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小学数学教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与学

第1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教与学;关系;学习兴趣;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育的需要,以前的读死书、死读书已经不适应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了。因此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与学手段发生了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1)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浅显的语言来进行讲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用直白的语言来教授知识,一些鲜明的图形或图片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2)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短暂,他们很难保证一节课四十分钟完全地全神贯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教学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并且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老师讲的东西都是对的。课改前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地位,可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这种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老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汇报学习和小组学习中都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不仅可以充当学生的角色,还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抓起,增强学习,培养直接兴趣。首先,在教学工作中,一旦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这样不但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他们习惯于在生活中经常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回答并进行一定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如果你不回答,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被扼杀,很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记忆力的强大作用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地发展,知识才能不断地积累。不论是学习哪门学科,要想学好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记忆力。低年级的小学生通常记忆力都很好,所以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用到学习数学上,我想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昊.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游戏教学[J].学周刊,2012(19).

第2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观察、操作、推理” 等是教学手段,或者说是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要求

面对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我们该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目标呢,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平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2)在操作中思考。有些学生只觉得 “数学有意思,很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玩中学。(3)在操作中想象。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操作中交流。几何语言是在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同学交流对于空间图形的理解,感悟,从中使学生自身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几何语言得到训练。例如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具体认识东南西北等一些方位词语后描绘方向与位置,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5)在操作中创新。“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往往很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质疑、操作、合作、探索中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例如学了对称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对称图形(学生创造了花瓶、树、花、人、鱼、帽子、五角星等)。而学完平移和旋转后,全班同学都能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出美丽的图案。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再创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多用直观演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例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学生对诸多概念的理解较困难。应该先向学生直接出示体积的意义;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最后,以直观形象的演示手段,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减少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又如在指导学生区别两个相近大小体积的物体时,用眼睛看是不能判断出体积大小的,而要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实物,通过直观演示,使体积单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地印象,从而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再如对长方形对折的直观演示,既能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形的轴对称性。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让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操作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课之后,除了给学生布置书面的作业以外,更应当在课外布置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践操作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玩数学,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接轨起来。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生活数学意识大好时机。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经常觉地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式,从而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心理活动。在新课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但它如果仅应落实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之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爸爸要为家里的餐桌预定一块桌布,这块桌布的面积大概要多少大?请用白纸尝试做一个桌布。这已不仅仅是桌子的长乘以宽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桌布的长和宽都要比桌子的长和宽大,还需要考虑个人喜欢的长度等。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素材,并设一定的障碍,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全性

第3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得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特别是对一节课中知识点的探究,教师就要明确落实教学目标,就要把握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生学起来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还会生成什么?这些,教师都必须了然于胸,做到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切不可以操之过急。

如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公开课(那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发现的),两位教师均设计了由旧知识“一位数乘两位数”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习内容。教师先出示“24×2”这样一个算式,让学生笔算并说出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接着用教学情境引出算式24乘以12,让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的顺序,这时学生茫然了,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估算、接着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利用口算的算理24乘以10等于240,24乘以2等于48,240加上48等于288这样一个认识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笔算。口算是竖式计算的基础,这样,学生就能够顺理成章的进行竖式计算了。

课堂语言的高效运用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和启发,做到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语言严密连贯,畅通自如,那么课堂各个环节就会衔接有序,学生的思维脉络也会浑然一体;如果语言简练明了,那么你的课堂就会紧凑,学生就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果语言严密、富有逻辑,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探究、有效学习的氛围,师生就会遥相呼应,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紧密协作。反之,如果教师讲的含糊其辞,学生听不明白,这项活动没完成,就去做另一项工作。学生不仅跟不上,很茫然,老师也觉得挺忙活,最终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连知识点的边还未触及,时间效率大打折扣,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说,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一节课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上课,如果不是自己班的学生,首先就应该给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小组的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明确职责;如果是自己班的学生,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加强小组合作的训练,以便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小组的有效学习。如听了两位教师做的《笔算乘法》的公开课中,当教师让学生说说“24×12”应该怎样用竖式计算时,下达了这样的口令:先自主想一想,想好后小组交流。这样的引导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时间;二是学生不知道几个人为一组,怎么交流讨论,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更是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这两位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事先将学生分好小组、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因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说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来形成的。当下,我们的数学课上,如果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他会马上给解决,而且方法很多。但是,如果问学生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说解决过程,有些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哑口无言,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让学生通过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形成用数学语言描述解题思维的习惯。

如三年级笔算乘法一课,当教师让学生说说“24×12”竖式计算的过程时,有学生说:用2乘以4得8,再用2乘以2得4。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你说得很好,但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用一句话表示出来?可不可以用上‘分别’这个词?”当学生说“用2分别乘以24中的每一位”时,教师再引导“得到的结果你能不能表示在哪个数位上”,这样学生就会说一句完整的话“用2分别乘以24中的每一位,所得的积分别写在个位、十位上”,用这样的方法,以此类推的引导,学生的语言慢慢的就会更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积累起来,语言逻辑层次就会逐渐形成,数学学习思想也会得到发展,数学素养也会慢慢地增强。因此,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去说:“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或这样做的”,在个人汇报时必须指导学生这样说――“我是这样想的或做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强化、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日常教学时,对于概念、法则、规律等知识,对于重点的知识点,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去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还可以在巩固训练中,提升对所学知识再认识,达到应用的目的。

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愿望。当前,我们的课堂还缺少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境况,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时空,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教师一个人台上表演的情形,依然是“灌输式”“填鸭式”。要知道: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形成的,他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有序训练,慢慢的历练才能积累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领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上泛泛地、津津乐道地讲,不厌其烦地说,已经是当今课堂的教学之大忌了。

强化师生角色的转变

第4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建构 演绎 归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建构”,是使该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前提。

    一、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建构”的内涵

    当下的数学课堂,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忽略学生数学个性化建构、数学思想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强调一路引领,忽视学生的主动建构;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建构;素材呈现凌乱,忽视学生的建构规律;强调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的建构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复杂、多样、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个性化建构,是指教师依据学生个体学情和教学需要,设计出适合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依据学习方案自主选择和完善并开展学习活动,以顺利地实现教材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它包括两个层次:其一,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其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个性化建构具有独特性、内隐性、复杂性、结构性等特点。

    二、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演绎:引导学生在个性释放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演绎,是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多角度感悟、多层次体验,从而产生多元化思维。这个过程,是对知识体验、领悟、延伸、拓展的过程,注重的是学习主体对知识的多角度体验、个性化理解。

    1.多角度感悟。在教学中应加大开放力度,让学生在自然呼吸中彰显个性。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转化的价值,课始,可以出示几道精心选择的必须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一道道认知障碍前,充分调动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小组集体智慧的碰撞中,在经历了困惑、顿悟的深刻体验中,对转化价值的体验之深不言而喻。

    2.多层次体验。设计富有情趣性、思考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分层体验,尝试实践,享受交流,建构知识。复习“分数的意义”时,设计“猜一猜”的数学活动:(1)猜一猜涂色部分表示图形的几分之几。(涂色部分占■)学生观察后很快得出答案。(2)猜一猜涂色部分表示图形的几分之几。(涂色部分占■)这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如何判断哪个分数表示得正确呢?有学生说分一分,也有的说量一量,还有的说平均分。于是,学生拿出直尺,通过测量判断出涂色部分表示图形的■。学生在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建构。

    3.多元化思维。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建构。教学《分数除以整数》,在探究算法环节,让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找出下题的计算方法:把■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组1通过画线段图,得出■÷2=■=■(米);组2根据分数值的变化规律,用分子除以2,得到结果;组3把分母扩大2倍,分数值就缩小了■;组4根据线段图直接得出:■÷2=■×■=■(米)。学生受组4方法的启发,在接下来的大数目计算中,深刻体会到了各种算法的优劣。经历了合作探究——比较算法——辨析优劣——内化提升的过程,学生会自觉实现自主建构。

    (二)归纳:引领学生在深刻体验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归纳,是教师针对知识的多角度感悟、多层次体验、多元化思维,进行精讲点拨、归纳概括、反思提升。这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的及时审视、归纳、整合,是一种引领,是一种提升。

    1.疑惑处辨析点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巩固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纠错的过程。当学生出现疑惑时,可以通过辨析点拨等方式,对知识表征进行修正。学习“互质数”时,学生常常会这样回答:“5和9都是互质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在辨析点拨中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

    师:互质数有什么特点?

    生:互质数必须指两个数。

    生:单一一个数是不会有互质关系的。

    生: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才是互质数。

    在辨析点拨中,促进学生对“质数”和“互质数”这两个概念的正确把握,使学生顺利地进行概念的同化。

    2.重点处浓墨重彩。在知识的重点处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表述,使之成为后续学习的延伸点。

    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一瓶食用油,吃了全部的■”。

    生:我知道剩下的是吃了的■。

    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吃了的是剩下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全部平均分成10份,吃了3份,剩下7份,吃了的应该是剩下的■。

    通过“追问”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完成对错误的纵向比较辨析,既复习了已有知识,又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

    3.反思处画龙点睛。当学生对知识有所体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具有创造性的见解时,尽管这些见解还比较稚嫩,但都要及时梳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

    教学《小数乘小数》,呈现表格,学生口算后引导其以“6×3=18”为标准观察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生1:一个因数6到60扩大它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从18到180,扩大它的10倍。

    生2:一个因数6到60扩大它的10倍,另一个因数3到30扩大到它的10倍,积从18到1800,扩大它的100倍。

    师:谁能用这一规律来验证刚才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梳理、反思算法的过程,验证了猜测,不但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且渗透了数学的严谨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从演绎到归纳:基于学情视角的数学个性化建构

第5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数学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有效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和叠加,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成为一体、一体化等。强调在使用信息技术前,要加强针对性,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数学学科教学的需求,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使用其它方法无法做到或做不好的地方,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更好地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果。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下,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了大家共同研究在课题,那么到底整合后有哪些优势,结合实际教学,我觉得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和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信息技术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数学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使体验与发现式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符合现实,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许多经验,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变换数据输出的方式和变化的结果,产生直接的体验。体验产生联想,联想不仅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新的结论的出现,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逻辑性。

第6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与教学内容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脱离实际。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信息技术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也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还比较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与教学方式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运用信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在反馈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比数学的常规课堂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教学时,在课堂练习时,计算机可以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第7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学习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能够不仅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体验学习的应用。

1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2]《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同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x2+4x2+6x2=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的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经历“错误”——体验学习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很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进行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求平均数》时,课本有一道习题:“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天;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有的学生对这道题列式为805÷13+64,而有的同学列式为(805+14×64)÷(13+14)。显然,第一种列式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就让认为第一种列式的同学阐述自己的原因,其实,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相加,就是这条船这个月每天的捕鱼数。然后,我根据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此类题目印象更深。

总之,体验数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3]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志凌.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7,(12)

第8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一、小学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的很多题,既可以变换条件,又可以变换问题,还可以根据条件让学生去补充问题。通过题型的变换可以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总而言之,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是在动脑思考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再学生列出算式解答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此类型的应用题掌握的十分牢固。同时也培养学生警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二、从基础抓起,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会听是指学生不仅要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听清楚、听明白,而是还要对教师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评判,再认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点头、一个赞赏的神态都是一种激励手段,通过这种激励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知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会说的习惯: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到数学语言的精练准确,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想。

2、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给每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进行学习。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教师要教给学牛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

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美国哲学家杜威说:人类本性之中,最厚植于人的行为的,那就是受尊重的愿望。我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创设和谐、愉快、生动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数学学习来讲,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教材有内在兴趣。”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直观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法,设疑、创设悬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进程中通过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认真作业等方式,进而培养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心理。小学生在学习中最爱问为什么,说明他们的好奇心理比较强, 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 鼓励学生多问,在提问中学习数学知识。小学生还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游戏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具体求新、求异的心理,在遇到新知识时会比较敏感,喜欢探索新知识,不喜欢学习旧知识,教师可以加强数学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温故而知新,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具体知识和问题的处理,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消除学生喜新厌旧心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3、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质疑提问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体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财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闸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牛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深入思考,创新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构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施素质教育注意的事项与原则

1、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从教法改进角度来讲,在课堂教法上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形式、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既要引导学生发展归纳、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和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9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过程;微笑;愉快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69-01

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愉快教学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同样如此。

一、精心设计导入课,为学生设置悬念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快乐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先进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

2、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德国教育家W.A.拉伊指出:“通过游戏进行的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典范,因为这种教学合乎自然。”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而且有助于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在限定的一分钟内展开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单词、背诗词等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既体验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

3、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要好得多。

三、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缩短师生情感距离

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学生创设一个温暖的学习心理环境。当教师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地给学生一声问候,那么学生的心情也会无比愉悦,同样会以愉快的微笑给老师一声问候。小学课堂需要一个活泼轻松的气氛和一个欢乐愉悦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那些看似枯燥的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不仅要面带微笑,而且要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姿态来配合愉快的微笑,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更生动,也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

在班级中往往会有一些因为腼腆、胆怯而不敢开口的孩子。当孩子不敢回答问题或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能急躁,而要面带微笑,耐心地给予提示和启发,用信任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并告诉学生:说错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学生在教师微笑和信任的感召下,胆怯的心理自然而然地被融化,也就能大胆地开口讲话了,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老师仍要微笑着加以肯定:你的回答不错,但如能这样说就更好了。在教学认识时分时,小朋友学习起来比较费力,我教得也累,时针、分针、秒针、大格、小格,不少学生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始终没有清晰的思路,出现的错误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小学生每天睡觉时间是8(分),课间休息10(秒),小明跑 100米要用15(小时),这些看起来可笑的答案,往往是学生不经过认真思索得出的。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味地斥责,他们反而更加胆怯,更不能深入地思考。当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的同时,教师轻松一笑,“你觉得咱们课间休息只要数10下的时间就够了吗?”“15小时那可是很长的时间呀,如果只跑100米不是比蜗牛还要慢吗?咱们的小朋友都是很厉害的,跑100米只要用很短的时间,十几秒就够了!”学生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说错的同学也能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反思自己,纠正自己。对能自己纠正的学生,老师应及时面带微笑加以赞扬。这样他们才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微笑是人际交往的剂。

总之,小学数学的愉快教学,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导入课和教学过程,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缩短师生情感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概论》.金成梁主编 南京大学,2003(1)

[2]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教社,2000(9)

[3]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大,2002(2).