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2
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前后知识的关联性特别强,教师既要理清前后知识的逻辑性,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穿插,而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恰恰影响着一堂课的授课效果。因此,在新授课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导入的目的性来展开。这样做,既有利于授课效果的提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对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导入的目的
我多年参加全县小学数学课教学大比武评讲活动,仅就对参赛教师的课堂导入来说,近20%的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存在瑕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体系认识不到位;二是对教授新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准,不能准确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三是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不当,不能很好地对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利用,达到降低新知识难度,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目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仅仅占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但这短暂的5分钟往往决定了一堂课的授课效果与成败。导入的方法也五花八门,有“问题导入”“实物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准备,这一点至关重要,不应该背离这一原则。
二、课堂导入的要领
如何把准脉搏精准切入课堂,才能实现导入的目标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领。
(一)熟悉教材的编排意图
大家知道,新课标教材普及以前,大多以人教版教材为主。我们目前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最大的区别除了教学理念的渗透外,就是知识体系的编排。人教版是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进行集中学习,北师大版则把知识点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按照难易程度分散在各个学段,呈现螺旋式上升。比如在“空间与图形”中,第一学段对几何体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第二学段则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知识的广度与难度有所提升。人教版教材将这一部分知识编排在高年级进行学习。如果对教材的编排不清楚,对学生知识掌握不了解,在涉入新知识的时候就达不到复习旧知识的目标,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二)明确新授知识的重难点
每一节课重难点的设计都有特定的指向性,也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重难点的进一步升华与综合应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课堂导入时要特别关注对旧知识的引入和复习。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恰好引用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所以在熟练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巧妙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前面已说过,北师大版教材体系编排的特点是教材内容呈螺旋式上升,已学过的知识与新授知识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性,要突破新授知识的重难点,就要考虑已学过的知识中与新授知识关系最紧密的是哪一点,然后结合新授知识的例题设计复习导入,通过导入旧知识,在某个环节稍作点化,打通知识逻辑联系的关节点。这样导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降低了新知识的坡度,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比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迁移法和探究法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学生课前预习要有指向性
学生课前预习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先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新授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让他们结合已知知识,回顾前面解决这样的问题采取的方法与思路,这样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收获。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中有如下例题,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1.(3/8×1/3)×3×8
2.(20+4/5)÷4/5
对于第1题,我们在课前预习可以大致安排如下练习:
(1)(3×5)×8(目的是熟悉乘法结合律)
(2)3/8×8(目的是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
(3)1/3×3
(4)3/8×8×1/3×3
对于第2题,我们在课前预习可以安排如下练习:
(1)20×5/4
(2)4/5×5/4
(3)20÷4/5
(4)4/5÷4/5
只要学生依据已有知识顺利解决上述计算题,对新授课的讲授、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就自然做到了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练习题时要多一点心眼,从练习题的形式到数学逻辑思维,尽量做到靠近新授例题,这对师生来说是双赢。
总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与成败,也是温故知新最关键的一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母语教学,通俗地说,就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和书写规范汉字。口语交际与写作都是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沟通的母语活动,而这一母语的运用过程,往往是老师教学重难点,学生大多存有畏难情绪,造成习作及口语交际难以突破的困难,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这一现象较为明显。因此,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母语教学。笔者认为母语教学不仅应该在课堂上渗透,也应该在课外使用,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理论,更应该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和巩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一、农村学校学生普通话现状
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只在课堂上甚至是语文课上才会使用普通话。因为四川话有很多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h”“f”不分等现象,所以学生学习普通话比较困难。而语文课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使他们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门基本课程。语文课历来讲究听、说、读、写四样功夫,就其中听、说、读三样都是需要用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能正确“说出来”占了大部分。而单靠每天的语文课来完成“说”是完全不够的。比如,就我所刚接班的三年级学生来看,在语文课上也存在着用普通话表达困难、运用能力差的现象,常常用方言来回答我的提问,因此,我就要求他们在学校上学期间必须使用普通话,但我的要求刚一提出,就有学生用四川方言回答:“说不来的嘛。”其实不是他们不会说,是没有形成一个语言环境,他们害怕说,甚至是羞于说。因此,给他们创设一个语言环境来练习用普通话进行语言表达显得至关重要。
二、母语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说普通话,用规范汉字”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对学校、机关、媒体等提出的基本要求。“说普通话”包括“掌握普通话”和“使用普通话”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正式场合和公众交际场合能否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都应该注重母语教学的渗透。有些数学老师认为教普通话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因此在数学课中就使用方言,以致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就更少了。当学生在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很难把方言中的一些词汇转化为普通话词汇。各级各类学校在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全社会普及普通话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普及普通话要做到“三纳入一渗透”,就是要求学校把普及普通话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中。
1.课堂教学
学校是学生学习、练习普通话的主阵地,学校如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经过长时间练习就会逐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之一,如果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能正确流利的使用普通话,边说边思考就能把作文的大体结构说出来,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同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进而也能促进学生阅读时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母语教学的重要性。
2.社会效应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来临,意味着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正确的语言表达能促使思维开拓,从而达到创新。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语言,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母语的教学。更要重视应用,学校是学生能应用母语的最佳场所,所以母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课堂,而应遍及整个学校教育。
三、提高母语教学的重要渠道
1.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如: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等。但是,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的主导者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所以我在学校就让学生在课堂下也运用母语,带头在平时的课间休息、校园内与学生的对话使用普通话,鼓励学生参与到普通话的应用中来。
对于小学生来讲,眼睛和耳朵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因此,教师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因此,母语教学的责任在每一位教师的肩上,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2.学生的参与效应
自高校扩招以来,设置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迅速大增,招生规模成倍增长,08年底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六百多所,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地方院校。不同层次的院校对教育资源占有程度的差异会导致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因而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重点院校定位于通研究人员为目标,显然不符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与重点大学法学院和专门政法院校相比,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起点较低 ,在学生素质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认为地方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于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为办学根本,素质教育隐含于职业教育的背后就业情势来看,扩招后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主要供职于实务部门或从事非法律类工作。专业法律教育带来的积极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敢于担当的特质让从事于不同职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地方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下:
一般来讲,法学实践教学形式有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毕业实习、专业辩论、参与职业化训练、开展法律服务等形式,均缺乏鲜明的成效。
在法庭模拟中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来模拟演练中国的法庭审判程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表演的同学投入较多,而旁听的学生几乎无动于衷。同时,缺乏真实的临场对抗和未知的风险担忧,没有强烈的压迫感,丧失体验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案例教学属于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对于加深引导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很难让学生学到律师的其他技巧,如解决问题、事实调查、交流、辩护、谈判、诉讼等。这是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缺憾,这些实践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积累和体验,非课堂上对事实与法律的推理分析论证能完成。
专业实习应该说对法学学生来讲最具有直观感知性。然而随着法学在校学生规模的扩大 ,实习基地难以接纳更多的学生。采取自主实习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注重于形式,实习结束时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再写个实习鉴定就算参加实习了。而那些进入实习单位的学生也往往很难得到很好的锻炼,实习单位出于各种问题和现实条件的考虑,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出司法职业技能的培养方案,学校也很难有效地监督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因此学生干杂活的较多。另外,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段刚好处于学生找工作或公务员考试等关键时段 ,在就业压力倍增的今天,可以想象,学生是难以全力投入到实习环节。
地方院校法律援助的设立遭遇的障碍
作为地方院校的法律援助,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被司法部门所认可,还需微观层面;我个人认为至少需要突破下列困境:
(1) 法律援助场所空间保障。相对来讲,办学成本高于课堂讲授。课程整合进法律援助课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两门课程占有的资源;将法律教育合并于模拟法庭中,可以解决活动场所相对独立性的问题。课程的整合可以奠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双向意愿的前提下确定参加法律援助的学生,逐渐提高法律援助的覆盖率。(2)在现实中学生取证时的身份认同。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和律师法中赋予了律师特有的诉讼权利和地位,在刑事诉讼中取证的主体资格只赋予了律师辩护人,法律援助的学生一般以“其他辩护人”身份或以法律援助中心团体的名义参加诉讼,非律师资格的身份在此种情形下会受到制约。如何全面培养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也需要地方院校法律教育之外的制度支撑。例如司法部应驻马店市司法局申请特许在驻马店市范围内专门增设“法律援助工作者”一职,法律援助工作者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拥有律师所有的一切权利。我们希望通过立法来规定法律援助中心的法科学生的“准律师”身份,赋于学生“准律师”身份,赋予其相应的律师身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刑事诉讼业务或需要调查取证时,可以让地方院校教师所兼职的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办理相关手续,其他类的可以由该地方院校法律的师生共同完成。总之,专业法律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也要全程参与,特别是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87-01
1 前言
目前我国约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农村学校(我们把由乡镇一级政府管理的中小学及小基层的教学单位定义为“农村学校”)是中国教育基础的主题,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为使农村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作出切合国情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以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中体育落后的不协调状况。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小学生体质的迫切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开展体育教育的需要。篮球教学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着重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p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的部分搜索引擎,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维普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西昌学院图书馆等馆藏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随机抽取了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一些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2.3 访谈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专门走访了金川县安宁乡安宁小学理县薛城镇中心校的教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状况分析
3.1.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活动基本情况
农村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的比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运动参与的人数及组织形式、课余篮球队训练情况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时数情况。
中小学时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篮球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培养他们篮球运动的参与意识并养成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篮球运动健身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篮球课教学时数多少,直接影响篮球教学效果。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一定学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中比重排列居前三。说明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体育课上课时是根据学生的喜爱自选内容,教师只分项目进行指导、监督,从十所学校体育器材借还登记簿上看,70%的借出器材是篮球,其次是乒乓球、气排球、跳绳。所以,在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从事篮球活动的时数比计划的还多。
3.1.2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活动情况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与健康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整体,与体育与健康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课余”决定了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把握好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运动的开展,对于篮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余活动学生运动项目选择情况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学校的区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没有多大影响;总体上看,女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面较宽,而男生的运动项目选择比较集中于篮球。说明篮球运动在农村学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
3.2 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的因素分析
3.2.1 场地器材设施分析
标准规定,城镇小学和乡村小学必须配备的体育器材有30多个种类,乡村小学最低标准为“12个班以下”,要求配备:6根接力棒、20个实心球、10张体操垫、6条长绳和50条短绳、小篮球和小足球各10个。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的器材,也没有那么多的场地,我在安宁乡住了二十多年,也没发现没什么改变,一直就是一个篮球场,田径场就根本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器材,就是上课时有个篮球,在课余时间连篮球都没有,有条件的学生自己买了带来的。或者是老师在打的时候和老师一起。所以严重缺器材。很多学校也是一样,除了篮球几幅羽毛球和一两个排球外就没有其他的器材。
3.2.2 教师队伍分析
对于这些西部山区来说,教师也是短缺的,更何况是农村的学校,本来教师就少,一个教师担任至少两门课。体育教师也就少,所以专门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也是不可能的。课余体育锻炼虽然是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如果能合理安排指导员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锻炼的效果会更好。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没有指导员。而在安排有指导员的篮球活动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其次是班主任,第三是有专长的其他教师,第四是有特长的尖子学生。
3.2.3 学生的认识情况
对于那些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在周末运动一下,反而会加重他们体内器官的磨损并缩短寿命[4]大部分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每次锻炼达1h以上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每周体育锻炼都在30min以下。小学生,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较为理想,而初中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2次以上的人数不多。总体上是,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加次数少、时间短,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3.3 影响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的“课余”属性,决定了影响因素的多样化。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影响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开展的因素有:场地器材、学校内篮球运动氛围、学生余暇时间、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外篮球运动氛围、篮球教学效果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另调查中发现,留宿学生少、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学生余暇时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低年级学生,他们放学后要急于赶回家,是影响参加课余活动人数的主要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的学时,篮球运动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但有组织的篮球活动的次数少,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锻炼时间大部分在30min左右;体育教师在课余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少,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校有篮球队且能坚持训练的很少,没能为有篮球天赋的学生提供参与课余篮球训练的条件。
影响篮球运动在金川县农村学校开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不同,其中场地与器材、领导认识、体育教师素质、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是最主要的。
4.2 建议
由州教育局及相关部门成立中学生体质监测部门,通过定期检查,把学生体质达标以否列为学校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中,以督促学校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力度,同时,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起到监督作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CDIO教学模式 三维效果图制作 职业教育
0 引言
项目教学法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强调项目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注重实践与学生的动手参与。高职三维效果图制作课程是环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非常适合,因为教学中,每一个三维效果图的完成,其实就是一个小型项目的完成。同时,三维效果图制作课程,也是一门艺术表达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到为用户定位、风格确定、材质与灯光的运用、不同款式家具与电器的调用、以及渲染与镜头感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为了保证项目教学法的有效性,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采用CDIO模式,强化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 CDIO教学模式简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从2000年起,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雪平大学、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发起,全球23所大学参与、合作开发的一个国际工程教育合作项目,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于2004年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的缩写,Conceive 是指学生或教师“构思”一个实际工程项目,Design 是指通过撰写报告、画图纸来“设计”项目,Implement 是指制作产品,“实现”项目,Operate 是指在不同的应用背景下“运作”产品。
CDIO模式就是要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不断地从一个个项目的“做中学”的过程中,提高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工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的能力。针对环艺专业的三维效果图制作这门技能与艺术紧密结合的课程,引入CDlO工程教育模式十分必要。
2 CDIO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中的地位
项目教学法最早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后于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2004年才真正创立,从时间上来看,它是从属于项目教学法的。虽然从系统理念的角度来看,它们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是平行关系,但从概念出现的先后次序上考虑,可以将CDIO教学模式放入项目教学法中,将其看作是项目教学法中“项目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中的“实施”中,因为在实施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将其嵌套于项目教学法中,更具逻辑性。
3 CDIO教学模式在三维效果图制作课程中的实施
由于将CDIO教学模式看成是项目教学法推进过程中的一环,本文仅从项目教学法中“实施”的进程来探究CDIO教学模式的运用。
(1)让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中“构思”自己感兴趣并且是合理的项目,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环艺专业的三维效果图制作课程,是在学生没有任何3DS MAX基础之上开设的这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不但要解决制作效果图技术上的问题,同时还要将有关室内外设计的艺术上的问题一并解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探究CDIO教学模式在三维效果图制作中的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构思”出自己想要动手的项目。比如本课程的前期,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项目中,有一个项目的名称叫“运用标准几何体建一个家具模型”,那么,学生就要在此项目下构思自己的“项目”:什么样的家具可用标准几何体来完成?是做一个茶几呢还是做一个电视柜?茶几或电视柜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学生必须自己决定;又比如,在课程后期,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项目中,有一个项目的名称叫“制作一张自己感兴趣的室内空间效果图”,那么学生就要在此项目下“构思”自己的“项目”:是做客厅效果图呢还是做卧室效果图?或者是卫生间?是做简欧的效果还是做中式效果呢?学生也必须自己决定。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激发出学生创作的灵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构思”项目,巩固并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三维效果图制作课程中,简单的家具应要求学生必须用手绘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从而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以达到巩固以前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以前所学理论的目的。比如之前谈到,学生选择了要做一个茶几的项目,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按家具设计的行业标准来要求学生:尺寸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造形是否美观合理?准备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是用玻璃的还是实木的?需要用金属吗?学生必须在设计草图上标出尺寸与标注出材料。同样地,在“制作一张自己感兴趣的室内空间效果图”这个项目中,无论学生选择了什么样的项目,学生必须用AutoCAD设计出自己“构思”项目的设计图纸来——平面图以及立面图,当然也要标出尺寸与材料等。在学生准备“实现”之前,要求学生分组审查,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或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为后续之“实现” 准备好导入3DS MAX的DWG文件。
(3)以开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项目,促进学生互帮互助,从而提高学生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以及较好的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由于学生掌握三维效果图制作技能知识点的水平参差不齐,“实现”的能力有强有弱,因此在学生“实现”项目的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允许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三维效果图制作,在一定熟练程度的基础上,制作的过程并没有一定之规,实现的方式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方式,他们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帮助,会使学生的“实现”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而对于学生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共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而详细地给予指导。三维效果图“实现”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自我价值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4)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运作”自己的作品,从而产生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以支撑学生能不断地进取。在三维效果图制作这门课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到一些网上完成任务,是学生“运作”自己的作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的难度相对较大,只适合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使用。而从一些关系较好的装饰公司为学生争取一些难度较低的家装效果图的制作项目来做,则是一条更好的途径。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就是组织社团,经常性地在一些设计类网站上去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很多的设计比赛,都是需要做效果图的,通过学生社团参加比赛,能够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激发学生的斗志,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鼓励学生为亲朋好友的家装做设计效果图,也是一条“运作”学生作品的好路。
4 CDIO教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的CDIO“实现”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力。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可以将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互助学习小组,并制定出评价小组表现的具体的指标,让各组同学互相竞争;同时,对小组内每位学生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考查学生在“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每一环节的具体表现,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2)评价要及时准确。对于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及时准确地评价,其实就是一种激励与鞭策。
(3)多搞交流性的作品展。作品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其能力的展示,多做交流性的作品展,不但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品,还能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CDIO模式中,对教师业务水平其实要求更高更全面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的教师,必须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和行动能力得以提高。重庆电子工程学院号召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取得相应的行业证书,是教师上专业课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56-01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1、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太过于注重小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都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为目的,来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培训教学,从而忽视小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小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使小学生厌倦语文教学课程,也就发挥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2、教师对德育理念认识不足。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也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2]。与此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只是空谈,这样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品德问题,还会降低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3、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品德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下从语文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以及语文教师角度四个方面融入德育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从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素养。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自行思考与探究,并理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问题,最好给予肯定与支持。这样才可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课程,同时也能使小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含义。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就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品德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这样还可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丰富课外阅读语文内容,还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3]。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来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其次,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小学生的正确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小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
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小学生能够热爱语文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品德的提升。
4、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实施德育教育。为了能够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的言行与观念,主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为只有语文教师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行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制定培训计划,这样不仅可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每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四个角度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使得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而且也可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邱 玲.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有效的德育[J].赤子(中旬),2013,08(09):78-79
一、德育的定义
广义的德育定义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体利下,学校、家庭和学生大多重才智而轻德育,导致当代青少年出现众多的道德方面的问题,觉得只要自己成绩好,其它的是其次的,就可以为所欲为。而道德与才能到底孰轻孰重?古人云:所谓才者,须在德才两端。德才兼备者是谓全才,有德不才者是谓庸才,无德无才者是谓蠢才,有才无德者,是谓诡才。今天的教育者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不德者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
三、当前小学生存在哪些德育问题
1.逃学厌学问题日趋严重
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时刻也不能放松自己,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工作。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片面地最求分数,家长和老师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各种压力,导致学生不堪重负,加上学生自身的各种原因,学生总不能达到老师和家长的期待,有些学生不堪忍受,而厌学逃学拒学,更有极端的学生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学习。
2.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
近年,青少年犯罪成上升趋势,一件件的少年暴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一个学生因上课打瞌睡教师反复提醒,触怒了该学生,学生站起来就将怀孕的女教师打成流产。不少学生早恋问题已经扩散到小学生队伍里,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上缺乏父母及老师的关心,就产生了早恋的念头,以寻求安慰和刺激,这是一个恐怖的趋势,它既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各种错误的念头和做法。
3.小学生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校园里时常听到小学生脏话脱口而出,臭话随口流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师长。
造成以上小学生的德育问题是多方面的,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家庭管教以及影像传播等。
总之当代小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德育问题实在令人堪忧,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以及学校,都应该做出积极应对,关注小学生德育问题,关心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密切配合。德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狠抓重点,注重个别差异。
1.社会德育
社会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并使其内容科学、健康。社会宣传要做到在一定时期内围绕一定的中心,统一宣传口径和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团体开展的德育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总的方向和要求上应保持一致,相互协调配合,防止相互矛盾。社会德育应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与科技知识普及活动、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及职业指导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和熏陶。
2.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要注重寓教于养,养教结合,教重于养 ;寓理于情,情理结合,父母、子女构成家庭德育的双边活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避免过于苛责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实际等。
3.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德”的教育,具有不同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特有属性。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各育的目的、任务、内容不同,因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同。德育是关于“德”的教育,是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的意识和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影响和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必须坚持一下几点原则: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即知行统一的原则。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
3.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原则。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W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人性化德育 贺州市 《三字经》
一、当前贺州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明显
贺州市农村小学一般每班每周安排有1~2节思想品德课,但约95%的学校没有专职(专业)教师,其课程教学基本由班主任或本班任课教师完成。更为糟糕的是,思想品德课多为授课教师讲解语文或数学的内容,从而致使德育课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在贺州市农村,孩子语数英成绩好、考试排名靠前、能升上重点初中仍是当前众多家长最大的夙愿,对子女德育健康成长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持有“只要成绩好其他事情都包办”的错误做法。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小学生只有分数考得高才是好孩子、才能进好学校、才有好未来的社会认知在贺州依然占主导地位,重智轻德的行为比较突出,如对关涉农村小学生德育的人财物投入不足,忽视校外德育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少等。
2.德育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版)、《小学生守则》(2004年版)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版)集中反映出了我国小学生现行的德育内容与任务,事实上部分内容与任务是违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因为,6~12岁的小学生身体还处于幼儿基础上的继续生长发育时期,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要求他们掌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抽象概念不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另外,部分德育内容空洞无物,且脱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德育教材虽然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但多为空洞的说理,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因而导致部分德育内容“不接地气”、可操作性差。
3.德育方法单一陈旧
贺州市农村小学德育多以空洞的说教、被动的灌输为主,当学生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守纪律等时,教师通常以简单粗暴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来代替本应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为规避学生人身安全风险,贺州只有15%左右的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校内趣味性活动,约3%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性、趣味性、益智性、公益性的课外或校外活动。在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听之任之、一味满足的溺爱做法;有的家长道德、文化与教养品位低(如言语粗俗、好吃懒做、虐待父母等),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有的家长在孩子达不到预期要求、行为有过失或犯了错误时,通常采用呵斥、打骂的教育方式。从社会角度看,贺州有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大众传媒对各种垃圾信息、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内容的散播,因而近半数农村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拉帮结派、行窃、早恋等,甚至极个别学生小小年纪就有了。
4.家、校、社德育不成合力
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而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完成。然而,当前贺州农村小学教师平时不积极、主动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常是学生在校出现严重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后才会电话告知家长(约占73%)或进行家访(约占18%),只有5%左右的学校每学期能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一些家长也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情况,当被告知其孩子在校做了错事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常以质疑的态度回应老师,对家访的教师也不理不睬,回避责任,对孩子的德育工作不给予积极的配合。极少部分家长则更为极端――把孩子的德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成“甩手掌柜”。此外,60%的贺州农村小学生为留守儿童,由于负责照看的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思想与行为监管不力,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留守小学生的德育滑坡。在贺州农村,拜金风、攀比风、赌博风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成长。33%左右的小学生已养成以金钱为中心、用钱处理事情等行为,45%左右的小学生在购物、办生日宴等方面相互攀比,约10%的小学生有参赌的记录,而校园周边屡禁不止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室、小书摊、小卖部、流动摊点等也极大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三字经》成功的德育实践及其启示
蒙学读物《三字经》是农村小学生德育教材之一,其在德育内容设置、德育方法使用、德育环境创设方面的有效做法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健康推进具有借鉴与指导价值。
1.大力倡б浴吧啤蔽核心的德育内容
《三字经》强调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其人性的变化只不过是由于后天不同环境(或教育)的习染。为保持人“善”之本性,《三字经》倡导对人从小开始就应进行“善”的德育,并把“曰仁义,礼智信”作为“善”的德育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古代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三字经》将之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不仅明晰了德育的目标,也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而我国现行的小学生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法制等方面的德育发展需求,人性相对弱化,为此加强仁、义、礼、智、信及符合农村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出国家、社会、时代需要以及个体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2.十分重视德育方法的优化运用
《三字经》介绍并实践的德育方法,其一是说服教育法和自我修养法。“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怠情贪玩的孟子一次逃学回家,孟母一言不发当其面把即将完成的锦绢拦腰剪成两段,以此告诫孟子读书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废学就如同断绢。孟子深受教诲,从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学,后终于成长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一代儒宗。其二是情感陶冶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是说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小时候倘若不好好学习,到两鬓斑白时既无知识又不懂做人的道理再后悔也没有用!又如“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认为小动物都能尽自己的本分并靠自己的能力来体现自身价值,如果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还不如小动物。这种情感陶冶的德育方法利于促使儿童道德品行获得健康成长[1]。其三是榜样示范法。“首孝弟,次见闻”强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家庭中父母尊敬长辈、小辈礼让兄长、同辈间友爱能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逐渐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为此,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理应采取适宜的德育方法,因材施教,从而体现德育之人性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之人。
3.格外关注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三字经》在德育环境与人的德育成长关系方面的主张,也是孔子、孟子关于环境对人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强调。孔子认为,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仁者的影响,所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还认为,同诚实、正直、见闻广的人交友才会得益,与谄媚奉承、夸夸其谈的人接触则会受损,只有“近君子,远小人”才有利于高尚品德的养成[2]。孟子也十分注意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影响作用,认为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之人通常是在灾难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昔孟母,择邻处”是说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经过三次搬迁最后才把家安在学校附近,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孟子的读书写字以及良好言行礼仪的学习。“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则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德育成长的重要性。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已给农村小学生带来“近墨者黑”的德育后果。为此,学校、家庭、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营造出有益于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
三、构建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对策
1.设置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
《三字经》以仁、义、礼、智、信为德育核心内容,虽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人才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它更指向人的“善”,使人保持善之本性。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其德育目的即为“立德树人”。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而德育培养目标是德育目标对不同教育阶段、对象、德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且不同教育阶段、对象的德育培养目标的完成必须依托相应的德育内容。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就是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实现这样的德育培养目标,我国设置了小学生“五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意志品格以及法制、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不少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满足农村小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道德传统以及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切合地方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德育内容的设置,才能确保农村小学生德育内容的人性化,为提高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打下基础。
2.实施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
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需要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才能产生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效果。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家长等摒弃训斥、体罚、冷暴力等教育方式,而是理解、尊重与关爱道德品行、言谈举止偶尔有偏差或犯错误的农村小学生,做学生(或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营造出真挚的情感氛围。其次,要摆脱重灌输轻导行的做法,多采用一些参观、交流、讨论、实验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思考与体验的氛围中获得德育的健康成长[3]。再次,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家长等要自觉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以此为小学生做出表率,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4]。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创新德育条件与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创设回归儿童世界的生活教育活动,从而让农村小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完成德育的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自我健康成长。
3.营造维护人性的德育环境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面临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单亲家庭与学生留守多、校园周边环境污浊、社会不良风气盛行等突出问题,学生德育的健康成长已受到严重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出人性向善发展的德育环境,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应始终坚持“德育首位”不动摇,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以改善德育l件,创新出科学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德育方法,并配合相关部门治理好校园周边环境。学生家长同样要消除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注重和谐幸福家庭气氛的创设,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与训练,时刻保持孩子模仿学习的好形象,同时探索孩子乐于接受、效果明显的德育方法。社会要加大学生德育实践场所的建设,治理不良风气与陋习,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生活,同时还要加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监控,尽量减少负面信息对小学生的侵蚀等。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造就统一于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才能助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的提高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宫丽艳,刘经纬.《三字经》的德育方法论[J].学术交流,2012(5).
[2] 杜聚生.《三字经》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河北学刊,2009,29(5).
[3] 孙荣华.德育要善于运用人性化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技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