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政;网络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5-02
2013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十精神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进课堂是途径,进学生头脑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所谓的“进学生头脑”,实际上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意识,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因此,实效性必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成为衡量思政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集中探讨,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在大学生成为网络主力军,网络已经深入大学校园生活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借助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脑”。
一、思政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今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在高校的普及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效果及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阵地、新载体。因此为顺应时代和课程的发展,各大高校也先后将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到传统的思政教学当中,但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实施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如下:
1.学生“知”与“行”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是知行的统一。不仅要解决知与会,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中,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使学生过分沉溺于感官享受而放弃对精神灵魂的陶冶。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重视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而降低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网络思想教育则强调和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2.思政网络教学中所存在的“新瓶装陈酒”的问题。就目前思政网络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表现出仅仅借助了网络这个新型媒介,实质进行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政教育要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则必须从这个“根本”出发,从学生本身的特点与真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思政课程网络建设。
二、思政网络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是内化教育,其本质应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也就是说要首先摸清楚、弄明白学生究竟想些什么,他们对于社会究竟有怎样真实的想法。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地认清楚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及无法保护隐私性等原因造成学生不敢也不愿讲真话。而新型的网络教育手段,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隐匿真实身份等特点,为“说真话”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从而为教师接近学生内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渠道。但目前而言要保证其实效性,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探讨:
1.如何保证学生参与度及真实性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做过一份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不记名问卷600份,回收592分,其中对于“如果不强制,你是否会主动在课余时间登录思政课程网站进行在线学习或参与主题讨论”一题,89.2%的同学选择了不会或者基本不会。而针对“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你敢于说出真实想法”的调查题目,96%的学生选择了“匿名”一项。可见,就目前而言要想保证思政网络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保证学生参与度的情况下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2.对策研究。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实名登录,作为学分或者考核内容计算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对于提高学生网络学习参与度效果显著,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学生带着被强迫心理进行学习,必然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从而在接下来的网络学习中产生敷衍或是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充分保证思政网络教学的实效性。二是实现思政教学网站内容的转变,实现德育内容“两个贴近”。很多学生不喜欢、不重视思政课程,很大程度上是认为该课程理论化太强,实际作用不大,对未来工作生活产生不了直接作用。在问卷调查中,持以上观点的学生比例占到了87.32%。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网络教学平台的参与度和实效性,我们的思政网络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两个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在立足高校德育基本大纲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情感上、经历上的共鸣与认同,学生才能不断提升参与网络学习与讨论的自觉性,从而为接下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最具有参考价值的真实依据。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单靠提升学习兴趣的来增加思政网络学习的参与度与实效性,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结合以上二者的优势,我校在思政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出一套“强制性匿名登录”的有效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我校积极实现思政网络教学内容的转变,坚持“两个贴近”,让学生从“被迫发言”到“有感而言”;比如我们曾以去年最热门的“江南STYLE”为题,展开关于价值观的网络大讨论,紧扣大纲,贴近热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为防止学生“懒惰”心理的影响,学校也策略性地运用了强制手段,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登录系统进行跟帖讨论三次以上,但为了消除学生后顾之忧,确保学生敢于说真话,袒露内心真实想法,所有登录平台只记录学生登录和发帖次数,对于内容不进行对应。也就是说,老师只知道学生发帖讨论几次,但不知道其对应的具体内容。在此思政网络教学模式实施后,我院学生思政网络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在之后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在网络讨论中说真话的高达98%,让思政教师们真正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为接下来的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思政网络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有效发挥。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也为我们的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这一新型渠道,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紧扣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彻底摆脱说教与形式化,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 网络教学 创新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教学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以下,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网络教学创新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定位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开辟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全教学空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最新组成部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整体,同时兼具辅助其他两个部分教学的功能,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三部分教学优势互补。同志强调:“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创新精神,扩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形式,极大地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以网络教学创新形式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师生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网络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这不仅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还强化了政治责任感、使命感。
第一,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三部分教学的能力,实现教学优势互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不断迁移、改造并汇聚到网络教学中去,这是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充分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一切好的资源、经验发挥到网络教学中去,这一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大的转变,需要较高的能力和技巧,还要统筹好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关系,构建教学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对其他两部分的促进作用和辅助功能。
第二,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网络课程的开发能力。网络教学是个崭新的领域,需要运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对待处理。在思想观念上,开展网络教学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开动脑筋。不仅要态度上充分重视、认真负责对待,还要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从初步适应、把握网络教学过渡到热爱、擅长网络教学,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研讨,做到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从技术层面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这些对于教师来说,网络教学是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
第三,锻炼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科学的引导和管理能力。与传统面对面的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是相互看不见的师生之间的一种教与学形式,带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隐性化,教和学的管理难度比传统教学大。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和方法,又要不断营造氛围锻炼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方向,鼓舞其学习热情,促进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引导人又要做朋友,把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风格与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融合起来,增强亲切感,亲和力,善于营造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和谐风格氛围,使师生在讨论交流中增进亲近感、信任感。
三、网络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增进师生关系和谐
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过程。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协助的交流氛围,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效果,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化。
第一,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赋予学生广泛灵活的学习和参与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然而,学习方式和参与方式的这些变革,需要学生提高自我独立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兴趣和热情、方法和技巧,掌握安排时间,制定目标,自我评价等方法,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参与方式来适应网络教学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要完成教师布置分配的任务,还需要有很高的网络学习和参与效率,网络课程能使他们感到挑战性,能够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网络学习和参与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性、自控性,也提高了其网络自律性精神,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网络文化价值和素养,进而引导了学生外部网络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二,全面改善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觉得一直以来就有对“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来审视和接触“思政课”课程。然而,在网络课堂上学生领悟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领略到教师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改变了对课程的认知和态度,自然就会改变对教师的原有印象,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教师原来也是“年轻可爱的人”。教师再把自己的“网络内涵和风格”适度地延伸到课堂教学上,这样也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风格,自然就全面改善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
第三,畅通了交流渠道,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交流渠道的畅通帮助同学们很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学校的氛围,了解身边同学和老师的所思所想,更好地领悟所学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更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网络课堂上老师和同学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的温暖和关怀。
四、网络教学以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使教师能深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际,改善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考核模式,把学生学习和考核变成了全程化。同时,把学生网络教学部分绩效纳入期末总评且覆盖到基础知识的操练和巩固以后,期末考试比重下降了,考试形式也灵活多样。网络学习和参与部分,学生有充分时间和空间提高自己的绩效,这样减轻累积,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解放”。
同时,学生网上的思想状况、参与表现以及学习绩效,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的控制、管理和统计方式,随时统计分析予以评估和掌握。这些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结果可以很便捷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某些内容和环节,通过网络通知、电子邮件等方法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引导和督促学生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信息动态的采集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交流过程中观测和看到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需求,各种好的或不良的状况,这些信息的来源及其有效性使用都成为教师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针对性地把课堂上下、网络课堂上的相关问题给予适时的评价和指引,对个体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把网络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的学习、网络学习与课堂以外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提高网络教学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实现网络课堂与现实之间、网络教学与课堂之间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因其本身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将它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失为值得探索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05.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32-02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设置中的必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对于向学生传播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多媒体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网络在加速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对其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适应当前网络环境,发挥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针对学生需求和个性开展教学活动,是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内容[1]。
1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这对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个人成长和认识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发展。
1.1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
相对于其他本科类的院校,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实际上,高职院校学生是由应届高中毕业的三年制大专班学生与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班学生所组成,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和态度各不相同,对学习目标的设定也有所差别,大多数学生期待毕业后直接工作。这种生源的差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挑战[2]。除了生源的差异,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将高职教育完全等同于职业教育,为了能够在就业时期更好地与本科高校的学生竞争,需要自身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许多学生认为公共课程(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与专业课程相比并不重要,所以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只要能保证拿到毕业文凭就可以。
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依然沿用着落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课程的讲授,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缺乏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更没有形成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往往过于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为学生带来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开始加速,在这一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转换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结合先进的网络优势,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工作内容。
1.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水平偏低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尚未得到人们正确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队伍水平也亟待提升。由于缺少统一学科的融合与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长期以来都被评价为“不够专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实际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讲授往往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承担,而对于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来说,其价值感和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普遍较低,甚至出现许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选择离开[3]。随着网络技术的优化和成熟,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得许多高质量的科研资源和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网络环境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策略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生源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的建设情况,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需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特点,转换教学的理念和思维,进而转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模式,并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4]。
2.1 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网络在为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对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网络游戏等的吸引力非常大,导致许多学生沉迷于游戏。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和高职院校学生尚未成熟的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当从学生需求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充分尊重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事实,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通过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阅历、经验等,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获得自我提升,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
2.2 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开展教学计划,集图像、文字、声音等于一身的多媒体设备能够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清晰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形式主要有课件型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以及虚拟课堂型媒体教学模式等,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思想政治理论专职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和思考思想理论政治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积极投入课程的研究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掌握,鼓励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辅助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惠.探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之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83-85.
[2] 王伟.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创新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4(22):52-53.
关键词:微博 主体参与 思政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47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就必须将思政课中理论、学生、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其中,学生是起到重要衔接作用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适当运用微博扩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挑战
1.1 课堂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大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既没有生动的案例,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使用的教学语言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课堂气氛严肃、刻板、沉闷。这样的课堂对于思维活跃、追求新奇事物的年轻学生来讲是缺乏吸引力的,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人进行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相反地,教育对象在感到无趣、甚至厌烦的情况下,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搜集和掌握海量的信息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丧失了原来的信息优势,还开始面临信息劣势,即越来越不了解年轻学生的思想状况。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权威性不断下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日渐减弱,课堂教学越来越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简而言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形式新颖、交流便捷和高度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打破僵局,就必须善于创新,给课堂教学增添新意和活力。
1.2 参与途径有限,学生疏远课堂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看待,更没有主动、有意识地把他们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导致上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无所事事,事不关己,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中抬头率越来越低,而低头族却在不断增多。学生在感到上课与自己关联不大,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对话之后,他们的思想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进而产生逃课、旷课等情形。
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思政课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存在覆盖面不广、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如实践活动很少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只是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参与其中,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教育效果。活动载体和形式缺乏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对活动的理论深度挖掘和阐述不够充分;学生往往满足于形式上完成教师下达的实践任务,出现应付、走过场等现象,活动成效普遍不大。
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思政课网络课程和教学专题网站。但由于信息更新滞后、交互性不强等原因,网络课程无人问津、专题网页访问量少,未能发挥其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的应有作用,更满足不了网络时代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选择并利用新的网络载体,建立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渠道,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3 忽视隐性教育,学生认同度低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宣讲、主题实践活动等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被普遍采用,这些显性教育方式主题鲜明、理论性强,虽然有利于理论的灌输和学生的认知理解,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此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大学生处于心智成熟期,他们既渴望科学理性,也有着丰富充沛的情感和细腻多变的内心世界。单一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显然已难以让他们真正接受和认同。相反地,身边人、身边事,源自生活的人和事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振。
此外,网络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传播、碰撞和交融,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虚假、低俗信息,而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不良信息得以快速蔓延,各种合法或非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迅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烦恼与认识上的困惑,同时也使他们不再单纯地接受思政课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教育,而是以他们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和选择自己认同的答案。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固然需要理性科学的显性教育方式,更容易接受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隐性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探索实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同度。
2 微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分析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政课;积极影响
网络和手机是新媒体的重要形式,其信息的广泛性和极强的参与性使得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碎片知识的重要途健M时新媒体的娱乐性也大大吸引了学生。课堂中的“低头族”让我们认真到探索在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进行了手机网络进课堂,发挥手机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善用手机,提高思政课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合理运用新媒体将对大学思政课产生积极影响。
一、新媒体可以优化思政课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思政课传统课堂结构。首先,优化了授课内容结构。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知识的传授可以在课前完成。而课上变成了知识内化的“游戏场”。课前教师创设若干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课堂中,老师对相关情境进行指导,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引导式解答。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总导演”,每个学生成为演员。这种模式下,授课内容不再程式化,而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位。再次,优化了时间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都围绕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达到优化教学环节,减少了师生互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的效果。最后优化了信息传递结构。传统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是单行信息传递模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低头”就不可避免。而新媒体下的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是多元化的。这其中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人机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会引发更多的思想的碰撞,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新媒体可以引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媒体强大的包容性已经给大学生带来学习方式方面的巨大变革。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方面,新媒体也有着其他手段多不具备的优势。新媒体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新媒体下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空地域的限制,这有利于大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获取信息。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极富吸引力的,可以让学生主动去获取信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手机学习平台等手段思政课教师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这样就让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大学生在扩展自己视野的同时逐渐培养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用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目的。达到了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效果。
三、新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新媒体下网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但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自制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网络学习要给他们提供具体的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提升能力和素质。在这种任务驱动下,合作学习就变得不可或缺,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模式。
思政课学习很适合让大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多种网络工具和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式的甚至是对抗式的探究性合作。在网络学习中小组成员互相监督、相互合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学习的目标的完成,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网络平台,思政课教师实践活动任务书。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之后将实践活动成果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教师实现在网络中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目的,这种评价非常及时且具针对性。可以很好地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而更好的修正成果,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同时,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了思政教育朋辈之间的影响力。
四、新媒体的运用可以促使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适应大学生的新特点,掌握新媒体教育的主动权,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师不仅要讲,还要在网络中多听多看学生关心的问题,通过网络媒介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诉求,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的方式。让学生“入眼、入耳、入心”。首先,要学会制作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造成冲击。通过创设情境,让大学生在课堂中行动起来。其次,要善于运用网络思维和合适的网络语言。教师授课过程适当转换语言模式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再次,搭建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如创建思政微平台、搭建教与学互动平台。在网络互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交流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任课教师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良性共振,形成对思政课教学的强有力支撑。
除以上几点之外,新媒体还对考核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网络平台中,大学生随时可以查看自己的实践活动分数和课堂表现分数,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的能动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虽然新媒体在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还是需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互联网+教育”模式是未来教育的大趋势,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的结合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新媒体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泽楷.“翻转课堂”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J]广西教育,2015.
[2] 顾美霞.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合作学习研究[J].大学教育,2015.8.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关键词:思政课 问题 对策
高校的思政课是全国本专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途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要达到这些要求,思政课老师就必须要找出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
笔者对我校高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无论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对思政课都不是特别的重视,十个学生中有八个学生持这样的态度。几乎80%的学生对思政课抱有一种负面评价,一说上思政课就感觉是枯燥、抽象和背诵。很多高校都实行大班制教学,学生过多,导致老师无暇顾及,学生在课堂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睡觉的、玩手机的、看小说的、打游戏的、做其他作业的等等。并且,他们还认为思政课可学可不学,有些还认为即使是不学,他们也可以考及格。中央财经大学的冯秀军教授说“别的课是从零开始,我们的课是从负数开始,”所以说,要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需要花费很大力气。
(二)教材内容不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
根据05课改方案,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本专科生通用的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事例比较少、太过于空洞,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对于本科生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他们基础比专科生要好很多,而且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重视的是专业课的学习,本身他们都不重视思政课,再加上教材那么枯燥,就更不愿意学了。
(三)教师理论水平不够、教学方法不得当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有些高职院校的老师,自己理论水平都不够,还如何给学生解惑?现在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15版的,然而仍然有一些老师上课的内容还停留在老版本的教材上。上课不负责任,上课来了,下课走了,根本就没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去爱上思政课,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纯粹是灌输式的输入,有的老师甚至还在照本宣科,或者是做个PPT照着读一读,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四)思想教育工作和思政教学相脱节
思政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思政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思政课老师只负责上课,不参与学生活动,也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实现管理和理论教育的相通。
(五)缺乏实践教学
思政n可以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应该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现在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却很薄弱,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甚至有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实践基地,而他们所谓的实践教学无非是听讲座、举办辩论赛。
二、解决的对策
对于以上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实施中、小班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思政课的教学都采用大班制,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学校也认为这门课没那么重要才这样做呢?同样,英语课等一些课程也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但是,英语课却是以班级为单位上课,然而,大学里的思政课却是几百号人一起上课,试想,一个教室坐了上百人,老师怎么能管的过来?怎可能兼顾每个学生?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有时候老师也要点下名,几百个人一起上课,点名就要点去十来分钟,我们可以算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还有多少?而中、小班制教学可以兼顾大多数学生,老师可以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而不是“一对多”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环境使学生的上网频率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网络传播的信息以千军万马之势涌入大学生头脑,在这种新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里每天可以关于思政方面的某一个专题的讲座或者是相关的知识点,在这个平台里学生可以和老师互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文章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由管理员审核,对审核通过的可以发到朋友圈供同学们阅读、讨论,对好的文章予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的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实践出真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必须突出实践性,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实践教学,如:观看爱国影片、辩论、讲座;应该要走出去,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博物馆等,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达到思政课上课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学生是否爱学习、想学习关键也在于老师,学生上课不认真,一方面的原因也在老师没能够吸引他,所以,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突破原来“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群言堂;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②坚持“因材施教”不能搞“整体化”,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及时转变教学方法。
(五)建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思政教学相脱节的现象,高校可以为辅导员和思政课的老师搭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双管齐下”最终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高校也应该尽可能的聘用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对非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老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总之,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大力气,也需要学校、学生、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注释:
①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青年教师 教学实效性 开拓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时至今日我们都可以从《论语》中寻找到某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近十年,重读《论语》中《子贡问政》一文,感悟甚多,《子贡问政》中所体现出的理念对于现今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讲的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老师讨教治国的理念,子贡想知道“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在老师心目中孰轻孰重。在孔子看来“民信”是最重要的,即使牺牲了前面两样,也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
《子贡问政》表达了孔子的治国理念,也引发了本文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认为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非常有意义。
孔子说的这三点也正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的:第一要备足粮食;第二要完善战备;第三要让学生信任,其中 “学生的信任”是重中之重。
一、足食
所谓“足食”是指备足粮食,而“粮食”指的就是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足食”要求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对理论熟练的掌握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足食”呢?
第一,要仔细阅读并研究经典著作及文献,深刻了解基本观点,熟练掌握理论基本原理、精髓,并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理论的知识素养。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能用通俗易懂而又极具说服力的语言解读教材的理论观点、时事热点问题和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用理论的逻辑震撼力量去感召当代的大学生。从目前现状来看,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在有些院校法律专业、历史专业等非专业教师改行从事思政课教学比较普遍。有些教师并没认真研读过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甚至连基本理论都没有熟练掌握就上了讲台,没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欠缺“足食”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怎么能保证?
第二,要在实践中积累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政课教师想要使自己的讲授更具说服力,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结合当前实际把自身的专I知识与复合的知识结构统一起来,从多角度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将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可信度、趣味性和实效性,学生才愿意听、愿意学。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要广泛接触社会,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主动了解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自己的讲授更生动、更具说服力,才能起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最终目的。
从根本上讲,“足食”就是要求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教师只有在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本功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继而才能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足兵
所谓“足兵”是指充足的战略,对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被动的讲授,授课就是一味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这种传统的做法,很少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呆板、缺乏科学性,不能很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状况,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青年教师,想要将思政课上好,除了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外,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足兵”呢?
第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授课前要吃透教材,认真剖析教材体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紧抓教材核心理念,特别是要善于将理论和现实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结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思政课的理论性、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协调起来,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通过真理力量的感召,可以转变学生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偏见,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通过一系列交互、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内心信仰体系的生成。
第二,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思政课教学开始采用翻转课堂、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思路。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多年,一直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在教学中初步建立起一种尊重个体、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
“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构架在一起,实现了实时高效的师生互动,连接起了教与学两个环节;二是在教学互动上,不仅注重师生间的课堂内互动,更强调的是一种线上的互动,用新媒体技术构架起师生间更为广泛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授课的实效性; 三是在教学资源上,由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便于学生扩展知识,弥补了授课过程中知识传授有限性的缺陷;四是在教学氛围上,它强调的是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为什么”,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五是在教学技术上,它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活动由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真正体现出思政课是宣传的重要阵地作用;六是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对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注重学习中的互动环节,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思政课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并顺应时展的新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做到“足兵”,才能让自己讲授的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
三、民信
在儒家治国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人民的信任”,孔子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是确保“国立”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惜放弃国防和经济。对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民信”就是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这点较之前面两点应该更为重要。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民信”呢?
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不得不承认存在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理论没有做到发自内心去学习、真正去信仰并指导现实生活,缺乏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觉将马克思理论应用到实践,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特别是当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面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思想,不能正确运用理论作出强有力的反驳。教师自身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缺乏职业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自己讲的自己都不信,学生又怎么会信?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思政课青年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起对理论的信仰,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将理论作为指导实践行动的指南,这样才能使课堂的讲授更具说服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随之得到提高。可见,对理论坚定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政治前提。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对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熟练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作出既具逻辑性又具说服力的解答。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三真”,即真正的信仰――对的信仰;真情――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激情和真情感染学生;真见――对教学的重难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真研究真见解的主导作用,才能使思政课教师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其次,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想要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的认可,还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着的教育教学的重大责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的特殊使命来看。它关系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局,关系到事业得以传承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把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理论的传承人为己任。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思政课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教学、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工资待遇又普遍不高,各种压力之下心理会出现一定的不平衡,这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甚至有些人出现了职I倦怠现象,在这种状态下从事思政课教学,即使教师拥有再扎实的专业功底,也无法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因此,作为青年教师,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认识到自己所讲授课程的重要社会价值,自觉树立高度的职业自信,不断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从而使思政课的社会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再次,主动探寻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师生“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思政课青年教师想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还必须要了解现在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一种:“教与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在这样的关系中,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而学生处在被动的一方,只能去被动接受或不接受。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归正,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预设的目标。”这种为了教而教的传统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为所有在校大学生,要想上好思政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95后”的大学生们处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现当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5后”大学生拥有更加独立的个性特征,更加活跃的思维模式,他们不会拘泥于传统体制,敢想敢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因此会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思政课教师只有贴近他们,充分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发挥的平台,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改变那种做知识灌输者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出如何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的合理机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联通在一起,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将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和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各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最终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不仅在于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更是源自于思政课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思政课青年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以高尚的师德去赢得学生的爱戴。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青年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和感染学生、以真情去打动学生,用道德去感化学生,实实在在地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使思政课教师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传统意义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学生群体的参与、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用语的涌现,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高校思政课改革教育的迫切形势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新传统的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话语权利对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对有效话语权的认识
人们通常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的权利,但是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信息渠道去控制舆论统治社会,这种话语权就是权力的象征权威的代表,而在今天的民主社会每个公民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影响舆论的导向。因此话语权应该不仅包括权力和权利,而且还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社会上其他公民信服,这才是有效的话语权。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上面,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受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把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信仰和优良品格,这样一来话语就成为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树立教师权威的同时必须获得学生的认同。但是随着网络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新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出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开放的网络环境、新潮的表达方式使得公众尤其是大学生们在网络中找到了自由发表言论的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的权力和威信受到了挑战,大学生们也在寻求一种价值认同和话语权力,需要改变师生双方的关系同时保证正确有效的话语权。
二、网络话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
当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发现,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下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在脱节,尤其是语言的沟通越来越困难,间接导致思政课教育效果直线下滑,不能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的困难已经表现在课堂上面,老师们仍然在延续传道授业解惑,可是很少有同学认真听讲,甚至听课的同学当中也有一部分产生不同的观点,这背后隐含着教育者权威地位的下降,双方之间生活环境的代沟,以及教育技术重要性的降低。这一切的变化和网络社会的到来不无联系,这种新环境新语言让思政课题传统话语的严肃性、规范性受到了猛烈冲击。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等特点,构成了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环境的新特点。
首先,网络话语的创造性对传统话语方式的颠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开展的,这也决定了教学语言模式的严肃正统和规范有序,但是网络文化正在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包括话语体系,因此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题语言乏味,缺乏趣味性难以钩起学生听课的欲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信息内容较为正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结构具有时代性和稳定性,而现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的创造力也越来越强,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一起分享网络生活,融入网络文化让自己的话语更具有时尚性、创造性,让大家处在相同的环境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其次,网络话语的丰富性推动了教育环境的重构。在过去信息程度不高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传道给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的教育者们可以自由选择思想资源,而学生也因为资讯渠道有限和信息不对称被动接受理论,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对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整理,确保正确科学的理论宣传,巩固主流文化的绝对统治地位。然而,在信息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共享各种知识资源,牢牢的把握最新资讯站在时代的前沿,教育者们的信息获取优势丧失了。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状况了解甚少,很可能面临与学生兴趣、思想脱节的尴尬局面,出现双方沟通不畅的困境。单一的信息来源转变为多样的渠道获取,同时年轻的大学生对各种信息接受力强,对比教育者们的知识结构老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工具,为我们重构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再次,网络话语的民主性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育者占据主体地位拥有支配权,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来改变对方,这样教育者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网络出现后学生的信息量丰富了,他们也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特色的话语体系。在现实空间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角色往往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可是在虚拟空间主客体关系就趋于模糊,只有虚拟的网络空间和名字代号,这种主导作用逐渐弱化而趋于平等,受教育者能够及时大量接受获取网络资源,教育者们很难对教育活动进行管理,所以双方的关系呈现高度的不确定性。作为教师也要及时调整角色,让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网络话语与思政话语的调和创新
首先,共享网络生活同化网络话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网络传播的影响,网络文化已经浸透到大学生生活当中,甚至是一句日常用语。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深入学生群体,就必须与时俱进尽快与现代信息结合,让自己成为一个网络人,建立与网络个人生活的广泛联系,才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当前的校园网络媒介很多,除了传统的校园网站还有微博、QQ空间、即时聊天工具等更加个性化、私密化的网络工具,也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力和校园舆论。面对网络环境的越来越强影响力,教师们也要充分利用公共网络媒体紧密结合现实教学,创新建设具有吸引力、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博客、空间、网站等平台,才能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其次,改变教育理念开放平等对话。传统的师生观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而现代教育特别提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创造力。学生应该拥有质疑老师的权力,参与课题讨论的热情,发表独创观点的勇气,所以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更能让学生投入到课题教学当中,最终达到以理服人,这也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育主体话语权的真正尊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理解和尊重当前话语权转变的现实, 在权威多元化的时代中重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促进良好的沟通,搭建对等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也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找到自我价值。
最后,增强教师魅力,提高管理水平。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是赢得学生喜爱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讲自身知识清晰的传授给学生为其所用,而且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技能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面对网络话语,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结合,合理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加强网络话语的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更加健康更加文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心理需求,强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效应,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通过网络对话交流让自己成为大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只有温馨的人文关怀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和尊重,达到真正的话语权的权威性效果。
参 考 文 献
[1]Stuart Hall.Representations: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77:44
[2]邓景,唐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J].社会科学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