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沟通五步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SWOT分析法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五步法”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我们应该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大学生的成长更加科学,更加完美,不至于千人一面。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是百花争妍,百家争鸣。笔者认为SWOT分析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大有作为。SWOT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来分析个人特性的教育方法。在近两年的工作中,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目标趋向,并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不少同学进行分析,并积极进行指导。
一、SWOT分析法的分解与引入。
SWOT分析法(具体是指以下四个因素: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一)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环境威胁和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二)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识别环境中的机会是一回事,拥有成功所必需的竞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每个企业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笔者认为SWOT分析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大有作为。SWOT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来分析特性的教育方法。在近两年的工作中,笔者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目标趋向,并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不少同学进行分析,并积极进行指导。SWOT分析步骤如下:
1、确认当前的战略是什么? 即学生的需求及目标趋向。
2、确认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当今各种就业政策及压力。
3、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即挖掘学生的优势,寻找适合学每个学生的职业。
4、按照通用矩阵或类似的方式打分评价。即对学生自己总结的优缺点进行点评。
把识别出的所有优势分成两组,分的时候以两个原则为基础:它们是与行业中潜在的机会有关,还是与潜在的威胁有关。用同样的办法把所有的劣势分成两组,一组与机会有关,另一组与威胁有关。
5、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见图1)上定位或者用SWOT分析表,将刚才的优势和劣势按机会和威胁分别填入表格。
图1.SWOT分析图
6、 战略分析。即根据学生自己所得结论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沟通很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方法探索
现举出一例:学生石XX,女性,来自农村家庭,长相一般,皮肤稍黑,国际商务专业,2011届毕业生。在进入大二时,该生对自身产生了疑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将来怎么规划,并一度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导致该生很是缺乏自信。针对这些,我向其介绍SWOT分析法,并让其用该方法分析自身,该生通过自我分析和向同学、朋友、家人咨询得到以下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生有些自卑,虽然想上进,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人认为比不上别人,所以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一定程度上,与周围环境与同学格格不入。
于是,为了让该生能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和让她对前途充满信心,将其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修改得到以下结果:
从修改结果中,优点占有优势,而且,很多的缺点稍微努力就可以克服或者转变为优点,并劝其注重内在修养提高,增强本领,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对其中的优点,对其进行了强化,对缺点指导其改进。并将分析结果复印一份,留给其本人,用优点鼓励自己,那些缺点,克服一个就划掉一个。最后,向该生介绍了什么是职业树,怎么样制作自己的职业树,和怎么样浇灌这棵“职业树”(图2),指导其利用职业生涯“五步法”( 见图3)制作三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连同职业树一起一式两份,她和我每人一份。
图2.职业树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目标定位、方案设计以及动态调整等。简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
图3. 职业生涯“五步法”
第一步: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最基础的工作首先是要知己,即要客观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人才素质测评是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在客观认识自我方面,我们至少需要了解以下四个方面:
1、喜欢干什么――职业兴趣;
2、能够干什么――职业技能;
3、最看重什么――职业价值观;
4、适合干什么――个人特质;
正确自我认识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要求必须剖析自己的优缺点,列举个人兴趣爱好,还要列出三项成就并作说明,从中可见一斑。
第二步:评估职业机会、知己知彼(职业认知)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除了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热门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评估外部事业机会,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
对职业机会的评估需要理性评估,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切忌想当然,对不熟悉的行业和职位不切实际的向往,结果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入城中,一入围城马上受到现实冲击,迫不急待又要出城,兜兜转转之间,年已蹉跎,空自消磨。
第三步: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确定目标和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有了清晰的判断,对外部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素质要求有了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职业目标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目标的人当中,超过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正如人们所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由此可见,职业目标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正确的职业选择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
1、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2 、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3、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4、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
5、内外环境与职业相适应。
职业目标确定后,向哪一条路线发展,此时要做出选择。是向行政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主管路线;在具体的岗位方面也需要作出选择,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第四步:终生学习、高效行动 (计划、策略、行动)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职业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和更好,个人也是一样(个人需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探索与坚持)。我们现在的时代是终生学习的时代,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的职业竞争力,逐步达到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
第五部分:与时俱进、灵活调整(动态反馈调整)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却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其调整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职业发展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几乎人人都会碰上,对职业人来说,有些是致命的,有些却能走通另一条路。发生这种情况时,最不可取的态度是急于求成,消极对待当前工作。正确的做法是――稳定中求发展。
当然,事在人为,再优秀、再动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取代不了个人的主观努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建立目标、树立信心,职业生涯规划只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能否成功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谈话之后,该生修订了“三十年职业生涯规划”。一个月左右,该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性格开朗了,班级里的活动参加的多了,还当了校报记者,并且每天下午六点到操场跑步锻炼身体,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在暑假中,该生到山东省潍坊市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而且,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很受单位重视,现在已经被单位正式聘用。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集思广益,善于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大学生的成长更加科学,更加完美,不至于千人一面。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是百花争妍,百家争鸣。
作者简介:
【关键字】激发兴趣 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课中,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1)许多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极大地影响上机操作课的组织。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学生无法全面掌握应有的技能,结果之二是教师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2)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苟刻,使学生在上课操作时存在着恐惧感,不敢主动、轻松、灵活地去使用计算机,更谈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式学习,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3)个别教师缺乏责任心,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以及学习习惯较差,教学难度大,因而对学生采用“放羊式”教学,对学生的操作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更容易迷失了。
比较班级 班级人数 学习课程 授课方法 研究时间
二年级甲班 31 Access2000基础与应用 传统教学方法 一学期:20周
二年级乙班 35 Access2000基础与应用 课题研究的教学方法 一学期:20周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施导,在教学中采用“五步法”。坚持下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在如下两个班进行了对比研究:
作为研究对象的两个班级在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上基本相当,学习的课程相同,而且都由笔者一人授课,只是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也在教学及比较中不断地总结教学方法。
下表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对比过程:
笔者经过一学期在对两个平行班级的相同课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计算机操作课课堂教学的方法,即“激发兴趣—确立目标—相互帮助自学实践—师生解疑—评价作品,修改完善”的“五步教学法”,将一堂课分成五步来上。在教学中步步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想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 演示示例,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有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过程,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起迫切的求知欲。例如讲授ACCESS窗体这部分的内容,首先笔者把课前准备好的窗体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立刻讨论起来,很多学生惊奇的说:ACCESS还有这个功能啊?这个背景图片好漂亮!这个窗体怎么做啊?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浓厚起来了,便有一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调动起来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导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具备“能源”,促进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高效率活动。
2. 剖析示例,明确学习目标
在兴趣激发起来之后,就是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立刻告诉学生本次课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完成窗体的制作。第一步:创建窗体;第二步:在窗体上添加标签、文本框、图片和按钮四种控件;第三步:修饰窗体,添加背景图片等。学生看到演示的窗体再加上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的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再茫然,学生学习更加主动。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计算机操作课中,学生可以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全部控制,通过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来约束学生的操作练习,从而避免上机课的盲目性。
3. 引导质疑,有针对性自学
当学生有了兴趣,同时又明白要学些什么的时候,笔者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开始动手,自己试着创建一个新的窗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长为核心组成—个团队,以小组为单位,有任务大家讨论解决,分工完成;有疑问大家商量探讨,共同解决,让学生们团结协作。创建窗体这部分内容,通过讨论以及互相帮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感觉学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进而想学习更多的知识。笔者紧接着提出下一个知识点:在窗体上添加标签控件,如何修改控件的设置。此时让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演示标签的添加和修改过程,笔者对其操作中的问题点评,并且补充该学生没有演示到的内容。然后让所有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将文本框控件、图片控件以及按钮控件全部添加到窗体上并且修改控件的设置。鼓励学生大胆的操作,相互讨论帮助。对于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询问。这些做完之后,就可以完成本次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给窗体添加背景,美化窗体。这时候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要有每个人自己的特色。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在中专学生能力层次当中属于最重要最基本的。
4. 师生共同解决疑惑和问题
学生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巡视,要注意倾听和发现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和总结。教师把新知识、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讲,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实践。教师最好能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主要的操作步骤和要领,这样小组中的学生才会很快掌握,然后他们通过讨论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并能产生许多新的思想火花(新操作技巧诞生等)。若个别小组仍有问题的可进行个别辅导答疑,操作中让小组长配合,作好辅导和督促工作。
5. 展示优秀作品,修改完善作品
通过学生作品的赏析,让同学们见识到了自己的作品与好的作品的差异,这时,就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反馈吸收,修改完善自已的作品。注意在修改中要让学生体现出个人的风格特色,提醒学生达到同一效果有多种方法,要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师通过反馈上来的信息,找出学生共同的难点,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好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自已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文字史料,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一、解读文字史料,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隐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对史实的学习上,教师应当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历史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教材的学习上,没有上升到总结历史观点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层面。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正确认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受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施教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的层面上,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等,造成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能力。而在新程课改革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参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相对短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事实和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关注历史教学的效益,要求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更高效的学习效益,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吸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趣味性,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直观快乐的动态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光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新课标教育研究》。
[2]陈伟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3(26)。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特训营的背景与缘起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异态审视
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内容,而职业技能是与职业素养的平行概念。在对60多家与学院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代表进行问卷调查中,获得了企业对职业素养能力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用人单位认为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同样重要的占74%,认为职业素养培养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占93.5%。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或者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是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养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抽象
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目前高职院校多以一些“高大上”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通过纯粹的纸上谈兵“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真实的工作感受,无从做起,无法做到,也间接否定了现实职业活动。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职业素养教育方法不当
以实训课程来为例,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不注意对设备的爱护使用,违规操作,损耗严重,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场面“狼藉”。这种把职业素养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的教育方法,并没有通过践行体现而养成的现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时常发生。3.缺乏规范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基于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由考试文化桎梏所导致的“应试之殇”、由职业教育异化所导致的“考证之殇”、由锦标主义思想所导致的“应赛之殇”、“现实之殇”的价值反思,可以揭示出“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这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价值分歧与冲突本质所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实质上是校方单方面的“独角戏”,对于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只是“孤掌难鸣”。
(二)职业素养和特训营的切合点透析
拓展训练(OutwardDevelopment)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项目,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之培训目的,其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念: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共享成功,这与职业素养的教育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外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体系由美国心理学家DavidKolb提出。国内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最早追溯到孔子,他培育出了包括72贤人在内的上千弟子。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体验和经验。纵观国内外体验式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贯穿“体验———感悟———升华”的理念,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由此,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引入到大学职业素养特训营教育体系,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因材施教,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自主参与特定职业化情景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职业化、分享项目收等“学、做、教”的模式,这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将重应用、接地气的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引入概念引入到职业素养提升中,从学生入校到毕业3年的学习进程逐环考究,开创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职业化塑造的新模式,旨在引导高职院校前移适用于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有机融合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实践及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实践尝试
常州某高职院校体育学院从2006年起组建团队,开发并不断完善适应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具备鲜明特色的职业化课程体系,探索“两系统(思维优化系统与行动促进系统)、三阶段(入门—成长—提高)、五课程(理念、心态、素质、技能、职场)”职业素养训练体系。该体系“自愿无门槛招纳方式及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的推广空间。一方面是职业能力的职业化塑造———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另一方面是职业适应性的塑造———加深职场行为适应性,对学员的职业规划更清楚,懂得面试技巧,再加上平常学习能力的增强导致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名企录用。(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职业装备”)无锡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资源库成立职业体验中心,学生职业体验成为固定项目,并按照职业态度(30%)、职业规范(45%)、职业道德(25%)等三个模块锻造学生拥有良好职业精神。以艺术系学生为例,学生通过校企合作中各类商业化的项目设计和竞标,或者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在实战锻炼中真正了解行业运作规范和评价标准,体会职业人的特质要求,再从已知的知识理论中寻求类同的体验,并加以总结、完善、矫正、提高,纠正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不断完善自己。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职业素养“千万成长工程”训练营,把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整个设计成一个包含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顶岗实习的育人工程:一年级强调懂做人,二年级突出职业心态,三年级强调会做事,启发广大学子的行为自觉和健康成长。虽是一个时效性比较短暂的职业素养提升工程,但却树立了学校面向社会需求、专业对接产业需要、课程对接岗位的思路,把握了职教规律,把现实有效的需求推进课程、引入教学实践中来,遵循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实践经验
1.训练营教学方式易推广
特训营采取短期、集中的方式开展,改变了传统课外学习分散零碎的现状,充分运用第二、第三课堂的系统化教学,加强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认知,改善专业及通用技能之间的平衡。同时,设立特训营课程以加强学习的灵活性,让学员在互动式职业行动过程中,后劲实足,毕业生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侧重模拟真实职业情境
职业素质是可以训练的,从目前已实践探索的高职院校情况来看,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采用高趣味性、高参与度的活动形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在时时事事处处都体现职业素养提升的情和景,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行为,都可以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这是实现学生在树立观念意识———建立思维方式———养成行为习惯之间的相互转化。
3.结合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多专业综合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因专业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可按需补缺自由选择学习模块,结合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因地、因人、因专业的“菜单式组合选择”,切实可行地强化学生特定的职业素养能力。同时,训练营模式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必然会提高其对自身的关注,进而达到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路径探寻
1.明晰目标定位,全面提升师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就业指向和职业倾向,学校不能沦为就业市场的工具,育人才是根本目的,一旦过度强调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将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本质。在尊重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专业的前提下,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合格职业人。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体验教学、公选课等形式,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个环节,逐步形成以涵盖学生个体职业意识成长、职业认知深化、职业习惯养成、职业道德完善、职业情感升华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2.创新实施程序,构建有效的运动机制
特训营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摈弃内容空洞、填鸭式的说教方法,运用项目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录像教学、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拓展训练、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等形式,利用科学方法和有效程度来达到设定目标。因此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模式,设计了全新的“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科学训练程序(简称OTPAE五步训练法)。在每个能力点的训练中,均按照“目标”—“任务”—“准备”—“应知”—“行动”—“评估”等五步法组织实施。对于渗透式、技能大赛等教学方式,指导教师也应遵循上述程序,有选择性地进行调整或修改。
3.夯实建设内容,系统化推动实施
在课程设置方面,创立“331”(三体三结合以主线)的课程体系:平行构建职业心态、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贯穿始终,突出培养主题。根据高职教育三年制的特点,分学年确立来职业素养提升目标。一年级侧重职业心态。从职业化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完成学生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贮备(包括职业化知识、理念与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认知,形成职业化的意识。本阶段,《职来职往》、《赢在执行》等培训视频是基本理论教学形式,理论课程设置为《空杯心态》、《积极心态》、《合作心态》、《得失心态》、《感恩心态》等,主要目的是确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和良好的心态。二年级侧重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以职业化的心态去参与社会化的活动,重点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阶段,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有:情商训练体验游戏(《EQ训练》),逆商训练体验游戏(《AQ训练》),财商训练体验游戏(《FQ训练》)。理论课程设置为《办公自动化》、《策划书制作》、《时间管理》、《有效沟通》、《演讲技巧》、《职场礼仪》《创新思维》、《执行力》等。三年级侧重于职业技能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职业精神的塑造以及职场氛围的适应要求。通过参加企业培训项目策划、担任企业拓展培训助教、承担周边高校各类培训、承办大型晚会、教育机构市场开拓等工作,真实体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对比自身不足,增强职业素养提升的自身原发动力。本阶段训练课程可设置为《SYB课程》、《教练技术》、《营销宝典》、《沙盘模拟》、《NLP课程》。4.推出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O2O),促进全人发展O2O即OfflinetoOnline,是指线下与线上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O2O即线下教育与线上平台相结合,在闭环内完成整个职业素养提升过程。教育O2O模式不是把线上和线下简单相加,而是从学习者体验出发,把互联网和传统资源进行对接、配置,互补短板。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教育。首先,职业素养提升教育具有明显的终身教育教学特征,开放性强。顺应开放性特点,创新学习形式,引入线上教育平台,能够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短平快的学习需求。其次,区域间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也具备开发线上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巧妙整合资源,建设职业素养提升教育MOOC平台。再次,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职业关联度高,实践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地方高职院校大多具有成熟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具备承担实训任务的能力,能够为社区职业教育提供师资、场地和设备等。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发展展望
1.将企业文化融入特训营项目,进一步挖掘推广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特练营的组织为高职职业教育的深化模式做了有益尝试。高职院校在尝试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项目中,应融入更多的职业特色,这是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通途。一旦校园文化营造了良好的职业意识氛围,高职学生在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更好地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平台,结合特训营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2.拓展工学结合,扩大参与主体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是深层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体现,特训营课程构成及实施要针对产业、行业、企业、部门和岗位这“五类场境”的需要来设计。以工作与学习结合为引导,通过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共同构建以“企业文化”为支撑,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体验式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符合企业自身用人需求的职业素养,“零距离”对接职业素养与“五类场境”用人需求,实现“五类场境”、“用人”与高职院校“育人”的互利共赢。
3.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完善职业素养反馈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本身视为特训营实施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可在学校制作《职业素养培育证书》,对学生高职教育3年素质拓展进行如实记录和描写,进行每学期一次的评价信息反馈,可供企业招聘时参考,也是对学生3年在校期间职业素养培育的一个导向,并作为素质教育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
4.协同资源,共建虚拟仿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
“互联网+”战略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耦合过程,也是新业态形成的机制。将“互联网+”理念、技术和职业素养养成相结合,协同整合高校、企业、政府优质产学研育人资源,构建虚拟仿真职业素养实践中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能力与水平,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曾婉玲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纲,董伦红.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
[2]郭春燕.试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实践[J].黑龙江高职研究,2012(3).
[3]许亚琼.活动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2010(5).[4]宝洪江.体验式培训:人力资本积累的新途径[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摘 要】基于设计思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需要深度地理解员工的状况和业务的状况,以用户视角而不是HR视角来设计方案。从本质上而言,人力资源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企业打造一种让人们更加乐意工作、发挥最佳绩效的工作场所,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变革;设计思维;管理游戏化;员工体验
为什么很多人力资源变革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根本原因是一些人力资源的专业设计是基于标杆实践,忽略了企业的场景,不知不觉得和企业初衷背道而驰。以控制为出发点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流程规范和行为规范,导致员工的激情和创意的火花无情的浇灭。
设计思维恰恰针对这一问题点,初始应用即从本源着手开启思考。这些年不管国外在线的课程还是国内出版的图书,讲解设计思维的越来越多。关注设计思维人群正从小众的设计人员变成企业管理和实践的大众,大有比肩甚至超越互网思维的趋势,学习设计思维并将其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HR开始变多。2015年9月《哈佛商业评论》专题报道了设计思维的演进和应用案例。设计思维的崛起引起了领先企业的关注,GE、IBM、麦肯锡都开始将设计思维引入企业运作。
一、什么是设计思维
简单来说,设计思维是通过对人们进行密切、甚至近乎人类学研究式的观察,来获取深入信息,以解决那些可能尚未浮出水面的问题。设计思维不是教人如何让你做一个平面设计、立体设计、设计传达设计等等,它不是教人如何做设计,而是教授一种创新的思维,是解决创新问题的哲学。
(一)斯坦福设计学院(D School)设计思维五步法
1.Empathize(感同身受)。就是当一次客户,尽一切可能地站在客户角度看问题。
2.Define(定义)。界定问题,描述我们想做的事情,或者阐述一个问题独特的关注点。
3.设想(Ideate)。尽可能多的去想解决方案,想自己项目可能涉及到的人,然后再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方法。
4.原型设计(Prototype)。用最短的时间,最少花销做出我们解决方案。让大家设置一个场景一起感受一下它到底是否合理,做出产品原型从而反思产品。
5.Test(测试)。体验或邀请相关人员一块进入一个场景,一块感受模拟一下,让大家想象一下这种解决方法是否合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测试。
(二)设计思维的特点
1.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设计思维是用于为寻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事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需要征集不同思路和方法,需要漫思维模型的方式,思想尽量游弋、漫入漫出;而最后沉淀下来的想法,是经层层筛选的,又要依靠聚思维模型。
它是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先尽可能多地征集不同思路和方法,再择其一进行精细打磨。它有一整套设计思维路径图。设计思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去了解自己的客户,即员工包括自己的老板、需要头脑风暴设想出几种解决方案、需要选择、试验和测试。具体来说:首先,你就像陷入恋爱中,管理者得与客户建立共鸣。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就是与员工建立紧密联系。并且,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解决员工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其实需要解决员工的关键问题。
2.管理者需要产生很多新想法,必须尽可能地创造越来越多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最佳的方式是通过头脑风暴,要疯狂地进行思考,10分钟产生20个想法。也有设计师把头脑风暴的设计流程称为“Thinking Wrong”。利用头脑风暴获得闪电式的想法。参与者把他们的假设写在墙上,任意的假设和随意的组合经常会发展成核心设计方案。而关于如何进行头脑风暴?乔布斯就说过:“在互联时代,人们很容易认为好的创想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聊天完成,但是这种想法太疯狂了。灵感来源于自发的会面和随意的讨论。你可能撞见某人,问他:你们在干嘛?他告诉你正在做的事,然后突然你就会‘哇哦!’,各种奇思妙想都涌现出来。”
3.快速地去构建解决方案。这将激发所有人更疯狂地进行思考。这个过程,其实不仅仅用到理性思维。“在印度的乡村,人们凭自己的直觉做事,而不是像我们一样运用理性,”乔布斯回忆道:“我认为直觉是很强大的工具,比理性更强大。”
4.测试这些方案,不能主观臆断。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记住一点,自己不能完全着迷于这个想法。在开始前先循序渐进尝试个小型案例。接下来就是验证自己创建的解决方案的时刻,我们可能不喜欢这一步骤,但不需要担心,只需要退回去,再创建一个方案。这不是一个单纯按顺序的路径,是一个迭代的系统。
二、人力资源为何能够利用“设计思维”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被设计”的环境中。各大“超市”整体的布局及货架、物品摆设,背后也都有一套设计的理念,为了让人们更加便捷、愉快的完成商品购买的行为。而“全球最酷书店”之一诚品书店的设计,不仅在于其硬件空间的规划,更在于其软件上中外文书种、艺术文化活动的推广以及复合式的经营手法上,创造出既具本地特色、又具国际视野的文化景观,让求知者和游客流连忘返。还有,如今智能设备上时不时会流行一款让很多人欲罢不能的游戏,其中的通关、竞争、排名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让人们能够乐在其中。
随着个性十足的千禧一代涌入职场,他们迫切地想要锻炼自己的领导技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那些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沟通透明、公正对待员工组织才是他们理想的工作之选。同时,灵活办公、远程办公、互联网技术等新潮流让当下员工面临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员工对组织脆弱的忠诚度和前所未有的工作流动性也给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了诸多挑战。也正因为如此,“设计思维”能够为当今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了诸多的启发――从本质上而言,人力资源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企业打造一种让人们更加乐意工作、发挥最佳绩效的工作场所,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人才的发展。许多公司已经在用“设计思维”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上进行了探索。
A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在众多的方案中最终选择利用人力资源系统――福利登记系统来替代过去的传统办法。他们怎么做的:通过头脑风暴,最后选择将在公司的内联网(intranet)上\行福利登记系统FBE(FlexBenefis Enrollment),替代了原来繁琐的书面登记系统,向员工提供了高效、准确、交互式的登记办法。最初只是小范围测试,发现员工满意后推广到更大范围的员工。此后,A公司开始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而非依赖人力资源代表进行管理。这一转变使绝大多数员工逐步养成了习惯,把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和交易场所,并对自己进行福利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福利管理的创新实践在A公司继续扩大应用范围,A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在线应用软件,包括家庭状况变化登记软件、退休计划登记软件等,以强化员工自助操作的软件环境。此后,A公司还重新设计了人力资源的FBE软件和福利网站的外观设计,有了这些改进,登记工作就变得更加简便易行,也使得设计工作有了迭代的概念,最后A公司的投资初见成效,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在线获取信息、做出选择感到满意,员工也乐于自己上网选择福利方案。
而这一时间是早在1996年,这家公司是苹果。一家设计驱动的公司,在人力资源领域,设计思维的理念也根深蒂固。思想时刻在参与,这是一种何其的美丽!设计思维的人力资源应用,常常是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的种种变革项目。虽然它常常受到阻力。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抗拒改变,在于对未知的恐惧。因为它摧毁了稳定、熟悉与安全感。但未来,可能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彼处。远方会更智慧、直观和即时,均是此处所无法企及的惊叹。
基于设计思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需要深度的理解自己的员工的状况和业务的状况。定制而不是复制,以用户视角而不是HR视角来设计方案,同时考虑方案执行中关联的人员和其在执行中的角色。正所谓“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业务的迭代快捷决定了制度的设计不再是能用几年,而是如业务和人员的变化制度将随之变化。
设计思维可以把复杂想法变成可执行的具体动作,把HR设计业务部门执行转化为基于用户的设计,业务部门自己舒服的运用。一味向成功标杆学习的拿来主义和固化的HR三支柱或六大模块的分步变革,越来越不合时宜。成长型企业需要基于本企业的人员构成和业务特点,从业务的本质思考和解析,有针对性的做人力资源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