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奖励原则:版权所有
绩效挂钩的原则。认真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坚决克服平均主义,按绩效计奖。
公平竞争的原则。科技人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在科研攻关、课题研究、新品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引进等工作中,人人平等,允许自由组合,择优招标竞争,以鼓励我院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在科研创新中成绩显著并获各级科技进步奖。
①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奖励万元;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奖励万元;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四等奖:奖励万元;
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四等奖:奖励万元;取消
③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四等奖:奖励万元。万
奖励项目组主要成员奖金额度不低于奖金总的,项目第一责任人的额度不低于奖金总额的。
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奖:是对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促进医院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且填补国家、省、市、院空白,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①获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②获市卫生局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卫生局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③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奖励万元;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奖励万元;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奖励万元。
创建重点科室奖:创建活动中成绩显著,通过各级重点专科验收。
市级:科室奖励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
省级:科室奖励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
国家级:科室奖励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
奖:
()报销:
中华级系列和核心期刊:按实报销
国家级:限额元
省级:限额元
市级:元
()奖励:
收录的期刊:每篇奖励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每篇奖励元;
省级(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省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元;版权所有
省级:每篇奖励元。
港澳出版刊物不列入奖励范围(以出版刊号为准)
收录的期刊:每篇奖励元;
专著:每本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每篇奖励元;
省级:每篇奖励元;
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元;
论著:每篇奖励元;
奖励范围仅限于正规出版刊物。
科技成果转让奖励:凡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的,可从转让费中获得不低于的奖励。
.教育奖励:专业对口,在职读书获大专以上学历的,一次性奖励元。
三、奖励办法:
凡申报医院科技奖励的,必须详细填写申请书并附详细资料,每年年底评审一次,由医院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执行,上述各项奖励均记入各有关人员的技术档案。
四、奖励说明:
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奖和科研成果奖的奖金为整个课题组拥有,但课题组负责人所得奖金不低于奖金总额的。
奖的奖金主要奖给第一作者。
获得专利权的奖励只奖励第一发明人。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日益显现:片面的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评价的不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这些问题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民办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高档次课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科研团队的建设亟待加强。造成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二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是退休人员,年轻教工目前还缺乏科研经验,独当一面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创新活动,团队协同创新不足,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优先用于满足教学,因此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的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实验需要,不能满足高水平团队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维护的需要。同时学校用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比较欠缺,科研信息资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自我特色发挥不明显
民办高校应用型特色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不明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研究课题不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体现不足,忽略科研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实用性关联,忽略科学研宄对地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工怍的持续发展。
(五)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强
民办高校承担高层次,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项目很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档次发表的论文偏少;争取横向课题的能力不强,横向课题立项很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成果转让经费低,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询建议,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突。
二、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对策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比较差、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应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拉”“推”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奖励的方式“拉”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科研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够的,还要“推”,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制,科研工作要计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教职工的一种责任,定好任务与待遇挂钩,奖罚分明。此外,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健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建立责任制,让所干的工作与职务、待遇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枪匹马,组建团队是关键,而学科带头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资助扶持方式培养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要创造条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的灵活性,可以“借鸡生蛋”,聘请名师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带领学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发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民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立足本地战略,结合区位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领域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将面向行业特别是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和获得地方、行业奖励情况作为衡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检验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校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满足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奖励和其他的科研经费支出。此外,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建设,打造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开展文献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要完善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获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条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抓好硬件建设和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一是力促教师在综合性权威报刊、重要报刊、专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论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或宣传,力求在课题结项的鉴定中多出达到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的评奖中提高获奖等次;二是精选和推介调研咨询报告,通过内参形式报送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作参考服务决策,争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厅局级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采纳,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计划和领导者讲话等形式得到转化[2];三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直接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学生头脑;使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品牌化,直接生产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总之,民办高校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只争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刘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Z].2013-11-29.
1、业务领导自我画像,认识到自身阅历浅薄,教学指导不到位,导致教学质量低,提高速度缓慢。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业务校长,不但应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求实奉献的精神,更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大胆的改革意识,以及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相结合的管理艺术,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年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少,他们知识底蕴不足,反映在备课上抓不住重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不能应对,知识外延有限,难以拓展,更有甚者偶见知识性错误。
3、教研氛围不浓,原因之一是对研究缺少足够的认识;之二是年组平行班少(如一至三年每个年组只有两个班级,其中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教材不一致,不利于研讨。
4、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缺少物资奖励和精神方面的鼓励,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5、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生活贫困,父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他们的孩子有的自卑、慵懒,有的暴躁、刁蛮,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不热爱学习,绝大多数家长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少给学生买课外读物,更谈不上网上学习,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受到限制,即使教师加倍努力,教学成绩也很难有大幅度提高。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二、整改措施
(一)取消实验班。将原来三个韵语班和四个数学实验班均改成普通班,从今年秋季开始,全校一律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这样,既便于考核与管理,也便于教师之间教学研究。
关键词:知识产权;科研档案管理;制度;规范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知识与智力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面对这样的世界性潮流,加快科技进步、鼓励创新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着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成为一项重要任务。2008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促进年活动,以此大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
科研档案是一种科技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建立将信息活动纳入到一个法律框架中来。
首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侵权现象,科研档案中含有大量技术核心材料以及在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过程中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签订的合同、章程、协议等文件材料,具有法定的效力,是维护知识产权的有力凭证,合同订约双方一旦出现产权纠纷,便可以依靠翔实的科研档案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其次,从法律角度看,人人都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但同时又必须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律规范,它在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益的同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信息自由、广泛地传播。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者应该按照合理合法的形式进行信息开发、信息处理加工和信息传播。因此,科研档案工作与知识产权保护密切相关。
一、科研档案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认识不足
第一,领导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潜在效益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抓档案工作不出效益”。对科研档案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都十分有限,造成档案管理职能薄弱,致使许多宝贵的无形资产流失。
第二,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文件材料归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科技人员认为只要完成了课题研究,通过了技术鉴定,申报了成果奖励就算完成了科研任务,至于形成的技术资料要不要归档无关紧要。有的科研人员甚至认为,自己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技术秘密就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档案工作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为本职工作认识不足。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计划成果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本部门无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有畏难情绪,对于拒不归档,或将技术秘密资料据为己有的现象,没有应对的措施,管理上缺乏力度。
(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说是贯穿科研档案管理整个过程,渗透在科研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档案法律法规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规定几乎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仅仅在第26条中提到:“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显然,这种无具体内容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对知识产权保护也只是泛泛而谈,在科研档案的收集以及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更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统一要求。
二、新形势下加强科研档案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档案
苏微微生物研究有限公司专门就知识产权保护订立条款,并在实践中依法管理档案。
第一,针对档案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订《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增强科研档案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内涵。
第二,修订《纵横向经费管理及技术转让产业开发奖励办法》(试行)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从而在以方面与知识产权保护联系起来:科研档案归档要求与知识产权保护联系;科研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联系;科研档案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联系;科研档案保管与知识产权保护相联系;科研档案归档、知识产权获取与部门及个人奖金挂钩。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从上到下积极学习《档案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技术合同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只有掌握了有关理论知识及法律条文,明确各自职责,才能在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造成侵权行为,并能够有效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第一,单位主要领导已经认识到作为科研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举措之一就是加强本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在重视本单位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给予档案工作大力支持,为开展档案工作创造应有的条件。
第二,加强对广大科技人员的法制教育。我国《技术合同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是职务技术成果”。职务技术成果是单位的无形财富,应当如同有形的物质财富一样受到属于单位。科研档案是科研成果信息的载体与重要表达形式,其所有权也应属于本单位,理应由本单位统一保管,使广大科技人员明白“不归档即是侵权”这样一个事实。
第三,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维护本单位的知识产权是自己的神圣职责与本职工作,认真学习并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及法律条文,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维护科研人员及单位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造成侵权行为。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健全完善本单位包括知识产权文件材料收集、归档、整理、保管、提供利用在内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完整、准确、系统的科研档案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前提,如果科研文件材料没有及时归档,一旦丢失或随着技术人员的调离被带走,必将给原单位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即使打官司,如果原单位不能提供翔实的档案记录,也毫无胜诉的可能。因此,要详细制订与本单位有关的知识产权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加强收集,规范整理。
第二,制定科研档案借阅、咨询、开发利用等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文件材料的借阅与开发利用,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按章办理相关手续。在目前科研档案管理相关制度中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缺少的情况下,属于专利的档案要以《专利法》为依据,属于非专利的档案要以《技术合同法》为依据。
第三,制定有关制度,或通过签订协议,要求科技人员调离本岗位时,应把档案资料交接清楚,防止知识资产流失。
【关键词】 教研组 定位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7-01
人们常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说明一个学校的教学与教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作为基层中职学校的教研组织――教研组建设更是处于游离、空挂状态,以我校为例,就存在着诸如:组织不健全、组长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氛围不浓厚、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教研科研成果不凸显等突出问题。有鉴于此,我校围绕教研组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 准确定位:教研组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1.1 共同的行为
为了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进步,为了寻求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的不断突破,为了寻求学校水平、学生学业的不断提升。这就必须要通过教研组不断地创造机会进行温习、汇谈并体现于事务之中的,这样,团队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每个人都会依据团队的愿景以及价值观坐标来调整自己,必须相互支持并采取一致行动。
1.2 共同的卓越品质
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激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都是应该打造和追求的卓越品质,也是教研组的生命线,也反映了一个组的组风,它甚至比组织一项、多项教研活动都重要。
1.3 共同的业务
在一个教研组内,老师的所学所教所用基本是相同或相近的,共同的知识结构自然地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因此也就奠定了交流研究的共同基础。
因此教研组是一个以感情为纽带的亲密共同体,是一个围绕在真理周围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工作共同体,是一个以研究活动为载体的教研共同体。
套用泰戈尔的诗,可以这样描述教研组这个机构:
在这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这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这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段;
在这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这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这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雪的荒漠之中;
在这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2 组织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教研组织和教研组长队伍
2.1 教研组重新规划设置
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现有教师构成,按照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又有利于管理的原则,重新规划设置了各学科教研组,把所有的任课教师和干部全部纳入到教研组。
2.2 选聘好教研组长队伍
(1)产生方式:往年是组内投票,学校任命。本次选聘采取了“竞争上岗,双向竞聘”的方式。竞聘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议题: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规律;目前教研现状;怎样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研团队;怎样带领本组成员搞好教研活动等。评委由外聘的专家和本校的直接管理者两部分组成,按照自愿报名―竞争上岗双向竞聘的程序民主选聘教研组长队伍。
(2)管理方式:教研组长队伍具体由教务处聘用、管理、考核,在业务上接受教务处和专业科的双重管理和指导。
3 机制建设: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3.1 教研模式:主题式、研究式、团队式
3.2 整体思路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线;以教研活动为载体; 以取得教科研成果为归宿。
3.3 “四定”管理模式
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地点、定组织主持人。
3.4 “四有”保障机制
每次教研活动均要有充分准备(提前一周有预案)、有督导、有活动材料、有考核。从而做到两个确保:有浓厚的研究氛围、有真实的实际效果。
根据教研模式及运行机制的要求,为保证组组有活动、周周有主题,我们采取的活动主题确定模式是――统一性与自主性结合,即教务处和专业科的确定与教研组自己的确定相结合,上级教研部门的确定与学校的确定相结合。
4 制度建设:建立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
为了充分调动全校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保证教研科研工作沿着规范、科学的学术轨道前行,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教研组长职责、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考核办法、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优秀教研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同时, 把教研活动及其成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记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作为评价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5 带头人自身建设:组长靠什么来赢得支持和顺利开展工作?
在教研团队中,组长的地位、权威和尊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工作,即是否把事情做到足够漂亮?因为教研组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决定了教研组长并不具备世俗意义上的权力,不能随意地命令。由此总结出教研组长要靠卓越的本职工作,做事的威信、人格的魅力和感情的凝聚来赢得话语权及同事的认可和支持。因此组长要想持久地保持权威,就必须始终保持在榜样地位,以自己的实际工作不断地证明自己,证明他对于团队的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遵循“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原则,以把教研组打造成融感情、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共同体为抓手,着力加强了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活动建设和带头人建设,整个学校出现了教研组有活力、制度有保障、活动有开展、教师有发展、教科研有成果的可喜局面。当然,探索永无止境,如何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好教研科研对于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提升作用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37-04
褒奖科技进步是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科技进步助推山东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山东省经济运行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明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的支持重点和前进方向,同时为更好地了解与研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的现状,加强科技奖励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重新构建和研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
一、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现状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前二十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科学技术进步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攻坚期。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制度因素,制定客观、公正、全面、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科技奖励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基础。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联合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明确了科学技术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中国科技评价历经四十余年,使得科技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科技管理工作取得很大进步。山东省2007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以后若干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管理手段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科技管理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暴露出了部分弊端。
(一)同行评议仍是目前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主观因素影响大
近年来,科技成果管理部门也在努力寻求一种更为客观、公平、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但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同行评议仍占据主导地位。同行评议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作用,减少因信息数据不全或不精确而产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在高度客观化的科学领域,专家逻辑上的错误将直接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一个专家的意见直接影响到整个评审组的评价方向,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项目申报单位来说有失公允。
(二)定性评价指标仍占主导地位,虽然主观上力求实现成果定量评价,合理匹配定性、定量指标,但客观上并未得到真正改善
无论是学术研讨还是实际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在强调定量评价的重要性,也相应的筛选了部分定量指标,但从现行的指标体系来看,绝大部分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标准仍是采用定性的判断——通过专家咨询赋予主观的分值,并没有在实质上实现从量的角度进行衡量,从客观上讲,定量指标的设置并没有改变定性指标的本质,缺少由第三方直接采集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定性和定量指标分配数量也应该有度的概念,不同类型科技成果可量的指标数量应该有所区别,而所设置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衡量成果的全部价值,体现成果的重要性从权重多少进行区分。
二、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科技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时,按照科学、完整、简便的评价指标,进行公正、准确、客观的评价。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相关文件要求,结合科技奖励与评价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学术特点,科学技术奖励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
(一)客观公正
科学技术奖励与评价的目的是科研激励和科学引导,因此客观公正是设置科技奖励与评价指标的重要原则,也是首要原则。按照《关于贯彻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的意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客观公正原则首先,体现在评价指标的实际环节,在充分考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不同奖项的特点差异,更加客观的评价项目价值;其次,客观公正还体现在权重赋值的差异上,新的指标体系通过权重赋值的差异,体现不同奖项评价的侧重点和导向性,以便彰显成果特色;最后,客观公正体现在对指标评分标准的具体化上,细化二级指标,量化三级指标,使得评价过程更加理性、客观,从技术层面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
(二)全面性
由于不同奖项的设置目标和评价标准各有侧重,需要从科学价值、创新程度、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分别进行衡量,个别奖项还包含一些独特评价内容。因此,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奖项的设置目标,确定不同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全面涵盖了体现科研成果水平和特色的各个领域,从多角度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防止成果的片面性。
(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设计评价指标的重要原则。对原有体系中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通过科学方法直接获取或通过简便易行的方式计算得到。定性指标则借助于同行专家能力做出判断。应尽可能避免指标度量的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和无法度量。
具体来说,无论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测定和计量技术,尽可能地采用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经过量化的指标,其质的差异才具有更精确、更深刻的特征;各级指标内涵要明确具体,末级指标要用可操作化的语言界定,易于实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路径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将一部分办学基础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新增设普通本科院校152所,占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5,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这部分院校升格为本科以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但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术积淀不深,救师科研意识不强,从事科研的原动力不足,群体科研协作精神差,严重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使学院难以形成发展优势,极大地阻碍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实力的增强。如何发展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兴校、强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七个层面探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教师淡泊名利、开展科研创新
教师是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关键性因素。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资源更为宝贵,学校要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树立尊重人才、崇尚学术、视教师为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改变长期以来行政活动代替学术活动的习惯做法,使学术权力在学校活动中有话语权,领导层、管理层要增强学术意识,保障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权和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建议权、知情权,保障教师参与学术活动、获得学术地位的权利。科研具有开创性,是一项十分艰辛的脑力劳动,学院要尊重教师的科研劳动,引导教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不为功名所诱。不为利禄所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切不可急功近利,急火攻心,出现学术上的浮躁、浅薄和虚伪。
二、增加科研投入,改善教师从事科研的条件
在现阶段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所有高校进行均衡投入,新建本科院校也很难成为国家投入的重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几乎都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如何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一大选择。
科研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基础条件是教师从事科研、发展科研能力的物质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加大科研条件建设的力度。开始阶段可能需要更新或添置的仪器设备很多,需要建立的实验室和项目也很多,但不宜遍地开花,必须有目的、有重点地投入。首先宜选择少数几个重点发展和研究实力较强的学科,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或几个实验室,达到能够开展本学科研究、能够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目标后,再逐年确定重点投入对象,逐年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以点带面,逐步改善其他学科的科研条件。其次,应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图书构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藏结构不够合理,人文社会科学的图书较多,其他学科的图书相对薄弱;实用性、科普性图书较多,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性研究的图书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宜加强自然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图书资料建设,组建由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图情工作委员会,科学制定和实施图书资料采购计划,优化馆藏结构。第三,要加强科研设备管理,发挥设备使用效益,充分利用科研条件在当地处于先进水平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争取更多的研究课题,增加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经费和教师从事研究的实践机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和科研活动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的关键。
第一,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逐年补充一定数量教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要根据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院系调整等需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教师需求计划,拟定教师需求的数量、专业、层次,根据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选拔、录用和引进教师,使教师在数量上能够满足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减轻教师教学上的压力,使教师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关系到师资队伍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是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新建本科院校要针对教师整体学历偏低、教师学科分布失衡、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学科、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加大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鼓励在职教师跨学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中重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要提高进入门槛,控制本科生比例,把重点放在引进硕士、博士和高级职称教师上,对现有的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要提出学历达标要求,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均衡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年龄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年轻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梯度,同学科中各年龄段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要适当,这样教师队伍才有活力和发展后劲,才能够优势互补;要注重教师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缘结构应该是远缘杂交。使教师的来源多样化,使不同学术风格和流派的教师相互渗透和竞争,活跃学术思想和学术空气。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步扩大“外源”教师的比例,彻底改变教师来源过于单一的状况,促进教师学缘结构逐步优化,推动学术和科研的繁荣。
第三,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新建本科院校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和名牌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对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筑巢引凤”;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自我培养的力度,通过签约培养、联合培养、在职培养、人才交流等方式,把那些对学院有感情、专业上有发展潜力、愿意继续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出力的教师派出去学习提高和交流,学成之后回到学校、建设学校;再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稳定工作,通过制度、待遇留住人才,尤其要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将约束机制引入收入分配制度,可实行收入“期权制”,将收入实行延期分配,把受益者的部分待遇给予计账,到一定年限以后开始按一定比例分配。退休时全额领取,利用收入上的预期留住人才,减少优秀人才流失。
四、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物
学科是大学教师科研活动和发展科研能力的平
台,学科建设历来被视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做好学科规划。要在充分调查学校学科状况和基础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脚踏实地地确定一批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方向;二要做好重点学科建设。按照“加强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支持新兴学科、扶持交叉学科”的原则,在全校公开遴选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进行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注意到学校的财力和精力有限。对各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要有先后,进行明智的、有选择性的投入,在人、财、物上优先支持重点学科,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以重点带动一般,切不可遍地开花建设,警惕出现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全、什么都想争第一的浮躁和功利;三要狠抓学术梯队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对“旗手”型的学科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学校要围绕重点学科,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培养或引进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把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上;在强调个人和“旗手”的贡献的同时,还要抓好团队建设,鼓励素质好、潜力大、层次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构建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学科专业互补、内部凝聚力强、具有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
五、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科研
学术活动是活跃学术氛围、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法和形式,学术活动重在交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地域、学术影响等方面的限制,不容易有举办重大学术会议的机会。因此,学院要尽力为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作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将前沿的、高层次的知识带入学校;另一方面要积极选派和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与合作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或外出讲学,尤其是要到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把外界的思想和理念带回来,形成吐故纳新的交流状态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使教师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更新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受到启发,从而提高研究工作的成效和能力。
六、加强与地方社会的合作,提高地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依靠和信任
新建本科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能力较低,其科研成果远离或脱离当地社会实际需要,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辐射、带动、引导和提升能力较小。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与当地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毕业生在当地政府和部门任职较多、当地校友多等地缘、人缘优势,加强联系,积极面向当地经济社会主战场,结合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能力、层次和水平。实践证明,科研活动和成果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相关度大小,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其次,学校要站在当地社会发展的前列。引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当地社会发展同步,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最大限度地与地方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为当地社会提供前瞻性、先导性的科技服务,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提升当地文化发展的层次和经济发展的档次。在科研服务层次的定位上,要选择与本校学科建设、科研方向和教师的研究领域相一致的项目,选择与自身科研实际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中小企业、农村和地方政府(这些单位面广、量大,往往为学校提供广阔的市场),不能定位过高,选取科技含量过高、技术开发难度太大的领域和项目。第四,要积极主动,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科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实力还没有取得社会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主动走出校园,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主战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取得社会的信任,使学校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智力库”。通过为当地社会开展科研服务活动,进一步开阔教师科研视野,激发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全方位为当地政府服务、为本地区行业服务、为城区服务、为广大的乡村服务,提升当地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依靠力。
七、建立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原动力
(一)建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由于科研劳动的复杂性,其成果的表现形式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对教师科研活动进行价值评价难以采用精确数学的方法。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绩效和能力进行量化,但教师科研活动和能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许多因素根本无法量化,尤其是新建立的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大量指标趋同或无法细化。导致测量的区分度不明显。为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评价机制应是动态的、弹性的,而不是僵化和刻板的。对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教师的科研活动要在同类别中进行对比评价;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也要采取分级对比评价。一般情况下,年轻助教和讲师的科研成果价值和科研能力确实没办法与专家学者相媲美,应针对教授、副教授、学术骨干与青年教师在学术水平上的差异,分类别进行对比评价,在同类别中评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成果价值,从而调动各类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在分类中找到优势,在整体中找到差距,调动不同学科、不同类别教师发展科研能力的积极性。
(二)建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奋发向上、刻苦钻研。提高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但任何单一的激励措施都不是恒久和持续的,必须多种途径配套进行,方能收到好的效果。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科研激励政策,但由于政策不配套、导向性不强,其激励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因此,科研激励机制一是要注重激励政策的导向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不强,教师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其原因不仅有思想上的,更重要的是物质利益上。因此,激励政策应有利于引导、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教师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开展应用性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利于调动教师不断奋发、勇攀高峰的热情。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可对教师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分别提出要求和考核办法,并作为分,配和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在教学工作量相当的情况下,使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待遇远远高于科研成果少或不从事科研的教师,从而避免教师为科研忽视教学工作和为职称而科研、评了职称就不搞科研的现象出现;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重奖重大科研成果和在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弱化一般成果的奖励,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研究工作,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是要注重激励政策的可操作性。新建本科
院校教师科研起步普遍较晚,不同学科、不同个体从事科研活动所耗费的精力和投入是不同的,科研成果的价值也不等,而激励政策又不可能穷尽一切情况。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制定的科研激励政策宜粗不宜细,要简明可行,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实际,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可以不提或放宽要求,不能使政策出现执行上的困难而无法实施。
转变观念,重视科研
高职教育虽然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但与普通高校分属不同教育类别。高职教育比别的类型的教育更应注重产学合作。鉴于此,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当地行业、企业合作,把高职教育办成企业眼中、心中的教育;主动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把产学研合作当成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我院为例,从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创办以来,我院的科研活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找课题研究逐渐转向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立项课题,从教师自筹资金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开发研究,走出了一条高职搞科研的新路子。如今我们已与温州当地的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开设“奥康班”“旧城班”“正泰班”等,拓展了办学道路,毕业生也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
不可否认,一些教师仍沿袭以往在中职的教学经验,想当然认为授课课时多,课时费就可多拿,而搞科研是业余的爱好。在学校没有出台一些好的鼓励科研政策之前,好多人是在静观等候、按兵不动。现实的问题也确实出现在高职教学课堂上。由于最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沿海地区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不断地增大,使得这些地区的高职教师授课任务相当繁重,有时根本无法顾及科研。即使有,也是停留在独自“单干”层面上,集体合作搞科研少之又少。我院在办学初期也遇到类似问题。经过五年的发展和提升,我们现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从办学初期的教师搞科研是自己的事到如今科研是教学中教师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的转变,可以看出学院对教师的科研有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在2005年9月我院举办的迎校庆活动的同时,适时地推出全院教师科研成果展;在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成果评比活动中,我院在这次论文统计排序中并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十四名。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对科研的重视和有力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至此,我院已把科研工作从过去的鼓励性、建议性的要求提升为量化的教学指标,并针对一些优秀的科研课题和教学论文给予物质奖励。
营造强烈的高职科研意识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专职科研人员极为匮乏。部分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而由教务处附属或连带管理,即使某些院校虽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但却无法得到有关学院领导应有的重视,最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部门作用而成为校内虚设机构。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一部分院级领导和教师在对待高职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有关。他们往往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没必要搞科研”,这一看法较为普遍。而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他们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
事实上,科研工作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外高职合作交流的需要。与一般全国重点和普通高校处处弥漫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学术气息相比,高职院校则不然,由于这些学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少,学术氛围差,真正有兴趣、有能力搞科研的领导、教师不多。大多数教师由于没有科研压力,也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因此就不能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职称问题解决,科研工作也就宣告完毕。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不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因此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但一旦接触到具体的科研项目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和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和报告,也不知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刊物发表自己的文章。科研经费紧张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又一突出瓶颈。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家底薄,科研经费渠道也不畅通,大量资金又都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很少能获得科研经费支持,即使有也是少得可怜,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科研工作。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来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因此,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
鉴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职科研应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注重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技术、工艺问题上找课题,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我院院长周锦成同志领衔主持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自动融合生成课件及检索技术研究》荣获温州市2005年第一期科技计划项目20万元资助,这在我院科研史上开创了先河。其余一些专业老师也分别成功地申请到了省厅级、市局级和院级等不同种类的科研项目十余项。
建立和健全高职科研体制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一线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以笔者本人科研经历为例,五年来,笔者笔耕不辍,已经在全国各类期刊和杂志上近50来篇。尤其于去年参加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四届英语国际教学研讨会后,有幸受邀赴美参加了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第14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并成功主持了一场“外语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专题研讨会,这不仅丰富了笔者教育科研的国际视野,同时对于提升我院在国内外院校的知名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
制定科研管理文件
为使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制定《科研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方法》《科研经费使用办法》等校内有关教学文件。而且要做到落实,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使那些真正认真搞科研的教师获益。如我院出台的《温职院教科研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对于本院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按照《国内学术期刊定级标准》给予奖励。学院自出台这一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政策后,教师们踊跃撰写论文并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积极性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99年创办学院时的寥寥数篇教学论文到现在能够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仅在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在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从建院时的1位副教授(不含原中职的高讲)到现在全院已有97位高校系列的高级职称(截至2005年10月)。他们分布在全院各系部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长为各学科的院级学术带头人。
提供物质保障,加强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
一、几年来的科技工作总结
(一)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目的,提高科研立项水平和成果应用效益。
我省的国土资源机构设置有与各省市不一样的特点,国土环境资源一体,地矿、地勘等部门相对独立。我们在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工作时,根据其机构设置的特点,采用项目研究的立项选项和指导性工作相对集中,具体项目研究相对分散独立的方式进行。这些年,我们组织发动各相关单位科技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开展并完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及金矿普查评价”、“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研究”、“海南岛1:50万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海南)”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是我省生态省建设指导大纲性项目研究,在充分考察分析我省生态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分析和推断,提出了我省生态省建设的一些指标体系,设定了我省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各阶段发展目标,为指导我省生态省建设、加强生态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该项目在*年被海南省科技厅评为本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及金矿普查评价”课题研究按照“区划、区调、物化探、科研、矿产勘查”五统一的原则,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工程以及电子探针、同位素测定、流体包裹体测定等多种科研方法、手段,开展综合找矿。项目采用了国内高新技术,利用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技术,取得寻找隐伏金矿的重大突破,该金矿床为“九五”期间以来国内最大的富金矿床,并把勘查任务与研究及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在海南首次发现了国内罕见的铋—碲—金矿物组合的超大型规模的金矿床。项目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抱伦金矿从进入普查和研究工作不到二年的时间,就顺利进入开发阶段,从*年累计黄金生产产值为2.50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在*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研究”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业务管理为核心,采用计算机编程设计业务工作流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整合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空间资源信息,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结构化审批及海量数据的有效组织和高速存取,保证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和动态更新,系统的图文一体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程序,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组织开展了《海南岛1:50万地质环境调查》、《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海南)》等地质调查项目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在科研管理方面,我们着重在科技研究项目的选题立项上做文章,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如何强化科技研究项目的集成度和针对性,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提升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和成果应用的综合效益,是我们科技研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科技项目申报和立项过程中,我们针对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一些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省科技部门制定的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对我系统的科研项目进行提炼和精选,确定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优先考虑的科研项目,进行重点的扶持,使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近几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项目,在课题立项的数量和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科研工作的进展,与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是分不开的。由于我省财政经费长年紧缺,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积极与省科技厅、省科协、省财政厅等单位加强勾通和联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增加科技研究项目的可操作性,扩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这几年,在我厅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下,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经费投入得到不断的攀升,*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经费就达到了716万元,较好的解决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抓好日常科技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动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技管理事业的发展。
在日常科技研究工作中,我们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在缺乏科技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科技管理部门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采用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办事原则,确定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工作重点。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项目立项研究并重,大型、花时间长、耗资金多的项目缓上,着重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和推广,使这几年来的科技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制定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通过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奖励等措施,肯定系统有关部门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工作成绩,激励科技工作人员从事科技研究的积极性。积极向国土资源部推荐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青年骨干,使我省科技人才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增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国土环境资源科技工作的信心。
每年我们都与省教育厅和省科技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举行展览,对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极大的调动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加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这些年,我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展出的科技创新成果多样,丰硕。
每年我厅都结合全国和我省科普活动周,围绕活动主题,积极与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等单位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科技成果展,新技术应用成果展和参观等科普活动,使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得到大众的认知,扩大了我们科技研究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的路径,使科技成果的效益得到更好的显现。
(四)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技人才结构趋于合理,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职称高学位的人才比例不断增多。
我厅根据海南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兴省、科技兴琼”战略布署,结合我厅科技人才现状,制定出了系统培养人才的计划和用人制度,并辅以相关政策积极实施,使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几年,我厅根据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工作需要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制定出在职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计划,大力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行政能力,同时,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博士、硕士和大学本科生充实到各个工作岗位,使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我们还根据个别岗位的特殊技能需要,派出专人到德国、荷兰等国进行深造,培养了一些尖端的起带头作用的科技人才,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我省今年机构设置发生变化,有些市县国土环境资源机构要合并重组,人员变化较大,具体的各个层次的人才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还没有较为详细的统计出来,但从总体上来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不断壮大,高职称高学位的人才比例是不断增多的。
几年来,在有关单位和我厅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下,先后完成了一批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工作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研项目,其中有些科研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实际作用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科研成果不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解决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在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上均有所突破,研究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