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车辆管理范文

高校车辆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车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车辆管理

第1篇:高校车辆管理范文

关键词:机关车辆管理;汽车调度;利用效率

在机关车队的运营管理中,汽车调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并且其调度水平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到车队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对车队的行车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车队管理,优化汽车调度更是成为了车队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对车队管理和调度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采取的发展策略。

一、车队管理和汽车调度的基本原则

机关车队的管理具有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人员身份多样化等特点,机关车辆必须严格遵照机关日常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加强维护。保证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执行。无论是车队管理,还是汽车调度,都属于一种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保证车队的运营效率。其基本原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遵守车队管理制度的原则。一般每个车队都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汽车的管理和驾驶员的管理。因此无论是日常管理工作,还是对车辆进行调度,都必须要严格遵守车队的相关管理规定。

2、科学调度的原则。在车队的管理和汽车调度的过程中,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合理调度车辆。如充分把握车辆的日常使用情况,掌握其使用规律,并尽可能的以最短的行驶距离到达目的地。另外,车辆不可一次完全派出,应该留下一定的备用应急车辆。

3、灵活机动的调度原则。在实际的调度过程中,虽然要遵守一定的调度原则,但是也不可过于拘于死板的制度。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或紧急情况,应该灵活机动的调度车辆,以尽量降低车队的损失,避免误时误事。

二、当前的车队管理和汽车调度情况

“公车私用”的现象在某些部门和单位仍普遍存在,由此使部分司机价值观出现偏差,导致公有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对车辆的调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调度工作的顺利展开。

从目前机关车队的管理情况来看,车辆管理和调度工作还不是十分的理想,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在经过笔者的认真总结后,认为存在于车队管理和调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车辆的供需存在矛盾冲突现象,受限于车辆自身的情况、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情况以及调度工作,车辆在使用时有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时则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供需存在矛盾冲突。

第二,驾驶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对于车队的运行来讲,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职业素养对车辆的保养水平有直接影响,若驾驶员不注重对汽车的保养维护,或者不按照规定要求使用车辆,都会给车辆的管理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第三,车队与车辆的管理不完善,对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驾驶员与车辆的匹配不合理,出现一人多车的配置情况,不但会形成疲劳驾驶,而且也不利于驾驶员熟悉车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四,在汽车调配上,多是根据调度员的工作经验进行调度,并没有科学系统的调度方案,这样虽然方便了调度工作,但是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导致车队四处奔波,难以满足车辆的使用需求。

三、加强机关车队管理 优化机关汽车调度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车辆管理使用出现的违纪行为要实行连带责任制,从而提高个人的制度意识和自律意识。要强化车辆日常登记制度和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从而强化车辆的管理方针,提高车辆调度的科学性。

1、创新车队的管理理念。由于车队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和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关,因此在车队的管理中,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在管理工作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使驾驶员能够建立很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更加尽心尽力,遵守车队的管理制度,爱惜车辆,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

2、建立车队管理执行力组织。把日常管理公式化,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加强过程管理。最重要的是加强车队管理过程中的计划性,这计划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还要具备可操作性。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一个集跟踪、反馈、落实为一体的制度。

3、提高车队职工素质。要进行充分的职业教育,并且是不断的,让职工保持激情,兢兢业业的去工作。同时,不忘进行组织纪律教育,让职工服从管理,服从调度,听从指挥,遵纪守法,安全行车。最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对事故预防的责任感。对于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里要随时关注每个司机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指出每位司机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4、建立一定的责任考核机制。为了提高驾驶员的责任感,应建立责任考核制度,最好在车队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例如可以把车队的所有驾驶员按照路线等方式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队长为负责人,实行责任考核,队长应负责整个小组的所有车辆管理工作,包括队员的思想工作、车辆技术、行车安全等多方面,定期对所有小组进行考核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给予一定奖励,从而在整个车队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车队的快速发展。

5、加强车辆管理和使用。建立车辆档案,做好备案工作。用车实行派车单制度。各个部门领导同意签字,乘坐者确认行车里程数。车队把所用车辆的公里数进行登记,及时报给财务部统计核算。车辆实行定车,定人,定点停放管理、车队所有车辆实行人库停放,不得擅自在外停放。

6 、优化机关汽车调度。第一,车队管理对有关用车部门的用车需要制作了数据流,这个数据流由常态化以及非常态化两部分组成。把这些部门的常态化资料作为用车基本数量的依据,从而进行用车需求安排,把非常态化的车辆使用需要放置临时安排表中,结合行驶路线、载量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第二,车队管理对部门本有车辆进行考察研究,从而建立最优化的车辆运行群,依据用车群的行驶情况,分配最经济的人员,从而建立成最实惠、最有效率的驾驶队伍。第三,总结上述资料,拟定出调配方案计划,且进行模拟式的演习,逐步改进方案,从而制定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有效解决常态以及非常态的车辆使用需求。并且累积车辆运行状态的经验参数,对固定常态方式和非常态方式的参数进行优化抉择,从而慢慢建立出汽车调配的体系,并且进行计算机式的科学调度方式。

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车队的运行管理中,积极的采取措施创新和改进车队管理方法,优化车辆调度模式,不但能够极大的提高车队的运行效率,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满足机关的车辆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 杜峻.车队绩效管理之我见[J].人民公交,2011(4).

第2篇:高校车辆管理范文

一、明确自己的顾客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1]。对高职院校而言,它们的产品是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自己的顾客是谁,即是谁在接受自己培养的学生。只有明确了顾客,才能进一步了解、掌握和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根据这一精神,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基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有用人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接受行业企业的挑选,并最终服务于行业企业。即行业企业就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顾客。当然,不同的专业可能面向不同的行业企业,其顾客也可能是不一样的。高职职院校各专业须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明确自己所对应服务的具体行业企业。

二、调查、识别并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明确了自己的顾客即其所服务的行业企业之后,紧接着就需要调查、识别并理解所服务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并准确描述出这些要求和期望。

对高职院校而言,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就是他们向行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因此,各专业应始终关注其所服务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问卷调查、专访、毕业生跟踪调查、网络调查等途径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其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与期望;二是识别并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行业企业对专业毕业生要求和期望的描述可能是抽象的、模糊不清的,或者是使用的非教育管理语言,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对这些要求和期望进行分析理解,将其具体化和明确化,再将其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研究确认。只有经过行业企业确认的明确化、具体化的要求和期望才能作为行业企业对专业毕业生的最终要求和期望。三是将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用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具体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等进行描述,并组织全体相关老师学习、理解和掌握,为后期的贯彻执行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

三、确保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期望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各专业带头人在建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要求和期望,并将其体现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这里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各专业在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行业企业当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还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以满足学生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企业的影响,以致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具有现实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作用,还具有引领社会和前瞻性的一面。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这样才能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更好地落实行业企业的要求和期望。

四、确保在整个组织内充分沟通行业企业的要求与期望

高职院校各专业带头人应充分认识到毕业生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在整个组织内充分沟通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确保本专业全体教职员工都准确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具体沟通的途径可包括:各种会议、文件传达、广播、电视、宣传橱窗、标语、网络、论坛等等。只有当本专业全体教职员工都充分、准确理解了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他们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期望,并努力把它们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多措并举,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是贯彻落实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项基本活动。一是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如: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如: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以及小组学习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三是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四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优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规模与布局等方面的设计,确保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五是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建设、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六是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将传统的结果评价改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建立以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实训等为内容的,以老师、学生、学院两级质量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测量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活动或措施

为了解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行业企业对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就有关行业企业满意的信息进行跟踪监视和测量。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走访、专题研讨等途径,与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反馈制度,听取他们对本专业实习生、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及时了解毕业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了解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二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改善措施,包括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等各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七、系统地管理好与行业、企业的关系

高职院校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是通过为其提供学生为纽带而产生的。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将有助于及时准确掌握行业企业的要求和期望,有助于获得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有助于改进行业企业的满意程度。系统地管理好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有关行业企业的档案和联系制度;二是保持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三是向行业企业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学生;四是定期与不定期地对行业企业进行回访,听取他们对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五是主动关心并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如:为其开展员工培训,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人才、技术、管理等问题。

八、在重点关注行业企业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兼顾其它相关方的利益。

第3篇:高校车辆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车辆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就当前有效使用车辆以及安全运行,是国有企业车辆管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在车辆有限的情况中,针对车辆如何灵活有效的进行调配,并且在车辆运行的过程当中,保障车辆安全运行,这两个方面是国有企业车辆管理,迫切需要进一步有力给予解决,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那么在国有车辆管理中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再针对两个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主要从车辆以及驾驶工作人员进行有力的监管,而且还需要进行强有力的司乘监督,从这两方面进行着手分析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对车辆以及驾驶员进行监管

1.1 出车管理

车辆需求单位,若要用车需要提前一星期向车辆管理部门进行申请,车辆管理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根据申请单位,每周日进行审核批复,于此同时安排车辆驾驶人员。针对某些不予批转的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将明确的理由及时的反馈给相关单位,对于已经进行核实批复的申请,车辆管理部门需要利用文件的形式,在企业内部设置的宣传窗口进行公布,于此同时各单位门卫工作人员,也需要根据收到的文件第一时间对车辆进行方形。针对某些时候需要临时出车情况,车辆管理部门需要准确的进行登记备案,备注详细的出车原因以及出车单位和出车人员,线路以及时间等信息,并且需要将临时出车情况利用通知的形式,对各单位下发文件信息。

1.2 车辆维修

不仅需要有力的做好车辆调配工作,而且对于行驶车辆还需要有效做到检修工作,及时的做好安全检测以及性能检测,针对各车辆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运行状况都根据需要进行有力的检修。每辆车在出车之前,车辆驾驶工作人员需要对驾驶车辆进行统一检测,并且每次车辆交回的时候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对于车辆检修工作的检查监督,车辆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单位对车辆不同的需求安排详细的检修日程,需要彻底的从根本上保证车辆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和动力性,与此同时还需要严格的做好车辆日常保养工作。

1.3 车辆闭环管理

首先,安全晨会。每日出车之前都必须要坚持做好安全晨会制度,保证车辆驾驶人员的出车安全;其次,出车检查。每日出车之前都需要对车辆的每一个细节做好检查,详细的填写好“三查卡”,对于车况需要保证其完好;然后,行车自查。车辆上路在行驶的过程当中,驾驶工作人员需要对车辆的各个部位进行自查,并且再次详细的填写“三查卡”,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车辆正常运行;最后,回场检验。车辆出车完毕回到单位的时候,驾驶人员和车辆检验人员,需要对车辆做出详细检验,对尚未回来的车辆进行电话联系,掌握车辆的状况。车辆驾驶工作人员,需要按照“一车一位”的制度,定点停放车辆,并且交车钥匙。

1.4 驾驶员考核培训

对于车辆驾驶工作人员招聘和考核,车辆管理部门需要严格的进行执行,针对招聘以及考核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出专门制度或者文件进行详细说明。招聘驾驶人员环节中,针对驾证、驾龄以及不良记录都需要进行严格审核,而且还对于路考也不能够给予忽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驾驶工作人员的反应灵敏程度以及自身素养等诸多方面。针对车辆驾驶人员的考核,最为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案就是制定有效的薪酬等级制度,而且还需要全面做好驾驶人员阶段性的考核,形成有力的奖惩制度,使得考核能够进一步的得以透明化。只有全面有力的做好车辆驾驶人员工作,才能够更进一步做好车辆管理工作,以及行车安全问题。

2 司乘监督

单纯依靠汽车定位系统对车辆行驶安全进行监控显然是不够。确保行驶安全,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司乘监督的双向制约和管理模式,形成人员内部的自觉机制。

司乘监督顾名思义就是驾驶员与乘客,车管部门与用车部门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车辆行驶安全的责任主体,是将车辆管理部门一元化管理向全员负责转变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替代车辆管理部门完成了对驾驶员相关行为的监督,更提高了全员自觉遵守安全法规的积极性。

在司乘监督功能中,要充分利用“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这一社会准则,将安全责任分级到人,除驾驶员外,要结合乘客的职务、工龄等因素,为乘客设定不同的监督责任。同时,确立第一责任人,主责出行的安全事务。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乘客需系好安全带,不能将头手伸出窗外,确保自身安全;车辆未停稳时不准上下车;不能和驾驶员随意搭话,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不能擅自要求驾驶员提高车速、改变车行路线;出现险情时,不能为所欲为,需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做好协调工作等,同时,乘客需要监督驾驶员的行为,有效避免驾驶人员违反影响安全行车单手扶方向盘、边打电话边开车、超速等情况出现。

作为汽车行驶安全的核心人物,驾驶员除要遵守驾驶员的基本规章制度和企业特殊规定之外,还要做好对乘客的监督工作。对于不服从安全行为规定的乘客,驾驶员有权拒载,对于不合理的要求,驾驶员有权拒绝。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国有企业中车辆管理是重大课题,相关部门人员需要针对车辆管理制定出全面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需要加以重视,而且更需要有力的和创新进行有力的相互结合,在实践当中需求新层面的突破,只有这样在后期的管理过程当中,针对车辆管理中所突显出来问题,才能够更好的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何洪,胡志强,玖,张云平.基于成本控制与动态管理的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钻采工艺.2010(S1).

[2]李英林,汪永超,刘勇,余显芳,金轩.基于 PLM 的部队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08).

[3]石磊,汪永超,黄仲庸,王用超.LPR 技术在车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1).

[4]张侠.GPS 和 GPRS 公交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第4篇:高校车辆管理范文

许明楠总经理认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后 勤服务资源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重新配置,融入社会第三 产业,融入市场,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并对社会服务企业开放 ,成为社会统一市场的一部分。

从根本上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机制转换,创建企业化发展新模式。

2000年9月正式成立后勤集团,迈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关键的一步。去年2月三校合并, 组建了江南大学,根据学校党政领导的要求,三校后勤实质性融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多校 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路子。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面向社会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集团在董事会 领导下,对集团人员、经费、资产规范分离进行了核理和划分,明确了集团与学校经费结算 关系和在实际操作中的10个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集团重点进行人事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 的改革,调整了集团内部员工工资结构,制定了岗位设置及竞聘办法等10个配套文件,实行 了公开招聘和劳动合同聘任制,建立了按需设岗、条件公开、择优竞聘、双向选择、可工可 干、能上能下、目标考核、合约管理的机制。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了 分配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优劳优得的竞争激励机制。

该集团共有职工374人,临时劳务合同工300人。人员多,负担重,压力大,三校合并后 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集团公司领导正视这个问题,从改革入手,着力抓员工思想观念的转 变,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全体员工已形成良好共识:后勤应从属于社会;后勤是服务 性企业实体;后勤的兴衰取决于市场;"保留红校徵,二资进档案,社会去拚博,退休再回 来";"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

正象许明楠总经理所说的那样,后勤集团,起步在高校,归宿在市场。一语道出真谛, 只有机制活,理念新,靠市场,去竞争,才能真正做到后勤工作社会化。

该集团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对各中心实体细化改革,效益显著。

车辆管理服务中心有各类车辆22辆。三校合并后,所有车辆都按原轻工大学汽车队的改 革模式,实行单车核算,承包经营。学校不再承担驾驶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工资。车辆承包 人员的工资、各种费用都自行承担,并要上交车辆折旧费、大修理基金,以做到学校资产的 保值。有一驾驶员自筹资金18万元,购置大客车,学校提供运行市场,该车辆运行5年后, 产权归学校。

各高校车队费用高,学校补帖多,很难管理。江南大学后勤集团首创的"私人购车,学 校提供市场,5年后交学校,使学校资产升值"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从2003年开始江南大学不再承担饮服公司职工的工资,彻底断奶。后勤集团为了不加重 师生负担采取应对措施,将饮服公司间接成本控制在20%之内,2001年,该公司主要在减员 增效,集中采供上下功夫,人员压缩15%,采供部直接向菜农源头采购,组织货源,减少中 间环节,创利超过100万元,(今年可达到150万元)。教工食堂自2000年底学校"三讲"结束 后,认真整改,重视饭菜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延长服务时间,投入80万元购置空调和炊具 设备,改善了就餐环境,食堂营业额从2000年的38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60多万元。良好的服 务受到了教师、学生、机关干部的好评,有的教工家庭自家不烧饭,全部在食堂就餐。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加快幼儿园社会化改革步伐。集团公司2001年自筹资金投入60万元 ,对幼儿园全面装修改造,增添了教学设备、大型玩具、空调、塑胶场地等,引进优秀教师 ,开设了"双语"、音乐美术特色班和各种兴趣班,深受社会和幼儿家长的好评,报名人数 激增,由于容量有限,有些家长恳切之情,充分显示出该幼儿园教育的浓重的文化、娱乐氛 围。

该幼儿园已通过了"现代化幼儿园"的复查,办学知名度大为提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双增长。这种依托高校良好的办学优势以及后勤集团决策者务实的教育理念,为祖 国下一代的快速成长奉献爱心的园丁胸怀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大亮点。

我们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江大后勤集团围绕高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化为广大师 生员工办实事。集团与银行合作,由银行投资80万元,实现了师生员工生活消费"一卡通" ;改善通讯条件,建立三校区虚拟网电话700多门,实现了校内电话通讯社会化;完成了教 工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改善了居住环境。

改革出成效,管理见效益。2001年,后勤集团完成产值2500万元,创效450万元。用于 基础条件改善和扩大再生产投入200万元,集团员工收益明显增加,公司本身增加积累50万 元。集团公司成立仅一年多,已在改革中崛起,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后勤集团自成立以来,各方面工作一直得到江南大学党委、校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关 怀。没有校领导的支持,全校员工的依赖,取得如此娇人成绩是根本不可能的。

江南大学后勤集团领导层已充分认识到要真正实现社会化后勤还必须与时俱进,全面创 新,真正实施12345发展战略。即确定一个目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实现二个转变:从行政型后勤转向企业型后勤;从专营市场转向竞争市场。

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调整结构,理顺关系,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第二步,巩固 、提高、增效、发展。第三步,规范化经营,后勤服务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深化四个方面改革: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用工制度,改革分配制度。

第5篇:高校车辆管理范文

[关 键 词]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成效

[作者简介] 李彦荣,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发展促进部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生命安全。为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能力,从法律法规的高度提出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要求。继2006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多处提出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后,连续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拟在即将制定的 “学校法”中专列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章节来推动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实效性。本文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审视我国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与实施成效。

一、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

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文简称《义务教育法》)分别从校舍建设、经费保障、政府责任、学校内部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各主体违法应承担的责任等角度对政府和学校在学校安全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为配合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9部委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的第二天(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如果说《义务教育法》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各级政府和学校举办者、管理者的责任,《办法》则更集中于对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安全管理的规范。

(一)明确政府责任

1.各级政府的责任

(1)提供学校正常安全运转的经费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

同时第二十四条又进一步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2)维护学校周边安全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明确了学校周边安全的主体责任。

2.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为了落实政府责任,《办法》第六条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条则分别对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二)明确学校举办者的责任

我国还从学校建设安全标准角度规范了举办者的责任,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办法》第十四条则分别从学校建设标准、设备的安全使用和检查、维修等角度对学校举办者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三)明确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此外,我国还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角度对学校管理者提出要求。如《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办法》则具体规定学校应成立由校长负责的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保卫人员,并从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责任。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以考核评价

督促责任落实,提高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随着《义务教育法》和《办法》的颁布实施,各地政府和学校开始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据目前各地实际实施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追究法律责任

这主要是由于《办法》明确规定了安全工作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学校的工作责任和违法责任追究,使地方能根据法律的规定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实效。

(二)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工作

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地区或系统内安全管理。

(三)以“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为了提高责任机构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一些地方政府将安全工作作为当年管理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当年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校长甚至安全管理负责机构的主要责任人考核不合格。这迫使政府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不重视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

三、建立学校内部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学校安全管理方针

为了降低灾害发生率和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我国提出了“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安全管理方针,要求通过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安全预案的制定、演习和及时妥善的事故处理等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

(二)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安全事故防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以教育部总体预案为总纲,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体系格局。这对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以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为主旨,确定了以学生为本和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依法规范和从严管理、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依靠科技和提高人员素质等相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原则;二是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为基础,明确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工作机制;三是以提高应急处置效能为目标,明确了加强应急信息队伍和信息平台建设,做好预案培训、演练,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和提高师生应对能力等应急管理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目前,各地已逐步将应急演练制度化,不断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1]

(三)建立学校内部实施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除加强预防外,为了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成效,我国在《办法》中从组织机构建设、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危房报告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工作责任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车辆管理制度、安全工作档案制度以及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以制度的全面规范来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手

段常抓不懈,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一)安全教育进课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安全管理的成效,不仅需要管理层有责任意识,学校有管理制度,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有应对安全危机的能力。为此,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加强对中小学各主体的安全教育指导,使安全教育走进课程、走进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编制全国性和地方性安全教育教材,兼顾国家和地方需要,提高针对性

为了落实《指导纲要》,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制了安全教育图书、安全知识书签等图书,分送到地区和学校,使安全教育课程化有了落实的基础,安全知识成为身边随处可见的内容,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一些地方还自编了安全教育教材,如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学校食品安全,组织专家编写了《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学生版)》,有力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要求

《指导纲要》将学校的不同主体:学生、教师、校长均纳入教育范畴,并根据他们的身份特征提出了不同教育要求。

就学生群体而言,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特点制定了安全教育重点。如实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等安全防护教育;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寄宿学生进行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应对不法侵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的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高防火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的消防安全教育;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等等。

就教职工而言,根据其工作特点,主要是要求其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就校、园长等安全工作负责人而言,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要求他们能警钟长鸣,能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

3.根据不同时间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一般要求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新生入校后,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规定;日常工作中,在课堂或校园环境创设中渗透安全教育。

4.根据不同教育途径整合不同教育内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教育途径开展不同教育活动。如在社会、自然、民防等学科课程教育中,要求渗透与学科内容相关的灾害性安全教育;在班级活动、晨会、广播等活动中渗透及时性安全教育内容;此外,还要求通过学校环境布置,如张贴安全教育宣传材料等在生活中渗透安全教育。

(二)确立全国安全教育日以点带面推动安全教育普及

为了以点带面推进安全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我国规定每年3月26日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使每年的安全工作有了重点推进的时间保障,同时也可以依托安全日的主题活动推进安全教育,不断激发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普及程度和全民重视程度。

(三)通过各种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安全教育走向深入

为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教育部努力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安全项目来推进安全教育落实,如目前开展的和谐校园创建、安全文明学校创建、与儿基会合作的爱生学校创建等活动,使各地都能以政府推动的形式纷纷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管理和落实。这都有力地推动了安全教育和安全学校创建工作走向深入。

(四)注意以重点带薄弱,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时间段的易发事故特点,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

1.对易发事故实行重点预防

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当年安全工作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上一年工作的薄弱点和第二年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如每年夏季到来前,教育部都会提前发出洪涝预警,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加强对危房简屋的排查;在夏季会针对性的开展游泳安全专题教育等。通过这些预防性专题工作,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2.组织专题培训,对不发达地区实施“送培下乡”

教育部近年来通过重点实施“中小学校园安全专题培训”、“中国东西部中小学校长安全专题培训”、“教育局长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专题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送培下乡”,使安全教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我国政府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的实效

(一)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成为政府主抓工作之一

在中央各部委的齐抓共管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之下,地方政府已深刻认识到安全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其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已设置专门的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学校建设、宣传和管理工作。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安全学校管理中已基本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

(二)学校安全管理已经形成常态,学校安全意识极大提高

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已基本实现了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管理。学校基本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能在一些相关学科如化学、物理、地理等中渗透安全教育。一项对“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认知态度”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都表示学校每学期会开展10课时左右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运动安全、防溺水、防传染病、禁毒、应对自然灾害、防止犯等。[2]这很好证明了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基本实施情况。

(三)安全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安全教育实效初步显现

通过与各部委共同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已形成与教育外其他部门协同共进的良好态势。通过媒体和社区的传播,安全教育在时空上得到极大延伸,已经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家庭,走出单向的书本知识传授,学生可以从社区、家庭、报纸、电视、广告、电影等多种途径获得安全教育的知识和自救的正确方法,安全教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也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一项对“学生安全知识认知”的调查显示,2/3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安全知识的获得是来自学校的安全知识教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家长和广播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有近1/4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看安全方面的书籍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3]这有力证明了安全教育网络化操作的实效已经显现。

(四)学生从制度中受益,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大提高

通过这些教育,学生获得了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知识,学生安全知识极大丰富。来自江苏昆山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地区学生对火灾等知识和急救方法回答正确率为63.9%~96.7%。[4]另一项调查则表明,87.1%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安全防护教育的知识很有用,90%的学生认为从学校开展的安全自救自护演习中学到了有用的自我救护本领。[5]这都很好说明了我国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加强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工作 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李卫红副部长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上的讲话》[J/OL].教育部通报.19,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7&infoid=25949.

[2]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3]刘艳虹等.八省市学生对学校安全问题认知的调查报告[J].教育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