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专业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一、 注重前沿性――教学内容动态化
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职业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学校优势,改革传统专业,强化应用专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新兴技术、新兴业态模式发展进行适时调整,摒弃过去只强调学生数量,忽视教学质量提升的传统思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以实战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在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定位,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专业培养模式。
新媒体视频制作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影视制作模块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摄影摄像基础、后期制作、DV制作、微电影制作、纪录片创作等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大纲制定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在兼顾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课程设置的实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大纲不再是像传统专业一样固定不变,而是更加具有了前瞻性和动态性,即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行适时的更新和变化,再和以往一样不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化人才。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依照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课上按照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点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对视频制作的掌握程度只能停留在课上教师的讲授层面,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吸收和成果转化。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这将意味着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有效衔接,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风险。
新的传媒语境下,要顺应时展,明确培养目标,打造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教师作为施教者,要明确自身定位,对教学内容的实施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主体或者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技术在不断更新,视频制作过程所需的机器设备、软件配置等专业设施随之也要适时更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设置,掌握市场最新动态,确保将课程知识的最新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将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度串联起来,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动态,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在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中,通过个案分析、经验总结、调查问卷、专业咨询等方式掌握专业发展现状和学生学习动态,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拓宽课堂科学教学的研究渠道,更新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探讨,从中探讨出适合新媒体视频制作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学习、教师实效教学的实践体系,并进一步为学生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元化实习、实训的新平台奠定基础。
二、 强化应用性――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普通本科院校向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为了技术而技术,在加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把学生简单看成学习的工具,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可以育人,人文教育更可以教人、育人。
新媒体视频制作是一门专业技能性很强的学科,不单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专业教育中不仅侧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培养,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审美感知能力培养,这关系到视频作品是否有创意,是否符合创作的基本规律并有效把握大众的审美情趣。因为“在未来的竞争中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取胜的关键要素不仅在于网络技能的掌握,更在于文化品位、媒介素养、审美素质的提升。”[1]视频制作的完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凭借某个知识点,或某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完成,它需要汇集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创作。如视频制作首先要有一个带有创意性的策划方案,这是决定视频是否有创意的关键一步。其次,根据策划方案,要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镜头脚本。接下来要按照脚本进行画面的拍摄,画面拍摄的艺术美感效果,是视频画面质量的决定因素,前面几项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进行镜头的剪辑和画面的组接,这一项任务的完成决定整个视频的主题思想能否得到有效呈现,作品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能否得以实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视频制作的完成需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讲究团队协作能力,视频制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在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结合视频制作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实践结合起来参与教学,将各种知识内容融会贯通。
(一)案例实践法
在专业教学中,探索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根据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应少而精,对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可以采用经典案例进行操作,在案例中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赏析,这些作品有优秀的,也有失败的,让学生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既能在优秀作品中学习、观摩中掌握其优点,又能在失败的作品中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最终在自己的作品制作中能够扬长避短,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项目参赛同步法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将课程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新媒体视频制作的特点,采用项目参赛同步的方法,即以项目和参加各种微视频大赛,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分组,保证每组中的人员在策划方案、镜头脚本、画面拍摄、视频剪辑等方面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为项目或参赛作品出谋划策,在团队协作和对作品不断的打磨中提高参赛作品的制作水平,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在团队创作中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在具体项目中要做什么,每个人都带着任务来学习,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怎样学,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实践证明,项目参赛同步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同时,教师可以在自己课题申报中加入项目实践的内容,将学生作为课题组成员,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践中,这样,教与学能够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研讨会,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内容,弥补自身专业教学上的不足;让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视频大赛,通过参加比赛看到差距与优势所在,这样对专业教学可以起到教育反哺的功能。
三、 注重实战性――产教模式深度化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意见,在课程考核中,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推进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与考核制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国务院相关意见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课程需求制定灵活的考核制度,完善考核体系;同时,推进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强化教学与作品转化的深度融合。
(一)考核制度灵活化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就其性质而言,不同于其他一些传统课程,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传统的笔试考试和上机限时操作,不能有效的测评学生的真实水平。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本着考核制度灵活化的原则找出更合理、有效的考试方法,通过灵活的考试制度完善考核体系。如以微视频大赛作为项目考核,让学生结合大赛的具体要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作,这一要求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这种考核方法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作品参赛获奖后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参考,后期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有利于完善课程的考核体系。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建设经过2013年、2014年和2015年3年的教学改革,在相关任课教师的努力下,在省级项目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考核中注意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平时与期末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式的考核模式。
(二)校企合作多元化
在普通本科院校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要摆脱以往单一化教学的现状,在实战教学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合作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新媒体视频制作的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做到校企合作在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在校内资源上,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配置,结合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校内为学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让学生在锻炼中实现创新能力的的提升。在校外资源利用上,和地方电视台、传媒公司、网络公司合作,让专业建设落地生根,服务地方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 校本学习 现状 对策
教师学习是一个古已有之、如今又普遍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现象,也是教师为了满足职业生涯的需要而经常进行的活动。和公立学校相比,独立学院在教师在职研修学习的经费投入、时间保障等方面相差很远;而且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队伍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不可能把这些最需要学习提高的青年教师都送出去进行专门的进修培训。而校本学习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根据自己自身学习、工作的特点、需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条件、性质而立足于学校,或为了学校的进步,常常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教师校本学习的“学习”,既可以指获得知识的行为,即“学习一些事情”;也可以指通过那种行为所获得的知识,即“被知道的东西”;还可以指获取知识的过程,即“怎么样学习”,或者是三者兼而有之。校本学习是一种全员式、全程式和全面式的学习,所有教师都可以不需要离开岗位就能学习,它能够节省老师大量外面学习的时间和经费,能够充分利用教师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学以致用,缩短知识转化的周期,等等。因此,随着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以及校本成长观念逐渐成为全社会接纳的共识,教师校本学习将成为独立学院在职教师个人和集体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所以对独立学院教师校本学习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独立学院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对南昌商学院的院聘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2份,收回76份,有效问卷72份。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师目前学习的需求、机会、内容、方式及其对他们专业发展的影响。调查对象包括男教师33名,女教师39名。教师年龄绝大部分分布在20~40岁之间,其中20至30岁的老师52名,30至35岁之间13名,36至40岁之间6名,41岁以上1名;教师的教龄分布为:3年及以下的老师38名,4至8年的有33名,9至15年的1名;教师的职称结构为:助教33人,讲师39人;教师学历分布为本科生30名,研究生42名。
(一)教师们具有较强的学习需要
调查中发现,有65.27%的教师参加了学历学位课程进修或非学历课程学习,并且这些教师参加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出于“自己的要求”(占81.82%)。可见,教师们具有较强的学习需要,即希望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学习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获得较好的职称或职位。这里主要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外在来自社会、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压力。
(二)教师在职学习的机会不多
从教师参与各级学习培训活动的机会的统计数据来看,近5年来参加过市级或省级培训1次以上的有15人,只占受调查人数的20.83%;参加过国家级专业培训活动的只有6人,仅仅占8.33%;可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也就是说,教师的学多数是在学校工作中实现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是很强烈,主动性不强,习惯于“被安排”机会去校外学习;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教师培训经费的不足和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得教师对各种学习培训也只能“望洋兴叹”。可见,尽管高校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很多提高和学习的机会,但能够参加各级专业性学习的教师人数和比例都相对不大,机会不多,绝大部分在岗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依靠学校为本的学习。
(三)学习内容趋于务实
就学习内容而言,青年教师当然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或荣誉,但在目前社会趋向务实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实际上希望学习与他们工作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素养的知识和内容,从而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获得更多的认可。从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这一点,受调查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新专业的前沿知识(54人,占75%),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45人,占62.5%),教育科研知识(37人,占51.39%),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27人,占37.5%),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26人,占36.11%),与学生沟通的技巧(9人,占12.5%),计算机应用知识(2人,占2.78%)。
(四)学习形式崇尚自主
调查结果表明,以自我学习为特征的“阅读专业文献”和“反思写作”是教师们经常采用并且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再次是以问题带动教师们之间的交流研讨和教学观摩,而对那种自上而下的“外接式”的“儿童化”的岗前培训认可度不高(只占25%)。原因在于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有较强的主体性要求和自我导向性,而这种把教师视为“知识的接受者”、“知识的贩卖者”等角色,使得教师处于“被学习”、“被培训”状态的岗前培训,忽视甚至是压抑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让老师感到厌倦。
由此可见,独立学院教师校本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还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因为教师对校本学习有较大的需求,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
二、改进教师校本学习的建议与策略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南昌商学院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不尽如人意,需要从个人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努力。
(一)自我导向学习是教师校本学习的主导
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有明显的个体活动特点,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一传统的教师劳动流程中似乎很难找到群体学习的因素。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更倾向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群体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是“一种由个体在他人的帮助下或独自引发并完成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自我诊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寻求学习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的结果。”作为一种追求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学习型态,自我导向学习者“超越了简单的任务控制,同时学会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及能够在定义不良和复杂问题领域建构问题的意义”,反映了教师的成长本质和内在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在校本学习中,教师要充分重视个体学习的主导作用,必须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明确的学习目标,可行的学习计划,有效的自我管理与监控。
(二)开展学习活动是教师校本学习的关键
活动就是要行动,只有在做中学,才会发现自己的弱点。调查中许多教师反映开展的学习活动未能和他们的需求相吻合或接近,很多活动流于形式。要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就要改进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使其符合教师的需要。在开展校本学习活动时,应坚持学习为改善教师教学实践服务的原则、学习要紧跟专业发展前沿的原则、合作学习的原则、学习活动系统性原则、教师个人和学校共同承担学习责任的原则。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独立学院教师的需求,围绕专业素质发展、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三方面来设计和组织。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不能把教师校本学习看成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更不能是原有培训与学习方式的简单移植。
(三)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教师校本学习的基本保障
学习环境和资源对教师的校本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学校必须具有必备的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而且要有良好的组织环境等。“如果没有一种支持的环境,使所有的教师参与到持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不可能期望有什么系统的、整体的变化发生”。[4]一种赋权的、支持的、合作的外在组织环境是进行校本学习的基本保障。在促进教师校本学习的外在支持方面,可以进行以下努力:首先,要尽量丰富学校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充实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专业书刊、著名教育著作、专业学术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等。其次,开发校本资源。加强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像等)、试题、文献资料等;加强结构型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件、专题网站等;加强网络课程类资源建设,主要是指精品课程建设。第三,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独立学院没有独成体系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的集体学习必须依靠教研室,如果脱离教研室,学习型组织建设就会落空。应该从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决策机制和沟通等方面综合考虑,使教研室的校本学习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四)完善的制度是教师校本学习的助推器
虽然独立学院从多方面保障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但目前看来,只是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硬件”)基本达到,文化、心理(或精神)、制度等(“软件”)条件还有差距,尤其是教师最需要得到的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很难满足。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高度制定合理的学习保障制度、良好的学习激励制度和科学的学习评价制度,以实现对教师校本学习的科学引导和有序管理,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科研扶助基金项目“独立学院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NCSXY-J-1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James M. Banner, Jr. & Harold C. Cannon. 陈廷榔等译.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
[2] Knowles,M.S. Self-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M].Toronto: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19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