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音乐常用教学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常用教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常用教学法

第1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以“参与、互动、体验”为核心,主要通过“聆听节奏、朗诵节奏、击打节奏、创编节奏”四要点进行音乐节奏教学。具体来说,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实施节奏教学。

一、课前入境悟节奏

幼儿的自控力、协调力较差,很难掌握节奏。根据幼儿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幼儿熟悉或喜爱的儿歌,在课前让幼儿边拍手边说儿歌。一是规范幼儿上课的姿势,二是有效地训练幼儿的节奏感。久而久之,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会学会用表情、肢体等“节奏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直接感受。

二、创设环境听节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培养幼儿对美的向往,以千变万化的节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除了有计划、有系统地巩固练习外,教师还要创设活动性强、幼儿兴趣高的节奏角,通过摆放可活动的打击乐器或小棒,让幼儿根据所学的节奏自由敲打,创造出自己喜欢的节奏。例如:2/4 Х Х│ХХ ХХ│ХХ ХХ│Х U幼儿用乐器敲击,也可用小棒摆动。

三、感受节奏快慢强弱

一些感受力强的幼儿能够体会到节奏快慢的不同,一些乐感较差的幼儿会显得不合拍。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与幼儿玩一些诸如“开汽车”“快跑和慢走”“跟我学”等方面的节奏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节奏的质量,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增强了幼儿动作的韵律性,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节奏感受力与表现力。

四、训练幼儿模仿与记忆节奏

1.自然的语言节奏模仿训练

幼儿在来园以前,都有两三年的语言学习经历,在学语言的同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会了各种语调和节奏,我们可以把幼儿无意中讲的节奏感强的话录下来,让其他幼儿模仿,以此发展幼儿的听力和模仿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节奏的语言对话训练幼儿。

2.学习节奏儿歌

如符点音符儿歌,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的儿歌《团结起来力量大》,还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大公鸡》《小金鱼》等。另外,对于幼儿所学的歌曲,教师都可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从而训练幼儿的记忆节奏。

3.通过游戏巩固节奏

如“敲门”“发电报”“对暗号”等游戏,这些都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设置一些神秘情境后,一些胆怯的幼儿也能较主动地参与节奏的示范与模仿。

五、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年龄小,学习的积极性完全受兴趣的支配,并且幼儿积极好动、模仿力强,一切有声音的东西都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利用最易突出节奏、音色鲜明且能激起幼儿想象力的打击乐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六、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中进行节奏练习

在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中,打击乐器无处不有。如一根树枝可以做指挥棒,大地可以做大鼓,麦杆可以做小笛等。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大自然中寻找和制作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既能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又能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七、让节奏语言生动活泼起来

1.说出来的节奏语言

教师可以借助多感官感知的手段启发幼儿,幼儿往往能用形容词、短句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这样,幼儿有关感受的节奏词汇会不断丰富,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与节奏感会不断增强。

2.动起来的节奏语言

幼儿天生好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感受,从而增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如节奏乐活动“小蜜蜂”,教师提问:“蜜蜂做什么?”鼓励幼儿用同样的节拍回答:“嗡嗡嗡嗡。”让幼儿感受稳定的节拍。

3.看得见的节奏语言

图谱在音乐活动中很受幼儿的欢迎,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结构,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使幼儿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印象。例如:《蚂蚁搬豆》中人物的节奏图谱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幼儿看着图谱就能说出或跳出相应的节奏,使难懂的节拍和节奏型变简单。

图谱使用之后,教师可利用儿童用书帮幼儿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创意活动。幼儿喜欢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可以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面表征音乐内容,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美的理解。

第2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兴趣 科学 结合

一 学生的兴趣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推力。兴趣的驱使才能让学生自觉, 认真的唱好每一个音符,才能对歌曲表达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会对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做最大的提升。 在日常的合唱训练中, 应该经常给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的合唱作品, 考虑到年龄已经思想认识方面, 挑选作品以短小, 易懂为主。 让学生仔细聆听各个组成声部的旋律 提高学生耳朵的音乐感受能力, 让他们在心底认同合唱, 热爱并自豪自己是合唱队的一员 让学生在音乐本身的旋律中领略艺术的美,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建立和谐的合唱氛围。

1 要建立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应当自由, 和谐 。合唱教学应当看做是师生合作, 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为合唱教师, 必须用真心的关爱和体贴对每位同学, 多鼓励, 少批评。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有信任感 ,亲切感。 共创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

2 树立教师威信, 学生对教师天生有信任和依赖心理。 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会受到老师演奏水平的直接影响 ,精湛的专业知识, 较高的演唱水平和高超的指挥能力是一名优秀合唱教师的必备基础。

3 幽默的教学风格, 枯燥的训练学习会让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

二 科学系统的合唱教学

童声合唱训练方法和成年人大同小异, 但是区别在于, 少年儿童还在身体发育阶段 肺活量小, 声音柔嫩, 和成年人的活动量不能做比较 ,如果训练不慎 ,对儿童的

发育会有影响。 所以 ,在合唱训练中, 教师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姿势。 唱歌讲究姿势 ,正确的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 正确的姿势要求学生站立时 自然挺直, 重心向前,双肩下垂并且分开双脚 。需要注意的是重心不要放在脚跟上 ,两脚可以轮换着支撑重心, 这样可以减轻疲劳 。如果坐着 。那么要只坐椅面的三分之一 这样有一种随时可以起来的感觉 ,要保持上身姿势 要与站立时相同。

这样可以畅通, 自由的呼吸状态。 如果唱歌的姿势懒散 必然会影响呼吸 。从而加重声带的负担, 所以 我们要培养学生们保持正确姿势的习惯呼吸 正确的呼吸 清晰的咬字是唱好一首歌的重要基础 进行呼吸训练时可以进行纯呼吸的联系 比如 闻花 抽泣 咳嗽 高音喊叫等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让学生自主的感受吸气, 呼气的动作和位置。 在纯呼吸的训练之外, 可穿行呼吸控制联系, 让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气息的控制 ,科学的呼吸训练可以对学生合唱带来巨大提升。

2.发声。 少年儿童歌唱时的发声与成年人不同 ,少年儿童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发声 这是童声合唱训练的重要教学原则 在训练儿童歌唱发声时 最忌考虑少年儿童的音量, 训练中要考虑这几段儿童所独特的动听音质, 在合唱队中 变声期的孩子一定要轻唱 如初中生正处在生理的变声期 即喉头与声带发生变化。

声带, 咽腔的粘膜有充血 。变声器 声带长期处于充血浮肿状态 。声音变得暗淡无光泽 沙哑 ,发音迟钝 ,不再有明亮 清脆的感觉。 更主要的是, 音域发生变化 ,高音高不上去 低音又低不下来 。这样 ,对整体有些许冲突, 所以训练时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 在解决变声期的问题上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用轻声带假声 ,再以假声找头声 。 这样 逐渐的夸大鸣腔, 可以打破自然声的局限 ,也可用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的话 可以较容易找到头腔共鸣 。

少年儿童声音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咬字不清 ,字韵归类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经常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 结合发声 让学生

学会自然正确的发声 。逐步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 ,保证合唱的质量,

3和声训练, 对学生歌唱的技巧培养上。 可以对学生进行和声的基本训练, 合唱的本体即在于童声的清澈混合 给人心灵的震撼 再对学生的训练上 坚持对学生,

进行各种音度的听音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 逐渐到和声音程 由分部默唱到视唱 逐渐次的进行训练 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 可以先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 在合唱的教学中 学生演唱合唱歌曲 不仅要做到音调准确 节奏整齐 还要做到声音的统一和谐 因此 教师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视唱能力 歌唱技能以及和声训练时科学, 系统的指导师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保证合唱质量的基本。 同时, 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 带动整个合唱队的演唱水平。

三 实践

合唱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音乐表现形式 ,他最终要走向舞台, 面对观众 。但是, 他要表达的音乐内容, 想要树立的音乐形象,所传递的感情 ,能否被观众认知且理解 ,在完成作品与听众交流的桥梁作用的阻碍能否克服 ,合唱的日常训练,要与日常实践想结合 在日常实践教学时, 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践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实践能够让那个学生感受到作品被观众接受的喜悦。

结语

童声是美丽的, 童声的天籁合唱 ,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强烈的心理共鸣。 童声和唱是世界上其他声音无法替代的合唱是一门分别丰富多彩的艺术。 有着意蕴深远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总结 ,探索 ,在童声合唱的教学中对待学生所带来各种问题。 我们广有耐心是不够的, 细心也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坚持不懈的认真做好合唱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 我们的童声合唱是一个能够启发儿童智慧的艺术 , 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让他们的健康的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职业。在成长的路上, 还要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整合;高师音乐;教学法;改革;教学艺术

一、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现代高师音乐这一专业,在高校中是一个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就应该突出其师范性,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突出其师范性的象征。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其任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都终将用于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当中。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管是什么样的乐器的学习,还是舞蹈、声乐、乐理、欣赏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法。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最多只是你个人的知识本领,不能“教出去”,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所以,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专业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教学法的学习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使学生充分掌握音乐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

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中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安排在后面一学期。其中,体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音乐教材教法课,大约38课时;体现音乐教学实践的教育实习课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约6周上课时间,但是多数都成了毕业前的应急教育。此外,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内容也存在不足。如音乐教学法教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学大纲;音乐教学法原则;中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特征与音乐教学特点;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教法;音乐教学的组织工作;课外音乐活动;音乐教学设备与电化教学;音乐教育实习;国外著名乐音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音乐教学法教材中没有安排舞蹈教学法这一内容。同时,由于音乐教师是一个多重性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求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标准的普通话、精湛的歌唱表演技术、强大的组织能力。但是,这些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法课程中都没能体现出来。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完善的人格形象、语言形象、职业形象、专业形象、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音乐教学法课程承载着如此之重的历史责任使命,可见其教材的重要性,也能发现其中的很多不足之处。

三、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改革

1.课程设置的改革

将原来的音乐教材教法改为由音乐教学论(50课时)、教材分析与试讲(40课时)、教育实习(6周)、音乐教学心理研究(34课时)构成的四门系列课程。这样,就避免了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单一性,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自身的专业素养。

2.训练模式的改革

其具体设置如下:第一学期是课堂音乐教学基本功演练阶段。主要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的语言形象训练、仪表形象训练、板画板书设计训练、三笔字训练、普通话训练等。第二学期是音乐教学基本环节演练阶段。主要进行音乐课题教案的编写、熟悉和分析教材、组织教学、课堂内容教学和方法的设计等。第三学期是听课、见习阶段。到就近的中学和小学观摩课堂音乐教学;让每个学生轮流到中、小学实践音乐课堂教学,体验“准教师”的角色感,利用假期到家乡所在地的中小学了解音乐教学现状等。第四学期是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掌握阶段。主要熟悉课堂音乐教学常用的方法,创新教学法,国外著名教育体系和教学法的学习。第五学期是课堂音乐教学综合技能训练阶段。主要进行歌唱、音乐欣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器乐、舞蹈等训练。第六学期是教育实习与教学总结研究阶段。到中学进行实际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外活动、排练节目、担任班主任等。

3.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学法一贯都是“讲授”式教学,即老师在讲台上教给我们上音乐课的方法和理论基础,缺乏思考,缺乏总结创新。教学方法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独立思考,多假设实际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教室也可以明确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找出答案。

4.教育手段的改革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应该借助这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丰富现有的音乐教学深度和广度。以前,出于师资方面的考虑,很多专业的课程都无法大量开设,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十分受限制。但是现在借助网络技术,可以运用远程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受到专家“远在天涯,近在咫尺”。还可以利用网络上大量的视频资源,对学生的各个专业技能技巧进行培养,或利用视频资源纠正学生专业知识中的缺憾。

四、高师音乐教学法与训练模式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对中小学进行音乐教学。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或者说如何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法课程的训练中下工夫。

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实行全体专业教师任课训练模式。这一模式其实说出来了很简单,那就是各个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一定要通过相关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如钢琴课的训练,由专业的钢琴教师教给学生弹奏钢琴的技能技巧,同时让学生学会钢琴弹奏教学法以及培养即兴伴奏能力,以达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舞蹈的训练,则由专门的舞蹈老师负责专业舞蹈的训练,以及舞蹈教学法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中小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有很多的课外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音乐老师设计编排完成的。所以舞蹈编排的训练在高师教学法(下转第25页)(上接第24页)训练中尤其重要,就和日常教学活动中音乐老师的自弹自唱能力一样是必备的技能。其他的专业知识也应当由本专业的教师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试想,要是给学生上课的不是本专业的教师,可能就有不着边际之嫌。

第4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表演式教学 初中生 欣赏音乐 学习魅力

作为音乐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运用表演式教学法对音乐欣赏课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 “话剧”“哑剧”“歌剧”等众多的表现形式中接触音乐,感悟音乐带给他们的视听感受。经过理论和实践的验证,表演式教学法对鄂温克民族音乐欣赏是完全可行的,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一、以表演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欣赏课应立足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殿堂中遨游。这里以门得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为例。这首作品被大部分人熟悉,作品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而作,莎士比亚的这部作品描述了古希腊两对情侣在旅途中产生了误会,分道扬镳,经过很多磨难,经历很多离奇的事情最终又走到一起的故事,是一部有神话色彩的戏剧作品。学生在了解这些后,就要在表演之前分配好角色,比如由谁来担任编剧、导演,主要任务,需要什么样的道具,排练的时间,正式演出需要多少时间。要将这些细节化,具体分工。只有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才会很快抓住人物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表现人物内心世界阐述音乐的主旨。

二、以表演促进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教师将表演任务下达后,学生们要积极准备表演的素材(包括道具等),查阅大量的资料,聆听美妙的音乐和节奏,学生们在准备阶段就已经提升了音乐欣赏水平,培养了音乐的素养。这里以鄂温克民歌《母鹿之歌》为例,在表演之前同学们会去找相关作品的资料。如这部作品的内容,同学们为了理解音乐表现的主旨思想,就要先去了解故事情节,以及音乐中猎人、母鹿和鹿羔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听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找出作品的特点。只有了解了这些再通过表演才会对音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表演的方式我们要认识到:用表演激发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获取相关资料的能力。

三、以表演促进教学,转变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相长

音乐欣赏与表演的结合能体现新课标的主旨思想,表现在这种方式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完全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笔者提议在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老师应该参与到这种活动中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这样就能掌握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适时给予点评及指导。这样做还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同时也要求老师的音乐素养、文化内涵、教学水平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有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学,才会产生教学共振。

四、表演式教学法运用要注意学生切身感受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教要得法。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方法一定要以学生的感受为着眼点,表演式教学也不例外。首先,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不能采用纯专业的表演方式,但是也要区别于小学生的“律动”。其次,选择的表演方式是能让学生喜爱并接受的,只有让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方式,才能促进音乐欣赏教学。角色表演主体是学生,在角色表演中并不建议只用一种方式。例如一些音乐适合“话剧”,而一些音乐适合“哑剧”。在角色表演中也分为两种方式进行,即表演与音乐同步进行、表演与音乐分步进行。

以往人们认为音乐欣赏只是听觉艺术,其实音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听觉,还可以体现在视觉的冲击。“表演音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在本文中提到的表演并非是专业意义上的“表演”,本文多次提及学生参与的这种“表演”,不是为了表演而去表演,而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学生自主吸取更多的知识,并改善师生关系。

表演式教学法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同,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因为这样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提升音乐学习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将教师的指挥棒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们通过表演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触摸音乐、聆听音乐,让音乐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第5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一、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融为一体。“节奏先导”不是一条原则或一个公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幼儿教师要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先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其内容大都是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梨……”等),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一般先是进行朗读与拍手同节奏的类型,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身势动作,再配合接近人体的乐器(打击乐器)的使用,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为了培养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或是为了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也使用一些不是直接为本课的后续教学作引导的节奏内容。

二、游戏为载体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不仅是简易的、易被孩子们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不能用成人性的专业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中大量的与培养音乐素质有关的游戏,如“我是集体的一部分”(进行包括空间感、协调性和听觉的多项训练)、 “声音的传递”(由最初的声音模仿到多声部和声的合唱训练,以及高度的思想专注、反应敏捷性和集体协作等多项训练)、“与儿子散步”(通过左右手拍击不同的节奏,进行双手平衡、相互协调和二重节奏的多项训练)等(具体的游戏内容和方法可参看秦德祥所著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一书),使音乐教学不限于音乐学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反应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特别明显的是由于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三、课内器乐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显著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多声部的音乐,常以卡农、分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尽量不搞大齐奏,尤其要重视分组的练习和演奏。总体的演奏效果比较丰富和复杂,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较简易的,这样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协调的习惯,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歌曲伴奏形式以及较复杂的打击乐合奏形式。第二,由浅入深,融会贯通。由于奥尔夫器乐课堂教学是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步引申到接近人体的乐器,再发展为竖笛吹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始器乐学习时,接触的是最易感受和领会的形式,完全消除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保证在其后所进行的每一项加深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前一项的基础上发展延续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之下,使学生的参与面达到100%。目前,学生无论在校内或校外,音乐的学习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6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小学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学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情境教学法作为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情境教W法应用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环境,继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其境的联系和感情。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狮子吼、猴子叫等动物声音,让学生联想到森林或动物园,继而教师再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必须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等,确保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并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氛围和获得教学知识的目的。最常用的情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语言模拟、画面模拟和音乐引导等方式创设情境,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力等作用。如语文教学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改善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知,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继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而且由于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少,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很多学生由于阅历较少,对其中很多句子和词语不能够完全理解,导致学习存在较大的难度。在文中,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感受到天空无边无际,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百多里的距离,通过让学生感受家庭与学校距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一百多里”的距离。比如某学生的家离学校有两里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出一百多里相当于该学生近一个月来往学校的路程。通过此种联系实际的情境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够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

2.音频、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具有艺术气息和文学气息的教学内容,如果单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行理解,很难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音乐是与文学联系性较大的艺术,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在教学活动中播放,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继而使学生体会到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教师在教学《春》时,可以通过播放《四季组曲》中关于春的部分,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聆听音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的美好意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和欣赏能力。另外视频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也比较适合,如在《春》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地春的景色及万物萌芽的画面等,使学生真真实实感受到春天到来所产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3.合作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语文教学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并具有故事性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改编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邀请多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表演领悟课文的实质性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配合表演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继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思维发散、活泼好动等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需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体验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105-106.

[2]宋亚环.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70.

第7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该模式的教学程序如下:情景――意境――体验――融合。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从创设情景开始,然后,把学生逐步引入特定的意境。

因为该模式是一种活动性的教学模式,因此,人人参与音乐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1. 参与的过程即是体验的过程。参与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运动觉参与,如律动、表演等;第二种是感官的参与,如聆听音乐、观看音乐表演;第三种是思维的参与,即想像和联想。

2. 融合,即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将身心与音乐、与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当一个人在音乐活动中达到了忘我的地步,那他就与音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在学校教育中,集体音乐活动中生成的“音乐场”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人与自然的融合一定能够做到。

“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爱好做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游戏的性质来分类,一般可分两类,一类是合作性的游戏,另一类是竞赛性的游戏,本模式倾向采用合作性的游戏。

音乐活动自然包括创造性,这是由音乐艺术的特点所决定,在活动性的音乐教学中贯穿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有着极大的潜在的可能性,琴乐中的“打谱”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对“打谱”方式的模仿,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即兴发挥”,更是对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模仿,以及古人“轻形重意”、“得意忘形”的审美观念的继承。教学活动以人文主题作为统领,活动内容包括表演、创造、鉴赏等。教学活动可以从任意的地方切入和结束。

下面即是一个运用“意境――融合”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实验性教学的课例,以人音版教材《音乐》17册第五单元“月光”的部分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静谧的意境和朦胧夜色美?熏以及借月寄情的浪漫情怀。

教学重点:

体验音乐所表现的诗情画意,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这种意境,渐渐地与大自然融合。

课堂教学结构:

1. 创设情景――引入教学主题。

2. 主题呈示――听音乐,体验音乐的静谧美。

3. 主题衍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意境。

4. 主题升华――融入大自然。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校园无名湖畔,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师生围绕一堆篝火呈圆形围坐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大自然里上一节音乐课,课题写在天上,请同学们抬头仰望天空,同学们知道了今天的课题了吗?对,就是“月”。今晚月明星稀,在这宁静的月夜,我们还缺少点什么?对,音乐。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中国传统乐曲,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

2. 体验:(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乐曲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给标准答案。)

3. 创造:即兴创作活动(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

教师:同学们,这首乐曲共有十段音乐,每段都是用音乐描写的一幅风景画,乐曲每段的最后一句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即兴创造表现“月”的音乐:请同学们根据“月”这个主题,即兴地唱或奏出三个乐句,第四个乐句用本乐曲每段最后相同的乐句结束。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分组集体创作,然后交流。教师多鼓励,不评比,最后告诉同学们“换头合尾”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

?穴教学方法――即兴表演教学法?雪

教师:同学们,“月”是一个诗意的话题,本乐曲的题目,是根据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诗意而改为现名的。此时此刻,你是否也已诗兴大发呢?下面让我们围绕“月”这个主题用诗歌、舞蹈来表现“月”好吗?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组,以配乐诗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形式即兴表演。

4. 融入大自然

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学生们忘情地自由表演,有的举起小火把,有的奏乐器,有的歌唱,有的跳舞,有的吟诗。

(因篇幅原因,此教案为片断、简案)

本教学模式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创造性的运用。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式、讨论式、游戏式、表演式等。

第8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色彩感受能力 培养 策略

在中专三年的《色彩》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是基于色彩感受能力对整个课程的基础作用而进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还需要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多种方法来进行。

一、引导了解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

自然空间内的物体总是相互依存,色彩也同样如此,不同色彩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就形成了色彩关系。在绘画中学生通常只看到物体的固有色而忽视了光源色,因此,环境色彩对物体色彩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学生的绘画中,使得物体本色受到影响,导致作品色彩受损,这正是由于学生对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掌握不准的原因。也正如此,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一定条件的物体形成的色彩关系来进行绘画,也就是说,绘画不是画东西,而是画关系。当然,也不能忽视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作用,如色彩的变化规律、冷暖色的变化规律。虽然整体上亮部冷则暗部倾向暖,但冷暖之间的差异有明显区别;灰性色在暖色环境中则有冷的倾向,在冷色环境中又有暖的倾向;光源色暖则亮部暖,光源色冷则亮部色彩也冷等。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这些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才能使其在绘画中将色彩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同时,这也为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音乐、绘画、舞蹈是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和绘画的关联性给了《色彩》教学很好的启示。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绘画的线条、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把握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色彩是有较好作用的。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中,那节奏的舒缓、旋律的优美让学生大脑中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教师再以图片或视频来辅助学生进行欣赏,同时配以讲解,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对协调色和音乐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在《金蛇狂舞》中让学生来感受色彩搭配所体现出来的强烈对比,不但能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灵感,也能培养学生同感下的艺术审美能力。

音乐和绘画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音乐以音响的形式表现,绘画则以色彩的形式表现,但都借助光和大气为媒介,这就让音乐和色彩之间具有了关联性。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的不是单纯的绘画能力,更多的还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为教而教,却忽视了为美而教的绘画教育观。因此,在《色彩》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展览或作品展等契机,带领并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来欣赏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顺序性,还要结合艺术品的主体来对色彩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感受的丰富,提升感受能力。

如一幅作品中的色彩关系,色彩是如何对比的?画中的红色与蓝色、黄色和白色是以怎么样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的?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总结中点明绘画中强调物体的固有色,而随光色则减弱,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需要进行具体的选择来表现。

当学习融入活动时,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得到放大,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对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

四、利用大自然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自然是最美的画,但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太过于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而忽视了物体的固有色表现。其实,自然色彩的丰富多彩能让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迅速提升。但对自然物体的色彩感受不是照相式的全搬,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外光色彩的规律性,在具体应用中通过主题的选择、感情的表达来对外光色彩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摆脱传统教室的束缚,以自然为课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写生课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那花花草草的色彩斑斓中去感受色彩,去领悟色彩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欣赏也好,写生也罢,教师都需要注重让学生在感受自然色彩的同时学会用自我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色彩,让色彩成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

五、常用色彩感受能力教学法简介

在色彩教学中,除了以上策略能对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起到培养作用外,教师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下面是常用的色彩感受能力培养教学法的分析:

1.分步示范法

这种方法目前是《色彩》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它以教师的示范为主,通过“起稿、勾小色稿、确定色彩关系、局部深入、整体调整”的过程来将色彩写生过程示范给学生,优点是直观形象,但因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高。在分步示范中,教师需要在示范的时候配以理论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在感受过程中去强化验证色彩的专业理论。

2.阶段教学法

即在色彩教学中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小阶段,通过每一小阶段的训练来达到整体的训练效率。在每一小阶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修改、讲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阶段教学法注重对每一阶段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面的能力,但因太多细化,对学生的色彩整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图示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在《素描》和《色彩》课中应用较为广泛。众所周知,素描是利用线条的明暗、块面塑造来表现形体和空间。为让学生能弄清明暗调子的色彩成分,教学中教师可把物体单色化,按照素描关系标出色彩的明暗调子,同时在左(或右)上方确定一光源,物体因位置的不同所受光情况自然不同,其明暗调子也就不同,色彩的表现方法也就迥异了。图示教学法类似于示范法,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4.分层教学法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法在《色彩》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学生群对色彩感受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分层教学。在实施中,分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常以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的强弱来进行ABC式分层,即:A层学生群色彩感受能力较强,绘画水平也相对较高,教学中教师除按计划让其完成任务外,还可增加部分内容让其完成;B层学生色彩审美感受力强,绘画技能一般,教学中只要求其完成规定内容;而C层学生则以色彩感受能力弱和绘画能力弱的学生为主,教学中通常以基础理论学习和临摹性练习为主。色彩分层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但如果分层中教师不多方面考虑学生差异而武断地进行分层,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在《色彩》教学中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于上述所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适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去感悟、去领会,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冷春林 浅谈色彩教学中色彩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第9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结合自身的理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随后,在音乐教育变革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坚持“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根据本土及国外民俗音乐中的素材,编写了一套音乐教材。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中,他还设计出了一套“奥尔夫乐器”。

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结合的开始。

二、中国传统乐器―竹笛

竹笛,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的汉族吹奏乐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和骨笛。已故的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竹笛,基本构造包括:吹孔、膜孔、笛膜、按孔,出音孔(上出音孔和下出音孔),演奏方式主要是以独奏为主,也参与合奏,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奥尔夫教学法与竹笛教学的结合

竹笛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时,由于文明发展的问题,不能将乐谱完整的记录下来,因此,竹笛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至今,讲究师生之间用心灵交流,需要高度的默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为竹笛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仍存在一些弊端。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改革,出现了多种音乐教学法,前文所介绍的“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虽然这是源自德国的教学体系,但是他讲究音乐的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从本土文化出发、适于开端和为所有人,因此,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奥尔夫教学法”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音乐中,更好地理解自己演奏的曲目。下面,就以《喜相逢》为例,简析“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

竹笛名曲《喜相逢》是由冯子存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以内蒙二人台为原型,经巧妙的艺术加工演变而成,表现了当地人的豪爽的精神风貌。这首乐曲主要是根据主题(如下图)进行变奏演奏,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虽然经过不断的重复、变奏,但却体现了其朴实无华的特点。

若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老师大多会对这首曲目先进行一遍完整的演奏,帮助学生对全曲有大致的认识,随后,逐句或逐段演奏,让学生来模仿,最终仅仅让学生学会吹奏这一首曲子。不可否认,老师对乐曲会有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模仿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却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仅仅是让学生表现出音符的排列顺序,却无法表达出音乐的内在情感。不仅如此,有些老师甚至不用谱子,仅仅是靠学生记忆老师所吹奏的音符,然后模拟出来。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对学生的听力进行训练,但当碰到没有听过或是没有接触过的乐曲,面对单纯的曲谱时,将乐曲完整的演奏出来将会成为无法攻克的难题,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不知何从下手。长期以往,会削弱学生对竹笛的学习兴趣,甚至是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训练,最终让学生完整的演奏乐曲。

1、听力训练

由于《喜相逢》这首乐曲是典型的民间器乐变奏曲式,第一部分为自由的引子,第二段首次出现了主题部分,后面的三部分是在主题的基础上,在节奏、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变化不断再现,因此,这需要学生对主题部分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单独演奏主题部分,帮助学生对主题部分留下印象,然后再完整的吹奏一遍乐曲,但是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清楚主题部分经过了几次变化再现,相信通过这样的听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这首乐曲的结构有初步了解,随后,根据老师在文字上的讲解,对于这种典型的变奏曲式也会了解的更加深刻。

2、节奏训练

通过听力的训练,学生已经对乐曲有了基本的认知,但此时若直接吹奏乐曲,将无法层层递进的演绎出音乐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将主题部分从曲谱中提取出来,根据其中不易掌握的节奏型编创几条节奏训练,先让学生打节拍演唱,熟练后用笛子吹奏,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变换节奏吹奏,再加入技巧,最后完整的演奏整首乐曲。经过这样的节奏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演奏每次主题变化再现的部分。

3、律动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这一部分训练,主要是靠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音乐。《喜相逢》这首乐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随着音乐的陈述与展开,它的情绪也有所变化,气氛愈加热烈,最后在中结束。在演奏的过程中,肢体随着音乐的进行而律动,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第一部分进行肢体律动的示范,随后教师演奏后面的变奏部分,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发展用肢体表现出音乐的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音乐,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和记忆。

4、语言学习

音乐的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要素,针对《喜相逢》这首乐曲,在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对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其中的两个段落,比如主题与第一次变奏(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在老师吹奏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段在节奏、速度方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感知到这两段的差异后,可以让学生挑选其他两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不断的对比,学生对变奏部分的认识会愈加深刻,对之后的演奏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5、创造性能力培养

经过前面几项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可以掌握这首乐曲,但是仅仅是掌握这一首乐曲,并且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疲惫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乐曲的主题吹奏相似的旋律,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这条旋律进行即兴变奏再现,也可以以师生接龙的形式进行演奏,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种结构形式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关系。

6、奥尔夫器乐的训练

这一部分主要应用奥尔夫乐器进行教学,在这里就不进行分析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