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精神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应试教育弊端渐显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伴随素质教育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就是人文精神。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漠视,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高中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不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俗话说教书育人,语文教学的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还担负着育人的重要功能。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培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高中语文老师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
1 语文与人文精神关系阐述
人文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年代对于赋予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不同的,在当代,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指尊重人性、关注人的价值,强调的是爱与自我实现。新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中生,其个性诉求呈现出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客观上需要对其灌输人文精神,来确保其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高中语文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心之发展的关键阶段塑造一个良好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克服了单纯进行知识的灌输所带来的枯燥性。语文本身就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其本身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语文教材的很多内容更都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考虑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语文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客观必然性。
2 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人文精神培养重视不足
高中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人文精神重视的不足,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传输,语文学科的功能性被无限放大,而人文精神却被置于一边。观念层面的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人文精神培养备受冷落,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语文试卷得了高分就是大功告成,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将沦丧殆尽。
2.2 教材人文精神缺失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人文精神的欠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要依托于一定的素材,而目前语文教材内容在人文精神的体现方面就有很大欠缺,少有的几篇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往往也会面临老师挖掘不够深入的尴尬处境。素材的缺失导致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不佳自在情理之中。
2.3 课外实践评价不足
人文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效果如何最终还需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只有如此,才能检验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以及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在课外活动时间方面严重不足,同时加上评价的不足,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悬在半空,不接地气,难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一个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3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3.1 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处于一个主导地位,老师应首先明确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将人文精神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观念上的重视反映到教学中就是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方面培育。而要想让语文老师明确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重要性,必须要对高中语文老师进行教育以及培训。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成为学生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榜样。
3.2 注重教材的人文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制定中应注意增加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高中语文应逐步弱化工具性这样一个职能,而应不断增加教材的人文性、审美性等功能,本着这样的教材制定原则,才能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人文内涵。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老师应注意对教材内容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适度进行拓展,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以及学习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功能。
3.3 加强实践以及评价引导
实践与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除了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还应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现人文素养的场合,通过在实践中强化展现人文精神来实现人文精神的拔高。除此之外,应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评价指标的设置,通过良好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以及其他场合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本身承担着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老师应注意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将人文精神培养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念上、教材内容以及实践评价等方面来不断推进高中生人文精神更上一层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桂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
[2] 胡萍.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探索[J].科技风,2011(8).
[3] 瞿锋.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内核与外延浅谈[J].教材课程,2010(9).
关键词:物理教育;科学精神;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在科学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理性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物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发现并描述自然界和谐、对称和统一的内在结构,使自然界的本质与人类的需求和渴望达到统一.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所掌握的经验和材料不够具体和充分,而且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因此,要想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转换,需要多重复杂的研究和推理环节,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对研究结果进行大胆假设,然后根据假设的目标进行探索和研究活动.当然,一开始作出的假设并不一定是最后的正确结果,因此,在探索过程中,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求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假设和实际求证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研究思路,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将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运用[1 ].
1.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在产生过程中,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途径.实际上,在科学研究当中,个别性不一定全部包含在一般性之中,比如,水的反膨胀现象就不包含在一般性的热胀冷缩现象之内,小孔成像也不包括小孔的衍射现象.如果一般规律是通过理想化的模型得出的,那么就更不能概括所有的个别现象了.这说明了在研究个别现象或事物的特征时,不能仅仅依靠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要从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出发进行研究和探讨,符合逻辑的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当学生得出不同的验证结果时,不要急于否定,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让学生认识到实证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学生也要避免过于依赖权威和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大胆进行科学假设,并且从实际出发,通过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充分认识到客观事实的重要性[1 ].
2.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培养求实精神
在对学生进行求实精神的培养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出发,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科学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如何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的奥妙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过去大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是以“顺爬杆”的思路为线索开展起来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从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出发,寻找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途径;然后,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听讲等方式从基本的研究思路出发,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式虽然也具备了科学过程,但是自始至终都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和方式开展实验的,不能将科学研究的真实场景进行还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科学研究,从真实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实精神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自经历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养成求实、规范的科学精神[3 ].
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1.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对权威的挑战包括对统一解题方法的挑战、对教师教学思路的挑战以及对物理教材观点的挑战等.物理教材中选取的内容通常是基本的经典物理理论,但是学生依然可以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能过分依赖课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对权威进行质疑,就算学生的想法存在片面或错误的地方,也不要完全否定,要让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权威至上的观念,将自己与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身上肩负着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责任,这种责任赋予了教师的权威和地位,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自身权威,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专制.这不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弱化自身的权威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并且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对传统方法和观念进行质疑,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3 ].
总之,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求实精神和质疑能力,让他们树立良好的科学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加寿. 试论物理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
[2] 惠宏. 论职业物理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功能与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相关概述
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本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能够很好地反映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主要是强调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精益求精的理念,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从而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价值观念。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包括以下三点。(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同时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这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是成为新时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础。(2)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其中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与对标准的坚持上,这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3)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依靠的是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质量的提升。精益求精代表着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2.工匠精神的功能(1)激励功能工匠精神是我国的精神瑰宝,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能够使员工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规范功能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为企业员工提供行为准则,拥有工匠精神,企业员工就可以很好地约束与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在工作中严格地做到自律与他律,在工匠精神约束下自觉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3)指导功能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指导企业领导者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工匠精神对员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员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完成工作。(4)育人功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作上的精益求精,其还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渗透工匠精神,其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中期我国由于物资较匮乏,人们很少会去关注精神方面的东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人因炒股、投资房地产等快速富裕起来,这就导致很多人更加追求这种见效快的致富之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工匠精神的存在。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也有学校办学理念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在办学上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或者是文化知识,对工匠精神并不重视,导致经常会出现重技轻人的现象,大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对知识与技能单方面进行传授,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却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院校内的学生缺乏工匠精神,进而会导致社会上工匠精神的严重缺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理念,而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一定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理念,这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的是相一致的。同时,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有效地帮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与需具备的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更乐于投身工作,这对学生以后工作会起着积极的作用。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总希望可以把自己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但事实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不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这极大地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对策
1.工匠精神融入课堂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为了更好地保证其效果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堂中将工匠精神进行阐述,对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校园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方面的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精神。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匠的基本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当着重强调专心学习与专心工作的理念,其中专心是工匠精神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能力,这也是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专心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2.工匠精神被列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分析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的目标。其中专心、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专心、专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专心,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从而促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就业,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此外,为了在高职院校内部更好地推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工匠精神讲座、活动、比赛等,从而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将工匠精神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且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则需要将工匠精神列为考核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丰富教师的企业经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是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益友。在市场营销中要想充分融入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企业经历,多到企业中去进行一定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工匠精神的相关培训,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进入社会与企业进行自我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在各种实践与亲身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领悟。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一系列以工匠精神为考核指标的教师专项考核系统,对那些在专项职能考核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从而激发教师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概念与重要性的阐述,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从而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基地。一些院校虽然在校内修建了实训实验室,但这些也只是对市场营销的一种模拟,学生在实验室中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市场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生在学校进行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以学生可独立承担责任的实践方式,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专心、专业的工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企合作,切实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实践平台,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5.将双创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在创业之前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创新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不断深化,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积极创业,其中双创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指路灯,将双创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将创业项目落到实处,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对创业项目进行确定、审视、修正与实践,并做好每个环节中的小细节工作,将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规划,进而确保学生创业能取得成功,实现内在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精神;对策
将通识教育作为手段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育目标的设立、教育理念的明确、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加速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科目设置、教学手段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高校应加强对人文精神理念的贯彻,尊重人文精神养成的客观特点和规律,架设起有效而全面的、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以达到在意识形态、逻辑思维、道德品质等方面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
(一)确立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
1. 确立"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目标
我国在建国后历经了院系调整、初步发展、分散肢解、恢复调整、步入正轨、迅猛发展等重大历史阶段。如今,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个人对高质量的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大幅增加,"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学生"成为高校要面对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经过对专业教育的弊端进行反思后,我国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通识教育为重要教育手段的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学生自身条件和潜力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环境支持。为达成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科学地运转以通识教育为教育手段的培养模式。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专业院校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
2. 提升"以人为本"的高校通识教育理念
高校是文化继承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其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就是"人",人在对过去积累的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分类的过程中,需将这些知识通过通识教育传给后代。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对过去功利性趋向明显的专业教育进行的有效纠正,是对工具性、非教养化及功利取向的"专业教育"的完善与补充。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学活动就是培养人的过程。通识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为使命,为达成这一使命需要将过去受教育者由边缘转换到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即由教育学生转换成学生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尊重个性、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成为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
3.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部分专业院校已开始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用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无论是在加强学生的知识素养和道德品质等工作中,还是唤醒和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主体地位,通识教育都能帮助大学生在更高的文化和道德层次上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发掘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再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最后,教师应培养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
4. 实现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相对应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现实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部支撑,科学精神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要正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现实中的对立,这种对立关系在通识教育的发展中是辩证统一的。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应树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哲学观念,其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高度的主体性提供必要的支撑。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要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应防止出现二者对立的情况。对通识教育要进行正确的理解,偏向人文精神教育或重视科学精神发展的教育理念都是不合理的。
在实现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过程中,应探索使二者有效统一的融通方式和共建渠道。人类从简单劳动到复杂技术操作历经了无尽的探索,这种探索既包含人文上的也包含科学上的。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后会采取各种形式的实践方式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要求学校应给予学生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坚持以为指导,将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以纵横古今、融汇中外、品读经典、实践创新、综合发展的方式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协同发展。
(二)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1. 增加具有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辞海》曰:工匠即手艺工人,“工匠精神”来源于法语“arti-san”和意大利语“artigiano”。工匠精神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体现,它是指执着于产品的每个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价值观。过去工匠精神多用于制造业,随着“十”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提倡。工匠精神的核心应当落实于追求精品的产生。从出版行业的角度看,工匠精神应当融入论文审读校对、出版物编排和印刷以及相关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工作中,致力于追求更低的误差与更高的出版质量,运用精雕细琢的方式确保精品的产生。在编辑身上,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结合,二者共同凝聚为出版物的质量。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也提出应该坚持工匠精神,认为出版行业需要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在各行各业中加强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是社会工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此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就应该在编辑培养工作中引入工匠精神,特别是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期刊青年编辑领域贡献相应的力量。
学术出版工作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希望编辑人员是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学术出版工作是出版行业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负着传播人类先进思想和创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只有保证学术著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保证学术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能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实现对学术发展状态的跟踪,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把关,并与时俱进的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才能够切实保证学术出版工作的知识量;其二,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工作会议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变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把握这一机遇,需要对学术编辑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人才,打造学术出版工作精品,促进学术出版行业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学者型和专家型编辑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工匠精神促进编辑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能够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认真打磨、精益求精,确保学术出版工作不断发展,在学术出版行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学术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基于此,新时期在发展学术出版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编辑培养的重点工作,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加快学术出版现代化建设进程。
基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时期为了保证学术出版工作能够与新社会形势相适应,就需要青年编辑工作者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的思想渗透于每一位编辑的思想认识中,强化编辑人员敬业奉献、严谨求精的思想品质,并确保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内化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培育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并且在采用差异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而对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促进学术期刊工作的优化开展,就应该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有勇气、有责任,秉承敬业奉献的精神投入到编辑工作实践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促进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唯有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念,青年编辑才能够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前沿阵地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术期刊工作做出正确的引领,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青年编辑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约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精雕细琢,追求学术期刊编辑的完美和极致,努力将编辑工作的品质从传统的99%提升到99.99%,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夯实基础。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年轻的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学术稿件时要坚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过程中要秉持对稿件负责的态度,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学术动态需求等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并从稿件的学术水平、文字规范、逻辑结构、科学价值等角度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对工作品质的保障,还要求青年编辑能够与时俱进地对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即创造性的开展学术编辑工作,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对稿件进行适当的润色和加工,并保证可以从业务的精准性、学术的严谨性以及政治的敏锐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锤炼语言,让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为精品。这样就能够逐步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编辑,为全面推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锤炼青年编辑“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
要想将青年编辑人员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学术编辑工作者,编辑人员的工作品质锤炼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关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工作品质的培养和锤炼,才能够为青年学术编辑工匠精神的践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实施有效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让青年学术编辑工作者认识到学术出版编辑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学术出版编辑质量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和精神品质。“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想成为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坚守学术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期刊研究工作,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编辑人员要想更高的服务学术期刊行业,就要认识到默默奉献的重要性,甘为人梯,为他人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对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加以锤炼,才能使青年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涵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复杂的学术期刊环境中能始终坚守本心,在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人生的梦想。
(四)教育青年编辑工作者坚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态度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人的工作态度决定工作品质,决定人一生的成就。新时期,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术期刊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青年工作者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情况,在培育优秀青年学术期刊编辑的过程中,要想促使青年编辑形成工匠精神,就应该教育青年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学术出版编辑工作中的每一项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保证所出版的学术刊物能够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出相关学术信息。同时,教育青年学术期刊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促使编辑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编辑人员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推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做到极致,打造精品编辑形象,争取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和肯定。只有这样,将青年编辑工作者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术期刊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够紧抓机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人文精神;临床医学;渗透
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人类追求自身存在、发展与自由,是以真善美价值理念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精神与历史精神。在人文精神中提倡的是将人的地位、尊严、价值以及自由发展放在主要位置,而在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就是包括人文关怀、人文思想以及人文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对生命与健康的长远关爱,要求在医学中要有心的去帮助人与安慰人。在医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是一种精神文化,主要是注重人类运用知识时的一种精神境界、道德良知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保障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1.1加强人文精神渗透是临床医学本文的应有之义 临床医学在社会发展中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种结合。在我国的古代中将医学称之为"仁术",而医生则被称之为"仁爱之士"[1],由此可以了解道医生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一种结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医学模式已经有纯粹的生物模式逐渐向"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进行转变,如此医学就成为了一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双重科学体系。从我国古代哲人对医学的论述以如今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性。
1.2加强人文精神渗透是高等院校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如今的临床医学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一些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同时也是现代临床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是在临床医学中,必须要让医学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三维知识结构,要让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2]。其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术,能够通过各种技巧解决问题。最后是要求学生必须有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品质。从这些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可以发现人文精神是一个合格优秀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同时也就为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
1.3在临床医学中韩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临床医学所处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环境都发生的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传统的临床医学观念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并且会逐渐的改变现代临床医学中相关医务人员的行为与观念。因此在时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才能够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医务人员,这样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命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临床医学要重视与彰显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要是没有控制好,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比如现代医学中出现了克隆人与人工大脑等相关的临床医学技术,这些技术多人类社会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都是无法预料。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一方面表示人类需要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保证人类自身的健康,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突破传统观念,需要有一个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同时另一个方面就是人类必须要警惕新型医学技术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以人为精神来保证医学技术应用的正当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已经逐渐的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并且更加明确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临床医学必须要重视与彰显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够为人文精神在临床医学中的渗透提供条件。
2.1学习先进文化,树立先进理念 医院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因此医院必须要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到职工素质的培训计划中,要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职工的一个考核内容之一。通过在培训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习、在职工中普及与深化人文知识,之间培训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同时医院的医务人员也要主动积极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从而形成以人为本、对患者高度负责的一种理念。
2.2管理者要做好表率作用 医院的管理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之外,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够成为医院人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医院的管理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以及措施办法的过程中,要在没有环节中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医院的凝聚力,让医院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以此来充分的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将医院的人文精神充分的彰显出来。
3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尝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的认识到在现代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要性。我国的社会科学院邱仁宗教授已经指出:"在现代医学中,只有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让人文精神回到医学中去,才能够让现代医学恢复到"仁术",而不是只以赚钱为目的[3]。"因此在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中,本次研究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3.1树立医学人文精神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想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就开始渗透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临床医务人员。而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先具备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够在学生中弘扬人文精神理念。我国的刘德培院士早已经指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治病,更要让学生学会关爱与尊重患者。而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树立关爱与尊重患者的理念,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但是在我国长期的临床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师通常指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总是觉得人物素养与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教育中并没有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中去。
临床医学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临床医学中能否顺利渗透人文精神的关键。因此临床医学的教师应该要积极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同时要积极的参与各种人文知识的讲座,收集与人文精神有关的素材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自觉主动的渗透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成为高尚医德与医务技术兼具的医务人员,通过相关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3.2在临床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临床医学渗透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医德的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德也能够有效的完精渗透。同时医德也是对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临床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医德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比如在临床医学中讲到抗细菌感染与细菌耐药性的内容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目前正广泛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同时在讲一些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时,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病原体被一些当成了生物武器,从而给人类到来了巨大的危害[4]。在临床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为学生灌输这些人文精神,就能够逐渐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应该要怎样做才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逐渐的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而且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就开始渗透人文精神,能够在我国逐渐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临床医学人才,让人文精神能够真正的渗透到临床医学中,并起到最好的效果。
4结论
临床医学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保障,临床医学更是合乎生命、关爱生命以及尊重生命的一门科学。要想在临床医学中真正的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去,不仅要在医院中注重与彰显人文精神,更需要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这样才能够促进医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结合,最终保障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提出了相关的渗透尝试,最后希望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能够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使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昊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争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03).
[2]张庆金,陈金绪,李桂成.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01).
【关键词】体育精神 需求 培养 分析
概述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已经诞生了上百年。体育在带动人类的活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重要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它是促进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的主要动因。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1]。
在当代中国,体育运动价值已远远超出体育活动本身的范围。体育在改变着生活方式,在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也从技术层面逐渐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从满足人的健康需要层面上升到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层面,人们日益追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的精神满足,因此,体育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影响作用,这就需要构建适应当代新时期的体育精神,来实现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我国的诸多学者也对体育精神进行了详细探索,阐述了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指出了体育精神发展的重要性[2-3]。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当今对体育精神需求的新变化,给我国的体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结合实际工作和研究经验,分析培养新一代体育精神的主要措施,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我国传统体育精神的分析
我国传统体育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找到了精神归宿,获得了人生思想的提升,这都是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自建国以来也积极地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
分析我国近几十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与我国传统文化已充分结合,形成了新的内涵,主要特点如下:
1.强烈的爱国意识
我国的体育事业始终是在国家的关注下成长,所形成的体育精神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事业中的人们都饱含爱国意识。爱国精神已融入到体育竞技中,正是这一强大力量支持着运动员奋发图强。每当我们看到运动员站到领奖台,国旗升起,奏响国歌时,运动员无不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我们观众内心无不涌起对祖国的骄傲自豪之感。这正是对我国体育精神中强烈爱国意识的写照。体育竞技中,只有少数的运动员能站到赛场,这也是国家赋予其光荣任务的途径,运动员不仅仅在平常运动中饱受鼓舞,在比赛过程中更能获得精神支柱。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已融为一体,激励着每一位体育运动员。
2.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建国初,处于世界落后的水平。而发展到现在,我国已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占据领先地位,对于某些体育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这正是我国体育精神所宣扬的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促使我国体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体育健儿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魄力,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突破自我意识,尤其是体育锻炼中的刻苦表现,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的体现,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体育精神。
3.具有亲和力的体育精神
我国体育活动最大的成就在于培养了从事体育活动的亲和力,虽然体育运动充满了激烈运动,但比赛完成后运动员却能表现出良好的亲合力,与对手成为朋友,这也是我国海纳百川精神的写照。在我国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导更多的运动员与对手公平竞争,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技艺切磋。中华民族强大的人文文化,让我国的体育精神更加的谦和,不强调竞争的过程,而是把体育竞争作为技术内的评比。因此,我国体育精神洗礼下的运动员,充满了信任宽容和和蔼可亲的特征。
4.团结一致的体育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强调团结一致,在我国的体育精神中也表现出协作意识。团队协助强调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员不仅要个人表现优秀,而且要符合团队的需要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是集体项目,我国队员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正是我国团结一致体育精神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民素质不断地提升,所形成的团队意识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我国体育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体育精神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对于社会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体育精神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突破原有界限,探索新形式的体育精神,从而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为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着智慧与进取意识,属于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体育精神经常与体育运动背景中的赞赏行为相联系,常常被扩展至生活的其他领域。
1. 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精神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1)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灵魂
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是享受到体育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锻炼作用,而且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能够有效地引领个人精神发展。由于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会逐渐地形成个人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也就是在体育精神的指引下形成的。
(2)体育精神能够改善社会生活氛围
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内公民对于经济收入特别关注,甚至部分人群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放弃一切社会活动。这种现象就导致我国国内人民崇尚金钱,缺乏集体意识。体育精神能够带给参与者足够的精神动力,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集体活动项目,参加其中就可以释放人们心怀,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3)体育精神可以锻炼人们的人格
体育活动强调个人拼搏精神,体育精神能够促使人们艰苦奋斗,在社会竞争中更加得出类拔萃。体育精神锻炼了许多人的人格,尤其对于专业运动员,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员具有更强的精神承受能力。
2. 体育精神与个性需求分析
对于我国体育活动,大多数活动为具有规定形式的,有着诸多限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精神也有了更符合个性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精神要符合个人兴趣发展。对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员和个人,从体育活动中获得基本的个人兴趣,帮助个人更好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去。因此,提高体育活动的乐趣应是体育精神中的发展方向。
(2)体育精神要建立更多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于新颖的体育形式充满了向往,体育精神则应该结合创新的表现形式,来让更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人们参与其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体育活动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体育精神是提炼了体育活动的精髓,促使体育参与者更加合理地参与体育活动,并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价值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相融合,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精神。通过分析现代社会对体育精神的需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价值观、新的体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来进行完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2]王春颖.体育精神与素质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
一、鼓励幼儿探究和标新立异,保护幼儿创新精神的萌芽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好问、爱探究的天性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各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异想天开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美术课,班上一位小朋友在画完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二家长接孩子时,当孩子高兴地将画交给妈妈时,妈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瞎画,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表面看来家长是要求幼)1L遵循常规,学习范画,实际上却粗暴扼杀了幼儿的一次创新体验,一个创新精神得以萌动的绝好机会。因此,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幼儿标新立异,使幼儿勇于尝试、探索。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好奇,鼓励探索,适度引导,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心理需求,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给予幼儿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提学习,恐怕许多家长和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写字、计算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等围绕游戏和儿童的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与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
游戏为什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中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自主安排游戏的角色,使幼儿能够变换多种方式来对待物体。他们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反复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他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实现,这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孩子喜欢嬉水,只要允许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塑料泡沫、方糖甚至土放人水中,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2岁左右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了3个组。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想像,充满童趣。而后者却比较呆板,有了更多的成人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自然得到历练和发展。
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这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设情境,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须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境,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积木,发现积木一次一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仍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人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人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正是在这种反复操作中,移子们发现了:海绵轻,浮在水面。但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了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的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师的教案、幼儿园的总结等文本中,发展创造力成了不可缺少的目标或结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跳最终目的。然而,动手能力只属于创造力结构的技能维度,只是创造力的外显形态。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的内隐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并不一定专门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开设所谓的创造角。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课堂上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像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精神、创造冲动充分释放。
幼儿阶段,培养或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点。尽管阳光下并无新事,然而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却都是新事,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新精神,而且创新精神在个体将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激励、驱动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注意一次教育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要太多,发教思维的训练也不可过频。比如,在认识鸡蛋的教育活动中,从认识鸡蛋到认识生熟鸡蛋,再到让鸡蛋站起来。教师想教给孩子的内容过多,孩子匆忙应付,团圈吞枣。好奇心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来不及强化,未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培养。
四、赞赏、肯定幼儿的每一次创新尝试,激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离不开成人的赞赏。因为幼儿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幼儿对自身言行做出判断的依据,赞赏、肯定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动力。
一位美国幼儿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教他们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瓜,但老师说:画得太好了!这一个色彩漂亮,那一个比例准确;这一个笔法流利.那一个构图新颖。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结果是老师越表扬,孩子画得越起劲。这位老师认为,探索应是有激情的主动行为,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的充分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为基础的。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不管孩子学什么、干什么,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赞赏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愉悦的情绪体验、勇敢的创新精神、智慧的创造火花,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五稚嫩的,探索是屏弱的,成功是艰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呢!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多元化,科学精神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科学精神在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同志曾指出:“创新型国家应该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的国家。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利用科学课程的独特资源和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指导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观察是认识事物及变化的重要过程。要能真实客观地获取事物或现象的信息,必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手段。科学观察的对象有的是静物(如金属等)、有的是微小的生物(如细胞、细菌等)、有的是短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着的火柴、蜡烛的变化),还有的是长时间变化的过程(如种子的萌发),要完成这些观察任务,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认真仔细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像“种子的萌发”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探究,种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而出现不同的变化,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认真仔细的态度是难以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的。科学中的观察还可以带着要求或问题进行,如了解蜡烛的变化,要求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将蜡烛放在加热皿中,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提出要求或问题就是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避免观察的盲目性。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燃烧的火柴会发光、冒烟、感觉热,燃烧后火柴变成白色的粉末等。科学认识中的求实精神就是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观察到的现象不可有任何修饰、装点或是编造。科学认识可以带有想象,但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在描述中让学生减少使用类似“好像”“大概”等模糊不清的词语,如未能有清晰的感知,可以引导学生重复观察,直至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观察结果。在严格规范的观察分析中,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怀疑与探索的精神
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拓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我们可以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怀疑,不断引发新问题并解答新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对现象的现有认识,而不去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学说的产生;如果我们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迷信和盲从会一直束缚着我们。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科学课堂应在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让孩子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观点和思想往往是在对陈旧思想的否定之上建立起来的,合理的怀疑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我们可能难以将喜马拉雅山与海洋联系在一起。《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地表的变迁》一课中,提供给学生这样一段资料: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根据上述资料,你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是什么样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发现,鱼龙是一亿八千万年前恐龙时代的霸主,你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变化时间怎样?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就是怀疑精神的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学生创设怀疑思维的内容。
三、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精神
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现象,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探究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在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都会反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如实验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假设和预测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依据。如在做物体沉浮实验前,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然后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经历从无数次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分析推理及想象的重要性,科学探究的结果是需要进行重复验证的,明白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不仅考验我们的智慧,更多的是考验我们的精神,能否坚持不懈,能否正确面对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探究离不开研讨,研讨离不开公平民主的氛围。科学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营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平等的研讨氛围,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和观点。在科学探究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减少权威影响,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探究有可能会失败,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让学生感到科学探究是允许失败的,关键是如何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寻找成功的秘诀。
四、设置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理性和创新的精神
科学课上老师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同观点吗?你同意老师或某某同学的观点吗?我们的科学课堂不求统一的思维、统一的表述、统一的结果,只要是有依据的表述和独特思维都应充分肯定。我们不预设标准答案,因为任何标准都会随着科学探究的不断深入而被不断修正。没有认知冲突就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也不会有新思想的产生。如在学习了《遗传与变异》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科学辩论会:正方提出新型草莓个大、营养价值高;使用生长激素的奶牛,产奶量高。反方有何观点?通过这样的辩论会让学生知道生物变异现象的利与弊,让我们能用理性和怀疑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任何新生事物。我们提倡科学的理性精神,就是让我们在与自然相处中减少盲从与迷信,科学理性需要我们能探索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从而遵从自然规律。又如认识细菌和霉,我们可能更多了解到的是它们对人类危害的一面,其实细菌和霉有过也有功。我们要善于挖掘科学课程中大家共议的话题,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如为什么在共同家园中的生物会有敌人和朋友,而且他们仍会生活在一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怀疑精神,有了思维碰撞也能引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五、寻找科学家足迹,学习他们的求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