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第1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贡献率 财务绩效 内部治理结构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受到内外部环境中各类因素的影响。田虹在《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企业外部、中介结构和企业内部三类影响因素。Carter&Jennings采用消费品制造企业作为样本,研究顾客压力与采购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顾客压力与企业采购社会责任之间显著正相关关系。王晓巍、陈慧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模型,表明企业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存在促进作用,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在企业社会责任变量的选取上,应反映企业的各方利益群体。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因而更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陈智、徐广成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就越好,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而谭宏琳、杨俊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时,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本文从企业微观视角出发,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股权结构和高管董事会权力三类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探究微观视角下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1)企业财务绩效。企业实际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水平。Preston&O’Bannon对67家公司11年间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双向正相关关系。田虹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发现当期及前三期的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向关系显著。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2:企业成长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3: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4:企业负债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2)高层管理人员因素。McGuire eta1. 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现企业高管薪酬结构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Jensen认为,当CEO兼任董事长时,会强化CEO对董事会的控制权,不利于董事会职能的发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高管薪酬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6:两职兼任情况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3)董事会特征。陈智、徐广成研究后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过于庞大的董事会规模反而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此外,还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据的比例等因素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负向影响

假设8: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4)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国有股代表政府对企业的控制状况,国有股比例增加的会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流通股自由转让的特征使市场对企业形成约束,因此流通股的增加也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法人股股东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因此较高的法人股比例可以促进股东利益与企业立于趋于一致,充分发挥股东的监督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9:国有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0: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1:法人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 二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选取沪深两市24家新能源类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共五年的相关数据,得到120个样本观测值。所用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全部由作者手工筛选录入。

( 三 )模型构建 本文建立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研究假设。模型如下:(1)用于检验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SCRit=α0+α1TAGRit+α2MOIGit+α3PGit+α4AGEit+α5SIZEit+α6LN_GDPit…(1)。(2)用于检验董事会特征及高层管理人员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SCRit=β0+β1DSIZEit+β2ROIDit+β3DUALit+β4EPit+β5AGEit+β6SIZEit+β7LN_GDPit…(2)。(3)用于检验股权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SCRit=?酌0+?酌1SLit+?酌2PLit+?酌3GLit+?酌4AGEit+?酌5SIZEit+?酌6LN_GDPit…(3)。

( 四 )变量定义 社会贡献率是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用来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企业社会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员工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净利润、应交或已交的各项税款、社会捐赠支出等。)选取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分配股利与利润支付的现金来反映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除社会捐赠之外的各项支出,社会捐赠支出由年报中披露的数据进行核算整理。(1)财务绩效变量:选取可代表企业经营能力的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影响因素:用总资产增长率反映企业成长能力,主营业务增长率反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风险水平。(2)董事会特征及高层管理人员变量:选取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来反映董事会的基本特征。选取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由一人兼任以及高管薪酬中前三名薪酬总额来反映高层管理人员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3)股权结构变量:考虑样本公司股本结构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选取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三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股权结构。分别用年度调整后的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占总股份的比例来表示。(4)其他变量:选取企业年龄,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的企业规模,企业注册地所在省份的GDP水平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详细的变量定义及计算方式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总资产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的波动较大,不同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以及主营业务的扩张速度存在差异。利润增长率的标准差达到了4.13,表明不同企业间利润的变化情况差异很大。同样,不同企业间的董事会规模、流通股比例、高管薪酬的差距也非常大。不同企业间国有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差距不大;而法人股的比例均值为0.22,国有股比例均值0.03,流通股比例的均值为0.72,这表明目前我国新能源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以流通股为主。

( 二 )相关性分析 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判断各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地相关关系,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

( 三 )回归分析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F检验与似然比检验,均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模型。本文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各个因变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程度,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主营业务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润增长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均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均为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正向影响的显著因素,相关系数均为0.04,而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假设1、假设3和假设4得到验证。总资产增长率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假设2未得到验证。而在控制变量中企业成立时长也对企业社会会责任的履行存在显著影响。此外,整体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达到了60%以上,F检验显著。这些都可以说明企业的财务绩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对企业能否有效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起到关键作用。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了董事会特征及高层管理人员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这些因素当中,只有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且相关系数较高,假设7得到验证。其他因素未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影响的原因可能与所选企业的治理机制相关,我国企业现行的治理机制并不完善,尚未能有效地引入各方利益相关者机制来制衡企业的社会行为。引入的控制变量中企业成立时长的影响非常显著,相关系数为-0.02,这与模型一的结果是相同的。表(6)反映出在股权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方面。可以看出,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9、假设10和假设11均未得到验证。国有股比例较高反而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能由于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使得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所有者缺位,造成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呈负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部分投资者存在投机心理,关注眼前利益,而缺少对强企业长期运营状况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了微观视角下企业层面上的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均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国有股比例产生的影响最大,法人股与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引入的控制变量中,企业成立时长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目前我国新能源类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整体偏低,不同企业之间差距较大。这与企业间的治理结构不同财务绩效不同及股权结构等都有很大关系。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股权结构和财务绩效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董事会特征及高管因素等尚未对企业履行社会会责任起到较大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企业财务绩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负债状况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财务绩效影响因素。良好的企业竞争力和较低的资产负债率都可以使企业建立持续经营的信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影响,但由于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尚待进一步改善而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良好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因此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整完善,充分发挥各类持股者对企业长期利益和行为的的监督作用1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3)模型三检验了企业董事会结构以及高管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尽管有国外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董事会结构、高管薪酬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一定影响,但由于我国企业制度尚未完全成熟,独立董事等群体对企业监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晓巍、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管理科学》2011年第6期。

[3]田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基于中国通信行业的经验数据》,《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4]陈智、徐广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11年第4期。

[5]谭宏琳、杨俊:《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及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7期。

[6]CARTER C.R.,JENNINGS M.M. The role of purchasing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4.

[7]PRESTON L.E.,O’BANNON D.E. The Corporate Soci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Typology and Analysis.Business and Society,1997.

第2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产权关系;社会责任观;企业

中图分类号:F4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6―0022―08

早在20世纪20年代,鉴于企业的经营困难、劳资矛盾和社会合同纠纷等问题日益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频仍剧烈,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如谢尔顿、多德等,出乎照顾大局,化解社会矛盾的考虑,开始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探讨企业应如何对待与其利益有关群体的关系。到了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些研究此类问题的人员提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以后,经过许多学者,如巴姆哈特、弗里曼、布莱尔的推动,有关概念逐步明确,涉及内容不断系统化,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向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领域扩展,成为企业组织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环境保护理论的一支新兴劲旅。新制度经济学更是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去发展他们的企业产权理论,阐释他们对企业所有权和治理结构的主张。尽管这种理论的具体说法不一,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表述各异,它的基本观点大致为:企业是由股东、管理者、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结成的一系列契约(有的流派还将社区和社会公众也加进利益相关者之列),各类的利益相关者都为公司进行了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如银行贷款给企业支持其发展,同时承担坏账的风险;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作了专用设备投资,满足企业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要,同时冒着被“套牢”和“敲竹杠”的风险;员工对企业投入专用的人力资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却有时可能不被有效使用,导致人力资本的贬值或丧失;消费者购买了商品,解决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但要承担产品质量不好的风险;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经济法规、设立机构给企业提供服务,而得不到回报;企业所处和相邻地区的民众提供企业设立的环境和方便,但可能受到干扰或污染之害,等等,因此,公司的权力来源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授予,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合作的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企业为了保证持续发展,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分享企业所有权,将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中进行合理分配,或者说,与他们共享企业“组织租金”,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必须依照这些权利安排作出相应的调整。

“利益相关者”理论直觉地描述了企业同其他社会主体的联系,却没有看清各种不同关系的实质,吸收它作为企业产权理论的根据自然会萌生错误,可是,它指出企业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处理好同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有益的启示。

一、错误的企业产权理论

企业有着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不同程度地互相影响,这是客观事实,企业必须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但是,仅因为他们“投了资”,对企业“有影响”并负担了“风险”,或者仅从他们在与企业交往中可能获得一定利益,便断定他们应分享企业的所有权,在产权的法源推论上存在许多漏洞,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从对企业产权关系的闸释上看,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它混淆了一系列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没有分清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与雇主同劳动者的雇佣、被雇佣关系;股东、投资公司对企业的投资关系与银行等债权人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与企业同要素供应商、产品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市场交换关系;企业内部的管理与企业同政府之间的行政领导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等等,笼统地讲利益相关,缺少起码的明确规定性,在理论上是含糊的、不规范和不科学的。第二,它混淆了不同产权主体和不同的再生产过程,把股东、雇佣劳动者、银行、债权人、客户、消费者、政府等与企业利益有关但各自拥有自己独立权力和利益的对象混同在一起,都当成企业所有权主体,主张让他们共享所有权。一个明显的逻辑混乱是,它先把企业所有权定义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反过来又把一切能够得到剩余的主体通通说成是所有权主体,将企业内部的剩余价值生产和支配关系与这些价值通过市场在不同主体问再分配的关系混为一谈,将企业外部通过再分配环节分享到剩余价值的人也拉进企业内部当作企业的所有权主体。第三,它混淆了不同的产权客体,没有分清对特定客体(如企业A)的投资与对别的其它客体(如专用设备厂B、大宗材料制造厂c、专用配件供应厂D……等企业)的投资,并以B、c、D等企业的投资有利于增进A企业的利益为由,声称这些利益相关企业的投资人可以获得对A企业的所有权。这种不分客体笼统讲投资而不明确“资”究竟投在哪里的说法必然产生张冠李戴,将对别的不同客体投资获得的所有权当成对某一特定客体的所有权,搞乱了企业的产权关系。第四,它将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当作所有权产生的原因和根据,不顾企业建立过程是出资者首先拥有物质生产要素、然后借此雇佣员工进行生产经营的客观事实,把企业说成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协议组建的,由此引申出企业的权利是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授予的,(有人则把企业当成先于出资者自然和先验存在的,认为股东的权利是企业所给),抹煞了企业形成的历史过程,颠倒了企业所有权的本源,否认企业出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及其对企业内部产权配置的主导作用,歪曲了企业的真正产权关系。第五,由于以上对企业产权关系的多方面混淆,这种理论无法分清不同经济关系的处理原则,势必将处理企业外部关系的市场规律和原则当成规范企业内部的产权配置原则,导致企业产权关系的混乱,造成对企业所有者产权的侵犯和企业资产的不恰当流失,不利于社会产权秩序的稳定。第六,“利益相关”的概念过于宽广空泛,迄今尚无统一意见,而且存在多种极不相同的情况,“相关利益”如何界定、计量,缺少科学准确的标准,根本无法严格实施,如果要以这种不确定的概念作为所有权的确立根据,就容易因权利边界模糊造成一系列产权矛盾和纠纷,搞乱财产制度,最终破坏社会经济制度。

总之,正如利益相关理论的支持者在讨论中所承认的那样,“利害相关道路概念的问题在于,它留下了一个尚未解决的根本问题:谁对什么样的利害关系拥有一定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显然是不同的,他们之间虽然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但彼此追求的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众多的不同利益要求不仅互有差别,而且还可能互相冲突和矛盾。这

就首先需要解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究竟是什么,其权利根源,即它们的基础是什么,然后才能判断其中哪些权利要求是合理、合法的,哪些要求又是无理的甚至荒谬的。这样,企业才能健全存在和有效运营。否则,只会让企业陷于争执和混乱,最终导致企业瘫痪。

我国新通过的《物权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投到企业的,由出资人按照约定或者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它不仅明确规定出资人对企业的所有权,而且指出了权、责、利的根源,维护了“谁投资,谁所有、谁得益”的基本原则。对照之下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对企业产权的主张是不符合保护出资人权益的精神的。

二、企业与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关系及其处理原则

企业不同于市场。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同的所有权主体。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在各自的领域投资,有的获得相应的资源,有的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或组织。他们虽然在生产经营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合作,可能为对方带来好处,却是彼此独立的所有权主体,各有自己的盘算,相互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展开竞争。他们给予别人的好处是通过市场或社会影响实现的,同时也从等价的交换中获取到利益,因而不能以“施惠”于别人或者“利益相关”去向别人索求什么所有权。“利益相关者”理论没有认清和辨别这些关系是它在产权分析上的基本错误。

下面简要分析企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说明妥善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决不是只有分享所有权一途。

从企业的内部关系看,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的创立者和所有者,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产权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企业的所有权。在现代企业中,出资者之间依照出资比例分享利益,共商企业大事,承担投资风险和企业财产责任(有限责任公司以所投资本为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盘算去支配企业的财产,必要时可照章推选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或执行人,将某些经营管理权利让予他们的受托人、人并选择企业的治理结构。这种权利的让渡是以所有者为主导,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要谋求企业内部关系的改善和事业的正常发展,首先必须维护出资者的所有制,保障所有者权益。这是防止“大锅饭”,调动投资积极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确认社会财产制度,维护企业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要求。将它贬称为“股东至上论”是有失公允的。至于资本主义企业(在此暂不分析性质与之不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理由见第三节)的职工,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与企业所有者的关系是雇佣、被雇佣关系,即劳动力的买卖关系,而不是共同投资的关系。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产权主体,享有劳动力的价值,承担劳动力无法出卖的风险,但不是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主体。劳动者在自己身上虽然也有投资,可是这些投资(如受教育培训支付的费用)结果体现为自身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亦即劳动能力的增强和劳动力价值的增大,而不是对企业的所有权。职工与企业所有者之间产权的客体和导致的权利是不相同的。职工不必与雇主共同承担企业财产的风险,不必对企业的债务、盈亏负任何责任,除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包括固定的工资和各种形式的奖金),无权得到企业获取的利润。这是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是,职工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而不是一般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积极性是企业发展和必衰的首要条件。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职工的巨大作用,尊重和善待职工,承认职工对自身劳动力的产权,等价支付劳动力的价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改善劳动条件,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听取职工对生产和经营的意见,直至吸收他们参加企业的管理活动。

关于银行和其他信贷者等等债权人。他们只是贷款或赊销商品给企业,不是企业的出资者和所有者,不应享有企业的所有权,既不必与企业共同担负财产责任,企业的盈亏与他们也没有直接的天系。不管企业赚钱或者亏损,都必须按借贷合同事前规定的利率付息。在通常情况下,债权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拥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只是为了防范贷出款项的风险,他们需要和有权要求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督(这在贷出长期巨额款项时才有必要,如果对所有短期小额贷款都去监督,花费成本过多,是不经济的)。只有当公司破产时,债权人才有可能通过债务清偿,参与公司残存资产的处理,但在清偿工作完毕后,企业就不复存在,“所有权”也失去依托的客体了。总之,贷款不是投资,债权人和企业是不同的各自独立的市场主体,是两家人,不足企业的共同所有权主体,与企业不存在共有关系。银行等债权人的动机是为了通过借贷活动获得利润;收回贷款,得到利息,他们的目的就实现了,他们与企业的契约就终结了。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是市场交易关系,其行为都受市场机制的约束,处理他们关系的原则是市场原则,(利息是为了获得债权人在一定期限让渡资本占有权、使用权,按照资本市场价格支付的费用,有的西方经济学称它为资本价格),而不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原则。企业的基本责任只是信守合同,如期归还本金,支付利息,以及为了保证履行这一基本责任要接受债权人的监督,如实向他们提供企业信息。当然,为了搞好与银行等重要金融机构的关系以利将来的进一步合作,企业即使不向它们借贷,也可委托它们代办财务收托业务。不过这些完全是属于服务交易的市场行为,除了服务付费,根本不能也不该引发任何对企业所有权的索求。

至于企业与其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彼此独立、完全分开的不同所有者。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时支付货款足市场交易行为,而不是投资参股。他们所付的款项已经得到价值相等的商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已经两清了,不能再凭之分享企业的所有权,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对消费者要遵循商业道德,保证质量可靠、服务良好、价格公道,重视并及时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改进产品。有的企业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名为“让利”,实则商业促销行为,属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不是利润的分配。不能套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产权理论,将它当作消费者共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作为他们拥有企业所确权的根据。

企业与其要素的供应商和产品的销售商也是彼此独立的所有者和市场主体,他们之间发生的供应和销售是市场买卖行为,由市场机制而不足由企业内部的管理章程决定。销售商,尤其是供应商为了展开活动,的确需要添置一些设备甚至是专用设备,在生产经营中也可能遇到各种风险。但是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生产者、经营者为了牟取自身利益必不可少的投资,而且,必须清楚地辨别,这些资产是投放在本企业而非投在有买卖关系的客户企业之中。笼统地说他们有“投资”因而应该获得所有权,是由于没有明确他们的投资客体得出的错误推论。供应商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独立支配和使用自身所有的要素,独自承受损益,小必与客户分享他们投资和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同样,也无权要求客户与他们共同担负风险和损失,向客户索取外加的权力和利益。他们的供销活动对企业无疑是非常重

要的,那些与企业订有长期供销合同的更是如此,但他们都可从自己的活动获得补偿和利益,完全如马克思谈到市场关系时所说的:我给、我做,为了你给、你做,而不是无偿的支持。因此,他们无权要求在等价交换之外索求额外的利益,更不能以此获取别的企业的所有权。否则市场的等价原则和所有权就荡然无存了。当然,企业为了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应珍惜同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关系,给予优惠的条件,依约履行供应或销售协议,展开互利双赢的配合与协作。

关于政府,虽然也对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但这些是它应尽的职责,企业作为纳税人已为它的活动提供了财政支持。除了少量特殊服务可照章收取规定的费用外,不允许政府部门要求企业给予额外报酬,或借此干预企业的经营,更谈不上取得企业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对企业权利的侵犯。企业则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自觉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积极支持、参与政府倡导或举办的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活动。

三、借鉴与超越

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产权关系上的引申是错误的,但它仍然有一些可资借鉴的合理成份,经过正确理解和分析,可为改善企业管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首先,这种理论强调,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之外,还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企业、股东和经营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共享了社会发展成果,占用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了维护、稳定社会既有的互信互利关系,对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观念,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对社会负责的理念日益被公众所重视,为社会服务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较高层次的价值目标,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被企业和观众接受和遵守的不成文或成文的规范。虽然谋取利润是投资兴建企业的目的,企业毫无疑义地要为股东谋取利润。离开盈利,企业就将失去它的本性,变成另一种性质的社会组织。但是,倘若企业离开利益相关者的配合和支持,如贷不到所需的款项,买不到必要的生产要素,雇员不尽心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了,等等,企业就会发生困难或无法存在下去,它的目的便不能达到。所以,即使企业只从自身的利益(利润、商誉、社会地位)考虑,也必须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努力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实际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已经超越道德伦理领域,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生产经营方针、资源应用方式、卫生环保措施以及构建企业文化时强调社会责任,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很高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丰盛的经济回报。在国际市场上,社会责任的国际认证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开始把对道德观念的提倡变为一种市场标准,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它还提升到法律责任的层次,对没有尽到社会责任的企业实施贸易制裁(目前,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甚至利用它作为构筑贸易壁垒的新手段)。这一切都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它当作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价值。

当然,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各有不同,它们的利益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清楚了解企业与他们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式,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

企业雇员是唯一处于企业内部而且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积极件、主动件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因此,企业必须以最大的注意力搞好与雇员的关系。要关怀雇员的工作和生活,尽可能提供安全合适的工作环境,运用激励机制以及创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激发雇员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增强其对企业的关切度,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鼓励雇员积极反映意见和提供建议,吸收他们参与不同层次的各种管理活动。对拥有优良人力条件、担任企业重要管理工作的员工,可委托其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执掌企业的经营权,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企业还要关心员工的素质培养和技术、管理能力的提高,积极帮助员工计划和实现培训任务,在帮助员工成长的同时,为企业长远发展锻造强大的队伍。

供应商不仅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而且往往协助或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经销商除了推销产品,还经常反馈社会的需求,参与食业的形象策划;企业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长期稳定的供应、销售协作网络的企业比那些供销关系多变的企业,更容易建立互利共盈的关系,协助对方节约生产和交易成本,可能获得长期的、更高的绩效。不少德国和日本企业在这一方面曾经取得较好的成果,值得借鉴。至于广大的顾客群,他们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也是养育企业的“衣食父母”,其对企业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的增加,对企业绩效能否实现起最终的决定作用。企业要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各项权益(如商品知情权、购买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使用安全权、赔偿索求权等),承担相应的义务,凭借价廉物美、服务周到争取消费者,以长久不渝的诚信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及时接纳和研究消费者的监督和建议,迅速推出消费者需要的新型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质量。

即使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也基本着负责和关心的态度,建立对他们的必要的保护机制。这不仅是出乎道义上的原因,还由于利益相关者在社会上具有普遍的广泛的联系,容易对被损害的群体产生同情心,形成社会力量,影响企业的声誉,自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和收入。前几年有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和电脑公司因对其产品缺陷在中国采取差别于欧美的歧视性赔偿办法,遭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舆论谴责,迫使这些公司不得不改变态度,表明“弱势”利益相关者也是不容忽视的。

最容易遭企业忽略的足与环境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一定是企业的客户,对企业的业绩没有明显的贡献,却长期承受企业的外部负效应,实际上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是对企业的巨大支持。企业应当主动关心所在社区的发展,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支持社区的活动,并自觉负起维护环境的义务,实行有关履行环保责任的报告制度。那种只考虑企业盈利,不顾环境保护的企业,到头来必然誉毁名裂,招致更大损失的。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柳传志总裁说道:“我觉得我们企业家要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企业做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要照章纳税,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财富。这是我们的本分,在这之外,我们应当尽力的做一些公益活动。”

有人在谈及如何对待利益相关者时提出,企业不仅应当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且在股东内部还必须处理好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关系。这当然是正确的。企业必须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见,避免人股东独霸大权,操纵公司,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调动中小股东的投资热情和关心公司管理状况的积极性。特别是,股东当中有些人还是企业的关联客户,或为供应商,或为销售商,或掌握着其他资源,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大小股东

的关系并不属于“利益相关者”的范围。股东不论大小,都是企业的“按份共有人”,他们的关系是按份共有的关系。《物权法》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反之,利益相关者之间却不存在共有关系,由此不得以任何理由主张他们应该分享企业的所有权。

如果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是非在西方世界引起了热烈争论至今尚未见分晓,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它却得到更多的喝彩和支持。但是,我国一些学者在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误解,如他们以国有企业职工有权参与企业管理和适当分享剩余去证实利益相关者享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理论的正确性,主张国有企业要从“单边治理”过渡到“共同治理”;以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去论证政府应该享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等。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混淆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看不到在不同的所有制下与食业有关联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了劳动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在社会主义获得了制度的保障,平等合作,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义人们相互关系的必然。一些在西方国家被认为属于利益“相关者”范畴的当事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是利益“共有者”。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职工只是企业的雇佣者,只能被排进利益相关者的行列,他们有时获得奖金或参与企业的管理只是一种“激励”,不体现为自己拥有的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职工就完全不同,他们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是企业的共同所有者、共同的主人,分享企业剩余和参加企业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另一方面看,关心企业管理也是职工应尽的义务),在这些方面对他们的排除就构成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侵犯,是必须纠正的错误行为。因此,把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仅仅看成为利益相关者是错误的,以公有制企业职工应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去解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有权索求的合理性,去论证新制度经济学企业产权理论的正确性,也都是错误的。

第3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关键词】 社会责任;社会保险;企业

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应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保险的关系,完善和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和政策,为企业自身和社会的科学有效发展奉献力量。笔者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社会保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一、 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了:“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从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变成了中国法律制度框架下的具体制度,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上层建筑发展的重要成果。

企业社会责任发源于欧美国家,是在欧美世界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情形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企业员工、对环境发展、对社会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织体,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职责。因此,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和政治的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激化,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同时,在追求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建设。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一环。

二、 企业社会保险

1、定义

我国2010年修订的《社会保险法》第一条规定了:“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社会保险是作为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收保险费用,一旦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工伤、失业和生育风险而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而不能获得劳动报酬时,由国家或社会向其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一种社会和经济保障制度。综合来说,社会保险是一项经济制度,如缴纳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分散风险;也是一项社会制度,如为了实现社会分配、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

2、分类

根据《社会保险法》可以得知,我国社会保险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类。

三、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保险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保险法》第三条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第六十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可见法律规定了社会保险是企业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除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保护股东利益外,还应当考虑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这里的利益相关人包括了劳动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中小竞争者的利益、债权人的利益、环境的利益、地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劳动者和股东共同被视为企业主人,是企业众多利益相关人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人,与劳工利益相关的内容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通过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社会保险是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在劳动者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只有做好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工作,免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其安心的工作,对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如果企业社会保险没有做好,劳动者的心理压力过大,缺少安心工作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频繁的更换工作岗位,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企业的人才稳定和长期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企业社会保险是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保证,劳动者的利益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那么企业社会保险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但是,现在企业的社会保险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重视不够,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人才激励和考评机制等。

针对以上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加强重视度,提高人员素质。人力资源部应定期展开关于社会责任和社会保险的培训与学习,做到全企业上下都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2)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承担“社会人”的角色。人力资源部应投入相关的组织资源,充分认识自身角色,与企业领导和职工及利益相关者沟通交流,树立和传播社会责任和社会保险的文化和观念,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人”,使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考评机制,维护职工权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针对发展良好、可持续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如果选择在证券市场融资,必须规范运行,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

总之,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和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如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建设、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等。

四、意义

第4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关键词】企业自身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管理

一、引言

每天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假药、污染、毒奶粉、矿难等字眼似乎一直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这无疑会令我们感到恐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复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他们逐渐认识到企业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危机管理处理,以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基本概念

1.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2.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担负义务的一种简单的概括或表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之外,还必须对社会全体承担责任,一般包括保护劳工权利、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等。

3.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应如何采取措施避免危机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准备工作,如何培训应对危机局面的员工,如何使企业尽快从危机中恢复等方面。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结果,它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之间进行的博弈。企业的“经济人”属性决定企业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然而,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会不可避免的损害社会公众利益,这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相违背。因此,正确处理企业自身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责任的核心

实践表明,企业缺乏责任意识是企业危机出现的根源。一方面,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企业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企业危机出现之后,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企业无法走出危机,而且错失了处理危机的时机,使得企业危机扩大蔓延。因此,有效的危机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

2.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修复风险的手段

企业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体现了企业的精神风貌,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危机往往会冲击企业的公众形象,即便企业能够采取措施及时控制危机,弥补危机造成的损害,而企业形象却很难恢复。由此,如何采取措施重树企业形象就成了企业风险修复的核心。企业社会责是连接企业与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桥梁,是危机修复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赢得消费者和同行的认可,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承担责任。

四、对策建议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加强自身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把社会责任建立在企业经营的基础之上,企业不应高利润为唯一目标,更不能把企业当做赚钱机器,真切的将社会责任由一种外在的约束转化为企业的内在需要,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1.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危机意识,塑造企业形象

有效的危机管理要求企业缩减危机。通过缩减危机,可使企业危机从根源上得以减少甚至消除。管理者将加强管理、促进沟通、完善品质贯穿于自己的经营管理中可以有效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企业管理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保障员工工作安全。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的企业往往忽视员工的工作安全问题,保障员工工作安全是雇主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也是缩减危机的重要手段。(2)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带来危害的就给广大企业敲了警钟。(3)保护生态环境。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生产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企业与社会公众环境的协调发展。

2.政府要加强引导,严格监督

为促进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政府相关部门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咨询等各种有效措施和形式,建立起包括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内容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支持体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优越的发展环境,使企业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同时,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五、结语

当今社会市场变幻风云莫测,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缺乏社会责任管理意识的现象在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中依然存在,基于此,企业应从自身的角度,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出企业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策略,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伟元.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体系的构建[J].智囊,2011,(12):77―79

[2]刘璐璐,徐彬.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9,(01):229―230

[3]闵记.论企业社会责任[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41―43

[4]殷格非,袁明照.瑞典: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至国家竞争力[J].智囊,2009,(01)

第5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关键词:现状 必要性 批露范畴 建议企业会计报告

随着时展,随着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期望的不断发展,西方企业报告中非财务部分的比重不断提高,西方的社会责任披露已初具雏形,而我国的社会责任披露明显刚刚萌芽,亟待提高。正基于此,社会责任的披露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必要性分析

1、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社会责任的批露可以让政府和社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利润,特别是我国在现阶段注重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下,只有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才可以让政府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落到实处,政府才可以了解宏观政策的落实效果,也为以后的宏观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基础。

2、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成本,同时,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无形和有形的效益,而且,在现在的经济学中已经证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效益与企业的财务效益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一个企业在自己的长远规划中,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对企业迈出国门的影响。“引进来”的政策让我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实现了与国际政策、管理方法的对接,使我国的企业能够迅速地变强变大,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开始了“走出去”。我国企业在国外分公司中,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分公司,必然要遵守当地的政策法规,也必须要提供社会责任的披露报告,这使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必然要执行;而且,通过社会责任披露,这些分公司才可以赢得当地社会、政府、职工的认可,这样才能在当地立足脚跟、长久发展。

4、对企业环境的影响。在国外,我国企业的分公司要立足脚跟、赢得认可,就必须通过社会责任披露来实现。而在国内同样如此,通过社会责任披露,让社会、让群众能够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这样企业才能够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去,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是一种无形的信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范畴

1、对环境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中,几乎全部包括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各国对于环境的关注。我国现在也是强调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节能降耗的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企业。二是企业对于环境的披露比较容易实施。一般来说,通过一些企业排放物数量、企业环境治理投入等指标就能够实现对环境影响的披露。

2、对社会的影响。在各国的社会责任披露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少的,对于社会的平等就业情况只有在美国是必须进行披露的,这主要是美国平等就业委员会对于美国会计三大管理机构的影响。而在我国,没有类似的社会机构,而且企业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比较难以量化。

3、雇工情况。西方各国对于雇工情况的披露也是很多的,主要是对工作环境、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披露。对于职工福利的披露很容易量化,而对于工作环境的披露往往多是文字描述性的,对于改善工作环境的投入等量化指标较少出现。我国企业对于职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披露有助于企业与职工建立良好的雇佣关系,对于社会的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建议

1、制度改进。通过必要性分析可见,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实施完全是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行性的,我国的社会责任披露必须依靠制度规范,而相对于我国社会团体的数量较少,我国政府应该更多地承担推动社会责任披露的任务,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相关制度,明确社会责任披露的格式、内容等。

2、多种披露形式。首先,披露的形式有独立披露和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由于独立披露的成本较高,可以在上市公司中试行,其他企业可以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次,披露的内容中有文字描述和量化指标。用什么方法进行披露主要取决于披露的内容,企业对于环境、雇员福利等方面应该使用固定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衡量,而一些不易量化的方面,如平等就业的情况等,就应该实施文字描述。

3、循序渐进地改革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由于我国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的推动力局限在政府,所以社会责任披露制度改革应该循序渐进。而且,由于社会责任披露也要有一定的社会成本,对于中小企业,必然存在更大的困难性,这样社会责任披露制度首先可以在上市公司的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迟德强 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及借鉴.证券市场导报,2007。

2、卢涛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6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然而,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践行较之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许多企业因为过于看重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在自身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产生了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例如:圣元乳业致死门事件、搜狗泄密用户隐私、同安药品质量问题、耐克血汗工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让企业的形象受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可提升企业营运竞争优势,提高经营绩效、降低营运成本,开拓多元的增资优势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也可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提高员工满意度,更有助于总体社会效益。

二、相关概念

弗里德曼(Friedman)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游戏规则内使得利润最大化”。广义观点认为除了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外,企业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广义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是Carroll对企业社会责任下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的期望。Carroll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四个方面的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客体是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或社会公众,而狭义定义将股东独立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客体是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或社会公众利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我国学者陈宏辉对利益相关者的划分主要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蛰伏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和政府)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三、重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原因

CSR愈来愈受重视,背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所面临的负面市场压力及正面的市场诱因,前者包括:消费者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因特网信息搜集以及应用的能力越来越强,再加上全球约20亿的网民,社会运动议题可直接冲击、挑战企业的日常营运,如劳动人权的保障抗争。供应链伙伴连带的企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更从企业的消费市场、证券市场、被扩大要求至整体供应链伙伴的营运责任,如可口可乐“杀人可乐”阴影。

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对企业获得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利益相关者因企业的获利和发展而强大,因此也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对获得和培育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通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赢得顾客满意和亲睐,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企业品牌形象。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来衡量企业形象,以此来选择判断,因此利益相关者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只有落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能更好地良性循环经营,这样才能让利益相关者获得长远利益。

第7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关注度 责任内容 责任对象 责任披露 责任评 价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96-05

引言

企业是嵌入社会之中的,实现着与社会资源、信息和价值的交换。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 化,承担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承担以道德、慈善和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责任。

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 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缩写CSR1)[1]的基本内涵之外,又大致经历了企业 社会响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缩写CSR2)[2]、企业社会绩 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缩写CSP)[3]和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 zenship)[4]等几个阶段。但是,在我国, 由于国民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经济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 第一要务,难免经济责任考虑得多一些,社会责任关注得少一点。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其自身行为和后果所承担的责任,是个体的人、社会和自然环境对企 业的价值期望。根据美国卡罗尔(Carroll,1979)教授的理解,一般包括经济责任、法律 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5]其中,经济责任是企业所担负的创造收入、实现 利润的责任; 法律责任是企业所担负的法律范围内的责任;道德责任是企业所担负的符合社会规范和人类 价值总体要求的责任;慈善责任是企业所担负的体现人类社会博爱胸怀和坚定理想、信念与 意志的责任。在这四类企业社会责任中,经济责任是基础,其他责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企业责任的进一步表现。换句话说,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必须依赖经济责任 的实现而得以实现。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山东省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有关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责任内容 、责任对象、责任披露和责任评价等问题进行分析,希冀寻求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 实力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最终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研究设计

本问卷设计属于复杂事项,采用多选向量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 责任内容、责任对象、责任披露和责任评价等几个方面。在设计问卷时,首先课题组形成初 步意见,其次征求有关专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最终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和被调查对象 。

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问卷通过山东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发, 并采取“发放―提醒―回收”的方式,反复指导,不断提醒,确保回收率。

本次调查问卷选择在山东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所属的27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发放,涵盖煤炭 、钢铁、机械、运输和资本运营等多个行业领域,主要调查对象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财 务机构负责人和主管会计。调查问卷总共发放600份,收回合格问卷39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 均为66.16%,符合研究的假设要求。

调查结果分析

1.对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的认识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有59%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关注”,33%的选择“关注”,两 者相加高达92%;没有“不怎么关注”和“不关注”的情况。这说明,通过近几年各级政府 的大力倡导、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国际社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认证的强力推进,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为我国企业界所高度认可,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战略发 展的核心价值观。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6年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参与 了社会捐赠,企业慈善捐赠占税前利润的比率大约为0.25%,成为中国慈善事业收入的主体 。同时,相关法律和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2006年1月 施行的新《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 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再如,深交 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银监局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银监会的《关 于加大大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意见》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等。

2.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识

从问卷情况看,大部分被调查者认同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观,对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认同率分别达到87%、81%、53%和51%。这说明,经济责任和法律责 任依然是我国企业关注的主要社会责任内容,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虽有所认识,但还不是当 下我国企业的普遍社会责任内容。

除上述责任内容以外,有79%的被调查者建议增加“环境责任”,75%建议增加“发展责任” 。这说明,相对于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表述,我国企业更为关注生态和自然环境,从 关注企业一时的收入和利润,逐渐转变为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性。这也说明,在我 国应该优先突出环境和发展问题,一定意义上,环境责任和发展责任会重要于其他企业社会 责任内容。

鉴于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应该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环境 责任和发展责任等六项具体内容,其中环境责任是企业所担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 责任,发展责任是企业所担负的积极探索基于价值而不是价格的商业运作模式的责任。

3.对企业社会责任对象的认识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应该包括股东(或投资者)、债权人 、员工、管 理者、消费者、供应商与分销商、所在社区、政府、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等10个方面。通过 问卷调查,企业对社会责任对象的认同率并不一致,其中,员工、股东、自然环境和消费者 认同比率较高,分别是93%、89%、67%和60%。这说明,员工、股东、消费者和自然环境是现 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或者说,是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具体说明如下:

(1)员工是最需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动主体,在从企业获得必要劳动报 酬的同时,应该有权要求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基本的劳动保护、不断的学习培训和公 平的待遇保障。可以预见,随着人文关怀与和谐思想的深入贯彻,资本剥削劳动的传统营运 模式,必定会向资本与劳动平等整合的模式转变,尤其在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资源的高技术 企业,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股东是最为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象。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传统的“股东至上”企业理论的修正,而不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是把 企业视为一个社会嵌入系统的必然思考,而不是对企业本源性理论的否定。无论从企业的形 成、本质和使命来看,还是从吸收资金、规范资本市场分析,维护和保证股东尤其是中小股 东的利益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消费者是最为关键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象。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源泉。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目标不在于实现多少收 入、赚取多少利润,而在于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价值,进而,赢得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 度。因此,企业应该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时间、性能、成本和价格等方面为消费者负责, 生产或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或服务,披露充分的相关信息,保持价格公平和诚信无欺。

(4)自然环境是最为必要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象。自然环境与企业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须臾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不可否 认,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迅速工业化、信息化的同时,带来了 极大的外部“不经济”和“负效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代际矛盾和不可持续。树立环保意 识,积极采取生态技术,合理利用资源,生产绿色产品,最终消除环境污染,已经或必将成 为企业最为必要的社会责任。

4.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认识

74%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应当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且有56%认为应该“充分披露”,仅有 4%认为“不披露”。同时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应采取何种态度问题上,有一半企业认 为应采取自愿态度,一半则支持自律。这说明,多数企业已经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看作是改 善与员工、政府和社区等相关利益者的关系,维护企业社会形象和声誉的重要方式。

理论上讲,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可以基于会计基础,也可以基于非会计基础。前者又具体分三 种方式:即在会计报表表内单独列项披露、在会计报表表外以附注形式披露和纳入日常核算 过程并单独编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后者主要是在会计报表体系之外以其他方式披露, 例如文字性叙述、独立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通过问卷调查,有56%的被调查者选择编 制独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仅有11%选择在会计报表表内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说明, 多数企业还是希望保留传统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的完整性,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通过其他的 报告形式或方法加以披露。

5.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认识

想得到什么,就应该评价什么。企业社会责任能否履行、效率怎样、效果如何,都需要进行 科学评价,其中责任评价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并选择关键性指标。本文通过主观评定法,针对 股东、债权人、员工等10类利益相关者设计了69个备选评价指标,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频数 统计分析后得出每个指标的认同率。限于篇幅,本文仅列示认同率在50%以上评价指标(共3 8个),如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对股东来说,认同率最高的是企业发展可持续度,达82%,体现股利回报的股利支付率 、每股收益等指标仅为67%和60%。这说明,相对于短期回报而言,股东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 展。

(2)对债权人来说,认同率最高的是企业信用度,达85%,而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利息保障 倍数、资产负债率和速度比率等传统指标都比较低,分别为67%、60%和56%。这说明,在经 济体制转型期,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遵守协议,讲究信用,要比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流 动性更为重要。

(3)对员工来说,认同率较高的是员工满意度和工资增长率,分别为78%和70%。员工满意 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指标,一定意义上,是衡量员工幸福感的幸福指数;工资增长率关乎员 工的未来发展。这两个指标认同率比较高,说明员工需求日趋多元化,说明员工不仅希望就 业、有工资、获得基本社会保障,而且更希望工资有个较快的增长,甚至是公平、公正的工 资待遇。

(4)对管理者来说,认同率最高的是薪酬与效益比率,高达89%,而在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 股票期权激励,仅为52%。这说明,与未来的激励利益相比,管理者更为关心在为企业创造 效益的同时,能否得到一个比较可观的薪酬收入。

(5)对供应商和分销商来说,认同率较高的是合作信任度和合同执行率,分别为89%和82% 。这说明,供应商和分销商最为担心的是企业能否及时履行合约、有没有合作的诚意。

(6)对消费者来说,认同率较高的是产品合格率、顾客满意度和产品性价比,分别是74%、 70%和70%,售后服务费用率仅为52%。这说明,产品质量仍然是消费者所普遍关心的,尤其 相对售后服务来讲,产品本身的质量依然是最重要的。

(7)对政府来说,认同率较高的是社会贡献率,达85%,而税款上缴率仅为52%。这说明,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不仅仅表现在税金多少和能否及时上缴这个单一问题上, 而是一个综合性、复合性的责任要求。

(8)对所在社区来说,认同率最高的是投资就业率,高达89%,而社区捐助率、绿化费用率 和安全卫生费用率仅分别为59%、59%和56%。这说明,最大限度地安排就业是所在社区最为 期盼的,传统的捐助、绿化和安全卫生等则不是最重要的责任诉求。

(9)对竞争对手来说,认同率最高的是市场占有率,高达82%,也有67%和63%的被调查者认 同自主产品或服务创利率和声誉指数。这说明,自主创新和声誉已越来越受到竞争对手的关 注,但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多数企业还是更看重市场占有率,所谓“让利不让市场”。

(10)对自然环境来说,认同率较高的是环境保护投入比率和“三废”治理率,分别是78% 和74%。这说明,治理废水、废气、废渣依然是目前企业最主要的环境保护责任,而且关键 是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主要调查结论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国资委所属的27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

第一,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可以说,在我国由政府或行业主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界定应该体现中国特色,应该与我国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 和经济实力相适应,在认同西方国家“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同时 ,应凸显中国经济的发展性和中国企业的成长性,强调企业的环境责任和发展责任。在一定 意义上,这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中国化”,是对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的重要发展和贡献。

第三,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归根结底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但是,利益相关者是个极为宽 泛的概念,有显著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在不同的国家,针对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 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有所侧重。当前,我国企业所面对的最主要的社会责 任对象是员工、股东、自然环境和消费者。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有强制性的趋势,相对于自愿披露和自律披露,强制披露更有利于 保证权威性和规范性,更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健康发展。企业更愿意选择以编制独立 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说明企业期望能够更清晰、合理、全面 反映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但期望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国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编制 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即使有,其包含的信息也存在不准确不合理的问题。这给我 们未来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 方式。

第五,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或绩效情况的指标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 或指标束。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利益相关 者,企业所承担的具体社会责任也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就是要选择哪 些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的社会责任方面,而不是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

注释:

[1]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3

[2]Ackerman R W, Bauer R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The Modern Di lemma.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3]Wartick S L, Cochran P L. The Evolution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 ance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758-769

第8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摘要:由于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不同的关系。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绩效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资料和分析总结已用的指标体系,尝试设计新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这五个维度衡量企业社会责任,选择一组财务指标全面评价财务绩效,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伴随社会责任日益受到关注,结合中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十分受青睐。由于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加上可持续发展观正逐渐取代只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履行社会责任。Oliver Sheldon(1924)在《管理的哲学》中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Bragdon 等(1972)开始实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由于已有文献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方法有所不同,所以任何时期的分析都表明二者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不过较多的分析结果都支持二者正相关,Hillman 等(2001)和沈洪涛(2005)、李正(2006)研究表明二者正相关。本文在采用新指标体系基础上,分析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外延的拓展,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应该存在某一平衡点。

二、文献综述

总结自1970 年起的文献材料,二者存在三种关系。正相关:Preston(1978)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美国500 强企业1971-1975年的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报告,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多股本收益率更高。负相关:Makanietal(2009)选取社区、公司治理、员工、顾客、环境、人权6个维度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发现环境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倒U 型:Bowman(1975) 用CEP指数测度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发现污染控制适中的造纸企业财务绩效最好。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存在争议,且缺乏全面的理论基础以及缺乏系统权威的衡量办法来量化企业社会责任,导致不同市场不同时点的不同结果。

三、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20 世纪初社会责任之父Bowen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Carroll(1979)在《公司业绩的三维概念模型》中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部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但国内卢代富和李正皆认为社会责任不含经济责任。国内选取CSR衡量指标的代表有王怀明、宋涛(2007)考虑政府、员工、投资者和公益,张兰霞等(2011)考虑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和政府,杨熠等(2008)考虑利益相关者,朱金风等(2009)考虑政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和公益。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受托者,在最大化股东收益后,也需要尽可能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我国核算的财务绩效已包含股东责任,而且现行财务报告中无量化的环境因素,所以本文从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客户这五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

(二)财务绩效的界定

目前超过80 个财务指标被用来衡量财务绩效,大体有市场指标和会计指标。第一类主要来源资本市场数据,如股价回报率等;第二类主要基于财务报表数据,如净(总)资产回报率等。王怀明、宋涛(2007)的综合性资产收益率,张兰霞(2011)的总资产报酬率,杨熠(2008)的总资产报酬率及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朱金凤(2009)的每股收益、托宾Q 值,许岩(2011)的净资产收益率。财务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业绩,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运营水平等方面。前人在选取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主要评价企业的某方面能力。本文认为应该综合市场指标和会计指标,选取一组最富代表性的指标,来全面衡量企业财务绩效。

四、理论分析

由于我国现行核算的财务绩效已包含股东责任和财务报告中无量化的环境因素,并且我国未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而且只提供定性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本文只分析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顾客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财务绩效水平,提出如下理论分析:政府通过征税分享收益,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企业主动承担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有利于维持与政府的融洽关系和享受公共物品及优惠政策,避免政府处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长远发展。伴随扩大的企业经营规模和锐增的发展机遇,企业资金来源包含外部筹资和内部融资。因为债务资本较权益资本筹资成本更低,而且不容易分散控制权,所以债券融资是主要的融资渠道。若企业积极履行对债权人的责任,按时还本付息,不随意挪用借款,提升在债权人心中的形象,有助利于吸收更多的生产经营资金,加快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保持长期的稳定发展。客户处在生产经营的下游,是产品服务的最终享受者,是利润增加的推动者。企业积极履行该责任,有利于获得良好信誉,为企业打造很好的口碑,促进长远发展。

劳动力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所以职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力。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想要员工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需要满足其层次需求,完善员工的权利保护机制,具体有薪酬待遇、职业培训、晋升空间、工作环境等。若要发挥企业目标的共同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归属感,降低员工流动率,削减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应该充分履行该维度的社会责任。供应商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企业需要与其维持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最看重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若企业长期准时按信用条件付款、持续定货,有助于提高其财务绩效水平。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围逐渐从抽象的概念到设计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总结为社会责任会计法、内容分析法、“TRI 法”、指数法和声誉评分法等。本文遵循全面可比原则设计相关利益者的业绩评价体系: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虽然净资产收益率能较强地反映真实盈利能力和绩效水平,但仅用它来衡量是不全面的,本文考虑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结合

参考文献,考虑上期总资产报酬率、资本结构、规模和总资产增长率等控制变量。

各相关利益者常见衡量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如下:资产税费率和税收比率衡量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程度,资产税费率= 全部税金/ 总资产,税收比率= 全部税金/ 净利润,比率越高表明企业通过税收方式对政府所做的贡献越大。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评价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值越大表明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越强。薪酬比率衡量公司对员工利益的照顾程度, 等于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越照顾员工利益。应付账款比重和应付账款周转率都反映企业对供应商利益的照顾程度,应付账款的比重=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应付账款周转率= 主营业务成本/应付账款平均余额,比率越大表明企业越照顾供应商利益。主营业务成本率= 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与客户的关系越良好。

五、结论建议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采用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表明所选维度的社会责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财务绩效。总资产报酬率与对政府、债权人和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低度正相关,与对员工和顾客的社会责任低度负相关,与上期总资产报酬率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对政府及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与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微弱正相关,与对员工和顾客的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净利润增长率仅与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低度负相关,与其他四个维度的社会责任都正相关,与总资产增长率高度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企业应积极履行对政府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而对其他维度的社会责任会因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不同而结论不同。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向政府照章纳税,向社会多奉献爱心,诚信对待供应商和消费者。

具体建议如下:企业需要强化社会责任理念,重视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到管理控制制度和业绩评价激励中。政府应该制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法规,加强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最后,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宣传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整体氛围,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颜剩勇,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 2005(5).

[2]邓冬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3]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2008.

[4]徐光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

第9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CSR公关策略

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社会的其他组织,群体与个体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公共关系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和传播职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接受与认可。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于企业赢得公众的支持和喜爱,有利于企业公众形象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从而间接地帮助企业提升其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CSR与公共关系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不少企业所承诺和履行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形象差异化的重要标志,这些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与其优秀的CSR公关策略密切相关。由于公共关系超越了传统的营销传播,它有效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三大传播手段,既具有媒体传播的公信力,又具有组织传播的影响力,还具有人际传播的可信度,因此,企业对于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不再仅仅局限于广告,而是通过以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为目标的整合营销传播手段,特别是公共关系宣传的优势,把企业与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价值相联系,用具有社会效益,体现社会责任的活动来创造差异化,吸引公众对企业的关注,从而开拓更大的目标市场。在公众看来,企业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传播的信息更为严肃可靠,企业在公关活动中呈现的形象比其他营销传播方式更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更能够直接得以展示和传播,人们对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与赞誉也更容易得到激发。

20世纪90年代前的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为了脸面好看而做好事”,仅局限于短期的施善行为,而与商业利益关联不大。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缺乏战略性思考,很多企业甚至主动避开与自身业务范围相关的主题,不希望公众将其慈善努力看成是自私自利的商业行为。他们在选择赞助对象或筹办资助活动时,主要以企业董事会成员或高管人员的喜好(如对艺术、教育等的偏爱)为指导进行决策。而企业的慈善之举通常在于开出一张“做善事,做好事”的支票,直接给予需要资助的个人和组织,一般不主动策划对公众的宣传活动。企业的老板们普遍认为企业赚了钱回馈社会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这种慈善的努力是否引起公众的关注。

90年代以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从义务向战略转变。正如克瑞格・史密斯1994年在其文章《新的企业慈善行为》中描述的那样,企业开始对特定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活动做出长期承诺,不仅提供现金捐助,而且还从销售产品中提出金额,并对慈善活动做财务预算,有时还与接受捐赠的单位结成战略联盟。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那些符合自身价值观、支持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社会公益活动,开始有所选择地承担企业所在社区,客户及员工最为关心的社会活动和公益主题。

CSR环境变迁

不少世界500强企业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时,已经把社会责任与企业整体发展、生产运营、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从传统的CSR行为“为了脸面好看而做好事”发展为当今的CSR理念“尽全力去为社会做更多的好事”。基于当代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发展策略强调企业作为一名公民的形象,追求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并将这一追求整合于企业内部文化和外部所有公关的活动中。正如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威廉・福特所说:“好的企业与伟大的企业之间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伟大的企业也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但它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当今,公众对那些为社会做好事的企业的评价越来越高。在评选“最受欢迎品牌”时,不论是《商业周刊》还是《财富》杂志,“企业社会责任”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许多知名企业认识到,公共关系策略不再是简单地运用产品进行促销,基于传统营销传播观念的公共关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以及公众对环保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诺与行动,他们不但应该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应成为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企业公共关系策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关系的管理以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为核心,二是公关传播活动以宣传企业社会责任为聚焦点。这两者的协同效应,是企业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向公众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树立公众对企业的尊敬与信任,进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许多调查表明,当消费者知道自己购买产品所支付的钱将部分用于社会捐赠或公益事业时,他们将更加乐于购买此企业的产品,有时甚至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当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一个企业在公益事业上对社会有所贡献时,他们更愿意在政策上扶持这样的企业;当媒体了解到企业为社会公益事业所做的贡献时,他们总是更愿意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先进事迹。因此,基于社会责任的公关策略是企业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与贡献,企业有可能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CSR公关策略

根据“营销之父”科特勒等人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通过对自由决定的商业时间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详尽地描述为”企业将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将通过与员工、他们的家庭、当地社区以及整个社会进行合作,来实现他们对改善公众生活质量的承诺。

CSR公关策略并不简单指企业的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那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主要强调企业重视“道德市场因素”。企业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员工、消费者,投资者以及政府组织等对其支持度与认同度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因而企业的营运活动应以社会责任为原动力,企业的付出和努力就是对公众负责,就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要制定好这样的公关策略,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做负责任的企业”视为企业经营的长远战略,这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精髓,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石,更是企业品牌声誉的常青藤:第二,了解社会变革的迫切需求,研究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系列主题,即“做那些好事”才有利于公众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第三,将社会责任的主题融汇到企业生产,营销、传播,公共关系的各个环节中去,第四,重视开展与社会公益事业相关的公关活动,并适时通过大众媒介向公众展现企业对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