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除法的计算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本门课程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枯燥、难以掌握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全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学生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准备环节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棒,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必须围绕其进行。教师在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同时应将其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
要分析出大纲中的基本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接受,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以系统性与循序渐进为原则,将全部教学内容的各章节按关联程度划分为数个教学单元,并编写出教学计划和导学提纲(习题),注意与实验教学内容相衔接,确定教学目标和实验的具体内容。
2.教案及教学场地
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准备好教案(或讲义),教案中要明确每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的实践内容。要明确教学目标便于理解,用确切的词语使学生清楚的知道该次实验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大纲,做到简洁,便于理解和操作,能让学生清晰知道该次课程应完成的实验内容。教师还应在教学之前,按照教案的要求对每个实验项目预做一遍,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找到基极问题的办法。另外,还需对机房的计算机试运行,对有故障的计算机及时进行维护或更换,以免因机器故障而浪费学生上机时间。
3.课前预习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师努力地教的同时,学生也应该要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模式要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教给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先复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按照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纲进行预习,完成导学习题,并列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对此次实验课的实验目的和内容就有了了解,这样教师的讲解就会轻松很多,学生也能更快的掌握教学内容。
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首先要对理论知识做一简要的回顾,因为理论知识是进行实验操作的前提,然后请学生提出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普遍和难点问题教师应在教授过程中进行重点分析和解答。在实验课上,如果先把教学内容及实验步骤从头到尾讲述一遍,虽然学生听懂了整个操作,但一到实际操作,还是存在不能完成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老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分离,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学同步很重要,运用同步的示范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示教要精、要准,要抓住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自学过程中提出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重点、难点,作简要陈述和重点讲解,每次讲解的时间不要太长,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实践,着重强调操作要点,阐明容易模糊不清的概念及步骤,同时布置此次实验课需要同学自己去操作的实验内容。为此,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大屏幕投影仪播放教师机器的操作过程及其实验内容,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及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教学效果较好。
三、实践环节
学生上机学生了解了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后,就可以开始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室内巡视,以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比较普遍的问题集中起来,分析其原因,然后对于共性问题在适当时间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平和,注意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万一遇到自己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切不可敷衍学生,应告诉学生待查证后再解答。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再实践去解决问题。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淳民.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大学物理》2000(3):43-45
关键词:平时成绩;MOODLE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77-02
Abstract:The usual Performance i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occupies a certain proportion.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assessment of usual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of usual performance, and then put forward a assessment method by using MOODL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ssessment method is easy to operate, more objective and fair.
Key words:usual performance; MOODL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够有意识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加权平均的方法。以上海杉达学院基础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乘以40%再加上期末成绩乘以60%构成的。期末成绩一般来说是在课程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然后由任课老师阅卷得出。而平时成绩是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一学期上课的表现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状况,因此,如何更好地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1 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研究的意义
平时成绩是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给出的。笔者认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不仅仅是要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即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习。所以,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意义如下:
(1) 有助于督促和引导学生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促进学习
民办高校招生大多来源于二本C类,生源较一本二本差一些。一般来说,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去引导和督促以及加强平时的管理。
(2) 有助于使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相对统一公平
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面对大一新生开设的,我校参与上课的老师约有近18位。如果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每位老师按自己的要求给出平时成绩,则可能对其它班级的学生存在不公平。所以要尽可能的统一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使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评定达到公平。
(3) 有助于任课老师在评定过程中有章可循
根据调研了解到,大多数老师主要是依据出勤、作业情况以及课堂上回答问题等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而现在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扩招,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传统的方法如点名和课堂提问浪费时间,而作业数量多又存在拷贝问题,所以给定的平时成绩缺乏公正性。
综上所述,研究科学合理、操作简单以及相对统一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简介
Moodle 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专门制作基于 Web 网络课程的开源软件包,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Moodle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Moodle教学平台是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搭建的一个平台,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f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其主要功能有:创建课程、上传课程资料、交流讨论、上传作业、组织测验、管理成绩、课程备份与恢复等。Moodle教学平台门槛较低,易于操作,老师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很快的创建课程了。在此重点介绍上传作业和组织测验两项功能。
(1) 上传作业
Moodle中设置上传的作业可以是单个文件,也可以是多个文件。老师在设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新的作业设置中一般需要填写作业名称和描述,这两项是必填的。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上传作业的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以及是否禁止迟交等。在学生上传好作业之后,老师可以清楚地看到上传作业的具体时间,还可以直接对作业进行评定,即给出成绩和反馈信息。
(2) 组织测验
Moodle中测验的试题类型分为计算题、描述题、匹配题、完形填空题、选择题、填空题和数字题等。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建立不同的类别,然后在不同的类别中新建或导入试题库。新的测验设置中一般需要设置测验的名称,然后就可以为新建的测验添加试题了。学生在参加测验后,就可以马上看到测验结果。而且测验在设置中可以随机抽题、随机排列试题、随时排列试题选项,这样每位同学看到的题目和选项是不一样的。最后,还可以设置测验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试答次数。
3 基于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评定方法
传统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是根据学生的点名、作业和课堂纪律进行的。平时成绩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学生就比较关心老师是怎么给定平时成绩的,所以平时成绩要有具体的评定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要尽可能的量化,方便老师操作。经过实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提出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课堂测验
课堂测验是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为了提高效率和方便老师打分操作,我们的课堂测验是基于MOODLE教学平台进行的理论题测验,在测验结束后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测验分数。测验的内容依据上课的章节划分,每完成一章的课程就进行一次测验。具体方法是,将大量的理论题进行分类整理再导入到MOODLE教学平台中,在测验前预告学生去复习,然后在正式课堂测验的时候从中抽取部分题目组成测验,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去完成。在测验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监控不能让学生有作弊行为,否则成绩记零分。事实上,在随机抽题组成的测验中,每位学生与学生之间所抽取到的题目大多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使题目是一样的,各题目的选项排列也是不相同的,这就消除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综合起来,整个学期中所有测验的平均分就构成了平时测验的分数,这个分数在平时成绩中应该占相当大的比例。
(2) 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是基于MOODLE平台的作业功能进行的,在学生上传作业后老师可以直接批阅。平时作业包括课堂布置作业和课外布置作业两部分。课堂作业一般来说是在课堂上面老师讲过的案例由学生当堂操作完成的作业。这部分作业的提交要求是在下课之前上交的,它可以体现出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课。如果学生有认真听课,那么课堂作业就完全可以在下课前上交,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听课,那么他就有可能不会操作,所以下课前就不能提交课堂作业。其次,课外作业是老师根据本次课堂内容安排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这部分作业不是每节课课后都有的,当上课内容较难时,需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加强练习,就布置相关课外作业。课外作业的提交也应该有截止时间限制。综合起来,整个学期中所有作业的平均分就构成了平时作业的分数,这个分数在平时成绩中也应占一定的比例。
(3) 课堂表现
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除了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两部分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包括考勤、课堂纪律和课堂提问等。课堂表现的成绩大部分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主观表现,所以这部分的成绩要从前面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的分数中扣除。比如说他时间观念较弱,就老迟到,那么考勤就要扣掉,具体迟到一次扣几分老师可以自己把握。
综上所述,平时成绩的评定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我们的平时成绩具体评定标准是由平时课堂测验的60%,加上平时作业的40%,然后再加上课堂表现分数(这个分数一般来讲是负的)。例如,某学生的课堂测验是80分,平时作业是90分,课堂表现是-5分,则该学生的平时成绩分数为80×60%+90×40%+(-5)=79分。经过多学期的实践,笔者及各位任课老师都觉得这样评定平时成绩较客观、公正及易操作。学生也认为比较合理、公平。
4 结束语
所谓“严师出高徒”,说明在教育^程中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加强监管是很重要的。对学生平时成绩进行严格要求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格。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真正的学习是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要具有努力学习的意识。老师要从根本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寿堂.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考评手段质疑及商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74-176.
[2]黄敢基.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新思考[J].高教论坛,2011(4):80-8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6-0025-02
随着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正在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英语、数学一起被看成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更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另一方面,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教学已不再是“零”起点。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探索一种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1新形势下计算机教育的特点:
1.1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随着Windows和Office的频繁升级,教材内容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产品载体是要过时的,不可能用一辈子,只有融化在血液里的东西才永远有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教给学生长期有用的东西,终生受益的东西,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2学生计算机基础起点提高
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要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这个普及教育性质课程,逐渐由一门大学课程品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来替代,这是一个过程。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来说,计算机基础理念发生变化,从产品教学走出来,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1.3教与学关系的改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加强学生自学环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1.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跟上时展的需要,对教材要不断地更新,这样才能抓住学生求新、求异、求实用的心理,学生不仅有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而且又有最新的知识学习,这样课堂才能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造力、有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各种新知识的需求。
2新形势下,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2.1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他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而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改革我国现行教学中的弊病,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
同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理论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丰富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多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的作法应是,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教师把新知识、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讲,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实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2.2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探索分层次教学和多样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三部曲: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新的教学三部曲:提出问题一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归纳出必要的概念。任务驱动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生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分层的不同任务,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在充分运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和否定其他教学方式,因为学生不同、内容不同、环境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可同日而语,只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能让学生施展才华的教学,同样是成功的教学;从某一方面来说,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在某些方面的培养上肯定是比不上多样化教学的。因此,教师应该进行多样化教学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2.3组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对书本乃至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质疑与批判精神,反对本本主义,千万不要让学生以为书上的内容和老师的讲课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应重视将教科书上的错误及时向学生指出,更应鼓励学生找出教科书上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鼓励多元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主见地思考。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强化对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量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实现的领域所需的工作能力。例如,有的学生会用现成的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采集数据、获取信息。又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教材中各个章节都掌握得很好,但就是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应该被包含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中。
3结束语
总之,为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进行课程体系创新,不断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做到“与时俱进”,力求探索与现代教育环境相适应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为创造复合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振宁. 比较中美教育[J]. 光明日报,2004年6月17日.
[2] 祝朝映. 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03,(10):56-5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J]. 2005.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掌握电脑的运用与操作,已普遍被人们接受。信息技术业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发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也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一纲”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删掉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知识,添加一些相应的新知识,使所教授的知识更贴近现实应用。那么在课堂上,特别是教授刚接触电脑、网络的学生时,如何调整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媒体手段,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饶有兴趣地开掘信息技术未知领域,成为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而对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较繁重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兼顾二者进行初中计算机的教学呢?我在几年来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1.1 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更为牢固。这样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的操作思考。
1.2 悉心引导,培养兴趣。提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课的兴趣,大部分人会惊讶地说:“难道信息课也要激发兴趣?有的学生不是巴不得泡在机房、网吧里吗?都已经是兴趣的N次方了,还敢激发,如再激发,不是纵容吗?”如果这样说那可是大错特错了。信息课与沉迷网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课是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这种工具,从而掌握一种技能、一种方法,而沉迷网吧则是将计算机当成玩具的一种纯娱乐方式。
这两个概念区别清楚后,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诱因,从而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信息轨道上来的。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及它可完成哪些特技工作。因此开学后的第一节课,我首先安排了一节欣赏课。在多媒体教室,我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多媒体作品:第一组作品是音乐卡,第二组作品是个性PPT文件,第三组作品是电子相册,第四组作品是精选FLASH。这四组作品内容虽各有千秋,但都配有美妙的音乐、养眼的美图,内容充实,贴近生活,学生赞不绝口。通过这节欣赏课,学生既了解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又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兴趣基础。
其次,在平时的授课中,我立足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以兴趣为导航,让学生热爱信息课,从而自主学好信息课。例如:我在讲录音这节内容时,没有以课本中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为录音材料,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段精典对白:我对佛许愿:愿你永远快乐。佛说不行,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愣:两天。我笑:黑天、白天。佛惊:一天!我大笑:生命中的每一天!然后找两位声音宏亮的学生充满感彩地朗读,让学生在聆听、参与的同时,不自觉地热爱信息课,喜欢信息课,这样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效果好得多。又比如,我在讲文字处理这章内容时,以制作实用性强的音乐贺卡为突破口,既让学生学会了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各类知识点,又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欲,产生成就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保障,不愁学生厌学。学生自然掌握了所讲知识点,因此,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还有一点就是适时为教学增添新的血液。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补充些时新又实用的新知识。比如电子相册的制作是课本中未涉及到的内容。但是,我花费了四课时将这一小软件的安装、使用等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为自己的照片添加动感音乐、个性小饰品,自由创意,将自己的照片串联在一起,让自己的相册动起来、活起来,充满个性。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平添了几许情调、几多色彩,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对信息课多了几份兴趣。
有了兴趣这一沃土,莘莘学子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进而就有了学会后的成就感。耕耘的老师就有了收获,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显示出来了,因此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是关键。
1.3 分层教学,有的放矢。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我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此外我还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了较多时间多指导基础差的同学,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我布置的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2、教学方法
2.1 形象比喻法。所谓比喻法就足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生动性和积极性。比喻法可分为故事比喻法和实物比喻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计算机的软、硬件而定的方法。故事比喻法就是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传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一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时,我们可以讲一个古老离奇的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故事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对于电脑来说,就是一个
古代的人,然后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看到一栋装饰华丽的小楼房(老师停顿,做补充:把电脑比f喻成小楼房),然后想进入小楼房去瞧一瞧(老师解释:我们要学习电脑,那么就要开电脑,进入楼房就是开电脑)。进入楼房后,来到一个大厅(windows的桌面)里,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我的电脑”),里面有几个箱子(老师解释为:这是A盘、c盘、D盘和控制面板等之类)。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是几个小箱子和一些物品(解释为;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的讲下去,再加上老师栩栩如生的描绘。同学们一定听得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是从教学微观方面讲的,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实物比喻法,即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物体联系起来,以加强无意识中的记忆的一种教学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捕捉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去引导学生不由得想起课本的知识。例如,我把windows操作系统比喻成基石,把应用软件(office、wps等)比喻成生活中的工具。如此一来,学生只要在家中一拿到这件工具或看到什么东西时自然也就想到我们学过的知识,以求达到真正知识的延伸。
2.2 愉快教学法。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行实际训练。之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开展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3 表扬奖励法。当代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大多已有较强荣誉感和好胜心,对老师的评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小组同学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只要能达到目标,不断有进步,就适时给予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计算机;考试系统;案例分析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69-03
Processed by Computer Case Analysis Problem of a Kind of Method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Guo Xichun, Tian Zhenqing
Abstract In general exam, case analysis problem is a common topic. When using the computer as the testing tool, the cases of setting respectively topic and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nswer in complete test nod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o design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opic from problems of inputting, data storage, examination paper presents and so on with application examples.
Key words computer; exam system; case analysis problem
在传统纸质考试中,案例分析题是一种常见题型。一般的案例题与简答题类似,只有一段文本题干描述,用计算机可以简单进行处理。但另一种案例分析题的处理相对复杂,即先给出完整案例进行阅读和分析,然后针对其中的多个节点分别设置题目并进行回答,也就是在一个完整案例中穿插多个题目,案例描述与题目混排。这与一般案例题中每题目只包含一段描述的方式不同,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下文即针对这类题目给出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案。现以“蒙古文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系统”(下文简称“考试系统”)为应用实例,分析其实现过程。为表述方便,下文将该题型称为“多点案例分析题”,并约定包含多个问题的案例描述称为“案例”,其中的问题称为“题目”。
1 背景分析
1.1 一般考试系统特点
一般的计算机考试中,不论是单机考试,还是B/S模式或C/S模式的网络考试,其基本的试题存储模式大体相同,主要包括题干、备选项(用于选择题)、考生答案等字段,每题目为一条数据库记录,题目之间相对独立,一般没有包含关系或顺序关系,以题型进行归类成组[1]。
1.2 多点案例分析题的呈现要求
1)一个完整的案例题由大段描述和若干道题目组成,题目穿插在描述中,内容与描述中的关键点相关;2)题干中可以包含表格、图片、公式及特殊符号等非纯文本信息,并可以包含文本格式信息,以满足完整案例的描述需要。
1.3 自动组卷、试题管理、评分与答案处理要求
在多点案例分析题中,各题目与案例描述相关,顺序和位置相对固定。但为了在自动组卷时题目可以有一些变化,如题目可以在考查同一知识点的多道备选题中任选一道来呈现,或者选择题的备选项顺序可以变化等,就要求每道题目的数据应与案例数据分开存储。这样一来也满足了题目集中管理的要求,以及评分和答案处理的方便。
2 试题保存与输入
2.1 确定存储格式
基于多点案例分析题的呈现特殊要求,确定使用MHT格式存储案例数据。MHT格式是一种单一文件的网页格式,可以包含格式化文本、表格、图片等内容,并将全部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方便处理。该格式可以用Word环境直接进行编辑,也可以用IE环境读取并显示,对试题编辑计算机软件环境和考生机软件环境要求都较低。该格式全部数据为纯文本格式,方便存储和在网络中传输,并可以用较简单的方式进行数据压缩、加密、内容检索等操作。
2.2 数据结构[2-3]
基于案例与题目分别存储的思想,可以设置案例数据表与题目数据表。案例数据表用于存储案例编号与MHT格式的案例数据;题目表用于存储案例中包含的各题目的数据,字段除一般考试系统的试题表字段外,还必须包括所属案例编号以及在案例中的位置和顺序信息,如案例内编号或顺序号。数据结构如表1、表2所示。
2.3 案例输入
为方便案例的输入与编辑,一般将案例输入与编辑功能集成在试题管理程序中,可以在一个集成界面中完成案例输入、保存、读出、编辑、预览等操作,以及案例中各题目的相关编辑操作。
在“考试系统”中,使用嵌入式Word控件来实现对案例内容的编辑,但没有将Word控件直接嵌入窗口,而是先在窗口中嵌入一个IE浏览器控件(WebBrowser控件),然后使用WebBrowser控件的Navigate方法来加载MHT文档,Navigate方法将调用系统默认的MHT编辑控件(一般为Word)来加载MHT文档,并生成相应的编辑界面(即Word编辑界面,包括工具栏)。
该方法利用了WebBrowser控件对Word环境良好的控制能力,有效地减少了代码量,并回避了Word版本兼容问题,使程序兼容性更好。同时,可以通过WebBrowser控件的Document方法获取对文档对象的控制,来完成打开、保存、复制、粘贴、查找等操作,对文档的控制能力并没有降低。
2.4 题目输入
基于试题管理的要求,题目与案例应分别输入和存储,每道题目有唯一的题目编号,以及独立的题干、答案、分数等信息,并包含所属案例编号,以明确与指定案例的所属关系。同时,为了确定题目在案例中出现的位置和顺序,为每道题目设置案例内编号,该编号在案例内唯一且有序。以上内容均为每道题目要输入的信息。
为题目设置案例内编号后,应在案例描述中要求出现该题目的位置处设置标识,以便考生机显示试卷时按标识读取题目。在“考试系统”中,使用“(--”+案例内编号+“--)”的格式插入题目标识,如案例内编号为5的题目标识为“(--5--)”。为确保该标识在案例描述中是唯一的,在插入标识前用查找替换的方法对案例描述进行预处理,将所有包含“(--”的文本替换为“( --”,即在括号后加入一个半角空格。
在输入界面的设计中,为方便输入,可以将案例输入与题目输入设置在一个界面中,这样可以进行对照输入和文本复制。
3 试题呈现
3.1 案例呈现[4]
考生机程序显示完整案例时,同样使用WebBrowser控件显示通过网络传来的MHT格式数据,因为一般Windows系统都包含有IE浏览器,所以能确保大多数计算机可以正确显示题目。
读取并显示案例的过程为:
1)接收从网络传来的MHT格式文本数据,保存在内存变量中;
2)对MHT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数据中的“3Dus-ascii”及“us-ascii”替换为“gb2312”,以解决大多数汉字编码问题;
3)接收从网络传来的题目数据,保存在内存数据集中;
4)读取第一道题目的案例内编号,在案例文本变量中查找该编号对应的标识字符串,如编号为5,则查找“(--5--)”,在找到的位置处用题干文本替换该标识,也可在题干前后加入基于HTML语言的格式控制标签,如背景颜色、字体、字号等。
5)重复执行上一步,依次将所有题目替换完成;
6)利用VB的文件操作代码,将处理完成的MHT案例文本数据保存为临时文件“~temp.mht”,并使用WebBrowser控件的Navigate方法来加载该MHT文档,即完成案例题目的显示,考生即可在独立的答题区中做答。
3.2 选择题备选项处理
在考生机程序中,为防止同一机房考生抄袭,可以对选择题备选项进行随机交换处理。“考试系统”中采用同步交换备选项与答题区选择框的方法,假设备选项有5个,处理过程为:
1)将备选项保存在下标为0~4的数组中;
2)随机生成0~4的数字排列,如3、1、4、2、0;
3)依次取备选项数组中下标为3、1、4、2、0的元素,加上A、B、C、D、E的标识,显示在题干下方;
4)在答题区中生成该题对应的5个答题选择框控件(单选题为单选框,多选题为复选框),分别标识为A、B、C、D、E,5个控件的附加属性(VB为Tag属性)分别为3、1、4、2、0;
5)当考生单击某一选择框时,读取控件的附加属性,即可获得对应的备选项下标。
利用以上方法,可以在考生机程序中使用简单代码呈现随机备选项排序,有效防止考生作弊。
4 总结与应用
本文设计的处理方案较好地解决了针对完整案例中各关键点分别设置题目,案例描述与题目混排的问题。该方案通用性较强,可以用于各科各类考试系统,也可以用于包括选择题在内的各种题型;因题目与案例分别存储,题目的后期处理与一般考试系统相同,可以与其他题目统一进行评分、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该方案数据结构简单,程序实现也较容易,也可以与其他相关程序相整合,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本文阐述的解决方案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试”工作中投入使用,已针对全区约16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测试,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逯洋.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开发中细节技术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2):39-40.
[2]张学清.Windows环境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关键词]模块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24-03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1]
作为大学层次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应当体现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不仅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启蒙,而且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操作技能之外实现更多专业技能的入门。作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首门技术课程,应当与学生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自然衔接,并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2],使本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应注重让学生建立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同时感受计算机文化;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技能,包括视窗基本操作、文档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音频处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3]该课程的教学应当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并举的原则。其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学时如下表1所示:
课程内容说明如下: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含: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数制的原理和应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因特网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
办公软件应用部分包含:Word2010、Excel2010和PowerPoint2010软件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部分包含:多媒体技术理论、photoshop cs4和flash cs4软件的使用。
网页设计部分包含:网页设计初步、网页设计进阶、网站运营及维护和Dreamweaver cs4软件的使用。
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教改项目团队连续三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该课程得不到学生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1.课程内容没有与初、高中学习内容形成明显的差异;2.教学方法单一;3.课程考核标准低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
教改团队对国内外诸如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FONTBONNE UNIVERSITY等八所高校与多家诸如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专业在大学期间只开设计算机基础这唯一关于计算机的课程,同时所有的企业均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尤其是office软件的使用能力。企业普遍认为刚入职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岗位和业务需求的标准。
学生的不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唯一性和企业需求的迫切性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缺口的环,如果不能让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能力的匹配,那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课程内容的修订,促进课程考核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同步,使学生计算机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是模块化,将教学内容按内容之间的联系切块,将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团队按技术特长进行切块,保证将最优质的教师部署到其最擅长的课程模块教学之中。根据学习曲线理论,每一位教师专注于他最擅长的模块教学,势必会促进其授课质量和技术的精进,降低教师的时间成本。
四、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要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思路的落实,必须制订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教师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配合,开设班级配课时间既要独立又要能相互循环。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一)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形成内容群
1.课程内容分块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因特网基础与应用和网页设计四大部分构成。模块化内容切割以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主线进行切割分成:计算机理论知识块、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多媒体处理块四大块,四大模块的内容构成一个闭合循环。其中,所有授课的教师必须承担各自授课班级计算机理论知识块的教学,搭建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体系,为其他三个实践模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授课范围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范围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的质量,如果内容太简单就无法形成与初、高中所学知识的差异。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需求的能力,授课范围的制订必须以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职业化能力考试的要求为指导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必须涵盖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独立安装操作系统和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熟练配置系统硬件和网络协议并且掌握一定的系统维护能力;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必须涵盖office软件中word文本处理软件,进行团队协作大型文档的设计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创意设计;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必须涵盖excel软件除宏以外的所有功能和静态网站设计,学生能够进行诸如商店销售系统数据处理和完整的网站设计;多媒体处理部分必须涵盖常用的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能够让学生熟练使用photoshop设计平面广告,用flash设计不写脚本的动画。
(二)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形成专业技术精良的师资群
通常情况下,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是一个人负责所有内容的讲授,教师必须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熟练掌握六个软件的使用方法。模块化教学方案中将教师从必须熟练使用六个软件的工作中分解出来,要求教师必须经精通课程三个实践模块之一中的两个软件。教师对各实践模块能力分块,将能力最强的资源分配给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开设班级课程配课时间同步,形成循环
模块化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和教师团队模块化切割的基础上,对课程的配课时间也要能够以三至四个班级一组,进行循环,让同一组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负责该组中所有班级的模块内容教学。课程配课时间规则如图2所示:
说明:每个模块14个学时,四个班级为一组进行循环授课。
五、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模块化实施教学,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一直是困扰该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切割,很好的解决了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弊端。模块化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职业能力考试要求为指导,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不仅为学生搭建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而且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师资团队专业
通过师资模块化分配,精良的师资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分析重点和诠释难点,实现融会贯通或触类旁通。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理论结合实际,跟踪最前沿技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师应专注于自己负责的模块,注重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创新知识的传授技巧,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程度,保证课程开设的高水平高质量。
(三)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
模块化方案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熟练组装机器,配置系统和进行系统维护;三个实践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Office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设计制作平面广告和二维动画的能力与网站前台设计开发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了该课程中的几种软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计算机的处理思维,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使用中。
六、结束语
通过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突出了计算机基础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形成了稳定的课程知识结构,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依托企业实际需求制订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的指导原则,让该课程的理论更加联系实际,不仅让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用能力增强,更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更加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和能力处理拓展专业的问题。
[ 注 释 ]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 计算机基础 教
论文摘要:针对新时代所面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问题,提出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四个阶段之中,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智力资源,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在逐步地发生变化,不能只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知识灌输,而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颖的教学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特别是在程序设计教育上,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以及程序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按照一个起点、一种方法、一个进度进行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层次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90后”学生具有的自我意识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以及具备一定的互联网使用能力等特点,并且考虑到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在对以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开展了课堂讲授式(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讲练结合式教学)、分组教学式、反馈式、研讨式、网络式[1-2]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已经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结合每一年学生的课堂反馈以及考试成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课堂讲授、动手实践[3]、自主学习和总结提高。在每一个教学阶段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具备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题型和题量丰富的试题库以及规范化的教学文件及资料等,为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反馈,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四个阶段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6],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理定位,教学中坚持严格的基础理论教学和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强调与实际的结合,教学方法和过程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很强地实际动手能力。
一、课堂讲授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吸引感官注意、直观模拟演示、增加信息量等特点,在课堂讲授阶段,主要使用“计算机+投影+幕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对于不适宜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环节,如课堂练习等,还需借助传统的板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讲练结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要照本宣科,要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求知识点必须讲深讲透,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此外,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和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针对教学环节中涉及到较多琐碎知识点的部分,如果仅仅是单一的知识讲授,那么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凌乱乏味,这时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在课堂上来讨论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再由此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选取上要贴近生活,而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能够涵盖到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案例就更有针对性,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由于近年来计算机机房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老师可以通过教师机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就可以看到老师的操作过程。这样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特别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老师就可以采用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将操作过程演示,并辅助关键性操作步骤地讲解,而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由于间隔时间短,所以老师的绝大部分演示过程学生均可以记住,并能很快地掌握。采用该种教学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出现上课学、下课忘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在计算机机房上实验课,在对课堂讲授阶段的相关概念、理论等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与理论课程讲授内容相关联的实验任务。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以及认知能力的不同,在此开展分组式教学。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任负责人,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指导。而当小组负责人完成实验任务后,可以引导其去辅导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不仅有利于培养其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且在为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提高。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研讨式教学。教师在实验课上根据课堂的讲授内容提出一些与其相关联的问题供学生分组研究探讨,并由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来进行验证,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问教师答”的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开展讨论、进行实践,老师则可以对各个小组的讨论进行指导,出现问题及时解答,也可以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而且采用该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让一些平时不爱发言或不敢发言的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特别是对于入校时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更显得尤为必要。随着校园网以及网络课程建设的逐步完善,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已经全部建成了课程网站,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以及教学录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均已上网;并且每个课程网站均有网上测试以及论坛,可供学生进行自我测试以及问题咨询等,这些都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更进一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作用,要求广大教师开展网络式教学,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到网上答疑和辅导,并且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生情况,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层次较低的学生通过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对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论坛,而教师看到后就会及时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充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使这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能够更快地赶上班级的整体进度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提高
总结提高虽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其在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作用上却很关键。在这一教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前几个阶段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状况,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评价,有助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单元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身存在的缺点以及自己的掌握情况等,而且学生还可以在总结中提出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总结开展反馈式教学,对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和集体解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与时展以及学生特点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仅要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还要依据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刘凤.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12):101-103.
[2]彭慧,王光英.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30):58-59.
[3]杨志和.案例教学及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12-15.
[4]喻建晖.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立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43-46.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计算机这一学科已经渗透到初中的课堂中,但是却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老师学生给与的重视程度低
当下的计算机教学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老师和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老师对主要的学科关注太多,而对于计算机这类的边缘学科却惨遭嫌弃。许多学校没有拨出足够的资金来整顿计算机设备,也没有给计算机教学配备相应的专业老师,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计算机这门课程或者占用计算机的上课时间来对其他的科目进行辅导,这些学校领导以及老师对待计算机课的态度,直接的决定了学生们对待计算机课的态度,从而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缺少对计算机的实践性
计算机的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的,对于计算机来说,我们不能纸上谈兵,上机操作是最主要的。但是许多学校的教學形式比较落后,只注重传授课本的知识,而不重视操作的重要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有许多,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认为学好课本的内容才是主要的。其次,学校的设备不足,计算机的数量不足以让学生们进行操作练习。最后是受到时间的限制,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计算机练习,这样就导致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3.教学内容质量不高,学生的积极性较低
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许多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已经知道了,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学生们不认真听讲,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对计算机操作的不重视。此外,老师也存在懈怠工作的问题,许多教师对课堂纪律没有严加约束,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阻碍了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实用能力的方法
1.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老师当作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聆听者,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有所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趣味教学。比如,情景教学模式的使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学生们对计算机操作的力度,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落实新课改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育需要,而新课改的实行就是对这一教育观念的改进,所以我们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我们必须要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质量保证,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让学习变得更加的生活化,那么学生对计算机的实用能力也就提高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相应的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给学生留好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实践。
3.强调实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计算机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需要,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实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以致用。所以,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上,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计算机对我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这样是对实用能力培养最好的体现。
三、小结
以上介绍了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使我们了解到了,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实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尽管现在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学校及老师应该对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努力落实新课改的理念,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进而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辉.如何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J].考试周刊.2015 (68) :131-132
[2]刘晓珍.如何在初中计算机课堂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 (13)
教师在设计数学计算练习课时,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要重视计算练习题的设计;二是在数学计算练习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计算策略、方法的形成。下面笔者就以“小数乘、除法简便计算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多种形式练习题,体现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联系
口算、笔算、估算是小数乘、除计算的主要计算方式,不同的计算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计算的过程和方法。为此,本课一开始,笔者就结合最近学习的内容,专门设置了几组口算题,让学生重温小数乘、除计算的方法。笔者是如此安排这八道口算练习题的:
0.24×5 0.2×0.5 0.72÷0.9 0.64÷0.08 2.7×0.5 2.5×0.4 12.5×0.8 3.2÷1.6
在每位学生都完成了这八道题的口算练习后,笔者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报出口算答案就结束了,而是在学生回答之后,对这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回顾。例如,0.24×5这一题,笔者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回答: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答案,再根据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点上小数点。同样,笔者也让学生根据0.72÷9这一题,回顾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看起来,这一组口算练习题跟简便计算方法没有多大的联系,其实不然,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复习了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又如在12.5×0.8这一道口算题目中,有的学生得出的结果为100。于是,笔者就请其他学生来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而其他学生则根据“一个不为零的数乘上一个比1小的数,所得的积比原来的数小”这一规律,来进行简单的估算,发现“12.5×0.8”的乘积肯定比12.5小。可见,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将口算和估算相融合,从而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该方法也向学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
在口算练习后,笔者又出示了下面这一组题:
0.25×1.2×4,0.45÷0.6÷0.5,1.6×3.2-0.6×3.2
笔者先让学生审题,说一说这些练习题有什么特点,在计算上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整数乘、除法运算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看看其能否使上述运算更简便。学生通过把原有的计算方式和方法与新的计算策略有机联系,形成了新的计算策略,从而让小数乘、除法运算更为简便了。这时,学生也领悟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
接着,笔者又马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自主选择计算方式的机会,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1.25×17×0.8,2.3×0.6+2.3×0.4,7.8÷0.05÷3.9
对于这三道例题,笔者改变了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反馈时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定律或性质进行的简便计算。通过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不同类型小数乘、除混合计算中,我们到底应该运用哪种计算策略,才能使计算更为简便。同时,也让学生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领会不同计算策略的价值,感受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关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水平。
二、运用对比性题组。
增进对计算原理、方法的理解
运用对比性题组,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比较来确定客观事物、现象之异同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对一些相关或者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便可以体会到这些题目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在计算练习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对比练习,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感悟计算策略的巧妙性,并学会将这些计算策略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灵活应用。
如在“小数乘、除法简便计算练习课”中,笔者对7.8÷0.05÷3.9这一题展开了三道变式练习:
7.8÷(0.05×3.9),7.8÷(0.05+3.9),7.8×0.05÷3.9
笔者出示这三道特别容易混淆的练习题,目的是:提醒学生在做题之前,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语言叙述题目的意思;思考运算过程;观察数据是否能凑整;根据已经学过的定律法则来进行简算。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而且,在认真审题后,他们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感受到了不同计算方法对不同题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计算错误。同时,通过对题组中不同形式计算题以及相应计算方法和策略的比较,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其体会到了运算顺序对运算过程的重大意义。
紧接着,笔者又出示了这样三组题:
由于以前练习过类似题目,对于这三组题中的第一道题,学生基本上都能够顺利解答出来。而对于每组题目下面的两道题,由于它们都与第一道题相似,学生根据第一道题的提示,也可轻松完成其简便运算。接下来,笔者就通过“比一比、找关系”,找出一组题中前后三道题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