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小城镇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城镇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城镇发展现状

第1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状况研究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the flaws in the town planning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management work, there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response problem. As a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e town planning work on regional economic accurate positioning, scientific planning, reasonable layout, should see the particularity, small towns has in the c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big city and small city both.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research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自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乡镇企业和一些小型城镇的经济体制逐步转为了市场经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2253.42 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 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到2000 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布局不合理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认识偏差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农村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同时,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由村容村貌建设,片面理解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设行为。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可使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治理,农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使得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以提高。

2.缺乏对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财政长效投入机制

目前,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困难,无力拿钱或不想拿钱做村庄建设规划,上级政府对村庄规划的政策缺乏落实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用于农业项目的专用资金主要针对种、饲养和加工等产业的支持,缺乏对提高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资金,缺乏资金支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建设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而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因此,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3.村庄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村庄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那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的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等较低层面上。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第2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320国道为轴线,山门、黄桥、江口、高沙、又兰、竹市、石江、醪田为外环、平均镇距20--30公里的“米”字型格局。目前全县共有建制镇9个,城镇建成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近20万,共有道路103条。各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城镇道路总长7.58公里,面积13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2.2平方米,自来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8万吨,建成高标准下水道40余公里,修建人行道16万平方米,广谱照明高杆灯3盏,路灯512盏,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仅大大增强了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商品集散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也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全县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3.75万人,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5亿元;交通运输、文化娱乐、饮食住宿、房地产行业蓬勃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小区建设有声有色: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小区30余个。一是工业小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共吸引工业企业18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企业布局松散,技术、资金接纳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形成了规模效应;二是畜牧小区,我县通过发展畜牧小区建设,实现规模养殖,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三是住宅小区,全县累计新建住宅小区4个,解决住房1600余户,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目前修建各类市场57个,总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其中小商品、药材、仔猪、木材、煤炭、耕牛、粮食等专业市场12个,全县基本上形成了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相配套多层次市场体系,市场的发展,不仅给城乡交换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改便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单一模式,而且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给富余农产品开辟了一条吸收、消化、增值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商品粮、瘦肉型猪、速生丰产林、蜜橘、茶叶等传统农副产品和特种水产、特种蔬菜、“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据统计,市场的兴建使全县的农产品商品率由1994年的58.1转化为1998年的77.8。为政府培植了财源,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二、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近以来,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管齐下,这为我县的城镇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县城镇布局合理,发展基本平横,已成为或逐渐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我们须当:

一是高起点规划,找准城镇建设的定位。规划是城镇建设工作的龙头,科学合理及时规范为城镇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是高效能管理,摆正城镇建设的地位。城镇建设历来是“三份建,七份管”,实行全社会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城管体系,是实现城市文明的必经之途。

第3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spects of land use are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decrease of farmland, land use issue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of a series of land.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of land u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 words: small towns; land use; problem;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P28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㈠布局分散、凝聚力差导致土地浪费

小城镇迅速地展为城市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城市的经济中心扩散到村镇架起了桥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缺乏具体的发展规划,使得小城镇的发展,基本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小城镇建设,70%都是通过扩张占用新增土地来实现的。同时,小城镇土地大量闲置,土地利用率相对低下,至少有25%至35%潜力未被利用。被征用土地多用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建设,导致了居住、工业用地的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过低,土地利用结构失衡。这就足以说明小城镇缺乏真正的向心力,使小城镇土地的大量闲置浪费。

㈡程序多,管理不善影响发展速度

农村和小城镇土地市场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土地征用和出让的一级市场管理不善。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多、周期长,影响建设速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期间所需材料多、手续复杂、周期长。如果有的报批项目内容不准确或者不合规范,打回重报的话,费时更久。这给小城镇建设项目安排、进度协调都带来麻烦。

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于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缺陷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将阻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小城镇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城镇建设完善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㈠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村镇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媒体有效开展土地法规知识宣传,转变原始土地思想观,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建设,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在政策上多方面鼓励农民多承包、多种经营土地,达到节约和保护土地的目的。

㈡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保护农民权益

①要明确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和标准,为土地征收补偿行为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内涵,让农民自主满意;②提高征地透明度充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③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长远生计将留用地纳人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㈢科学制定与严格执行城镇土地利用规划

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更需要科学性、前瞻性、政策性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有效合理布局小城镇各功能分区。在利用时要确保节约、集约用地下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始终坚持法定的土地规划原则,制定明确的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大化。

㈣协调小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小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将会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达改变了小城镇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的功能划分更加明确。同时,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小城镇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活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干道周围。

㈤加大地整理力度,走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道路

在小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实施旧房改造,控制盲目扩张、收回并拍卖闲置土地、建立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工业园区向荒山集中、开发河滩地,建设新社区等措施,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潜力,尽量少占耕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部门协调,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是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充分认识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可调控难以再生资源,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资源、集约用地的共识。做为村建干部我们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宣传,严格管理土地。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不断提高合理用地的水平。

四、小城镇和谐高效发展的创新思路

根据当前湖上乡发展现状,具拟和谐高效发展的一些思路如下:(1)创新制度,为湖上乡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推进新型小城镇化关键环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3)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⑷狠抓落实,广泛宣传,注重引导。对存量土地资源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集约化利用。⑸注重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对土地的节约尤为重要,在执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实践证明小城镇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小城镇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村建干部,应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根据当前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小城镇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小城镇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张海鹏;实现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笠中的两难问题.[J]南开学报,2012,(04).

第4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2004年7月9日,终于,企盼已久的日子即将来临了!

明天,我们——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将驱车前往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

镇,在那里我们将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刻,我的心已经激动不已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具有重要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终于要

开展了!

华岩镇,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贫困的山区,还是普通的小镇?还

有,华岩的父老乡亲热情吗?他们会欢迎我们吗?在那里,我们的活动可以顺利完成吗?

困难也好,艰辛也罢。我们带着的始终是希望与梦想!“以科技文化服务社会,以学习实践锻炼

成才”,用自己的知识为华岩的明天添一份力,我相信,我们去的地方是美好的,我们去了之后,她将更加美好!

明天将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我们要开始我们的“华岩之行”了!

笔录之二:

村小城镇化建设的典范——西山村

7月12日上午9时许,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一行19人来到华岩镇西山

村进行“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调研活动,西山村村委会万村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同我们进行了

座谈交流。

在近一个小时的座谈中,万村长风趣幽默、侃侃而谈,他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西山村的发展现

状。从“人多地少”的劣势条件到“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思路,从“农村二元结构调整”

到“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构想,无一不体现着他的种种先进理念。他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务

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召着我们。西山村村委会深刻领会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

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得西山村的城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华岩镇乃至九龙坡

区的典范!

座谈会中,我们的服务队成员们就“西山村发展现状与前景”、“西山村在开展‘小城镇化建

第5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BT投融资模式、小城镇基础设施现状、运行机制和项目资金回购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要点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日益壮大,其重要的原因要归功于融资体制的改革。但是,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差之甚远。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大幅度的增加,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的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自筹资金在项目建设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多数都采用BT建设模式, 并取得了很好效果,BT模式以其强大的融资建设功能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城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作为小城镇存在和发展基础的基础设施目前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欠账”严重,严重制约了小城镇调节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功能的发挥,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建设资金的缺乏是造成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新型的BT模式在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T模式融资的可行性

小城镇基础设施本身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准公共品性质;受益范围的区域性、有限性和使用上的相对低效性;较低的可经营性,私人参与意愿不高等特点

BT模式在我国小城镇运行已具备可行性:

⑴、BT模式已有良好的运作基础

首先,由于在中国运用BOT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已有近10年的时间,人们己经能从观念上接受一些基础设施在一定期限内民营化的做法。其次,参与各方对其运作方法已不陌生。

⑵、相对充足的资金来源

为BT即模式的运行提供资金基础。无论是从银行资本还是从民间资本来看,我国运用BT即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从银行资本来看,按现行有关规定,除借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借贷银行资金,所以,对于以地方财政信用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采取新的融资方式,间接借贷银行资金或吸引民间资本。

⑶、应用BT模式的政策环境己经形成

从1995年以来,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私营部门合法进入公共领域打开大门。

⑷、“先头部队”为广泛应用BT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

近年来,我国民间资本已开始进入到社会公共投资领域,这些私营部门的“先头部队”主要在城镇公用事业领域与政府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这些“先头部队”与城镇政府部门的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在公私合作形式、政府角色转变和相关法律的完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必将成为广泛地应用BT即模式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3.小城镇BT项目融资模式构建

图中描述了BT融资结构的一般形式,其融资过程简述如下:

结合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融资环境,对BT融资模式的构建主要从两方面来改进。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具有融资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方政府融资也就成为了各地方政府必要的工作之一,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属微利或无利项目,故参与融资的组建BT模式的投资方,需要政府强大的信誉度,才敢用于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BT模式中,故而本文提出在乡政府做项目主体的前提下,采取构建一个上级政府监督、考察机构,以此来提高政府对BT项目投资者的信誉保障。另一方面由于BT模式承担项目融资的对象通常是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本着回购后要求工程质量过硬的角度,我们在BT项目建成由BT项目公司转让镇政府的关键阶段即构建一个联系镇政府回购项目和BT项目公司移交项目的一个纽带-授权公司,使BT的转让环节对投资方和政府规避了一部分风险。

具体分析如下:

⑴、由乡、镇的上一级政府构建的监督、考核机构,完善对参与项目融资投资人的信誉支持力度

⑵、由投资人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负责建设BT项目。

⑶、项目公司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投资人,作为股本资金,其它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资金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解。

⑷、项目公司和承包商签订项目建设合同。通常采取工程总承包建设BT项目。

⑸、工程建成后,由政府授权的公司负责安排资金回购BT项目,规避了部分风险,回购资金在归还贷款后,剩余部分作为利润支付给投资人。

一般是政府性的投资公司经政府同意代表政府负责BT项目的实施,是BT项目产权的最终所有者。投资公司负责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运营维护各阶段的工作,为BT项目的建设提供担保,政府提供回购承诺作为对项目的支持。政府为支持项目还提供其它方面的支持,包括建设用地的提供、项目的协调和一些政策的优惠等。投资人是BT项目的主体,目前在国内实践中有两种组成方式:一种是由承包商和投资者组成联合体两个以上单位组成联合体中标,投资人负责融资,承包商负责工程总承包。联合体各方签订共同投标协议,明确约定各方拟承担的工作和责任。由于联合体方式多了一方参与,协调工作量大,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另一种常用的方式是由承包商单独负责融资和工程建设,按照计划融入工程所需资金,支付工程建设的费用。按照业主的要求和合同范围负责工程的建设,也可以承担设计、采购等其它工作。承包商单独负责融资建设主要缺点是承包商的主动权较大,业主的控制力相对较弱。银行往往是BT项目资金最主要的提供者,因为BT项目所需资金比较大,没有银行的参与和支持,项目很难建成。出于风险分散的目的,投资人一般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首先成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向银行贷款。

第6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天津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不同的特点,更面临了不同的问题。本文从远郊区小城镇发展出发,研究天津市远郊区小城镇发展现状,探析远郊区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天津远郊小城镇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远郊区小城镇;远郊城镇化;区域发展

自2005年以来,天津市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积累了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镇的发展经验,形成了宅基地换房、农村“三区”联动建设和“三改一化”试点改革等“四步走”模式,在创新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发展路径的同时,对天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影响力、辐射力、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近郊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区位、配套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使远郊区发展弱于近郊区,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应高度重视远郊区小城镇发展,从规划、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着手,带动天津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

一、天津加快推进远郊城镇化的意义

随着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不断发展,远郊区城镇化发展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天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快远郊区城镇化建设能够带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天津市远郊区和近郊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实现城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三级城乡体系,有利于人口向远郊区转移,推动天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远郊区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远郊区产业以农业为主导,推动远郊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发展绿色农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能够带动全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积极发展远郊城镇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布局。

二、天津远郊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远郊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到中心城区辐射的力量较小,城镇化发展过程主要靠农业发展和农村的工业化推进。远郊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市城市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同时,远郊小城镇居民收入、看病、养老、卫生、用电、行路、教育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示范小城镇建设对于带动投资、激发消费潜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小城镇建成后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随着农村消费转型升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住房、装修、家电、汽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消费效应。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生育保险和全民意外险制度建立并有效实施,居民医疗保险筹资补助标准、居民基础养老金都有所提高,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明显增加。村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通村公路实现全覆盖,远郊区县全部达到电气化县建设标准,公交覆盖率达到100%。教育资源不断增加,小学生实现全面就近入学。

三、天津远郊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天津远郊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较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天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远郊区无法进行以土地价格为支撑的宅基地换房模式,因此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只能依赖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规划指导,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仍然与近郊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而导致的交通不畅和信息不通进一步阻碍了远郊市镇的发展。

(二)管理体制有待提升

在远郊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管理问题。近郊区以规划为蓝本,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但远郊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体现出自发性的特点,缺乏统一的建设管理体制,村镇的规划编制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三)产业发展支撑弱

远郊区的企业规模小,特别是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发展的支撑弱导致远郊区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特色不够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乡镇经济发展落后,造成政府缺乏资金,阻碍了远郊城镇化建设。

四、国内外远郊城镇化的发展经验

通过对韩国、美国和苏南地区远郊城镇化发展的经验的分析,天津远郊城镇化发展可在发展方式、产业发展等方面吸收经验,形成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一)韩国郊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韩国城镇化发展中注重新城建设,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便捷性和人性化。韩国中央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中央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统筹作用,中央政府下放了地方审批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强化了土地开发利用,为实现持续低碳和绿色城镇化提供支撑。

(二)美国郊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众多小城镇,但是都以发展特色突出为主攻方向,同时注重城市建设规划和科学有预见性的管理以及有约束性的法律为支撑。美国的小城镇一般是指小城市,位于都市区与乡村之间的位置。每个小城镇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特色支柱产业,例如制造业、旅游业、奶制品业等。

(三)国内郊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城镇化模式之一,乡镇政府通过政府在资源调控中的主导作用,支配集体资源,积累财富,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效促进远郊区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苏南模式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顺利找到了远郊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带动企业规模的壮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五、天津远郊小城镇发展路径

远郊城镇化发展要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产业支撑,带动郊区城镇化向绿色宜居发展,打造留得住乡愁的新市镇。

(一)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政策引导

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吸引周边人口向远郊地区转移,逐步建立并完善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流动机制。打破城乡户口差异,推动农民及外省打工人员向远郊区转移聚集。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城镇和重点镇,可以重点培育,对于发展状态不明朗的村镇可适当进行撤销。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强化产业、就业和公共设施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均衡发展。面向京津冀及国内外产业需求,重点推进产城融合。

(二)突出特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

突出产城融合,在已建成的小城镇周边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结合天津远郊区县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色,充分考虑城镇本身的禀赋特征,培育现代都市农业小镇、旅游小镇、商贸小镇、文创小镇等。引进和培育特色产业,注重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努力发展休闲、餐饮、娱乐、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找准产业特色,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特色镇之间进行项目合作。

(三)探索合作模式,改革投融资机制

积极推进城镇化金融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整合资源,构筑新的资本运作平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投融资长效机制,解决城镇化资金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搭建市级城镇化投融资平台,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间接投入方法,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采用BT、BOT、TOT、PPP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四)加强城市反哺,推动城镇化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小城镇,增配各类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其建设资金主要由村集体出资。发展基础薄弱的城镇,可增配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建设资金主要由村集体出资,政府可适度给予一部分建房补贴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五)优化融资模式,创新投资机制

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国家发行城市债发展的政策机遇,探索远郊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吸引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通过实施放宽准入、完善监管、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建设。

(六)强化统筹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向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以全市统一标准,跨越区县层级,统筹全域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全域全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本外二元”结构,推进农民与市民、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融合。依据城镇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增长趋势,统筹布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设施。

(七)注重统一管理,力求高水平规划

远郊地区的小城镇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是相对短缺的,因此这对规划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统筹规划,集约式发展,在规划中注重强调目标定位和功能布局的规划理念。规划布局中体现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使城镇化建设具有法律效力,建设项目必须服从城镇总体规划。以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并完善智慧型社区管理模式,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六、结语

远郊小城镇与近郊小城镇在发展质量和规模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远郊区小城镇的发展要实现突破发展,必须要挖掘特色,充分利用腹地作用和人口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形成一条有特色的后发制人的远郊区城镇化发展之路。

作者:李李 单位: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玉佩,刘春艳,刘俊迈.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对策研究[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41-45.

[2]于涛,张京祥,罗小龙.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市化质量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7-12.

[3]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7):50-55.

[4]张平.大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政策创新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3,(3):54-58.

第7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 建设 发展

小城镇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城镇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而且需要不断实践,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讨出一种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大城市边远的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连接的纽带,对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建设,在大城市建设时,小城镇的建设可促进商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是这也存在许多的经济矛盾,例如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扩大内需困难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阻碍经济发展。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

我国小城镇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徘徊停滞阶段、健康迅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发展存在非农化的特征,需要在制度上以及市场发展需要进行创新,结合各地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的不同,我国的小城镇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集体经济推动型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推动型的温洲模式、以外向型经济推动型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以支柱产业推动型的南丹模式等等各地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的成因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发展形式,这些模式各具优势,但也存在着不足,总之在小城镇的发展应该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小城镇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二:需要形成特色城镇产业结构,这增加了市场竞争力;第三:小城镇发展需要结合农村文明以及城市文明,应地制宜充分发展的小城镇的经济推动作用。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发展一直是处于高速发展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克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以实现增加居民收入,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小城镇发展数量过多,但是其本身的实际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部分发展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严重,土地浪费严重,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影响其实际功能的实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了促进小城镇的正确发展,必须要清除这些问题,实现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小城镇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基础的建设,更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住房建设的潜力巨大,对建房购房是农村居民的一个契机,更是其迁移到小城镇工作的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目标,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将农民住房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对促进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都是意义重大的,而且小城镇房地产业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时的同时,逐步的改善的小城镇上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促进各种产品的消费,改变了多数人的消费状况,增了农民的收入。

(二)小城镇经济体制的发展。借鉴我国沿海地区以及国发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小城镇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是基于市场机制所实现的,并且在大城市的带动下并不会出现滞后的状况,但是我国农村地区广阔,在城镇化进程中各个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大城市所起的作用小,而且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分割制度,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没有实现,造成了长期存在城镇化滞后现象,所以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我们光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行不通,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在我国的农村非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上都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基础设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小城镇经济的发展重要因素,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发展乡镇企业道路 水电 线路 通迅等基础设施,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总体投资效益,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对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现象,采取大型工业代替农村小规模的粗放工业,降低环境污染度,进而集中引导乡镇企业走集中发展,有效控制和治理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产业结构改变。城镇产业结构的转变必须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所以城镇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发展,同时也能够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城市中所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同时城市下岗再就业问题严峻,无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且当前农民无法适应城市工作方式,即使进入城市生活也无法实现长期居住,而且近年来各地小城镇建设在带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五、结束语

小城镇发展模式更为接近农村经济发展,而且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模,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农村发展困难问题,实现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  现状问题  城镇建设  多元化  用地需求

        1 固始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造成固始县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压于经济发展水平。

        1.1 城镇化水平较低

        由于固始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一个灾害频繁的贫困县,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到2000年底,只有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1.2 城镇的量少,人口规模小

        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其中城关镇、黎集镇、蒋集镇、郭陆滩镇、往流镇、陈淋子镇等六个镇为老城镇,由于大多数乡的经济实力较差,乡改镇的步伐较慢。城镇分密度2.7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4.1个/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与160多万人口大县地位很不相称。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规模小影响了城镇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承担带动全县发展的重任。

        1.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道路狭窄,建设标准低,交通拥挤;二是自来水普及率低;三是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很多建制镇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严重;四是环卫、通讯、环保设施、广播、电视、教育、园林绿化设施、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设施及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吸引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1.4 沿公路布局的不合理性。

        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后,形成了“要想富,占公路”的观念,使得许多小城镇的建设沿路拓展,公路不仅有小城镇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的双重功能,而且沿路形成商业市场,难以形成小城镇的完整形态和合理布局。

        1.5 农村城镇化的表面性。

        一是小城镇职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主要职能仍停留在为周围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务的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农业,小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还处在资要地位。二是土地松散,固始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三是规模偏小,集聚功能偏弱。80%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起点低、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制约了二、三产业集中区的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多。

        2 固始县城镇发展趋势

        2.1 固始县城镇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农步扭转。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已成必然趋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已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当前县域经呈出一主两副四重点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段集、三河尖为二翼,以黎集、蒋集、胡族、往流为支撑,以一般乡镇为节点的职能结构完善,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网络,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城镇的发展处于极化过程,县域内各种经济资源要素都在向县城集聚,城市处于快速膨胀过程。

        2.2 城镇建设投资呈现多元化

第9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 可持续发展 土地 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载体与空间,土地利用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影响较大。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紧张的局面,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不利于城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小城镇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小城镇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必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走土地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小城镇现阶段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集约化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小城镇的土地利用依然处于粗放阶段,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建设用地需求量得不到满足与集体土地闲置的现象同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取得很大的阶段性成果,但一些老旧城镇或者历史小城镇仍然存在大量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的情况。许多单位或企业用地规划不合理,“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现象较多,造成大量土地的闲置与浪费。新世纪以来,小城镇发展规模迅速增加,城镇面积不断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旧城镇开发程度低,大量闲置土地得不到利用等。许多小城镇只重视面积的扩张,不注重土地内部潜力的挖掘,虽然人均用地面积较大,但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极低,土地空间承载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部分小城镇规划不合理,用地比例失调,居住用地、企业用地等所占比例较大,而绿化、交通等城镇基础设施用地比例相对较小。小城镇中各类型用地相互混杂,分区不明显,布局不合理,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小城镇用地规划不合理还体现在用地时间分配不科学上,为了追求规模及效益的最大化,盲目进行土地资源的占用与开发,缺乏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符,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在我国小城镇中存有大量的集体土地,国家对集体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指导,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小城镇通过降低土地价格来吸引外商投资,直接导致了土地经济效益的外流,间接产生土地利用率低的结果。

归根到底,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产权制度等的不健全。我国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主体不明晰、权限界定模糊,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更是缺乏合理规划与保护。我国小城镇土地既属于国有土地,也属于集体土地,在使用与管理过程中,既可按照国有土地使用与管理办法,也可按照集体土地使用与管理办法,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政府部门与居民之间产生利益上的冲突。由于对符合公共利益需求的土地征用界定不明确,导致小城镇中土地征用情况混乱,土地用途转换不符合规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不符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土地是区域发展的基本空间,也是重要的资源保障,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二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

实行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得到综合提高,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二者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还是有区别的。土地集约利用强调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与深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争取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它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主要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对于土地利用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它主要强调土地资源的长期性甚至永久性利用,注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追求土地资源长期利用取得的效果,虽然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不一定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

我国小城镇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应参照的理论基础

小城镇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就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应该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使得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具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创造出一个公平、自由、人权的和谐社会。在经济方面,不能仅仅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还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要改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力,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规划理论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也出现许多不同,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基础,我国城市大概经历了“田园城市”、“功能城市”、“有机城市”和“生态城市”四个阶段,随之改变的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从劳力资本型向资本技术型、结构型、生态型转变,土地集约利用度逐步得到提高。

城乡一体化理论指导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要素进行自由流动并辅以人为协调,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关系得到优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理论指导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小城镇具有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属性,它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且较为独立的特性,更加适用城乡一体化理论。

基于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应把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之一。要把城市与乡村看做一个整体的区域单位,探索适合区域整体特征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调整区域用地结构与布局,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下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小城镇发展的规模通常与土地规模成正比关系,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展,城镇人均占地面积逐步缩小,土地利用类型变得更加多样化,土地功能分区更加明显,土地利用价值越来越高,地价呈逐步上涨的趋势。当小城镇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总量的固定性,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展受到很大限制,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行土地集约利用,则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人均用地面积相对较少,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总量的固定性促使人们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以此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滞后于小城镇规模的扩展。

土地使用制度对小城镇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起到明显的引导与支配作用。我国早期实行无偿无期限、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与配置制度,忽视了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大大降低土地配置的效率,还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布局混乱的局面。在经历土地制度改革以后,土地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得到体现,配置效率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小城镇土地利用水平。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劣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也很大。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用地结构组合在一起,构成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如果各部分的用地比例都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那么就能够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相反,如果各部分用地比例失调就会形成用地结构与布局混乱的情况,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从时间与空间上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总体安排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限定我国各类用地的转变,实施用途管制制度,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规划,规划制定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结果。

我国土地利用方式从原始的“粗放式”模式逐步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得到很大提高,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土地资源总量的限制,人均建设用地量大大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土地盐碱化、沙漠化等。单纯依靠加强土地管理手段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已经不能满足土地利用的需要,而科技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工作,改造各类中低产田,不仅可以解决诸多土地生态问题,还有效增加土地资源的可利用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平均用地面积逐步减少,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只能加强土地潜力与深度的开发,扩大土地的容积率,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得到稳步提升。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使用制度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政策依据,政府在其中的领导作用非常重要。关键要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土地市场的建设,对土地流转实行严格规范,同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对于“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违规事件,严格追究其责任。政府部门还要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把土地集约利用纳入工作考核中,保证土地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土地利用规划是我国实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参考标准,各区域应结合本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编制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对未来土地利用的需求与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深度与潜力进行评估,结合区域的长远利益,合理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与土地集约利用度。土地利用规划要对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不断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各种用地结构的相互辅助与推动作用,实现区域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土地供给总量是实施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小城镇中闲置、荒废或者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回收改造,重新安排进行合理高效利用。对于许多老旧的小城镇进行科学改造,盘活废弃、闲置的土地,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提高土地储备总量,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土地资源。对于新的土地利用项目,要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投资规模、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等,对其土地利用进行严格要求,保证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由于对土地需求的不同以及使用者自身经济能力、土地使用目的、土地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市场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除公益性用地以外的其他各种用地,都要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不断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将政府的调控作用与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实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不管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还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等,都要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进行指标评价,如利用3S技术对小城镇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及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度、用地效益等指标进行检测估算,发现土地利用存在的缺陷,为土地管理与利用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对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科学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政府把产业结构优劣作为企业用地分配的考核依据,促使企业不断加大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与意识的提高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属于重要的环节。要加强宣传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将一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较好的管理模式、经验、方法等进行推广,同时对表现优异的用地单位进行政策上的优惠,而对于土地利用低效、浪费现象严重的单位要进行严格查处,限制其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只有加强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才能促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结语

我国小城镇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进一步得到深化,土地资源是小城镇规模扩展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区域土地资源总量的限制决定土地集约利用化是小城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政府的调节作用与市场的调控机制配合还不完善,科学技术投入水平还远远不够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规模的扩大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对小城镇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与发展目标,政府新修订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也证明走土地集约的道路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要不断加强小城镇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充分运用制度政策、科学技术、土地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小城镇区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