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课题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主体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地深入,许多教师已在自主学习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自主学习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上海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等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积极意义:
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对教学进度可以提出建议,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对教学过程可以适当调控,同时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
②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使师生都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
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主体型课堂教学设法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融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⑤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合群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交技能。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步骤:
1 课前导学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载体:导学提纲教学案一体化个体二次备课优化各种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
1.1 创设问题情境。
1.1.1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知识体系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1.1.2创设问题情境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集中注意力,使学习得以顺利开始。
②明确教学主题,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领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
③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价值,得到明确的意识信号,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④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智能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
⑤创设问题情境的工作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前期要予以重视,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1.1.3 创设问题情境应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1.4 如何进行课前问题设置(课堂问题设置)。
①课前问题设置应紧扣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改革方向,紧扣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办法。
②课前问题设置要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的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的层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
③课前问题设置要便于课堂上展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设置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探求。同时便于在课堂上讨论,以便在师生之间进行多次质疑、讨论、交流和评价。
④课前问题设置要新而有趣,特别要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背景和有价值的史料。
1.2 激发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1.2.1 激发学习动机,应达到下列要求:
①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教师的诱导下,表现出具有情绪感受色彩的集中注意,并因主观奋发而导致活动的力度增加。
②学生在奋发的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材料的区分和选择将变得易于进行。他们会对学习材料作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重要还是次要的判断。这时学习的行为的方向和目标就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向(认知内驱力)。
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
1.2.2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达到学习是学生的必需的目的。
摘 要 体育舞蹈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归纳法等科研方法,系统归类体育舞蹈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探讨如何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手段,试图总结它们合理搭配的原则。
关键词 体育舞蹈 非语言性 教学方法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现象”。也有学者认为:“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方式包罗万象,是在各种特定语境中行为和意义的结合体形成的系统,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套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方法”。实践证明,体育舞蹈教学课同样存在语言与非语言两大教学手段与方法,由于体育舞蹈属于表演性极强的项目,所以非语言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特点与功能
非语言性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真实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感染力等特点,能够实现语言教学法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合理大量的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有助于轻松掌握动作技术,还有助于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进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分类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人体各器官的不同功能把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分为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四个部分。
(一)视觉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嘴、鼻、颜面肌肉的各种变化以及整个头部的姿势。在教学示范时教师面部表情饱满、热情、积极,使学生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可以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进行技术动作教授的时候,某些学生做出错误动作时,教师的面部表情也要给他们及时的提醒以及暗示,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动作,投入到体育舞蹈正确的学习中去。
2.服饰
学生对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印象是从整体形象开始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师的服饰,服饰是教师外在美的媒介。体育舞蹈教师运用服装的色彩、面料的质地和款式造型“量体裁衣”,形成服装与个人形象、气质之间的和谐,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对体育舞蹈运动的向往与追求。
3.示范
示范法是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中最常用的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还能够用错误动作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动作缺点,改进技术动作。它具有灵活简便,针对性强,运用范围广等特点。体育舞蹈造型优美,方位的多变,在教学别重视示范的效应。正确、合理、规范、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向往,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4.手势
手势指的是手、手臂、手指的动作。它是体育舞蹈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技巧,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比如握拳表示鼓励;竖起拇指表示赞扬;摇手表示否定等。教师在运用手势时做到动作干脆利落,清晰明确,不仅能组织调动学生练习,而且能够加强信息强度,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表达感情和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渲染了课堂气氛。
(二)听觉
1.声音提示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双手击掌表示提醒或打节拍来提示学生跟着节拍练习。这种方式比单纯的语言提示更能够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和提高学习的注意力。
2.音乐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教学方法中听觉部分主要表现在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把握能力。采用体育舞蹈音乐不但提示了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能够激发练习者的激情,使练习者不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三)触觉
1.身体接触性示范
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课堂中在讲解动作技能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来提示应该紧张或者放松身体哪个部位以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用语言所表达的部位不是很清楚,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而学生通过触摸教师的身体更直接的掌握动作技能。
2.舞伴配合
传统的体育项目大多为个人项目,较少需要双人配合,而体育舞蹈是一项男女配合的运动项目,需要舞伴间非常默契的配合,在难度动作中双方合作要相互信任。这种默契和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练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刻意识到体育舞蹈主要练习形式是舞伴和谐的配合。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各自的形体美与气质美。
(四)本体感觉
体育舞蹈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技术动作,更要提高学生本体对于艺术美的领悟能力。体育舞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处理、成套动作、情景剧的表现力等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鉴赏能力,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于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掌握,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舞蹈艺术风格。
三、体育舞蹈技术课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有些技术动作可意会,不要言传,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体会教师的表情、手势、肢体的各种动作,体会某一动作的技术要领,正确无误地捕捉、理解教师的意图,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样性原则
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作为体育舞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各个领域,因此要注意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教师要随时随地,灵活多样采用各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应只注重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或采用某一固定的教学模式,那样会使原本充满美感的体育舞蹈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舞蹈教师在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体育舞蹈教师在非语言性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须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身体素质、教学的条件、教材的内容等等来因材施教,课中通过适当、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语言性相结合原则
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将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做到边讲解边示范或口令配合音乐,或边讲解边让学生触摸教师身体紧张或放松部位等等,以提高表达效应,才能使教师的一切信息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四、结束语
在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是对语言性教学的必要深化和补充,非语言性教学方法是教师一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表现,它对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非语言性教学方法的内容繁多,类型各异,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应把握一定的原则,特别注意与语言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非语言性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舞蹈技术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规范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汝田.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4.14(l):92-94.
[2] 向娟.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J].考试.2007(38):147-148.
[3] 左成,等.探析体育院校术科教学非语言教学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78-380.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投资兴建了校园网络合多媒体教室。而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手段,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在大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已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教师在感受多媒体教学手段便捷的同时,学生在享受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和大容量信息的灌输。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不足也表现出来,多媒体教学的价值并未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未形成理想的规模,学校和学科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是什么导致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校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存在缺陷。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术业有专攻,对于既能掌握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又能精通学科教学的教师较少。有经验的老教师多半是学科专业,但计算机软件技术业余;而对于才入职几年的年轻教师,虽然能很快掌握多媒体技术,但是在学科专业上又不是很专业。因此,对于两者的分离会直接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知。掌握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知识和技巧,学会利用工具软件编制多媒体课件。只有既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又精通学科教学的教师,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适应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授课内容受制于课件和屏幕演示,缺少悬念
由于屏幕大小的固定以及课件的既定,有时会授课教师的临场发挥和激情的涌现,也影响了教师通过体态语渲染课堂气氛的效果。鼠标在指间的快速移动下授课内容通过屏幕就直观的显示出结果,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已看到了答案,教师的讲解被忽略,无想象,无悬念,学生压根没有顺着老师思路走的感觉。这样会淡化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思维习惯。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会面临一个两难抉择,课件做得过于简单,怕讲不清楚,也不利于学生作笔记和课后复习;课件做得过于详细和具体,因讲课内容要与屏幕演示同步,教师只得照着去讲,缺乏对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挖掘、拓展,容易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
(三)缺少直接沟通的人际互动效果
电脑屏幕成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中间媒介,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加大。教师在讲台上与学生的实际空间距离因为多媒体的使用而拉得很大,从心理学上讲,空间距离影响人的心理距离,这使教师的亲和力减弱。而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集中在电脑屏幕上,甚至于坐在电脑桌后面,更让学生感觉冰冷、陌生,缺少人情味。
(四)容易助长部分学生的懒惰行为
有的学生过分依赖讲义,拷贝教师的讲义,课不认真听。甚至有些学生从不上课,直到期末结束就去找老师或同学把该科内容的课件拷贝下来。
(五)缺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各种多媒体软件良莠不齐,很多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实际上就是课本内容的电子版,没有起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教学的作用,距教学要求相差很远。
二、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对策
(一)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
教师既要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又不能放弃传统教学模式的许多优点。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时,也要充分利用黑板这一传统的教学工具,通过写适当的板书,不仅弥补了演示文稿画面对文字显示的有限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层次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要完全受制于事先已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而是要根据授课内容即兴发挥,充分展示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采,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魅力。
(二)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现代教育技术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有了计算机不是不要教师,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才是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见天,要求普通教师精通计算机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地选择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选择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一般要遵循下面几项原则:
第一,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系统的集成度要高、功能要丰富、操作要所见即所得。
第二,要容易上手并能很快掌握。多媒体开发工具不应该很难,操作起来应该简单容易,即使不会编写程序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之后,也能够掌握其精髓,制作出不错的多媒体课件来。
第三,支持更多的扩展功能并能进行二次开发。单靠某一个开发平台开发出的多媒体课件的功能都是比较单一的,所有开发平台都应支持扩展功能,通过扩展功能提供的外部函数及开发语言会使开发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功能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要有很强的兼容性。现在所能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素材不仅数量越来越多,格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多媒体开发软件应该能兼容大多数的多媒体素材格式,有时可以直接引入其它多媒体课件作为素材,同时还能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型输入设备。
第五,具有打包功能,以便于。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该能脱离开发平立运行,这就要求开发平台应该有很强的打包功能,可以把多媒体课件制作成可执行的文件。多媒体课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可以脱离开发平台的束缚,可用的范围就会大大增加。
目前,教师使用最广泛的多媒体开发平台是微软公司开发的Powerpoint。PowerPoint的操作极其简单,配套模块、素材丰富的“电子幻灯片”制作是电子稿的最大特色。但该软件对于一些内容的展示还是显得过于简单,所以如果想获得更多复杂内容的支持的话,Macromedia公司的Authoware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Authoware强大的基于图标的开发环境,使得无论是专业的多媒体程序员还是一般的计算机用户都能开发出生动漂亮的多媒体作品来。由于具有强大的功能,所以,Authoware多媒体开发工具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和商业领域,如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新产品的介绍等等方面。
当然,现在多媒体开发工具有许多,国内也有方正奥斯、洪图、摩天、翰林汇多媒体制作系统等,这些多媒体软件作为第三方软件,各有特色,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可以根据自己授课内容的安排来选择相应的多媒体平台。
(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最新的“技术”,把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要知道,课件毕竟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只有设计好课件,才能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在课件的设计上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方面入手。
1.从课件的可教性入手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因而,在确定制作课件的内容时,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容易做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
2.从课件的易用性入手
大学一堂课的时间只有50分钟,不能使教师和学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课件的调试和控制上。因此,课件要能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还要在能够脱离本机的其他计算机环境中运行。
3.从课件的艺术性入手
如果一个课件的演示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说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样的课件可以说是好的内容与美的形式完美结合。当然,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美术基础要扎实,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前必须要进行精心的准备,要认真钻研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源于书本,高于书本,切不可将书本简单的电子化。
(四)加快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建设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操纵能力的验收。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检验高校本科教育任务落实情况的指标。随着知识共享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现象的出现,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存在着剽窃抄袭等问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
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开题时间滞后
目前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为第七学期后期到第八学期,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这个时候刚好涉及到考研和就业的准备关键期,导致了学生对论文选题的研究工作准备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选题草草,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意义,以至于当后期着手对论文写作的时候,给定完成论文时间的不足迫使本科生将对课题的研究与对论文的撰写同时进行,这导致了课题研究既不全面也不深入,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校本科生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时本科生已经具备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能够对专业方向进行初步解读。到第三学年,学校又开设了部分专业课,这些课程已经使本科生具备初步选题的能力,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时间却在第七学期即将结束时或者第八学期,所以本科生一般在开题前一个月才着手进行毕设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这使得学生缺少对与课题相关文献的阅读准备工作,导致了学生对选题的盲目进行,最终影响论文的质量。
(二)论文撰写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本科毕业论文真正完成的时间期限较短,而学院各专业在开题之后只进行一次统一检查。对于有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论文之外还要承担一些科研课题以及教学任务,所以有时不免对本科生论文撰写的监督工作有些疏忽,再者部分本科生自我监督能力不强,仅仅在答辩的前几天才进行论文的研究,时间仓促,资料不足,这些问题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而剽窃和拼接他人的论文,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毕业论文验收形式过于单一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是学术型论文,而多数同学对于学术的研究兴趣不大,所以说如果勉强对不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话,就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高校应鼓励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论文模型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写好应用型论文。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制定了对毕业论文审查的相关管理规范,但是论文的审查工作较为繁杂,繁重的审查工作必然导致审查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答辩过程的形式化,而对论文的管理标准也只停留在字数、格式以及查阅文献量等制式化水平。验收形式的单一性和管理制式化也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本科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通过参加本科生开题、中期和结题的答辩,发现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还停留在已有理论和前期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达到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是根据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老师需要的实验数据来立题和选题,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的角度出发。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各不相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较高;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就较低,而人文类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90%多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的,这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真正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办法
(一)加强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要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累积和认真的研究态度。对此,建议学校应在保证正常课程的开设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及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以保证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二)修改教学计划,开题提前
为了让同学有充足时间对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和写作,应提前进行开题。在本科生大三阶段,也即是在初步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时间上连贯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了与考研就业准备关键期的直接冲突。时间上的充裕能很好的保证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完整进行,进而论文质量得以保障。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无论是从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看都是势在必行的。本科生在整个本科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处于基础阶段,而毕业设计却需要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导师能够站在一定专业高度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并且能够以宏观的视角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帮助本科生顺利地完成论文,而且还能保证论文质量。除此之外,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课题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年纪一般为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过度时期,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作为一个成年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缺乏独自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及调节能力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者,传统的辅导员制使得一个辅导员负责数百的学生,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不能时刻关注每个同学的情绪变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期间,本科生由于论文压力更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衍生出更多、更大地问题,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本科生导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同学调整情绪,间接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
(四)论文验收标准多元化、健全验收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不应将学术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应该鼓励应用型论文的写作,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也要进行创新,而且还要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论文写作结束后,参考指导教书评语,评审人首先进行评阅,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再由答辩委员依照公正严谨的态度对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首次答辩不通过的同学再另行组织进行二次答辩,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五)搭建毕业论文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是否完成实验的评判标准进行改革,将以前学生只须完成固定的步骤就能得到一定的结果转变为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做好实验数据记录,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实验,不要求结果一致,最后再由导师点评,从而完成整个试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科学态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案,自主寻找多种解决方式,通过多动脑多动手的实践训练可以解决本科论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能体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是高校衡量自己教学任务落实的标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校方和学生无疑是种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慎恒.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09,(3).
[2]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3]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技术化的任务课程;任务化的技术课程;CDIO;共享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94-03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提供的全部课程的集合。课程体系有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两类,当前职业教育中工作体系是主流。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简单地说: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毕业生必须“学会工作”,即能够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工作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有机会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具有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体系模式,以实现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有偏差,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造成就业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检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沿袭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以往的学科课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那么,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能否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还是应采用工作体系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多元课程体系模式呢?对此,苏州市职业大学程宜康教授提出了“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策略与方法,笔者拟就此策略与方法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展实践研究。
策略与问题
(一)技术化的任务课程
技术化的任务课程是嵌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体系课程(知识是过程性的),它将工作任务作为技术知识的载体,并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学习的逻辑主线。为有效实现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技术知识如何有效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二是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如何做到异形同构。
(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
任务化的技术课程是实践导向的技术基础性学科课程(知识是陈述性的),它将学科课程作为工作任务课程的载体,并将技术的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学习的逻辑主线。为有效实现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也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二是如何将技术基础性学科课程赋予技术的工作内涵。
(三)两种课程策略的比较
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与技术化的任务课程的比较
见表1。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知识的处理
如何将技术知识有效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物质客体,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所需的物质形式的知识,以规则形式出现,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就制造业而言,在实际进行设计、研发或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都可称之为技术知识,技术知识需要对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人员才能有效吸收和利用。
技术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知识是关于人们所要变革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现某种技术目的所要运用的原理、方法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践中具体制造、操作或如何利用某种物质手段的知识。技术知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使技术知识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知识的传授不是定型化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教学者在一定情境下,师生共同面对任务,借助一定中介的帮助,通过积极交流与对话的方式,促使师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动态地积累、转化、演变。否则,就不能达到技术知识转移和积累的目的。
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链相关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采用CDIO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将技术知识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中。
(二)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同构
这里的学习领域是指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它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典型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等确定的教学单元。学习领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学习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项目教学。所谓工作领域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学习领域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工作过程来学习。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的关系如图1所示。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可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化的任务课程。
由图1可以看出,从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就是把工作过程的任务进行分解、整理、归纳,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即将工作领域的能力、环境、过程及任务提炼出来转化为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知识成为学习领域课程知识的主要内容,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结构化、系统化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排序,构建知识内容体系,然后细化到单元的序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解构和重构、与行动体系融合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宏观上不仅要为学习者获得现时的职业技能做准备,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职业迁移能力。因此,我校在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的构建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领域课程结构及学习单元的排序,要解决职业活动、学科知识、学习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应包含科学知识和职业技术知识两大部分,其中科学知识是基础支撑,职业技术知识是核心关键,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最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远德玉教授认为:“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自然的知识。具体来说,技术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知识是关于人们所要变革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现某种技术目的所要运用的原理、方法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践中具体制造、操作或如何利用某种物质手段的知识”。由图1可以看出,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为技术知识的学习服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技术知识,需要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的帮助。遗憾的是,有助于技术知识理解的项目是十分分散的,如何将分散的、无序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有机联系起来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必将为技术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与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实施的“导学制”不谋而合,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让分散的工作任务为技术知识的学习服务,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本质,又符合培养合作型、创造型人才的要求。
(四)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的体现
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般来说,技术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生存的技术工作,即实现基本生存和生活的职业技术工作等;(2)面向发展的技术工作,即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现代技术产品及设施,进行技术决策,了解新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等;(3)面向合作的技术工作,即从事必要的社会工作和团队合作的工作等。而所谓基础学科课程,就是为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前期课程。那么,如何使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中得以更好地体现呢?
基础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合作的缺陷,按多元智能理论,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我校引入了项目导向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实践探索
(一)技术知识的处理实践
我校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进行了CDIO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结果表明,CDIO教学模式可有效将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技术知识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来教学。
课程做法:(1)全程以CDIO为指导,采用项目教学,以实际机械产品中的零件为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2)教学引入设计式作业;(3)学生制作模型,并根据模型画三视图(萝卜);(4)考核方面,由考试转为分阶段进行考核。每一项目知识点介绍完后,向学生布置一项具体的测绘任务,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探索预定目标表达方案的实现过程,在课堂上展开广泛的讨论,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教学内容根据机械制造工程链相关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对学生机械制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项目训练为载体,实现了将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技术知识有效植入实际项目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采用CDIO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将技术知识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中。
(二)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同构实践
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的需要为导向,课程的开发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具体来说,学校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合作式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这样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实质上是以学校和企业为基地,以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为主体,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或新编的过程,旨在以满足企业需求、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此外,基于“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的问题,我校在实践中采用了“导学制”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对“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的体现”问题,我校采取了“项目教学”的方法来实践。
结语
针对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自2007年以来,参与实践的学生获得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12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获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一等奖1项,获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2009年一次就业率超过97%;此教学模式及方法,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2]程宜康.高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l0).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1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把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农远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教室的利用率,让师生能更加充分享受到更好、更优的教育。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
2、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总结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光盘教学环境下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利用随机出现的音、视频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方案。
2、依据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协助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好子课题研究方案。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参加课题实验课听课评课,并写好感受上传到博客中。
三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丰富博客内容。
(4)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市局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四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5)认真准备课题实验课。
五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六月份:
(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体会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关键词: 橄榄球 考试方法 课程设置
英式橄榄球运动在1990年传入我国,在起初的十多年里,这项运动在我国发展缓慢,普及程度低,水平落后。在2009年该项目入选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2010年我国将该项目列为2013年全运会比赛项目,为这项运动在我国发展带来新契机。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于2011―2012第一学期开设了7人制橄榄球普修课课程,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开设橄榄球专业课程的大学,本文通过对橄榄球普修课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考试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院运动训练系2011级、2012级开设橄榄球普修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橄榄球专项技术考试论文、书籍数篇,收集整理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我省橄榄球队教练和队员及电话访问其他高校橄榄球队教练及教师了解其他高校开设橄榄球课程的现状及有关教学内容、考试方式。
1.2.3问卷调查法:对本院运动训练系2011级、2012级开设橄榄球普修课的学生发放问卷,以及与部分学生座谈,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6份,回收率96%。
2.结果与分析
2.1 2011年开课之初考试内容方法。
2011年,我院运动训练系开设了橄榄球课程,根据大纲要求制定了相关考试内容。
2.1.1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一是行进间摆动传接球,二是踢球。
2.1.2评价方法。
我院橄榄球课程考试按照达标和技评两个评分步骤,把传接球作为计评项,踢球作为达标项。具体考核如下:
2.1.2.1传接球:两人一组相距10米左右做行进跑动中传、接球,做摆动传球。
优秀:90―100分:传、接球动作正确,快速有力、准确。不失误、不失接。
良好:80―89分:传、接球动作基本正确,传球有力、不够准确。传球有失误、不失接。
中等:70―79分:传、接球动作不够正确,传球有失误、接球有失接。
及格:60―69分:传、接球动作不正确,传球无力、不准确。传球有失误、接球有失接。
不及格:0―59分:传、接球动作不正确,传球无力、不准确。全部失误、失接。
2.1.2.2踢开球:每人各踢5次开球踢球。
优秀:90―100分:4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良好:80―89分:3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中等:70―79分:2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及格:60―69分:1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不及格:0―59分:0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2.1.3存在不足。
2.1.3.1考试内容涵盖不全。
考试内容过少,涵盖内容不全,只包括行进间摆动传球与踢球两项技术,就橄榄球技术而言,传球包括摆动传球、旋转传球、鱼跃传球、在扑搂中的传球等,考试内容中只有摆动传球技术的考核。基本技术包括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两大类,无球技术首先对有球技术的运用效果产生重要作用,若准备不及时、跑动不到位,则会引起传球失误,考核中无此内容。
2.1.3.2不能体现项目特点。
橄榄球运动是一项手脚并用,并带有身体接触的强对抗项目,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奔跑能力、灵敏素质和力量素质。此项考核办法中,技术考核只看单项技术的简单运用,而忽略橄榄球运动的战术意识在技术运用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舍本求末,为了达到考试标准,忽略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此种考核方法及要求不能体现橄榄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2.1.3.3考试效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在行进摆动传球技术考核中,相互配合很关键。如果一名学生技术掌握不好,在传球过程中就会出现传球不到位、跑动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一起考试的学生的成绩。
2.2新设计橄榄球普修课考核评定办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咨询、走访从事橄榄球教学、训练的教练、专家,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修改了考试内容。
2.2.1考试内容及分值比例。
2.2.2考试方法。
2.2.2.1 25米折线跑。
如图1,从起点开始“Z”字形跑,在跑动中用手触摸各处的标识物后跑向端线(须触摸到标志物,否则不计成绩)。以站立式起跑,脚动开表,完成所有折点跑到端线时,以躯干过线停表。每人两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图1
2.2.2.2传球。
a.原地旋转传球、接球
两人一球,原地旋转传球,主要考核学生传球与接球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
b.传准
如图2,在相距10米远的两端,分别放置两球。考生从起点拾球起动开始计时。当持球跑动到A’B’(女子为AB)的2米区间段时,用双手传球,把球传入6米远(女生5米)指定目标区域(上高高度为1.8米,宽度为1.5米;下高高度0.7米,宽度1.5米,所围成的方形目标区域),凡将球传入该区域的为有效传球。完成一次传球后,迅速跑动到另一端的端线拾球,跑回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全部完成四个传球,回到起点停表(如图2所示)。凡出现区域目标以外的传球(传击到梁柱边框视为有效)均属犯规,不计成绩。每人两次机会,记其中最佳成绩。
图2
2.2.2.3踢球。
从起点线中心点垂直向前分别以17米处(女子为15米)为圆心各画三个同心圆为踢准目标,每个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3米、4米、5米(如图3所示)。考生从起点线向同心圆连续踢球3次,碰踢、落踢和定踢,踢法不限。踢准得分标准是以球从空中落到地面的第一接触点为准。3次踢球计最好一次成绩。由外圈向内圈分别为:8分、9分、10分。
图3
2.2.2.4比赛。
按七人制规则进行比赛(非扑楼),上下半场各7分钟,中间休息2分钟;场地为足球场半场,参赛人数,视考生人数分队进行比赛。参照实战评分表(表1)对考生的技术掌握、战术配合、心理素质及比赛作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表1 实战评分表
2.2.2.5平时成绩。
a.课堂表现(10分)。课堂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投入,技术、技能表现出的进步程度。
b.出勤情况(10分)。每缺勤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3分,缺勤5次及以上者或旷课3次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
3.结论
3.1技能考试是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映。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和实验,笔者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更符合我院办学特点,符合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考核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考核内容满意。考核是成功的、有效的。
表2 2011级、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分布
表3 学生对考试内容、方法的满意度调查表
3.2新考试标准的考试内容涵盖面较广,既有有球技术的考核,又有无球技术的考核,既有基本技术的考核,又包括基本技术的运用、战术的运用、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的考核,比较全面,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
3.3由附表可知,绝大部分同学课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练习,说明运用考试作为杠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完全可行的。
4.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橄榄球普修课课时较少,应适当增加课时。
4.2考试内容中没有理论知识,应增加理论知识的考试,提高学生对橄榄球基本知识、基本规则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茅鹏.展望21世纪体育[J].体育与科学,1997,17(7):88-90.
[2]杨效勇.21世纪高校体育考试改革探窥[J].体育学刊,1999(3):112-114.
[3]彭前,吴波.对排球普修课技术考核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
[4]姜乃力,孙永平.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
[5]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的方法改革[J].体育学刊,2004.6.
摘 要 体育舞蹈是一项优美的运动,对身体姿态的要求非常严格。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参与,可以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长期坚持,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渴望得到认同。通过对成都市10所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指出根据体育舞蹈项目特点,依据高校安排的体育舞蹈课时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成都市高校体育 舞蹈公共课 教学现状 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改与人才目标培养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意义。体育舞蹈的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价值。它具有文艺和体育的双重特性,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双重特点,深受当代高校学生的喜爱。因此,本文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对成都市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公共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一、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成都市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种类调查与分析
体育舞蹈分两大类即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包括华尔兹、狐步、快步、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等五个舞种;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牛仔、斗牛、桑巴等五个舞种。通过调查,大一、大二重复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都在15%以下。由此可看出对教师而言每学年面对的授课对象基本是初学者。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课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安排上,只能安排基本步伐和初级套路的教学,不能按照常规分铜、银、金或初、中、高级教学。
(二)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的教学方法例举
1.讲解示范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语言要简明、准确、力求生动形象。根据教学内容、任务以及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动作的结构、方向、重心、音乐节奏、舞蹈风格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看清和了解。老师在讲解、示范舞蹈动作时,一方面要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练功,保持较好的体形和体力,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指采用电视、电影、录像、VCD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以使学生更多、更快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带、VCD等现场比赛或表演带,其优点在于学习体育舞蹈之前,首先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3.照镜直观法。照镜直观法是指在体育舞蹈公共课教学的过程中,利用镜子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和纠正错误的方法。面对镜子练习就可以直接而又客观地把自己的动作展现出来。通过与教师正确示范的比较面对照镜子动作加以改进和纠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改革对策分析
(一)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师资力量和学生情况而定
从选修体育舞蹈课程学生性别比例的调查中可看出,在各校选修体育舞蹈的学生性别比例是非常不平衡的。体育舞蹈是两个人的舞蹈,基本步伐和两人配合是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点,比如华尔兹舞蹈。华尔兹舞蹈优美而高贵,基本舞步简单,主要是两个人搭架和配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大部分都是同性一组,将失去华尔兹的美感,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伦巴舞教学也是如此,伦巴舞动作优美、缠绵、性感,如果在伦巴舞套路教学里都是同性,无疑会影响伦巴舞本身的感觉,也影响那些为组对的同学学习自己应学的舞步。
(二)拉丁舞中的校园恰恰恰和校园牛仔舞适宜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
拉丁舞由于舞蹈本身特点可以创编成单人舞,把拉丁舞的基本步伐编创成单人舞步组合,一个人表演也有一定的欣赏性和美感,这样比较适合在高校环境中进行教学。对公共课的学生来讲,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舞蹈基础,课时量有限,学生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动作不到位,初期就失去了信心。但是校园恰恰恰和校园牛仔舞由于本身舞蹈动作以及音乐的特点,比较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高校学生大部分性格活泼开朗、调皮好动,选校园恰恰恰和校园牛仔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普修课教学内容能符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在体育舞蹈公共课期末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如:分组考核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体育舞蹈公共课上教师教授的舞蹈动作、组合都能熟练掌握。因此,在考核的形式上进行创新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练习完整动作的同时去变换队形。这样不仅可以考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建议
(一)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班级男女比例不平衡、教师配备不全,要完成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教学的重任,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促进高校体育舞蹈公共课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
(二)拉丁舞中的校园恰恰恰和校园牛仔适合作为公共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能符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两者动作特点、音乐的节奏比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来制定一系列的考试规则,在考核的形式上进行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 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生物课程 学科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以来,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农大附中位于南昌主要风景区梅岭的脚下,位于美丽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这里物种丰富多样,学生的实践学习资源丰富,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有林学院和农学院,其师生都是专家,方便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这样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乐学、会学,使生物学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并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二、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它反映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一个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
三、生物学科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创新型时代。只有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知识经济时代淘汰。具备生物学科素养的人才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物学科素养培养意义深远。
1.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对原来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超越。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人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也是海市蜃楼。一个人的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中学生如果以一定的生物知识为根基,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他们就有可能产生超越自我的冲动。因此,在生物学科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学校教育是受条件制约的,人的一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的学科素养,能为今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赢得主动,为实现终身教育保驾护航。
3.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就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
四、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培育生物学科素养,可使学生具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本质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将受益终身。因此,生物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扎实、稳步推进。
1、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具体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法方法,都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作为生物教师,如果不看百家之言,吸收更多养分,给自己不断充电,就不能将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带到课堂;如果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呢?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参加学习,利用好图书馆、互联网、校园网等信息渠道,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2、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生物教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中学生物教学是为学生未来的生物研究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可以有探究的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科和地域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历生物生活的机会,让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联。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园内建立适宜的生物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丰富的生物信息,还可以在郊外深入乡村的地方选择实验田,为学生实践探究搭建平台。
3、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实际实验中,教师可直接演示实验,让学生重复;也可讲解实验过程、要领,让学生亲自去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增强生物学实验研究技能,生物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束语】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行动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莉.浅谈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