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资本市场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其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高水平,在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制定方法等方面对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整体框架、内涵和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但在制定方法、制定程序等方面与美国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两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准则内容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制定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提供权衡和决策的依据。
一、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有关方面的比较
(一)制定目标方面
会计准则的目标是指会计准则的服务对象的界定。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环境、集团力量对比都能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不同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政治程序规则。
美国会计准则以目标为导向:
1.会计报告内容应反映交易或事项的潜在经济实质,提高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
2.提供关于企业资本、资本上的权利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
3.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
(二)制定机构方面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式是独立模式的典型代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由财务会计基金会(FAF)提供资助。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这种分权处理方式,可以保证准则制定的及时性和政策的权威性。这种效果与中国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目标是一致的。由独立的民间会计团体机构制定准则更大的好处是:他们比较注重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性,通常依靠独立性、公允性、权威性以及技术能力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保证了准则的质量和有效地推动准则的实施。
财务会计基金会是民间机构,责任是任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履行监督职能并提供经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由七名成员组成,任期五年,各成员在任期内必须完全独立。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为财务准则委员会提供咨询。FASB的权威性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SEC)的支持,SEC拥有对所有会计文告的最终否决权。在安然事件后进行的会计改革过程中,美国证监会(SEC)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之间维系着一种微妙的关系。SEC代表政府,对FASB进行实时监控。FASB的设立并不意味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AICPA)完全退出公认会计原则的研究和制定,AICPA同时设立了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作为其财务会计报告的政策制定机构。
在我国,政府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它既可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又可以社会监督者的身份对制定会计准则施加影响。由于政府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我国政府比美国政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协调关系,由此也决定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有其自身的特点。
(三)制定方法方面
中美两国都采用概念框架法来制定会计准则。美国财务概念框架公告制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它首先确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次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再次,确定由什么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来提供这种质量信息,最后确定财务呈报应如何有效地传递这些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的是概念框架法,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在实际中更多地表现为偏好集合法。因为从制定会计准则的程序上看,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起草是以德勤专家组提供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报告为基础,再由起草人对需要的准则进行分析并下结论,在涉及到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问题上也过多地依赖制定小组成员和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而不是以具有概念框架性质的《基本会计准则》为基础,《基本会计准则》似有架空之嫌。
(四)制定程序方面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研究准备、拟订、。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社会各界和财务会计准则咨询组的成员就需解决的会计问题提出意见,然后由FASB评价该准则出台后的普遍适用性和改进实务的可能性,从而提出初步方案。
研究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就已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收集资料,由代表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工作组就问题的任务、项目的范围等向委员会提供咨询,在此基础上以中间人的立场,为各利益集团的分析评价提供依据---“讨论备忘录”。而后FASB就该备忘录向社会民众广泛征询书目意见,供委员会和其成员研究分析。
拟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草拟准则草案,FASB以公众反馈意见为参考,以财务呈报概念框架为基础,草拟准则条文。待委员会多数成员通过后,“揭布草案”。
阶段:的“揭示草案”再次以书面和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向公众征询书面和口头意见。最后由FASB以七位成员的最后投票表决为最终依据,会计准则定稿后,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大致上也是分为四个阶段,即立项、起草、征求意见、。
立项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由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拟订的具体会计准则项目。
起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草拟准则草案,起草人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同时由徳勤专家组提供各国会计准则比较的研究报告供参考,起草人根据掌握的资料起草研究报告,作出初步的结论并形成讨论稿,并报财政部会计司领导审阅。
征求意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完成准则草案的基础上,经部领导批准,在国内专家组以及省级财政厅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范围内对讨论稿征求意见。起草人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具体准则的草案。
阶段:会计准则定稿后,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二、比较结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会计;创新发展
1相关理论分析
1.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利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常规软件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的数据集合。同时也是需要新的处理、加工模式,实现数据的“增值”,才能获取数据背后具有更强的决策力和优化能力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是因人而异,因企业而异,根据不同数据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对这些有意义的、有关系的海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的专业化处理,实现数据背后真实的、潜在的高价值,把大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紧密结合,为企业带来商机,带来利润。就如淘宝会根据用户浏览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捕捉用户的年龄层、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多相似的商品以供选择,节约搜索用户时间,大大提高了消费数量,为淘宝卖家带来丰厚利润。
1.2大数据的特点
IBM提出大数据的5V特点,分别是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大量代表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决定了所考虑数据的价值和潜在的信息。高速代表获得数据的速度和快速的数据流转,每时每刻数据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不断变化和更新。多样性代表数据类型种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低价值密度代表以较低成本处理好大数据,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真实性代表获取数据的质量是真实可靠的。除此之外,因数据量大,来源渠道多,数据不断更新变化,大数据还具有可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3传统财务会计的相关概念
1.3.1传统财务核算方式传统财务核算方式是指首先通过设置账户,以货币计价为基础,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企业单位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完整地计算和记录,通过填凭证、登账簿、财产清查等一系列程序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核算和反映,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1.3.2传统会计职能传统会计职能是核算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相结合,在财务核算方式中,就体现出核算职能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对于监督职能而言,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通过指导、控制等方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有效地考核与评价。在控制职能中,要对财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防止信息失真,会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利用财务会计信息,比如对成本进行控制等。核算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环环相扣,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了企业作出决策的方向,关乎企业存亡。
1.3.3传统会计能力传统会计能力中,基于规划及报告能力分为财务记账能力、成本核算管理能力、预算管理能力。财务记账能力是指记录及分析财务交易,一个企业有良好的记账能力,就可以保证数据归类正确和数据收集完整,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领域的会计核算、对账结账,也为编制财务报表做好准备工作。成本核算管理能力要求管理和报告分析企业发生的成本,首先会计人员要先具备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并且积极参与成本核算和企业经营中,因为成本管理和产品的售价、企业利润有关,良好的成本核算管理能力可以提高企业业绩。预算管理能力是以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经过讨论、修订后形成年度经营目标,以年度经营目标全面编制年度经营计划,对业务、资金、信息、人才进行整合和协调配置。
2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2015年贵州建立大数据基地,正式开启了大数据新时代的大门,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渗透到各个行业和工作领域,对财务会计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1大数据时代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传统财务会计目标就是进行核算,出具财务报告,控制监督等,略显单一,在大数据新时代下,对会计目标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在报表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展开分析,形成多样化的财务报告。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中,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查找出企业风险,并分析数据特征,评价各种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列风险次序等。
2.2大数据时代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
成本管理是企业以现在的业务作为观察视角,为了降低企业资源的损耗,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从微观布局的管理思维对企业内部运营成本进行管理。围绕以企业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成本为目标,比如提高生产率,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等。在成本管理的定量分析中,利用大数据对分析成本结构,全方位、全过程的进行成本管理,避免无效的成本消耗,适度、有针对性地增加和降低某些成本,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及成本控制,从而建立竞争优势,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2.3大数据时代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预算管理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将集团企业掌握的有限资源合理规划,在各子公司间进行配置,并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再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完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大数据具有规划功能、沟通功能、监控功能和评估功能的预算管理中,能及时收集、整合相关数据,和以前相比,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上提供了更多有用的、科学的数据,将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综合性、全面性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创新发展的对策
大数据新时代的环境下,财务会计领域越来越依赖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海量数据信息,对数据的挖掘和有效处理也愈加重视。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进行创新发展成为企业继续生存的动力。
3.1建立平台加强数据管理
大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数据之间的融合,数据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将数据和数据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数据,使得原有数据增加了价值,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运用处理过的数据,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大数据在其收集、整理、储存、分析以及利用等过程中,还体现出海量规模、多样性等特征,所以,企业有必要尽快建立一个数据管理平台或者操作系统,以便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传统模式下的财务数据分析、预测以及最终的财务决策都是在未经处理过的原始财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现在的大数据环境下,相同数据源结合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结果不同,相同方法下不同数据源结合结果也不同,所以在传统模式下管理数据所得的结果无法满足现在对分析海量数据的需求,这就必须依靠数据管理平台,对数据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地管理,充分实现数据的价值回归,为企业各层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决策依据。
3.2优化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大数据阶段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大,企业要树立起信息化思维,在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的基础上,重视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充分获得准确有效地处理结果。以原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理念为基础,大数据时代对该理念进行变革和创新,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将大数据相关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改变了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式,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财务管理部门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3.3打造大数据时代财务人才队伍
顺应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产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管理团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能否取得较高的工作质量,为了打造大数据时代的高素质财务人才队伍,可以从引进综合性人才、提升财务人才能力、科学设岗三个方面同步入手,以帮助顺利开展、完善企业财务的各项工作。首先,从社会招聘或学校招聘等渠道中引进满足企业要求的财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甚至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权威的专家或人才,为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引进不同领域的人才,以带入新的认知去影响原有财务人员,充分提高财务团队的综合素质,使得企业财务人员在大数据环境下对自我工作有新的要求,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领导力。其次,从人才管理层面上,企业应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应有意识地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让其具备除财务会计知识、经济知识外的其他必备知识,保证财务人员掌握系统化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培养财务人员的数据应用能力,确保他们能提高自身对数据收集的能力,提升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这就是将财务管理的工作特点和大数据充分结合起来,改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模式。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使员工拥有多元的职业发展能力,夯实财务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还可以使财务决策者利用大数据实现财务决策与企业战略的完美契合。最后,企业在人才资源的利用上,应该科学设岗。企业可以根据大数据平台以及信息化系统的需要,从财务部门的岗位要求着手,合理规定财务人员所占比例,避免人浮于事,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应对所在岗位上的工作,保证大数据分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越.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9(22).
[2]韩婕.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研究[J].纳税,2019,13(14).
[3]陈峰.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5).
[4]马蔚.浅谈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09).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了经济学和代数学等,主要研究如何将企业的资金进行预算和核对,从而协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基础会计学中的一些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其中的典型概念、会计对象、会计任务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 :基础会计学;会计对象;会计任务;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42-03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关于“会计”这个概念就很值得探讨,而其他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也值得我们好好的理解和学习.
1 会计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探讨
基础会计学理论中的概念有很多,这些概念是记忆和理解的难点.会计这门基础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理论支撑进行的针对于财务的核算学科.关于“会计”这个词的概念已经很难概述了,具体地说,会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它根据一定的凭证对企事业单位、私企等公司进行经济预算和核对,并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图表绘制,用以检查和分析企业的财政开支状况.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到现在,这一概念已经基本形成.
在基础会计学理论中,还有很多难懂的概念,例如“权责发生制”、“账户”、“会计循环”等,这些概念成为了学好基础会计理论的阻碍.我们需要攻破概念的难关,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
1.1 权责发生制概念
权责发生制指的是无论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只要是在本月或本期已经实现了的收入和支出,就应该成为本月或本期的费用计算,需要进入本期进行预算、核对和绘制报表等.也就是说,当期的收支内容要体现在表格中,而不是将现金收支建立成表格数据.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会有很多人不懂,通俗来讲就是如果将一期设置为一个月,那么这个月有多少笔账单就算担负了多少,有多少笔订单就算有多少进账收入,即使钱并没有到账,也算作是本月的经济收支.理解了这样的概念,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实践.
1.2 会计循环概念
会计循环指的是核算流程,也就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程序,这些都是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完全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这需要多做一些习题进行全面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和老师进行交流来加深理解.有条件最好进行实际操作,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还有一些概念的扩展性比较强,例如借贷记账法的特点,这也是会计学中一种概念的变形,需要更多的知识进行汇总,将知识融会贯通.借贷记账法包括借款和贷款的符号以及根据记账结构进行资产、负债、成本等记录,我们需要在理解借贷记账法的基础上总结其特点.在实践中,这些概念成为关键点,充分理解概念,知道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实践.
2 会计的对象问题探讨
关于会计的对象一直以来有很多种说法,时间段不同,会计所面对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将会计的对象设定为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核算、预测和分析,这其中的具体内容就是会计的对象.在基础会计学中,会计的对象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资金是在不断转化的.企业要用资金去购买设备和材料,以及支付劳动报酬,这些资金就从流动转化为固定;在生产和供应的过程中,这些固定资产会不断转化为再生资金、生产资金,这些资金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在生产后产品入库和销售中,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在此过程中,资金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循环和再生产,这些经济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也是其对象的表现形式.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也是货币表现形式,只是与企业略有不同,其不涉及到生产.国家通过拨款,将资金注入到事业单位中,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行政活动对资金做一定的消耗.事业单位在财政收入上很少,其开支是国家支配的,这种比较简单的收入和支出也是会计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会计对象总体来说是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内容,但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情况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会计核算,将资金进行预算、筹备、监督和核算等.会计的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它包括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对象抽象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循环和周转、资金退出等,因此会计对象是围绕着资金进行的.
2.1 资产
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所购买的设备和材料等,而流动资产则是企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周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要进行资金投入,这种投入可以是固定资产也可以是流动资金,企业要通过资金的转换提升经济效益.
2.2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指的是企业可享受的经济利益,是将企业的资产进行债务扣除以后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也是会计要素中的一类,它具有很多特点,如可以进行利润分享、不需要进行债务偿还,除非发生了清算和增值等.
会计对象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弄清会计要素是确定对象的关键,而将会计对象搞清楚有利于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减少纰漏.在收入、分配、支出、盈余的基础之上进行会计作业,将货币流动作为对象,有利于更好的清算.
3 会计的任务问题探讨
会计的任务通俗的说是会计针对会计对象所要完成的工作.会计的任务其实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和会计对象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它只能完成会计对象有关的任务,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会计任务的明确有利于发挥好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对会计的核算工作有促进作用.要掌握好会计的任务必须要确立好会计目标,这和企业的性质有关.会计的职能对会计的任务也有决定作用,这需要符合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会计需要有效的记录经济活动和财政支出,并按照国家的财政制度进行作业,在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的同时,还要保证企业效益,把握好企业未来经济前景规划.
会计的任务的工作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从过去的手工记账和绘制报表,逐渐实现电子记账,建立会计信息系统,DSS和erp等系统,这些记账方式和核算方式都逐渐向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保证了会计的任务的有效完成,还能保证其精准度.会计针对企业的要求和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通过向系统录入信息,监督和核对录入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不同情况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会计服务,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会计任务作业.会计任务还包括辅助企业实现经济管理,会计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网络财政的条件下,参与到决策中来,根据之前的财政预算和支出,以及每年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这种参与和管理的任务也是由会计的性质决定的,网络技术和会计的经验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有效掌握会计的任务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 会计核算方法问题探讨
会计的核算是基础会计学的中心和重要内容,也是会计师的基本工作方法.会计的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查清、编制报表、会计资料分析与利用等.下面针对几项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
4.1 账户设置和复式记账
首先就要进行账户的设置,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进行系统的核算,将不同的财产进行分类和记录,这是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会计对象和任务的要求.会计将分好门类的财产进行核对和总量计算,并利用复式记账法进行记账.
复式记账是将资产进行等金额的记录,并同时记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簿中,这种记账方式不仅保证了账薄的安全性,还能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双重记录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并可以系统的、全面的反映资金活动.
4.2 财产查清问题探讨
财产查清也是会计专门方法,是基础会计学中的一项理论难点.财产查清是对物资进行检核和核对,将财产、设备、资金货币等进行清点,也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部分.财产查清包括实物的清点、资金的清点、往来债务和款项的清点和查询.财产查清是通过分类,记录和整理进行物资汇总,并和其它记录的会计账簿一起进行财务报表的绘制,这些物资都是体现企业利益的一部分.设备和材料的清点有利于计算损失,并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和修理.在数据记录过程中,需要进行核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利用复式账薄进行记账,应明确物资分类,以便于数据传输.
财产查清有利于协助内部监督和管理,通过对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清点,并与数据进行比对,审核与之前账目监督是否一致.物资是否完整,有无损坏,是否被盗窃和人为破坏,是否非法挪用、是否有变质情况等,都是财产查清的范围.财产查清有利于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起到对监督的辅助作用,保证物资的完整性,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物资进行管理和维护.财产查清还可以有效促进资金的周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财产查清进行数据整理和结算,发现坏账和与物资不符合的账薄,要及时进行基金补充和周转,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4.3 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在基础会计学中,会计报表是一项重要的理论,会计报表也就是财政报表,是会计向企业展示自己成绩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日常会计核算进行的总结,利用图表的方式可以使会计的财务内容更清晰明了.会计报表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以往的简单图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报表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合理,同时增加备注和附录.
会计报表分为几大类,按照不同的对象可以分为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按照财务活动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报表;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可以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要根据不同的周期来制作,如周报表、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等,具体包括资产债务、公司损益、资金流动量以及其他资金情况的内容,要有附录和说明.
例如某公司的收入支出报表,如下表:
上表为简单的财政支出结余表,是会计报表的一种,会计报表还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这些报表需要在每期末尾进行整理和核对,将每期的开支进行汇总,计算出负债和盈余.例如制作利润表,如下:
以上的报表都属于会计报表,财务报表要根据企业要求和情况进行填写,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按照日期将企业的债务和资产记录下来,根据报表的编制进行报表汇总.财务报表也需要根据会计的对象和任务进行划分和总结,一切都要建立在经营管理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
报表的附注也是现在所需要的,它是运用文字的方式将报表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对一些报表中没有体现出来的内容进行补充,这些文字和报表内容要相符合,将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文字归纳,这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总结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中有很多难懂的知识点,首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就是其中的概念.有关“会计”这个概念已经被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了,会计最主要的工作是对企业财产进行核对和预算,这也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通过记账、财产查清和绘制报表将企业的收支状况进行汇总.这有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针对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咸国青.会计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与价值[J].科技风,2014(17):179.
关键词: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西方会计理论;会计环境
一、构建我国会计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随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具体会计准则的草拟、征询、听证即将陆续颁布,我国会计理论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会计及会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会计理论界、学术界对会计理论诸要素的研究、表述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对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基本方法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可谓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健康与完善。然而,客观地审视社会现实,虽然会计准则已经颁布施行,会计法规层出不穷,会计行为结果——即会计信息失真却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对管理者们和有关的利害集团或个人做出有关的决策影响力不大或根本没有影响力、甚或起到反作用,会计报表、会计准则中有些地方相互冲突、不能够前后一贯,政府机构不得不频繁地补充各种规定,这是为什么?除了我国经济体制固有的弊端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局限性以及会计队伍素质较低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会计理论界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对会计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会计理论导向的偏差与漏缺,难免有些会计实务工作者乘虚而入,假账百出、信息失真,有关部门不得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没有依据会计固有的规律性构建与完善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思想和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整体观念,因而代表一个国家会计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的会计准则,有些地方不能较好地相互衔接和一致,甚至出现矛盾与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认真地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系统、完整地研究。因此,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并且,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我国会计理论
首先,要构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必须对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全面认识。总的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不一致,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素的科学归类。目前,理论界既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将其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
4、缺乏国际相似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然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有时与西方会计格格不入。
在认识我国会计理论结构缺陷的基础上,再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推衍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是符合认识论的。在着手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之前,首先应确立构建的起点和基本思路,即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构建应从何处入手。关于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起点问题,目前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会计本质论。即认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应从会计的本质开始。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在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其他理论问题;二是会计理论对象论,即首先应明确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使会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两种观点是典型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即传统的研究方法;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导入,人们开始关注会计目标理论,因而近几年出现了第三种观点:会计目标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必须要明确会计目标是什么,会计目标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没有确立目标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无意义的研究。这种观点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较大,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但却忽视了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即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出现。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是一项艺术;而到了八十年代,由于“老三论”和“新三论”的应用,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而我国会计学家在八十年代初认为会计是一个管理工具,到八十年代末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说,在研究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时只有从会计环境入手,只有对会计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转贴于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两大模块:
1、会计本体理论。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它是具体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理论,而不包括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追溯或拓延,它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会计本体理论又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如果再加以详细划分,基本理论还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层和抽象理论层。具体理论层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相对稳定,与会计实践结合较紧密,在会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一层次中,会计环境对其他理论要素起着决定作用。它首先作用于会计目标,并通过会计目标间接作用于其他要素。会计目标对其他各要素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其具体包括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向哪些人提供信息四个方面,分别决定了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理论层主要包括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性、主观性较强,与会计实践关系不紧密,在会计实践中难以操作。会计本质实质上是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定义。而作为定义,自然是在具体事物基础合适的。它产生于具体理论层并对具体理论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指由基本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准则与制度,它们是人们为了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由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决定,并对会计具体目标的实现手段(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会计实践过程起指导与限制作用,实际可操作性很强,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接口,与具体理论层一起决定了会计行为的方式。
2、会计外延理论。主要指由会计主体拓延和派生出来的各种会计理论。它又可分为会计事项理论、会计教研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不同的部分。会计事项理论包括会计工作组织理论、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会计法制理论和会计改革理论等;会计教研理论包括会计教育理论、会计学科设置理论、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思想发展理论、比较会计理论等;会计行为理论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论等。
三、结论
我国当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模式也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以前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往往脱离于环境来讨论会计理论,一方面使会计理论过于空泛,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使所设计的会计理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应有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只有把会计环境纳入会计理论体系,并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七光.金融稳定视野下的会计政策选择[J].新金融,2010.7.
[2]朱七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研究:基于政治参与者的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0.
[3]何米娜.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关键词】独立学院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05-02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该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第一门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垫脚石,该专业学生能否对会计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往往取决于该启蒙课程的启迪。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工作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让学生听懂课,其次要让学生愿意学,最后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应用能力。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让学生听懂每一堂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确保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第一步。
一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本科三批录取的学生,所以相对于第一、二批本科录取的学生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家境好,兴趣多,综合素质较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一般较好,大部分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少学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在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形象大赛等方面都能崭露头角,喜欢参加学校各项社团活动,尤其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意识很强,积极性较高,且表现优异。
2.接受能力强,但自学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尤其在数学方面,但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事物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易接受,在课堂上也表现出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一般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涉猎课外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即使老师布置他们去预习或复习,也无法准确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和对知识的应用,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在学习中缺乏毅力、动力和自信心
独立学院办学层次、学习氛围和学生素养与一、二本院校相比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他们对美好大学校园理想生活的破灭,加之大学生活没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监督,致使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毅力,学习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一、二本学生差个档次,难以弥补或弥补也无济于事,往往易自暴自弃,在学习中碰到一点点困难,就产生自怨自艾的消极心理,缺乏自信。
4.就业压力大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他们没有普通高校或重点高校的过硬敲门砖(毕业证),却希望能得到和他们同等的社会认可和待遇,所以他们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实用性较强学科比较有积极性,对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缺乏认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二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学习的内容是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亦称会计的“三基”。至于“三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准则;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目的和任务。(2)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方程式和会
计的平衡理论;复式记账原理;存货盘存制度;会计的循环理论。(3)会计的基本技能:编制凭证、开账、过账、试算、调整到结账、编表的全过程及所涉及的一些错账更正和成本计算等操作技能。
从其教学内容来看,基础会计具有专业性和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谓专业性和基础性体现在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必须对会计有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阅读会计报表等,但对这些知识又不需太深入、做到面面俱到,因为在基础会计课程之后会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来进一步讲解。所谓理论性与实践性体现在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框架,对这些理念知识必须做到深入理解,并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
三 独立学院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二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立学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教育,包括为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和规划,帮助他们设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以及在遇到难懂的会计专业理念知识时,忘记了鼓励,没有及时和他们分享学习会计的体会和心得。思想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以致对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自然无法产生求知欲。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他们希望老师不但是“专才”,还是“通才”,他们会由对老师的喜欢而转变为对该学科的喜欢,也会由讨厌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对待学生提问表现冷漠,甚至冷嘲热讽,在言行穿着方面有时也极为不注意,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把握到了理论课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课时,导致学生在该门学科结束时还不能对会计有整体的认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相联系。近几年随着老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度注重实践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草草了事,导致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对所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时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上课时很难与学生互动,只能由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传授给他们,所以在教学中不注重双边教育,未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欠佳。另外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理论化,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 独立学院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重视第一堂课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第一堂课上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该门学科甚至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教师给他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来上好第一堂课呢,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仪容仪态,着装干净舒服,谈吐语调愉悦,神采奕奕,且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真诚和责任。其次,在授课内容上,第一堂课不需要急于传授知识,而是花时间来讲述他们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如什么是会计、会计学科包含的内容、每门学科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如何学好会计、会计的就业前景等。最后,帮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介绍会计职业中的资格考试、职称考试和执业考试,讲述其考试内容和所学专业知识的关系,为他们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另外根据本学科的讲授内容制定短期目标,举一些成功案例来证明他们正确的专业选择,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
2.理论与实践并重,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众所周知,基础会计中的理论知识不但对本学科的学习有影响,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所以在时间上要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高质量掌握。而对于实践技能的学习,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完成单项知识点的实训,这部分主要采用手工操作,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这个实训过程较简单,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其目的通过单项知识点实训可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务,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增进学生的感知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二阶段是在完成了理论教学之后,学生利用基础会计实训平台进行无纸化综合实训,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后作业在宿舍或实验室完成,指导老师定期收集审核,然后利用增加的第二课堂时间(晚上或周末)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在教材里看不到的各种原始凭证,如支票、增值税发票等,为学生创造填制真实原始凭证的机会,同时学生能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下去辨别和完成各种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如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整套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也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具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该学科各章节之间的钩稽关系,使学生明白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从而整体所学知识,同时基本了解所学知识的重、难点;第二,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份授课计划,将每一章节课前问题和课后案例列入其中,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的问题开展预习工作,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每一章节讲完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课后案例,回顾本章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用自拟的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讲解晦涩的会计概念和难懂的会计原理,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感到形象生动而倍感亲切,如由学生描述一小型餐饮业的创立及一个月的经营业务,然后教师将会计六要素有效与他描述的相关内容对应,并适度加以展开,让学生感到会计就在身边;第四,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1(3)
[2]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J].财会月刊,2011(5)
[3]赵敏、沃健、梁飞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范式的实践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1(7)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近年来,在企业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金融系统频繁的发生各类案件,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上。在企业金融会计的业务工作中,金融会计风险是风险在其业务领域的一种表现。由于每个企业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金融会计风险也相应地分为表内会计处理风险、表外会计处理风险两种形式。因此,在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内,体现出不同的风险表现形式,也需要有不同的防范与化解办法,只有加强对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涵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概念
我们通常所谓的风险,一般指的是具备一定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与变动程度。而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说,其风险主要涉及到预期的报酬可能无法按时兑现。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指在企业金融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以及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导致金融会计业务有可能产生经济损失方面的风险,也就可能造成资金、财产、信誉等方面损失等等。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内容
1.会计核算风险
及时对银行业务进行真实、完整地核算是银行会计的主要基础性工作。而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因会计核算的许多环节失控带来的风险,集中体现在对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账务进行检查核对不力、对复核监管不力、没有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以及采取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等一系列损失。
2.会计结算风险
结算业务通过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经济活动中客户的货币给付转移服务。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因复杂、不健全的结算管理,会造成结算资金借助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而进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而产生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具有隐蔽多样的手段和涉及较大的金额等特点。
3.会计监督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是因相对软弱的企业金融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对那些经营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而产生的风险。这一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金融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少数企业受利益的驱动,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恶意竞争,这些手段有:高息揽储、低息放贷,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虚增虚减利润等,这样的违法手段不仅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扰乱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基本原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企业金融会计风险。
(二)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信息导致的风险。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导致金融资金被截留、贪污以及盗窃的风险。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法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失真的会计信息也导致企业无法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误导资金的流向,影响其竞争力,导致其面临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内控制度导致的风险。由于企业的领导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内控制度建设不能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的会计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三)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
会计行为主体主要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是产生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时,现有些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够,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没有及时更新,用人机制的缺乏,使会计人员素质在低层次上停留,这都为金融会计风险埋下了伏笔。
三、防范与化解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全面监督保障系统
这一系统实际是一个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 “三位”的保障,在企业中,要依据不同的风险种类对其预警指标的选取、实物经营的动态监控、原始票据的审核、经营绩效的抽查和复查等方面的权重进行确定。这一系统不仅要监督保障对静态目标,也要预警动态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损失的发生。
一、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样本
根据泉山区工商联统计,截至2011年底,泉山区共有小微企业458家。笔者采用组织形式分类的方式随机抽取了100家小微企业,其中公司制企业50家,占样本总数的50%;其次是独资企业25家,占样本总数的25%;合伙企业25家,占样本总数的25%。应该说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调查资料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泉山区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二、当前徐州泉山区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部控制有一定认知但尚不到位
为了考察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情况,问卷主要设计了内部控制适用范围、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参与者等几个问题。在对内部会计控制适用范围的认知上,有32家企业的被访问者认为只适用于企业,占到总数的1/3以上,有57家认为不但适用于企业而且适用于事业及国家机关等单位。可见很多中小企业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适用范围的认知还存在偏差。
2.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制度执行的前提,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内部控制的效果。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17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占被调查企业的17%;有58家将内部控制融合在企业规章制度中,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近2/3,这种做法可能是中小企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是这样做不能引起对内部控制的足够重视,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被调查企业只有15家建立了单独的内部控制制度,仅占总数的15%。
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
如果有了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执行不好,那么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再了解一下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本次主要进行了内部控制总体执行情况的调查。在被调查的73家建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小微业中,有4家认为内部控制执行得不好;有41家认为部分执行不好,部分执行较好; 有28家认为总体执行效果较好,只占总数的28%,而没有一家认为内部控制执行得很好。
三、政策建议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要。结合本次调查,建议如下:
1.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统一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虽然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在内部控制理论方面试图紧跟国外的先进水平,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滞后,至今尚未正式形成权威性高、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概念。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我国的理论界应及时顺应内部控制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国际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演进,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2.专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整体不乐观,这与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密切关系。针对这种情况,财政部应当考虑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内部控制的差异性,尽快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制定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3.优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特定政策和程序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主要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者、所有者及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即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由企业所有者、经营者造就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领导方式,决定一个企业管理的特点和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要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自觉接受监督。良好的控制环境仅仅有领导的主观努力还远远不够,还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并完善公司治理。中小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不能仅为面面俱到求得职能部门齐全,也不能因陋就简使关键职能缺失,而应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要规定各层次主管人员不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要对其下属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层次目标的实现。组织结构要有利于上下级信息的沟通,避免机构重复,以最小费用取得最大效果。企业文化在营造内部控制环境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包括道德、行为标准及如何在业务中沟通与强化,企业中正式的政策文件等只能书面表达,管理阶层想让什么发生,而企业文化则决定什么会发生。企业应积极建设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创造有利的内部控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3):72-75.
[2] 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0-67.
[3] 贺欣.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05,(10):44- 46.
[4]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7,(7):36-43.
作为会计基本职能的控制,其主体是本会计单位和有关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对象主要是有关的价值运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还有物流,其形式和内容可概括为下述四方面:
(一)参与经营规划:根据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运用决策,提出并选择最优的方案,进行规划,编制经济预算,制定经济定额,促进经营决策的实施。
(二)参与调节经济活动:根据计划(预算)目标采用一定的调节手段,对经济活动实施,使其按预定目标进行,纠正编离目标的差异,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并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第二,协调相关财务关系;第三,提供分配方案等。
(三)监督经济过程: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以及的规章制度,加强稽核工作,通过凭证审核、财产清查和内部信息,消除账账、账实不符,发现并揭发贪污浪费行为,防止弊端,保护资产安全,保护投资者权益。
(四)考评经营业绩:考评经济责任,提供奖惩标准和依据。
关于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试行)第六条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规范会计基本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三)确保国家有关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与西方国家审计学界从审计角度着重信息质量和财产保护方面认识会计控制略同。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定义:“会计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的可靠性直接有关的各种措施。”就是一例。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不应仅只是这样。从我国会计工作的长期、广泛实践看,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有保护财产安全、保证信息质量的功能,还具有运用会计信息,进行责任考评,参与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管理的功能。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词典》解释:Accounting control指“通过会计进行的经营管理。……大体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提供会计资料,根据会计资料对计划和控制作出决断。第二种方式是:把会计同企业经营组织上的其他系统适当地结合起来,使会计能自动地发挥管理幼儿能。……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第二种方式的重要性可以说也相对的提高了。”“企业的会计管理,不仅要发挥所谓保全财产的消极机能,而且要进一步使用企业资本的组织方法,发挥会计控制的积极作用,从企业全局观点出发,集中地、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对各种经济活动制定计划、调节其实施过程和评价其实绩等等。”这种解释较只从审计角度看待会计控制,要深刻得多。
会计控制基本职能日益重要,控制职能具体化为会计控制质量特征。建立会计控制质量特征,评价会计控制行为,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意义。
二、会计控制质量特征体系
根据会计控制要求和实际,会计控制质量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共同的,另一类是特有的。
(一)共同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控制质量特征有共同的方面,下面以FASB《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二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基础,进行探索:
1.效益性:FASB《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二辑的提法是“效益>成本”,并以之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普遍性的约束条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第七条(五)款:“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我们认为“效益>成本”,就是效益性,但不如效益性的提法鲜明、简洁。会计控制更应以效益性为最高层次的质量特征。因为控制是会计的主导职能,强化经济管理是会计的主导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益是会计核算与控制即会计工作总目标。无论会计核算或会计控制,都必须符合效益性的要求,促进效益最大化,促进效益的持续提高与完善。
2.适用性:“算而有用”,早在幼年代后期,就是指导会计工作的、响彻全国的方针。作为信息质量特征,有用性指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从控制角度看,各项控制活动都应适用。适用性不仅包括有用性,还具有适合本会计主体实际的涵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第四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会计控制更应强调适用性。只有适应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控制活动才能有用,才能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公正性:FASB的提法是中立性,作为信息质量特征,“在各种可行的办法中作出中立性的抉择,就是要不抱偏见,不追求预定的结果。”作为控制质量特征,在规划、调节、监督、考评等各种控制活动中,更要强调公正,不偏不倚地进行规划、调节、监督和考评。会计控制是价值运动的参与者,不是第三者,应强调公正,不直强调中立。公正性可以包括中立性,但其涵义更鲜明,更丰富。
4.及时性:提供信息应当及时,会计控制更应及时。要及时建立控制制度,采取控制措施,还要与时俱进,对控制措施及时调整。所以,《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第七条(六)款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5.重要性:FASB认为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起端。控制质量特征更要强调重要性。无论是规划、调节、监督、考评,都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不断发生、的主要矛盾上,才能促进会计工作的提高和发展,促进会计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意味着次要的事情就可以放任自流。
6.全面性:会计控制应当涉及有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岗位和业务全过程的始终。会计控制应当约束与其有关的包括领导和职工在内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会计控制的特殊权力。会计控制应当注意重要性与全面性的辨证关系。既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又要善于“弹钢琴”。所以,《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第七条(二)款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利。”第七条(三)款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二)会计控制特有的质量特征。
1.合法性:合法性是指会计控制必须符合、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不能违规控制。企业作为经济的“细胞”,必须遵守社会运行基本规则一一法律法规的要求;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必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合法性是指以制度规范为管理手段。制度规范与其他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权威性、系统性、性、无差别性、借助强制力、稳定性”的特点。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制度化管理具有“个人与权力相分离、理性精神的体现、适合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等优越性而成为国际趋势与必然。会计控制质量特征必须具有合法性是现代管理思想、理念和模式的必然要求。
2.合理性:“管而合理”,早在50年代后期,也是指导会计工作且卓有成效的全国方针。制度化管理虽然具有前述优点,但它缺乏人际温情。制度化管理倾向于把管理过程和企业组织设计为一架精确、完美无缺的机器。它只讲、科学,不考虑人性。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考虑,极端的制度化管理既不可能,也不理想。合理性特征是以制度化管理体系为基本,谋求制度化与人性、制度化与活力的平衡,正确处理好“‘经’与‘权’、它律与自律”的关系。会计控制质量特征,必须合理。
3.预见性:信息质量特征讲预测值,控制质量特征讲预见性。“预测”是“预先推测或测定”:“预见”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将来”。预测值是定量信息,预见性是定性信息,前者强调幅度,后者强调趋势(方向)。趋势(方向)与幅度两相比较,趋势(预见性)比幅度(预测值)更重要。
4.严密性:会计控制质量特征必须严密控制,自成体系。严密即“周到;没有疏漏”之意。重要性特征强调抓主要矛盾,全面性特征又要求不能忽略次要矛盾,两者最终表现形式必然是严密性,即只有严密性才能同时满足重要性和全面性的要求。会计控制质量特征作为会计控制职能的最终表现形式,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基本要求。科学性的前提之一就是严密性。
(三)删除的“质量特征”。
在过程中,我们曾提出把“群众性”、“效率性”作为会计控制质量特征,仔细研究,不妥。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
一、金融会计以及功能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治理活动准确、完整、连续并综合的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递,帮助使用者在经营治理以及经济活动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做出决策。我国的金融会计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银行会计;第二类是商业银行会计;最后一类是金融公司会计。金融会计在经济体系中通常行驶核算和经营管理这两项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以及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来进行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以此调节和控制银行业务的经营。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
(1)理论风险。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契合现行会计模式,这种超前的金融业发展和稍显落后的金融会计理论的不匹配矛盾,导致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及时、充分的评估金融风险状况,进而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2)核算风险。核算是会计最基本职能,能够真实确切的反映资金使用情况,是银行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当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程序不当时,就会出现核算风险,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因而会违反金融政策准则,提供不真实、不充分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不能够正确、科学的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增加风险的可能性,影响金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3)管理风险。金融会计同样也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首先是会计监督风险,由于目前金融会计的监督职能较弱,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经营行为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人员管理风险,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规程制度、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影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建立正确的金融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要依据银行的相关会计制度和结算制度进行,要正确运用会计知识,严格执行记账规则,并对密押、印章、凭证、帐表等严格管理。专属设备和表件要配备专人管理并追究其行使职责,以真实、客观、有效的凭证为依据,处理账务。对记账、结账等工作,要做到到账、账款、帐据、帐表等全部匹配。正确计算存、贷款利息,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各项收入。同时,要推行会计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到人,这样就可以从细节处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监督体系。首先,要将认识从防止会计人员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为主,并结合管理操作,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出发,制定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办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前与其他部门一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监控机制对风险进行预防;事中要监督业务的规范性与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避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事后要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尽量减少和防范风险的产生。
3.加强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建设,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设备。一方面,金融会计人员金融行业的主要从业者,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会计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从业人员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其爱岗敬业、遵章守纪;(2)加强其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以及技能竞赛,打造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较高的会计队伍;(3)要严把会计人员准入关,选择有使命感、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的人员;(4)做好领导示范效应,会计主管人员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能力为其他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的榜样,发挥领导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实现业务处理、业务管理以及决策的有效融合,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