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技能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维修电工;培训;职业鉴定;企业用人需求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new stag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pressure gradually increase. Future period of tim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of low value-added labor-intensive way to upgrade to the high added value and high leve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hich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high-end technical personnel. At present,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duction line for some special reason, not received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can meet the demand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enterprise growing. Therefore,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appraisal work reality, the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training programs to carry out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signific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Maintenance electrician; Training;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Enterprise demand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压力剧增,原有的依靠低人工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无法在支撑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大力培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所需的新型高技能的劳动人才是保障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经济健康发展的的必由之路。而各类行业职业人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是当下实现这种需求的有效途径,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当然也包含其中。
维修电工是执行电气系统及器械设备元器件的安置、调试和养护、维修的普遍性技术工种,各类行业对于这个工种都是有需求的,具备覆盖范围广、技术要求高、智能化水准高、安全需求大等特征,也是先前国家劳动部门所确定的首批就业准入的一项工种。在维修电工职业培训过程中,应该严格遵照国家所规定的各项职业等级指标,并依据这些等级指标,安排合理有效的技能鉴定实施方式,且应该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围绕企业对于该工种需求的变化,调整各项培训内容和鉴定工作的方式,使得培训人员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使其顺利就业,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以下,就结合维修电工职业培训和鉴定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给出一些可行性见解和建议。
1 现阶段,天津市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在技能鉴定的考核方式上过于强调理论记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首先,鉴定考核的题目大都局限于教材,一些实际问题涉及的很少,对于一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理论培训但拥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学员来说,这样的考察方式无法充分体现他们的能力;
其次,鉴定中的理论试题都是一些记忆性、固定的数据和定义,实际案例相对较少,使得学员的思维被固定在培训教材上,无法发挥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水平无法得到展现。
1.2 在培训中,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选择的不够全面
维修电工在电路图的读取、故障的分析和查找等技能方面上需要一些必备的理论作为基础,倘若缺乏这些基础的知识,会对日常的工作造成一些困扰。而在我们的技能培训教材中,尤其是中级和高级维修电工的教材中,所选入的基本理论常识太过简单,且讲解的并不是十分详细,例子不容易懂,像一些比较关键的应知应会的定律和公式未被选入教材,就算是选入了也是一带而过,并未详细介绍,这就造成一些从未系统接受过电工基础知识学习的学员在理解上会遇到困难,从而大大降低了培训教材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使得其成为仅仅是为了应付考核的工具,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无法发挥作用。
1.3 培训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国家、企业对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矛盾
在电工职业培训教材中,很多内容还是延续多年之前的老旧内容,所举得例子仍然是一些老旧机床的电路图或是一些被淘汰的设备,如T-68镗床、S7-200PLC等,对于一些前沿技术,无法及时的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如工业机器人技术、新一代的可编程控制器等,这就造成培训内容,与时代的需求不符,无法满足国家对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4 技能的考核方式上未能充分凸显高科技的先进性,及新技术的实际应用,缺乏创新
维修电工职业考核的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考核模式,优点是成熟、便于操作,缺点就是所采用的方式较为陈旧,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缺乏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实践生产中,更多的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和更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替代原有的旧的生产设备,这就对维修电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维修电工的技能考核可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鉴定机构,尤其是高职学院,应该有侧重地对学员的高科技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依据所培训的模块,对于专项的高科技依据进行划分,并根据模块进行考核,尤其是对技师和高级技师两个等级,进行着重的培训考核,从而保证这类高技能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1.5 技能的鉴定,应加入的展现个人能力的考察和展示
维修电工对于从业人员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其他的综合素质,缺一不可。因此,学员的个人能力业绩需要在鉴定考核中加以展现。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相应的课题,进而在考核中使参考人员的个人能力得到展现,并加以鉴定,计入学员的考核成绩中,从而完成对其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
2 对于现阶段天津市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中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的探讨
针对以上在培训和鉴定的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不足,结合这些年的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解决措施:
2.1 科学的制定培训鉴定方式,使得培训更专业有效,考核更科学合理
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原有的那种为了考试而教育的模式。对于我们职业技能培训来说,也应如此,改变那种单纯为了鉴定而开展培训的模式,增加实际应用在培训过程中的体现,使得培训和考核更加贴近于实践,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即培训的要求就是企业的要求,这样也会提升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好的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的目的。
为此,作为培训主体的我们,应该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方案,设立一套完善的基于实践过程中的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体系,按照各个技能等级要求的不同,分别制定各自的内容,同时要保证各个级别的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便于执行过程中的操作。
在初级、中级的培训考核过程中,应着重加入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着重建立学院基本的职业素养,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正确认知维修电工的岗位职责,能够基本掌握一些基础性的实践技能。根据不同的学员特点,围绕一些基础性的岗位的职责和技能加以训练,对于一些在职人员,可以结合一些岗前培训,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根据学员的总体表现加以考核。
对于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来说,则应着重对学院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培训,并对其进行一些在实践中有需求的知识进行培训(知识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企业、行业调研获得),技能培训则是根据岗位需求决定,这里的岗位应该是一些高技术要求的岗位(技能标准均有要求),考核则是根据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组成。理论考核,应更多的体现实际应用,如在技师、高级技师的理论考核中,可以加入一些生产线调试升级、程序设计、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应用等。技能考核除应检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应加入实践经历和工作成果,对于学员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加以考核,从而实现对其更客观更全面的考核。
2.2 科学编制与国家、企业的需求联系更紧密的教材内容,加强实践环节,适应企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下的时代,是科级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企业生产模式正在快速的升级,一大批高新设备应用于日常生产之中,这就对维修电工提出了新的要求。维修电工技能培训和鉴定所是以职业培训教材为依据开展的,且职业培训教材在日常的工作中,还可起到指导说明的作用,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对职业培训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还要紧跟行业发展的速度,做到及时的更新和增减。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的作用完全的发挥出来。对于培训教材的编制,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改进的措施:
第一,要将实际操作作为教材编制的核心,以实际操作为中心一切知识点围绕它展开。技能培训和考核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型的工人,因此要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
第二,教材内容的编制应多参考企业的需求或征集更多一线员工的意见,并针对这些建议,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同时,也应关注企业发展的动向,对于未来的技术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并将相应的内容加入到教材中,以跟上技术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
第三,在具体的技能点上,应该选择一些具有突出性和代表性的内容,使得教材可以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还应注意不同等级技能点的区分,使所分配的技能点符合所对应等级技能的要求。
2.3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考核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技能考试是对培训效果的检验,因此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许多新技术被应用于实践生产中,更多的生产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改造或者替代原有老旧的生产设备,这就需要维修电工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用户有需求,培训机构就应做出适当的改变。
在技能考核中,应该增加新的设备,考察学员对其维修使用的能力。若不具备硬件条件的可以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不同的等级,加入新的考核内容。在维修电工的职业标准中,对于设备的升级改造也是有具体要求的,所以在考核的内容中,也应加入升级设备的相关内容,初级到高级可以更多的强调实际操作,技师和高级技师的等级则应在此基础上加入升级方案的设计等更高要求的内容。
个人能力的考察应着重考察学员日常的工作表现,并在考核现场安排如项目设计、团队合作的可以表现出学员能力的考核方式,并配合学员日常的工作业绩,综合加以评定,实现对学员个人能力的全面考核。这里的业绩应该更多是一些实际案例,不需过多强调如等学术性的业绩。
3 结语
在对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做到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就需要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技能培训、鉴定的方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符合企业需求,满足学员需要的培训鉴定方案,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维修电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琴,段莉,陈洪.基于操作步骤明细化《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开发与实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4).
[2]施剑凡.高职院校中高级维修电工考核实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J].科技信息,2011(17).
【关键词】线路人成长输电线路施工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64-02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1]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关注职业人的成长,即使一名社会人初步具备从“初学者”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再到“专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8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电专业)是学院受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能吃苦会登杆的“秀才”;[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进行课程教学实践,[3]我们试图寻找出一条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行人提供一点借鉴或佐证。
一、课程功能定位
输电专业主要面向电力行业中送变电工程建设公司、各级供电企业以及其它厂矿企业(厂用电部分),培养满足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等岗位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输电线路施工”作为输电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环境,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职业能力的功能。具体来讲,就是树立“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理念,使学生掌握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知识和技能,有一定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初步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层次的工作任务。
二、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输电专业就业职业按职业小类[4]划分为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输电及配电设备值班、电力设备检修,又可细分为送电线路架设工、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内线安装工等7个职业细类(工种),[5]据统计,在企业中具体设置的岗位有数十个之多。输电线路施工课程要实现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养成职业能力的功能目标,关键在于在如何选取适当的内容,完成课程内容设计。
传统学科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近年来一些高职课程又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或重理论、轻能力,或长技能、缺理论,岗位适应性不强,就业困难,其职业成长可持续性不强。
输电线路施工课程的开发也走过弯路。在课程建设的初期,为了防止将课程建成为“学科课程”,从“送电线路架设工”职业岗位分析出发,重点分析“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提炼出知识点和技能点,引入“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技工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从而组成课程内容。从结果看,课程内容突出技能培养,也包含了相关知识,似乎达到了满足培养“送电线路架设工”技工岗位能力的要求,得到了一门岗位培训特征明显的课程。但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目标必须从属于培养学生职业成长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如果课程仅仅局限于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部分岗位培训的需要,其着眼点太低,显然不能满足支撑输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总体需要。
面对课程建设窘境,只有调整课程开发思路才能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从岗位分析形成课程内容的不足,只有站在关注输电专业职业人――线路人成长进程的高度,从输电专业就业涵盖的职业分析入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课程开发。通过对输配电线路专业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分析,特别是对他们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中,由学徒工技工班组技术专责班组长项目部(生技部)技术专责项目经理(生技部主任)等成长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到“测量并绘制输配电线路平断面图”、“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运行计划”、“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并实施配电设备运行计划”、“编制并实施配电设备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输配电线路工程造价书”、“编制并实施电缆线路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并实施电缆线路运行计划”、“编制并实施电缆线路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十余个典型工作任务。本课程是基于“编制并实施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名称为“输电线路施工”,而后展开教学情境设计。
在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3个包括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见表1):10kV绝缘架空线路工程施工、110kV架空线路工程施工、500kV架空线路工程施工,每个教学情境均有实际的工程背景,进而设计了砼杆基础施工等10个教学子情境(见表2),构建课程架构;把握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和充实技能操作的原则,以依附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四川省电力公司生产人员岗位培训标准与考核标准》等国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组成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课程组教师编写《输电线路施工》、《输电线路施工实训教程》分别于2008、2009年在中国电力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输电专业高职教材的空白。
三、课程教学设计
将“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班分为人数不同的小组(角色轮换),完成教师讲授和户外实训等学习任务。以学院教师、企业内训师、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经理等组成“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以自编教材、线路工程图纸资料、课程网站资料为学习材料,通过教师适量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训现场,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实训。以项目任务导向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掌握输配电线路施工技能和必需的工程简化、分析与计算方法,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手册,会青苗赔偿、房屋拆迁和跨越办理,有一定施工组织管理能力。
课程成绩评价比例为“技能考核∶理论考试=55∶45”,根据教学情况在适当时候(某个技能模块教学周期末)按“四川省电力公司岗位技能考核标准”组织技能模块考核,考核不合格模块由实训教师指导加练,在下一个模块考核时予以补测。技能考核成绩同时作为“送电线路架设工”中级工职鉴考试成绩,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取得“送电线路架设工”中级工证书。
四、课程教学实践
通过教师适量讲授和技能演示引导,充分发挥包含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图片和视频、在线测试和答疑等内容的课程网站作用,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自主学习材料,学生以“团队学习”的方式能够顺利完成上述学习任务。2004、2005级本专业学生本课程一次通过率达到88%以上、2006级学生达94%,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养成学生职业能力起到了较好作用,课程改革获得了初步成功,2004级起连续三个年级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从关注“线路人”成长的角度,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课程开发,通过对“10kV绝缘架空线路工程施工”等3个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完整工作过程学习,使学生即见“树木”,又见“森林”,对“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典型工作任务有了全局性的认识和理解,为其更好更快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和顺利的职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钟 良、汤晓青.论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9.3(下)
3 汤晓青、杨 力.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输电线路施工课程开发.中国电力教育,2009.2(下)
【摘 要】《电机与电气控制》作为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改革是根据中高级电工、CEAC的职业资格标准、能力的要求,理论知识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始终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突出职业资格能力的培养。以项目教学为突破口解决教与学脱节问题,以构建学习情景为依托,重点培养专业技能。本文在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说明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遵循层次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前提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具体做法。因而加强该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机与电气控制》 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一、《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历史沿革
我校于1997年为了拓宽仪表自动化专业在强电专业的知识面而开设此课程,本课程从设置到建设较成熟共经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97至2002年,为初始时期。我校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还主要是黑板加粉笔加少量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只能局限于理论知识讲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验条件比较差,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不佳,工作后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为课程的建设阶段。随着我校升格为高职院校,这期间我校以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广泛社会调研,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请用人企业对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提出应达到的目标,结合走访毕业生与汲取同类院校的先进经验,细化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上进行大的调整,课堂教学开始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实验设备的台数,并注意联系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2.《电机及电气控制》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电机及电气控制》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教授顺序安排不合理。
原课程名称为《电机与拖动》,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机及拖动、变压器、交流电机及拖动、控制微电机、电气控制。因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例如:变压器空载运行、负载运行中电压平衡方程、磁动势平衡方程的推导,并由此得到的相量图和等效电路等内容理论性就很强,由于学生电工知识不扎实、电路分析能力较弱,每次在进行此内容的教学时,学生都如坠入云雾之中,学生的感觉就像是听“天书”。因此教学效果较差。考虑到异步电机控制较多且应用广,我们将变压器、异步电机提前讲。
该课程实际上是《电机与拖动》和《工厂电气控制设备》二门课的综合。一般的同类教材就是将它们机械的叠加,为前电机后控制,将电机与控制截然分开。我们以前讲授基本按照教材顺序,经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如先讲解电机原理、运行分析、拖动特性等生涩难董的理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消磨殆尽,等讲到控制时前面的拖动知识已水过地皮干。所以在做起动、调速、制动等拖动实训时,放在电机部分做会用到电气控制的知识,而此时学生对电气元件和控制知识一窍不通,做起来效果较差,放在控制部分做前面知识已忘记,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二部分内容有机融合。
原来的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内容有重复,都包含了电动机的基本拖动控制内容,且主要针对中级电工技能考核标准而定。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显得单调、过于偏向技能性的训练,而缺少设计性、创新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使学生掌握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为目标,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继承性应用,而是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能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应用。因而我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我校原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校,以前的教学对象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因而在实践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有着中专的影子,难以满足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样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教学主体的认识问题。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带”实验而不是“指导实验”,即实践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拟定内容,其实践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组织准备等概由教师进行。实践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且在执行过程中,完全听从教师安排,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手段的问题。因内容过分偏重于基础训练,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单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样画葫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硬件接线,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创新。
二、《电机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教学内容方面,我们与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理论达到“维修电工”高级工应知要求,技能部分达到“维修电工”中级工应会要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在大部分内容中尝试了项目化教学,全课程共引入了12个工程实例项目,通过布置资料收集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组织教学,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另外还配套安排了1周的电机及电气控制实训和2周的电工考工实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高专教养的目标,我们在进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时,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应由技能性向技术性发展。即由原来的偏向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工具仪表的使用、电器元件的认识和使用、基本控制线路的连接和调试等。向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二是应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如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工技术、电机拖动、电气控制、PLC控制、计算机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三是应进一步加强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借助各种软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四是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一定程度的自由选题、制定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安装调试,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重新建设了电机及电气控制专业教室,内有专用实验设备、投影仪和教学电脑,运用专业教室边讲边练,全程采用多媒体手段和电子课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结合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形象化、直观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始终以现念为纲,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为更大范围的教学改革作出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转贴于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我们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想的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置,而实践教师则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师,必须在其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2.教学内容和顺序的改革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专业的整体教学时数大幅度降低,该课程的课时也压缩到76课时左右,而高职高专教学要兼顾理论和实践,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既不能简单删、减理论内容,也不能随便删减实践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做如下调整。
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分散、删减课程难点。如交流绕组磁势是时间、空间的变化函数,牵涉到分布和短矩系数可与变压器集中绕组对比讲解定性引出。
将本课程知识分解为变压器技术、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三大模块,突出了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变压器技术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内容,是静止电器,电磁感应原理比较好讲,放在最前面,减少理论分析,突出实际应用知识的讲解,如:电力变压器、自耦变压器、仪用互感器原理、结构、使用注意事项的讲解。可带学生参观学校配电室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两个模块融合在一起,以具体项目的实施为载体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打破原来的先讲结构、原理、运行分析、能量转换分析,再讲机械特性、拖动性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置得不到体现,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创造思维得不到激发,分层次教学)。
电气控制技术模块,对于简单的控制电路侧重工作过程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创新能力,对于典型电路侧重其安装及检修,注重电气控制的工程案例分析,如车床、钻床的电气控制及故障分析。实际操作、维修、维护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新技术。
本部分内容抓住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个重点,其他电机都是在此基础上,为节约课时,在讲解有些内容时,所采用的方法,既要结合本章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讲授其它章节能被应用,这样做到有效利用,前呼后应,节约教学时数,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学习交流绕组的磁势时,三相绕组的旋转磁势是重点是基础,应讲解透彻,而在讲单相电动机时,侧重分析单相绕组产生脉振磁势、脉振磁势可分解为两个旋转磁势,其结果是没有启动转矩,如何产生像三相电动机一样的旋转磁势是关键,从而引出几种启动方法。讲同步电动机是只讲与异步的不同之处。
3.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结合企业生产操作任务,选定若干典型任务,如吊车的操作、加工设备(车床、磨床等)的典型操作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以“教师引导性学习、学生自主性练习、师生共同研习”为主的“学、练、研”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到企业参观实习,创造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实施职业资格考试。将与中高级电工联系紧密的电气控制技能、低压电器使用、电机性能测试、仪表使用等内容用“以证代考”的形式实施教学。
将实践任务分“基础+提高”两部分,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都有所得。
改变过去因内容过分偏重于基础训练,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单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样画葫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硬件接线,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
在方法手段上,首先应增强课程实验的开放性。但该课程以强电实验为主,实验安全要求较高,一定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4.实施讲、做、练、问、考、测等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依据多元化考核思想,制定了理论、实验、设计、实习考核标准及细则,注重过程考核,形成平时、期中、期末三个阶段性考核。并将理论考核、网络在线考核、作业、课堂提问、教学考勤等因素考虑进去,因材施考,最终形成综合成绩。实践考核改革了大锅饭思想,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制定了以“普通+激励”为主的实践考核方案。同时,技能考核借用社会考核,以证代考,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措施后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材;学生;教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成为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高职电工电子课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教材理论性强,实验实际动手课时少,学生文化基础学、习主动性差,师生相互了解差,互动性差,传统教学生硬删减教材内容,简单应付学生,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造成教学过程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因材施教,一方面是“材”,可理解为教材和学生;一方面是“教”,可理解为教授的知识、能力、方法。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及教育目标,详细阐述因材施教在设计电工电子课培养方案过程中的应用。
一、准确判断和分析教材和学生
1.掌握教材,大胆革新。电工电子课是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及掌握电工基础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涉及面广,对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教材内容可分为三个模块,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基础,认识电路、分析电路、计算电路中的相关量,只有掌握基础才能学习后面的知识。模拟电子技术是使学生学习掌握半导体器件特征使用、测试方法、放大器工作原理等,数字电子技术专业性比较强,基础知识简单易懂,应用设计电路难度较大。据上述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从素质技能知识角度出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进行理论教学体系创新,在保持电工电子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有所删减和侧重。删减大量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内容,加强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科学发展的脉络的了解,加强对科学观念、电工电子技术思想的深入了解,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专业侧重不同,通讯类专业应侧重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应侧重电工技术等,同时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减少理论推导等理论性强的内容,充实新知识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为学生不断吸收电工电子技术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因此,每个任课教师都应充分研究教材体系,努力在教材处理方面达到整合、拓展,优化。
2.了解学生,量体裁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以致用是最终目标。现今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都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家长或文凭而继续深造学习,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又不牢,接受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面对这样的学习主体更需要因材施教。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其理想和想努力的方向。与其探讨对本课的认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和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授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人讲,众人听。纵观电工电子教学方式,无非是老师讲,学生记,辅之习题作业巩固,方法单一,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提不起精神,更没有兴趣和动力,教学效率极低,而好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重视绪论教学,有明确学习目的,才会激发强烈的学习动力,所以首先教师就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生动的画面中了解电工电子课程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图形、三维动画等,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认知理论原理中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结合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传统教学手段,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教学效果很好。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现今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对理论推导感到吃力、厌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处理方面,适当删减理论的东西,又要保证教学完整性,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来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①教:对一些必需的基础理论,应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转换成通俗易懂简单精炼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通过互相提问方式记住。对一些基本步骤和常规方法耐心细致地教给学生。②学:对一些基础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示范,要求学生先简单模仿,再经过适当的变换条件、问题,给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③做:对一些问题通过教、学两个环节,可能还是显得单薄无力,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理解不深不透,这时可到实验室拿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理论指导实际,以验证结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
同时一体化教学,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再辅之任务驱动法,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实践中学理论,使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变为生动、形象的感官经验,这不但降低了理论推导的数学难度,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做、动脑想的学习能力,解决了学生厌学理论的难题。
3.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不属于优等生,也很少得到充分的认可与表扬,更得不到更多的鼓励,导致他们对学习无兴趣无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无论什么方法,教学都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要充分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并及时表扬鼓励,给他们足够的自信,配之以相应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应多元化,理论考核占40%技能部分占60%,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考核并重的考核制度,对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给出等级分数,期末成绩根据平时每个项目的得分等级取其平均分和等级。亲其师,信其行,注重老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心情、满面的笑容走进课堂,加强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充分运用因材施教基本教育理论,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因素入手,才能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王树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04).
关键词:电梯电气故障培训.
中图分类号:TU8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梯电气故障检修是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培训课程。它涉及到电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梯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知识。为了提高电梯电气故障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培训教学的改革。改革后的电梯电气故障培训课要按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按照企业员工的培训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训导和强化培训。
一、电梯专业简介
目前,我国在用电梯34.6多万台,每年还以约5万~6万台的速度增长。我国在用电梯数量的快速增长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现在我国电梯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同步。经预测,世界电梯市场对电梯、电扶梯、自动人行道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每年增长5.6%。而电梯运行后,每年需要大量的保养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电梯保养人才是目前最需要的人才。
为了培养电梯行业的专业人才,电梯工程技术专业需开设电梯电气故障检修课,它是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应包括PLC控制技术、电梯安装标准、电梯安装工艺、电梯工程项目管理等。因此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培养适应电梯行业需求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电梯安装、维保、调试、项目管理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训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规范,加大实训环节的比重和力度,把传统的“理论教学加实验”改为“理论教学加实训”。改变以往的实训教学模式,即学生根据教师所编好的实验指导书,在事先准备好的设备上按照拟订好的实训内容和步骤进行实训。现在进行实训时,老师只是提出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实训步骤,然后由老师检查是否合理,对于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集中进行讲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框架的架构
1.电气系统图识图
电气图是用各种电气符号、带注释的外型来表示的系统、设备、装置、元件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简图。电气图阐述电路的工作原理,用以说明电气产品的构成和功能,用来指导各种电气设备、电气电路的安装接线、运行、维修。电气系统图识图是学生在以后从事电梯电气维修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电梯维修工的一个重要考点,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看图和识图,懂得看图维修和找出相关元器件。
为了培养学生准确、迅速地看懂电气图的能力,利用透明实物电梯模型的电路图,现场讲解电气原理图绘制原则、图区的划分方法、符号位置的索引、主电路、控制电路各接点标记和技术数据标注方法以及电气元件布置图和安装接线图的作用。通过讲解实际电路引导学生掌握看电路图的要领和原则。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识图和分析电路图能力,设计一些错误电路图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电气识图方法与步骤。
2.电梯常用电气部件工作原理和应用
首先给学生讲解电梯常用电气部件工作原理类型、工作原理、结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以及特点和选用原则。其次让学生用万用表对关门防夹检测装置、磁性干簧管、双稳态磁性开关、行程开关等这些常用电器部件按照其图形符号和实物进行实际的测量,随后将这些常用电器拆开,讲解其工作原理、结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以及特点和选用原则,再让学生把这些电器组装起来,使学生达到认识这几种电器的目的。最后启发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在实训室看到的实物联系起来,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电梯电气故障分析和检修方法
电梯电气故障分析和检修方法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在进行电梯电气线路故障分析检修教学时,一般都是把电气原理图分为主控电路、轿内指令登记与消号电路、厅外召唤登记与消号电路、安全保护电路、定向选向电路主电路、启动电路、减速平层电路、楼层指示电路、开关门电路、驱动回路控制电路、检修运行电路、消防运行电路进行分析,讲解检修思路和方法。然后再根据以上电路分模块进行实训。但是容易出现学生对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和检修方法掌握不够全面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结合透明实物电梯模型,采用启发式教学,用“提问法”去授课,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安全保护电路时,首先提问:安全保护电路由那些电路和部件组成,分别起什么样的保护作用?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电路图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控制电路的理解。另外,再掌握控制电路的基础上,针对安全电路一些常见故障向学生提问,由学生讲述自己的判断依据和检修步骤、方法,然后集体进行讨论,确定合适自己的方案,并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实训。对于实训方案出现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按照不同方案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去验证方案的优劣,各自存在的优缺点,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应该怎么样改进,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又能让学生直观掌握电梯电气故障分析和检修的方法。
三、结束语
在电梯电气故障检修实训教学改革中,对知识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应用到综合应用的规律,进一步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标准和现场工作要求融入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并熟悉从事该行业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和操守。该课程的改革模式得到了学生、教师和企业的肯定,同时也为电梯专业的其它课程的整合与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 TSG Z6001--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第140号.
关键词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S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3-02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越来越开始重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越来越看重个人的技能,对学历的要求已不如往年那样高,具有过硬的个人技能、优秀的个人素质的人才是发展现代社会亟需的[1]。因此,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要随之改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能够掌握机械画图、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基本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事农机的操作、维修和售后等方面的工作。
1 课程体系
1.1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分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该专业学生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应具备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及适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农机操作与维修等专业能力;具备协调沟通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具备辩证思维、系统思考的方法能力;具备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1]。具体的岗位能力分析,以农机使用与维修岗位为例见表1所示。
1.2 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充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岗位能力细分到相应课程,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由文化课、专业课、拓展课三大模块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项目课程、综合实践3种类型[2]。该专业具体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如表2所示。
专业基础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目标分别对应识图绘图(AUTOCAD)技能、农业机械使用、维护、检修、管理、车、钳工技能、维修电工等技能。此种从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将岗位技能融于课程教学所设置的新型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型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非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新型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机专业毕业生不仅掌握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能的同时还掌握农业机械应用管理、销售等基本常识,能满足农业机械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筹码,使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更接近。
2 课程改革
在充分进行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当前工作岗位及具体的职业环境的需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改革,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实施上打破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形式,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争取更好地实现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2.1 实施项目式教学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任务完成为核心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在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界限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以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他们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完成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完成任务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成形式。在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传统教学主要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项目式教学中以任务完成为核心知识与技能间的放射性的演绎关系。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能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轴类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写学习中,以典型零件小轴,通过识读(熟悉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方法)—剖析(能够对已制定好的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指出错误)—模仿(能够模仿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制)—改进(能够对工艺规程进行完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的流程“边讲边练”,把学和用有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而且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而且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把知识和企业中的工艺岗位结合起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2.2 积极实施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改革的原则:“实际、实用、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相渗透、相交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农机行业界面的破裂以及行业互相渗透与综合。从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看,几乎覆盖了车辆、农机、机械专业的多门基础课。这些传统的机械类基础课程有近10门,因此必须精简课程的门类,把一些相关的课程有机地综合[3]。
如机械技术基础这门课就是把传统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等5门基础学科综合而形成的。电工技术是将原来的电工类专业的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安全用电等学科综合合并而成的。
2.3 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根据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该专业学生实践课时超过整个培养计划总学时的1/2,实践教学在核心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还与考证相结合。
教学中,还鼓励教师将课堂引到车间、工厂,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多动手,多实践,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总结,多吸收,多实践,逐步摸索出符合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方法和理论。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逐项分解到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明确每一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探索专业课程周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于系统性、连续性很强的内容,用整周的时间学习一门课或一部分内容。学生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进行技能训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4 模拟企业环境
由于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内模拟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类似的生产、加工生产线,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等,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4]。在发动机实训室里,完全按照企业模式的站、工位等进行发动机拆卸、装配、检测与运行调试的实践教学,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室,接受企业式的管理,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前进入状态。
2.5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与行业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考试方式要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而改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一方面改变以往的只由期末考试分数为主导的考核方式,变成实践考核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各占50%,其中实践考核成绩由平时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这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求认真参与实践实训,积极动手,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建立专业课程的考试题库,考试命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改变以往考试命题的随意性、侥幸性;最后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考试标准参照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进行[2,4]。
3 结语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该校办学历史悠久,有深厚的办学底蕴。在办学过程中紧跟着时代的思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正确的把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中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成果。然而在专业取得有效成果的同时,在如何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性、如何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深入课程改革等问题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5-7]。
参考文献
[1] 吴玉娟,刘永华,孙昌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2):180-182.
[2] 刘永华,孔德志,王石莉,等.高职高专《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08,24(6):142-143.
[3] 吴秋芹,张如萍.高职《电气控制与PLC》改革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5):77-78.
[4] 袁清萍.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08,7(5):118-119.
[5] 汪高法.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考核课程的教学整合新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47-148.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践教学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先进性原则、职业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中包含仿真性和生产性。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和实训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来理解,一方面强调生产性的实习,另一方面强调实习场所的生产仿真性或企业环境的真实性。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和现状(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的显着特征,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体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状
我国高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总体时间不长,对于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还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有效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普遍存在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基地的建设规划、环境布置和项目设计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接程度不够,导致校内实践教学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对接、与企业真实环境的匹配、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不够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大多采用操作工位单元设计,强调实训技能操作练习,每个工位提供一项或多项操作技能训练条件,由教师发放实训任务,学生在工位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技能训练任务,但此种设计整体实训环境和实际生产环境的条件和规模有所差距。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范畴充分体现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紧张、恶劣、责任大,技术关注点复杂以及建筑电气自身安全、环保、节能、智能等技术特点,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必须主动适应,量身定制,特色发展。
三、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电气设计、施工、管理第一线,从事建筑供配电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建筑防雷和接地系统及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从培养目标可知,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从工作技能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四项核心能力:建筑电气设计能力;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能力;建筑电气系统调试与运行能力以及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和生产过程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与建筑土建施工、建筑装饰施工配合紧密,具有工作面相互交换多、立体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而在生产进度计划安排、作业安全措施、验收整改等各类生产活动的协调安排显得十分重要。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生产过程包括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材料准备、人员组织与调度、施工组织与管理、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工程合同管理等生产环节。
?实习实训?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针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工作能力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特点,设计能够满足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内容的仿真实训环境。实训环境分为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和仿真施工区。
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提供可供角色扮演的施工现场办公环境,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平台,提供设计参考资料,满足建筑供配电计算、照明计算、设备和器材的选型和配置、制图和设计文档制作,提供工艺流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即在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可以完成技术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生产性工作。
仿真施工区可为金属结构仿真建筑房屋,采用金属网孔板与铝合金支架组合房屋模型,在房屋模型内可安装插座、线槽、线管、灯具、配电箱等电气设备和部件。在仿真施工区完成施工材料、工具、人员组织与调度、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等生产性工作。
在教学组织上,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确定施工技术,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施工训练任务。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以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
以上的建设思路,充分体现了建筑电气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仿真性要素,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社会职业能力,例如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
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利用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和教师工作室计划,将企业任务引入课堂。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培养,通过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实验、实训、培训、竞赛、考证、研发、服务的管理制度,从实训教师管理到实训设备管理维护都有章可循,并建立实训基地长效发展机制,使其成为建筑电气对外服务的平台,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能考核与鉴定(如建筑电工证、建筑施工技术员、质量检查员等)等社会服务工作,提升实训的生产性内涵。
我校以涉船专业为例,创新性归纳出校企合作两种有效模式:
1.对接共享模式 将资源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实施对接,平衡各方利益,满足合作方衍生的不同需求,实现共享多赢。如通过“扬泰造船”、CCS扶贫培训、辅助验船师培养,将行业标准、人才培养、企业岗位有效结合,实现行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
2.根植共生模式 通过顶层设计,依托良好的合作环境,建设可使合作方资源增值的深层次合作载体,是对接共享模式的特色形式。如苏南地区内河船员培训中心与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专业同时建设,通过实训设备、实训项目建设,将行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技能训练与岗位训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之一。本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学校仅成为“企业低成本获取适用人才的储备库”,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缺少热情――不愿意合作;2.实习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而企业以生产任务的轻重缓急为中心,合作不稳定,缺少内涵――不知该如何合作。
针对以上问题,自2005年开始,依托我校船舶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基础深厚的优势,借助江苏省地方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行业组织在相关领域的统筹、引领和指导职能,以“交通行业教育区域发展比较”“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三个课题的研究为基础,围绕“如何激发行校企合作热情”“通过什么方式来丰富合作内涵”并增加合作的长效稳定,关注行业动态,研究企业需求,主要开展了如下实践:
1.“扬泰造船”班 因造船工作环境艰苦,大多数民营中小船厂长期缺乏技术人员,给造船质量带来了很大隐患。扬州、泰州地区中小型造船企业密集,我校与江苏省地方海事局合作,与当地造船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通过媒体宣传、民政局推荐、企业面试后,以企业承担全部学费的形式开办了两期“扬泰造船”班,如今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骨干,有人还办起了自己的造船企业。这一做法及时缓解了当地造船企业人才短缺状况,有效诠释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在全省造船行业得到广泛赞誉,被评为江苏交通优质服务特色品牌。(见图1)
2.辅助验船师培养 出于对造船质量与运行安全的重视,2012年,江苏省地方船舶检验局联合全省各市海事局,在我校试行公开招聘辅助验船师,经准入的学生最后一年课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验船知识、工作规范等专门化教学,专业教师与验船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增加了行校合作互动,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开辟了校企合作新途径。
3.CCS扶贫培训 船舶电焊工是造船企业中技术要求高且工作条件较差的岗位,是造船企业最需要的技能人才。2007―2008年,本着使农村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送出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由交通部主办,中国船级社(CCS)出资200万元,由我校承办了三期焊工扶贫培训班,向江苏、浙江造船企业输送了200名电焊技工。通过造血扶贫,既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社会负担,又为造船企业提供了焊接技能人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借助行业管理职能,学校致力于培养“用得好、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又开展扶贫帮困,履行了社会责任,以此构成了行校企合作的动力。
行业标准是指导企业生产的技术准绳,也是行业组织的优势资源之一。我们采取如下做法,将标准结合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之中,以丰富合作内涵(见图2)。
1.课程对接 2005年,我校成立了中国船级社首个在教育院校内设立的焊工考试委员会(NJ15),把行业标准编入了《焊接实训》教材,通过行业部门的考核学生可以获得CCS焊工证书,技能操作水平迅速提高;2007年,我们联合南通明德重工对“船体建造工艺”课程实施改革,把“船体放样号料工”标准融入课程中,开发了项目化精品课程”船体放样”;参照行业标准,为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了“《船舶电工》初、中、高级省级题库”。通过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职业岗位要求嵌入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2.项目对接 因船舶工程类专业实训通用设备稀缺,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发挥学术与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会同行业企业委员根据造船工艺流程,研制了多种教学实训设备,基于行业标准设计了行业证书与技能证书对接的实训项目,可开展涉舶专业实训项目17个,其中对接相关行业及中级技能证书10张,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行校企合作的长效和稳定创造了条件。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实训基地。此外,与江森自控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开展的以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考核为主的“工学交替”及“扬泰造船”、辅助验船师培养等项目,都是以育人与用人标准对接为基础的合作方式。
3.专业对接 江苏省水系发达,但培养内河船员的院校却很少,致使内河船员严重老化,如无锡鼋头渚景区连续17年没招到一名新船员。2010年,经无锡市地方海事局牵线,我校与无锡市蠡湖游船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内河船舶驾机合一学生的订单,首批30名毕业生已经上岗。与此同时,江苏省地方海事局将苏南内河船员培训中心设置于我校,全额投资了船舶驾驶模拟器、船舶轮机模拟器等实训设备,扶植了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专业的建设,将产业需求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为行校企深层次合作培植了共生体。该项目被评为2012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4.文化对接 通过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内涵。2009年建成的船文化教育项目,使学生了解历史,增加知识,体会文化,填补了国内同类院校的空白,吸引了大批企业和职教同行前来学习交流,对船舶专业职教改革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5.服务对接 利用行业指导下的政策许可,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自2005年起,我们先后承担了美国卡特比勒和阿文美驰公司、日本久保田公司和OTC公司、无锡船厂等单位的焊工培训和考核;承担了无锡市电焊工技师、高级技师鉴定工作,举办了多期内河船员培训。近三年承担各类社会培训212期共9072人次。主动为行业前瞻性发展提供服务:2005年率先将数字化造船模式引进课堂,为造船模式改造及时输送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我国的海洋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开设了海洋工程相关课程,建设了航海类专业,开发了船舶管系实训项目,船舶虚拟仿真教学也正在研究中。
利用合作方政策许可、资金设备等资源优势,培植合作共生体,增加合作内涵,实施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对接。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资格认证 课程改革
一、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具备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任务进行的,所以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技能培训效果的好坏完全可以通过职业资格技能考核来验证,借助职业资格认证,既能检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水平,提前为进入职场提供能力保障,又可以检验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的有效性,为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非常关键。专业课程的内容、培养效果完全决定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所以依据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符合当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要求。
二、实施高职课程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1.依据职业资格标准,设定专业课程目标
依据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高职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确定专业课程目标。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技术能力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制定过程应从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以职业资格标准、相关的企业标准为重要依据,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使专业课程目标紧密贴合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2.调整课程结构,设置课程模块
合理的课程模块是实现高职专业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关键。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可以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不同职业大类的课程模块,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模块中的对应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特定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改造,使这些课程覆盖到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以机械专业大类为例,参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相应的课程模块,即将整个教学计划分为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三个层次,相应的课程模块涵盖了不同工种的考核课程。职业基础课程模块面向所有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目的是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职业文化基础;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是按照具体专业方向要求学习的专业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是在行业发展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升级推出的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的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今后的发展意愿自愿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
表1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模块课程设置情况,表2所示为机械类专业部分工种(高级工)所要求考核的课程。表1中第一部分的职业基础课程模块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车工、钳工等岗位资格证书考核所共同要求的课程,经过这部分课程及第二部分的若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上述三种高级工证书所规定的要求。第三部分主要是职业拓展平台课程,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为将来获取各种技师证书奠定基础。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
模块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
职业基础课程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实训、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等
专业方向课程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修技术、数控加工实训等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数控加工实训等
专业拓展课程 车间管理、特种加工技术、机电创业概论、机械创新设计等
表2 机械类专业部分工种考核课程
工种 等级 课 程
车工 高级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车工加工实训
钳工 高级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钳工加工实训
加工中心 高级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床夹具设计、数控加工实训
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对课程改革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实训基地不成规模,实践环境与企业现场相差甚远,实践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以上等因素都是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对学生进行技能鉴定愿望不迫切的原因。因此,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设施投入,增强技能训练效果,做到“实训场所即职场”的效果,为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打好基础。
4.改善课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作为专业课程实施的主体,保障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所以打造一支紧跟职业发展脚步、熟悉行业需求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取“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的方针,学校要积极引进具备良好企业经验的教师来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还要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相关岗位的锻炼,委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争取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学校可以鼓励专业课教师参评机械工程师或获得各类技师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教师的努力,改善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教师薄弱的问题。
5.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核依然采用传统的试卷模式进行,如果继续采用这一模式,将与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相背离,所以急需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可以加入“加工中心”高级工技能鉴定环节,《机械加工实训》课程可以加入“车工”“钳工”高级工技能鉴定环节,通过采取类似的课程教学质量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考评机制,促进两者互相认同,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小结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要求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育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大批职业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目前存在与职业资格认证脱节的现象,因此,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转型,转变教育观念,紧跟社会职业需求,构建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效果,提高技能训练质量,改善课程师资队伍,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教学与技能鉴定互补发展,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方浩军.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2]朱林.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衔接[J].职业与培训,2011(8).
[3]周国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2007(13).
[4]杨主泉.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8).
[5]贾雯.开放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