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政工程施工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包括以下专业:市政公用专业、土石方专业、地基与基础专业、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混凝土预制构件专业、预应力专业、爆破与拆除专业、环保专业、桥梁专业、隧道专业、道路路面专业、道路路基专业、道路交通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城市及道路照明专业、体育场地设施专业、给排水专业、燃气专业、供热专业、垃圾处理专业、园林绿化专业、管道专业、特种专业。
一级建造师可在全国范围内以一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注册条件的人员,经过注册登记后,即获得一级建造师注册证书,注册后的建造师方可受聘执业,一级建造师具有较高的标准、较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开展国际互认。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作者简介:骆健(1976-),女,江西赣州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王海艳(1974-),女,江台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00411J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09-02
近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教育国际相互认可的重要举措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教育部的发起和组织下,我国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但是,相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较完善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而言,我国开展此项工作的进度依然是比较缓慢的,非常不利于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需要。[1]
美国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早的国家,认证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和健全。美国认证制度的建立对提高美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介绍和分析为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总体负责。ABET成立于1932年,其前身是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Engineers''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CPD)。ABET是一个非官方的组织,由31个工程或技术专业协会联合组成。ABET由加盟协会组成董事会,ABET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工程顾问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其他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其中,工程认证委员会(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EAC)、技术认证委员会(Technology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TAC)、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Comput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CAC)和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Applied Science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ASAC)4大认证委员会专门从事工程、技术、计算机以及应用科学四大领域的工程及技术教育专业认证。[2]
ABET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专业鉴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权威性,成为美国广泛认同的工程专业认证的权威组织。与此同时,ABET还努力促进全球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推进工程专业的国际互认。目前,ABET已为全球22个非美国家提供国际认证服务,并代表美国工程界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工程专业相互认可的协议,著名的《华盛顿协议》便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正为加入《华盛顿协议》进行积极的准备。
二、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对工程教育传统认证制度的不满和批评也越来越多。此后十多年间,ABET对传统的专业认证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于1995年10月推出以EC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为标志的全面性改革运动,并相继在5所高校进行试点评估。从2001年开始,新认证标准EC2000被用于所有认证活动中。
目前,为了适应美国社会的发展,ABET的认证标准每年都在更新变化。最新的2012~2013年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研究生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及专业标准三部分内容。其中,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是全美高校各本科层次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也是认证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分8项内容。[3]
1.学生
此项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学生、毕业生的质量和成绩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估、指导和监控,从而使毕业生达到专业教育目标。
2.专业教育目标
毕业学生预期掌握什么知识或者会做什么的能力评价。
3.学生核心能力
申请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证实其毕业生具有以下11种能力: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对工程问题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的认知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宽厚的教育基础,能够认识到工程对于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与当代问题相关的知识;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4.持续改善
专业必须定期对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和评价,并利用评估结果作为驱动力,进一步提高、完善本专业。
5.课程
待认证的专业必须保证其课程设计及内容须与专业的教育目标一致。课程组成包括: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教学;采矿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58-02
目前,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总量虽然中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其合格人才在世界的排名并不乐观。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美国将能够很快胜任工作,而中国仅仅有10%。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等。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认证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设置、实践教学的考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
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界与工业界、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实现了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为学生今后走向世界提供了“通行证”。
二、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采矿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计划时,由于公共课、基础课学时的增加,使得专业课及专业实践课的课时缩减,由此造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减弱;由于学生在实习矿井受安全所限,因此专业实习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实验设备陈旧,开出的实验项目滞后;验证性与演示性实验项目较多,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出较少;设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较少,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也不会深奥;由于种种原因,具有丰富实践性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考核单一,不能引起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实践效果不够理想。
三、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实训与现场实习)应注重培养其工程性、应用性、研究性及专业素质上,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专业实习工程训练课外活动5个环节,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反复的运用和训练,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1.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新时期矿山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及时补充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及实验设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系列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系列综合性实验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系列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加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基础上,通过新增实验设备、开发原有O备功能等措施大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培养应用创新型地矿类人才提供实验条件。
2.整合资源,建设本学科共享的实验硬件平台。围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依据,建成与我院学科特色相匹配、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本研共享、由三个层次组成的实验平台。
3.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完善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成绩评定标准与办法,把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对学生考核和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4.毕业设计改革。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合理,与矿山企业和设计研究院加强联系不断更新设计题目,同时根据学生择业去向灵活安排设计内容;与矿山企业和设计研究院加强联系;尽量增加专题研究(有科研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科研与本科毕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建立学院和煤炭企业联合指导设计的体制;建立成绩综合评价模式(答辩形式由原先的单一模式改变为综合评定模式。
5.强化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弥补现场实习的欠缺。采矿工程专业实习地方主要集中在矿山企业,但由于矿山企业考虑到安全和影响其正常生产秩序等方面的原因,实习环境不允许学生动手实践和参与实际生产,另在煤矿事故方面发生的环境、过程及危害和事故案例在实习矿山企业也不能实现,针对目前实习的现状及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矿井三维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现场实习前或实习过程中,可以不入井便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矿井生产系统、采掘工艺、典型案例、安全培训及安全技术措施等内容。
6.完善实习基地。为提高现场实习教学效果,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友血缘关系,建设6―8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定期选派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锻炼,并制定联合培养机制。
7.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本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学科方向,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一支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一方面,由学院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并下发聘书;另一方面,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利用假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丰富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四、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也是全面提升采矿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水平的一次契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采矿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大学生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伟,康健,陈海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6,(10):215-217.
[2]王燕,孙伟博,邵小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86-87.
[3]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56-260.
[4]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郭兵兵,陈国祥,徐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1,(02):34-38.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50-02
一、引言
在国家积极开展“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高校本科教育如何积极改革创新工程教育模式,设计创造高端工程训练体系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建设放向。有专家指出,面向实际工程开展工程教育,可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果检验,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最终促进专业发展中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基本途径[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改革思路,夯实工程教育基础,于2014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工程教育的目标规划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完成具有新产业技术背景的智能工厂实验中心规划布局建设,融经管人文艺术,含未来工业产品生产工艺和结构精华,机电管控一体化真情实景训练,综合训练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全面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目标,秉承我校“电子信息和经营管理”的办学特色,以现代制造业的“信息、智能”为特征,以机电管控等多学科综合训练为特色、以工业4.0技术为纽带,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系统和校外实践基地,在实验教学系统和校外实践基地基础上打造“工业化、信息化”(简称“两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中心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的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加强学生对学科专业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围绕基于工业4.0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能力和素质为先。实施“3+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心的建设紧紧围绕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注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两化融合特色的能驾驭未来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师。
图1为中心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简图。可以看出,中心教学模式[2]构建了以机械设计制造综合知识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包括了认知训练、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突出学生“三创”训练,形成了一套具有现代制造背景和特色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体系。
三、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中心的实验平台分为专业实验平台和综合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主要满足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平台是基于工业4.0的智能制造技术实验系统,如图2所示。
实训体系强调结合“机电一体化”和“管控一体化”复合型学科,突出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方向,在学生培养中融合了基于工业4.0的教学理念。中心除了常规教学手段外,还采用项目与竞赛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由中心、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杭州市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的全体学生参与的机械学科竞赛,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四、综合实训“卓越计划”的实践与应用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必需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3]:系统地掌握数学、工程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社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精神以及企业家的敏锐性;能够在越来越依赖于复杂技术系统的环境中保持高效、创新和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素质。
2.培养模式与实践。我工程训练中心的“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训采用校企合作实行“3+1”教育教学模式,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良性循环。目前,与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达20余家,图3展示了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这些高新技术企业输送了很多高端人才。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科院校工程训练“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并进行了“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致谢:本文得到了浙江省本科院校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资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冯治诏,刘龙龙,陈卓,黄启珍,竺雅莉.基于CDIO的工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65-170.
(深圳大学,广东518060)
内容提要:本文重新界定了转轨成本的涵义,认为转轨成本应是新制度在兑现旧制度养老权益承诺下超出新制度支付能力的那部分金额。并据此测算了1997年-2013年各年可能产生的转轨成本和实际产生的资金缺口,分析这一期间所产生的转轨成本占统筹基金缺口的比重。得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1997年-2002年转轨成本存在,2003年-2013年转轨成本不存在的结论。认为转轨成本不是造成我国现有统筹基金缺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养老资金的不充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 :转轨成本统筹基金缺口缺口原因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 2015 )08-0072-10
[收稿日期]2014-07-19
[作者简介]彭碧荣,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一、引言
自1997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后,其运行结果并没有达到“部分积累制”下形成基金积累的预期,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养老金缺口。由《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126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可知,我国养老金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采用完全积累制。同时,由于现有离退休人员全部为老人和中人,其个人账户尚未达到足够的积累,养老金主要由统筹账户给付,且个人账户的给付方式为付完即止,资金上可以达到自身平衡,因而养老金缺口主要指统筹账户的基金缺口。现实运行中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从个人账户挪用,造成了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直接影响了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因而详细研究我国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对1997年-2013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现有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
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统筹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转轨成本的存在。孙祁祥(2001)认为,“人口老龄化、在职人员提早退休以及退休人员的增长比例大大高于在职职工增长比例等因素,是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空账及巨大隐性债务的根本原因”。徐瑾,刘畅(2007)[2j认为,“由于旧体制遗留下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性化,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年扩大,从而使现行养老保险体制运行已经面临财务危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以来覆盖面主要为城镇企业职工,近10年来制度覆盖面的扩展速度略高于退休人员数量的增速,制度赡养率较为稳定,负担水平约为3位参保者抚养1位退休者(郑秉文,2012)。也就是说,虽然从全国人口结构看,我国老龄化比较明显,但在城镇职工养老制度内并不存在明显的老龄化问题,因而我国现有城镇职工养老基金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非人口老龄化。同时,由于统筹账户内部以现收现付制运行,在人口结构变化平稳且缴费率逐年上升的前提下,每年依然存在基金缺口,则主要原因应是转轨成本的存在。那么转轨以来我国每年的转轨成本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每年转轨成本金额是多少及对基金缺口的影响程度如何呢?下文将从转轨成本的涵义着手进行测算和分析。
二、转轨成本的定性分析
(一)转轨成本的涵义
对转轨成本涵义的界定,国内学者的观点大致有两类:一是显性化的隐性债务;二是新制度消化能力之外的显性化债务。
王燕(2001)等认为,“转轨成本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账户、但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和未来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转轨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偿还旧体系的债务。该融资缺口源于隐性债务,但并不等于隐性债务,因为部分支出用于保留部分旧体制而每天新增长的债务,一些当前债务则是由继续的缴费所覆盖。”龙卓舟(2007)认为,“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实质上是指由于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所引起的政府在养老金上的额外支出,如果转制中政府不必因转制而在养老社会保险支出上增加额外支出,那就不存在转制成本。”何晖(2010)认为,“社会养老转轨成本就是解构旧制度,推行新制度所产生的在新制度收支范围外的养老金债务。……转轨成本不包含新制度能消化的历史债务或隐性债务。”
笔者认为在新旧制度转轨过程中,新制度能够消化的债务属于制度内的正常给付义务,不构成转轨成本;超出新制度承受能力之外的金额才是制度转变所付出的代价,即转轨成本。也就是说制度转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转轨成本,也可能不会产生转轨成本。如:瑞典通过“名义账户”制,在基本不付转轨成本的基础上,完成了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的平稳过渡(蔡向东,2011)。很显然,从过去制度的运行结果看,我国是存在转轨成本的,但转轨以来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转轨成本金额是多少,理论界并无明确结论。由于目前新人尚未退休(假设新人平均参加工作年龄为20岁,最早退休年龄为50岁,从转轨后的1998年开始参加工作,那么最早退休年份为2028年),因而从1997年至今退休的全是老人和中人,本文将仅测算和分析1997年-2013年离退休老人、中人的养老金给付水平,研究1997年一2013年转轨成本是否存在以及如果存在每年发生的转轨成本金额及其对基金缺口的影响程度。
转轨成本的涵义可以界定为,新制度兑现旧制度积累下来的养老金权益所超出新制度给付能力的那部分金额。很显然,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新制度下养老金给付能力的衡量标准;其二,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在新制度下的给付标准。下面将分述之。
(二)转轨成本的衡量标准界定
1.新制度下养老金给付能力的衡量标准
对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离退休人员养老福利程度、生活保障程度以及制度设计的养老权益目标是否实现的指标。首先须界定两个范畴的养老金替代率概念:按制度规定的缴费率缴费时所应当实现的替代率称为制度缴费替代率,简称为缴费替代率;按制度规定的待遇计发办法所能够达到的替代率称为制度待遇替代率,简称为待遇替代率。由《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 1997]26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38]号)可知,我国新制度设计的养老金给付能力应由缴费替代率决定。新制度养老金的给付能力既要体现对新制度下老人、中人、新人养老权益的保障,又要体现其财务承担能力,且与制度设计的待遇替代率保有了一定差距。“说明制度设计的给付能力大于制度设计的待遇标准,即制度设计本身已经留出了巨大的支付空间。在制度正常运行情况下,不应当出现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形。”(褚福灵2006)。也就是说,如果新制度正常运行,其以缴费替代率为标准的给付能力的制度设计是合理的。
具体测算方法上,由于转轨成本只在统筹账户内部消化,因而在考虑新制度对养老金历史债务的给付能力时,只对统筹账户的给付能力进行衡量。由于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可由现收现付的收支平衡原理作为新制度下统筹账户养老金给付能力衡量标准。公式表达为:
新制度下应消化的历史债务=参保在职职工人数×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总缴费率×划入统筹账户比例
(1)
统筹账户缴费替代率=统筹账户缴费率×赡养比
(2)
2.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在新制度下的给付标准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38]号)文明确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任务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其“保基本”的目标定位比较符合我国转轨初期新制度下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共同福利权益保障。但“保基本”的内涵是什么,多少退休金才能保基本,政策上无明确的规定,理论界也无一致的结论。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60%的目标替代率是制度设定所希望达到的替代率水平,即实际给付中应达到的替代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c9认为,基本保险加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大致在60010左右是合理的。李珍(2012)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应该为生存必需品相关的消费支出提供保障,而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平均替代率至少要达到60%才能基本做到“保基本”。因而在新制度下衡量对旧制度所积累的养老权益的承诺标准时,笔者认为以600/0目标替代率作为考核标准较为合理,体现了新制度下对老人、中人和新人等离退休及在职人员相对公平的待遇保障,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权益的公平性、转轨成本的规模及制度的承受能力。
由于转轨成本只在统筹账户内部进行考查,因而需考查60%总目标替代率下对应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同时,由于目前统筹账户只包括老人、中人的养老金给付,则统筹账户的目标替代率应为老人、中人养老金平均目标替代率。在具体测算方法上,由于老人的养老金全部从统筹账户内支付,老人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应为60%;中人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应等于60%目标替代率减去中人个人账户实际支付所产生的替代率。其中,中人由于个人账户积累不够,因而不能用制度设计的中人、新人的平均个人账户目标替代率去考查,而是用中人实际所享有的个人账户替代率去衡量。
用公式表示为:
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在新制度下的给付标准=老人、中人离退休人数×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平均目标替代率
(3)
3.转轨成本的衡量标准
根据转轨成本的含义和上述分析,进一步考核现实运行中老人、中人养老金支出是否超过了新制度的承受能力并产生了转轨成本。由于实际运行中的给付标准与制度设计的目标替代率不完全一致,因而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若实际给付大于或等于目标替代率且超过了制度设计的支付能力而产生的基金缺口称为转轨成本;若实际给付低于目标替代率则无论其是否超过了制度设计的支付能力均不构成转轨成本。同时,若实际缴费率低于制度设计的缴费率而产生的缴费收入减少、支付能力下降,以致养老金正常给付下资金不足,由此而产生的基金缺口也不能归咎于转轨成本。
在具体的测算方法上,可以按上述三种情况测算1997年-2013年的转轨成本。关于实际缴费率与政策规定的缴费率关系设定,由于我国的缴费率畸高,所以现实执行中多缴费的可能性较小,逃费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在下列分类中不考虑实际缴费超过政策规定的情况,事实上现实运行的结果也是如此;关于实际待遇替代率与目标替代率的关系设定,由于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从转轨之初到现在变化较大,由1997年的约80%下降到2013年的约40%,因而对实际待遇替代率作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即大于、等于或小于目标替代率。同时下列三种情况下的缴费率和替代率均指统筹账户的缴费率和替代率。
设:Rn为制度设计的统筹账户缴费率;R’n为实际运行的统筹账户缴费率;Tn为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T’n为实际运行的统筹账户待遇替代率;Wn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Pn为参保在职职工人数;Q。为离退休老人、中人人数;其中,n表示年份。
则每年应产生转轨成本和基金缺口,且转轨成本=基金缺口。
公式表达:
如果制度设计的缴费率是合理的,且划分到统筹账户的比例也是合理的,在人口结构比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则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转轨成本的存在,且等于全部的转轨成本,即制度设计的转轨成本。
则每年应产生转轨成本和基金缺口;且转轨成本<基金缺口。
公式表达:
由于实际缴费率低于制度设计,而实际替代率正常给付,则会由于缴费不足导致资金的不足;基金缺口大于转轨成本部分为实际缴费率低于政策规定的那部分。
不产生转轨成本;有可能产生基金缺口。如果实际的养老金支付大于养老金收入,则产生基金缺口,反之则不会产生基金缺口。转轨成本、基金缺口的公式同上述2中公式。
三、转轨成本的定量分析
(一)定量指标
由上述分析,形成转轨成本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转轨成本为养老金给付中超过新制度可消化的那部分金额,即养老金给付超过新制度设计的统筹账户正常缴费收入的金额;二是新制度的养老金给付须体现旧制度下积累的养老权益的合理保障,实际给付的待遇替代率应大于或等于老人、中人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所产生的基金缺口才可以判断为转轨成本。转轨成本分析中所涉及公式如下:
新制度下应消化的历史债务=PnWnRn (7)
新制度下应产生的转轨成本=PnWnRn-QnWnTn (8)
实际给付应产生的转轨成本=PnWnRn-QnWnT’n (9)
实际运行中产生的基金缺口=PnWnR’n-QnWnT’n (10)
(二)新制度下统筹账户对历史债务的消化能力测算
本文采用1997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养老保险、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对转轨成本、统筹账户基金缺口等进行测算。首先对转轨成本应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新制度下统筹账户对历史债务的消化能力,即新制度设计下统筹账户的正常缴费收入进行测算,以此作为测算转轨成本的标准之一。
由表1可知,1997年-2013年统筹账户内人口结构比趋于平稳,说明在现收现付制下,其产生基金缺口的原因之一应是转轨成本。同时由政策规定的缴费率测算出来的缴费替代率显示,缴费替代率逐年上升,且从2006年起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说在正常缴费下,新制度对隐性债务的消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且从2006年起养老金给付水平超过新制度设计的60%目标替代率水平。很显然,在正常缴费和正常给付的前提下,从2006年起,养老金给付能在统筹账户内部消化历史债务,不再存在转轨成本的问题。
(三)新制度下应产生的转轨成本测算
按转轨成本应具备的第二个条件——新制度下对旧制度积累的养老权益的合理保障,对体现老人、中人养老权益的统筹账户目标替代率进行计算,并以此测算出养老金正常缴费和正常给付下1997年-2013年应产生的转轨成本。
统筹账户的目标替代率为老人、中人的统筹账户平均目标替代率。同时,在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计算方法上,由于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基数有四种标准:养老金最后收入替代率、终生平均工资替代率、某些年份的平均工资替代率、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本文拟采用第四种,即养老金占当期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测算结果见表2。
可见,如果按新制度设计的缴费率及60%总目标替代率进行养老金的筹资和给付,统筹账户转轨成本在1997年-2005年存在,且对应的1997年一2005年目标替代率大于缴费替代率,养老金给付超过新制度设计的缴费收入;而2006年-2013年则相反,对应的2006年-2013年目标替代率小于缴费替代率,养老金给付低于新制度设计的缴费收入,新制度完全可以在统筹账户内部消化历史债务,养老金支出不再产生转轨成本问题。表2数据显示,1997年-2005年所产生的转轨成本总额被2006年-2013年资金盈余抵消后的累计余额约为1197亿元,即1997年-2013年不仅没有产生转轨成本,反而产生资金盈余1197亿元。
(四)实际给付应产生的转轨成本测算
由于实际运行与制度设计不一致,因而转轨后历年的养老基金缺口、转轨成本与制度设计均不一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38]号)文明确规定,老人的养老金待遇“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法。”即老人的养老金权益标准沿续旧制度并随时调整。中人的养老金标准为新制度下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可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国养老金的给付标准是实际待遇替代率,与目标替代率并不一致。
由转轨成本应具备的条件,测算实际给付应产生的转轨成本需先测算统筹账户内老人、中人养老金实际给付的待遇替代率,再与目标替代率相比较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转轨成本。具体方法为:首先计算老人的养老金支出,再由全部的统筹账户支出倒推出中人的养老金支出。设1997年为最后的全部老人离退休年份,则老人1997年的人均养老金支出标准可由当年的全部养老金支出除以全部的离退休人数计算得出,之后年份的老人养老金人均支出标准根据1997年-2013年人社部(或劳社部)的各年养老金政策调整标准得出。从而可测算出各年的老人、中人养老金实际运行的待遇替代率和对应的转轨成本。测算结果见下表3。
可见,实际运行中1997年-2013年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平均替代率约为59.09%,约等于表2中制度设计的统筹账户平均目标替代率58.94%,从养老金平均支付水平看兑现了新制度对旧制度养老权益的保障。但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实际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2013年低于目标替代率,即从2003年-2013年起不再产生转轨成本,由此而产生的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不能归咎于转轨成本。同时,表3数据显示,如果按正常缴费和当前的实际给付,因转轨成本所造成的总基金缺口不仅不存在,反而因转轨成本的逐年降低直至消失而给养老金总收支形成约2.9万亿的盈余,抵减了基金总缺口。而事实上,从1997年-2013年我国统筹账户的基金缺口呈逐年递增状态,总额达2.6万亿(见表4),可见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真正原因不全是转轨成本,而是实际平均给付标准达到了制度设计,但实际缴费标准达不到制度设计而形成的资金不足所致。测算出来的1997年-2013年统筹账户平均遵缴率(即实际缴费收入与新制度设计的正常缴费收入之比)只有约65%,进一步验证了实际缴费率之低直接影响了保费资金的不足,是造成收不抵支的主要原因。
四、1997--2013年转轨成本占统筹基金缺口的比重分析
(一)1997年-2013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统筹账
户养老基金缺口测算
由保险精算技术可测算出我国1997年-2013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统筹账户实际运行的收、支、结余结果如下表4所示。同时,由于每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统筹账户总基金收不抵支,因而测算过程中未考虑部分盈余地区的基金投资收益。
表4测算结果显示,1997年-2013年统筹账户收入的平均增长率高于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但收入的基数较低,其绝对数每年均低于支出的绝对数。因而统筹账户依然每年收不抵支,且基金缺口逐年攀升,截至2013年底,统筹账户基金总缺口达2.6万亿元。
(二)1997年-2013年转轨成本占统筹基金缺口的比重分析
为细化统筹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需进一步研究统筹基金缺口的原因究竟哪些是转轨成本造成的,哪些是资金的不充足性造成的,以及转轨成本到底占基金缺口多大比重。下表5反映了1997年-2013年转轨成本与基金缺口的关系。
综上可知:实际运行中若严格执行制度设计的缴费率和目标替代率,则统筹账户基金缺口和转轨成本均可在2006年-2013年消失;实际运行中若能保证正常的缴费率,由于实际替代率逐年降低,从2003年起已低于目标替代率,则转轨成本从2003年起不再存在,也不再是产生基金缺口的原因。然而,由于现实执行中并不能保证正常的缴费率,测算出来的1997年-2013年平均遵缴率(即实际缴费收入与新制度设计的正常缴费收入之比)只有约65%,导致实际征收到的缴费收入远低于制度设计,因而即使在实际替代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每年的统筹基金缺口依然逐年上升,与政策最初的设计相差甚远。
同时,1997年-2002年实际替代率下所产生的转轨成本占基金缺口的平均比重为73%,也就是说剩余27%的基金缺口是其他原因所致;且2003年-2013年全部的基金缺口产生原因也与转轨成本无关,需另考查其他原因。若考虑老人、中人统筹账户在实际缴费率下的养老金给付达到目标替代率标准,则现有的基金缺口会进一步扩大。表5结果显示截止到2013年统筹账户累计基金缺口将扩大到5.49万亿元,比现有统筹账户的实际基金缺口2.65万亿多出约2.84万亿;而实际运行中的统筹账户基金缺口是在实际缴费率下,由低于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实际替代率给付标准所产生,因而统筹账户基金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遵缴率的过低导致的资金不足所致,需另考察遵缴率过低及导致资金不足的其他原因。
五、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转轨以来的1997年-2013年由于实际替代率的下降,转轨成本也因老人、中人福利的下降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而造成基金缺口的主要原因并非转轨成本。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之后运行的结果是以牺牲老人、中人的福利程度来降低转轨成本;且从2003年起,养老金的给付已低于“保基本”的目标值,既不能反映对老人、中人养老福利和基本生活的保障,也不再产生转轨成本。在这种较低的养老金支出水平下统筹基金缺口依然逐年增加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养老资金来源不足。
从政策规定来看,我国养老金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是逐年上升的,但其现实的遵缴率却是逐年下降的,这是导致统筹账户资金不足、基金缺口逐年扩大的直接原因。在考虑过去制度覆盖内人口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资金不充足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如:养老金来源渠道单一、未充分发挥多支柱的优势;制度设计的缴费率过高致使遵缴率过低;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的不合理导致其不同年份收支匹配的不合理;养老基金投资的局限性降低了基金的增值收益、政府未能明确转轨成本的财政责任及偿还方法使得转轨成本只能在制度内消化等。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适度降低缴费率,使之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可执行性。
二是合理预测未来人口结构比和养老风险,合理设计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计发系数。
三是合理测算每年应发生的转轨成本,区分基金缺口中转轨成本和非转轨成本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四是提高实际待遇替代率,使其达到目标替代率标准,从而达到“保基本”的目标,避免以牺牲离退休人员的福利为代价来减少历史债务和转轨成本。
五是充分发挥养老金多支柱的功能,扩大养老资金的来源。
六是尽量发挥养老金全国统筹功能,提高统筹账户养老基金收大于支地区的基金投资增值效应,以弥补统筹账户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地区产生的基金缺口。
七是发挥政府承担历史债务的兜底责任,明确制度内外转轨成本的消化渠道。
参考文献:
[1]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转轨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第5期.
[2]徐瑾,刘畅,论我国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合理消化[J]经济问题探索,2007第5期.
[3]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
[4]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转轨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第5期.
[5]龙卓舟,养老社会保险隐性债务不等同于转制成本[J].财经科学,2007第6期.
[6]何晖,风险管理视阈下养老保险转制成本消化的再思考[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0第2期.
[7]蔡向东,统账结合的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8]褚福灵,论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与待遇替代率[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第1期.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保障课题组,分离体制转轨成本,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世纪之交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轨研究报告[Jl管理世界,2000第6期.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果导向;正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87-02
Abstract As the cor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outcome-Based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in the right direction. For-war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become condu-cive to the floor one by one, to be the best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to realize forward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outcome-based; forward implementation
1 前言
我国“十三五”发展蓝图对于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体现在: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具备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在我国高校逐渐展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三个核心理念,即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将对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成果导向理念即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而进行,从而使教学设计突出目标达成。而正向实施则是使毕业要求逐项落地,如何做好实施工作,成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提升高等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2 成果导向理念的内涵
成果导向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习产出的模式,依据学生毕业达成要求逆向设计并评价其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要求需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有利于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明确责任。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则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
成果导向的教学过程特征
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实施方面:传统模式基于课程,教学计划的核心是确定上哪些课,而确定那些课程的根据是对该学科的“理解”,表现为“内容”决定内容;成果导向模式则基于产出,教学的目的是使得毕业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教学计划要明确反映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并逐项评估毕业要求是否达成,表现为“需求”决定内容。
在教与学的主体方面:传统模式以教师、教科书为中
心,教师负责学习,激励源于教师的责任心,结果依赖于学生的上进心和对学生的管束和鞭策,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成果导向模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负责自己的学习,关注学生成长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动力来自学习产出的不断反馈和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表现为“以学为中心”。
在教与学的互动方面:传统模式强调教师希望的学习过程和内容,缺乏互动和连续性,评估方式单一,通常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表现是为“学”而学;成果导向模式则强调学生为结果而学,学以致用,教与学的过程互动加强且持续,评估方式多样化、持续化,表现是为“用”而学。
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特征
教育评价方面:传统模式重在投入和过程,如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管理等,表现为“教得怎么样”;成果导向模式则基于产出,着重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设计是否明确,设定的目标与要求是否达成,表现为“学得怎么样”。
教学过程评价方面:传统模式基于知识内容,关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知识堆砌及背书练题等,表现为“输入评价”;成果导向模式则关注学习成果以及如何取得学习成果和如何评估学习成果,表现为“输出评价”。
由此可见,成果导向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深入的工程技术基本原理,并能用于工程实践,利于学生能力的多样化培养;在创建和处理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提高个人态度和人际沟通能力;深入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战略性影响,使其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相匹配,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正向实施的方法探索
基于结果导向的反向设计教育理念,如何实现正向实施以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成为关键[2-3]。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严格遵循“规定”的进程和统一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目标和要求都以预设为主;
2)课程设置僵化,割裂了各个知识单元的联系,学生只关注每门课程学习进程和结果,逐步丧失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学指导以教为主,教学主要是讲授满灌,实验主要是重复验证,实习则是走走看看,考核主要是死记硬背等。
结果导向下的正向实施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实现“结果”在实施中逐项落地,使“成果导向”转化为“导向成果”。如图1所示,基本思路和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计划的制订 以毕业达成要求为依据,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计划,强调目标定位和专业标准,以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以适应学生成长路径为主线,保证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效果能得到明确落实。培养计划是反向设计的终点,也是正向实施的起点,培养计划中的各项要求必须以后续的教育环节来支撑。
基于培养目标的预期学习结果设计各项教学活动 除基础知识体系保留传统模式外,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应推广研究性教学,推进讨论课堂、分析课堂和陈述辩论课堂,课上讲思想、讲前沿、讲要求,课下做实绩;实验、实习、创新活动不能立足于经历,必须结果体现,使实验实习活动等都要落地。每个课程环节必须针对“学习成果”要求明确教学标准和大纲,建设对应的课件、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和管理规章。所有教学活动必须保留教学文档,有据可证。
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可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赋予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明确掌握,为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管理理念及运行机制的支撑 在实施过程中要普及结果导向的理念,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建立全校的教学管理、运行与评价机制,提高和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工程应用和国际化专业学习背景;需要有企业工程专家在教学环节中的切实参与;同时强化基于结果导向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结果导向理念的工程教育正向实施方法的特点在于: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根据对学生的期望和社会需求而设计;师资与其他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成果与表现。
4 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担负着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不同高校及专业可依据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针对结果导向理念的教育模式制定各种形式的正向实施策略,在对新的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外许多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更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度环境等特点,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及其现状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能满足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但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发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1)仍采用“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或“实习教学”的传统模式,实践教学的内容大都是重复或罗列以往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把工程、科研项目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工程背景不强、综合训练程度不够;(2)教学方法上基本上仍旧是教师指定,学生跟从的“被动参与学习”模式;(3)成绩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40%+实践报告成绩60%的单一计分方式。上述不足会导致学生对机械类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实践动手能力偏差,学习重结果轻过程。为弥补上述不足,学院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办法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改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机电控制技术实习”教学实践为改革突破口,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工程应用能力进行探索。
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2]:(1)知识要求:掌握机械工程、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具有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工程要求: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4)特别要求: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应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
从上述要求可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能仅仅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有所“发现”,但其存在“短时间内难有所获”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使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中,即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可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平衡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中接受和探究成分的相互渗透,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及技能要点,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方式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以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笔者在执教“机电控制技术实习”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图1所示的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探究式一接受式复合教学法,将教学工作的三大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设计成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反馈闭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
本方案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建立合适的“项目库”。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内容的丰富性、工程背景的浓厚性、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的综合性、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达标度。“项目库建设”的主体既可以是授课组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项目的设计方法是先解析课程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再设计一系列包含要素尽可能多的系统性项目群,使学生在探究项目的过程中真正强化其机电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项目区分常规性和创新性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力分层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创新性项目竞标主要比较学生申报书中的技术文献综述深度,以及技术方案的优劣。
2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建立“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耦合教学机制”是其核心,重点要解决好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互渗透过程中的“度”和“界”。可类比的例子是,现在众多高校试图通过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一些属于人文科学的课程来解决“专门化”的倾向问题。然而,正如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所指出的,增加或者“并列”各种不同方面的课程,既培养不出“素养”,也带不来“通才”教育。可行的办法是一方面夯实工科通识基础,为学生提供与工程专业关联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把工程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将项目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共享产学合作课题,创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集成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教学方式选择的首要原则应是为学生创造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和多元互动的交流机制,具体实施时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善于借鉴同行们的教学实践成果为己所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反映了系统论中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的特征[3];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采用模型/模型化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考显性化,便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学生的心智变化,而且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互动载体[4];运用“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设计教学方式,通过其“整体性”、“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和“开放性”等五个系统方法特征去满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要求[5];基于直觉性、连结性和发射性三项基本特性没计本科教学知识传播和创新机制,以“问题”为核心,理清学生、教师和多媒体在人机交流和人际交互三角关系中的角色扮演与实施策略,引导学生实现全脑思维[6];“翻转学习”可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实现知识接受,而课堂时间则用于知识内化,使多种学习方式的并存成为可能[7]。
3 考核方法
“实践环节考核”要实现评价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协同,这也是本方案中“教学效果分析”的重要工作之一。评价目的不仅在于激活教学活动,而且要促进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评价指标的设置应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培养目标,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评价内容要指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质量及成果分享能力等方面,可分别占40%、30%、30%的分值比重。学习态度的考核旨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建立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良好学风。学习成果质量可从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积累、项目进度和深度等多方面评定。成果分享能力考核可采用全体学生参加的“项目成果答辩”形式,实现短时内不同项目间的技术交流与知识传播。
总之,本文所用方法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等四条主线,基于“项目驱动”探究式一接受式复合教学理念组织实践教学,将机电传动控制类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从项目方案制定到项目实施、项目攻关、项目成果分享的全过程,较好地达到了优化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体系、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要素,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期望本教学成果对讲授其他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移植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伟,严兴春,鞠萍华,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教学研究,2013,36(4):20-24.
[2]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0-08-17)[2014-07-21].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1/201110/125419.html.
[3]潘柏松,胡珏,秦宝荣,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5-38.
[4]孙可平.科学教学中模型/模型化方法的认知功能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6):79-81.
[5]何可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7-18.
关键词: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中文图书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既受到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也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认为影响小微企业转型的因素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Yoruk,2002;胡轶,2007)。企业内部因素包括:技术水平,营销能力,资金能力;企业外部因素包括:所处行业市场集中度和环境变化情况。企业在转型升级时转型方式也是多样的,包括:部分转型和全部转型,直接转型和间接转型。因此在选择转型路径时小微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寻找一条比较容易达成既定目标的路径。
2模型建立与提出假设
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本文的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模型中影响因素提出的合理性。
2、不同的企业应该选择何种转型升级方式才是合理的。
提出部分假设:
H1a:小微企业技术水平越高,企业选择直接转型的可能性越大
H2b:小微企业的营销能力越高,企业选择直接转型的可能性越大
H3a:小微企业的资金能力越高,企业选择直接转型的可能性越大
H4a:小微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选择间接转型的可能性越大
H5a:小微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程度越大,企业选择间接转型的可能性越大
3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
本研究的问卷基于企业层面展开,以辽宁省小微企业为样本单位。问卷的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背景资料,小微企业转型途径,程度,步骤,影响小微企业转型模式的主要因素。
作者对回收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17软件包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信度和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及交互检验等。
笔者在预调研之后,于2012年10月中旬开始大量发放问卷,截至2013年1月中旬,通过各种方式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23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达73%,从统计结果来看,本次被调查企业所在行业主要分布在服装、鞋类、IT、电器、五金、日用、玩具和材料等多个行业。
4因子分析及结论
本研究采用了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1所示,样本充分性KMO测度为0.788,在0.6以上,巴特莱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所得的数据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研究将所有题项放入进行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方差最大转轴,进行因子分析,得到5个因子共解释总体方差的77.8%,表中所示因子分析的结构与构思基本一致,得到的5个因子命名为技术水平,资金能力,营销能力,产品技术含量,所在市场集中度,环境变化程度。
5回归分析及结论
本文研究的转型方式有两个因变量:是否进行直接转型0,是否完全转型0,要研究这两个变量与5个影响因子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研究自变量对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影响来实现。事件发生率取值范围为0-1,在线性模型的条件下,不能保证在自变量的各种组合下,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仍限制在0-1内。所以不能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而Logistic回归模型是普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推广,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以转型途径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5.1
由上表所示,技术水平,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市场集中度,环境变化5个变量均进入了回归模型,其中环境变化的β值为负,其余为正,说明技术水平,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和市场集中度高的企业,环境变化程度低的企业,采取直接转型的可能性较大,反之,技术水平,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和技术含量低的企业,环境变化程度高的企业选择间接转型的可能性较大。
同样的方法,对转型程度进行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如果主营产品市场集中度高,市场大多已经被少数几家大的品牌瓜分或是垄断,这样企业在短时间内在品牌或是营销方面有明显突破的可能性不大,成功的机会会较低,也就是说若完全不保留小微业务,风险较大。所以企业应该选择部分转型的方式。
6提出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对辽宁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策略提出建议:
1.企业尤其要注重技术水平的培养
技术实力是中国小微企业成功转型的基础,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小微厂商的品牌知名度都很低,当品牌不具竞争力时,就必须要产品领先,在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上不能做跟随者,要做领先者,因为在行业己经成熟,大品牌己经形成垄断的市场上,后进者很难有成功的机会,所以如果企业技术水平不强,则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拥有独特和专业的产品,加上先天的品牌弱势,小微企业的转型就愈加困难。
2.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转型途径的选择
对于技术水平或资金能力较弱的企业,采用与其他厂商合资合作的间接转型途径比较适合。合资合作这种间接转型途径是与其他厂商以合资的形式共同建立公司或工厂,其中辅以可能的技术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微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不足。
对于营销能力较低的企业,选择品牌租赁或购买这种转型途径比较合适。品牌租赁或购买即通过租赁或购买品牌累积品牌运作的实战经验,同时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这种间接转型的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微企业在品牌运作经验和渠道等方面营销能力的不足。
3. 以文化创新增进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思维
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对内可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公信度。没有文化的创新,就没有员工思想的创
新,也就没有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因此,企业一定要开创自身特色的职工有兴趣的文化体系。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金融扶持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普遍性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注重扶大不扶小,企业租赁厂房、信用等级、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贷款难、担保难予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要确保小微企业在开展转型升级中的资金需求,一要加强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信息沟通、对接和协调,建立定期协商、银企合作机制。二要尽快建立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和监管制度,把企业的专利权、市场商位使用权、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均纳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之中,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小微企业优先获得授信贷款。
总之,辽宁省小微企业正在走转型升级之路,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无论是管理转型、经营转型、产品转型、融资转型、技术转型还是所有制的转型,对具体的企业而言,难度都不小,绝不是想转型就可以立马转型的。以融资转型为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在当前依然普遍存在。而技术转型则涉及到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因素。因此,需要小微企业决策者加倍努力,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朴国琴.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升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2]许晖.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模式与策略研究仁[J].南开管理评
论,2003(1):45一47.
[3]余建形,徐维祥,楼杏丹.微笑曲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5(9):86一88.
[4]曾蓓.OEM经营模式演进的路径探微[J].经营谋略,2006(2):52一54.
言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的《1940年投资公司法》中,其后于20世纪70年代得到推行,并于90年代中期以后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得到较快发展。
在中国,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现,公司治理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证监会借鉴其他国家在公司治理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经验,也开始探索如何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以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1997年12月在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选择性条款”提出:“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立独立董事”。
1999年3月29日,在国家经贸委和中国证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逐步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规定:“公司应增加外部董事的比重。董事会换届时,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l/2以上,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任职的董事)。
2000年11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中,建议上市公司“应至少拥有2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
2001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完善治理结构,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其独立董事人数不少于公司全部董事的l/3,并要求独立董事多于第一大股东提名的董事人数。
2001年8月16日,在中国证监会正式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证监发[2001]102号)中,第一次对独立董事的比例、任职资格、提名、选举、职权范围、津贴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
那么,从1997年12月的可设可不设独立董事发展到2001年8月要求必须设立独立董事,及至今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构成状况究竟如何呢?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数量、性别、年龄、学历、专业、从业背景、在职退休、津贴、兼职独立董事家数等实际构成情况做一实证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构成现状有一个数量化的了解。 二、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引用《证券时报》及《全景网络》披露的上市公司资料,随机选取50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深市254家,沪市246家,时间截止2002年7月30日)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1.数量构成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拥有独立董事的人数在1―3名之间,因而本文将这500家上市公司分成3组:聘任1名独立董事的为A组,聘任2名独立董事的为B组,聘任3名及3名以上的为C组。结果表明,这500家公司拥有独立董事的总人数为1044名,其中深市540名,平均每家2.13名;沪市504名,平均每家2.05名,两市平均每有2.09名。A组公司数为63家,占总样本数比例12.6%,其中,深市29家,占深市样本数比例为11.4%;沪市34家,占沪市样本数比例13.8%。8组公司家数为341家,占总样本数比例为68.2%,其中,深市17l家,占深市样本数比例67.3%;沪市170家,占沪市样本数比例69.1%。C组公司数为96家,占总样本数比例为19.2%。其中,深市54家,占深市样本数比例为21.3%;沪市42家,占沪市样本数比例17.1%。可以看出,两市中A、B、C三组的比例构成基本相同。
按中国证监会的《指导意见》要求,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从上述结果看,大部分上市公司(B组十C组共87.4%)都达到了要求,只有少数公司(A组12.6%)由于换届或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等原因,暂时只有1名独立董事。
2.性别构成
这500家样本公司的1044名独立董事中,男性有924名,女性只有120名, 比例名为88.5%和11.5%。其中,深市540名独立董事中有476名男性,有64位女性,比例各为88%和12%沪市504名独立董事中有男性448名,女性56位,比例各为89%和11%。同样可以看出,两市的独立董事性别构成情况非常接近,男性差不多一统天下,女性仅占约一成比例,且绝大多数从事与会计有关的工作。
3.年龄构成
我们将年龄在30岁以下的划分为A组,将年龄在30--60岁之间(含30岁及60岁)的划分为B组,将年龄在60岁以上的划分为C组。结果表明,A组共有9人,占总人数比例仅为0.9%,其中,深市有4人,沪市有5人。B组共有856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2%,其中,深市有442人,占深市总人数的81.9%;沪市有414人,占沪市总人数的82%。C组共有179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7.1%,其中,深市有94人,占深市总人数的17.4%沪市有85人,占沪市总人数的17%。两市独立董事的年龄构成也非常接近,小于30岁的人有,但微乎其微;大于60岁的人也有,但决不是主流,仅占17.1%的比例;只有年龄在30--60岁之间的人才是主要构成部分。年龄最低的独立董事为26岁,年龄最高的独立董事为78岁。
4.学历构成
我们将学历划分为4组;大专及其以下、本科、硕士、博士。统计结果表明,这500家样本公司的1044名独立董事中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的共有83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其中,深市有30人,占深市总人数的5.6%;沪市有53人,占沪市总人数的10.5%。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从党政机关退休的老同志。本科学历的共有415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9.7%,其中,深市有217人,占深市总人数的40.2%;沪市有198人,占沪市总人数的39.3%。硕士学历的共有25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4.“,其中,深市有128人,占深市总人数的23.7%;沪市有124人, 占沪市总人数的24.6%。博士学历的共有29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28.2%,其中,深市有165人,占深市总人数的30.5%;沪市有129人,占沪市总人数的25.6%。可以看出,两市独立董事的学历构成基本相同,深市高学历者比沪市稍多些。再深入一些分析可以知道,本科学历只有大量的60岁左右的教授、院士、高级工程师,而30--45岁的独立董事中具硕士、博士头衔的较多。硕士博士学历两者加起来比例为54.3%,因此,可以说独立董事大多数具有较高学历。 5.专业构成 综合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披露信息,我们将占多数的专业分列为经济金融管理类、财会类、理工农医类、法律类、其他类。统计结果指出,人数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金融管理类,共有34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3%,其中,深市197人,占深市总人数的37%;沪市145人,占沪市总人数的29%。人数排在第二位的是财会类,共有273人,占总人数比例为26%,其中,深市129人,占深市总人数的24%;沪市144人,占沪市总人数的29%。接下来是理工农医类,共有181人,占总人数比例17%,其中,深市94人,占深市总人数的17%沪市87人,占沪市总人数的17%。法律类共有9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9%,其中,深市有49人,占深市总人数的9%沪市有45人,占沪市总人数的9咒。其他专业如中文历史等以及未披露专业的都归为其他类,共有15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5%,其中,深市有71人,占深市总人数的13%;沪市有83人,占沪市总人数的16%。从专业上来看,深市经济金融管理类比沪市的比例稍高些,而财会类则沪市比例稍高。按证监会《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至少一名应为会计专业人士,那么这500家样本公司至少应有500名独立董事为会计专业,但实际只有273名,平均只有一半公司达到了规定要求。
6.从业背景构成
在1044名独立董事中,大学教授共有41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9%,其中,深市Z18人,占深市总人数的40%;沪市192人,占沪市总人数的38%。排在第二位的是来自于工商企业的独立董事,共有295人,占总人数比例为28%,其中,深市154人, 占深市总人数的29%;沪市141人,占沪市总人数的28%。排在第三位的是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董事们,共有14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4%,其中,深市65人,占深市总人数的12%沪市77人,占沪市总人数的15%。排在第四位的是来自于党政机关的独立董事(大部分是退休人员),共有133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3%,其中,深市是68人,占深市总人数的13%沪市有65人,占沪市总人数的13%。最后是来自于研究院所、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独立董事,共有6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6%,其中,深市35人,占深市总人数的6%;沪市29人,占沪市总人数的6%。
7.工作状态问题
在自己主要工作单位正常任职,同时兼任独立董事的共有894人, 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5.6%,其中,深市有467人,占深市总人数的86%;沪市有427人,占沪市总人数的85%。已退职在家或在某些机构仅任虚职的独立董事共有15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4.4%,其中,深市有73人,占深市总人数的14%;沪市有77人,占沪市总人数的15%。这与前面的年龄构成分析中独立董事的平均年龄为47.8岁是相一致的,即退休人员提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
8.津贴
所选样本公司独立董事的平均津贴为每年3.19万元(含税,以下同),最高为每年20万元,最低为每年0.5万元,相差40倍。按中国证监会《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所有公司都是以提供工作津贴的名义来给予独立董事报酬的,并且都声明:除工作津贴之外,独立董事不得从公司、公司主要股东以及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处取得任何额外的未予以披露的其他利益。
所有公司都有如下相似规定:独立董事为公司事务如出席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相关规定行使职权时所发生的合理费用(包括差旅住宿费、培训费、办公费等)以及为公司事务而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咨询机构及独立财务顾问等的费用可在公司据实报销。
大部分公司对本公司的几位独立董事都发给相同的津贴,少数公司可能是依据独立董事的资历、声望不同而发给不同的津贴;大部分公司都给予独立董事固定的津贴,少数公司则是定了一个津贴范围,实际发放的津贴数目到年终才能确定。
在津贴发放方式上,有许多方式:按年一次性发给;半年发给一次;一季度发给一次;按月发放。
比较特殊的有:
四川双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000935)规定:独立董事在公司不领取工资报酬, 由公司每年发给津贴25万元,缺席会议一次,扣减津贴0.2万元,若在年度内提出辞职或连续缺席会议三次及以上,公司有权不支付其该年度津贴。独立董事津贴,按季支付,自独立董事聘任合同签订之日起,每三个月,支付一次。
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0733)的《关于董事(独立董事)和监事津贴暂行办法》规定:根据本公司的年度经营成果和董事(独立董事)、监事的责任大小,分档按年度考核计算,按月计发津贴。对独立董事津贴,若按考核计算数额低于2000元/月,则按2000元/月发放;若计算数额高于2000元/月,则按实际计算数据发放。因董事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上人员负有相应的赔偿责任。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根据公司内外情况确定津贴和经济赔偿的具体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