战;引导者
中学生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字眼,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叛逆。它不同于小学生跟高中生,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所以对教师说的话言听计从。而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肯定是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的,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的规划,所以教师不用太费心对学生的管理方面。然而学生在初中这个时期,因受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同时又开始迷茫。虽说中学生的心智不是特别成熟,但是他们对基本的道德认识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在行为上怎么做还是有些模糊。教师在遇到有这些问题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引导。
一、当代中学生的“模样”
如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长辈的疼爱下长大,给他们足够的宽容成了长辈对孩子宠爱的一种标志。这样的环境下令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格外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他们极其希望成年人可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一般对待。他们希望可以平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都是他人替他们决定,一旦有人采用命令式语气,他们就会立马出现反感叛逆的情绪。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兴趣爱好随着学习范围的增大而变得更为广泛,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成为了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他们追求个性,一味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
二、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网上授课、网上辅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学习资料,处在信息环境下的初中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是另外一方面,网上的信息混杂,初中生的内心比较单纯,对于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误入歧途。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初中生自制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引导,他们容易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
2.自理能力差。
生活变得好了,加上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有的中学生可能在家里什么家务都不用操心,这样在家里养成的习惯可能会带到学校,虽然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力缺乏的学生也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此外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可能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在学校互相攀比,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3.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的变化,学生之间对异性产生好感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心里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对异性产生好奇。但是如果对于异性之间关系认识错误,会导致初中生早恋。初中生年纪小,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还不成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向正确的道路成为了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
1.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作为教师,理解学生,给他们适当的宽容,比用责骂的语句会更容易让他们改正。学生本性是善良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耐心地听一下学生的解释,给他们一次改正的机会,不要动不动就是惩罚,那样只会加深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程度,也会给教师下一步教学带来阻碍。另外教师的宽容并不等于纵容,改正的机会可以给,但是学生不以为然且屡教不改者教师就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对其惩罚。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做一件既对其他学生有益又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也让他自信心提升。这样学生就会从潜意识里往好学生的路上发展。
2.教师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中学时期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对异性会有好感,但这种好感还不算教师所认为的“早恋”,教师应该知道中学生男女有互动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也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认定学生已经早恋,正常交往也要严加阻拦,并且加以训斥,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会让事情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开与学生进行交谈。尊重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面思考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常交往。对对方有好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怎么样做才是对对方好,才是为对方考虑,然后转化这种情感成为学习上的动力,双方可以公开正常交往,把对方当成自己学习上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健康顺利地渡过这段青春期。
四、结语
【关键词】:德育工作自主管理 师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79-01
1前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一定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出现相悖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召开的全球性的教育会议,研究面向21世纪的教育,就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一令世人瞩目的课题,把德育提高到迎接2l世纪挑战的教育对策的首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管理分析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2.1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2.2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管理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德育首位”意识。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导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德育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要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
第二,围绕“大德育体系”对教师进行管理。一要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二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要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四要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无要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学校领导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要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2.3 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一样.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和关键。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观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术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识,使之与德育管理现状,德育管理目标等相适宜。
第二,德育管理体制的约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对德育管理者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围绕着德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应该在德育管理体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馈中发现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领导进行监督,同时要善于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馈信息.监督其管理工作的展开。
第四,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学生的监督管理。学校领导同样也需要受学校其他人员,包括所有老师,行政人员以及所有学生的监督。在整个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体,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高效性。
2.4 重视社会、家长的有效参与
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应重视社会和家长的有效参与,通过成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建立正常的例会制度和职责,对学校的发展、政策、措施等提出建议,参与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评价,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和特色,协调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监督保障学校依法治校措施的落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等,开展护绿、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德育渠道,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德育大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的核心,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通过德育的创新,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的思想道德品德素质。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自我意识太强,习惯较差
现在“80后、90后”的技工院校学生大多表现出“自我个性”较强,团队观念较差,玩性重等特征。新生在进入学校后,大多数开始学习吸烟、上网吧,酒吧,还有的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乱花钱,这些行为直接并且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道德教育管理。
2、心里障碍普遍,缺乏学习动机
一方面,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易走极端。且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大多数技校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在学习上缺乏没兴趣,在生活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在情感上缺乏内在的自信心。选择技工学校,主要认为上技工学校只是学习技术手艺,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正如我们都知道,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社会需要复合性的人才。从上述现象状况看出,教育管理者很有必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有所转变:由应试教育方面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教育方面向加强能力培养教育方面转变、 由狭窄的工具型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通用型人才转变。现代教育在量化管理、学习分值表示的同时,更要实施素质教育。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你管教的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管理、如何在管理过程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呢?是否可以尝试一种软管理的手段,作为对硬管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呢?
一、 以德治班——用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
一位哲学家说:“要想铲除田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作为班主任要身先士卒,在学生前面做表率。教育学生应是:“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与知识相比,美德是每一个人一生受用的,那就是责任感、宽容、诚信及尊重。班主任在日常工作表现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去塑造他们的人格、人品,并通过生活学习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学会做人”是“学会做事”的先决条件,否则根本就不会“做事”。即班级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德治班”的观念。以德治班就是将班级管理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彼此开展讨论、互相交流、共同磋商,促进班级集体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心理都获得充分的交流和表达。具体可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对班干部的道德要求是诚实守信,工作热情、负责、公正及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另一方面是自觉运用班级道德规范来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行来促进班集体的合谐健康发展。
不难发现,学校在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指标等硬性管理上会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很谨慎,生怕触犯而被批评扣分,从而导致整个班级气氛缺乏生机、活力。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下,配套带有合谐气息的“激励”措施,效果截然相反,因为激励犹如寒冬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在班级工作中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要求明确,在教室、宿舍的卫生工作上用“示范教育”代替“严厉的批评”,变“惩罚”为“奖励”,以此激励学生的强烈责任感。特别对待当今90后的技工学生,这种充满温情,赋予情感化的教育,可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接纳,避免强制性所带来的后果。
二、用心交流———用沟通打开学生的心门
软管理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生的“自然群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而,在管理新班级时,有必要利用课后时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家访、谈心及适度的观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新生班级中的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一些“自由群体”,其实,如果再深入到学生中不难会发现,这些“群体”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高低、家庭习惯、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形成的,如果能够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自由群落”中“首领”的“桥梁”作用,把它作为进行“软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就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 教育的好办法。特别是在执行缺乏人情味的量化制度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学生的一些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时候,班主任老师就必需以一种“软管理”方式———谈心来处理。一方面,直接面对面的“促膝谈心”。谈心,忌讳居高临下,把学生与老师放到同等的地位上,做到“促膝谈心”。在谈心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才能来
对学生提出要求,且要从最低最容易办到的开始,然后逐步提高,逐步深入,将心换心地处理,切不可企望一步登天。
间接谈心的方式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早恋问题、心理有障碍、纠结难决定等问题,不便于直接面谈。而间接谈心就可以避免一些尴尬,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从容地做出正确的选择。间接谈心可以通过QQ聊天、手机短信、也可以采用电话交谈等方式。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在学生日记、周记或手册上多用一些鼓励、肯定的言语。这种催人奋进的评语,不仅能融洽师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
三、 人性关爱———用宽容装满学生的心田
对于一名刚离开家来到学校体验集体生活的技工学生来说,将面对生活自理、作息制度、与同学老师相处、集体卫生和个人内务的整理等等方面的全新考验。宿舍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此时班主任需要用关爱来引导学生。入学开始,情况可能会很严重,比如说宿舍卫生不打扫清理脏乱差,每天不按时作息、高声谈论影响他人现象。此时在这里,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做宽容的大使,有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宽容,允许学生在适应中不断反思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时,选择恰当时机,切忌雪上加霜或火上浇油。初中学生正处在情绪波动期,教师要先稳定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发火并有攻击性语言时,教师可先退一步。另外,教师在与学生谈心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选择学生心情最好的时候,这样既有利于双方切入主题,又有助于学生欣然接受老师的教育。技工的学生与小学生在面对问题环境时表现的不一样是技工生更多的是将矛盾放在心里不断堆积,借助极端的方式激发出来。因此可见技工学生的生活中很有必要实施“软管理”的理念。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深入宿舍,时刻献关爱。班主任亲自到宿舍手把手教学生整理蚊帐、被铺,制定值日制度,推选好舍长。常到宿舍去与学生谈生活、谈家庭、谈学习、谈兴趣、爱好、参加学生的生日聚会等,多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快乐同享,患难与共。当学生遇到特殊困难时,多一分关注,尽可能帮助他度过难关,让他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社会的温暖。
2、宽容教育,理智解决矛盾。班主任要构建班级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在学生对班级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契机,形成班级独特的“宽容”性精神氛围。尊重不同的学生文化,不轻易改变学生特有的文化;努力实现学生个性文化的自由张扬,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形成“接纳、宽容”其他不同思想和人格的胸襟气度。宽容教育所带来的结果是同学们之间心的距离近了,隔阂也随之消除了,关系逐渐融洽和谐,宿舍里的各种问题就解决了。
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引导者,要在班级的管理中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心灵沟通,“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在硬管理方面,依规办事,规范管理,这是必须坚持的。但在工作中必须有情感的交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性情得以愉快地表露;班主任应常进行换位思考,使得采取的措施、所下的结论学生乐于接受。只有情感化的“软管理”,才能营造出一个自律和谐、有凝聚力的“家”。
参考文献:
[1] 齐学红,马建富编着,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3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强有力地冲击着德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深刻地影响着"3-前德育改革的实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是所有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就是围绕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进而提出了加强高校德育管理的几点对策。
高校德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事业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同样,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德育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因此,全面了解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转变德育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德育改革,全面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德育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认真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育过程。当前高校德育过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首位”思想落实不到位以及德育内容失范
“德育首位”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整体中,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而德育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德育首位并非德育唯一,健康全面的教育应是诸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其他方面教育中有德育,德育的提高又促进其他方面教育的发展。把德育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确保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社会文明素质。要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和不同层次的道德特点出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个体思想道德发展需求,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性意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切实落实“德育首位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受西方国家轻视道德伦理教育、推崇所谓“无导向教育”的影响,人们把市场原则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加速形成一个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形成德育实效低下的恶性循环。定位的偏移导致德育生活的缺乏。德育目标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片面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忽略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脱离了现实生活。传统的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对大部分学生疏于教导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德育状况极不均衡。
(二)高校德育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数虽然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导致专职政工队伍数量的相对不足。绝大多数高校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的配备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数量再者就是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专兼职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偏少,兼职偏多;学历结构不合理,本科学历者多,硕士、博士较少;职称结构不合理,中级、初级职称者多,高级职称者少。三是队伍不稳定,由于政策、待遇没有落实到位,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四是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职业认同感不强,队伍流动大,造成队伍总体素质难以提高
新形势下,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淡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无心教学。对改革开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够,不能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对问题的讲授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更无法解学生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及道德修养P}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实效性低、教学主渠道不畅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德育目标笼统模糊,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德育方法单一和进程断裂,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人,现实情况和形势政策发生了改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中的参考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某些理论观点与现行政策导向相背离。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形式化,过于强调灌输,忽视道德培养的自觉性,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难以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勉强应付,德育一l-作实效性低,主渠道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呆板的德育管理体制,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只注重抓行为规范和学校规范的教育,缺乏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二、我国高校德育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校德育丁一作也需与时俱进,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
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而原有的德育观念和目标却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因此,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日标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必须全面地理解高校德育的价值。高校德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更根本的是要培养德性,塑造完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作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我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某种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没有理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真实关系,或者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却轻视乃至忽视个人利益而发生的,它表现为大学生对高校德育所力倡的那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由于对这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就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虚伪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应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这种道德既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又不是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是正确地解决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问题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现在,同时又着眼于未来,才能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经济生活出现重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高校德育队伍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一是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二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专职政工干部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解决好他们的职务聘任问题,并逐步形成老中青、高中初等结构合理的梯队。三要增强专职政工干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学科建设、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德育一「作者甚或可以专兼职结合实践证明,专兼职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大学德育需要和大学教育实际的最佳形式。
(三)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式、拓宽和完善网时代的教育途径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随着大学扩招,普通高校,尤其是生源竞争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质量下滑严重且层次参差不齐,给学生公寓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情况及本人基层工作经验,对公寓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干部管理、学生生活习惯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一些高职院校公寓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公寓管理
中图分类号:C7I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I-1580(2014)10-0085-02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状况分析
自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至今已有15年之久,当前,全国高校都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在生源大战中处于劣势地位,有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不得不施行3+2计划,即五年制中高职和全日制成教招生渠道,在原本就生源质量低下的情况下,生源状况变得更加复杂,这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要求。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是以“90后”学生为主.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批学生和“70后“80后”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他们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个性比较张扬,缺乏团队精神,不懂得宽容和理解他人,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一小部分人相比前几代人来说,显得更孤僻,容易发生言语甚至是肢体冲突,更有甚者,发生打群架等群体性事件;而且相对来说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年龄不成熟,容易因失恋等不顺利的事情而意志消沉,导致抑郁症频发,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等严重后果;同时也有一些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很大一部分存在这样那样的精神或心理问题。在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还有就是这些学生大多是在中学时代老师眼里所谓的差生,思想上就存在逃学厌学的情绪,一进入大学,老师的要求没有中学时那么严格,尤其是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在公寓里度过,这对做好公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健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体系的途径
公寓作为学生平时生活、业余学习、思想教育最重要的第二课堂,如何能以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需要发挥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充分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带活公寓思想教育,将公寓发展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所在。但由于学生年纪较轻,在思想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作为指导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管束太严,这样都不利于学生自治组织的健康成长。所以,指导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
根据公寓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进行每周考核公示,考核结果与公寓文化分挂钩,公寓文化分体现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与年度奖学金、学生评奖评优等挂钩,如每周一次的文明寝室评比,对一批卫生整洁、遵守宿舍管理的寝室进行表扬,并适当增加公寓文化分,对少数卫生状况欠佳的寝室,发出警示,责令整顿,并进行少量扣分,对在寝室里使用违禁电器的同学,第一次要求写保证书,并少量扣分,第二次加大扣分力度并及时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极少数第三次使用的同学,上报班主任或系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等。由于工作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施行,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影响宿舍安全的不和谐因素得到改善,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较好的开展。
(二)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
学生干部是直接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对象,也是最了解学生的一支队伍,一名优秀学生干部队伍能够带动一片甚至是整栋楼精神文化建设,对提升公寓文化品位起到推动作用。面对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生源结构参差不齐,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生活心理状况不同的现实,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就必须达到更高的要求。
1.选择任用学生干部。在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要选出思想比较活跃、能较好地做思想工作的干部辅助教师工作,还有就是管理好一批具有较高思想觉悟、较强沟通管理能力的一线楼层长去宣传好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改变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2.培训学生干部。要先做好干部自身的思想工作,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足,使干部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思想意识得到提升。
3.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学生工作热情的高低对他所管辖范围工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做学生干部工作时,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一些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要多督促,对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学生干部进行表扬,增强其成就感,使其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学生思想工作中去。
4.考核学生干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部考核制度,给每一位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的干部以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以增强其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具体做法是组织一批干部对其所管楼层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工作及干部满意度调查工作,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改进工作。
(三)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性作用
广大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是整栋公寓中最追求进步、可塑性最强的一支队伍,是在学生群众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一支队伍,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以点带面、覆盖全局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是一把双刃剑,这些学生同样也有自制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没有对其做好思想工作,会将学生群众引导到不利的境地,使我们的工作很难得到开展,所以,做好党员、优秀团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将对公寓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关键性作用。
(四)对难管的学生重点进行思想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各自背景不同,上大学的目标差别较大,极少数学生上进心不强,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有些学生来校学习完全是迫于父母的压力,甚至是为了拿张文凭,这些学生是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态,找到学生身上的亮点,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以制度加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其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不良习惯,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
(五)主动与班主任联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还是追求上进的,把评奖评优等看得较重,很在意自己在辅导员老师、班主任眼中的形象。我们应积极联系辅导员、班主任,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工作,将公寓思想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总之,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但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态,耐心细致地深入基层工作,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学长的身份开展工作,不仅会使学生学有所成,而且在思想上也会有所进步,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真正的用处。
[
参考文献]
[1]程亚孔,李广才,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成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7)
[2]王佳惠,赵金辉,张佳景,大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
[3]李劲松,大学生公寓园区德育整体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D]湖南大学,2003
学生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就有可能导致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再次,学校管理工作往往指导了德育工作的开展,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管理工作的行政化,才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脱离生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开展的范围大而空洞,很难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难以将先进道德操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且过于陈旧的政治化德育内容更使其与社会脱节,这样,学生在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观与理论价值观产生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念。以上情况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形成了单一的价值评价观,单纯地以成绩评价自身发展,如果难以实现自己的成绩价值就会畸形地选择自己的价值理念,甚至完全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背道而驰,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缺乏少先队及共青团的先进性标准,理想信念的潜在危险性较大,爱心、孝心、责任心及集体主义的基础性道德理念欠缺,并且极易产生相互攀比、追求享受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在人格和性格的塑造方面会导致心理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甚至漠视生命的问题。
二、学生管理工作与德育工作结合发展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和谐关系理念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将教师的教学成绩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奖励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分别对待,改变教学成绩的绝对主导地位,避免教师的功利化教育,这样就能使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加入更多的德育,更加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一策略的实践需要我们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教师完全依照应试教育的要求去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就必然难以实现学生管理与德育的价值目的。学校在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发挥学生的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作用,适当选择一部分学生协助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德育教学理论,使学生主动地认知、实践、探索,进而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构建其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重视对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环境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